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力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高中物理一轮复习 《力学实验》精品PPT课件

最新高中物理一轮复习 《力学实验》精品PPT课件
学法指导
通过动手、动脑进行实验探究,掌握实验方法,学会运用图像法处理实验 数据,探究小车在重物的牵引下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讨论与交流】
1、阅读教材 “进行实验”讨论实验方案, 并阐述相关实验器材及步骤。
学生电源
打点计时器 纸带 小车
细绳
一端附有定滑轮 的长木板
钩码
器材组装
实验操作
注意事项
用等效替代法研究物体的运动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选择一条打点清晰 的纸带,标上计数点,然后将纸带从相邻计数点处剪下,连续剪 下几段,然后底边对齐并列贴在有格子的坐标纸上,如图所示, 纸带的排列呈“阶梯”状.
这种排列也反映了小车运动的规律,因为每段的长度对应小车 相等时间内的位移,纸带的宽度等效为时间.所以纸带长度正比 于运动速度,纸带长度均匀增加,说明小车运动速度均匀增加.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当小车停止运 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3.滑轮不能过高,细绳应与木板平行. 4.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 它 5.小车另一端所挂的钩码个数要适当,避免加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打的 点太少,或加速度太小使各段位移无法区别,从而使误差增大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力学实验部分
目录
•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课程目标
1.巩固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纸带数据的处理和瞬时速度的测量; 2.学会从实验中获取实验数据,学会利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 3.理解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物理高考热点预测复习:6.力学实验ppt课件

物理高考热点预测复习:6.力学实验ppt课件
4T 2
[ 8.859.477.60m8.2 /4 s2] 1 =032.9 m/s2,选项C正 40.022
确、选项D错误。
4.(2012·潮州一模)用自由落体法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的实验: (1)实验完毕后选出一条纸带如图所示,其中O点为电磁打点计 时器打下的第一个点,A、B、C为三个计数点,打点计时器通以 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用刻度尺测得OA=12.41 cm,OB= 18.60 cm、OC=27.21 cm,在计数点A和B、B和C之间还各有
m
车质量的倒数,小车质量大小为m= 4 kg=2.0 kg。
2.25 0.25
答案:见规范解答
【规律总结】用图象处理数据的四个要求 图象法是物理实验中广泛应用的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以下为 作图的规则: (1)作图一定要用坐标纸,坐标纸的大小要根据有效数字的位 数和结果的需要来定; (2)要标明轴名、单位,在轴上每隔一定的间距按有效数字的 位数标明数值;
B.木板的质量m1 C.滑块的质量m2 D.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3 E.滑块运动的时间t
(3)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
(用被测物理量的
字母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与真实值相比,测量的动摩擦因
数 (选填“偏大”或“偏小”)。写出支持你的看法的一
个论据:

【解题指导】解答此题应注意以下三点: (1)为减小误差,可用逐差法计算加速度的大小,公式是
【规范解答】(1)①描点,画出a - 图1 象如图所示。
m
②分析图象,得出的结论是当物体所受外力不变时,物体的加 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③由牛顿第二定律F=ma得,a=F·1 ,即图线的斜率等于小车
m
所受的合外力,大小为F= 0.78 0N.16=0.16 N。

高考力学实验专题PPT课件

高考力学实验专题PPT课件

考纲快讯·考情解读
热点考题·专家点评
三年真题·考场诊断
考点清单·归纳整合
4.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多次测量 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偶然误差;能在力学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 要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但要知道如何采取措施尽可能地减 小误差. 5.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 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
擦因数的真实值偏大.
答案:(1)6 7(或7 6) (2)1.00 1.20 (3)2.00 偏大
考纲快讯·考情解读
热点考题·专家点评
三年真题·考场诊断
考点清单·归纳整合
【命题人揭秘】 处理纸带数据应明确三个问题 (1)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所对应的打点的时间间隔; (2)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 (3)根据“逐差法”求加速度.
专题 力学实验
1 考纲快讯·考情解读 2 热点考题·专家点评 3 三年真题·考场诊断 4 考点清单·归纳整合 5 二年名校模拟·一年权威预测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1.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2.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3.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4.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5.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 6.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g
来计算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g为重力加速度),则计算
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考纲快讯·考情解读
热点考题·专家点评
三年真题·考场诊断
考点清单·归纳整合
【审题视角】解答本题应明确以下三点: 【关键点】 (1)从点迹的间距正确判断物块的运动情况. (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正确应用逐差法公式Δs=aT2解题.

初中力学实验资料PPT课件

初中力学实验资料PPT课件


非均匀的密度
2020/11/14
41
称量的物体质量超出天平量程

称量的物体采用分担的方式
重的一端测出的结果 轻的一端测出的结果
整体测出的结果
2020/11/14
42
思考 转换法思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吸水法
如果被测的物体是不能排水的,怎么测出体积?
譬如:石蜡、多孔泡沫塑料、海绵等
石蜡
2020/11/14
聚乙烯蜡 泡沫塑料
的正确性,在摆幅
同摆长 Li 对应的周期 Ti ,C作 T2 ~ L 图,下列
结果验证了单摆周期公式的2 是(

A. T2 ~ L 图是一条斜率为g
的直线
B. T2 ~ L 是一条过原点的任一直4 线2 C. T2 ~ L 图是一条截距为零,斜g率
为的直线
2020/11/14
57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摆周期为 2.007 s,第二次测试时改变了摆长,
测得单摆周期为 2.408 s,则第二次测试时的摆
长约为 D(

A. 1.10 m
B. 1.20 m
C. 1.40 m
DB.C 1.44 m
2. 决定单摆周期大小的因素有 (

A. 小球的质量
B. 摆线的长度
2020/11/14
56
思考题
3. 验证T 2 L 很小时测得不g
6.考虑 T2<0.5% 的依据是什么?
7.从单摆的运动特性来考虑,即:
T242g l(15 2r l2 21 6m m 01 828 50)
研究单摆的运动特性
T242g l(15 2r l2 21 6m m 01 828 50)

力学实验专题复习中小学PPT教学课件

力学实验专题复习中小学PPT教学课件
测物理量
学生实验
物理 量
测量 值
铁块质 量m/g
适量水 的体积 /cm3
铁块和水 铁块体 石块的
的总体 积V/cm3 密度ρ
/cm3
g/cm3
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后,同学们准备测量食用油的密度.他们
选取的实验器材有:食用油、量简、天平(带砝码)、烧杯.
小新和小杨同学分别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 杯 中倒人 一些食 用油, 测出 它们的总质量 m2 ; (3) 再将烧杯中 的食用油倒人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4)计算出食用油
作用效果的。
(2)造成前后两个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是

(3)设图(b)中小桌对海棉的压强是Pb,图(c)中 小桌对木板的压强是Pc,则Pb Pc(<、=、>)。 (4)比较图(b)和图(c)可知,根据压力的作用效
果比较压强的大小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专题首页 一、研究物理量 二、物理原理 三、测物理量 练 习 学生实验

over
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完成的,并且记录了 下表的数据:
F1(N) L1(cm) F2(N) L2(cm)
4
5
5
4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他得出了F1×L1= F2×L2这一实验结论,请分析实验中存 在的一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首页 一、研究物理量 二、物理原理 三、测物理量 练 习
研究物理量
p gh
实验次 所用 数 液体
深度 (厘 米)
方向 U型管液 (厘 面高度差 米) (厘米)
1水
3
2水
3

力学实验专题复习PPT课件

力学实验专题复习PPT课件

Python
一种通用编程语言,通过各种数据处 理库(如NumPy、Pandas等)可以 轻松实现数据处理和分析。
03
经典力学实验案例
单摆实验
实验目的
验证单摆的周期公式,了解单摆的振 动规律。
实验原理
单摆的周期与摆长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通过测量单摆的摆长和周期,可以 验证单摆周期公式。
单摆实验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单摆装置、计时器和测量尺。
落体实验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落体装置、计时器和测量尺。
2. 将落体从一定高度释放,同时开始计时。
落体实验
3. 测量落体下落的时间和下落 距离。
4. 重复步骤2和3,至少进行5组 实验。
5.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自由落 体的运动规律。
碰撞实验
实验目的
研究碰撞过程中的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了解碰撞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实验原理
碰撞过程中,系统的动量和能量守恒,通过测量碰撞前后的物体状态,可以验 证碰撞的基本规律。
碰撞实验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碰撞装置、测量尺、速度计和动量计。
2. 将两个物体置于碰撞装置中,调整物体之间的距离和速度。
碰撞实验
3. 记录碰撞前后的物体速度和位置。
5. 重复步骤2和3,进行多次碰撞实验, 以验证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准确记录和处 理,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 析。
实验报告撰写
按照规范格式撰写实验报告, 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 数据记录与处理、结论等部分

02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处理方法
平均值法
对多次测量的数据进行 平均处理,以减小随机

力学基本实验PPT课件

力学基本实验PPT课件

习题
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中如图所示 :被拉起 的钩码重1.96N,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实际拉力 为0.82N,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0.3M没,钩 码升高的距离为0.1M , 1)对滑轮组做的总功是________ 2)滑轮组做的有用功是________ 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 4)画出绕线并表出拉力的方向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基本实验
二力平衡 摩擦力 固体压强 液体压强规律 托里拆利实验
阿基米德原理 杠杆平衡条件 滑轮(定滑轮.动滑
轮.滑轮组) 功的原理 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结论 实验推论
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条件:
等大
反向
同物
共线
F1
F2
摩擦力
实验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实验注意事项:水平桌面, 匀速拉动时读数 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 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 糙程度有关
固体压强
比较1和2得到
_______
____.

阿基米德原理
比较F1,F2,F3
的大小关系说
明了什么?
F1
F2
F3
实验结论:
习题
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装置,匀速拉动弹 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0.5M,每个钩码重 0.5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4N,此时滑 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若再加 一个钩码,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__ _____(变大/变小/不变)
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高考总复习《物理》力学实验ppt课件

高考总复习《物理》力学实验ppt课件

电磁打点计时器
电火花计时器
工作条件:4~6 V交 工作条件:220 V
流电源
交流电源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断
(1)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 T 内的位移分别为 x1、 x2、x3、x4、…,若 Δx=x2-x1=x3-x2=x4-x3=…,则说 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 Δx=aT2。 (2)利用“平均速度法”确定多个点的瞬时速度,作出物体 运动的 v-t 图象。若 v-t 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说明物 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3)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 50 Hz。测得所用的重物的质 量为 0.20 kg,实验中得到一条清晰的纸带。如图所示是截取了 某一段纸带用刻度尺(单位:cm)测量纸带时的情景,其中取了 A、 B、C 三个计数点,在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一个打印点。可知 重物下落过程中 B 点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 m/s,重物下落的加 速度为________ m/s2。(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代入数据解得:a=2.58 m/s2。 匀变速运动中相等的相邻时间间隔的位移差恒定,故:xCD -xBC=xDE-xCD=13.73 cm-11.15 cm=2.58 cm,xBC=8.57 cm, xAB=xAC-xBC=14.56 cm-8.57 cm=5.99 cm,故 A、B 的距离 应为 5.99 cm。
0.022+0.037 2×0.04
m/s≈0.74
m/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
Δx
=aT2 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a=0.0370.-040.0222 m/s2≈9.4 m/s2。
答案:(1)A (2)C (3)0.74 9.4
实验二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通实验知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Nf h
对于模型边界上的B点:
1 2
Nf h
q
边界应力的符号确定(钉压法):在垂直于模型的边界测点 上,施加一个不大的压力,同时观察该点附近等色线级数 的变化趋势
当边界条纹级数高于内部条纹级数时,如测点的内部条纹 向外移动,则该点的切向应力为压应力,反之,如条纹向 内部移动,则为拉应力
当偏振光斜向射入模型时,应力与条纹级数间有如下关系:
1
cos2 1
2
N1
f h
cos1
1
2
cos2 2
N2
f h
cos2
式中: N1, N分2别表示绕 轴和1 轴旋 转2 时的斜射角 1,2 分别为相应的条纹级数
椭圆环的等倾线和主应力迹线
等倾线的绘制方法
用白光作光源的正交平面偏振光 场下拍摄或描绘。以水平位置为起始 位置,此时出现的等倾线为零度等倾 线。从0°起,面向光源,按逆时针方 向同步旋转起偏镜和检偏镜,给定一 个角度间隔,描绘出一系列不同角度 的等倾线,并把等倾线角度标注在等 倾线上,例如每隔5°角描绘一组等倾 线,得到0°,5°,10°,15°,…, 90°等倾线 。偏振镜每转过90°,等 倾线的变化重复。
各向同性点:模型内的点,所有的等倾线均通过该点,并且周围的等 差线形成封闭曲线
1 2
奇点:在自由边界上的点,奇点两边的边界切向应力符号改变
1 2 0
零级条纹是永久性的黑色 各向同性点、奇点处,必然存在零级条纹
三、非整数级等差线条纹级数的确定
1、Tardy补偿法
① 确定主应力方向
y S 45y4° 5F°
第四章
光弹性应力分析 (Photoelasticity)
$5.3 等差线与等倾线
等差线条纹级数的确定
一、逐次加载法: 使载荷由零开始逐渐增加,通过观测条纹变化情况确
定条纹级数。 载荷为零的时候,模型上的应力为零,条纹级数也为
零 随载荷的增加,模型上的条纹级数便依次出现
二、白光投射法:
应力连续变化时,所得到的等差线条纹是连续变化的彩色条纹 首先确定零级条纹,再根据颜色变化确定一级、二级…… 确定零级条纹时,有两类特殊的点:
nk
n 1
当高于原级次条纹过来时,有
nk
(n1)2
12
2、石英补偿器(巴比涅-索列尔补偿器)
① 补偿前,在选定的光 源下测定补偿器产生 一级条纹时,B所需移 动的距离S
A、B、C均为石英晶体, A、 B的光轴方向与C的光轴方向 相正交。A、C固定,B可靠 调节螺杆使其移动,从而改变 了三角形楔快的总厚度。
xy 0
f
x
n
y
h
4 PR R 2 x 2 n R 2 x2 2
为了简便,可只取圆盘中心的条纹 级数进行 x计 算y :8DPh
8P f
Dn 0
二、边界应力的确定
模型自由边界,或受分布载荷集度已知的边界上,由 于一个主应力为零或已知,只有一个与边界相切的主 应力为未知。
对于模型边界上的A点:
四、内部应力的确定
光弹得到的信息: 等倾线(主应力方向)
等差线条纹级数 (主应力差)
1
2
fn d
平面问题: x y xy
必须通过其他方法再补充一个方程:
1. 求主应力的和,可以用全息光弹补充,或解拉 氏方程
2. 斜射法,补充一个斜射方向的等差线条纹
3. 剪应力差法
1、斜射法计算结构内部应力
当边界条纹级数低于内部条纹级数时,如边界条纹向内部 移动,则该点的边界应力为压应力,反之,如果内部条纹 向外移动,则测点边界应力为拉应力
三、应力集中系数的测定
最大边界应力:
m
ax
nmaxf d
max
应力集中系数:
k
maxfnma/xdfnmabx
0
P
P
bd
P-拉伸轴向力
d-板厚
b-板宽
有中心圆孔的平面应力集中问题
Px
x
45y°45S°
2 x 1 F
x
y
x
A
② 将系统整体旋转(圆
偏振光场)
③ 判断条纹级次的区间
光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起偏镜 1/4波 片
θ 模型
nA
n+1
光路
1/4波 检偏镜 片
④ 旋转分析镜至高级次 或低级次条纹通过该 点,记录转动角度
⑤ 按公式计算分数级条 纹级次
实际条纹级数为 nnk n1
当低于原级次条纹过来时,有
② 确定主应力方向
③ 使补偿器的光轴方向 与被测点的主应力方 向重合,光线垂直通 过补偿器及模型
④ 调节螺杆式B移动,直 到被测点消光成为黑 点,记下B移动的距离 S’
⑤ 按公式计算分数级条 纹级次
当低于原级次条纹过来时,有 n S S
当高于原级次条纹过来时,有 n 1 S S
等倾线的观测
等倾线-受力模型在平面偏振光暗场中与主应力方向相同的点的 轨迹。通常取水平方向为基准,从投影屏向光源看去,当逆时针 方向同步旋转起、检偏镜一定角度时对应的等倾线称为该角度的 等倾线。 主应力迹线-主应力迹线上的点的主应力方向与主应力迹线相切

等差线与等倾线的应用
一、材料条纹值的测定 二、边界应力的确定 三、应力集中系数的测定 四、计算结构内部应力
一、材料条纹值的测定
对径受压圆盘实验
y=0时,在水平沿线上各点的应力
为:
x
2P Dh
1
16 D 2 x 2
D
2
4x2
2
y
2P Dh
D
4D 4 2 4x2
2
1
75°
60° 45°
30°
15°
5° 0°
对径受压圆盘的等倾线
等倾线的特征
1 ) 自由边界上的等倾线
曲线自由边界 :各点的切线即为该点的等倾角,如对径 受压圆盘的边界。
自由直线边界(或只受法向载荷的直线边界) :边界线同 时也是一条等倾线,如受压方板的直边界。
2 ) 自由方角:不同方向的等倾线交汇 3) 模型内部各向同性点
在各向同性点上,各个方向的应力值相等,都可以作为 主应力方向,因此不同角度的等倾线都通过各向同性点。 它们是不同角度等倾线的交汇点。
在各向同性点上,任一方向都是主应力方向,因此各种不同参数 的等倾线都通过各向同性点
正各向同性点和负各向同性点
模型中如存在两个相邻的各向同性点,必定一个为正,一个为负
主应力迹线
在主应力迹线上,每一 点的切线方向与法线方 向即为该点的两个主应 力方向
主应力迹线的特点
两族主应力迹线必呈正交 无各向同性点的自由边界或对称轴,其本身就是一条
主应力迹线 在正各向同性点上,两族正交的主应力迹线必是闭合
的,并将各向同性点包在其中 在负各向同性点上,两族正交的主应力迹线是不闭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