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同名16761)

合集下载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香道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远古时代,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和传承方式。

香道文化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对于人们的心灵和身体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香道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

在古代,人们会用香烟来祭祀神灵,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的使用逐渐不仅仅局限于祭祀活动,而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人们发现香具有祛病驱邪、净化空气和舒缓情绪的作用,开始将香的使用与健康保健、心理抚慰相结合。

在道教、佛教等宗教中,香一直都是重要的供奉物,被赋予了更大的精神和宗教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香道逐渐从古代的祭祀活动中走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

在唐代,香道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成为了当时社会上的主流文化。

唐代文人雅士们非常推崇香道,将其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他们认为通过燃香、品香、赏香可以提升人的品味和修养,对于心灵的净化和沉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到了宋代,香道文化进一步融入了中原文化,成为了士人阶层的传统活动。

《周礼·大宗伯》中有“以燔香,若曰宗之。

”的记载,表明了香道在宋代之前的历史地位。

宋代时,香道文化达到了巅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传承方式。

当时人们对于香具有极高的热情,对于香料的选材、制作和燃香的仪式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整理。

香道在绘画和诗词创作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文人雅士们倾诉心声和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

到了明清时期,香道逐渐受到了更多文化因素的影响,走向多元化和世俗化。

这一时期,香的品种更加丰富,制作技艺也逐渐成熟。

香道也开始与中国的茶道和花道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们将香道视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艺术,追求香品的高雅、纯净和优质,更加注重香的品味和疗效。

近代以来,香道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受到了一些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香的需求不再像古代那样迫切。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少有人能够抽出时间专门去研究和修习香道。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香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修行方式和文化艺术,主要通过燃香、闻香和品香来进行修身养性。

香道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香道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

在儒家文化中,香被视为一种祭祀和礼仪的重要物品,应用于宗教仪式和祭奠活动中。

而在道家思想中,香则被视为一种净化心灵、修养身心的手段。

由于这两种思想的影响,香开始被视为一种与精神修养相关的物品,进而形成了独特的香道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道逐渐发展成熟并丰富多样。

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行方式,更是一种文化艺术。

在香道文化中,人们通过选择不同的香料和炉具来燃香,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炼香成为了一种技艺,香艺师也成为了一种职业。

闻香和品香也成为了一种雅趣,通过闻香和品香,人们可以感受到香气的美妙和空灵,进而放松身心、提升心灵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香道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功利主义的倾向,人们往往缺乏耐心和时间去燃香、闻香和品香。

一些商业化的香品滥觞,使得香道逐渐失去了原本的纯粹与雅致,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浮华。

香道文化仍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它舒缓压力、提升心境,并且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自我修行和情感抒发的空间。

为了传承和发展香道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社会需要加强对香道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学校、博物馆等,向公众介绍香道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尊重香道文化。

相关机构和香艺师需要加强培训和教育工作。

通过传授炼香技艺、品香经验等,提升香艺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培养更多的香艺爱好者和从业人员。

需要创新和发展香道文化。

结合现代科技和艺术手段,创造更多丰富多样的香道体验,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可以将香道与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结合,创作出与香有关的艺术作品,为香道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香道文化是一门独特而美妙的修行方式和文化艺术,它通过燃香、闻香和品香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提升心灵境界。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香道文化,是一种融合了中华文化、东方哲学和美学的精髓,是一种讲究修炼自我的精神和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表达美好情感的艺术。

自古以来,香道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今,它也同样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香道的发展与宗教紧密相关,不同的宗教如佛教、道教、儒教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香道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佛教中的香道文化是对礼佛者的一种教育,让人们通过燃香、诵经、禅修,达到内心清静、悟道开悟的目的。

道教中的香道文化则强调将灵气化作香气,借助神仙之力来达到自我修炼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而儒教中的香道文化则注重礼制、孝敬和感恩,适合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香道活动的举办,让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香的气息、良好的气氛和美好的情感。

一次香道活动,通常是由先辈叙要、教授燃香技法、聆听香道文章和诗歌之后,再进行香炉燃香、放置香盘等仪式。

整个过程传承了先贤们的文化和智慧,也代表了香道文化的精髓。

香道活动不仅可以锻炼人的身体,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修养境界。

让我们在精神上愉悦、舒畅,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除了香道活动,香道文化还有很多相关的艺术形式,如香道文学、香道音乐、香画等。

这些艺术形式和活动,它们都以香为媒介来传递美好情感和文化内涵。

香道文学以香为主题创作,如《红楼梦》中宝钗燃香悟道,表现了香和人的关系。

香道音乐则让人们听到香的美,音乐与香气相结合,令人感受到一种神秘和美好。

香画则是在宣扬香与美的关系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香作为具象而抒发情感的艺术符号。

总的来说,香道文化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精深的文化内涵。

从宗教活动到现代生活方式,香道文化一直都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香道文化的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也广泛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呼唤。

香道的美、香道的文化内涵,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还凝聚了一种信仰、一种情感和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香道是一种源自东方的文化传统,是一种追求内心宁静和禅意的修行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心灵需求的加深,香道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香道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宗教仪式,更是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平静与舒适的一种方式。

在此,我们来浅谈一下香道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加速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对心灵需求的关注与日俱增。

在这一背景下,香道文化的价值愈发凸显。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借助香火达到心灵净化的方式,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造出更适合当代人的香道文化形式。

在现代社会,香道文化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宗教仪式,更多地涉及到心灵修养与文化艺术。

中国的茶道文化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茶道中的点茶、斋香以及艺术欣赏等环节,既融合了香火的仪式感,又强调了内心平静与宁静的重要性。

通过茶道文化的传承与普及,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可以通过泡茶、点香等方式找到内心的宁静与舒适。

日本的“香道”文化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香道的精髓在于嗅香、炉香和点香等仪式。

参与这些仪式的人们通过炉香冥想和点香仪式来达到沉思内心的境界。

随着香道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内心的情感,并通过炉香冥想和点香仪式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舒适。

香道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涉及仪式与修行的方式,更多地是关于心灵与情感的传达。

香道文化的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内心平静与情感体验,通过参与香道活动,人们找到了内心寄托和安放。

甚至在一些较为繁忙的现代都市中,也出现了一些专门的香道会馆,专门为人们提供心灵净化与舒缓压力的空间。

在香道文化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形式也被融入其中。

比如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在香道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绘画作品的观赏,以及音乐的传达,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香道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这些文化艺术形式也成为了香道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香文化的传承与思考

香文化的传承与思考

香文化的传承与思考思想极为流行,致使“博山炉”出现,一方面满足了当时人们陈设使用的需求,另一方面因其出烟效果能够营造颇似香云缭绕的仙境氛围,遂满足了人们观烟修仙的心理需求。

隋唐:佛使梵香,接引众生。

隋唐佛教兴盛,中外交流进一步加强,使香文化获得较大发展,用香方式更加丰富。

焚香作为礼佛的重要内容,吸引了各阶层人士参与。

佛前焚香供器异常华美,涌现出大量具有浓郁异域气息的金属香具,出现了香囊、行炉、多足香熏等新式香具,陶瓷香具也逐渐增多,香炉制作可谓极尽奢华。

敦煌文献沙州寺院器物帐历里,可见各种香炉、香奁的记录;莫高窟壁画里也可见到各式香炉的形象。

用香还是礼制的重要内容。

庙堂、宫殿、衙署往往焚香,朝堂一般设有香案,熏炉,燃香后,殿内香烟缭绕,百官朝拜,衣衫染香。

文人也普遍用香,留下大量咏香的诗文。

唐中宗时曾有斗香会,大臣各携名香比试品评。

沉香还被制成精美的画箱、毛笔、刀柄等,皇家贵族以此彰显富贵。

儒、释、道交融,致使用香格局为之一新,用香形式更加丰富,香料愈加重要。

诸多香料之中,沉香脱颖而出,其高贵品质被逐渐认知,成为宫廷用香的主流。

宋代:怡情养性,香入巷陌。

宋代香文化发展至全盛时期,种类繁多、品质优异的香料随海外商船传人中国,为用香奠定了充盈的物质基础。

士大夫阶层崛起,使用香普及,沉香成为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香料。

宋代用香群体以王公贵族为主,并扩大到士人阶层乃至巷陌百姓之家。

宋代焚香与点茶、挂画、插花当时并列为四般闲事,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广泛参与,使宋代香事承载更多的社会功能和精神享受,人们对香的认知和审美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儒学”思想影响,同时也融合了文人特有的浪漫情愫,是一种生活情趣的自然表达。

此时所用的香品不再是单一香料,合香已成为普遍形式,沉香以其沉稳的特性被当作定香使用。

宋代瓷器制作技术发达,瓷香具成为主流,各窑口制作出既实用又符合时代审美情趣的各类香具,造型或模仿前朝铜器,或另有创新,印花、刻花、划花、彩绘等装饰工艺均有使用。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香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源远流长,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香道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段博大精深、充满智慧与启示的历史,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学问,不仅有宗教、医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涉及,而且还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和哲学思想密不可分。

香道,简称香,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它是指通过燃香熏香来达到清心寡欲、宁神致静、祈福祷愿的一种方式。

从古到今,中国人喜爱香,不仅因为它能洗涤心灵,还因为它有着精湛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香道文化的发展,具有三个特点:首先,香道文化具有大众性;其次,香道文化具有包容性;再次,香道文化具有艺术性。

香道文化具有大众性,这是因为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祭祀、宗教、医学、护身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物品,是每个人都能接触到的东西。

香道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增加了人们的兴趣爱好,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香道文化具有包容性,这是因为香道文化可以与其他文化进行融合。

从历史上看,在香道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宗教、医学、文学和艺术等都与之有着密切联系,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香道文化的发展。

香道文化兼容并包,不拘泥于某一文化形式,而是以多元化和跨文化交流为主要特点。

香道文化具有艺术性,这是因为香道文化的制作和使用,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从香的制作工艺来看,包括香料的选择、配方的掌握、混合和研磨的技艺等多个环节,每一环节都是对人的技巧和感觉的考验。

而香的使用也是一种艺术,不同的香有不同的功效,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目的进行选择和燃烧。

同时,香与诗、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交织,促进艺术的繁荣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香道文化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同时,香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成为了一个新的时代课题。

我们应该珍视和发掘香道文化的深厚底蕴,加强文化研究和传播,让香道文化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现代社会得到新的展现和发展。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

浅谈香道文化发展
香道是一种源自中国文化的传统艺术,它将香和道结合在一起,强调通过香的燃烧和散发来表达情感、修行和连接人与自然的方式。

香道文化始于古代中国,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积淀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道文化不仅在中国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而且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香道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香一直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象征意义。

香在古代被视为祭祀神明和祖先的工具,人们通过燃香来向神明祈福或者表达敬意。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也非常喜欢香,他们通常用香来增加自己的兴致,疗愈疲劳和焦躁的心情。

而这些传统的观念和实践形成了香道的基础,使其成为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

香道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历代文人的推崇和传承。

从中国古代到现代,众多有识之士都对香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致力于研究和实践香道。

唐代文人韩愈提出了“香凝礼,烟缭史”的著名论点,强调了香与礼、历史的密切关系。

明代文人文征明则将香道纳入诗歌创作和生活中,通过香的散发来表达情感和境界。

近现代一些文化名人,如鲁迅、鲁大白、王蒙等,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提到香,对香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些文人的推崇和传承使香道文化的发展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品香丨中国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

品香丨中国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

品香丨中国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一)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神农尝百草,历代用不同的香具、不同的出香方式,把不同的香料薰烧于礼仪、宗教、医疗、社交、居家生活、个人怡情等活动中。

香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香料、采用不同的出香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和生活举止,进而演绎出中国特有的香文化制度,即由文化现象上升为文化观念。

香文化伴随中国人特有的政治观、宗教观、文化观、生活观,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

香文化的性质与内涵不仅仅是闻闻香料味道和香席仪式的展示,香文化是综合艺术文化,又具有修身养性的功能。

比如香具的功能、造型、纹饰等,是历代人们对艺术与哲学的思考后形成的,这是香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超越香料出烟、出香的“形而上学”。

概括起来说,香文化由香料、香具、香席等等的出香活动共同组成,实现从生理感受到心理感受的升华。

显然,博大精深的香文化不单单是品味香的味道和展示香席的仪式。

从香文化的性质特点横向层面看:一是礼教香文化,即原始的敬天与祭祖,周秦以来香文化用于礼政、礼乐等等;二是宗教香文化,即香文化用于礼佛、礼道、礼儒;三是社交香文化,用于茶席、琴桌、文房等等;四是居家香文化,用于驱蚊虫、避瘟疫、薰衣被等等。

从香料的分类及出香特点看:其一是树脂类香,如沉香、檀香等,其味道以香甜为主,出香特点是热火熏烧。

其二是膏脂类香,如龙涎香、麝香等,其味道以香腻为主,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其三是花草类香,如蕙兰、蒿草等,其味道有香甜和辛辣,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其四是瓜果类香,如佛手瓜、柏树子等,其味道有香甜和辛辣,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其五是合(水)类香,如香粉、香露等,其味道有香甜和辛辣,出香特点是既薰又熏。

从香具的分类特点来看,不同的熏香意图、香料,用不同的香具。

比如香薰炉,殿堂用殿堂炉、祭奠天地鬼神用供炉、卧室用熏衣被、文房用文炉、琴案用琴炉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同名16761)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国香道师汪红泉摘要: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中国香文化传承首先是需要对其历史不断深入的进行研究,并通过有识之士的挖掘、整理、保护基础之上,培养一大批专业人员对其传承。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广大民众对“美丽中国”的实现有强烈愿望。

发展中国香文化对人们体验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有着十分重要助推作用。

关键词:中国香文化传承发展助推体验美好生活正文:一、中国香文化1、中国香文化概念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不同香气对人的作用及个人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2、中国香文化历史香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殷商以至更为遥远的先夏时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

中国的传统用香历史也可追溯至上古以至远古时期,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陶熏炉等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们已经开始使用香品了。

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也有了“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

现有的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香料植物有了直接的利用,如焚烧(艾蒿)、佩带(兰),还有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古代用香有药用、祭祀庆典、薰衣、宴会、考场焚香案、用香木建筑等。

秦汉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

3、中国传统香文化发展史主要阶段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

其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

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综合历史记载,其发展主要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香光庄严:成长于六朝;盛世流芳:完备于隋唐;巷陌飘香:鼎盛于宋元;香满红楼:广行于明清。

4、宋代是香文化发展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香文化经过汉魏隋唐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已是羽翼丰满、沉淀丰厚,使宋人研究香文化具备了应有的条件。

连宋代的市井生活中也随处可见香的身影——街市上有专门卖香的“香铺”、“香人”;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街头还有添加香药的各式食品,如香药脆梅、香药糖水(“浴佛水”)、香糖果子、香药木瓜等等。

这也是香文化的发展已进入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在描绘汴梁风貌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处描绘了与香有关的景象,其中即可看到一家香铺门前招牌上写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字样(盖指“刘家上等沉香、檀香、乳香”,拣香指上品乳香)。

甚至在当时对职业篆香制作的“香人”,也有统一服装的规定。

《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梁(开封),“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行业着装各有规矩,香铺里的“香人”则是“顶帽披背”(《卷5·民俗》)。

“日供打香印者,则管定铺席人家牌额,时节即印施佛像等。

”还有人“供香饼子、炭团。

”(《卷3·诸色杂卖》)。

“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卷2·宣德楼前省府宫宇》)。

《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杭州,“(酒楼)有老妪以小炉炷香为供者,谓之香婆。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到宋代香事活动已广行于民间,看到香文化的普及与繁盛。

5、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走过了兴衰千年的历程。

从满足人们本性喜好所需开始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整体生活中。

一炉清香颐养心灵、陶冶性情,芬芳之气使人心情平静、舒畅,从而促进人体细胞及机能新陈代谢并充满活力,使人体机能的潜能更好地展发,达到性安命和。

古代君子有四雅——斗香、品茗、插花、挂画,其中以对香品的熟练掌握为才艺之首。

中国文人多爱香,而且从古至今都是香文化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对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我国的文化、艺术作品中有一种“博山虽冷香尤存”的让人参之不尽、悟之深刻的内涵。

文人用香大约至唐宋时期是非常普及的,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需以香熏、被需以香暖;公堂之上有香以烘托起庄严;松阁之下则以香示其儒雅;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不以香为聚!除了熏烧的香,香药在文人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妙用,如:书中置(或熏烧)芸香草避虫,有了“书香”;以麝香、丁香等入墨,有了“香墨”;以沉香树皮作纸,有了“香纸”(蜜香纸、香纸皮);以龙脑、麝香入茶,有了“香茶”等等。

文人们将自己对香品的喜爱写入诗中、写入各类学作品中,载入史册的不计其数。

在一些繁荣的历史时期,人们对香品的描述同时也寄托了对当时政局的拥戴,香品在无形中成为记载各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文人对香文化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香文化尚在萌芽状态时,文人们就广泛介入并给予了多方面的推助。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志典籍中,有很多记载都反映了文人对香的推崇。

如屈原在《离骚》中的精彩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

另据东汉蔡邕《琴操》所述,相传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

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海的木本香料尚未大量传入北方,所用只是兰蕙椒桂等香草香木,但文人对香的情感态度已得到了清晰的展示。

其二,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将焚香视为雅事。

认为人们对香的喜爱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

朱熹有《香界》一诗: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

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古代“学界”对香的这种高度的肯定态度既确定了香的文化品位,保证了它作为“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品质,同时也把香纳入了日常生活的范畴,而没有使它局限在祭祀、宗教之中,这对香文化的普及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其三,文人们广泛参与香品、香具的制作和焚香方法的改善。

许多文人都是制香高手,如王维、李商隐、徐铉、黄庭坚、苏轼、陆游等。

苏轼有文记:“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新和印香银篆盘”。

仅文人们配制的“梅花香”配方,流传至今的就有数十种。

二、中国香文化的现状1、近现代社会中国香文化的衰弱首先,鸦片战争以后的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现代中国的国力衰弱和社会持续动荡使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开始广泛接受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潮,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香文化也不可避免深受影响,因为,香文化发展的基础就是需要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环境,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所以近现代社会的持续动荡,不仅极大的影响了香料贸易和制香行业的发展;也使人们失去了熏香怡情的闲情逸致而持续衰弱。

其次,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在19世纪后半期,欧洲就已出现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学香精),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在实质上改变了现当代的制香工艺。

大多数香客只是把烧香作为祭祀的仪式,既然不闻香,不品香,只是烧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视香的用料、配方与品质,而只关注香品外形的美观或香味的浓艳,其后果就是天然香料制香工艺的中断与香谱配方的散失,以至现在真正精通传统天然香料制香技术的人少之又少。

今日人们对香之内在品质的忽视,以及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采用等因素,都使得制香的技术门槛大为降低,以至于现在的制香商家大大小小,星罗棋布,香品质量也参差不齐。

货架上的香品名称越来越花哨,造型越来越丰富,包装越来越华美,而“金玉”之内却少有“香珍”。

低劣者点燃后只有烧草的味道,抑或虽有浓郁的香味却俗不可耐。

这些所谓的香,可以说是徒有香的形状而败坏香的美名。

面对这些赝品,也难怪现在的人们不愿意品香赏香了。

2、中国香文化的复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经济的崛起、政治影响的扩大,近代以来被西方折断的中国文化自信力的翅膀重新舞动。

在国富民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今天,中国的飞速发展让人们体验了从未有过的尊严与富足,与之俱来的却是纠结于当代人内心深处的压力、浮躁、空虚与迷失。

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开始渴望一份淡定与从容。

而香文化的精髓恰恰就是通过全身心的投入与感悟,在那种久违的仪式中让我们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

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体味其中的人生道理,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遐思。

在提神醒脑、消除疲劳、保健身心的过程中,融入大自然美妙无比的寂静之中,从而去除浮躁,净化心灵。

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人开始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伴随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昌盛,中国香文化也必将焕发蓬勃的生机,在这个伟大的“中国梦”时代中,中国香文化一定会向全世界展露出“美丽中国”的千年神韵。

三、中国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中国香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我国香文化经几千年的全面发展,至宋已是沉淀丰厚,使宋人研究香文化具备了应有的条件,加之当代香事繁盛,使研究者具有实证的机会和条件,多部香学专著在这一时期问世了。

如丁谓《天香传》、沈立《(沈氏)香谱》、洪刍《(洪氏)香谱》、叶廷珪《名香谱》、颜博文《(颜氏)香史》、陈敬《陈氏香谱》等等,其作者不乏当代名士、高官或著名学者。

如《天香传》作者丁谓,是太宗时进士,真宗宠臣,官至宰相,诗文亦为人称颂。

《颜氏香史》作者颜博文也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官至著作佐郎。

《名香谱》、《南番香录》作者叶廷珪曾任兵部侍郎等。

还有苏轼、范成大等许多文人,虽无香学专书,但也对香和香药颇有研究,如苏轼在《苏文公本集》中有大量香药的记录、研究性文章。

我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代代相传,且每有发展,记载于历代典籍,这些香学专著文献资料相当丰富,为我们挖掘、整理和研究提供了保贵的历史资料。

要对中国香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就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香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应该全方位入手,设立一系列的研究课题,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的关系;关于香的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