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向集团的国际化扩张之路

合集下载

万向走进美国大事记

万向走进美国大事记

万向走进美国大事记●1984年,鲁冠球把万向节卖到了美国,这是中国汽车零部件首次进入“汽车王国”。

此事引起了极大轰动,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而鲁冠球的跨国买卖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1986年,杭州万向节厂被国务院确定为万向节出口基地,拥有自营进出口权。

这以后,鲁冠球开始大批派人出国考察学习培训。

骨干员工几乎全都经历“欧风美雨”的洗礼。

●1992年前后,鲁冠球开始筹划在美国建立营销公司。

前期准备工作用了近两年,1994年,外经贸部正式批准成立万向美国公司。

作为万向集团海外拓展的支点,万向美国公司的发展是跳跃式的。

●1995年销售额350万美元,1997年突破2000万美元,1999年突破4500万美元。

●从1996年起,集团下属万向钱潮公司和万向美国公司,分别作为制造商和经销商,同时进行了QS9000认证达标。

通过不懈努力,万向钱潮公司和万向美国公司分别于1998年初通过UL公司的QS9000认证。

●2001年公司斥资购买了在纳斯达克上市、生产制动器的Universal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c.的21%的股份。

通过所有这些投资,万向将1000名新员工招到了麾下。

●2002年,万向集团设在美国的万向美国公司成功收购了美国上市公司UAI,成为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第一案。

●2003年,万向美国公司成功收购了美国一家“百年老店”、翼形万向节传动轴的发明者和全球最大的一级供应商――洛克福特(Rockford)公司。

万向以33.5%的股权成为洛克福特的第一大股东。

这是万向在海外兼并收购的第26家企业。

●2006年,万向曾经在竞购美国环球控制系统公司(Global Steering Systems)时败于一家位于纽约的私募基金,但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家基金被迫清盘。

私募基金的清算者找到万向,希望出售设备;管理层也找上门来,希望万向拯救公司。

2009年,万向集团最终成功收购了这家公司。

万向集团并购之路

万向集团并购之路

万向集团并购之路万向集团是中国最早涉足企业并购的企业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以下是万向集团的并购之路的整理。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75年-1998年)万向集团的并购之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万向集团的前身,豫新品牌开始发展。

1975年,谢旭人(现任董事长)创办了豫新品牌公司,并于1984年成立了豫新集团公司。

在起步阶段,万向集团主要通过吸纳合作伙伴,建立了多个子公司来拓展业务范围。

第二阶段:加速扩张阶段(1999年-2024年)在1999年,万向集团正式成立,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并购策略。

在这一阶段,万向集团通过战略性的收购以及合资合作的方式,逐步进入了房地产、金融、能源、汽车等多个行业。

其中,2001年,万向集团收购了香港上市公司华润(中国)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强了集团在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的实力。

第三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2024年-至今)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万向集团进一步加速了多元化发展的步伐。

集团在这一阶段的并购主要集中在国内外上市公司以及高科技企业。

其中,2024年,万向集团收购了欧洲最大的品牌商城,英國倫敦盅爾歐拉百貨公司,进一步拓展了集团在零售业的布局。

除了战略收购外,万向集团还积极参与股权投资,通过购买目标公司的股权来获取投资回报。

万向集团在房地产、金融、能源等领域都投资了大量的股权,进一步增强了集团在相关行业的实力。

此外,万向集团还通过与国内外的合作伙伴合作进行并购,以增加并购的成功率和效果。

例如,万向集团与美国第二大房地产开发商雅居乐集团合作,共同发展房地产项目。

总结起来,万向集团的并购之路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豫新品牌,在起步阶段主要通过吸纳合作伙伴和建立子公司来扩展业务。

随着企业的发展,万向集团开始采取大规模的并购策略,逐步进入房地产、金融、能源、汽车等行业。

在上世纪末以及21世纪初,万向集团进一步加速了多元化发展的步伐,并通过战略收购和股权投资等方式实现了业务的扩张。

万向集团的跨国之路

万向集团的跨国之路

万向集团的跨国之路万向集团的发展历程万向集团是一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企业集团,始创于1969年。

是浙江省计划单列集团、国家120家试点企业集团和520户重点企业之一。

现有总资产80多亿元,员工1万多人,下属32家经济实体。

汽车零部件业是集团主业,主要产品有减震器、等速驱动轴、万向节十字轴总成、轴承、传动轴、汽车橡胶密封件、制动器等。

同时,培育发展贸易、流通业、投资与投资银行业及跨国经营。

万向的战略目标是成为—家拥有核心竞争能力和核心价值的现代大公司。

1969年,创始人鲁冠球历尽艰辛,挂出了“宁围公社农机厂”的招牌,万向集团这条航船从此启锚远航,走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工场作坊式、多样化生产的初创阶段(1969年至1979年)创办之初,鲁冠球带领众人拾遗补缺,生产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

正是这种“多角经营”,使他们在当时一无足够的资金,二无人才,三无管理经验的情况下,凭精神、凭体力、凭苦干,摆脱了一穷二白的状况,使企业在计划经济的夹缝里得以生存下来,呈滚雪球之势慢慢发展壮大。

但是,多角经营在分散企业风险的同时,也分散了企业仅有的一点资金和技术力量。

为了长远发展,1979年,他们进行战略调整,把70多万元年产值的“多角”产品调整掉,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进口汽车万向节。

(2)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的成长阶段(1980年至1989年)八十年代,公司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提出“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扎根企业内部,脚踏实地工作”的战略方针,以专业化为基础扩大企业规模,把技术进步效益与员工的利益紧紧挂钩,依靠技术进步,走专业化生产的发展道路,进入了国际大市场,长了见识,提高了素质,赢得了市场。

为了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1980年,公司把价值43万元不符合标准的万向节,送往废品收购站。

全厂员工半年没发奖金,但质量意识从此深深地烙在了员工心中。

从3万套万向节报废入手,公司开始了全面企业整顿。

万向集团国际化道路

万向集团国际化道路
2000 年整体收购舍勒公司。始建于 1923 年的舍勒公司,是美国汽车市场的三大万向 节零部件生产供应商之一,正是通过这家公司,万向的产品首次出现在美国的货架上。
2000 年收购 LT 公司。LT 公司是供应美国汽车轮毅单元的最大制造装配商之一,与万 向有多年的业务关系。为确保市场稳定和利润,万向与 2000 年 10 月收购了 LT 公司的 35% 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在北美有了加工装配基地。
公司收购从福特旗下汽车零部件控股公司(简称 ACH)在美国密执安州蒙洛的传动轴工厂 转移过来的包括设备在内的全部生产业务。
2009 年收购美国 DS 公司。2009 年 3 月 30 日,经各方协商后,万向成功收购了美国 DS 汽车转向轴业务的所有有效资产,包括全部专利及知识产权。
2013 年收购美国 A123 系统公司。美国当地时间 2013 年 1 月 28 日晚,在首都华盛顿,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IFUS)正式批准,同意万向集团收购美国 A123 系统公司。
2013 年,美国当地时间 1 月 28 日晚,在首都华盛顿,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 (CIFUS)正式批准,同意万向集团收购美国 A123 系统公司。与此同时,万向 与 A123 将就该项收购进行交割。这不仅是中国民营企业成功收购美国知名公司 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万向集团在传统制造业基础上加快向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里 程碑。
2.万向集团国际化动因分析
生存压力下的选择 早在 80 年代初,万向就选择了外向型发展道路。在当时,作为一家乡镇企业,产
二.万向集团国际化历程
1.初级阶段:出口
1984 年,万向实现了第一批产品出口——为美商舍勒公司贴牌生产 3 万套万向节,开 始了万向的国际化之旅。
1986 年万向获国务院批准,拥有了自营进出口权,并被确定为万向节出口基地。 1992 年,万向派员到美国开拓市场,实现了人员走出去。

从万向集团视角看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

从万向集团视角看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

目录一、公司概况 (3)(一)公司简介(二)对万向集团的SWOT分析二、万向集团“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6)三、万向模式——反向OEM模式 (8)(一)收购国外知名品牌汽车配件供应商(二)把产品转移到国内生产(三)打上原来的品牌返销国际市场四、其他模式 (10)五、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12)参考文献 (15)从万向集团视角看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跨国购并再次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

中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的跨国购并战略中,除了中石化、中石油、宝钢等大型骨干企业表现突出外,中海油、海尔集团、万向集团、华立集团等一批正在崛起的企业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成为中国“走出去”战略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文通过对万向集团竞争优势的分析和国际化模式的探索,综合比较了中国各大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模式,并提出对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建议。

【关键词】万向集团“走出去”战略国际化模式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大趋势、大潮流的背景下,加入WTO则进一步加快了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的融合,国内市场已不再是中国企业的避风港,即使不走出国门也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也将对中国企业敞开更大的门户。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企业只有主动“走出去”,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下面我们将通过对万向集团进行简单的介绍,并通过其“走出去”的经历展现其国际化历程。

一、企业概况(一)公司简介万向集团(工业)公司始创于1969年,创始人鲁冠球,以“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发展品牌化、合作全球化、资本市场化”为目标,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实验室、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集团主要产品有减震器、等速驱动轴、万向节十字轴总成、轴承、传动轴、汽车橡胶密封件、制动器等。

同时,培育发展贸易、流通业、投资与投资银行业及跨国经营,现运营万向电动汽车、万向研究院、万向钱潮、万向美国、万向资源、万向财务、顺发恒业等15家主营公司。

万向集团跨国经营之路

万向集团跨国经营之路

于 资金 打不 出去 .在 美 国的^ 员 只能 靠 向朋 友借 的 4 0 0美 元维持 生活 和 80 J 展工 作 , 品大都 是通 过 中间 商 , F 产 打
美 国舍勒 公 司 是万 向的 同行 . 创
势互 补 , 使资 源得到 再生 和发 展 。
建 于 l2 9 3年 . 世 界 E万 向节 专利最 是
经 理 人 语
造增 量 资产的 基础
之 上 ,我 们 把 它 称
发, 到合 作 开 发 【 ) 才培 养 “ 步 5人 三 走 ” 从 国 内派 人 , l土 化用人 , 国 。 到奉 到 内外 一体 化培养 人 。( ) 6 效益 增 长“ 三 步走 ” 从别人 赚钱 , 。 到低 于 内销 利润 , 自己赚 小 钱 , 到与 主机 厂合作 , 高于 内 销利 润联 合赚 大钱 ( ) 7 资金 来 源” 三 步走 ” 。从 向朋友借 钱 , 国 内批准 投 到 钱, 到用 国外银行 的钱 。 ( ) 略延 伸 8战 “ 三步 走 。从 国际营 销 . 国际 生产 , 到
多 的企 业 . 乜是 1 8 9 3年第 一个来 万 同 考察 的外商 企 业 18 9 4年开 始经 销获
的是 他们 的品牌 , 的 只是维 修 市场 . 进
价格 也让到 了无利 可 图的程 度 。 但是 . 我 们坚 信 , 这条路 走 的是对的 : 个时 这 期 . 向组 合 的是中 间商的渠 道资源 万
19 年 . 经 国 家 外 经 贸 部 批 准 , 94
经 营 本 土 化
面对 WT O和经济 一体 化的挑 战 , 万 向采取 了 思 考全球 化,行 动本 土 化 的经 营 战 略 , 市场 营销 、 理 体 从 管 系 、 本运作 等方 面 . 资 实施 “ 本土 化” 战

万向集团脱中入美

万向集团脱中入美

脱中入美:万向集团的6起跨国并购(1997~2007年)(3)�从小到大的交易金额并购交易的金额数量,是并购交易规模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并购交易的复杂程度、风险等级和管理难度。

小额的并购交易较为简单、风险低,易于控制,并购后的整合和管理难度小,随着交易金额的增加,并购的复杂度、风险等级和管理难度也相应提高。

从逻辑上看,并购方宜从小额交易起步,积累经验,形成能力,然后逐步提高交易金额,其成功率将会提高。

反之,一开始就从事大金额的交易,成功率将大为降低。

万向美国公司的并购历程较好地遵循了这种逻辑路线。

2000年4月收购舍勒公司,交易金额只有42万美元;2001年8月收购UAI公司的价款是280万美元;2007年收购AI公司的交易金额达到2�500万美元。

从几十万美元级开始,到几百?美元级,再到几千万美元级,未来必将产生几亿美元级的收购。

�必须控股但不全资万向美国公司的6起收购中,舍勒公司是资产收购,其他5起是股权收购。

这些股权收购有一个共同特点:万向美国公司均取得了第一股东地位,获得了目标公司的控制权,拥有LT 公司35%的股权、UAI公司21%的股权、洛克福特公司33.5%的股权、PS公司60%的股权、A I公司30%的股权,但没有一家是全资收购。

这与本案例集里其他成功的企业有较大的不同:利丰贸易的32起收购、中国化工集团的3起收购、北京第一机床厂收购德国科堡、上海电气收购日本??机械、中联重科收购CIFA,都是全资收购。

尤其是中国化工总经理任建新认为,全资收购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掌握控制权。

在何种条件下,必须全资收购?在何种条件下,可以控股收购而不必全资收购?这是非常具体的问题。

也许,万向美国公司的“美国化”模式,是其不必全资收购仍可控制的原因和基础。

效果:中美协同占领全球市场万向美国公司是6起并购案的收购方,虽是收购的执行主体,但并非战略主体。

万向集团的总体战略及其指导下的并购战略,由万向集团中国总部制定,即由鲁冠球负责。

万向国际化道路PPT课件

万向国际化道路PPT课件

2019/12/25
17
并购之路
1997年,万向公司收购AS公司60% 进入欧洲市场 的股份,成立万向欧洲轴承公司
2000年,万向收购了当年的老主顾:正式进入美国市场,并获得该公司
美国舍勒公司
的设备,品牌,技术专利及全球市
你的内容可以在这 里续写。
场网络。
2000年,收购了LT公司35%的股权 万向由此在北美有了第一个加工/装
LOGO
>
2
万向集团国际化前的发展
3
万向集团国际化原因
4
万向集团国际化道路
2019/12/25
5
万向集团国际化成功原因
3

启示
讲演逻辑框架
以时间顺序阐述万向集团从合作社发展为国际化大集团
的国际化之路重点分析万向国际化原因和成功原因,以
万向为例子讨论什么企业国际化更容易成功
2019/12/25
4
2019/12/25
万向节厂
发展型专业化
省计划单列浙江 上台阶型相关多元 万向(机电)集 化 团公司
9
2019/12/25
3
万向集团国际化原因
10
产业环境
需求
通用,福特,克莱斯勒 美国1.3人/辆 中国3.2/人
品牌
舍勒、洛克福特、万向
2019/12/25
01 02
领先技术
美国拥有一流的汽车零件供应商, 拥有领先的技术
04
采用反向OEM战略
从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向高附加
值的营销和研发环节攀升,这个过
程不可能一跳而就
2019/12/25
28
2019/12/25
谢谢!
2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向集团的国际化扩张之路万向集团的国际化扩张之路2016年07月01日如果说之前的收购都是针对汽车零部件的布局如果说之前的收购都是针对汽车零部件的布局,,那么收购美国电脑汽车制造商Fisker 公司,则标志着万向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则标志着万向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完成了从汽车零部件到整车的布局完成了从汽车零部件到整车的布局。

关键词关键词::万向集团,国际化,本地化,并购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我国集团企业跨国治理与评价研究》(71132001)和科技部课题《充分利用美国科技创新资源——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研发、并购活动》的阶段性成果企业跨国经营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研究我国企业的国际化问题尤为重要。

万向集团(简称万向)作为我国制造和销售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民营企业,其国际化之路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和借鉴。

一、万向集团国际化过程万向集团国际化过程——————从汽车零部件到汽车整车的布局从汽车零部件到汽车整车的布局从汽车零部件到汽车整车的布局 在国外,万向在美国、英国、德国等10个国家拥有近30家公司,40多家工厂,海外员工超过万人,是通用、大众、福特、克莱斯勒等国际主流汽车厂配套合作伙伴,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12%。

万向是目前世界上万向节专利最多、规模最大的专业制造企业,在美国制造的汽车中,每3辆就有一辆使用万向制造的零部件。

能取得如此业绩,与万向集团的国际化有密切关系。

万向国际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开拓阶段——产品走出去1984年,万向实现了第一批产品出口——为美国舍勒公司贴牌生产3万套万向节,由此开启了万向的国际化之旅。

国内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之间汽车车型及技术没有什么大的进步,而国外一些技术则有很大改变。

因此,要改变国内市场,万向需要通过“走出去”了解国外情况。

而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万向作为一家乡镇企业,其生产的产品进不了国家的计划。

为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万向开始考虑在国外销售产品的可能性,于是参加了广交会,决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

万向一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主要是通过进入汽车维修市场和汽车零部件超市。

经过几年的运营,万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得到提升,成本优势和技术质量优势初步凸显。

第一阶段万向的产品定位为万向节,从而奠定了企业的起点较高。

从企业产品“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万向人的眼界变宽,开始放眼国际市场,市场变大了。

扎根阶段——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人员走向国际化上世纪80年代,由于国内技术水平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国内市场需求量较小。

因此,万向实施产品走出去。

但是这不是真正意义的国际化。

通过绿地投资、合资或者并购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

随着万向产品的出口逐渐增多,万向的产品也逐渐得到国外市场客户的认可。

万向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考虑企业真正走出去,到国外新建厂或者合资建厂等。

万向于1994年在美国成立万向美国公司,实施企业走出去和人员走出去的战略。

1997年8月,万向与美国通过公司正式签订供货合同,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第一个进入美国整车配套市场的企业,并相继成为福特、克莱斯勒、大众等直接或间接的供应商。

万向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拓宽了企业的眼界。

当时万向只派出倪频一人管理万向美国公司,其余都雇用当地人,事后证明这种方式是正确的。

上世纪90年代,很多中资公司国际化,皆采取大量外派中国员工,但是这样做的效果并不理想。

而万向美国公司使用美国当地员工,他们更了解当地市场,更接近本地市场,他们可以根据当地市场的特点,生产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

通过这种方式,万向在人员方面,通过派专家到美国学习,而美国专家来国内进行技术指导等工作,进而提升了万向国内公司的企业研发和管理水平。

飞跃阶段——通过资本走出去,收购相关企业万向国际化的第三个阶段就是通过资本走出去,收购相关企业,获得海外市场的技术和专利资源、品牌资源以及市场资源等,通过技术转移,提升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

万向收购了英国的AS公司,目的是为了打开市场;收购美国舍勒公司,目的是为了进入美国市场,得到美国客户的认可;收购美国洛克福特公司,目的是为了提升“万向制造”的技术、品牌和市场,为推进万向国际化奠定基础;而收购美国PS公司,直接使万向成为在北美制造并直接供货的美国三大汽车厂的一级供应商,这对万向国际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收购美国DS公司,则是获得相关专利和知识产权,为万向的国际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收购美国A123新能源电池公司,万向获得了新能源储能业务的技术与知识产权,为万向布局电动汽车领域做好了准备。

如果说之前的收购都是针对汽车零部件的布局,那么收购美国电脑汽车制造商Fisker公司,则标志着万向已经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完成了从汽车零部件到整车的布局。

万向集团国际化过程中的挑战二、万向集团国际化过程中的挑战万向集团国际化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遇到很大的挑战。

第一,产品走出去阶段,主要涉及产品质量的认证要求与成本的挑战,如何权衡二者,对万向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车间监管管理员、车间操作员工等都需要进行培训、转变观念。

因为追求产品质量就会导致成本上升,很多人员会抱怨:现在企业不进行产品技术的提升利润还是很可观的,为什么还要进行改进,而且这还会伴随着成本的上升!当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相冲突的时候,该如何进行协调?万向主要进行思维的转变,从而进行革命性的转变。

第二,中资企业到国外去,首先面临的不利局面就是中资企业在国外的形象不太好,国外不太了解中国。

例如2013年12月6日万向击败美国江森自控、日本电气(NEC)和德国西门子,斥资2.566亿美元成功购得美国锂电池制造商A123系统公司的全部股权。

但是在A123收购过程中,万向面临了很多挑战,首先是A123系统公司一部分业务与军方直接关联,当时舆论和国会一边倒,十多个美国国会议员发联名信,一大批将军和行业里的专家也发公开信,强烈反对将A123卖给万向。

他们认为A123是美国政府重点企业,且有一小部分业务和军方直接关联,而万向却是一家中国企业,这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

而A123同意把与美国军方有关的业务出售给另外一家美国公司Navitas,这部分分割出去的资产约为200万美元,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但确是最为敏感的部分。

通过剥离敏感资产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政府方面的阻碍。

除此之外,在竞购过程中,竞争对手江森不遗余力发挥其“主场”的优势,动用了美国政治、经济和法律界的人脉进行游说,并且在媒体上造势,想用“成分”问题将万向排挤出局。

但是事后,江森的律所为在竞购A123的过程中采取的不合程序的做法公开致歉。

万向主要是通过真诚沟通,真诚做企业,建立信用、信任关系,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做好产品让对方很好地了解企业,从而获得对方的认可。

万向认为,到美国发展是一个长期行为,要充分透明,聘第三方做财务。

前面提到的当地化能很好地帮助企业进行思维的转变,从而将公司带向本地化。

关于建立信任的问题,美国很忌讳中资企业偷技术,万向几个收购都涉及到技术外流的问题,都需要做很多工作,需要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反垄断审查委员会的审批。

如何通过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让很多人给企业说话?万向获得了很多德高望重的议员的支持,这些议员话语权很重,从而通过了很多的审批。

例如,2014年万向出手1.49亿美元收购与特斯拉齐名的菲斯科。

在菲斯科收购过程中,万向之所以能击败李泽楷所在公司成功完成收购,主要是因为万向通过解决当地民众就业以及将企业收入留在当地继续发展企业等一系列行为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帮助企业在收购过程中获得政府的支持,从而顺利完成收购。

万向通过收购成功获得菲斯科18项外观设计与技术发明专利,以及至少18项正在审核中的专利。

万向集团国际化过程的经验三、万向集团国际化过程的经验万向集团在国际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通过海外并购的方法,对国际先进的知识技术进行学习,在互动过程中,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

企业海外投资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海外并购策略与企业国际化战略息息相关万向的多次海外并购分为两个战略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零部件产品市场扩张,主要体现在万向集团对美国汽车零部件厂商的并购,获得美国本土企业认可的品牌、技术和渠道资源等。

万向并购美国的洛克福特公司、ACH公司、DS公司等都是为万向集团实施零部件产品的全球扩张战略而进行的。

第二个阶段为整车市场的拓展战略,主要体现在万向集团向汽车产业链的下游拓展,完成从汽车零部件到新能源汽车整车战略的布局。

万向通过对A123的收购获得了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和知识产权;通过对菲斯科的收购获得了新能源汽车的整车技术和知识产权。

2.“双总部”的组织结构中国万向集团为中国业务的“总部”,万向美国公司是海外业务“总部”。

万向美国公司的成立,一个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搜集海外市场的信息,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传给母公司,从而促进母公司的创新及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万向美国公司直接使用国外当地资源,将最先进的技术、国外的价格信息、国际市场信息,以最快速度传递到国内,避免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滞后性和扭曲,最大程度地保持了信息的实效性和完整性。

而国内的万向集团总部具有较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并且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因此,万向集团的“双总部”组织结构设置,一定程度上将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的低成本优势与美国汽车零部件技术研发优势、知识产权优势以及先进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优势等整合起来,使得万向集团在汽车零部件的国际市场上获得了竞争优势,这对国内其他进行国际化的企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本地化(1)万向集团国际化的“核心人物”——万向集团美国公司总经理倪频的美国化。

虽然在万向美国成立之初,因外汇紧缺,公司选址在芝加哥西北角最便宜的地段,但是万向美国公司一开始就以“美国主流社会开拓”为导向展开了一系列业务活动,致力于将集团业务在美国这块土地上做大做强。

随着万向美国业务的发展,公司及其领导人倪频在美国商界、乃至政届影响力也随之上升,以至于在2002年美国伊利诺州政府将每年8月12日命名为“万向日”。

(2)人力资源“美国化”。

万向美国公司中,中方人员只有6人,其余920人都为当地招聘的外籍员工,有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澳大利亚人等。

(3)投资与激励机制美国化。

“万向制造基金”于2003年在美国设立,是一种“本地化”的投资机制,主要投资者为美国当地的政要、商界等知名人士。

而“经营者基金”于2001年2月在美国设立,是为激励美国本土的政要和商界投资者而设立的,规定万向美国公司每年利润增长超过26.58%的部分,划入该基金,归经营者所有。

“万向制造基金”和“经营者基金”的制度安排突破了中国家族企业传统的传承模式,引入了诸多“美国元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