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水肿中医治疗临床疗效论文
中医医案——水肿(十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治愈水肿四例病案一:尤某,男,43岁。
主诉及病史:5年前曾患肾炎,经治病情有所缓解。
某日忽然发烧(体温达38~40℃),腰痛,尿短赤,双足浮肿。
经服用消炎、解热、利尿等西药无效。
继而小便点滴皆无,大腹肿胀,全身浮肿较甚,干呕不能食,气短烦躁,心悸神呆,昏愦不寐。
检查:尿蛋白(++++),尿素氮149mg%。
经几个大医院均诊断为尿毒症,预后不良。
遂请余会诊。
诊查:脉沉数兼有紧象,舌苔黄腻,腹部膨隆,按之有压痕。
辨证:病因肾之脉络素郁,复因热毒之邪入侵,以致热势弥漫,脉络壅塞,气血流通受阻,水液内不得输于膀胱,外不得泄于皮肤,气化逆壅于上,遂发生凌心侮脾诸证。
治法:应以清热、通络、达郁、恢复肾之主水功能为主,以增强心力、补脾助运,平逆行水为辅。
处方:黄柏30g 知母30g 公英30g 杞果30g 党参20g 黑丑15g 丁香15g 杏仁15g 黄芪15g 干姜15g 远志15g 桂枝15g 木通10g 半夏10g 山萸肉20g 黑生地50g(切碎)嘱其连服药2剂(开方时已下午3时),下午5时服第1剂头煎;至夜间12时将第2剂头煎再服;翌晨7时将2剂之次煎合服。
患者服药后,第2日傍晚排尿约300ml,渐能入睡;一夜排尿数次,一次比一次量多,浮肿减轻。
第3日腹胀干呕好转,精神亦较好,全身微有汗意。
检查:尿素氮降至80mg%。
脉象亦略见缓和,舌苔稍退。
嘱其再服前方药,1日1剂。
服药2剂后病情日益好转,但每至夜半时分心中烦躁不安达2小时,知其心脉仍有邪热郁闭,遂用栀子、远志各10g,连服2剂而愈。
病案二:常某,男,28岁。
主诉及病史:因患重症肾炎尿毒症,在本院住院治疗无效,遂转至上级医院住院医治,病情日益发展。
诊查:邀余会诊时已神志不清,不能对答。
10余日未进饮食,气息奄奄,脉微细按之欲无。
检查:尿素氮149mg%。
中药外治法治疗水肿现状

描述:水肿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临床既可以通过内服药物治疗,也可以采纳中药外治法治疗。
近年来有关中药外治法治疗水肿的临床和基础讨论开展较多。
资料显示外治法方剂多以大黄、芒硝、牵牛子等泻下药,黄柏等清热药...[摘要]水肿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临床既可以通过内服药物治疗,也可以采纳中药外治法治疗。
近年来有关中药外治法治疗水肿的临床和基础讨论开展较多。
资料显示外治法方剂多以大黄、芒硝、牵牛子等泻下药,黄柏等清热药和冰片等开窍药组合为主。
讨论表明外治药物成分不经过门、肝系统,避开肝脏的首过效应,可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快速通过毛孔、皮肤汲取,加强消退水肿的作用,缩短疗程,削减不良反应,简便价廉。
今后的临床科研中可以多发挥中药外治法对水肿的独特优势。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使用肯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患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是外科所独具的治疗方法。
外治法在我们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阅历,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强调“内者内治,外者外治。
”《五十二病方》及《内经》关于外治法均有较多描述。
水肿是由于风邪、疮毒、水湿之邪外袭,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而致以眼脸、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水肿的基本病机为肺失通调、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潴留。
临床许多医家采用中药外治水肿,疗效显著,优点众多。
1中药外治法治疗水肿的作用机制中药外治法是将中药炮制成不同的剂型,采纳不同的给药方法,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皮肤、黏膜、肌肉、筋骨,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吴尚先在《理论骈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
”说明白外治法与内治法在病因、病机、辨证用药上是相同的,只是给药方法、汲取途径不同而已。
中药外治直接作用于患处,同样对患者具有发汗、利尿、泻下逐水等作用,削减水液潴留。
现代医学讨论表明,外治的中药,具有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肿的汲取和机化,调整内分泌系统等作用,药物在患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促进局部的组织液循环,达到消退水肿的目的。
中医康复治疗论文1900字_中医康复治疗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医康复治疗论文1900字_中医康复治疗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中医康复治疗论文1900字(一):中医针灸助力康复治疗,临床效果更理想论文中医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针法是把毫针刺入患者身体某一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術以及相关器具。
中医针灸在减肥、内分泌等方面都有很广泛的应用,同样对于脑卒中、中风偏瘫等患者同样也具有临床价值。
1中医针灸的治病原理不同于西医,中医针灸的有一套自己的治病原理:①调和阴阳: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中阴阳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针灸的治疗作用首先在于调和阴阳,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基本上是通过经络、腧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
如胃火炽盛引起的牙痛,属阳热偏盛,治宜清泻胃火,取足阳明胃经穴内庭,针刺泻法,以清泻胃热。
寒邪伤胃引起的胃痛,属阴邪偏盛,治宜温中散寒,取足阳明胃经穴足三里和胃之募穴中脘,针用泻法,并灸,以温散寒邪。
现代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也已经充分证明,针灸对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特别是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为明显。
一般说对于亢进的、兴奋的,痉挛状态的组织器官有抑制作用,而对于虚弱的、抑制的、弛缓的组织器官有兴奋作用。
这种调节是良性的、双向性的。
这就是针灸能治疗多种疾病的基本原因之一。
如果将组织器官的病理失调与阴阳理论联系起来,均可用阴阳解释,所以说针灸调节了病理性失调,也就是调节阴阳的失调。
②扶正祛邪:针灸具有扶正祛邪作用,具体表现为补虚泻实。
针灸的补虚泻实,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刺灸法,如艾灸多用于补虚,刺血多用于泻实;二是针刺手法,古今医家已总结出多种补泻手法;三是腧穴配伍,长期大量临床经验,不少腧穴其补泻作用各异,如膏肓、气海、关元、足三里、命门等穴,有补的作用,多在扶正时应用;而十宣、中极、水沟,有泻的作用,多在祛邪时应用。
肾性水肿辨证施护方法论文

肾性水肿辨证施护方法刍议【摘要】肾性水肿是由于肾脏疾病而引起的水肿。
病位在肺、脾、肾三脏,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病,正虚中气虚、阳虚、阴虚皆可见,亦可为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标实则多为风热、风湿、湿热、瘀血。
护理上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做好辨证施护。
【关键词】肾性水肿;阳水;阴水;辨证施护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常,致使体内水液储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四肢、胸腹部甚至全身浮肿者,称为水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肾性水肿是由于肾脏的功能障碍致使体内水肿的一种疾病,急、慢性肾炎属于肾性水肿的范畴。
1 临床资料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肾性水肿的患者150例,男85例,占53%,女65例,占47%,年龄12~63岁,平均37.5岁。
其中风水相博38人,湿热蕴结40人,水湿困脾22人,肝脾阳虚22人,肾虚肝旺16人,阳衰浊气上逆12人。
住院期间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辨证施护,痊愈112人,好转38人。
住院时间最短21 d,最长65 d,平均48 d。
2 辨证2.1 阳水(急性肾炎),多属表证、实证。
2.1.1 风水相搏多见于急性肾炎的初期,发病迅速。
常见眼睑浮肿,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四肢及全身水肿,肢节酸重,皮肤光亮,按之凹陷,小便量少,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
2.1.2 湿热蕴结多见于急性肾炎,全身浮肿严重,烦热口渴但不欲饮。
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2.2 阴水(慢性肾炎)多属里证、虚证。
2.2.1 水湿困脾水肿反复消长,晨起面部较重,午后下肢较重。
腰酸乏力,面色萎黄,腹胀纳呆,尿少。
2.2.2 脾肾阳虚浮肿严重,日久不消,按之深陷,面色苍白,腹胀食少,腰酸肢冷尿量少,畏寒乏力。
2.2.3 肾虚肝旺头痛头晕,面红耳鸣,两眼干涩。
2.2.4 阳衰浊气上逆面色苍白,贫血,头晕昏花,精神恍惚,嗜睡乏力,腹胀浮肿,尿少或尿闭。
3 辨证施护3.1 病情观察询问发病之缓急,辨清阳水与阴水,区别实证与虚证。
慢性肾炎应从少阳枢机论治

* 本课题为上海市“杏林新星”培养计划项目( No. ZY3 - RCPY - 2 - 2042) ; 上海市宝山区卫生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No. bswsyq - 2014 - A04) ; 上海市卫计委中医药科研基金青年项目( No. 2014LQ017A)
① 上海市宝山区医院肾病科 ( 上海 201999) ③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肾病研究所 ( 上海 201203)
很多医家从祛风利咽解毒等角度治疗急慢性肾炎,使用一 些清少阳和咽喉的药物,对减少蛋白尿、血尿和改善水肿等临 床症状有显著的疗效[4 ~ 7]。何立群主任则创有“四蚕汤”,对调 节机体免疫,减少蛋白尿有良好的临床效果[8,9],同时他在临床 常用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玄参、黄芩等清利咽喉,配合熟地、 杜仲、牛膝等补肾托邪,多能避免病情反复,防止慢性肾炎因外 感而进一步加重。
2 肾炎病患表现为少阳病的比例较高
临床上我们观察到慢性肾炎患者常有咽干咽痛、口苦、头 晕、纳差等症状,与少阳病非常吻合,且外感后往往有尿蛋白增
加等表现[10],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后疗效也较满意,往往可 有效改善肾脏炎症状态,减少蛋白尿[11]。另有文献报道,国内 及日本许多医家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或和解少阳法治疗本病也 取得了很好效果[12,13]。为探索慢性肾炎患者中少阳病的患病 情况及其可能相关因素。我们于 2007 年曾采用流行病学现场 调查的方法,收集了上海曙光及岳阳医院 500 例慢性肾炎患者 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统计发现 500 例慢 性肾炎患者少阳病患病率为 19. 8% ,患者有无近期外感均可患 病,外感后患病率更高; 其患病率与肾功能状况、病程及年龄未 见明显相关性,女性及脾肾气虚型患者更易患病; 从而证实了 少阳病在慢性肾炎患者中的十分常见[14]。
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经验

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经验李立【摘要】目的通过对张大宁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出慢性肾炎肾虚血瘀的病理实质,以及补肾活血法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长期跟随张大宁教授临证学习,对张大宁教授著作、论文、讲稿的收集整理,以及对其大量慢性肾炎病案的分析总结,对其治疗慢性肾炎的学术思想从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用药特色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以基本证型结合辨证论治的独特治疗方法治疗慢性肾炎.在肾虚血瘀基础上,进而对肺肾气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等证进行治疗,既强调本证的治疗,又强调辨证的灵活应用.结论补肾活血法是慢性肾炎的治疗大法,是在对慢性肾炎肾虚血瘀病理基础高度概括前提下总结提出的.这也是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具体体现.【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5(013)018【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张大宁;慢性肾炎;补肾活血法;水肿;血淋;肾虚【作者】李立【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肾病科,天津300120【正文语种】中文慢性肾炎(CGN),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为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
临床上常见病证迁延不愈,呈缓慢进展趋势,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多属于中医学的“肾风”“风水”“水肿”“尿血”“腰痛”等病证。
张大宁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肾病专家,国医大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肾病学授衔专家,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国际天文联合会把8311号小行星命名为“张大宁星”,这是世界上第一颗以医学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张大宁教授从事中医肾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拜师学习,现将张大宁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经验介绍如下。
张教授认为肾虚血瘀是该病的基本病机,进而导致肺肾气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等病理改变[1],提出补肾活血为本病的基本治疗大法。
毕业论文—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摘要:肾病综合征是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以及高脂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
目前西医的治疗主要就是激素或加用细胞毒药物,辅助抗凝,降血压等治疗,而中药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或滋阴清热或健脾益肾,活血化淤,在有效缓解病情的同时又有利于激素的顺利撤退。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水肿第一章:肾病综合征的定义、病因、诊断标准以及治疗1.1 肾病综合征的定义肾病综合征是因多种肾脏病理损害所致的大量蛋白尿(尿蛋白≥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高脂血症等一组临床表现。
祖国医学称之为水肿,一种因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征。
1.2肾病综合征的病因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2/3为原发性,在儿童90%为原发性。
祖国医学认为水肿一证的病因有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老倦。
1.3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1蛋白尿----尿蛋白每24小时持续≥3.5g,2低蛋白血症----血浆总蛋白<60g/L(低蛋白血症时血浆白蛋白量≤30g/L),3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值≥6.47mmol/L,4浮肿。
此前两项为诊断必备条件。
祖国医学诊断要点为: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有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第二章:肾病综合征的生活调摄及中西医治疗2.1生活调摄a卧床休息---活动可加重肾脏负担,加重蛋白流失,特别是对于水肿的病人。
而卧床可增加肾血流量,有利于利尿。
为防止肢体血管血栓的形成,保持适度的床上及床边活动还是必要的。
待病情稳定,症状好转后可逐步增加活动,有利于降低血脂,减少并发症。
174例水肿患者的辨证施护论文

174例水肿患者的辨证施护【摘要】174例水肿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辨证施护,收到了最好临床疗效。
临床治愈94例(54%),好转72例(41%),无效8例(5%),总有效95%(166/174)。
针对水肿的不同证型辨证施护,能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肾性水肿;辨证施护【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192-02水肿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表现水液潴留,泛溢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及全身水肿为其临床表现。
水肿是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我科于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对174例水肿患者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辨证施护,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肾功能不全病史5~32年,平均(18.5±3.4)年,入院时按水肿的分度,i度(水肿限于踝部及以下)40例,ⅱ度(水肿限于下肢)86例,ⅲ度(水肿延及腰腹部)32例,ⅳ度(全身性浮肿)16例本组174例,患者男性116例,女性58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2±5.7)岁,平均住院(28.8±4.5)日。
1.2 方法均经《中医内科学》[1]诊断为肾性水肿。
其中风水相搏型(40例)、脾肾阳虚型(72例)、湿热蕴结型(62例),根据分型进行中药治疗及辨证施护。
1.3结果 174例患者治疗1个疗程,( 1个月),根据疗效标准[2]临床治愈94例(54%),好转72例(41%),无效4例(5%),总有效率95%(83/87)。
2 护理2.1 一般调护:居住环境应空气清新、流通,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注意保暖[3],以免寒邪重袭、适寒温,慎风寒,晨起多加外衣,防止外感。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焦虑。
注意休息,不妄过劳待病情缓解和恢复期,可室外活动,如散步,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以促进血脉流通,有利于早日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肾性水肿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方在肾性水肿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根据肾性水肿形成的中医病机,参照其西医病理改变,结合其治疗
特点,将肾性水肿分为肾炎性、肾病性、肾衰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性)水肿三类。
以五苓散为基本配方,分别加用玉屏风散、猪苓汤加减;以大黄、蒲公英、龙骨、牡蛎各30g保留灌肠,或以黄芪、白术等合鲤鱼250g共煎。
结果饮汤食鱼,取得较好的效果。
结论治疗应结合患者病情,因人制宜,辨证组方,临床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 肾性水肿中医药疗法病机
[中图分类号] r256.5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50-01
水肿是指人体血管外组织间隙体液积聚的状态,是肾脏疾病的常见症状。
中医古籍对肾性水肿曾有过不少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跗肿肉如泥,按之不起”、“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等[1]。
在治疗上重视辨证施治,如鉴别外感内伤、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然后才立法、组方、选药。
作者根据肾性水肿形成的中西医病理差异,将其分为肾炎性、肾病性、肾衰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性)水肿三类,并结合临床对其治疗进行初步分析[2]。
1 守中医病机、参西医病性、分水肿类型肾炎性水肿:现代医学认为肾炎时,机体出现免疫性损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无异常,可见尿少;加之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水钠
潴留形成水肿。
中医认为由风、湿、毒等外邪侵袭引起,亦可由饮食失节、劳倦内伤而诱发,致使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或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无权,水液停聚,泛溢肌肤为肿。
该型水肿初期多伴外邪入侵,以肺、脾功能失常,肾气化障碍为主,重在标实;后期可有脾、肾功能虚亏,故治则应祛邪利水。
肾病性水肿:现代医学认为该水肿与以下因素有关: 1)肾病综合征出现大量蛋白尿造成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液自血浆渗入组织间; 2)有效血容量减少,机体出现相应调节,如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高等,加强远端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
中医认为肾病性水肿形成以肺脾虚损为先,由外邪侵袭而诱发;肺气
不固、腠理疏松,易于外感;肺气虚,通调水道失职,不能下输水液至膀胱,泛溢肌肤为肿;使用或撤减激素出现阴虚火旺,或气虚、阳虚之脾肾虚亏证侯;故治则应补虚、利水。
肾衰性水肿: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肾功能严重损害,机体代谢产物潴留、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伴见贫血、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因素,出现或加重水肿。
肾病反复发作,久病迁延,肺脾肾三脏俱衰;脾肾虚衰,水液停积、小便闭塞,水湿壅滞于三焦;脾气虚衰,水谷精微无以化生气血,一是气血虚亏,血运不畅,“血不利则为水”,二是未腐熟之水谷积而成“湿浊”;水、湿、浊久聚三焦转为“浊毒”;故肾衰性水肿为“水湿”、“浊毒”蕴结与气血虚亏并存的虚实夹杂之证。
应以泄浊毒、利水湿、补脾肾,攻补兼施为治则。
2 紧扣水肿本质及类型,确定治则与用药肾性水肿基本的病理
生理是水、钠潴留,即水湿停积,利水渗湿是其根本治则。
五苓散重用泽泻为君,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湿;臣以茯苓、猪苓增强其利水之力;佐以白术健脾化湿,以桂枝外解表证、内助膀胱气化;全方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
药理研究表明:五苓散有利尿作用,其复方利尿效应强于单味药、且维持时间长;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使尿中钠、钾、氯排出量增加,对全水液分布、细胞内外液中电解质无影响,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对实验性肾功能不全大鼠应用该方(1g/kg)治疗,可使动物尿量增加,显示对肾功能不全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参与水、电解质、脂肪、糖等代谢,可提高渗透压的调定点[3]。
五苓散药理作用与肾性水肿之病变本质相吻合。
肾炎性水肿以五苓散为基本方加减,因其多伴外感、热毒、气滞等证侯,临床应依据解表宣肺利水、清热解毒利水、行气疏肝利水等治则调整用药。
常用药对有:解表宣肺之防风、桂枝、苏叶、桔梗、杏仁;清热解毒之鱼腥草、板蓝根、土茯苓、连翘、银花,车前草、金钱草、半枝莲、蚤休;行气疏肝之柴胡、郁金,木香、厚扑、陈皮、大腹皮。
肾病性水肿以五苓散合玉屏风散加减,肾病综合征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
加之使用激素,易于外感,玉屏风散有益气固表之功,且可加强五苓散的利尿之力。
研究表明玉屏风散对机体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可明显减轻家兔实验性肾炎模型肾小球的病理损害。
此水肿多见脾肾虚亏、血瘀等证候,临床应依据益气健脾利水、温阳补肾利水、行气活血利水、养阴固精利水治则调整用药。
常用药对有:益气健脾之白术、苡仁,扁豆、赤小豆;温阳补肾之杜仲、寄生,冬虫夏草、
菟丝子;养血活血之益母草、泽兰、蒲黄,丹参、川芎,桃仁、红花;养阴固精之芡实、金樱子,何首乌、阿胶、鹿角胶;加用地龙、僵蚕、全蝎以活血解毒、消除尿蛋白。
肾衰性水肿中医病机复杂,“水湿”、“浊毒”内积,虚实并存,单纯利水难以消肿,临床须多种方式结合[4]。
①以五苓散、玉屏风散、猪苓汤合方为基础,加大黄10~15g、黄连6~10g。
②以大黄、蒲公英、龙骨、牡蛎各30g,制成灌肠液行保留灌肠,以取通腑、泄浊、利水之效。
③注意饮食调理,以黄芪、赤小豆、金樱子各30g,地龙、僵蚕各20g,白术15g,鲤鱼250g共煎,饮汤食鱼,以达利水补虚之目的。
④必要时行血液透析。
3 中西药合用,慎用麻附肾性水肿治疗应以“精”用药原则进行中西药的选择,减少药物性肾损害的机会。
一般来说,水肿初期,采用清热解毒、宣肺利水之法,注意选用敏感抗生素(青霉素等)协同治疗;后期应采用益气健脾、温阳补肾、养阴固精、利水渗湿之法,应注意调节患者饮食、激素用量,并给以合理支持治疗(白蛋白等);以养血活血利水法为主时,注意抗凝药物(潘生丁等)的配合;
以行气疏肝利水法为主时,注意使用扩血管药物(心痛定、依那普利等),老年女性患者注意对内分泌变化的调节。
在肾性水肿治疗中应慎用麻黄、附子。
麻黄味辛性温,有发汗平喘利尿功效,肾性水肿因外感而起或诱发,运用麻黄发汗解表,但易使卫气泄而致肺虚,其主要成分之一,麻黄碱对重症实验性肾小球
肾炎无利尿作用,故应慎用。
肾衰性水肿多有肾阳虚衰,但同时有阴亏血虚、浊毒内积,用附子温阳补肾、化气行水,但附子味辛大热、
有毒,其性走而不守,易耗阴精,中医亦有“阳易回而阴难复”之说;附子有效成分之一,去甲乌头碱能明显降低家兔肾血流量,其毒性
可使肾功能衰竭加重,故应慎用[5]。
此外,肾性水肿症治疗还必须适当的抑制纳盐的摄入。
因盐入肾,其性濡润,可致水湿内生而加重水肿,所以历代医家治疗水肿都十
分重视限盐。
凡治水肿,不论发汗、利尿、攻逐或实脾温肾,均宜配合限盐,效果始能显著和巩固。
治病必求于本,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肾性水肿的治疗中,当利而不伤正,补而不碍邪,方能使邪去而正安。
总之,治疗应结合患者病情,因人制宜,辨证组方,临床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郭巍伟.肾性水肿的辨治体会[j].山西中
医,2006,12(3):50-51.
[2] 叶任高.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7.
[3] 郑虎占,董泽宏,余靖.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技术[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5.
[4] 耿建国.肾性水肿辩证论治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
报,2004,27(1):10-11.
[5] 刘玉宁,郭立中,李培旭,等.论肾脏病治则-叶传蕙学术思
想之二[j].中医研究,2000,13(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