第二章 理论生态学基础

合集下载

生态学相关理论基础

生态学相关理论基础
2.3高新区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特征
(1)整体协同性
高新区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由创新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机构以及政府等主体群落与文化、经济、资源以及科技等环境要素构成,各主体要素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主体群落与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各主体群落要素与环境要素只有相互协同作用才能实现良好的创新绩效。
2.1.2种间相互作用理论
在生态学中,关键的种间相互作用主要有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种间正相互作用是指种群间的合作和共生,负相互作用是指种群之间的竞争。种间竞争就是两个或者更多物种的种群,因竞争对它们的增长和存活所产生的负效应。种间正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种群间的互利共生。生态学的种间相互作用原理是本文研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创新主体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依据。
2.2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理论
2.2.1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的特征
区域创新生态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网络系统,不仅具有创新网络的特点,还具有一些区别于其它网络的重要特征:
(1)系统的整体性
区域创新生态体系不是系统内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要素的有机结合,其存在的目标、方式、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要素是系整体性的基础,系统内的一些关键要素存在问题或者缺失会影响系统整体性的发挥。如果系统内的创新主体处于缺乏创新动力的状态下,那么系统的创新活力就会比较低下。第二,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具有的整体性,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在创新要素相互联系、制约和作用下,具有了不同于各创新要素在单独状态下的新的属性、功能和运动规律。
(2)创新生态位分离
创新生态位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创新组织对各类创新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适应性的总和。创新生态位分离是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建立的基础,系统内的每个创新主体都占有一定的生态位,创新主体占据生态位的多少决定着系统内竞争的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创新生态位的分离程度主要取决于创新主体间的竞争程度。系统内创新主体的创新资源、生产产品的类别和市场环境相似程度越高,其竞争越激烈,生态位分离程度越高。当两个创新主体占有相同的环境变量或者创新资源时,创新主体间就会产生竞争。而且由于不同的创新主体不能同时占据相同的生态位,因此创新主体在进行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时必须考虑竞争者的优势,找准自己的优势竞争力,实现创新生态位的分离。创新生态位的分离在降低竞争的同时,还为系统内创新主体间的功能耦合提供良好的条件。

生态学基础理论 PPT课件

生态学基础理论 PPT课件

按时间
演替类型
按起始条件 按主导因素 按代谢特征
世纪演替 长期演替 快速演替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内因性演替 外因性演替 自养性演替 异养性演替
原 生 演 替
次 生 演 替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 会发生变化,功能也随之发生变 化。 乔木植物阶段 灌木植物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苔藓植物阶段 地衣植物阶段
4.为谁生产?(产品分配问题)
第三节 系统论和热力学定律
一、系统论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起来 的具有某种或几种特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宇宙万物,虽然本质上差别 很大,但都以系统形式存在着。
1.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系统的结构性原理 系统中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一切联 系方式的总和,叫做系统的结构。 结构对元素进行制约,使元素的性 质和功能,不同于它们在孤立存在 时的性质和功能。
第二节 经济学理论
一、资源是稀缺性的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如果人类能无限量地生产出各种物品, 人类的欲望能够完全得到满足,那么 个人就不必为生计而担忧;企业就不 必为成本和利润而犯愁;政府也不必 税收和支出而斗争;也没有人会关心 不同人或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问题。
在这样的社会中,所有的物品都是 免费的,就象沙漠中的沙、海洋中 的水、大气层中的空气,价格和市 场互不相关,这样,经济学就没有 存在的必要。但是任何社会都不可 能达到物品是无限的这种情况,因 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 需求是无限的。因此经济学发展成 为一门重要的科学。
O2,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以及排泄
废物、分解等)主动地影响环境,改
造环境。
热带雨林,有“地 球的肺”之美誉, 对于调节气候、维 持空气O2和CO2的 平衡、保持水土有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学基础PPT课件

生态学基础PPT课件
二级消费者
简化的2020池/7/1塘生态系统
一级消费者 (浮游生物) 图2-2 二级消费者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 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分布、 垂直分布)、种的时间变化(发育、季相)等 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如:在森林生态 系统中,有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有各 种动物和复杂的微生物种群。它们各自的数量、 空间的分布和种的时间的变化就构成了森林生 态系统特有的形态结构。
2020/7/1
• 一、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 (一)种群的基本概念。 •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 1、空间特征。 • 2、数量特征。 • 3、遗传特征。
2020/7/1
二、群落及其基本特征
• (一)群落的基本概念 •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 • 1、物种的多样性:一个群落总是包含着
很多种生物 • 2、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 3、优势现象 • 4、物种的相对数量 • 5、营养结构:2020/7/1一级源自费者-草食动物2020/7/1
二级消费者-肉食动物
2020/7/1
分解者:指各种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 物,也包括一些微型动物,如鞭毛虫,土 壤线虫等。
2020/7/1
微生物 (真菌) 橙盖伞 - 分解

2020/7/1
无生命物质: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 生命的无机物、有机物和各种自然因素 (如土壤、空气、水等)。
分解者
2020/7/1 生态系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见下图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凡能进行光 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植物种类,包括单 细胞藻类,均属于生产者。还有一些能 利用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化 能自养型微生物,也应列入生产者之列。
2020/7/1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源-汇系统理论
在地球表层系统普遍存在的物质迁移运动中,有 的系统单元是作为物质迁出源,而另一些系统组 成单元则是作为接纳迁移物质的聚集场所,被称 为汇。
流域水文状况,地貌过程中的侵蚀-沉积,土壤 -植物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养分元素和污 染物质在土壤圈、水圈和生物圈中的运移、物种 迁移等存在源汇问题。
பைடு நூலகம்
2.3尺度对生态学格局和过程的影响
• 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会表现出不同的 特征。当尺度发生改变时,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都 随之变化。
• 尺度对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假设幅度一定,粒度增大通常会降低空间的差异。假设 粒度一定,幅度增大将会包含更多的空间异质性,体现 多样化的景观类型或研究区域内更多的景观要素。
2.2 异质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
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
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P31)
第三节 渗透理论
• 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 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 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最根本的作用在于简化复杂系统,以便对其结 构、功能和动态进行理解和预测。
2.尺度效应
2.1尺度定义
–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 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 间尺度)。
–小尺度表示较小的研究面积,或较短的时间间隔。 大尺度则用于表示较大的研究面积和较长的时间 间隔。
2.(复合)异质种群理论
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岛屿。也被 广泛地应用于所有岛状生境的研究中。

2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PPT课件

2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PPT课件
二、生态学的诞生
生态学(Ecology)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生物 学家海克尔(E.Haeckel) 于1869年在他所 著《有机体普通形态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 他把生态学定义为“自然界的经济学”。其 英文词首和经济学(Economics)是相同的, 均来自于希腊文,表示家庭居处或环境的意 思,可见,生态学与经济学、家庭、环境等 有着密切的关系。
13
生态学基础 第一节 生态学及其学科史
六、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 化机理、规律等,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 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 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所以,环境生态学不同于以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 间相互关系为主的经典生态学;也不同于只研究污染 物在生态系统的行为规律和危害的污染生态学或以研 究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化机制以及人的个体 和组织与周围自然、社会环境和相互作用的社会生态 学。
16
生态学基础 第一节 生态学及其学科史
①发展初期 1900年以前,是发展初期。有关生 态学的研究散见于自然本体论述。
②发展时期 1900~1950年是发展时期,在此 时期内,生态学的定性研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 系统化。
③发展盛期 1950年以后,是发展盛期。表现为 生态学方法论,从强调经验的归纳转向系统方 法(Egerton,1977,Kendeigh,1974)。通过生 态系统的研究,特别是表现在进化生态和系统 分析的成绩上(Emlen,1973)。
10
生态学基础 第一节 生态学及其学科史
三、生态学的定义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把生态学 定义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 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因此生态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认识 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 所表现出的功能关系的规律。

《生态学基础》PPT课件 (2)

《生态学基础》PPT课件 (2)
地球上的碳有两类库:
①贮存库:贮存于岩石中的碳。容量大,流通率低,只有8g/(m2·a)。
②交换库(循环库):碳在生物体和它们生活的环境之间的交换。容量小, 流通率很大,达400g/(m2·a),十分活跃。
地球上99.9%的碳被岩石圈束缚着(以碳酸盐的形式)。碳在海洋中约占 0.1%,在大气中约占0.0026%。
营养分
非生物成分
转变者
生物成分
图3-4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与功能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生态系统(Ecosystem) 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了解)
1.物种结构 3.垂直结构
2.平面结构 4.时间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
如:Ⅳ哺碎乳类食或性鸟食类物→链跳-蚤---→--以原碎生食动物为→基过础滤。性病毒
如:树叶碎片及藻类 →虾 →鱼 →食鱼的鸟类
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即以能量和营养的联系而形成的各 种生物之间的链索,称为食物链。食物链上的每一个层次都称为一个营养级,彼此交错的 食物链构成食物网。
2、食物网
食 物 网 的 作 用:
一是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自我调节能力;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 二是推动着有机界的进化。 三是对某些元素或稳定难分解物质有“生物放大作用”(见图)
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物质随食物链的延长浓 度逐步增加的现象。
106
0.5ppm
0.04ppm
Predator:食肉动物 herbivore:草食动物
(1)定义: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及作用机理的科学。
生物:

2生态学基础

2生态学基础


四.生物圈的特征
1.地球上生物的唯一生存地 2.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生物化”系统 3. 圈内的生命有机体呈现种类的多样性 4.生物圈的结构呈现不平衡性和不对称性 5.人类具有改造生物圈的能力也应当服从自然法则,自觉维护生物圈的平衡。
第三节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一.相关概念 生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 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合。 在生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作用的那些环境要素称为生态要素,也称生 态因子。 在生物学中,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占据某个特定空间的同种生命有机体 的集合体,称为种群。 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所有有生命部分的 总合。
三.生物圈的形成
生命体在生物圈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根本的作用。
明显的生命出现在25—30亿年前。 约在4亿年前,水生动物,植物,菌类3级生态系中的植物界开始从海洋登 上陆地,生物实现了水生到陆生的飞跃,从而形成了水陆的动植菌三级生 态系,生物圈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早期地球上空是没有氧的还原性 气体,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了大气的演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大 气圈。土壤也是生命对地壳表层改造的产物。 300多万年以前出现了人类,生物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工业革 命以来,人类开发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规模越来越大,大量矿物质从地壳被 开采出来合成为生物圈从没有过的许多人工合成材料,并被输入生物圈, 影响了生物圈的正常功能和物质平衡。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可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类。 非生物因子也称自然因子,物理,化学因子属非生物因子,如光,温度, 大气,水,土壤等。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即对某种生物而言的其他生物。它们 通过自身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生物。任何生物都在接受多个因子的 综合作用,但其中总是有一个或少数几个生态因子起主导作用。人是所有 生物因子中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章 理论生态学基础

第二章 理论生态学基础

本章结束!
第二章 理论生态学基础
• 2.1 生态恢复概述 • 恢复restoration:
是指受损状态恢复到未被损害前的完 善状态的行为,是完全意义上的恢复,包 括“完美”和“健康”的含义。
恢复restoration
• 修复rehabilitation:把一个事物恢复到先前 的状态的行为,主要指退化状态的改良, 包括完美状态。Replace a degraded ecosystem with another productive type using a few or many species
2.10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在恢复项目的管理过程中
首先要考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控制 A、对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主要是抚育和管理, B、对中度退化的生态系统和部分恢复的生态系统
则要加强病虫害控制 然后考虑建立共生关系及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物种替 代问题
在恢复项目评估过程中
可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照,从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 水平进行评估,最好是同时考虑景观层次的问题
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
– 物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 合理生态系统结构
• 从时空结构角度,应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 提高光能利用率
• 从营养结构角度,应实现生物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与转化,形成一个高效的,无“废物”的系统。
• 从物种结构上,提倡物种多样性,以利于系统的稳定 和持续发展。
2.2 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
– 火烧迹地-杂草-桦树期-山杨期-云杉期(需几十 年)。
– 弃耕地-杂草期-优势草期-灌木期-乔木期。 – 群落演替可通过人为手段调控,改变演替速度
或演替方向。
水杨
杞木
云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 与重建的基本原则
自然法则 社会经济技术原则 美学原则
自然法则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 包括
地理学原则(区域性、差异性、地带性原则) 生态学原则
主导生态因子原理 限制性与耐性定律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原则 种群密度制约与物种相互作用原则 生态位与生物互补原则 边缘效应与干扰原理 生态演替原则 生物多样性原则 食物链与食物网原则 缀块-廊道-基底的景观格局原则 空间异质性原理 时间尺度与等级理论
系统学原则
整体原则 协同恢复重建原则 耗散结构与开放性原则 可控性原则
社会经济技术原则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是生态恢复重建的后盾和支柱,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恢复重建的可能性、水平与 尺度。 包括
经济可行性与可承受性原则 技术可操作性原则 社会可接受性原则 无害化原则 最小风险原则 生物、生态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原则 效益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
• 资源的需要:增加作物产量以满足人类需求 • 环境变化的需要:人类活动已对地球和大气 循环和能量流动产生了严重影响。 • 维持地球景观及物种多样性的需要 • 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退化限制了国民经济 的发展。
2.2 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
限制因子原理
–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 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 德国利比希1840年提出了“最小因子定律”, 即作物产量受最小养分支配。 – 生态恢复时必须找出该系统的关键因子。
2.10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在恢复项目的管理过程中
首先要考虑生物控制 A、对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主要是抚育和管理, B、对中度退化的生态系统和部分恢复的生态系统 则要加强病虫害控制 然后考虑建立共生关系及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物种替 代问题
在恢复项目评估过程中
可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照,从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 水平进行评估,最好是同时考虑景观层次的问题
• 生态位理论
– Niche: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 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 有竞争关系的种群的生态位是分离的。 – 在生态恢复时,要避免引进生态位相同的物种, 要尽量使各物种生态位错开。
Niche metrics
How can more species be added to a community?
• 发展在大尺度情况下完成有关目标的实践 技术并推广 • 恢复实践 • 与土地规划、管理部门交流有关理论和方 法 • 监测恢复中的关键变量与过程,并根据出 现的新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2.7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程序
上述程序可列成如下操作过程:
接受恢复项目→ 明确被恢复对象、确定系统边界(生态系统层次与级别、时空尺度与 规模、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退化的诊断(退化原因、退化类型、退化过程、退化阶段、 退化强度)→ 退化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历史上原生类型与现状评估)→ 结合恢复目标和原则进行决策(是恢复、重建或改建,可行性分析, 生态经济风险评估,优化方案)→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实地实验、示范与推广→ 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调整与改进→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后续监测、预测与评价。
– 是惟一从恢复生态学中产生的理论,也在生态 恢复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 自我设计理论:只要有足够时间,退化生态系 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最终改 变其组分。 – 人为设计理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 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 样性。
2.3 生态恢复的目标
总目标:
• 景观层次上恢复
– 目前绝大多数生态恢复都集中在个别区域(如采 矿点),而一些利用过度、管理不当等原因造成 的景观功能削弱、景观结构改变需要在更广的 尺度上研究,即景观层次上。 – 景观层次的恢复通常要考虑多种问题,如具体 的生物物理、社会和经济现状等,同时要平衡 保护和生产。
生态恢复的意义
轻度退化 中度退化
3-10年 10-20年
1994
严重退化 极度退化
50-100 年 >200年
1998Βιβλιοθήκη 火山爆发海啸2.9 恢复成功的判断标准
• • • • • 新系统是否稳定,并具有可持续性 系统是否具有较高的生产力 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是否得到改善 组分之间相互关系是否协调 所建造的群落是否能够抵抗新种的侵入
2.2 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
• 生物多样性原理
– 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 (Variety)和变异性(Variability)。 –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的优势
• 具有高生产力的种类出现的机会增加 • 营养的相互关系更加多样化,能量流动可选择的途径多,各营 养水平间的能量流动趋于稳定。 • 被干扰后对来自系统外种类入侵的抵抗能力增强。 • 某一个种所有个体间的距离增加,植物病体的扩散降低。 • 各个种类充分占据已分化的生态位,系统对资源利用的效率有 所提高。
• GIS、GPS、RS
2.7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程序
• 确定恢复对象的时空范围 • 评价样点并鉴定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及过程(尤其是关键因子) • 找出控制和减缓退化的方法 • 根据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决定恢 复与重建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目标 • 制定易于测量的成功标准
2.7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程序
– 生态系统受损已超负 荷,发生了不可逆的 变化时。 – 例,已退化为流动沙 丘的沙质草地的恢复。
2.6 生态恢复的基本技术
• 水体恢复技术
– 控制污染 – 去除富营养化 – 换水 – 积水 – 排涝和灌溉
2.6 生态恢复的基本技术
• 土壤恢复技术
– 耕作制度和方式 的改变 – 施肥、土壤改良 – 表土稳定 – 控制水土侵蚀 – 换土 – 分解污染物
2.10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生态恢复中的一个关键成分是生物体,故 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恢复计划、项目实施和 评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生态恢复的计划阶段
在遗传层次上:考虑温度适应型、土壤适应型和抗干扰适应型品种 在物种层次上:根据退化程度选择阳生性、中生性或阴生性种类并 合理搭配,同时考虑物种与生境的复杂关系,预测自然变化,种群 的遗传特性,影响种群存活、繁殖和更新的因素,种的生态生物学 特性,足够的生境大小 在生态系统水平层次上:尽可能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植 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其时空变化
2.2 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 群落由一种表现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表现形的过 程,称为演替。 – 火烧迹地-杂草-桦树期-山杨期-云杉期(需几十 年)。 – 弃耕地-杂草期-优势草期-灌木期-乔木期。 – 群落演替可通过人为手段调控,改变演替速度 或演替方向。
水杨
杞木
云杉
紫苑
2.2 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理论生态学基础
• 2.1 生态恢复概述 • 恢复restoration:
是指受损状态恢复到未被损害前的完 善状态的行为,是完全意义上的恢复,包 括“完美”和“健康”的含义。
恢复restoration
• 修复rehabilitation:把一个事物恢复到先前 的状态的行为,主要指退化状态的改良, 包括完美状态。Replace a degraded ecosystem with another productive type using a few or many species • 改造reclamation:产生一种稳定的、自我 持续的生态系统。没有回到原始状态的含 义,而是强调达到有用状态。
2.8生态恢复的时间
与生态恢复时间有关的因素
生态系统类型 退化程度 恢复方向 人为促进程度等
弃耕地恢复需40年,弃牧草地要4-8年,改良退化 土地需5-100年,火山爆发后土壤要恢复到具有生 产力的土地需3000-12000年,湿热区耕作转换后 恢复需20年左右。
退化程度 恢复时间
– 生态恢复时要让最适应的植物或动物生长在最 适宜的环境中。
2.2 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
– 物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 合理生态系统结构
• 从时空结构角度,应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 提高光能利用率 • 从营养结构角度,应实现生物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与转化,形成一个高效的,无“废物”的系统。 • 从物种结构上,提倡物种多样性,以利于系统的稳定 和持续发展。
2.6 生态恢复的基本技术
• 空气恢复技术
– 烟尘吸附 – 生物吸附 – 化学吸附
2.6 生态恢复的基本技术
• 生物系统恢复技术
– 植被、消费者和分解者的重建技术
• 物种引进、品种改良、植物快速繁殖、植物搭 配、植物的种植、林分改造等 • 捕食者的引进、病虫害控制 • 微生物的引种和控制
– 生态规划技术
• Increase total niche space • Increase niche overlap • Decrease niche breadth
2.2 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
生态适宜性原理
– 生物由于长期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对生态环境 产生了生态上的依赖。
• 喜光植物、喜阴植物 • 喜酸性土壤植物 • 水中生长植物
美学原则
指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重建应给人以美的享受 包括
景观美学原则 健康原则 精神文化愉悦原则
2.5 生态恢复途径
• 自然恢复
– 生态系统受损不超负荷并在可逆的情况下, 压力和干扰被去除后,恢复可以在自然过程 中发生。 – 例,退化草场进行围栏封育恢复。
2.5 生态恢复途径
• 人为干扰恢复
– 保护自然的生态系统 – 恢复现有的退化生态系统,尤其是与人类关系 密切的生态系统 – 对现有的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管理,避免其退化 – 保持区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