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气压中心讲解

合集下载

课件2.2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课件2.22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3)西北 东北 寒冷干燥
【课后作业】
15.(1)略 (2)西北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 随季节移动 (4)雨热同期 (5)ACD
辅助资料 分 地 形 区 形 成
1.甲图为 冬 (冬、夏)季节,A气压的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名称是 ,该 气压中心将 副极地低压带气压带切断,使 其只能保持在海洋上,太平洋上保留下列 的块状气压中心名称 阿留申低压 。
复习引入
《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东亚和南亚气候影响》探究
探究1 气压中心
探究2 亚洲季风 1—3 东 亚 5 南 亚 6
辅助资料 分 地 形 区 形 成
复习引入
探究1 气压中心
冬 季 实 际 冬 总 夏 季 实 际 夏 结
探究2 亚洲季风 1—3 东 亚 5 南 亚 6
辅助资料 分 地 形 区 形 成
复习引入
探究1 气压中心
冬 季 实 际 冬 总 夏 季 实 际 夏 结
4.东亚 冬季风:西北风 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寒冷干 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风:东南风 性质差异 太平洋 炎热湿润 海陆热力
辅助资料 分 地 形 区 形 成
复习引入
《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东亚和南亚气候影响》探究
探究1 气压中心
冬 季 实 际 冬 总 夏 季 实 际 夏 结
探究2 亚洲季风 1—3 东 亚 5 南 亚 6
冬 季 实 际 冬 总 夏 季 实 际 夏 结
探究2 亚洲季风 1—3 东 亚 5 南 亚 6
辅助资料 分 地 形 区 形 成
2.乙图为 夏(冬、夏)季节,B气压的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名称是 ,该气压中心 将 副热带高压带 气压带切断,使其只能保 持在海洋上,太平洋上保留下列的块状气 压中心名称是夏威夷高压 。

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共19张PPT)

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共19张PPT)

3. 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答案
(B)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 亚洲低压出现在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A)
D.④
5. 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为
(C)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青藏高原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之间存在着与陆地和海洋
相似的热力性质差异。据此完成6~7题。
1. 掌握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其季节变化规律。 2. 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其风向季节变化特征。 3. 了解季风对我国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近地面
气压带和风带
(与纬线平行,呈带状分布)
前提
假设地球表面均匀
实际上
地球表面并不均匀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下沉
极锋 爬升

有显著变化的风系,称为季风
冬季(1月)


西北风 源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低温干燥、风力强劲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举为例什说么明东季亚风季对风我最国典的型影?响。
源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高温、湿润和多雨
东南风



夏季(7月)
季风对我国的影响
太平洋暖湿气流
夏季风
我国东部地区
降水丰沛
森林、草原景观 农业生产生机勃勃
E__季__风__主__要___受__气__压__带___、__风__带__的__季___节__性__移__动___影__响__,____________ D__季__风___是__受__海__陆___热__力__性__质___差__异__影__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2 北半球气压中心 共21页

2.2.2 北半球气压中心 共21页

气候 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点及成因
热带雨 南北纬10°之间,如: 非洲刚 全年高温多雨。 林气候 果盆地,南美亚马孙平原,亚洲 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
印度尼西亚等地。
热带草 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原气候 如:非洲中部 ,澳大利亚 北部 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

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D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极地东风带
C
温故知新:
B 1.说出气压
带、风带的
名称,移动
A 规律?
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D 极地高气压带
B
C
极地东风带
二.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60°
亚欧大陆
30°

30°
副极地低气压带
北美大陆
(1)热带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 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2)亚热带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 气候)
(3)温带三种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 性气候[包括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温带季风 气候)
(4)极地气候 (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5)高山气候
(二)气候特点、成因及分布地区 见《名师金典》42页
温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② 热带草原气候 ① 热带雨林气候
北半球陆地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作业
• 1.《名师金典》p40 二 三

p46 -- 47
• 2. 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名称;东亚 季风与南亚季风方向、性质和成因

人教版必修一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共17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共17张PPT)
高中地理新教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回顾
1、假设地球不自转 假设黄赤交角为0 假设地球表面均一
2、假设黄赤交角为0 假设地球表面均一
3、假设地表均一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冬季
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阐述理由。 高压 同一纬度上,大陆气温低,空气冷而重;
夏季盛行西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
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温暖湿润
总结归纳
地区 季节 风向
成因
性质
东亚
冬季 西北风 夏季 东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温暖湿润
冬季
东南亚 南亚 夏季
东北风 西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低温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 季节移动
温暖湿润
活动 3
回忆一些资料,谈谈我国的季风。 1.讨论季风对我国的影响。 提示: (1)采用对比的方法(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撒哈拉 沙漠地区进行比较,两个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自 然景观完全不同)
副高极压地低气低压压 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夏季
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阐述理由。 低压 同一纬度上,大陆气温高,空气暖而轻;
副极地低气压带 低副压热带高气高压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总结
冰岛 低压
大 一月
西

亚速尔 高压
七月
(2)采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可以结合农业生产等情 况)。
提示:(1)采用对比的方法(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撒哈拉沙 漠地区进行比较,两个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自然景观完 全不同)

2.2(2)陆地气压中心及季风的形成

2.2(2)陆地气压中心及季风的形成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续表)
项目
对农 业生 产的 影响
东亚季风 有利
南亚季风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 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典题感悟
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A、B、C三种风的叙述,正确 的是( ) A.三种风都是季节性的 B.三种风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 C.受三种风影响的地区,都易出现降水 D.B风是C风越过赤道后偏转而形成的
假设地表性质均一 /不考虑地转偏 向力/不考虑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三圈环流
假设地表性质均一 /不考虑地转 偏向力/考虑地转偏向力


七个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 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极地高气压带2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六个风带
个 东北信风带/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 带2个/极地东风带2个
项目 季节 风向
源地
成因 性质 比较 分布 气候类型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东亚季风
冬季
夏季
南亚季风
冬季
夏季
西北风
蒙古、 西伯利亚
东南风 太平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东北风
西南风
蒙古、西伯利亚 (亚欧大陆内部)
印度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 带的季节移动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1.关于a、b两图,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
A.a图表示冬季、高气压 B.b图表示冬季、低气压 C.a图表示夏季、低气压 D.b图表示夏季、高气压

高中地理 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南亚 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源地
风向 性质 成因
亚洲高压 西北风 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 夏威夷高压 东南风 温暖湿润 性质差异
亚洲高压 东北风 干燥 南印度洋 西南风 湿润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
亚 气温/℃ 热 30 带 15 季 风0 气
-15

-30
-45
-60 1
4
7
九、淋失
淋失是一种自然过程,它引起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大量损失。土壤中的养分被水带 走
十、逆温
逆温(Temperature inversion)是指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通常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是对流层中气温
一、等潜水位线
• 7、合理布置取水井和排水沟 • 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 • 当等潜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潜水汇流并且
埋藏较浅处;当等潜水位线由密变疏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由密变疏的 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 8、闭合状况,判断人类对等潜水位线的影响 • (1)中心潜水位低,地下水开采过多 • (2)中心潜水位高,降水多或大水漫灌
自流水: 承压水头高于当地地面,开凿后能自行喷出或溢出地表的地下水。以往也曾将承压水(包 括不具备自流条件的承压水)通称为自流水。 承压水水头高于隔水顶板,在地形条 件适宜时,其天然露头或经人工凿井喷出地表,称为自流[1]水
自流井: 地下水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埋藏在上下两 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钻到潜水中的井是潜水井。打穿隔水层顶板,钻到承压水 中的井叫承压井,承压井中的水因受到静水压力的影响,可以沿钻孔上涌至相当于当地 承压水位的高度。在有利的地形条件下,即地面低于承压水位时,承压水会涌出地表, 形成自流井。

2.2北半球气压中心

2.2北半球气压中心

防城港市高级中学 夏梦

高压脊
高 高压脊
低压槽 低
高压脊——低气压 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中心气压低于四
低压槽——高气压 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中心气压高于四周
2、低压(气旋)空气运动特点 “上天有路,下地无门”

1000.0 1002.5 1005.0
北半球低压(气旋) (逆时针)
A北半球、高气压 B南半球、高气

C北半球、低气压 D南半球、低气
压 3. 其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时,我国的天气
为:
A伏旱天气 B梅雨天气 C台风登陆 D寒冷天气
水平方向: 由四周向中心逆时针辐合
气旋过境时,云量会增多, 常常出现阴雨天气
3、高压(反气旋)空气运动特点
1000.0 1002.5
1005.0
“四处分散中间空, 只有下沉来补充”

北半球高压反气旋 (顺时针)
水平方向: 由四周向中心顺时针幅散
反气旋控制的地方 多晴朗干燥天气
案例分析 --台风及其危害
北半球
水平 气流 南半球 中心垂直气流 天气状况
我国典型 的天气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 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 南沿海地区的台风 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 的天气
D C A
B
1.A、B、C、D四点分别吹什么风? A 西北风 B 东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南风
2. 由右图判断该天气系统
所处半球和气压状况。
(1)什么是台风? (2)台风带来什么影响(利与 弊)?
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台风的影响(有害):
强风
特大暴雨
风暴潮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课件新人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2.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课件新人
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和风带对 气候的影响
[思维导图]
课前预习·夯基础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__海__陆__热__力__性__质__的__差__异___。 2.分布 (1)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热低压中心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 (2)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中心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 3.影响我国冬、夏季天气的主要高压中心 (1)冬季:_蒙___古__—__西__伯__利__亚__高__压__。 (2)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
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原理: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
2.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举例
气压带、风带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_西__风__带___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_温__和__多__雨__
答案: (1)A (2)C (3)B
解析: a 地 1 月气温为-10~0 ℃,降水量为 0~50 mm,7 月气温为 20~ 30 ℃,降水为 150~200 mm,显然雨热同期,冬冷夏热,a 为温带季风气候。同 理,b 为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c 为热带雨林气候,d 是极地气候。植 树节是每年的 3 月 12 日,太阳直射点接近赤道,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答案: (1)C (2)A
(2)图中所示月份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
解析: 第(1)题,此时亚洲被亚洲高压控制,表明亚洲为冬季,亚洲东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2.10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课堂检测
A 1、下图为三圈环流一部分,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丁是热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B.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 C.乙是西北风,丙是东南风 D.乙是冷气流,丙是暖气流
副热带 高压带
30°N
盛行 西风
极地 东风
极地高 压带
90°N
五、高低纬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 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示气压分布状况时正值北
半球的( )
A.春季
B.冬季
C.夏季
DHale Waihona Puke 秋季(7月份)低压
副高
副高
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 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夏季(7月份),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 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印度低压/亚洲低压 北 半 球 30°N 夏 季 节 的 气 压 中 心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读世界某区域某月盛行风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思考: 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的原因? 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上升的原因?
热力原因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原因 副热带高气压、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低
高压
副极低
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 切断,副极地低气压残留在海洋上。
冬季(1月份),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 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残留在海洋上。
冰岛低压
北 60°N 半 球 冬 季 的 气 压 中 心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亚洲高压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阿留申低压
夏季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升温快,空气 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D)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表示气压带, 表示风带,据图完成3~5题。
B 3.图中字母a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A 4.图中字母b所示风带的风向是( )
极地东风带
60°N
盛行西风带
30°N
东北信风带

大气环流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关于赤道南北对称 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 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图2.10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读三圈环流示意图, 说出图中数码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读图完成1~2题。
三维大本:P36 典例
低压
高压
三维小本:P114 5、6题
A 高压 北
西
东 南 低压
三维小本:P114 7、8题
温故知新
绘制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
二、只考虑高低纬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假设:①大气在均匀的地表运②不考虑太阳直射点移动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形成高低气压中心
总结:
太阳辐射使其动, 地球自转使其偏, 回归运动使其移, 海陆分布使其断。
三维设计
今日作业
小本:P115 7-9题
探究活动:
读课本P36页“大陆空气柱”, 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冬季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降温快,空气
(1月份) 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大气环流的形成
A
B
C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地转 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
D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地表均一 带状分布
海陆相间分布 ?
大气环流的形成
A
B
C
D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地转 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
D 5.图示期间,以下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我国华北地区昼短夜长 B.北极点附近出现了极夜现象 C.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D.我国昼长夜短
6.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上图表示北半球__冬_季____(季节)的大气环流状况. (2)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
A _东__北__信_风__带__ B_副__热_带__高__气__压带 C__盛_行__西__风_带__
假设:①大气在均匀的地表运动 ②太阳直射赤道
夏季偏北 冬季偏南
对点练习
1、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 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读图回答
C (1)上述“某月”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A (2)该月份甲地盛行(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2.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长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