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如何论情志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在《黄帝内经》中,心理治疗被视为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帮助人们调节情绪、减轻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主要包括五脏心理学和情志调理两个方面。
五脏心理学是指通过五脏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来了解人体的情绪和行为,从而进行心理治疗。
情志调理则是指通过调节情绪和情感来维护身心健康。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五脏心理学。
《黄帝内经》认为,五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们与情绪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素问·灵枢》中提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治宗庙之守。
”意思是说心是人体的君主之官,是神明的所在,它掌管着人的情绪和心理活动。
《灵枢》还指出:“心者,生之本,神明之府,治节出焉。
”这说明心是生命的根本,是神明的驻扎之地,它主宰着人的情绪和行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还提到了其他四个脏器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比如肝主筋,其对应的情绪是怒;心主血脉,其对应的情绪是喜;脾主肌肉,其对应的情绪是思;肺主皮毛,其对应的情绪是忧;肾主骨髓,其对应的情绪是恐。
这些对应关系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五脏应象”,它们表明了五脏与情绪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五脏心理学的了解,我们可以根据人的情绪和行为来判断五脏的功能状况,进而进行心理治疗。
如果一个人经常感到愤怒、易怒,就可以判断他的肝气郁滞,可以通过调理肝气来改善他的情绪。
而如果一个人经常感到忧虑、焦虑,就可以判断他的肺气郁结,可以通过调理肺气来改善他的情绪。
通过对五脏心理学的运用,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调理人的情绪和情感,从而帮助人们维护身心健康。
其次是情志调理。
《素问·逢原论》中提到了“喜怒悲忧恐”五种情感对人体的影响。
喜则使气缓和,怒则使气紊乱,悲则使气消化,忧则使气闭滞,恐则使气下降。
情绪管理法:五行相生,五情相克

情绪管理法:五行相生,五情相克《黄帝内经》说:“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又说:“百病生于气也”,“气”就是情志。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怒就是发怒,喜就是高兴;“悲则气消”,悲是悲伤;“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ong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黄帝内经》论五志:喜伤心(火)→忧伤肺(金)→怒伤肝(木)→思伤脾(土)→恐伤肾(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健康从心开始吗?”〉一、喜克忧: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愉悦的事物(如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演、喜剧电影等)抑制过度悲伤的方法,治疗由过度的悲伤而引起的恸哭、歇斯底里等症状。
二、忧克怒: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悲伤的事物抑制过度愤怒的方法,用于治疗由情绪亢奋引起的眩晕、狂躁、癫痫等症状.三、怒克思:这是一种利用能够激怒人的事物抑制过度焦虑、恢复心脏和脾脏功能的方法,用于由过度焦虑导致的忧郁症、失眠症.四、思克恐:这是一种利用使人焦虑的事物抑制恐惧的方法,用于摆脱恐惧情绪。
五、恐克喜: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恐惧的事物收敛心力、抑制狂喜对心脏造成伤害、恢复心脏功能的方法,经常用于治疗笑病,以及由狂喜导致的情绪紊乱。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主要是根据中医的理论来具体的分析的。
中医上说肝主木,肝的在志为怒,心主火,在志为喜,脾主土,在志为思,肺主金,在志为忧,肾主水,在志为恐.#############################################过致病五志并七情,喜忧怒思恐;相克又相生,生克为平衡。
黄帝内经中关于情志病的阐述

黄帝内经中关于情志病的阐述《黄帝内经》这部古老的书,真是个宝藏,里面讲的情志病可是一针见血!你想啊,古人早就知道情绪对身体的影响,简直就像给你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想想吧,心情不好的时候,身体也跟着掉链子,真是“心病还需心药医”。
生气了,胃疼;伤心了,脸色暗淡;快乐过头,嘿,结果也未必好。
情志病,听着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们生活中那些琐事对身体的“伤害”。
真是个小事,比如说,上班路上碰上堵车,心里那个火啊,恨不得立马变成火箭。
结果,气得满脸通红,回来一测,血压蹭蹭往上升,心里还在琢磨着司机是不是故意的,真是欲哭无泪。
情绪这东西,像是个调皮的孩子,不受控制的时候,谁都不敢惹。
再比如说,失恋的那段日子,感觉全世界都在和你作对,吃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结果体重一下子掉了,连朋友见面都不敢正眼相看,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黄帝内经》里讲,五脏六腑都是有情绪的,心脏跟喜怒哀乐有关系,肝脏和情绪波动紧紧相连。
你说这不是神奇吗?所以说,抑郁、焦虑啥的,不仅仅是心理问题,搞不好也和脏器有密切关系。
就像有个老话说的,“笑一笑,十年少”,这不仅仅是调侃,还是种智慧。
快乐能让你气色好,心情舒畅,身体也跟着跟着轻松。
可想而知,如果每天都带着负能量出门,那简直是给自己挖坑。
你要是天天看着天花板想着烦心事,结果也只能是“心力交瘁”,身体越来越差,朋友都不愿意接你。
再说说压力,现代社会里压力山大,工作、生活一堆事,压力一来,心情瞬间掉进谷底。
古人说“身心相依”,这是个真理,心情差了,身体自然跟着受罪。
所以,生活中多找乐子,别让负能量充斥。
再来谈谈“和谐”这个词。
无论古今中外,和谐的关系都是最重要的。
家庭、朋友,互相支持,给个拥抱,说句好听的,都是在给彼此加油。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难免会忽略了身边的人,忙忙碌碌却忘了身边的温暖。
倾诉心声、互相理解,是治疗情志病的良药。
想象一下,和朋友一起喝茶聊天,人生的烦恼似乎都能轻松化解。
不过,调整情绪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靠点技巧。
情志

这一疗法主要运用五行学说,依据五行相胜的制约关系,形成的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的情志相胜心理疗法;
有通过提高患者的认识能力,明白过激情志致病的道理,以达到治疗或预防情志疾病的抑情顺理法;
有运用激情和应激情况下所导致的生理、病理改变,以收到治疗之效的激情刺激法;还有运用情绪的两极性治疗情志疾病的相反情志疗法等。
二是七情的持续时间过长,过久也会使人患病,如长时间悲伤,过于思虑,常处于不良心境中,都会积久成疾。
喜——狂喜失常(气缓)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喜事可以缓和精神紧张,使我们精神舒畅。《素问•举痛论》认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营卫是指营气和卫气,从现代分析,营气是指营养物质,是指人体所必须的各种营养物质。卫气是指防卫免疫体系及消除外来机体内生的各种异物的功能)喜的正常表现是徐缓和顺,但有些朋友在遇到喜事时候的突然狂喜,会使我们大笑不止。
上药为粗末
每服五钱匕,加大枣二枚,水煎服,日三次、夜一次
大定心汤主治心虚中风惊悸,恍惚多忘,或梦寐惊魇,志少不足。
恐——恐致精泄(气下)
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精神过分紧张。例如临深渊、履薄冰、人将捕之等。中医认为,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或疼厥。恐与惊密切相关,但又略有不同,多先有惊而继则生恐,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更多的是自身心理体验后其程度加剧。
静坐澄心法某些疾病可以通过改变环境,用静坐澄心的方法,坚持不懈地达到另一境界,以使疾病自然痊愈。 “清心养生”之法,古代不少诗人深得其旨,陆游的“人安病自除”,白居易的“心是自医生”说的都是养心为要,要防止产生心病。朱熹的“心平气自和”,王静庄的“心宽出少年”都告诉我们,养心就是保持心态的宽和与平稳,一个人只要心不老,他将会永远年轻。
《黄帝内经》情志表情理论认识

第 9卷 第 2 期 ・ 2 总第 16期 2
2 l 0 1年 l 1月 ・下 半 月 刊
表情是 当今情绪研 究最为活跃 ,发展最 为迅速的领
精神将 夺矣 ” ,指 出头低垂而眼无神 ,是病重 的表现 。 《 黄帝 内经》对表情的描述最大 的特点是叠音词的运 用 。叠音词 是两个形 、音 、义 完全相 同的字 组成 的词 。 如 《 枢・ 灵 阴阳二十五人 》说:“ 大宫之人 ,比于左足 阳 明,阳明之上 婉婉然。 ”杨 上善注 ;“ 婉婉 ,和顺貌也 。 ” “ 大商 之人 ,比于右手阳明,阳 明之下严严然 。 ”严严 , 《 苟子 ・ 儒效 》说 : 严严 兮其 能敬 己也。 指 严肃庄 重的 “ ” 样子 。《 灵枢 ・ 通天 》说 :“ 阳之人 ,其状轩轩储储 ” 太 ; 《 灵枢 ・ 阴阳二十五人 》说 :“ 质判之人 ,太 阳之下 支支 颐颐然 ” 。轩轩储储 ,形容高贵 自尊 ,骄傲 自满的样子; 支支颐颐 ,形容怡然 自得而 无忧愁烦恼的样子 。 使用叠音 词形容表情早在 诗经 中即有应用 。如 “ 未 见君子 ,忧心钦钦 。 说文解 字》注 :“ ,欠貌 。 ”《 钦 ”段 注 :“ 凡气 不足 而后欠 。钦者 ,倦 而张 口之貌 。 ”钦钦 , 用 以形容 思念 难忘之态 。后世 医家在当时 的古文化环境 下 , 自然而然 地效仿诗经 ,运 用叠音词来形容表情 ,如 《 黄帝 内经 》 伤寒杂病论 》 诸病源候论 》等 皆有大 、《 、《 量应用 。叠音 词的运用 ,作为 一种 修辞技巧 ,能够丰 富 作 品的语言 艺术 ,但作为 医学 著作而 言 ,追求简洁 ,以 寥寥数字对 复杂的表情进行勾 画,却 限制 了医学作为科 学所应做 的对面部表情更深 入的研 究 。 《 黄帝 内经 》对面部表情 的描述 与认识 ,无论是对 生理状态 的刻 画还是对疾病 的诊 断与治疗 ,都是一笔宝 贵的财 富,值 得挖掘 。但 由于 中医学 自身发展特点 ,对 表情 的研究还 是非常粗疏 ,对 于不 同表 情的产生 ,虽然 认识到与人 的气 血、个性等有 关,但 尚缺乏细微观察及 产生机制 的深 入研 究 ,因而仍然 只是现象学描述 ,无法 揭示表情产 生与变 化的根本原 因。需要借助于现代科学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 22 语声表情 语声表 情又称言语表情、声音表情 。是 . 人及高等动物表 达情感 、情绪 的一种表 达方式、手段 , 是 由声音所表达 出的情绪 ,是通过 声音、声调、语气等 变化而表达 出不 同情感 、态度及 内心感受 。因此 ,声音、 声调、语气及节奏是构成语 声表情 的主要 因素。 早在 《 帝内经 》 中就有关于语 声表情 的论述 ,如 黄 《 问・ 素 阴阳应象大论 》 以五行归类 的方法列 出五种情志 相应 的语声表情 : 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 ……在志 “ 为怒 。 心… …在 音为徵 ,在声 为笑 … …在 志 为喜 。 ”“ ”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具权威的医学经典之一,涵盖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在《黄帝内经》中,心理治疗是指通过调整人的情绪、意志和思维,从而达到治疗身心疾病的目的。
其核心理论包括情志理论、气血理论、五行阴阳理论以及脏腑经络理论等。
在心理治疗方法方面,包括情志调理、饮食调理、运动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
情志理论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心理治疗理论之一,认为情绪和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云:“喜怒思忧悲恐,不得其所,即使人鬼神之所淫也”。
这句话表明,情绪和心理状态的不平衡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灵枢·本神》中也提到了情志与五脏的关联,指出五脏受邪,在于喜怒悲忧恐之所生。
《黄帝内经》强调了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对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气血理论是《黄帝内经》中的另一个重要心理治疗理论,其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了“若悲则气上,气上则少阴之所系者血者则溢”。
这句话表明,情志不调对气血循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从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强调情志与气血的调理关系,以及运用情志调理来平衡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行阴阳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也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心理治疗理论。
五行阴阳理论认为阴阳是宇宙间的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它们贯穿了生命的方方面面。
脏腑经络理论则是指人体脏腑之间和脏腑与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提到:“怒伤肝,乃鬲。
夫肝之不和,和气结,故胆热。
胆热则胃泄。
”这句话说明了情志对脏腑功能的影响。
根据五行阴阳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黄帝内经》提出了调节情志、调理气血、平衡脏腑功能的方法,从而达到治疗身心疾病的目的。
在心理治疗方法方面,《黄帝内经》提出了多种治疗手段。
情志调理是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灵枢·九宫八风》中提到了“愁则耗,喜则伤,怒则郁,悲则咳,恐则惊”这句话表明了不同情绪对人体的伤害。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国学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为医学发展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依据。
下面将重点介绍《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1、身心一体的观念《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心理发生的变化会影响身体健康,身体的疾病也会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治疗中必须考虑身心一体的因素。
2、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黄帝内经》认为,人的情绪、思想、意志等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中应该注意切断精神与疾病的关联,促进正常情绪,改善心理状态。
3、五脏六腑与情志之间的关系《黄帝内经》指出,五脏对应着情志,不同的情志对应着不同的五脏,情志的过度刺激会引发相应脏腑的疾病。
因此,在治疗中应考虑五脏六腑与情志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4、思维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黄帝内经》指出,人的思维方式对身心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种正,一种邪,一种表,一种里,一种阴,一种阳等等,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基于上述理论,《黄帝内经》也发展了许多心理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五脏六腑的情志是有着联系的。
在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精神疗法、药物疗法、运动疗法、饮食疗法等方法,调节五脏六腑的情志,达到养护身心健康的效果。
2、情志调节情志调节是《黄帝内经》中常用的一个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引导患者在意识层面上调节情绪、情感、人格等方面的问题,达到调整患者整个身心状态的目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气功调理气功调理是《黄帝内经》中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通过气功的练习,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神经、内分泌等途径,促进身心健康。
在治疗中,气功也可用于帮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绪,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对现代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黄帝内经》有关情志理论的科学内涵

参 考文献 :
[ ] 马月香. 1 中医“ 治未 病” 理论 源流探 析 [ ] 中医药信 息 ,0 9 2 J. 20 ,6
() 1 5 :2—1 . 4
[ ] 陈景清. 2 季节性发作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对照研究 [ ] 山东精 神医 J.
学 ,0 1 1 2 : 2 0 ,4( ) 8—1 . O
b e k o t l ia p l a in o e i e l g g i s te d p s i e s n r me i ic se b t e r t al n mpr— r a u .C i c l p i t f h d oo a an t h e rsv y d o d s u s d, oh t o ei l a d e i n a c o t y s h c y i
Y i E Jn—z u, UO X a—z e h G i hn
( h eat eift ai T er C i s d ieP el i l dc ol eB in n e i T edp r n o h B s oyo h ee m e ch f n Me in , r ic in C lg , ei U i rt c cn a Me i e e j g v sy
c l r g r i g s c ie sfe i n i n sp e—d s a e p e e to wo l al e a d n u h d v ri d dme so sa r y, i ie s r v n in, u d—be—d s a e r c p r to n o t—d s ie s e u e ai n a d p s i— e s o s ld to a e c n oi ain.
21 00年第 3 8卷第 1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中如何论情志七情和五志皆由五脏功能化生,是人之常情,缺一不可。
七情和五志的表现形式不一样。
七情相对五志而言,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表现于外的情绪。
情志,是七情和五志的合称。
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总称。
五志,是怒、喜、思、忧、恐五种志意的总称。
《黄帝内经》将其分属于五脏: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
七情和五志皆由五脏功能化生,是人之常情,缺一不可。
七情和五志的表现形式不一样。
七情相对五志而言,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表现于外的情绪。
五志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隐藏于内的志意。
情志是神的重要表现形式,故常称其谓“神志”。
1.情志的作用
《灵枢·本藏》强调:“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说明正常情况下,七情和五志在维持身体健康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2.情志与疾病
情志过用或失控容易导致疾病,甚至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伴随科技发展和进步、人类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复杂化,情志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与影响也日趋明显。
《素问·经脉别论》曰“生病起于过用”,《素问·举痛论》特别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情志过用可伤人气机发生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加明确地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素问·血气形志》具体说明形志关系及形志过用与疾病发生的规律性联系:“形乐志苦,病生于脉……形乐志乐,病生于肉……形苦志乐,病生于筋……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
”形,指躯体。
志,即情志。
3.情志与疾病治疗
《黄帝内经》强调,治病要根据患者的神志状态,决定、选择治疗措施,否则,治之无功。
《灵枢·本神》开篇即谓:“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黄帝内经》多次提示人们:“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以上旨在告诫人们:神气充盛,病易治,大病亦预后良好,若神气萎顿,病虽轻亦难治。
4.情志与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重视形神共养。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宝命全形论》再次提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并强调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明确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保养神气,春使志生、夏使志无怒、秋使志安宁、冬使志若伏若匿,调节情志,勿使过度,否则伤害五脏,发生病变。
(迟华基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