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中央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对提升信心、抑制经济深度下滑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持续恶化、中国出口下滑严重、国内消费需求启动需要较长时间、政府出台投资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难以立即显现、房地产等支柱产业持续低迷等原因,目前看来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尚未走出下行通道。但经过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已出现回暖迹象。

课题研究组经认真研究选取了GDP、CPI、PPI、PMI等20个指标,以期全面反映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状况,为企业家正确判断未来宏观经济形势提供帮助。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2008年我国GDP突破30万亿,同比增长9%;GDP季度累计增幅由10.6%下降至9%。2009年第一季度GDP为65745亿元,同比增长6.1%,同比增幅为1992年季度数据公布以来的最低。预计随着“保增长”措施逐渐见效,下半年GDP增幅将高于上半年。

从GDP季度数据来看,同比增幅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由2007年第二季度的13.8%降至2009年第一季度的6.1%。

2009年4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一季度最终消费、投资、外需对GDP贡献的数据,GDP同比增长6.1%,其中最重消费贡献4.3%,投资贡献2.0%,外需贡献-0.2%。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

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85万亿,同比增长21.6%。2009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城市零售额19834亿元,同比增长14.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9564亿元,同比增长17.0%。

由上图可以看出,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由2008年9月的23.2%连续降至2009年2月的11.6%;2009年3月同比增幅止住下滑趋势,升至14.7%。

2009年第一季度与家电相关的商品类别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4%,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下降7.5%

三、进出口额

对外贸易占中国GDP比重达到60%以上,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欧美日经济危机持续时间越长,对中国实体经济出口量的冲击越大。

2008年我国出口额14286亿美元,同比增长17.2%;进口额11331亿美元,同比增长18.5%;顺差2955亿美元。2009年第一季度出口2455亿美元,同比下降19.7%;进口1832亿美元,同比下降30.9%;顺差623亿美元,同比增加209亿美元。

2008年10月起出口额连续5个月下降,进口额连续4个月下降。2009年2月起进口额连续两个月增长,3月出口额止跌反弹,进出口呈现好转苗头。

月度进出口额同比增幅经历了连续大幅下跌,出口额同比增幅由2008年9月的21.4%降至2009年2月的-25.7%;进口额同比增幅由2008年7月的33.7%降至2009年1月的-43.1%;在这一阶段由于进口降幅高于出口降幅,形成“衰退型贸易顺差”。从2009年2、3月份数据来看,进出口增幅已止住大幅下滑。

四、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消费、出口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的情况下,加大投资成为重要的政策选择。2008年11月中央政府出台了四万亿投资计划以刺激经济,并于2009年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

2008年全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82万亿元,同比增长26.1%。2009年第一季度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3562亿元,同比增长28.6%。

2008年10月起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连续3个月下降,经政府大规模直接投资及带动其他投资,2009年1-2月、3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连续增长,3月已增至30.3%。

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来看,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比重上升;其他投资比重下降,12月跌至50%以下。2009年第一季度其他投资比重逐步提高,与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的结构关系向正常水平恢复。

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来看,2008年11月起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幅连续提高,由2008年10月的17.8%增至2009年3月的39.4%,显示出国有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加大;2008年9月起其他投资同比增幅连续下降,由2008年8月的33.1%降至12月的16.4%,2009年1-2月、3月同比增幅连续提高,3月达到24.5%,显现出非国有投资信心恢复的积极信号。

五、CPI,PPI,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同比增幅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从物资交易市场和能源、原材料生产企业购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产品时所支付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该指标对P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2008年CPI,PPI,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同比增幅分别为5.9%、6.9%、10.5%;2009年第一季度分别为-0.6%、-4.6%、-7.1%。从月度数据来看变化更为明显,2008年9月起三大价格指数同比增幅均出现下降,2009年2月出现三大价格指数均为负增长的局面,且CPI六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物价下行压力和防通缩压力加大。居民需求下降、消费减弱是CPI下降的主要因素,企业运营不景气加剧了PPI和CPI的双降。

考虑到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的增长、财政投资项目陆续兴建、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政策扶持等因素,虽然目前CPI和PPI均为负增长,但不能认定为宏观经济已经进入通缩阶段。通缩的最窄定义是CPI连续6个月环比负增长。

六、货币供应量余额

宏观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备受关注。2008年10月起广义货币(M2)供应量增长较快,2009年3月末已达53.1万亿元,表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已连续实施。

2008年12月起广义货币(M2)供应量同比增幅连续四个月持续回升,2009年2月已达25.5%,为2006年6月以来最高。2008年5月至2009年1月M2与M1增幅差距快速扩大,反映出市场主体投资和消费意愿持续下降;2009年2月、3月M2与M1增幅差距呈缩小态势,但流通中现金(M0)同比增幅低于M1同比增幅,说明存在一定的货币供给存款化问题。

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2008年以来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逐月稳步增加,进入2009年后新增贷款增长较快,第一季度三个月分别新增贷款1.6万亿,1.04万亿、1.92万亿。

八、储蓄存款余额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2008年以来各项存款余额合计数逐月提高,2009年3月已达53.6万亿,其中储蓄存款余额增至24.7万亿。储蓄存款余额占各项存款余额合计数的比例由2008年5月的43.8%增至2009年1月的47.9%,2009年2月、3月分别下降至47.2%、46%。

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是分析居民储蓄的另一个角度。我国储蓄率在全球排名第一,一直维持较高水平。高储蓄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同时也导致了内需不足、银行系统性风险增加等问题。造成我国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是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社会保障和福利不到位,以及居民对未来风险和收入不确定性的担忧。随着2009年3月两会确定的各项社会保障改革措施逐步落实,高储蓄率将逐步回落,但这可能需要较长时期。

九、存贷款利率

2008年9月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五次下调人民币贷款利率,四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2009年第一季度存贷款利率未作调整。以一年期为例,目前贷款利率为5.31%,存款利率为2.25%,存贷款利率差为3.06%。

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末降息表明一种态度,即为2009年创造宽松的货币环境。有观点认为,在近期货币政策的选择运用上,利率操作空间不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较大的下调空间。

十、汇率和外汇储备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平均数)由2008年1月的7.2478降至11月的6.8286,此为08年最低点。目前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大幅下降的趋势已经停止,2008年12月后汇率在6.84上下小幅波动。2009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为19537亿美元。

十一、采购经理指数(PMI)

采购经理指数是一套综合性指标体系,因所选指标具有先导性,成为经济运行监测的先行指标。

制造业PMI体系包括PMI综合指数和其他扩散指数,PMI综合指数由生产、新订单、产成品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等五个主要扩散指数加权而成,其他扩散指数包括采购量、积压订单、新出口订单、进口、购进价格、原材料库存等。PMI综合指数高于50%表示比上月增长,低于50%表示比上月下降,与50%的距离表示增长或下降的程度。

非制造业PMI由商务活动、新订单、新出口订单、积压订单、存货、中间投入价格、收费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十项扩散指数构成。由于没有合成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来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一般来说该指数达到50%以上反映非制造业经济上升或增长;低于50%反映非制造业经济下降或回落。

2008年4月以来制造业PMI振荡下降,2008年12月开始连续四个月回升,2009年3月达到52.4%。2009年3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7%,比2月回升13.8个百分点,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回升。

十二、全社会货运量

全社会货运量从货物运输层面反映经济运行情况。2008年10月起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货运量合计数同比增幅连续下降,由2008年9月的14.8%降至2009年1月的2.4%;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幅由2008年6月的12.9%降至2009年2月的-7.3%,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幅由2008年8月的15.2%降至2009年1月的-13.6%。2009年2-3月货运量合计数、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的同比增幅止跌反弹,货运量指标出现回暖迹象。

十三、发电量、用电量

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达343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8%;全社会用电量342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3%。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达779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全社会用电量781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4.02%。

2008年4月起发电量、用电量、工业用电量同比增幅连续下降,10月开始加速下降且均为负增长,12月止住下滑趋势;2009年1-3月同比增幅连续回升,但3月工业用电量同比增幅仍为-5.4%。

十四、消费者信心指数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由2008年7月的94.5连续下降至2009年3月的86.0,目前该指数未见反弹,显示出消费信心不足。

十五、股票综合指数、日均成交额

2008年股票市场经历了大幅下挫。2008年1月至10月,上证综合指数由4383.4点降至1728.8点,月度日均成交额由1398.2亿元降至366.2亿元;深证综合指数由1311.3点降至470.9点,月度日均成交额由716.9亿元降至153.6亿元。

从月度数据来看,2008年10月股票市场已经触底,其后上证和深证的综合指数逐步提高。2009年2月日均成交额已与2008年1月数据相差不多。

十六、宏观经济景气指数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指数由10个指标构成,包括工业生产指数、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工业企业利润、居民可支配收入、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货币供应M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预警指数把经济运行状态分为5个级别,100为理想水平,“红灯”表示经济过热,“黄灯”表示经济偏热,“绿灯”表示经济运行正常,“浅蓝灯”表示经济偏冷,“蓝灯”表示经济过冷。

2009年2月预警指数为73.3,连续9个月下降,自2008年11月以来已连续4个月处在偏冷的浅蓝灯区。

由以上20个宏观经济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尚未走出下行通道,但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已出现回暖迹象。货币供应充足,贷款规模不断放大,股票市场触底反弹,PMI连续提高,加之投资新开工项目数增多、汽车销售有所恢复、部分城市房屋成交量上扬等亮点,宏观经济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但经济中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如投资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就业困难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尤其是国际经济未现回暖迹象、外部需求近期难以恢复。

正如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3月底所说,尽管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但仍可望比其他国家更早复苏;考虑到中国拥有较多刺激经济的空间,如果有后续强有力措施,今年保持7%至8%的增速是可能的。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研发投入较低,产业发展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提高,导致的后果是产能过剩,物耗能耗高;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增强,此种经济增长将不可持续;

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拉动力以外需为主,内部消费不足,国家通过刺激投资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传统产业结构,新兴产业参与:信息化,节能减排,绿色技术,低碳经济;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进出口额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第三章 宏观经济分析

第三章宏观经济分析 第一节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1)意义和方法 意义:1.判断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化趋势 2.把握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与方向 4.了解转型背景下宏观经济对股市的影响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了解中国 股市表现和宏观经济相背离的原因 基本方法 1.总量分析方法(GDP、投资额、消费额等) 2、机构分析法(静态分析 (2)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指标 ①国民经济总体指标 1.GDP=GNP-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C+I+G+(X-M) 2.工业增加值(生产法、收入法) 3、失业率 4、通货膨胀(常用指标:零售物价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民生产总值 物价平减指数等) 5、宏观经济运行景气指数—PMI 6、国际收支 ②投资指标 1、政府投资 2、企业投资 3、外商投资 ③消费指标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大项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等) 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不包括居民手持现金和单位存款) 3、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所得税-个人缴纳社会保障支出

④金融指标 、总量指标 a、货币供应量 B、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 C、金融资产总量 D、社会融资总额 E、外汇储备(国际储备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特别款项权和 IMF储备头寸) F、外汇占款 2、利率(1)贴现率与再贴现率 (2)同业拆解利率(伦敦同业拆解利率) (3)回购利率 (4)各项存贷款利率 3、汇率 ⑤财政指标 1、财政收入 2、财政支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 3、赤字或结余 ⑥主权债务 第二节宏观经济分析与证券市场 一、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企业经济效益 2、居民收入水平 3、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 4、资金成本 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市场波动的关系 1、GDP变动 2、经济周期变动 3、通货变动 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财政政策 1、手段及其影响①国家预算5⑤财政管理体制 ②税收⑥转移支付制度 ③国债④财政补贴 2、种类及其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中性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为什么中国不爆发经济危机? 中国是个怪异的国家。很多海外的学者用西方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中国,觉得很不可思议。中国用透支的方式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什么积累了20多 年仍然没有爆发恶性的通货膨胀进而演化成一场深重的经济危机的呢?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研究,终于得出了中国为什么不会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统计数据来详细讲解(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让我们先来分析中国GDP的构成。以2003年中国GDP统计数据来看,当年中国GDP总值为117251.9亿元。从产出均衡来计算,GDP应等于投资+消费+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性支出与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对外贸易顺差+库存投资。后两项份额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如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为人民币2092亿元)。当年中国全社会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0亿元,政府支出为13751亿元。分别占GDP 比例为47.4%、39.1%、11.8%。而同年美国的GDP构成则投资18%,消费68%,政府支出15%。可见,中国是一个主要依靠投资带动的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其 模式与之前亚洲四小龙主要是泰国、韩国等增长模式如出一辙。是典型的亚洲增长模式。 但是,与其他亚洲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的投资来源主要是透支国内储蓄,而泰国、韩国当年的投资来源主要是对外负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能够避免东南亚危机那种模式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将在下文仔细讲述。 其实GDP的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中国GDP主体的投资的

常用的宏观经济指标

常用的宏观经济指标有: 1.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2.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es)英文缩写为PPI,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3. 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的总额。该指标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4.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第一产业是指种植业与养殖业。也就是通常讲的“大农业”。第二产业是指采掘业.制造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 5.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按照管理渠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ocial Retail Goods)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其反映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反映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是研究人民生活水平、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资料。 7. 货币存量或者说流通量。M0=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

宏观经济学重要概念及指标解读

宏观经济学重要概念及指标解读 一、从经济总量指标数据透视宏观经济 1.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 的基础性的总量指标;我国2012年GDP总额约为52万亿元 人民币,同比增长7.8%。 2.经济增长率:反映一国经济是膨胀还是萧条,对经济走势把握 得更直接、明了。 3.消费率、储蓄率: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和储蓄比重的重 要指标;近20多年来,世界平均消费率约为77%,目前我国 社会最终消费率约为50%左右,居民储蓄率较高。 4.外汇储备:对于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 债务,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谨慎的外汇储备水平应为该国 3-6个月的进口额,2010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 元,独占全球外汇储备的30%。 5.社会总供给: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提供给市场的最终使用 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能力;一般认为社会总供给的变动区间与 GDP的增长区间应保持一致。 6.社会总需求:是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反映了社会经 济运行的状况,是宏观经济状态的晴雨表;社会总需求保持 8%-10%的增长率,我国GDP才能保持8%-10%的经济增长率。

7.财政收入: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是实现国家职能的 财力保证;2012年我国的财政收入为11.7万亿元人民币,占 GDP的23%,增长12.8%,其中,中央财政收入5.6万亿元, 增长9.4%,地方财政收入6.1万亿元,增长16.2%,财政收入 中的税收收入10万亿元,增长12.1%。 8.财政支出:是一国政府调控国民经济的核心工具之一;2012 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2.6万亿元,增长15.1%;中央财政 支出6.4万亿元。 9.工业增加值:能够很好地反映生产单位或部门对GDP的贡献, 它的增长速度可以折射出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工业增加值一 般比GDP增长快3%-5%。 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观察国家居民生活状况、城乡均衡发 展、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水平、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 变动趋势等的重要依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区间在 15%-20%之间。 11.全社会发、用电量、货运量:是经济冷暖的风向标,国民经济 运行的先行指标;全社会发电量、用电量、货运量要保持一定 增幅。 二、从经济运行指标数据透视宏观经济 1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像“晴雨表”或“报警器”那样对国民经 济运行发挥监测和预警的作用;我国预警指数编制中将经济运 行的状态分为5个级别,“红灯”表示经济过热,“黄灯”表示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走势展望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走势展望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2007年,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是好的,主要表现为: 1.1.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势头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势头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势头。。 前三季度GDP增速累计为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分季度依次为11.1%、11.9%和11.5%。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连续第四年丰收。随着各项政策逐步落实,生猪生产正在恢复,猪牛羊禽肉总产量继续增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在11.5%左右。

。 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有所改善。 2.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有所改善 投资增速高位回落,1-9月为25.7%,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消费增速为15.9%,同比加快2.4个百分点。三大需求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合理变化。据初步测算,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7%,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1.6%,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1.4%。

。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3.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都继续大幅增长。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2951亿元,同比增长36.7% ;2002-2006年,企业利润年均增幅高达35%以上。2004-2006年,当年财政增收由5000亿元上升到近7700亿元,今年1-3季度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1.4%,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可突破5万亿元,增加额可突破1万亿元。

。 人民得到实惠较多。 4.人民得到实惠较多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3.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4.8%,高于上年同期3.4个百分点,是199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全国城镇累计新增就业预计达到1200万人,大大超过了全年900万人的目标。

宏观经济数据有哪些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某一国在一定时期其境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好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被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视为“最富有综合性的经济动态指标”。主要由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额四部分组成。数据稳定增长,表明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有利于美圆汇率;反之,则利淡。一般情况下,如果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则被视为衰退。此数据每季度由美国商务部进行统计,分为初值、修正值、终值。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时间21:30公布前一个季度的终值。 工业生产(INDUSTRIAL PRODUCTION): 某国工业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工业产品的总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工业部门雇佣了大量工人,其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与汇率呈正相关。尤其以制造业为代表。此数据由美联储统计并在每月15日左右晚间21:15或22;15发布。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数据上升说明经济发展受阻,反之则看好。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失业率在4%左右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过9%,则说明经济处于衰退。此数据由美国劳工部编制,每月第一个周五21:30公布。 贸易赤字(TRADE DIFICIT): 国际间的贸易是构成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当一国出口大于进口时称为贸易顺差;反之,称逆差。美国的贸易数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重点是在赤字的扩大或缩小。赤字扩大不利于美圆,反之则有利。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下旬某日晚间21:30公布前一个月数字。 经常项目收支: 经常帐为一国收支表上的主要项目,内容记载一国与外国包括因为商品/劳务进出口、投资所得、其他商品与劳务所得以及片面转移等因素所产生的资金流出与流入的状况。如果为正数,为顺差,有利本国货币;反之,则不利于本国货币。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公布。 资本帐收支: 主要描述一国的长、短期资本流动情况,包括长期资本、非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特别提款权、误差与遗漏,以及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等项目。资本项目在金融日益国际化、自由化的今天,影响不亚于经常帐项目,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影响越大。其对汇率的影响的观察方法与经常帐基本相同。 利率(INTRESTRATE): 利率是借出资金的回报或使用资金的代价。一国利率的高低对货币汇率有着直接影响。高利率的货币由于回报率较高,则需求上升,汇率升值;反之,则贬值。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由美联储的会议来决定。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中央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对提升信心、抑制经济深度下滑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持续恶化、中国出口下滑严重、国内消费需求启动需要较长时间、政府出台投资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难以立即显现、房地产等支柱产业持续低迷等原因,目前看来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尚未走出下行通道。但经过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已出现回暖迹象。 课题研究组经认真研究选取了GDP、CPI、PPI、PMI等20个指标,以期全面反映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状况,为企业家正确判断未来宏观经济形势提供帮助。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2008年我国GDP突破30万亿,同比增长9%;GDP季度累计增幅由10.6%下降至9%。2009年第一季度GDP为65745亿元,同比增长6.1%,同比增幅为1992年季度数据公布以来的最低。预计随着“保增长”措施逐渐见效,下半年GDP增幅将高于上半年。 从GDP季度数据来看,同比增幅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由2007年第二季度的13.8%降至2009年第一季度的6.1%。

2009年4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一季度最终消费、投资、外需对GDP贡献的数据,GDP同比增长6.1%,其中最重消费贡献4.3%,投资贡献2.0%,外需贡献-0.2%。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 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85万亿,同比增长21.6%。2009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城市零售额19834亿元,同比增长14.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9564亿元,同比增长17.0%。 由上图可以看出,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由2008年9月的23.2%连续降至2009年2月的11.6%;2009年3月同比增幅止住下滑趋势,升至14.7%。

对股票指数与宏观经济关系分析

对股票指数与宏观经济关系分析 1、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股票指数走势与宏观经济变化间的变化关系,建立理论模型,来探讨国内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从而为未来经济决策、以及对股票市场走势的判断和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2、背景介绍 自1992年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无论从股票市值总值、流通市值,还是从成交金额等指标来看,中国股票市场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至2006年3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价总值达到24821.54亿元,流通市值7321亿元,成交金额144.47亿元;与此同时,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市价总值、流通市值和成交金额分别达到10296.91亿元、4482.56亿元和64.82亿元。中国股票市场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得到空前提高。但是,自2006年6月起后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是上证指数还是深证指数,都发生了与宏观经济持续增长相背离的局面。沪、深两市综合指数分别从2001年6月2218点和658点降至2006年1月的1258点和307点。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却保持高速增长。2001年至2005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分别是8.3%、9.1%、10.0%、10.1%和9.9%。根据宏观经济的一般规律,股票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总量的上升将导致更多的资金为了追逐良好的经济收益,进入股票市场,支持股票市场不断走强,从而出现股票指数不断攀升的情况。然而,中国市场的股票指数走势和宏观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相同的变化方向,反而出现了相背离现象。那么,中国股票指数与宏观经济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成了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如果股票指数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关系,那么这种关系是什么,是否遵循宏观经济的一般规律----股票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还是“晴雨表”已经失效。这就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3、指标设计 在指标设计方面,根据实际需要经行选择。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中的总量关系,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

衡量宏观经济的三大指标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明确衡量宏观经济的三大指标; ?了解三种物价指数; ?掌握GDP勺多重含义; ?了解失业率的计算方法。 衡量宏观经济的三大指标 一、GDP GDP即国民生产总值。 1. G DP的分类 用于衡量宏观经济状况的GDP分为四类: T潜在GDP与实际GDP 所谓潜在GDP就是社会资源在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应该能够产生的GDP直,即经济的潜力;实际GDP就是社会现实的GDP情况。 潜在GDP与实际GDF两者对比,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宏观经济状况: 潜在GDP=实际GDP说明社会经济潜力充分发挥了出来,是最理想的经济运行状态。 潜在GDP>实际GDP代表经济潜能大,但实际生产出来的东西少,就会出现经济萧条、市场紧缩的情况,称为经济紧缩或经济过冷。 潜在GD代实际GDP代表经济潜能小,但实际生产出来的东西多,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称为经济过热。 F 名义GDP与真实GDP 所谓名义GDP就是以当年价格计算的GDP直;所谓真实GDP则是以基年价格计算的GDP直。基年就是将某一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以后每年的GDP都基于此价格计算。 真实GDP与名义GDP对比,可以了解物价是否稳定,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 真实GDP=名义GDP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说明社会物价稳定。 真实GDP>名义GDP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通货紧缩。 真实GD代名义GDP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通货膨胀。

2. GDP与人均GDP GDP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而人均GDFP则代表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和人 民的生活水平。我国GDP目前排名全球第二,说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已相当大;但我国的人均GDP只能排在世界的第100多位,说明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还不 富裕。 GDP是衡量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不同GDP的比较,可以反映出社会经济 运行的总体情况。但GDP只能反映大致的经济状况,很难做到精准,原因在于GDP漏出。 所谓GDP1出,就是部分经济活动没有计算到GDP中去,造成实际GDP水平被低估,如贩毒、走私等非法经济活动。 【案例】 非法经济活动产生的GDP1出 意大利国家的黑社会活动猖獗,据统计显示,这一领域产生的GDP漏出占该国总体GDP的13%£右。也就是说,有超过十分之一的经济活动没有被统计进GDP 在美国,黑社会非法经济活动产生的GDP1出也达到了7% 二、物价指数 1. CPI消费物价指数 CPI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最受关注,是整体物价指数中最重要的一个。 r只针对消费品 CPI只计算消费品的物价变动,而不包括其他产品。在我国,CPI只反映八大类与百姓 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的价格情况。 T只统计零售价格 CPI只以零售价格为统计标准。也就是说,百姓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商品价格才是CPI的统计依据。 2. PPI生产物价指数 r 只针对生产资料 生产物价指数也称批发物价指数,它只计算生产资料的价格,而不计算消费品价格。比如,钢铁、煤炭等计算价格。 F只统计批发价格 由于生产资料都是以批发形式出售,因此PPI的统计标准是批发价格,而非零售价格。 3.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包含所有的商品和劳务,平时并不常用。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研究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作者:————————————————————————————————日期: 2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由微观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经过2009、2010年两年的经济复苏之后,我国经济又逐渐恢复。随后2011年和2012年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两年,“复杂性”“多变性”贯穿其中,发展和变化多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过剩流动下通胀压力加大,国际保护主义升温。未来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更趋复杂,中国处于十分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内生增长动力强劲,国内投资不足,通货膨胀不减,经济周期波动,急需结构调整。 关键词: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投资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须先由具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开始:一、GDP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GDP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GDP绝对额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我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和财富的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2008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47.5%,拉动GDP 4.6个百分点;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更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熟悉指标与搜集资料 经济运行与发展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其变化与结果都不能为人们所直接接触到,而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指标反映出来的。各种经济指标在经济运行中互为条件,彼此关联,互相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着。如果国民经济运转出现异常,那么,一定会有一些指标率先反映出来。正是由于经济变量间存在的这种内在联系,才使我们对宏观经济的分析成为可能。因此,宏观分析的首要步骤就是熟悉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各项指标。如果要分析国民经济形势,那么首先就必须对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各项主要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物价总指数、工农业总产值等等有充分的了解;如果要分析货币形势与货币政策就需要熟悉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贷款、居民储蓄存款等等金融指标。 (1)指标的分类 由于宏观经济现象的错综复杂与类型多样,因而反映这些现象的指标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不外是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类。 ①总量指标。总量指标指在统计资料汇总后得到的总和指标,从指标的数字来看表现为绝对数。它反映了某种宏观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规模和水平。总量指标按其所说明的总体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说明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的标志总量与表明总体单位总数的单位总数。例如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利润总额等都属于标志总量,而企业总数、机构总数、职工总数等则属于单位总数。 总量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情和国力,反映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基本指标。同时,总量指标还是计算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基础,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总量指标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计算结果。因此,总量指标是进行宏观分析、研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 正确计算和运用总量指标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必须明确各项总量指标的涵义、范围,分清它与有关指标的界限。例如,在考察国民生产总值、国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宏观经济指标

路透北京8月15日电---以下为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宏观经济指标,以及海关公布外贸进出口 快讯的日程: 公布日期经济指标数据日期 8月 8/18 统计局发布房地产价格统计信息7月 8/2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7月 9月 9/9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 8月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8月 固定资产投资8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月 工业增加值8月 9/10 进出口贸易数据8月 9/18 统计局发布房地产价格统计信息8月 9/2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8月 10月 10/13 企业景气状况季度报告9月 10/13 企业家信心指数季度报告9月 10/13 进出口贸易数据9月 10/1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 9月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9月 10/18 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 其中: 固定资产投资9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月

工业增加值9月 10/18 统计局发布房地产价格统计信息9月 10/2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9月 11月 11/9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 10月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10月 固定资产投资10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月 工业增加值10月 11/10 进出口贸易数据10月 11/18 统计局发布房地产价格统计信息10月 11/2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10月 12月 12/9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 11月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11月 固定资产投资11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月 工业增加值11月 12/10 进出口贸易数据11月 12/18 统计局发布房地产价格统计信息11月 12/2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11月 注:1.本表中的公布日期为国家统计局初步计划,如有变化将及时更新. 详情请查看国家统计局网站 here 2.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每月11日、26日公布;大中城市主要食品价格每月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发展趋势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发展趋势 刘庆斌管理学教研部讲师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当前宏观调控的背景及政策的介绍,让学员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结合地方政府对经济的部署,改善经济运行的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把握哪些行业在当前的调控中是被约束的,更好的改善地方经济的增长的动力。 [中心内容]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介绍,把握宏观调控的政策背景,作为经济就增长的动力来源,以及如何结合地方经济状况,提高对经济发展的驾驭能力,更好的把握机遇,加快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和了解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让我们的学员可以了解加大调控力度的行业,这样以更好的去应对,我想这是我们在处理具体问题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导语] 我今天给大家谈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明年的走势;第二个就是想谈一下这一轮宏观经济增长的动力;第三,谈一谈这一轮宏观调控的一些主要措施以及明年的宏观政策走向。 [正文] 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明年走势分析 (一)宏观经济基本状况 首先,我想谈第一个问题,从2003年年中开始的这一轮宏观调控,到现在应该说已经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到今年的前三个季度,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一个快速增长的势头。在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三年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前三季度的增长速度保持了%,增长势头呢略有回落。但是,还是一个高速度增长的势头。

其次,我们的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就业大幅度地增长,居民的收入也以比较高的速度在增长。还有消费增长也比较快,前三个季度我们城镇的新增就业达到了810万人,完成了全年计划目标的90%,城市下岗职业,下岗人员的再就业达到了390万人;随着就业的增长,居民的收入也保持了一个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了2450元,实际的增长速度达到%。那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02元,实际增长%;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保持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势头,前三个季度消费增长速度达到13%,这就为中国经济的需求的增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第三个方面,这个形势的的表现就是我们出口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贸易顺差增加比较多,我们前三个季度出口增长同比速度是%,进口增长16%。贸易顺差达到了683亿美元。应该说对外的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 第四个方面,表现的就是我们的财政收入保持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势头。金融运行也比较平稳。前三季度的财政收入增长%,支出增长%。收入大于支出超过3800亿元。财政收入的增加为我们解决一些经济生活当中的一些薄弱环节,解决一些我们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能力解决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比较好的物质条件。 前三个季度,货币的增长速度也是相对比较平稳,广义货币的增长达到%,这个比去年同期提高了个百分点。到九月末,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速度是%,也保持一个平稳增长的态势。 另外,就是我们的经济运行当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在得到加强。你比如说像煤、电、运,这些过去一直比较紧张的部门,目前情况有所缓解。粮食的产量在去年增加增产700多亿斤的基础上,今年有望继续有所增长。部分地区的房价也有所回落,当然也有一些地方的房价还保持着上升。这是我想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比较好的一些方面。 (二)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的宏观经济运行当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这也是对我们未来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的方面。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由微观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经过2009、2010年两年的经济复苏之后,我国经济又逐渐恢复。随后2011年和2012年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两年,“复杂性”“多变性”贯穿其中,发展和变化多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过剩流动下通胀压力加大,国际保护主义升温。未来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更趋复杂,中国处于十分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内生增长动力强劲,国内投资不足,通货膨胀不减,经济周期波动,急需结构调整。 关键词: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投资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须先由具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开始:一、GDP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GDP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GDP绝对额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我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和财富的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2008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 的贡献率为47.5%,拉动GDP 4.6个百分点;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 的贡献率更是到达95.2%,拉动GDP 8.7个百分点,而消费和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只占到45.4%和-40.9%,拉动GDP分别为4.1和-3.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的增长的结构极不合理,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难以持久的,必须在消费和出口方面寻找突破口,尤其要注重扩大内需。

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

努力开创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的双好局面i 一、全面地估计我国的经济形势 经过3年来的加强宏观调控,我们遏制了由于经济“过热”引起的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得到明显改善。从宏观指标看,经济增长率趋于合理,物价上涨率不断回落,财政、金融和外贸的运作大体上平稳发展,居民储蓄和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现在的宏观 经济形势,是1993年以来最好的ii。 1993-199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物价水平上涨幅度连续3年都在10%以上,呈现高增长、高通胀的“双高”现象。1994年,中央领导提出要使“双高”软着落为高增长、低通胀的“一高一低”。这一宏观调控目标在1996年就可基本实现。预计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接近10%,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降至7%以下。物价上涨幅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回落至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并且已经不再是老百姓关心的“第一热点”,这远远超出了人们原先的预期。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经济发展速度并没有下降多少,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软着落”的实践,令外国经济学家惊叹,也使他们对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刮目相看。 但是,中国经济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微观经济形势不断恶化。这几年,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没有什么大的进展,而经济效益还在下降。经济活跃的沿海地区,比如苏南地区的乡镇集体企业已有一定的企业规模,这几年来经济效益也呈大面积滑坡。 企业界的不少同志认为,企业效益下滑的原因是宏观调控造成的,这是很片面的。宏观环境的治理,以及一系列宏观方面的改革政策出台,会对企业效益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不是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的主要原因。微观效益的不断恶化,究其根由,集中体现在深层次上,反映了我们经济运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企业,很不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也反映了我们经济增长的质量太差,因而必须实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与此相联系,为适应两个转变,我们应该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但是,这几年来,本该做得好一些的企业管理工作反而倒退了,成为企业运作困难、效益下滑的一个直接的重要原因。 中国微观经济运转不灵的状况,一定意义上说是在转轨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是前进中的困难。但是,长此下去,势必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动摇宏观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就拿遏制物价上涨来说,我们动用了不少行政性措施所取得的成果,很可能因企业效益差而期望产品涨价的转嫁动机所冲销。 既要宏观经济形势好,又要微观经济形势好,这才是真正的经济形势大好。如果说,两年前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从高增长、高通胀的“双高”走向高增长、低通胀的“一高一低”,那么,1997年乃至整个“九五”期间,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从宏观指标好、微观效益差的“一好一差”走向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的“双好”,当然,后者比前者更艰巨。我们已经 有了比较宽松的宏观环境条件iii,可以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党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踏 踏实实地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是能够开创“双好”局面的。当前,第一步的工作是,在宏观指导下强化企业管理,因为这是走向“双好”的基础。 二、从工业经济指标看微观经济状况 中国企业的效益差,由来已久,而且不断恶化。现在,中国经济界经常议论令人费解的

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我国应采取的财政政策

一、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现状 (一)近年来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 财政政策取向是与对应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均面临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必然以积极的政策措施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保证社会就业率不受较大冲击。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历年财政政策毫无例外全部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这也充分显示了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推动作用。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指向 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本部分中,我们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以财政投资的形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两年来新增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1.26万亿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具体指向需以那些私人资本所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为主,从而起到补充社会投资失灵的作用。其中,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事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是财政政策通常指向的具体领域。 (三)近年来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成效 最近几年来政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经济形式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从效果上说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具体来看,金融危机后五年来我国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使得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基础建设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在“三农”工作领域,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共支出4.47万亿元,建立健全了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国民教育领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达到7.79万亿元,全面实现了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在自主创新领域,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计达8729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8%;在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完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各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至今已达到7.9亿人,等等。从这些具体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积极财政政策在当前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 我们知道,政府采取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往往不会只采取财政政策一种手段,而是通常要结合适当的货币政策一起实施。因此,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也必须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方面。 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两个年度政府货币政策以适度宽松为主,同时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自2011年以来,经济运行中的通胀压力较大,因此货币政策转而以稳健为主,同时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事实上,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配合上的变化反映了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势,是对经济基本面的应对性反应。 二、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政策实施中存在问题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采取积极财政政策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但它毕竟不能取代私人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后金融危机时代,政府财政政策也只能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加以使用,它不能也不应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最近几年来,我国政府财政收入逐年提高,相应的财政支出也有增加趋势。从不利的方面考虑,财政政策实施过速容易造成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减少,反而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此外,在具体实施方面,我国财政政策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从而限制了政策效果的有效发挥。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财政冲突 在实施中,中央政府出台的财政政策还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来具体落实。但是我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程

前言 蓝草咨询的目标:为用户提升工作业绩优异而努力,为用户明天事业腾飞以蓄能!蓝草咨询的老师:都有多年实战经验,拒绝传统的说教,以案例分析,讲故事为核心,化繁为简,互动体验场景,把学员当成真诚的朋友! 蓝草咨询的课程:以满足初级、中级、中高级的学员的个性化培训为出发点,通过学习达成不仅当前岗位知识与技能,同时为晋升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做准备。课程设计不仅注意突出落地性、实战性、技能型,而且特别关注新技术、新渠道、新知识、创新型在实践中运用。 蓝草咨询的愿景:卓越的培训是获得知识的绝佳路径,同时是学员快乐的旅程,为快乐而培训为培训更快乐! 蓝草咨询的增值服务:培训成绩合格的学员获颁培训结业证书,某些课程可以获得证书权威机构认证证书(学员仅仅承担成本费用)。 目前合作权威机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中央编办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登记号:210000005343) 根据《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该证书是对劳动者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继续教育和创业培训的证明。持证者,说明其通过了职业能力培训考核与测评,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可作为学员能力评价,考核,聘用和从业的重要凭证。 成为“蓝草club”会员的学员,报名参加另外蓝草举办的培训课程的,可以享受该培训课程多种优惠。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培训收益: 1、提升对宏观经济形势与趋势的把握,提升业绩和绩效; 2、把握当前金融政策新动态与变化,选择具备竞争力的市场策略; 3、学习经济的周期性,发现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形成行之有效的对策。 培训背景: 当前中国的经济正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经济增速的下滑、成本上涨等因素已成为所有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放眼世界,经济形势同样扑朔迷离。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找到发展之路,是大家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培训大纲: 第一部分:当前经济政策分析 一、中国经济面临的瓶颈 二、当前世界经济形式分析 1、欧债危机仍是影响资本市场的主要因素 2、美国经济问题 3、日本睡醒了 三、我国宏观经济整体形势分析 1、经济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