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8篇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科版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科版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运动与摩托力》是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5课。

教科书呈现了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提示学生思考这种运动方式是如何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的,由此引入本课的研究问题“人们在搬运重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怎样才能减小这种摩擦力”。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聚焦”环节,认识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的摩擦力,怎样才能减小这种摩擦力。

第二部分“探索”环节,教科书设置了情境,学生通过模拟生活中搬运重物的过程,探索搬运重物时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也就是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摩擦力大小。

这部分包括三个体验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测量物体直接滑动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第二个活动是模仿古人用滚木搬运物体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情况;第三个活动是给物体装上轮子后,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克服的摩擦力大小。

第三部分“研讨”环节,包含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在不同方式下,物体运动产生的摩擦力情况;第二个问题学生列举生活中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例子。

第四部分“拓展”环节,将视野拓宽到交通工具上,持续探索各种交通工具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学生在玩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过程中,了解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

本课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会受到摩擦力的阻碍,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学生分析】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对“摩擦力”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不陌生。

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如何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如何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多做思考,因此本课将以此作为学习的起点。

本单元的第1课已为本课的探索情境做了铺垫,第1课主要是研究多大的拉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以及用更大的拉力后,小车运动的快慢会怎样变化,本课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刚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拉力就相当于它受到的摩擦力。

学生弄清楚这个知识点后,在后续的“利用垫圈个数表示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活动中,才会有更好的实践体验。

五年级上册教案运动和力

五年级上册教案运动和力

五年级上册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对运动和力的现象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运动和力的概念2. 物体的运动形式3. 力的作用效果4. 力的作用相互性5. 斜面和滑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物体的运动形式,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相互性,斜面和滑轮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斜面和滑轮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 运用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

3. 教学场地和安全措施。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引出运动和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物体的运动形式,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相互性,斜面和滑轮的原理。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现象,探讨斜面和滑轮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作用相互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布置1. 绘制一幅物体运动形式的示意图。

2.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3. 思考:为什么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八、教学反思1. 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斜面和滑轮原理的掌握情况。

4.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时安排本节课内容共需4课时,分别为:1. 运动和力的概念、物体的运动形式(第1课时)2.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相互性(第2课时)3. 斜面和滑轮的原理(第3课时)4. 实验、讨论、总结(第4课时)十、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参与实验、讨论的积极性。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教案《运动与摩擦力》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教案《运动与摩擦力》

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1课时设计原理:1、近因效应:对知识(摩擦力)的认知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更容易激发兴趣、促进理解2、注重体验:实践(写字、实验)引入,印象深刻3、学科特征:严谨、可重复4、组织教学:规范流程、课堂评价5、学以致用:认识科学的价值,改造生活6、开阔视野:增强学科吸引力,培养探究精神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人类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木块、载重物、砂纸、;走路、汽车、手握杯子的图片、玻璃教学过程一、活动引入体验活动:玻璃板上写字1、T:我想认识一下同学们可以不可以把你的名字写出来给我呢?但是我有个要求,请把你的名字写在玻璃上。

(PPT 出示活动规则)活动规则(1)挑选志愿者标准(两名):能用粉笔写自己的名字能把名字写得让教室里面的同学都看见(2)时间:?(1分钟内)(3)写字材料:粉笔1支、玻璃板1块(4)纪律要求座位上的同学仔细观察写字的同学不能损坏玻璃2、活动体验3、分享体验为啥写不起(打滑)4、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选择在哪里写s:黑板5、同学们太聪明了,你们已经在利用科学原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

这里面包含很重要的科学原理:运动与摩擦力(揭题)6、(出示走路、汽车、手握杯子的图片图片),师:其实,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没有摩擦力走路我们将摔倒,如果没有摩擦力我们的手将握不住水杯,如果没有摩擦力汽车火车将原地打滑,这些运动都离不开摩擦力,那么什么是摩擦力?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更多的摩擦力。

2024版年度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

2024版年度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目录•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分析与内容整合•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课堂互动环节设置及实施方案•评价反馈机制建立及优化调整方案•资源开发利用及家校合作途径探索01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了解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状态变化,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能够记录和分析数据。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其具备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能够准确记录和分析数据。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02教材分析与内容整合03知识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引入新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01强调科学探究和实践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02图文并茂,直观易懂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教科版教材特点介绍运动的概念和形式力的作用和效果牛顿运动定律摩擦力和重力《运动和力》章节内容梳理01020304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以及不同形式的运动,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阐述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以及这些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五年级上册科学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五年级上册科学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是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五课时。

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力,教材从本课起探究活动将转入对摩擦力的研究。

这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我认为引发学生的好奇猜、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和交流等教学环节,引领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亲自构建科学概念,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和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好奇,问题的猜想,通过真实体验、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得到问题的答案。

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通过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同时认识“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

难点是:实验的操作(如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等操作)。

三、教学设计思路:进行分工与合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为了使学生探究的时间更充分,根据实际情况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探究磨擦与重量的关系,一组探究磨擦与表面光滑程度的关第。

四、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砂纸、记录表、实物展示台等五、教学过程:一、认识和感受摩擦力1、认识摩擦力(1)观看一小段冬天小孩在冰面上滑板的画面。

再看一段冬天汽车行车套用防滑链的画面。

(2)展示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

师:冬天行车为什么要用防滑链?生1:因为冰面滑。

生2: 汽车轮胎表面光滑。

生……师: 大家回答得很好,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师:我们看到冰面光滑中滑,从轮胎受到的磨损知道了汽车运动时轮胎与地面发生了摩擦。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教案标题: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 知道力的作用和种类。

3. 理解运动的三要素。

4. 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一、引入活动(5分钟)1. 准备一些有关运动和力的图片和玩具,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

2.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 力的种类:推力、拉力、摩擦力、重力等。

4. 运动的三要素:物体、力、运动状态。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实验一:探究力的作用- 准备一块光滑的桌面和一本书- 要求学生用手控制力的大小,尝试将书从桌面上推动到桌边。

- 学生记录推动的结果,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 实验二:探究力的种类- 准备一本书和一条绳子- 要求学生用绳子拉书,用手推书,比较拉力和推力对书的作用。

- 学生总结拉力和推力的区别和作用。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回答问题:- 什么是运动?- 什么是力?- 有哪些种类的力?- 运动的三要素是什么?- 如何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2. 小组讨论:-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力的作用和种类,并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观察周围环境,找出更多运动和力的例子。

2. 家庭作业:写一篇关于运动和力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认识不同种类的力以及运动的三要素。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8篇-最新范文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8篇-最新范文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8篇-最新范文【导语】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物体受到力(合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速度大小和方向,或大小,或方向)改变.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我们的小缆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过程与方法: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教学准备】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推、用绳子拉)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二、安装小缆车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说说看怎么改?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3、学生交流讨论:①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②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5、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提示:(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6、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7、学生实验8、交流汇报四、小结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学生讨论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1、发现问题.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学生比赛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1)、起点、终点不固定(2)、橡皮筋绕断了(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3、实验验证指导学生看书本73页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4、解释说明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1)学生解释(2)实验: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3)出示弹力的概念,书本74页.四.小结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河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过程与方法:组装气球小车和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苦难的积极态度.【教学重点】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教学难点】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教学准备】小车反冲运动实验套材、长线一根、喷气式飞机等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玩气球,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飞走,引导语:玩过吗?请你也来这样玩一玩,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2、学生实验、解释.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这样的现象?3、揭题:能不能把这种力来驱动小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二、安装小车1、交流讨论安装方法.2、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3、学生动手操作.三、用气球驱动小车1、调试小车.2、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1)讨论测量方法(2)测量3、提问:如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说说为什么?4、实验.5、出示反冲力的概念.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1)学生汇报(2)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四、小结1、提问:怎样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2、提问: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快?测量力的大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二、认识弹簧测力计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1牛=100克力三、使用弹簧测力计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出示: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5、交流汇报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四、制作弹簧测力计1、讨论制作方法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了解学生原有水平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2、引导: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揭题:运动与摩擦力5、提问: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2、学生交流、讨论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学生结合81页表格设计实验不改变条件要改变的条件( )摩擦力大小(牛)3、学生实验、记录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四、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2、设计对比实验不改变条件要改变的条件( )摩擦力大小(牛)3、学生实验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五、小结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滑动与滚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使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使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过程与方法: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教学难点】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教学过程】一、导入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2)小车的载重相同(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6、记录.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三、制作滚珠轴承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学生非常熟悉得四驱车滚珠轴承)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3、根据课本的提示小组制作滚珠轴承.四、小结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运动与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过程与方法: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教学重点】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教学难点】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教学准备】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4、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4、学生讨论交流.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3、学生探究.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1)刹车:增加压力(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四、小结设计制作小赛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过程与方法:设计和制作小赛车.情感、态度、价值观:关系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教学重点】设计制作小赛车.【教学难点】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制作小赛车的材料和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请你说一说这些车的设计有什么特点?2、学生介绍.3、揭题:我们也来当当小工程师,设计制作一辆赛车.板书:设计制作小赛车二、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1、提问:真正的赛车是怎样的呢?出示“真正的赛车时速要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和赛车的图片.2、提问:这辆车的哪些设计特点符合上面的要求?3、学生观察、讨论.4、交流汇报.(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三、设计我们的小赛车1、过渡提问:由此可见,工程师是如何设计赛车的?2、我们设计小赛车要考虑哪些问题呢?3、出示挑战任务(1)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2)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3)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4、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四、制作、展示我们的赛车1、学生根据设计制作小赛车.2、测试、比赛.五、小结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8篇.doc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全文共8058字]编辑推荐:下载Word文档。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1课《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我们的小缆车》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一课。

本单元研究的是机械运动,即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

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各种不同的力。

玩具小车是学生都感兴趣也是玩过的东西,但是他们并没有用实验手段研究过小车动力与力的关系。

用重力拉动小车,拉力的大小可以测量而且容易控制,所以本单元第一课安排研究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同时认识我们最常见的力——重力。

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组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在重力小车装置中,铁垫圈有重量,绳子对小车可以产生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

改变铁垫圈的数量,就改变了重力的大小,也就改变了小车拉力的大小。

第二,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1、了解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2、懂得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培养学生获取实验数据、记录数据、整理数据和用实验数据证明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关系实验的设计。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小车、细绳、秒表、记录表、2个钩子(回形针)、垫圈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推、用绳子拉······)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二、安装小缆车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说说看怎么改?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人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8篇【导语】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物体受到力(合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速度大小和方向,或大小,或方向)改变。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我们的小缆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

【教学准备】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推、用绳子拉••••••)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二、安装小缆车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说说看怎么改?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

3、学生交流讨论:①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

②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5、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提示:(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6、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7、学生实验8、交流汇报四、小结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学生讨论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1、发现问题。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学生比赛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1)、起点、终点不固定(2)、橡皮筋绕断了(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3、实验验证指导学生看书本73页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4、解释说明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1)学生解释(2)实验: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

(3)出示弹力的概念,书本74页。

四.小结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河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过程与方法:组装气球小车和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苦难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教学难点】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

【教学准备】小车反冲运动实验套材、长线一根、喷气式飞机等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玩气球,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飞走,引导语:玩过吗?请你也来这样玩一玩,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

2、学生实验、解释。

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这样的现象?3、揭题:能不能把这种力来驱动小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二、安装小车1、交流讨论安装方法。

2、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3、学生动手操作。

三、用气球驱动小车1、调试小车。

2、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

(1)讨论测量方法(2)测量3、提问:如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说说为什么?4、实验。

5、出示反冲力的概念。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1)学生汇报(2)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四、小结1、提问:怎样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2、提问: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快?测量力的大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二、认识弹簧测力计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1牛=100克力三、使用弹簧测力计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1、讨论制作方法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了解学生原有水平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2、引导: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

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揭题:运动与摩擦力5、提问: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2、学生交流、讨论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学生结合81页表格设计实验不改变条件要改变的条件()摩擦力大小(牛)3、学生实验、记录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四、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2、设计对比实验不改变条件要改变的条件()摩擦力大小(牛)3、学生实验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五、小结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滑动与滚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使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使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教学难点】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教学过程】一、导入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

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

(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2)小车的载重相同(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6、记录。

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

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

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三、制作滚珠轴承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学生非常熟悉得四驱车滚珠轴承)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