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中地理新课程 ——湖南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介绍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书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解题方法规律归纳总结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2)第一节地球的自转 (2)第1课时自转特征、昼夜交替和偏转规律 (2)第2课时产生时差 (10)第二节地球的公转 (18)第1课时公转特征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8)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 (29)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38)第一节岩石圈物质循环 (38)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 (45)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45)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53)第三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6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68)第一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68)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80)第三节天气系统 (88)第四章陆地水与洋流 (97)第一节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97)第二节洋流 (104)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 (113)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20)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20)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127)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 自转特征、昼夜交替和偏转规律必备知识一、地球自转1.方向自西向东(甲图)⎩⎨⎧北极俯视:逆时针方向旋转(乙图)南极俯视:顺时针方向旋转(丙图)甲图 乙图 丙图2.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物,自转360°59′,用时24小时恒星日:以恒星为参照物,自转360°,用时23小时56分4秒3.速度(1)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约为15°/时。
(2)线速度:由于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图表点拨] 教材第3页图1-3,该图展示出:(1)地轴是穿过地心和南北极点的连线,是人们假想的一条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绕地轴自转。
(3)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提示: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东升西落、科技馆中的傅科摆等。
[易错警示] 地球自转只有一个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新教材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精品教学课件(共434页)

2.人文地理环境 (1)经济:对人口分布具有 决定性影响。 ①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 ②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的制约。 (2)社会、历史: ①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对 土地 高度依存,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 的特点。 ②农业社会以后:人口逐渐向 城镇 集中,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国际 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3)科技: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口的制约程度渐趋弱化,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大幅 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人口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分散到集聚。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人口分布格局 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②政治、文化等因素对人口的分布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政治、文化因素
影响举例
政治因素
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 随之大规模移动
宗教因素
犹太人移居以色列
文化习俗
美国的唐人街
政府政策
新疆、黑龙江农垦区的形成
历史因素
一些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相比较来说,该地区南部纬度较低,气温较为适宜,开发历史较长,经济相 对发达。南部多位于河流上游,地形多为山地、丘陵。
下图是“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隐去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 据此回答1~2题。
1.人口密度较大的大洲是
①美洲 ②亚洲 ③欧洲 ④大洋洲
√ A.①④
判断
PANDUAN
1 干旱、寒冷地区人口稀少,湿热地区人口稠密。 2 欧洲是世界上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大洲。 3 纬度越低,人口分布越密集。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的 生活 要求和 发展 需要。 (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 温带 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 平原 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一般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 (4)土壤:土壤的自然肥力、耕作性能、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因而影响人口分布。 (5)矿产: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023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本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本Introduction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本是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设计和研发的。
此次更新的课本,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知识应用能力。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这本教材的内容、组织结构和教学特点。
一、教材内容1.1 课程目标本教材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提高他们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构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基本概念:介绍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然环境:讨论地球的物理特征、气候变化、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社会经济: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地理技术:介绍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1.2 单元组织结构本教材共分为8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了一系列相关的课程内容。
以下是各个单元的简要介绍:1.第一单元:地理学科导论2.第二单元:地球的构造和运动3.第三单元:地球系统与自然环境4.第四单元:气候与气候变化5.第五单元:地形地貌与水资源6.第六单元:人口与城市发展7.第七单元:农业与农村发展8.第八单元:旅游与环境保护每个单元都按照相似的结构进行组织,包括学习目标、重点内容、案例分析和复习练习等。
这种组织结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理解。
二、教学特点2.1 综合性和实践性本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每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会提供大量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锻炼实践能力,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地理学科的理论知识。
2.2 培养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本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教材也注重对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技术的介绍,鼓励学生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地理研究和实践。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分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布 特 征 图示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水分(海陆位置) 热量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 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 西方向)
地域分异规律 典型地区
典型案例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类型
热带雨林带、
森林 自然带
湿润 和
半湿润 地 区
生产量 最大的 陆地自然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和 寒带苔原带等
草原 半湿润、半干旱 以 草本 植物 Nhomakorabea 热带草原带、
自然带 的内陆地区 主
温带草原 带
荒漠 自然带
干旱 地区
动植物的种类、数 热带荒漠 带和温带
量很少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地域分异的表现 (1)地域分异: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 内部 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 自然条件的差异。 (2)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 有序性 和普遍 性。
2.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 纬线 延 伸,并随着 纬度 而变化。 (2)成因: 太阳辐射 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 少。 (3)基础因素:热量。
5.地方性分异规律 (1)规律:有序性和 重复 性。 ①有序性: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 组合 沿着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②重复性: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 重复 出现。
(2)成因。 ①地方地形、 地方气候 、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 的影响。 ②地貌部位、岩性和土质的差别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 因。
走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湖南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中

必修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连续性 和相对整体性,注重自然地理、人文地 理、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相互联 系。
选修教材强调与必修教材的密切衔接; 同时,考虑到高中学生通常只会选修一 本到数本教材,因此,各选修教材应当 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地图与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 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
侧重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比如遥 感相片的判读,手持GPS的实际运用,地理 信息系统的应用等。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 讲授不必面面俱到,而要多联系实际。
本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教材应当摆脱“知识本位”的传统 模式,反对面面俱到,突出重点内容, 灵活安排程序,精心设计课程的结构、 体例和个案,更新教材的表达方式。要 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和常见问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发展需要,体现 时代特色。
宇宙与地球
宇宙的基本知识,天体的来龙去脉; 太阳系和地月系,太阳与人类的生产生 活;地球的演化,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 展;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机制。
将天文知识和地球知识有选择、有重 点地进行介绍,注重天体活动、地球运 动与人类生产生活达到关系,强调联系 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主动探究和积极 参与。
海洋地理
地理教育不仅阐述地理理论知识, 而且灌输地理科学精神,传授地理技术 方法。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兴趣,增强学 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是 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立意。在教材编写的 过程中,需要侧重以下方面:学习公民 必备的地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 发展问题;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树立 科学的发展观。
(2023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本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本一、课本概述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本是为高中地理教育而编写的教材。
该教材根据最新的教育要求和课程标准,经过精心的编写和编辑,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
本课本包含了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介绍了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人口与城市等多个地理主题。
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结合图表和地图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地理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并展示了地理学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法。
通过学习本教材,学生将能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人口和城市等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积累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特点1. 深入浅出的讲解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本的讲解深入浅出,旨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课本中的每个知识点都配有具体的例子和案例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应用。
2.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本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等,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图表和地图的运用在本教材中,图表和地图被广泛运用,以辅助教学和学习。
通过图表和地图的分析和解读,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地理现象和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地理语言和地理思维。
4. 全面的综合评价本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和评价,能够全面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不同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宽思路,并提供答案和解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
三、教学建议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学习本教材之前,建议学生先了解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地理学参考书籍或查阅网络资料,对地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注意积累地理学的专业术语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许多专业术语需要学习和掌握。
新教材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精品教学课件(共434页)

大战前
国家
亚、美洲
展和殖民扩张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 第二次世界
家定居移民(减少)转 北美、西欧、大洋洲等发 平衡,劳动力供求关 大战后
向外籍劳工(增多) 达国家及西亚石油产区 系的地区差异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人口迁移一般有三个判断标准,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只有同时满 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1)空间位移——由迁出地到迁入地。 (2)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跨国界的人口迁移为国际人口迁移,跨省界 的人口迁移为国内人口迁移。如图,A、B、C是三个不同地区,人口从B1到A1、A1 到B2、B2到C1常被称为是人口迁移;而从B1到B2、C1到C2是在区内流动,常被称为 是人口流动。
(3)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频繁往返、外出购物、旅游、出差等不属于人口迁移, 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拥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 间的流动等也不属于人口迁移。
形 高山和 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高原 人口较稀疏
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季节更迭鲜明,适宜开展
气温
多种生产活动
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
气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 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适中的
候
降水 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 高原、山地地区
12345
读“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相关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示现象最可能反映的地区是 A.长江流域
√B.非洲东部
C.德干高原 D.刚果盆地
解析 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 1 000m左右的地区,应为高原地形,而德干高原 的平均海拔只有 600m左右,非洲东部为热带高原,人口集中分布于高原地区。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一第一讲走进地理学

基础知识:地理学做什么
基础知识:地理学做什么
基础知识:地理学怎样做
地理学各分支都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研究。 首先是观测技术,野外考察是最基本的观测,所以学习地 理就有很多“行万 里路”“融进大自然”的机会;此外, 遥感、定点观测、实地调查、实验等,也是重要的地理学 观测技术。其次是分析和解释的技术,包括分类、空间统 计分析、相关分析、对比分析、归纳、演绎、模拟等。最 后是表达技术,包括描述、地图、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可
地理学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怎样 形成的?各种事物在一定的空间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秩序联系起 来的?人类应当以怎样的态度来构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并 与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形式分享生存的权利?地理位置对政治、经 济、社会有什么影响?……地理学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还对 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协调、区域协调、人才战略等重要方面提
基础知识:怎样学习地理
• 1、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 学能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 2、学会使用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 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 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 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 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
基础知识:怎样学习地理
当今世界,资源短缺、环境变化、人口激增、发展 失衡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尖锐。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 要学习地理,以培养认识、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树立因 地制宜、扬长避短、全球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 发展等现代理念,获得应对各种地理问题的学科核心素养。
• 5、要勤于动手: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使你 心灵,还能使你手巧。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你将越学越爱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 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不加高防洪堤坝。据英 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 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 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影响世界农业
(三)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与供需矛盾
伴随地下水超采而来的是各种地质环境灾害,到20 世纪90年代,西安城区中心一带地面沉降速率发展到每 年80到120毫米,地面下沉最多超过2.6米。特别是隐藏 在地下的地裂缝,更直接威胁着地面建筑的安全。 陕西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寇宗武说:“(西安)地裂 缝咱们统计了一下有11条,破坏了2000多座建筑物。”
全球变暖对河流的影响?
资料1:专家预测,如果到21世纪末气温 升高2.1℃至4℃,我国冰川面积将比现 在缩小45%左右。青藏高原冰川减少将对 亚洲的大江大河补给产生重要影响。
全球变暖对河流的影响?
资料2:海平面上升将使洪涝灾害加重。 如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约有1500平方千 米的土地在珠江基面高程0.4米以下,主 要靠堤围防护。由于水土流失,河床淤积 严重,若海平面上升,势必会对洪水起顶 托作用,从而加大洪水的威胁。同时,当 全球气温升高1.5℃时,台风发生频率可 能增加2倍左右。
这是2006年1月8日,在肯尼亚东北部的瓦吉 尔附近,一头母牛倒毙在干旱的草原上。
由于蒸发量加大,河水流量趋于减少,河流原 有的污染程度可能会加重,特别是在枯水季节。
这是2005年10月14日,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以北240 公里处,一名男子抱着孩子在洪水中艰难跋涉。
(四)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自然 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 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 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 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有些物种则 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 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
土壤侵蚀危害
侵蚀区: 沟谷区: 下 游:
土地荒漠化
原因: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主要原因:
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
影响: 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农牧业减产,及 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区域性
全球性
隆冬时节,珠穆朗玛峰脚下绒布寺的僧尼拉来了满满 一卡车羊粪。36岁的经师阿旺维色说:“天冷燃料充足, 当然让人高兴,但我们更盼望下几场雪,让珠峰多一些雪 山的味道。” 珠峰“颈部”“裙摆”不白了 冬日里的珠峰反倒没有大雪满山、冰川倾泻的风采, 强烈的高空风吹走了珠峰“颈部”的一圈白色“围巾”, 裸露出瘦骨嶙峋的青色岩石,尖尖的峰顶“雪帽”显得单 薄而孤独,而珠峰“腰部”以下的“裙摆”则呈现一片赭 黄色。“15年前,珠峰的冬天往往大雪封山。这两年夏 天降水明显减少,冬天也几乎不下雪。”阿旺维色说。 从绒布寺南行8公里,来到离珠峰更近的登山大本营, 也不见丝毫雪迹,反倒是一片片不长一根草的石丘沙坡横 亘在眼前。“20年前我刚来绒布寺出家时,厚厚的雪线 一直从珠峰延伸到这里,现在大大退缩了。”阿旺维色说。
生物多样性减少
当前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 任何时候都快,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 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1000 倍。大面积地砍伐森林,过度捕猎野生动物,工 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造成的污染、植被破坏,无控 制的旅游,土壤、水、空气的污染,全球变暖等 人类的各种活动是引起大量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 的原因。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将逐渐瓦解人类生 存的基础。
(五)飓风活动频繁
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在过去100年间,大 西洋飓风每年发生的次数翻了一番,这部分应 归咎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表面温度上升。
(六)影响人类健康
热浪增多或增强,很可能会增加心肺疾病的发 病率和死亡率。
酷热致死的临界温度是34 ℃ 。在上海因酷热 致死的个案到2050年将会较现时增加3.6至7.1倍。 气温上升会令蚊子更容易滋生,增加如疟疾和 登革热等由蚊子传播的疾病的风险。 全球变暖会加速大气中化学污染物的光化学反 应率,因而令市区的氧化剂增加。高浓度的光化学 氧化剂会引致眼睛过敏、严重呼吸道过敏、哮喘发 病率增加和削弱肺功能等。
———— —————
臭氧层被破坏造 成地球紫外线增加, 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 在内的生物分子,增 加罹患皮肤癌、白内 障的机率,而且和许 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 致命的影响,海洋生 态系统受破坏。农作 物减产。加强温室效 应。
世界已灭绝与濒临灭绝的动物:渡渡鸟(印度,1781),蓝马 羚(南非,1799),马里恩象龟(舌塞尔,1800),大海雀(大西 洋,1844),欧洲野马(欧洲,1876),斑驴(亚洲,1883),白臀 叶猴(中国,1893),旅鸽(北美,1914),佛罗里达猴(北 美,1917),卡罗莱那鹦鹉(北美,1918),中国犀牛(中 国,1922),高加索野牛(欧洲,1925),巴厘虎(印尼,1937), 红鸭(印度,1942),普氏野马(中国,1947),袋狼(澳 洲,1948),冠麻鸭(亚洲,1964),爪哇虎(印尼,1972)……糜 鹿(全世界3000头),华南虎(50头),雪豹(1000~2000头), 扬子鳄(1500只),白暨豚(100只),大熊猫(1000只),黑犀牛 (3500头)指猴(9只),绒毛蛛猴(100只),滇金丝猴(1000只), 野金丝猴(700只),白眉长臂猴(70只).
专家表示,要维持西安地下水采补平衡,年采地下 水最好在2亿立方米以下,而目前西安年用水量5亿立方 米,地下水约占一半。面临水资源严重紧缺和用水需求 的进一步扩大,要做到这一点有相当难度。
山东莱州湾:海水入侵一举毁掉60万亩耕地
莱州湾南岸是我国著名的产盐区,同时也是海潮频 繁肆虐的重灾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当地居 民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致 使8000多眼农用机井报废,40万人饮水困难,60万亩耕 地丧失生产能力,粮食累计减产30亿到45亿公斤,直接 经济损失40亿元。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层的现象 屡屡发生,从北向南涉及辽宁、河北、山东、广西、海 南等多个省份。其中,环渤海地区海水入侵发展尤为迅 速,仅2003年海水入侵面积就达2457平方千米,比20世 纪80年代末增加了937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增加62平方 千米。
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误入歧途一瞬间,积重难返上百年”
西安大雁塔,由于地下沉陷,大雁塔从16世纪初开 始就向西北方向发生了倾斜,到1996年,大雁塔的倾斜 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值1010毫米,经过各级部门近10年的 抢救,大雁塔倾斜的势头得到了遏止,但它现在的倾斜 幅度依然超过了1米。 大雁塔倾斜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超采所引发的地面 沉降。有关专家告诉记者,西安自古以来的水源结构就 比较单一,到1995年,西安年用水量达到3亿立方米, 几乎全部来自地下水。陕西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寇宗武 说:“西安采深层地下水最多要采到100米到300米,地 下水位最深的下降了140多米。”
四大区域水土流失很严重
水利部26日发布的《2004年中国水土保持公 报》显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东北 黑土区、青海三江源头区和长江上游这四大区域 水土流失状况非常严重,亟须加快防治步伐。 公报显示,青海三江源头区共有水土流失面 积9.50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1.1%。长江 上游部分省市的43个县,是山洪、滑坡等水土流 失灾害发生最多、最频繁的地区,已查明直接威 胁人口30人以上的泥石流沟303条。
“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
马克思
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案例:从砍树人到种树人
建国之初,作为一名伐木工人,马永顺创造了国 内手工伐木的最高记录,被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 并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他 当了 34 年伐木工人,共砍伐树木 36000 棵。 1982 年 他退休后,由于长期读报学习,他的生态意识不断加 强。他有感于森林资源过度采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下决心向大山“还帐”。在16年时间里,他带领全家 共计种树46500棵。85岁的马永顺在2000年6月获得 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生态建设500佳的殊 荣,他的事迹在全国各地普为传颂。马永顺由砍树人 变成了种树人,这说明了什么?
下一代看不到雪山,该怎么办? 据阿旺维色回忆,20年前,来珠峰旅游的游客寥寥无 几。现在到了夏天旅游旺季,在绒布寺前停靠的越野车, 一天最多达二三十辆。据统计,2001年至今年,进 入珠峰核心区旅游的车辆由1362辆猛增至5840 多辆,游客由9570人次增至2.3万多人次。“人 类活动加剧,燃烧越来越多的石油和煤炭,肯定是全球 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珠峰的环境承载力是有限 的。”阿旺维色说。在当地藏族的神话传说中,珠峰之 所以成为仙女居住的神山,就是因为其伟岸的身躯覆盖 着终年不化的冰雪。阿旺维色说:“在我们这一代,冬 天盼着珠峰下雪。到了下一代或几代,如果连雪山都看 不到了,那该怎么办?”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一、海平面上升 二、影响世界农业 三、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与供需矛盾
四、对动植物的影响
五、飓风增多
六、影响人类健康
(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
(1)低地被淹。
(2)海岸被冲蚀。 (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 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旅游业受到危害。
(6)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
全球气候变暖将对中国产生系列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令中国冬季气温偏高,春天提 前到来 易在我国引发洪涝干旱等极 端天气
8月,中国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风力最 强的台风,湖南、广东、福建等省份的一些 地方发生罕见的持续性强暴雨过程。对此, 秦大河解释说,从研究的结果来看,全球气 候变暖,对极端天气事件具有一定的影响, 它会使一些极端天气事件,比如高温、干旱、 飓风的频数和强度都发生一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