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阅读答案
张骞使西域阅读答案

张骞使西域阅读答案篇一:张骞的故事阅读题答案篇一:张骞的故事阅读题答案摘要:张骞与丝绸之路的故事阅读是一篇课外阅读是一片说明文,具体地写出了张骞的个人信息和他和丝绸之路。
同学们可以作为课文丝绸之路的课外阅读。
在古城西安玉祥门外的大庆路上,有一座大型雕塑群:西域人与汉人带着满载丝绸的骆驼商队,正缓缓西行。
这是对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建立丰功伟绩的纪念和歌颂。
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首脑人物凯撒穿着一件丝绸长袍到剧院看演出。
谁料,他比演员更引人注目,满剧场的人都把眼光盯在这件从来未见过的丝袍上。
当大家知道这是中国生产的丝织品后,又是高兴,又是羡慕。
此后,身着中国丝绸锦绣,成了罗马上层人物高贵和权力的象征。
中国的丝织品是怎样到了欧洲的?这要从张骞出使西域说起(汉代西域指今日河西走廊以西的天山南北及巴尔喀什湖地区)。
张骞(公元前?~前114年),陕西汉中成固(今城固)人,西汉杰出的外交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公元前138年到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通西域,开辟了我国和西方的国际陆路交通道路,从此,一条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内,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正式开通。
通过这条横贯亚洲大陆古代东西贸易通道,从公元前2世纪到9世纪以丝绸为主的中外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特别是对中国蚕桑丝绸技术的西传起了巨大作用。
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希特霍芬首先使用了丝绸之路这一名称。
后来在这条通道上陆续出土了中国汉唐各朝的大量丝织品和其它文物。
丝绸之路的路线并不完全固定,也非一条。
其中以自喀什西南行的路线,通往印度、西亚乃至欧洲,最为重要。
喀什古称疏勒,按当地语意即为丝绸集市。
两汉时期,中西亚和欧洲尚未掌握育蚕取丝技术,经丝绸之路不仅大量贩运中国的丝织品,同时也大量西运蚕丝作为丝织原料。
更多有关《丝绸之路》的学习内容,请点击备注:《张骞与丝绸之路的故事阅读》一文由免费提供。
[题目]阅读下面短文.从各题所给...
![[题目]阅读下面短文.从各题所给...](https://img.taocdn.com/s3/m/aed36dc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6b.png)
【题目】阅读下面短文,从各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Do you know One Belt, One Road? We also call it the Modern Silk Road. And Zhang Qian was an early traveler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He was probably the first 1 to bring back good information about the central Asian lands to China.In 138 BC,Han Wudi sent Zhang Qian to the Yue-chi people to ask for their 2 against the Xiongnu who often infringed(侵犯)them.3,on the way to the Western Regions, he was caught by the Xiongnu people. Zhang had to stay with them 4 about 10 years before he got away. When Zhang finaly 5 the Yue-chi in the North India, he was 6 to find that they didn't want to fight against the Xiongnu people.On 7 return journey, Zhang Qian and his men were 8 again. It was not until 125 BC that they returned to China.9 Zhang didn't finish his job, he learned a lot about the places, people, customs and cultures of the 36 kingdoms(王国)in the Western Regions.Later Han Wudi sent Zhang to the West again. Zhang's journey to the West helped 10 international trade, especially in silk,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at's the Ancient Silk Road.(1)A.men B.man's C.man D.men's(2)A.question B.help C.knowledge D.answer(3)A.Happily B.Excitedly C.Luckily D.Unfortunately(4)A.for B.since C.at D.in(5)A.arrived B.reached C.got D.liked(6)fortable B.disappointed C.excited D.enjoyable(7)A.him B.he C.his D.himself(8)A.caught B.made C.served D.heard(9)A.But B.As C.Because D.Although(10)e B.get C.develop D.see【答案】(1)、C(2)、B(3)、D(4)、A(5)、B(6)、B(7)、C(8)、A(9)、D(10)、C【解析】本文由一带一路引出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他奉命出使西域以寻求帮助共同攻打匈奴,但是被匈奴人抓住,后来他逃了出去,终于到了西域,尽管他没有完成任务,但是他的这次旅程却带来了国际贸易(尤其是丝绸方面)的发展。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阅读答案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6-17题。
(共12分)文段一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之后,汉朝与西域的使者、商人开始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和欧洲,又把西亚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条沟通东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后,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交通贸易要道。
从广东出发,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在此,中国的.瓷器、丝绸、糖、五金等多种货物被运送至埃及、罗马,并进口香料、宝石等。
有的学者根据陆上丝绸之路加以引申,称它为海上丝绸之路。
至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繁盛。
16. 根据文段一内容,请写出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的两个表现。
(4分)文段二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因为他经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是丝绸。
而另一些学者则有不同的看法。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由东向西运送过丝绸。
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主要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的主要是什么呢?考古发现,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
和田玉首开了我国中原与边疆、与西方交流的运输通道。
到了汉代,丝绸商人利用这一古老的“玉石”通道又发展了丝绸贸易,中原地区的西域玉石消费量更是随之大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西域来的玉石广泛用作饰品、礼器、艺术品等。
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物品。
可以认为“丝绸之路”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17. 根据文段二的内容,写出“另一些学者”关于“丝绸之路”名称的“不同看法”及其理由。
(8分)答:看法:理由:(二)(共12分)16.答案示例:表现一:在陆上发展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增多。
表现二:出口物品由丝绸扩大到陶瓷、糖等,贸易种类扩大。
(共4分每点2分)17.答案示例:看法:“丝绸之路”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张骞 练习答案

《张骞》练习答案一重点透视(一)语言积累1. 通假字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通“向”诚得至,反汉通“返”返回为发导绎通“译”翻译并南山,欲从羌中归通“傍”靠近2. 古今异义竟不能得月氏要领古义:要旨今义:要点,要求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古义:十三年今义:年龄3. 一词多义闻此言,因欲通使使者(名词)乃募能使者出使(动词)唯王使人导送我派(动词)单于留之他(代词)大宛闻汉之饶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其头为饮器用(介词)骞以郎应募凭借(副词)又自以远汉认为(介词)以其头为饮器作为(动词)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替(介词)而为匈奴所闭道被(介词)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因而(表因果的连词)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并且(并列关系的连词)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跟(介词)与妻,有子给与(动词)然骞持汉节不失但是(转折连词)宛以为然对的,是的(形容词)唯王使人导送我助词,表希望语气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只(副词)4. 常见实词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逃(动词)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恨(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恨(动)道必更匈奴中经过(动词)传诣单于到……去(动词)然骞持汉节不失丢失(动词)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逃(动词)大宛闻汉之饶财丰富(形容词)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赠送(动词)为发导绎向导(名词)康居传致大月氏转送(名词)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攻打(动词)5. 常见虚词以其头为饮器他们的(代词)汉方欲事灭胡正在(副词)闻此言,因欲通使于是(副词)乃募能使者就(副词)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一起(副词)居匈奴中,益宽逐渐(副词)若欲何之你(代词)诚得至,反汉如果(假设连词)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尽(副词)殊无报胡之心很(副词)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终究(副词)6. 词类活用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向西(名词做状语)唯王使人导送我做向导(名词作动词)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使……称臣(使动用法)7. 特殊句式张骞,汉中人(判断句)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定语后置)无与共击之(省略句)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省略句)汉何以得往使?(介词宾语前置)若欲何之(宾语前置)而为匈奴所闭道(被动句)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被动句)复为匈奴所得(被动句)(二)研讨探究1. 请概述张骞出使西域经历的艰难历程。
张骞阅读答案

篇一:张骞阅读答案篇二:张骞阅读答案篇三:张骞阅读答案篇四:张骞阅读答案篇五:张骞阅读答案(2)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方向及目的是什么?(3)材料一中的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遇到了什么艰难?请你列举出此行遇到的艰难险阻还有哪些?(4)这次出使西域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有何意义?(5)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样的精神?拓展探究典型题综合题25、秦汉时期,以下边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①云贵地区②河套地区③西域地区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②①③26、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张骞出使西域②班超经营西域③西域都护府设立④丝绸之路开通a.④①③②b.①④③②c.④②①③d.②④③①27、下列人物中不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是() a.董仲舒b.张骞c.霍去病d.班超28、材料:“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
”请回答:(1)两汉时期的“西域”指今天的什么地方?(2)请以图表的形式总结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及作用。
(3)“安有佳种自西来”反映了西汉与西域的关系怎样?请举例说明这种关系。
探究题29、阅读下列材料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有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这就是占中国面积1/6的x疆维吾尔自治区。
x疆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下辖5个州和8个地区以及3个省辖市。
x疆风光壮美,同时具有雪山、草原、沙漠、盆地、河谷等自然景观;不仅如此,昔日繁华的丝绸之路又给x疆带来了多姿多彩的东西方文化,在x疆各地留下了饱含文化意味的遗迹,今天,那些为数众多的古城和洞窟已经成为最可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
x疆的主要旅游城市有乌鲁木齐、喀什、伊犁、库尔勒、吐鲁番,这些城市周边也都有上佳的景点。
飘香的瓜果和少数民族同胞们欢畅的歌舞构成了x疆这个各民族友好相处的乐园,正象有首歌里唱的那样:“咱们x疆好地方”。
请回答:(1)x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知道x疆地区汉代称什么吗?(2)在汉朝时期最早为加强我国与x疆地区的密切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谁?请你列出他的主要事迹。
2019年6月北京市语文中考真题和答案

2019 年6月北京市语文中考真题及答案基础应用(共2 题,8 小题;共17 分)1. 学校开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2 分)下面是一位同学找来的一段介绍“丝绸之路”的文字。
阅读这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元前119 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300 多人的使团,带着牛羊、丝绸等物品出使西域。
此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
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漆器等货物,从长安(今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①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载.入史册的“丝绸之路”。
后来,汉朝又开辟多条海上航线,逐渐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二者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人类交融互鉴、共同发展的历史篇章。
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②续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开创灿烂未来而贡献的卓越智慧。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载(zǎi)载(zài)B.载(zài)载(zài)C.载(zài)载(zǎi)D.载(zǎi)载(zǎi)(2)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勾②沿B.①勾②延C.①沟②沿D.①沟②延(2)(2 分)同学们参观“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看到一件蜀锦展品,它来自四川成都。
成都又名“锦官城”,我国________朝诗人杜甫就有“花重锦官城”的诗句。
(3)(2 分)一位同学准备去做“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志愿讲解员,他拟写了下面的一段讲解词。
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本次展览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甲】展品的年代跨越久远,有西汉时期的铜鼓,也有明清时期的瓷器;展品的种类十分丰富,包括乐器、瓷器、织锦、刺绣等;展品涉及21 个民族,表现了这些民族丰富的非遗文化【乙】展览中的所有展品,既体现了精湛的技艺,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020-2021学年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县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0-2021学年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县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公元前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300多人的使团,带着牛羊、丝绸等物品出使西域。
此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
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漆器等货物,从长安(今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载入史册的“丝绸之路”,后来,汉朝又开(pì)多条海上航线,逐渐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二者交相辉应,共同(pǔ)写了人类交溶互鉴、共同发展的历史篇章。
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延续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开创灿烂未来而贡献的卓越智慧。
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开pì ______②pǔ写______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______ 改为______②______ 改为______2.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______ ,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虽有至道,弗学,______ 。
(《礼记•虽有嘉肴》)______ ,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孔子曰:“仁者爱人。
”大风破屋,苦雨浸床,困境中的杜甫推己及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______ ,______ ”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兼爱天下的仁者心声。
在《桃花源记》中读到“______ ,______ ”,让人仿佛看到了色彩绚丽、神秘幽静的桃花林。
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得到朋友的鼓励,她勇敢地走向赛场,成为当天最耀眼的一颗明星,真是相得..益彰..啊。
B. 学习成绩的提高,得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C. 对于各种网络游戏,有些人沉溺其中,津津乐道....,浪费了不少宝贵的青春时光。
D. 小明体格健壮,球技出色。
在这场比赛中,他胸有成竹....地投进去了好几个球。
【名师讲题】《通鉴纪事本末 汉通西域》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汉武帝元朔三年。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
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
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至大宛。
大宛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
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
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并南山,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
上拜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
张骞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之属,皆大国,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遣设利朝也。
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
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
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
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厦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
”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
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
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
”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
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及诸旁国。
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
是岁骞还,拜为大行。
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B.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C.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D.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朔,可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此指汉武帝刘彻使用的年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张骞出使西域阅读答案阅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
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
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五年级语文-魔方格阅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
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
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
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
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1.填空。
(1)他们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也传进了我国。
(2)“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
”“生动一幕”在文中指2.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正确理解是 a.这句话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
b.写了丝绸之路上出现的繁荣景象。
c.写了丝绸之路对加强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所起的重要作用。
1.(1)技术食品动物 (2)中国使者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2.c 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主要考查你对理解句子,现代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
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理解句子理解句子: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
理解句子:抓住关键词,联系文章的内容,背景,找到背后的意义。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撇开表面意思;找到找到在文章中的指深一度的意思。
理解句子的具体方法:1.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
这两个词乍起来似乎矛盾,但它们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继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⒉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
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下文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
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激情。
⒊联系实际,典型联想来理解。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
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⒋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
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⒌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
有的文章要与当时地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
如“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的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领导好。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现代诗歌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散文阅读。
小学阶段主要以记叙文为主。
记叙文包括:(1)划分段落我们所讲的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划分段落常见的方法有: a、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b、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c、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 d、按照事物的性质; e、按照所叙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 f、按照重点段。
(2)概括段意段落大意是对文章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a、找出重点句法。
这些句子多数是总起句、概括句、小结句、过渡句; b、合并层意,归纳段意; c、分清主次,抓住主要事件归纳段意; d、分析中心,归纳段意。
(3)列小标题列小标题要含义明确、用词简练。
方法有: a、段意中提炼重点词语做小标题。
b、从文章中摘录词、词组、句子等做小标题。
c、自己概括小标题。
(4)归纳主要内容一篇文章内容丰富,作者着力表现的、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就是主要内容。
常用的方法有: a、综合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b、抓重点段落,归纳主要内容。
c、用过渡短语归纳主要内容。
d、提出问题(文章主要写什么、写谁、做什么等等),归纳主要内容。
e、分析标题,归纳主要内容。
(5)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
常见的概括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有: a、从文章题目入手。
b、从中心句入手。
c、从文章重点段落入手。
d、从主要内容入手。
阅读步骤及技巧:阅读题一般做题程序:阅读题目-----阅读文章-----再认真读题-----揣摩原文-----做好标记-----准确答题。
现代文阅读方法:整体感知----局部阅读-----整体阅读。
第一阶段的整体阅读,只需对文章体裁有一个整体的粗略的了解和把握就可以了。
记叙文: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说明文:作者说明的对象和主要特征。
议论文:作者针对什么问题,发表了什么见解和主张。
小学现代文阅读一般技巧:1、理解题目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
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
2、阅读文章浏览一遍文章,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1)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什么人?什么事(物)?怎么写的?为什么要写?你是怎么看的?)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
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①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②想像、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
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
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①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②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譬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③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2)理清思路:叙述的基本要素、作者的情感变化、材料的安排、文章的过渡3、认真读题4、再读原文,揣摩语言第二个阶段的整体阅读,是在认真、深入分析了文章细节的基础上,对文章主题、感情基调、结构特征、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准确把握和总结。
记叙文:①抓住全文的中心句或主旨句。
②从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性语句入手,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情感。
③从线索入手,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感情脉络,进而领会全文。
④从标题入手,把握文章中心。
⑤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根据事件的发展过程划分;根据时间先后划分;根据空间的变化划分;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根据感情的发展变化划分。
这次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很快能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阅读与题干相关的语句,截取关键性文字。
揣摩语言:引领文章主旨的词、句(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使用关联词(如: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5、准确答题,提炼概括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阅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考查相似的试题有:篇二:张骞出使西域阅读答案16. 根据文段一内容,请写出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的两个表现。
(4分)文段二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因为他经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是丝绸。
而另一些学者则有不同的看法。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由东向西运送过丝绸。
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主要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的主要是什么呢?考古发现,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
和田玉首开了我国中原与边疆、与西方交流的运输通道。
到了汉代,丝绸商人利用这一古老的玉石通道又发展了丝绸贸易,中原地区的西域玉石消费量更是随之大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西域来的玉石广泛用作饰品、礼器、艺术品等。
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物品。
可以认为丝绸之路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17. 根据文段二的内容,写出另一些学者关于丝绸之路名称的不同看法及其理由。
(8分)答:看法:理由:(二)(共12分)16.答案示例:表现二:出口物品由丝绸扩大到陶瓷、糖等,贸易种类扩大。
(共4分每点2分)17.答案示例:看法:丝绸之路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理由:①应该以双向运送的主要货物命名一条路。
②丝绸之路是在玉石通道上发展而来。
③西域玉石在中原被广泛消费,最受欢迎,说明丝绸之路上由西向东运送的主要货物是玉石。
(共8分。
看法 2分,理由每点2分)篇三:张骞出使西域阅读答案(2)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方向及目的是什么?(3)材料一中的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遇到了什么艰难?请你列举出此行遇到的艰难险阻还有哪些?(4)这次出使西域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有何意义?(5)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样的精神?拓展探究典型题综合题25、秦汉时期,以下边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①云贵地区②河套地区③西域地区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②①③26、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张骞出使西域②班超经营西域③西域都护府设立④丝绸之路开通a.④①③②b.①④③②c.④②①③d.②④③①27、下列人物中不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是() a.董仲舒b.张骞c.霍去病d.班超28、材料:“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