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膝关节假体设计和Gemini系列产品ppt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发展史(新)PPT课件

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发展史(新)PPT课件

.
21
人工膝关节假体性假体
并且非限制性假体的结构逐步趋于一致:1、出现股骨髁前翼,
其表面设有浅槽,防止髌骨脱位,减少疼痛;2、平台中央隆起,增加关节侧
方稳定性;3、增加胫骨平台与骨组织接触,减少平台下沉;4、胫骨平台适当
后倾,增加关节活动范围;5、聚乙烯平台下方附加金属底托,使应力分布均
.
9
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发展史
形成阶段(1950~1970)
1、完全限制型(铰链式)假体
最早用于临床的限制型假体;
由Walldius于1951年设计;
材料为丙烯酸酯,只能做单轴运动;
活动度为过屈5°,屈曲115°;
上下髓内固定柄,假体高度达3cm
.
10
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发展史
形成阶段(1950~1970)
人工膝关节假体发展史
.
1
假体的发展史
简述:
.
2
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发展史
为了便于分析,人为的将膝关节的历史分为 以下几个方面:
一、早期探索阶段
二、形成阶段 三、现代发展阶段 四、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现状
.
3
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发展史
早期探索阶段(1860~1950)
通过修整病变膝关节面,达到改善关节功能的设想最 早是在19世纪中叶提出的。当时的治疗方法是,切除病损 的关节面,用生物或人造材料置入关节间隙,进行所谓 “隔膜型”的膝关节切除成形术。
2、非限制性假体
1973年,英国Freeman提出假体设计原则;1、便于今后返修;2、 减少松动,增加承力部分的假体与骨组织的接触面积;3、采用 金属-聚乙烯低摩擦界面,降低假体磨损;4、减少髓内长柄和骨 水泥的使用,避免死腔,预防和降低感染;5、标准的假体植入 技术;6、假体设计要有5°超伸和至少90°的屈膝活动范围;7、 能提供一定范围的旋转;

LINK膝关节.ppt2

LINK膝关节.ppt2

手术步骤
(一)胫骨近端截骨 (二)股骨远端外展截骨 (三)股骨远端外旋截骨(四合一截骨) (四)胫骨旋转对线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成为医生事业伙伴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成为医生事业伙伴
一胫骨近端截骨
近端导针位于胫 骨平台中心 远端对准踝穴中 心 调整后倾 5°左 右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成为医生事业伙伴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成为医生事业伙伴
伸直间隙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成为医生事业伙伴
屈曲间隙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成为医生事业伙伴
屈曲间隙
纳通医疗– –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成为医生事业伙伴
骨科医生的最佳伙伴!
您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谢谢
独特的髁间截骨设计
• 截骨量少
• 不同型号截骨不同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成为医生事业伙伴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成为医生事业伙伴
Westrich-Laskin, The Knee 1997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成为医生事业伙伴
® LINK Gemini MKII、PS
板式器械手术操作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成为医生事业伙伴
GEMINI® PS • 全解剖设计 • 固定平台 • 后叉替代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成为医生事业伙伴 ®
GEMINI SL
®
knee jiont system
GEMINI® MK II
GEMINI® PS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成为医生事业伙伴
Gemini MKⅡ ……旋转半月板
+
自由旋转 高形合度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Femoral Component

膝关节假体选择课件

膝关节假体选择课件

PPT学习交流
29
各种接触类型关节面单位压强
PPT学习交流
30
活动承重膝关节假体
• 优点
• 具有高吻合性,低接触应力,低磨损,低固定的界 面应力
• 可旋转的内衬可以自动纠正不良的旋转力线,改善 髌股轨迹
• 潜在缺点
的患者,如髌骨切除或髌韧带受损的患者
PPT学习交流
21
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
• 潜在缺点
• 高吻合性使应力更多的通过假体传导,增加了假体 -骨界面间的剪切应力,增加机械松动
• 安装假体时去除骨量较多,翻修时困难增加 • 有髌股撞击征和膝关节脱位的报道
PPT学习交流
22
半限制性假体
• 设计目的
• 为了解决膝关节侧副 韧带功能不全
• 特点
• 类似PS假体 • 假体中央由高而大的
突起 • 假体有带柄设计
PPT学习交流
23
半限制性假体
• 优点
• 可以用于膝关节固定外翻畸形、严重屈曲挛缩畸形, 术中无法获得软组织平衡
• 可以作为术中误损内侧副韧带时的补救方法
• 潜在缺点
• 假体-骨界面所受剪切应力大,单纯骨水泥固定易 松动,因此需加用髓内固定,增加接触面积
PPT学习交流
19
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
• 设计目的
• 增加稳定性,减 少假体间的接触 应力
• 特点
• 高吻合性 • 一般有凸轮设计
PPT学习交流
20
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
• 优点
• 因切除了PCL,容易使伸屈膝间隙相等,比较适合应 用于严重屈曲畸形和外翻畸形的患者
• 可以通过轻微增加屈曲间隙来增加膝关节的屈曲度 • 由于假体前后向稳定性好,可以用于伸膝装置受损

人工膝关节置换 ppt课件

人工膝关节置换 ppt课件
称单间室假体、不包括髌股关节置换的双间室 假体及全关节假体或称三间室假体 根据假体设计中提供的机械限制程度可分为非 限制件假体、部分限制性假体、高限制性假体 和全限制性假体(铰链式假体)。 根据假体的固定方式还可将其分为骨水泥固定 型假体和非骨水泥固定型做体。
20
固定方式的选择:对膝关节假体而言, 骨水泥对固定型假体长期随访结果较好, 被广泛接受,近年发展起来的非骨水泥 固定型假体,如各种微孔型或HA涂层假 体在近期获得了较好的随访结果,但缺 乏远期随访。
12
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30年中,人 工膝关节获得极大发展,发达国家已将人工膝 关节置换作为严重膝关节病变的常规重建手术 方法。仅美国施行的TKA每年就有30万例以上, 同样欧、亚一些发达国家人工膝关节甚至超过 了人工髋关节而成为第一位的人工关节手术。
国内: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人工膝关 节不足千例;近10年来,国外人工膝置换经验 与设计合理的假体引进,我国的初次TKA手术 逐步发展普及。
全限制性膝关节假体:以铰链式膝关节 假体为代表,因长期随访有较高的松动 率,一般不用于初期的全膝置换术,而 适用于翻修术及肿瘤切除后的手术需要。 目前各种可旋转铰链关节假体的设计已 能获得与非限制膝关节假体接近的伸屈/ 旋转活动度,对膝关节稳定丧失的病例 而言,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24
人工膝关节术的疗效与并发症
2.专科情况: (1)膝关节周围或全身存在活动感染是绝对手术
禁忌。 (2)膝关节周围肌肉瘫痪; (3)膝关节已长时间融合于功能位,没有疼痛和
畸形等症状。 (4) 严重骨质疏松、关节不稳、严重肌力减退、
纤维性或骨性融合并不是手术绝对禁忌症。
19
人工膝关节假体选择

表面膝关节置换假体ppt课件

表面膝关节置换假体ppt课件
每侧5种型号,最大可能满足不同患者的 需要。
胫骨假体解剖型设计
内侧
Churchil DL, et al. The transepicondylar axis approximates the optimal flextion axis of the knee. Clin Orthop,1998,356:111-118
(Insall , Orthopedics 1998)
活动半月板构件
应力载荷的分布试验
固定半月板
活动半月板
活动半月板构件
正常膝关节在屈伸活动过程中存在旋转运动,由于活动半月板的存 在,大大减少了膝关节假体旋转对胫骨假体的剪切力,降低了假体 的松动率 胫骨假体所受的旋转应力:固定半月板>活动半月板
活动半月板构件
髌股关节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髌骨在股骨髁间滑槽中运动轨迹的 改变,活动半月板假体中旋转平台的旋转可以调整髌骨的运动轨 迹始终处于良好位置 髌股关节友好:固定半月板<活动半月板
活动半月板构件
股骨假体与旋转平台为完全的面接触,并且之间的形合度高, 所以提供了假体之间全方位的稳定 假体之间的稳定:固定半月板<活动半月板
(聚乙烯垫片型号根据股骨假体 来选择,使得股骨假体与聚乙烯 垫片形合度更加)
活动半月板垫片解剖型设计
• 半月板的前唇均较高, 即使在无法保留后叉韧 带的情况下也可维持关 节的稳定性
Gemini MKII为我们提供了:
• 解剖型设计和符合生物力学特征的固定 • 假体之间良好的形合度 • 低接触应力和低磨损 • 灵活的旋转能力消除假体固定界面的不良应力 • 简捷精确的假体植入技术 • 超过94 % 的病人手术后HSS评分达到优良
股骨假体解剖型设计

膝关节置换假体

膝关节置换假体

北京威联德骨科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成为医生事业伙伴
关节几何形态
. . . 这将减少边缘负荷的危险相应的减少了超高分 子聚乙烯的磨损!
北京威联德骨科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成为医生事业伙伴
活动半月板
北京威联德骨科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成为医生事业伙伴
股骨-胫骨的高形合度在全膝关节置换中是一个和好的特征, 可以减少股骨髁和胫骨平台超高分子聚乙烯的接触应力,这 一应力可以导致假体的松动。8 但是,形和好的假体可以产生高的剪切应力,这同样会导致 松动19
髌股关节友好:固定半月板<活动半月板
北京威联德骨科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成为医生事业伙伴
解剖型胫骨平台
——专利的燕尾槽设计
一些活动半月板在膝关节急速 屈曲时有可能出现脱位
而高抛光燕尾槽设计可有效 的防止活动半月板的脱位, 旋转自如,降低面下磨损
北京威联德骨科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成为医生事业伙伴
北京威联德骨科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成为医生事业伙伴
关节几何形态
当负荷作用时,单一半径的设计尽管 接触面积较小,但仍然优于平面设计 ...
. . . 但当负荷作用在一个髁,曲面设计可 以有一个大面积的接触,而平面设计可能 产生边缘符合,导致高的接触压强15
15 . Engh G.H., Dwyer K.A.: “Mechanical Failure: Implant Breackage and Loosening“ from Fu F.H. et al editors: Knee Surgery, 北京威联德骨科技术有限公司 Williams and Wilkins, 1994

膝关节产品培训PPT课件

膝关节产品培训PPT课件

OBUTTON™ DIRECT
无连续缝线环的设计 最大程度增加隧道内的移植物量 使用一步钻孔 尽量减少手术步骤 使用标准的翻转( flip )技术
与其他 ENDOBUTTON ™ 器械相同
可提供多种尺寸TTON™ DIRECT使用技巧
术前准备:
不正确握法
正确握法
Fast-Fix 360半月板缝合系统使用技巧 —推结剪线
▪ T2植入到位后取出缝合针,暴 露预置线结的自由端
▪ 自由端穿过推结剪线器,逐渐 收紧缝合线于T2植入点
▪ 缝线缝合松紧合适后即可推动 剪线器上滑块,完成剪线动作
FAST-FIX™ 360 Meniscal Repair System
心棒,通过的开口端
STEP3 顶端小孔过线,底端两侧空过线 一般使用2#不同颜色ULTRABRAID
ENDOBUTTON™ DIRECT使用技巧
STEP4 移植物标志
STEP5 移植物传递
Length (mm) Flipping Distance
6m 7m 5mm m m 8mm 9mm
16 18 19 20 22
E SYNC固定强度 ——高密度骨
RE SYNC固定强度 ——低密度骨
半月板缝合产品
FAST- FIX ™ 植入物的位置
Coen, M; Caborn, DNM, et al. Journal of Arthroscopy, April 1999
Fast-Fix 360是全新的半月板缝合系统
(mm) (N) (N/mm)
1.99
74.6
23.4
4.48 N/A* 3.59 3.64
51.6 15.9 36.9 35
20.7 N/A 17.1 20.2

LINK膝关节GEMINIMKII手术课件

LINK膝关节GEMINIMKII手术课件

LINK ® 全髋 膝关节系统
LINK ® 全髋 膝关节系统
打压松质骨
LINK ® 全髋 膝关节系统
安装股骨及垫片试模
LINK ® 全髋 膝关节系统
股骨打孔
LINK ® 全髋 膝关节系统
(五)安装假体
首先安装胫骨假体
LINK ® 全髋 膝关节系统
安装半月板
LINK ® 全髋 膝关节系统
LINK ® 全髋 膝关节系统
GEMINI SL PS手术操作
1、髁间截骨后股骨远端形态
2、修整髌骨滑槽
LINK ® 全髋 膝关节系统
GEMINI SL PS手术操作
1、组合股骨试模 2、安放股骨试模 3、可在股骨上钻孔
LINK ® 全髋 膝关节系统
(六)胫骨近端手术操作
选择合适大小 的胫骨模版, 为胫骨构件上 的两个锥形突 起钻孔。利用 髓外定位杆检 查力线,但是 应主要考虑皮 质骨的覆盖
LINK ® 全髋 膝关节系统
胫骨的旋转对线
• 选择合适大小 的胫骨模版, 为胫骨构件上 的两个锥形突 起钻孔。利用 髓外定位杆检 查力线,但是 应主要考虑皮 质骨的覆盖。
LINK ® 全髋 膝关节系统
安装胫骨假体试模
LINK ® 全髋 膝关节系统
安装限深环胫骨打孔
• 安装导向环, 用环钻在胫骨 平台上为胫骨 构件上的锥形 柄钻孔
GEMINI PS手术操作
1、安装与股骨试 模相对应的半月 板试模。
2、安装并打紧股 骨试模,根据截 骨量选取不同高 度的垫片。
LINK ® 全髋 膝关节系统
GEMINI PS手术操作
1、打紧胫骨假体, 放置占位螺钉。
2、安放股骨假体。
LINK ® 全髋 膝关节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年代晚期
• 开始理解假体对线的重要性
– 手术器械变得越发重要
• 胫骨平台的失败率仍高
– 平台假体需要更多的型号 – 金属托已成为常规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1981 Homedica公司引入了PCA假体 (Porous Coated Anatomic)
• 骨水泥髋关节10年临 床随访较差的结果
力学模式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1976两个研究机构
• HSS 摒弃了后交叉韧带保留式假体而转向 不保留PCL假体的研发
• Boston(哈佛) 采纳了Duo Patella假体的 设计理念,致力于保留PCL假体的研发
• 从此,围绕PCL保留与否的设计开始出现 争论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膝关节假体设计和 Gemini系列产品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膝关节假体设计历史
19世纪早期:机械性模仿及间隔作用
1800-1840 关节切除成形 切除关节内病变的软骨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19世纪
1840s-1890s 关节间隙成形
关节间隙内放置生物膜或非生物膜:包括 木质结构、自体组织或动物组织
Verneuil用软组织充当间隔物重建关节面, 所用材料包括猪膀胱,尼龙,阔筋膜及髌前 滑囊等
1860年Ferguson做膝关节软骨切除,形成 新关节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1895年
•关节间隙成形 使用非生物材料如金属箔和金属板等作为间隔物 材料包括金、银、玻璃、铝、镁和白金等
• 柏林 1891 • 植入了第一例膝关节假体 • 象牙制造的铰链式膝关节 • 骨水泥固定
Patella假体中使用了钛合金 金属托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Insall Burstein 后稳定型假体
(1980,HSS New York)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后稳定型假体的原理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Robert Brigham全膝关节假体(1980, Boston)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1950~1970年代
•60年代开始,膝关节假体开始具有一定解剖形态, 并且将材料范围缩小,但以上几种假体只是分别置 换股骨侧或者胫骨侧。松动的发生率较高
70年代以后
1971 HSS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New York)
Peter Walker, Ph.D 在HSS 创建了工程学系 开始研发系列化膝关节系统涵盖从简单的单髁置换到软组织 结构替代的一系列针对膝关节疾病的植入物
1976
• 两个明确的膝关节设计理念和手术技术开始出现
• New York:PCL切除型假体
• Boston:PCL保留型假体
双髌型假体
双髁型假体
(保留PCL)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几何型膝假体 (美国 Coventry)
解剖型膝假体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后稳定型假体的出现
•之前膝关节全髁置换假体为后交叉韧带保留 型,后交叉韧牺牲型,由于切除型会带来后向 不稳定,所以催生了后稳定型假体(posterior stablization)的出现 •1977年HSS推出了TC-II •1978年,Insall与工程师Albert Burstein博士合 作,推出了Insall-Burstein后稳定膝假体,确立 了凸轮-立柱机制,从此确立了现代后稳定型 假体的形态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三室置换 切除交叉韧带 提供髌骨假体 但稳定性较DuoPatella假体差
全髁式假体(Total Condylar) 1975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早期假体:限制型假体为主
• 主要根据股骨髁及胫骨平台的形状
特征进行设计
• 对膝关节几何学的把握限于平面二
维概念
• 较少考虑运动状态下的膝关节生物
Themistosicles GlÜck, MD.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遗憾的是,他选择了膝关节结核进 行置换,最终因感染而失败!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GlÜck的其它创新
– 第一次使用骨水泥固定假体 – 提倡假体的生物固定 – 发明了第一个骨折固定针
1940年,Campell提出股骨金属铸模,发展为 膝关节金属间隔物 这时的理念只是作为替代填充,没有考虑 到形态特征,更谈不上功能
– “Cement Disease”的提 出
– 生物固定型假体的摆动 及不稳
• 以压配式假体(Press Fit)开始了变革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Microlock
• 微锁定理念受下列因素制约:
– 较差的手术器械 – 较差的临床效果
• 带金属托髌骨假体的高失败率 • 假体不稳定 • 胫骨平台假体固定效果差 • 钛合金的负重差
LINK ® 全保留所有韧带结构
带结构 无髌骨
单髁假体 1973 Duo Condylar 1973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三室置换 保留后交
简单的铰链式翻修假体
叉韧带 提供髌骨假 体
三室置换切除PCL提供髌骨 假体第一个后稳定膝关节
世界首个非铰链式三室置换的膝关节 Stabilo髁式假体1974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The Leeds Knee 1967 - 1974
B B Seedhom, PhD Anatomic Approach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1972 Geomedic双髁假体
• 带有 髌骨 翼但 无髌 骨假 体
1972 FreemanSwanson双髁假体
• 双髁(Bi-Condylar)假 体首次出现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第一个非链接型后稳定假体
最早的后稳定型假体之一 IB Ⅰ、IB Ⅱ
TC-II 1977 HSS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1977-1979:带金属托的胫骨平 台假体出现
• 为改变高失败率的全聚乙 烯平台假体设计
• 大多数金属托为CoCr合金 • Cintor在TC假体和Duo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假体设计理念的进展 95% at 10 years
• 对膝关节解剖学的进一步了解 • 对膝关节几何学的进一步了解 • 对膝关节运动学的了解 • 材料学的进展 • 摩擦学的进展 • 制作工艺的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