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法隐喻理论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语言学考点--隐喻(metapher)课件

语言学考点--隐喻(metapher)课件

隐喻和明喻的真值条件经常是不同的
张三像只大猩猩可能是真的,张三是只大猩猩 则一定是假的。这种论证依赖于真值条件意义 理论,否则就不能成立。

如果说隐喻所用的词儿另有一个〔隐含的〕意 义,那么,隐喻本身就会消失。例如我们说, the spirit of God moved upon the face of the water〔上帝的圣灵临近水面〕,如果这句话 里的face另有一个隐含的或曰扩展的意义,可 以用来述说水的表面,那么,水就有了面,水 面就不再是一个隐喻。牵涉到第二种意义的是 两可〔ambivalence〕,隐喻则并不牵涉第二 种意义,否则我们就要等隐喻死了以后才彻底 掌握这种意义。

The government still hopes to stem the tide of inflation.(隐喻)



(4a) The driver drove the bus too fast down the hill, so the brakes failed. (4b) The driver’s overrapid downhill driving of the bus caused brake failure. (4a)是一致式,(4b)通过语法隐喻把(4a) 的两个小句向下转移为两个名词性词组结构。

英国有个古诗人,John Donne,曾有这样的 句子:our blood labours to beget spirits〔我 们的血液辛勤劳作以孕育精神〕,现代人把这 视作隐喻,但原作者其实是在直陈字面的意思。
名词化

(1a)The brakes failed. (1b) brake failure (1a)为非隐喻形式,其中的the brakes是表示 参与者的名词,failed则是表示物质过程的动 词,但在(1b) 中句子转化成了名词短语。

理解文中的隐喻使用课件

理解文中的隐喻使用课件

理解文中的隐喻使用课件在阅读文学作品或其他类型的文本时,我们常常会遇到隐喻这种修辞手法。

隐喻不仅能够使文本更加生动形象,还能够传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要真正理解文中的隐喻并非易事,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文学素养。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中的隐喻,我们专门制作了这份课件。

一、隐喻的定义与特点隐喻,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但不直接说出“像”“如”等比喻词。

它通过将两个看似不同的事物进行隐含的比较,让读者在脑海中建立起联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描述的对象。

例如,“时间是金钱”就是一个常见的隐喻。

时间和金钱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事物,但通过这个隐喻,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和需要珍惜。

隐喻的特点在于它的隐含性和暗示性。

它不像明喻那样直接、明显,而是需要读者通过思考和联想来领悟其中的含义。

二、隐喻在文中的作用1、增强表达的生动性隐喻能够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让枯燥的描述变得充满活力。

比如,“他的笑容是春天里的阳光”,用“春天里的阳光”来比喻笑容,让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笑容的温暖和灿烂。

2、深化主题和思想优秀的隐喻往往能够传达出作者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比如,“人生是一场旅行”,这个隐喻可以引发我们对人生意义、目标和经历的种种思考。

3、激发读者的想象力由于隐喻需要读者自行解读和联想,它能够充分调动读者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读者更加投入地参与到文本的阅读中。

三、如何识别文中的隐喻1、注意不寻常的表述当文中出现一些看似不符合常理或常规的表述时,很可能是隐喻。

比如,“她的心是一座空城”,心不可能是真正的城,但这种表述很可能是在运用隐喻。

2、寻找相似性和关联性思考作者所描述的两个事物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相似之处或内在的关联。

如果有,那么很可能是隐喻在起作用。

3、结合上下文理解隐喻的含义往往需要结合文本的整体语境来理解。

通过分析上下文,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作者使用隐喻想要表达的意思。

理解文中的隐喻运用技巧课件

理解文中的隐喻运用技巧课件

理解文中的隐喻运用技巧课件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常常在文学作品、演讲、广告等各种文本中出现。

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作者更生动、深刻地表达思想和情感,也能让读者更直观、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那么,如何理解文中的隐喻运用技巧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隐喻的定义与特点隐喻,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

它不是直接的比较,而是通过暗示和联想来建立联系。

隐喻的特点在于其隐含性和创造性。

它不像明喻那样直接说出“像”“如同”等比较词,而是巧妙地将两种看似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中的相似之处。

这种隐含性使得隐喻更富有韵味和深度,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同时,隐喻的创造性也是其魅力所在。

作者可以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创造出新颖独特的隐喻,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感受和认知。

二、隐喻在文中的作用1、增强表达的生动性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比如,“时间是一把杀猪刀”,将时间比喻成杀猪刀,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残酷。

2、深化主题和内涵隐喻可以帮助作者传达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富有哲理和启示。

例如,“人生是一场旅行”,这个隐喻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在旅途中所经历的种种。

3、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一个恰当的隐喻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

比如,“孤独是一座无人的岛屿”,能让那些感到孤独的人深切地体会到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

三、理解隐喻的方法1、寻找本体和喻体首先,要明确隐喻中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和用来比喻的事物(喻体)。

比如,“他的心是一片汪洋大海”,其中“他的心”是本体,“汪洋大海”是喻体。

2、分析相似点思考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在上述例子中,可能是心的宽广、深沉或包容像大海一样。

3、结合上下文隐喻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的上下文环境。

上下文往往会提供更多的线索和信息,帮助我们准确把握隐喻的含义。

《隐喻和转喻》课件

《隐喻和转喻》课件
创新隐喻是指运用非常新颖、独特的比喻方式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这种隐 喻形式常常能够引人注目,让人印象深刻。例如,“爱情是一首美妙的交响乐 ”,将爱情比喻为交响乐,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和和谐。
传统隐喻
总结词
常见、习惯性、易于接受
详细描述
传统隐喻是指长期被人们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习惯性表达方式的比喻。这种隐喻形式通常比较通俗易 懂,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和说明。例如,“火上浇油”,用来比喻加剧矛盾或使情况更加恶化。
隐喻和转喻能够激发学习者的 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隐喻和转喻在思维中的作用
隐喻和转喻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它们 有助于人们理解和解释复杂的概念和 现象。
在思维过程中,隐喻和转喻有助于激 发人们的创造力,产生新的思想和观 点。
通过隐喻和转喻,人们能够将抽象概 念具体化,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 本质。
隐喻和转喻能够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 和表达能力,使思考更加清晰、表达 更加准确。
反讽
总结词
反讽是通过与预期相反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意 义。
详细描述
反讽是一种通过与预期相反的表达方式来传 达意义的转喻形式。例如,“He is a genius in the kitchen”表示他不是一个烹 饪天才,而是个厨房里的笨蛋,其中 “genius”与“厨房”的结合与预期相反, 表达了相反的意义。
隐喻和转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研究
总结词
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研究将推动隐喻和转喻理论的实 践转化,为机器的语言理解和生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 法。
详细描述
通过研究如何将隐喻和转喻的原理应用于人工智能技术 ,可以开发出更加智能、自然和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处理 模型。这将为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对话系统等领域的发 展提供有力支持。

分析文章的隐喻使用技巧课件

分析文章的隐喻使用技巧课件

分析文章的隐喻使用技巧课件在文学的广袤天地中,隐喻就如同璀璨星辰,为文字增添了无尽的魅力和深度。

理解和掌握隐喻的使用技巧,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文章中隐喻的奇妙世界。

一、隐喻的定义与作用隐喻,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通过巧妙的联想和类比,在读者心中引发共鸣和联想。

它并非直接陈述,而是以迂回的方式传达更为丰富和复杂的信息。

隐喻的作用不容小觑。

首先,它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例如,“时间是一把无情的刀”,将抽象的“时间”比作“刀”,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残酷和不可逆转。

其次,隐喻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再者,隐喻还可以创造独特的意境和氛围,为文章营造出神秘、美妙或者紧张的氛围。

二、隐喻的常见类型1、本体隐喻将抽象的事物视为具体的物体。

比如“愤怒是火”,将“愤怒”这种情感视为可以燃烧的“火”。

2、结构隐喻用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建另一种概念。

比如“人生是一场旅行”,用“旅行”的结构来理解“人生”。

3、方位隐喻基于空间方位的概念来表达其他概念。

像“上”常表示积极、好的,“下”常表示消极、差的,比如“他的情绪跌入了谷底”。

三、如何在文章中发现隐喻要发现文章中的隐喻,需要我们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感受力。

首先,留意那些不寻常的、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方式。

当作者使用了一些看似不合常理,但又能引发我们思考的描述时,很可能就运用了隐喻。

其次,关注上下文。

隐喻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前后的文字相互呼应,共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意义。

此外,分析作者的意图也是关键。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它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深层信息。

四、隐喻使用的注意事项1、恰当性隐喻的选择必须与文章的主题、情境和读者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如果隐喻过于晦涩难懂,反而会让读者感到困惑。

2、新颖性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常见和陈旧的隐喻,力求创造出独特而令人眼前一亮的比喻。

分析文章中的隐喻使用课件

分析文章中的隐喻使用课件

分析文章中的隐喻使用课件一、隐喻的定义与作用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不仅仅是语言的装饰,更是思想的传递和情感的表达。

它并非简单的比较,而是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用另一个看似不相关但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事物或概念来描述,从而赋予文本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层的意义。

隐喻的作用多种多样。

首先,它能够帮助作者更生动、形象地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例如,“时间是一条河流”,将无形的时间比作有形的河流,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转。

其次,隐喻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让他们在阅读中积极参与,与作者共同构建意义。

再者,隐喻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记住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二、如何识别文章中的隐喻要分析文章中的隐喻,首先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语言的敏感度。

在阅读时,留意那些不寻常的、富有想象力的表述,这些可能就是隐喻的所在。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寻找“是”“像”“仿佛”等标志性的词语,但要注意,并非所有包含这些词的表述都是隐喻,还需要判断是否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事物之间的类比。

另外,关注那些不符合常规逻辑的描述。

例如,“他的笑容是阳光”,笑容和阳光在常规上并非同一类事物,但通过隐喻建立了联系。

同时,上下文也是识别隐喻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前后文的理解,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某个表述是否为隐喻,以及其所隐喻的真正含义。

三、隐喻的类型1、结构隐喻结构隐喻是指用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建另一种概念。

比如,“争论是战争”,在这个隐喻中,我们会用战争中的词汇和概念来描述争论,如“攻击对方的观点”“防守自己的立场”等。

2、方位隐喻方位隐喻基于空间方位的概念,如上下、前后、内外等,来理解和表达其他抽象的概念。

例如,“心情低落”“情绪高涨”,将心情与上下的方位联系起来。

3、实体隐喻实体隐喻是把抽象的、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

比如,“他心里充满了希望”,将希望这种抽象的情感视为可以充满某个空间的实体。

第六讲 语法隐喻

第六讲 语法隐喻

第六讲语法隐喻1、书面语与口语体的区别判断书面语的复杂程度的两个重要的指标是看语法复杂程度和词汇复杂程度。

词汇密度和语法复杂程度是两个重要的语言特征。

这两个特征与名词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口语体和书面体的主要区别。

在书面语中,词汇比较复杂,密度大,语法结构简单;在口语体中,词汇密度小,语法结构复杂。

然而,国内的许多学者都注意到名词化这一特征并没有在外语学习者的作文中体现出来。

2、词汇密度词汇密度指的是一个语篇中小句实义词的平均值。

提高词汇密度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减少虚词,减少小句。

3、名词化名词化是口语体向书面体转变的主要手段。

所谓名词化,就是将不是名词的词(如动词和形容词)变为名词,并引起句子中其他成分的相应变化。

名词化是产生语法隐喻的惟一之最重要来源。

4、名词化的功能名词化能使我们避免很多拖泥带水的表达,因为它表达的是本来需要用很多小句才能表达的意义。

名词化的使用使句子词汇密度加大、语言简练了。

它为简化句子结构,避免复杂冗长创造了条件。

例115:She became powerful and popular in a phenomenal way, and she became powerless and unpopular in a fantastic way and then she was made politically powerful and popular again even more rapidly and remarkably less than four years before she was assassinated in the autumn of 1984. (Halliday &Matthiessen, 1999: 280)这个句子属于口语体,其中包含了四个小句,中间用and连接。

它的语法复杂程度为4,词汇密度为9.3。

把这个句子用书面语表达: 例116:Her phenomenal rise to power and popularity was followed by a fantastic fall and then by an event more rapid and remarkable political resurrection less than four years before her assassination in the autumn of 1984.整个句子只有一个小句,中间没有连词连接,其语法复杂程度为1,词汇密度为22。

理解文中的隐喻运用技巧课件

理解文中的隐喻运用技巧课件

理解文中的隐喻运用技巧课件在我们日常的阅读和写作中,隐喻是一种常见而又神奇的语言表达方式。

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们对文本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

那么,什么是隐喻呢?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比作另一个事物或概念来传达意义的手法。

它不是简单的比较,而是一种隐含的、富有深意的联想。

隐喻的运用可以让我们的文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比如,“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把抽象的时间和具体的金钱联系起来,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理解文中的隐喻运用技巧,首先要学会识别隐喻。

这需要我们敏锐的感知和细心的观察。

隐喻常常不会直接告诉你“这是一个隐喻”,而是隐藏在文字之中。

比如“人生是一场旅行”,这里把人生比作旅行,没有明确的提示,但我们能通过上下文和语言的暗示来发现它。

当我们识别出隐喻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解读其含义。

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两个被比较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以“他的心是一座冰山”为例,冰山给人的感觉是寒冷、坚硬、难以接近,那么作者用这个隐喻可能是想表达这个人内心的冷漠和封闭。

在理解隐喻时,我们还要考虑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语境。

同一个隐喻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黑暗的森林”,在一篇恐怖故事中,可能代表着未知的恐惧和危险;而在一篇环保文章中,可能象征着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中的隐喻,我们还可以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

有些隐喻是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而产生的。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龙”常常被隐喻为权力和尊贵;而在西方文化中,“狮子”可能更多地代表着勇敢和力量。

此外,隐喻的运用也不是孤立的,它常常与其他修辞手法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丰富的语言效果。

比如隐喻与明喻的结合,“她的笑容像春天里绽放的花朵,温暖而灿烂,整个世界都被她点亮了”,这里先使用明喻来形容笑容像花朵,然后通过“点亮世界”这个隐喻进一步强化了笑容的感染力。

隐喻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情感表达。

当作者想要表达强烈的情感时,隐喻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Ideational Metaphor 概念隐喻
韩礼德语法隐喻的重点在概念隐喻,而概 念语法隐喻的重点在名词化(nominalization)。 nominalization:名词化指说话者把本来可以用 动词结构或句子表达的内容用名词性成分表达。 a)The driver drove the bus too rapidly down the hill, so the brake failed. b)The driver's over—rapid downhill driving of the bus resulted in brake failure.
5/26/2018
过程的转换(process transformation) • 功能语言学中,概念元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transitivity )和语态(voice)得到体现。(胡壮麟,朱永生:2008) Holliday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的经验分 成六种不同的过程:1)物质过程;2)心理过程;3)关 系过程;4)言语过程;5)行为过程;6)存在过程。 1a)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物质过程) 1b) 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心理过程) 2a)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物质过程)→ 2b)The past twenty years has witnessed great Changes in China.(心理过程)
第七节 关于语法隐喻理论
Contents
1.语法隐喻的概念 1.1 词汇隐喻vs.语法隐喻 1.2 一致式和隐喻式 2.语法隐喻的分类 2.1 概念隐喻 2.2 人际隐喻 2.2.1情态隐喻 2.2.2 语气隐喻 2.3 语篇隐喻 3.对语法隐喻的批判
26/2018
1.语法隐喻的概念(Grammatical Metaphor)
•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在他的《功能语法导论》 一书中提出了“语法隐喻”这一理论。
• Definition:
用一种语法手段代替另一种语法手段来表达即定 义的一种语言现象。( The substitution of one grammatical class or structure for another. )同一语 言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这些表达方式中, 除一种为适合表达(congruent wording)外,其余 为隐喻表达。 E.g. 特定语境中“—谁知道啊?”(我不知道。) “How could you say such a thing?”(You shouldn’t say such a thing. )
5/26/2018
1.2 一致式和隐喻式(Congruent Form and Metaphorical Form)
韩礼德把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句式成为“一致式”, 把隐喻化称为“隐喻式”。 E.g. congruent form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 Metaphorical form: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5/26/2018
1.1 词汇隐喻 vs. 语法隐喻(The Difference between GM and LM)
韩礼德认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 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词汇隐喻(Literal Metephor)是词 汇层面的隐喻,将某一词语用来指称与之相似的事物。而 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是语法层面的隐喻, 用不同的表达形式(wording)表述客观世界中的同一事 物或现象。 E.g. Richard is a lion=Richard is brave. 词汇隐喻 a flood of protests Flood被比喻性的用来指称“多如潮水的抗议”,所以是一个 词汇隐喻。 Protests 是用名词来描述客观世界中的动态的现象,所以是 一个语法隐喻。
5/26/2018
2.1 Ideational Metaphor 概念隐喻
2.2 Interpersonal metaphor人际隐喻
Metaphor of Modality 情态隐喻
Metaphor of Mood 语气隐喻
5/26/2018
2.2.1 Metaphor of Modality
情态隐喻
• 在情态意义的表达上,会出现隐喻体现形式,决定每一种情态意 义如何体现的是情态的取向系统。 • 情态的取向分为4种:明确主观,非明确主观,明确客观,非明 确客观。 1) I think Mary is ill. (明确主观,说话者明确对判断或断言负 责。) • (2) Mary must be ill. (非明确主观) • (3) It's likely that Mary is ill. (明确客观,说话者的断言似乎不 再是一个人的观点,从而隐藏了情态的来源。) • (4) Mary is probably ill.(非明确客观)
)))(
5/26/2018
2.2.1 Metaphor of Modality
情态隐喻
。 其中明确主观与明确客观是隐喻性的,他们主 要靠小句来表达。非明确主观与非明确客观是非隐 喻性的,它们一般由限定性的情态动词或副词来表 达。
2.2.1 Metaphor of Modality
5/26/2018
2.语法隐喻的分类 The Classifications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Ideational metaphor概念隐喻
Halliday
Interpersonal metaphor人际隐喻 Textual metaphor语篇隐喻
Martin
5/26/20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