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张骞出使西域

合集下载

关于张骞的出使西域小故事

关于张骞的出使西域小故事

关于张骞的出使西域小故事嘿,咱今儿个来讲讲张骞出使西域那档子事儿啊!张骞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想当年,汉武帝那是一心想和西域那边搭上关系,这任务就落到了张骞头上。

你说张骞这人得多勇敢啊,就带着那么几个人,啥都不清楚呢,就敢往那茫茫西域跑。

那一路上,可不是游山玩水啊,那是充满了各种危险和未知。

说不定啥时候就蹦出一伙强盗来,或者遇到啥恶劣的天气,迷路那都是常事儿。

张骞他们一路走啊走,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样。

这不就好比咱平常找东西,有时候找半天都找不着,但张骞可没放弃。

他就那么坚定地往前走,真让人佩服!这中间还发生了不少事儿呢。

有一回,张骞他们被匈奴人给抓住了。

哎呀呀,这可咋办?一般人遇到这情况,估计早就吓破胆了。

可张骞不,他在匈奴那待了好多年呢,还娶了匈奴媳妇。

你说这是不是很神奇?但张骞心里一直没忘了自己的使命啊,瞅准机会就跑了。

接着又继续往西走,那真叫一个执着。

他这一路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儿。

就像咱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啥都新鲜,啥都好奇。

张骞把看到的、听到的都记在心里,带回来给汉武帝。

他这一趟出使西域,那可真是意义重大啊!他打开了咱和西域交流的大门,让咱知道了外面还有那么大一个世界。

从那以后,咱和西域的贸易啊、文化交流啊就越来越多了。

你想想,如果没有张骞,咱能吃到那么多西域的好吃的吗?能看到那么多西域的新奇玩意儿吗?他就像一个勇敢的开拓者,为咱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咱得感谢张骞啊,他的故事真的很值得咱好好回味。

他的勇气、他的坚持,都给了咱很大的启发。

咱在生活中遇到点困难算啥呀,和张骞比起来,那都不是事儿!咱也得像张骞一样,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不管遇到啥挫折都不放弃。

这就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给咱的启示,咱可不能忘了啊!。

经典传说故事:张骞出使西域

经典传说故事:张骞出使西域

经典传说故事:张骞出使西域经典传说故事:张骞出使西域导语:在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

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骞出使西域的传说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张骞出使西域传说故事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

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

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

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

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

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

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

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

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

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

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

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

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

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

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

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

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

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文言文张骞出使西域翻译

文言文张骞出使西域翻译

原文: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

经匈奴,匈奴得之,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翻译:张骞,是汉中人,在建元年间担任郎官。

当时皇帝询问投降的匈奴人,他们都称匈奴攻破了月氏王,将月氏王的头颅作为饮酒器。

月氏王因此逃亡,并且常常怨恨匈奴,没有与他们一同反击。

汉朝正打算消灭胡人,听闻此事后,想要派遣使者与月氏国建立联系,于是招募有才能的使者。

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征,出使月氏,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同从陇西出发。

经过匈奴时,被匈奴人捕获,匈奴单于对张骞说:“月氏在我北方,汉朝为何要派人前往使者?我想要派使者去南越,汉朝会答应吗?”单于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娶了妻子,生下了孩子,但张骞始终没有丢弃汉朝的使节。

后来,张骞与其属下逃亡到月氏,到达了大宛。

大宛国听说汉朝财物丰富,本想与汉朝建立联系,却未能成功。

见到张骞后,大宛国的人非常高兴,询问他的目的地。

张骞回答道:“我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了道路。

如今逃出匈奴,希望大王派人引导护送我们去月氏。

若真能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后,汉朝赠送给大王的财物将无法用言语形容。

”大宛国的人认为张骞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派遣使者护送他经过康居,到达大月氏。

当时的大月氏已经臣服于大夏国,居住在肥沃的土地上,很少有敌寇侵扰,生活安逸,又认为自己离汉朝很远,对匈奴的仇恨并不强烈。

张骞未能说服月氏国与汉朝建立联系。

返回途中,张骞再次被匈奴人捕获,留居匈奴一年多。

在这期间,匈奴单于去世,国内陷入混乱。

张骞与妻子、堂邑父一同逃回汉朝。

起初,张骞出发时有一百多人,经过十三年,只有他和甘父两人得以返回。

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击退匈奴,知晓水草分布情况,使军队得以充足供应。

张骞典故成语

张骞典故成语

张骞典故成语摘要:1.张骞简介2.张骞的典故3.由张骞典故产生的成语4.结论正文:张骞,字子文,西汉时期著名探险家、外交家。

他因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卓越的英雄。

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令人敬佩的典故,这些典故后来演变成了我们常用的成语。

张骞出使西域,历经艰险,百折不挠。

他曾被匈奴俘虏,长达十年。

然而,他心怀国家大事,始终没有动摇信念。

他在匈奴期间,详细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后来,匈奴内部发生动乱,张骞趁机逃脱,重返汉朝。

汉武帝刘彻得知张骞的壮举,十分感动,任命他为中郎将,再次出使西域。

张骞成功地打开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

张骞的典故中,最著名的当属“凿空西域”。

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过程。

当时,西域各国对汉朝的了解非常有限,丝绸之路的开通遇到了很多困难。

张骞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智慧,说服了各国国王,成功地打通了这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凿空西域,意味着张骞在未知的领域中探索,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

另一个与张骞有关的成语是“因敌制胜”。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张骞传》,原文为“骞将以其国之强,因敌制胜,汉国之利,事半功倍”。

这个成语意味着根据敌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从而取得胜利。

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曾多次遇到危险。

他凭借聪明才智,灵活应对,成功地化险为夷。

因敌制胜这个成语,充分体现了张骞的军事才能和外交智慧。

由张骞典故产生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勇无畏、智慧过人的英雄形象。

张骞的故事

张骞的故事

张骞的故事张骞,西汉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追求梦想和勇往直前。

他的勇敢和智慧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本文将为您讲述张骞的故事,带您一起领略他的伟大和勇气。

一、背景介绍张骞生于公元前164年,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在那个时代,中国的西北地区被称为西域,是一个神秘而危险的地方。

张骞从小就对西域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他渴望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

二、西域使者公元前138年,张骞被任命为西域使者,负责与西域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危险的任务,但张骞毫不畏惧,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

张骞带领着一支由几百人组成的队伍,穿越了漫长而艰苦的沙漠和高山。

他们面临着饥饿、口渴和袭击的威胁,但张骞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

三、突破西域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张骞终于突破了西域的封锁,成功地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他带回了大量的贡品和珍宝,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荣耀。

张骞的成功不仅仅是外交上的胜利,更是对人类勇气和智慧的伟大展示。

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追求梦想和勇往直前。

四、对中国的贡献张骞的探险和外交活动不仅带来了财富和荣耀,还为中国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

他的努力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中国学到了许多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和经济。

同时,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也通过张骞的努力传播到了西域和其他国家。

五、张骞的精神张骞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和智慧,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和挑战。

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梦想。

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困境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张骞的故事是我们的榜样,他的勇气和智慧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六、结语张骞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他的勇气和智慧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的探险和外交活动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荣耀,同时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张骞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梦想。

张骞典故成语

张骞典故成语

张骞典故成语目录1.张骞简介2.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3.张骞出使西域的历程4.张骞的贡献和影响5.与张骞相关的成语典故正文张骞,字子文,西汉时期著名的探险家、外交家。

公元前 138 年,汉武帝刘彻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决定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一场历时数十年的传奇历程。

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是为了打破匈奴对西域的控制和封锁,建立西汉与西域国家的友好关系。

在此之前,匈奴一直对西域国家进行压迫和控制,使得西域国家与汉朝之间的联系中断。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汉武帝决定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他带领一支队伍,穿越了戈壁沙漠、翻过了帕米尔高原,途中还遭遇了匈奴的围困和追杀。

然而,张骞并没有放弃,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大月氏。

在大月氏,张骞积极开展外交活动,说服大月氏与汉朝联合抗击匈奴。

虽然最终没有达成预期目标,但他为汉朝与西域国家的交流打下了基础。

张骞的贡献和影响深远。

在他第二次出使西域期间,他深入了解了西域的地理、民族、政治、经济等情况,并将这些信息带回汉朝。

这使得汉朝对西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为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张骞的努力使得汉朝与西域国家的关系得到了改善,推动了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

与张骞相关的成语典故有“骞马西行”和“骞迹千古”。

其中,“骞马西行”形容英勇无畏,奋发向前;“骞迹千古”则表示业绩辉煌,永垂不朽。

这些成语典故都是对张骞为国家付出、坚持不懈精神的赞美。

总之,张骞作为汉朝的使者,出使西域,为汉朝与西域国家的友好关系、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骞的故事有哪些

张骞的故事有哪些

张骞的故事有哪些张骞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与旅行家。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官,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闻名遐迩。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张骞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骞的故事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一共出使西域两次。

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带着胡人堂邑父等一百多号人出使大月氏,堂邑父在途中刚好做张骞的翻译。

但是在去大月氏的途中不幸被匈奴发现,随后被掳去软禁起来。

匈奴单于为了拉拢张骞,进行了各种诱惑,还给张骞娶妻生子,但是依然没有动摇张骞出使大月氏之心,他不改汉节,坚定忠臣之心,就这样在匈奴部落生活了十年。

终有一日,张骞趁敌人监视有所松懈,便趁其不备逃离匈奴的魔爪。

但是没有带上妻儿便离开了,这里就说明大汉之命在张骞心中的地位是不能撼动的。

逃亡的道路十分艰难,但是张骞等人毕竟在匈奴的地盘生活了十余年,这为他的逃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因而他们非常顺利的避开了匈奴的监视。

他们一直向西逃难,路上饥寒交迫,物资缺乏,人烟稀少,困难重重,就这样张骞等人来到了大宛国。

大宛国的国君听闻张骞的经历后,派人将他们送到康居,康居王又派人将其送到大月氏。

事后,张骞动身回汉。

在回去的途中不巧有遇到了匈奴,匈奴再次将他们带了回去,就这样又被扣留了一年多。

在匈奴内乱的时候,张骞趁乱又成功逃出了匈奴的地盘,回到了汉,这便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一一九年,这次出使西域带了三百多人,带了丝织品以及牛羊等牲畜,这一次出使乌孙王国很是顺利,因为匈奴那时候已经投降汉朝,所以路上已没有了障碍。

张骞的精神有哪些两千多年来,张骞的精神一直沿袭到今天。

他不怕苦,勇敢无畏的冒险精神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一直为世人所赞颂。

当时汉武帝招募人员出使西域之时,张骞便勇敢报名,出使西域的道路困难重重,可想而知,没有超乎于常人的勇气与毅力是不可能主动报名的。

因为没有人走过西域的道路,张骞的出使西域的事迹使他成为第一人。

这条连接同西方发展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对当时和后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500字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500字

张骞是中国汉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探险家和外交家。

他于公元前138年被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开创了中国与西域地区的贸易和外交交流,以下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张骞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聪明好学,勤奋努力,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汉武帝希望打破匈奴对西部边界的威胁,通过与西域地区建立友好关系来确保国家安全。

于是,他选拔了张骞作为使节,命他前往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一支由几百人组成的使节团,穿越漫长而艰苦的丝绸之路进入西域。

这条路线充满了沙漠和高山,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危险,但张骞带领团队坚持不懈。

他们克服了沙漠的艰难,穿过了大漠孤烟,途中还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最终,张骞和他的团队成功地到达了大夏国(今天的塔里木盆地一带),他们向当地的国王表达了汉朝的善意和友好愿望。

尽管遇到了种种困难,包括当地人语言的障碍和他们对外来者的怀疑,但张骞通过智慧和谦虚赢得了大夏国王的尊重和信任。

张骞在大夏国逗留了一段时间,与国王和当地贵族进行了频繁的交流。

他了解到西域地区丰富的资源和繁荣的商业贸易,认识到与西域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性。

张骞充分发挥自己的外交才能,成功地争取到了大夏国王的支持,签订了友好条约,并带回了一些珍贵的物品和信息。

当张骞返回长安时,他被汉武帝热烈欢迎,并且被授予了“大夏都尉”的荣誉职位。

他的使命被视为一项伟大的外交胜利,不仅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信息,还为中国与西域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张骞的出使西域是中国历史上外交和贸易的重要事件,它开创了中国与西域地区的友好往来,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交流。

他的勇气、智慧和外交手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成为中国外交交往史上的一座丰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
西汉后元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刘启死了以后,第二年春天,皇太子刘彻当了皇帝,这就是少年英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汉武帝初即位的时候,从北方匈奴投降过来的人都说,匈奴打败了月氏。

匈奴部落住在中国北方广袤的蒙古草原上,汉武帝时,中国北方屡遭他们的欺凌和侵扰。

经过几年的扩张混战,匈奴击败了许多游牧部落,占有了他们的家园。

当时在河西走廊——敦煌一带,曾经居住着一个强大的部落,叫做月氏。

后来,匈奴人用武力征服了这个国家,残酷地杀害了月氏国王,拿月氏王的头颅骨做成大酒杯;月氏人被赶跑,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

月氏人想攻打匈奴报仇,但得不到别国的援助,周围其他的部落都不敢与匈奴为敌,所以他们无法争取到任何同盟;即使远在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也无意收留他们。

所以月氏人只能向更远的西方迁徙。

汉武帝得到这个消息后,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想派人前去联络月氏,以便夹击匈奴。

当时,要把结盟的书信送往月氏,意味着3000多公里的漫漫旅途,沿途有重山阻隔,没有向导知道路该怎样走。

更危险的是,要到月氏,就要穿越匈奴人控制的领地,那里有驾驭着骏马的敌人围追堵截。

而且在当时,根本没有人知道月氏部落到底迁到了哪里。

汉武帝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决定下一道招贤榜,募天下的仁人志士出使西域去联络月氏人。

招贤榜一贴出,应征者寥寥无几。

不过,担任郎官不久的张骞看到招贤榜后,主动向汉武帝请缨,表示愿意与联系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100名随从出发了,同行的还有一个跟了张骞多年的蛮族奴隶,名叫甘父。

当接近匈奴领土时,张骞一行没有胆怯,他们直接向匈奴的防线进发,希望能用最短的时间穿过匈奴的土地。

不幸的是,张骞一行经过匈奴的时候,被匈奴人抓住,全都做了俘虏,押送到单于那里。

单于把张骞扣留下来,并且对他说:“月氏在我们的西北,你们汉人怎么能出使到那里去?如果我们要出使到越国去,你们能让我们去吗?”
这一扣便是十一年。

张骞在匈奴娶了一位妻子,生了儿女。

张骞等人虽然身在匈奴,但一直没有忘记汉武帝交给的任务。

后来,匈奴人终于放松了警惕,他找准机会,和几个随从一起逃脱了。

张骞和甘父逃出后,历经艰险,经过几十天的奔波,进入大宛国境地。

大宛国早就听说西汉王朝地大物博,繁荣昌盛,想和汉王朝建立联系。

看到张骞到来,真是喜出望外,就以优礼相待,问他打算到哪里去。

张骞回答说:“我奉汉朝之命出使去月氏,被匈奴人封锁了交通,如今从匈奴逃到这里。

希望大王能派人给我带路,送我到月氏去。

如果能到那里,将来回到汉朝,汉朝将赠送给你们无数财物。

”大宛的国王听从了张骞的话。

休息了几天以后,大宛国王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大月氏。

原来,月氏遭到匈奴人的攻击,国王被杀,大部分人西迁到了这里,称为大月氏。

国人已立被杀国王的太子为国王,新王带领自己的人马往西进攻大夏,占领了大夏国而定居了下来。

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没有外来的侵略,他们只想太平无事,快乐逍遥,自己又认为离汉朝很远,根本没有向匈奴报仇的心意了。

等张骞来了以后,和他们谈起夹击匈奴的事,他们竟不大感兴趣,外交商谈也不得要领,始终不能得到月氏对与汉共击匈奴之事的明确态度。

无奈之下,张骞他们起程回国了。

在经过匈奴的土地时,张骞再次被扣留,一年后,赶上匈奴国内大乱,他和妻子在甘父的帮助下回到了故乡。

再次拜见汉武帝时,距张骞奉命出行已经过去了12年。

张骞的这次西行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是终于打开了西行的途径,使处在匈奴铁蹄下的西域各国都知道了强大的汉朝并没有忘记他们,这对于当时和以后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后来,人们从月氏国对张骞夹击匈奴不感兴趣,说话不把握要点,引申出“不得要领”这句成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