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判断标准
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诊断

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诊断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浓度的持续升高。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下所引起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下肢神经和血管病变。
正确诊断糖尿病及其足部并发症对于防控疾病的发展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诊断方法。
一、糖尿病的诊断方法糖尿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以下几项指标的测定来确认:1. 血糖浓度测定:血糖浓度是判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随机血糖测定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和随机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2.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其测定值可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HbA1c浓度≥6.5%时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与血糖浓度测定相比,HbA1c 不受时间、饮食等因素的干扰,更加稳定和可靠。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这是一种检测机体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常用方法。
患者需要在空腹时饮用75g葡萄糖溶液,然后在2小时后进行血糖浓度测定。
OGTT的诊断标准为2小时血糖浓度≥11.1mmol/L。
上述三种方法在糖尿病的筛查和诊断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
二、糖尿病足的诊断方法糖尿病足是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下导致的神经和血管病变引起的并发症。
其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体征检查:医生可以观察患者的足部情况,包括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湿度、水肿、溃疡、坏疽等。
此外,还可以检查足脉冲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判断足部神经功能状况等。
2. 神经病变检查:可以采用触觉感觉、冷热感觉、振动感觉以及腓总神经、胫神经等的电生理检查方法,以评估足部神经病变的情况。
3. 血管病变检查:通过多普勒超声、CT、MRI等检查方法,可以评估足部和下肢的血管状况,并发现可能出现的狭窄、闭塞等异常情况。
外国糖尿病诊断标准

外国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诊断需要结合多种测试和检查。
以下是在外国常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测试、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测试、糖尿病症状检查、空腹胰岛素水平检查、C肽水平检查、糖尿病家族史检查、血压和血脂检查以及身体质量指数评估等方面。
1. 空腹血糖测试空腹血糖测试是诊断糖尿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它是在空腹状态下进行的血糖测试,通常要求病人在前一晚晚餐后至少8-10小时内不进食。
通过测量空腹血糖水平,医生可以了解病人在没有进食的情况下血糖的控制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的可能性。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一种常用的糖尿病诊断方法。
它要求病人在空腹状态下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然后测量血糖水平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
通过观察血糖水平的升高程度以及血糖水平是否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正常,医生可以判断病人是否存在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的程度。
3. 糖化血红蛋白测试糖化血红蛋白测试可以反映病人在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通过测量血红蛋白与血糖的结合情况,可以了解过去一段时间内血糖的控制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的可能性。
4. 糖尿病症状检查糖尿病的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等。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的可能性。
5. 空腹胰岛素水平检查胰岛素是人体内的一种激素,可以帮助细胞吸收血糖。
通过测量空腹胰岛素水平,可以了解胰岛素分泌的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的程度。
6. C肽水平检查C肽是胰岛素的前体物质,其分泌水平与胰岛素相似。
通过测量C肽水平,可以了解胰岛素分泌的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的程度。
7. 糖尿病家族史检查糖尿病家族史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通过询问病人的家族史,可以了解是否存在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
8. 血压和血脂检查高血压和高血脂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
通过测量血压和血脂水平,可以了解是否存在这些并发症的可能性。
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和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和标准一、血糖检测血糖检测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常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随机血糖等检测。
空腹血糖是指在禁食8-10小时后所测得的血糖值,正常范围为3.9-6.1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餐后2小时所测得的血糖值,正常范围为小于7.8mmol/L。
随机血糖是指在任意时间所测得的血糖值,正常范围为小于11.1mmol/L。
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和监控指标。
正常范围为4%-6%。
三、糖尿病症状糖尿病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称为“三多一少”。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同时伴有血糖升高,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四、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对于空腹血糖正常或轻度升高,但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其他危险因素的人群,可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明确诊断。
方法是在清晨空腹口服75克葡萄糖,分别在空腹及服糖后2小时测血糖,正常值分别为5.6mmol/L和11.1mmol/L。
如果服糖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则可诊断为糖尿病。
五、胰岛功能测定胰岛功能测定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可以了解胰岛功能受损情况,协助判断糖尿病的分型和指导治疗。
六、其他相关检查其他相关检查包括血脂、血压、肝肾功能等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对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影响。
综上所述,糖尿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症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功能测定和其他相关检查等多方面的指标。
如果发现血糖升高或出现糖尿病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
高血压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以及随机血糖的值,三种血糖值其中一种多次诊断后超过标准范围即可判断为糖尿病。
血糖数值包括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以及随机血糖。
空腹血糖的标准值为小于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的值应当小于11.1mmol/L,随机血糖的临界值也为11.1mmol/L,患者如果存在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症状,只要一次血糖值异常即可作为诊断,如果没有临床症状,则需要不同日的两次异常值才可以进行诊断。
高血压定义为非同一日,在未使用任何降压药物的情况下,三次血压值均高于正常,即收缩压(俗称高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俗称低压)≥90mmHg。
高血压分三个级别,高血压1级,收缩压在140-159mmHg,舒张压在90-99mmHg;高血压2级,收缩压在160-179mmHg,舒张压在100-109mmHg;高血压3级,收缩压大于等于180mmHg,舒张压大于等于110mmHg。
糖尿病的判断标准

糖尿病的判断标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正确判断
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对于及时治疗和管理疾病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
糖尿病的判断标准,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识别糖尿病。
首先,糖尿病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血糖浓度和糖化血红蛋白浓度。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浓度在3.9-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
糖浓度在3.9-7.8mmol/L之间。
而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浓度大于
或等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大于或等于11.1mmol/L。
此外,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也是判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糖尿病患者
的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大于或等于6.5%。
其次,糖尿病的判断标准还包括临床表现和症状。
糖尿病患者
常常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乏力、视力模糊等症状。
此外,糖尿病还容易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
病等。
这些临床表现和症状也可以作为判断糖尿病的参考依据。
最后,糖尿病的判断标准还包括家族史和其他危险因素。
有糖
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因此家族史也是判断糖尿病的
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肥胖、缺乏运动、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也
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综上所述,糖尿病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临床表现和症状、家族史和其他危险因素。
正确判断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对于及时治疗和管理疾病至关重要。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糖尿病的预防和识别,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和标准文档

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和标准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抵抗而导致血糖异常偏高的慢性病。
它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及早发现和准确诊断糖尿病患者,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严谨的诊断方法和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和标准,以帮助读者了解糖尿病的诊断过程。
1. 空腹血糖测定:空腹血糖测定是诊断糖尿病的首选方法。
标准要求患者于至少8小时内未进食,并且无服用药物的情况下进行血糖测定。
正常的空腹血糖水平应在3.9-5.6mmol/L之间,而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可以被认定为糖尿病。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葡萄糖耐量试验通常在怀疑糖尿病时进行,特别是对于患者患有胰岛素抵抗性的糖尿病。
该试验要求患者在空腹后摄取75g葡萄糖,然后在2小时内测定血糖水平。
正常的2小时血糖水平应低于7.8mmol/L,而超过11.1mmol/L则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 随机血糖测定:随机血糖测定通常适用于快餐或非常规活动后出现糖尿病症状的患者。
标准要求在无需特定准备的情况下,随机测量血糖水平。
如果血糖超过11.1mmol/L,并伴有糖尿病典型症状如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等,可以被认定为糖尿病。
4.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是一种用于评估血糖控制情况的方法。
该指标反映了过去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
一般来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6.5%及以上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和标准主要包括空腹血糖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随机血糖测定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通过这些方法和标准,医生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糖尿病。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还需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家族史等信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状况。
诊断糖尿病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患者能尽早接受正确的治疗,以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当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后,将会给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等。
本文中介绍的糖尿病诊断方法和标准将帮助医生正确评估患者的血糖水平,并为其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2024年糖尿病诊断标准

2024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2024 年糖尿病诊断标准这个重要的事儿。
这糖尿病啊,就像一个隐藏在我们身体里的“小调皮”,得好好认清它的模样,才能及时发现它,和它“斗智斗勇”呢。
首先,血糖值可是判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哦。
就像我们判断一个学生成绩好不好,要看他的考试分数一样。
空腹血糖就是一个很关键的“分数”。
一般来说,如果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这时候就得警惕啦,可能糖尿病这个“小调皮”已经在悄悄捣乱了。
我有个叔叔,平时不怎么注意身体,有一次去体检,空腹血糖测出来有点高,超过了这个标准。
医生就建议他要多注意饮食和运动了,不然糖尿病可能就会找上门来。
餐后血糖也不能忽视哦。
餐后 2 小时血糖如果大于等于11.1mmol/L,那也是个危险信号。
这就好比是一场长跑比赛,跑完后身体的状态也能反映出一些问题。
比如说,有些人吃完饭就喜欢躺着不动,血糖就容易升高。
我邻居家的大妈,有一段时间餐后总是觉得口渴,浑身没力气,去医院一检查,发现餐后血糖超标了。
后来她听了医生的话,每餐饭后都会出去散步一会儿,血糖慢慢就控制下来了。
除了血糖值,还有一些症状也能帮助我们判断。
比如说,老是觉得口渴,就像沙漠里的旅行者一样,怎么喝水都不解渴;尿也变得特别多,频繁地往厕所跑,感觉身体里的水分都变成尿液排出去了;还有体重莫名其妙地下降,吃的也不少,可就是不长肉,这可就奇怪了。
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再结合血糖值的检查,就能更准确地判断是不是得了糖尿病。
我有个朋友,最近一段时间就是这样,口渴得厉害,还瘦了好几斤,去医院一查,果然是糖尿病。
好在发现得及时,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病情得到了控制。
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我们可不能马虎。
要像侦探一样,仔细观察自己身体的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血糖。
如果发现血糖有异常,也不要慌张,就像遇到了一个小挑战,我们要勇敢面对。
可以先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少吃那些甜的、油腻的食物,多吃蔬菜、粗粮,就像给身体这个“大机器”换一些健康的“燃料”。
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和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和标准【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空腹血糖水平2.餐后 2 小时血糖水平3.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二、糖尿病的分型及治疗方法1.一型糖尿病2.二型糖尿病3.治疗方法:饮食控制、降糖药物、胰岛素治疗正文(篇1)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病率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基于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常见分型以及治疗方法。
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空腹血糖水平: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水平在 3.9-6.1mmol/l 之间。
如果空腹血糖水平高于 7.0mmol/l,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如果空腹血糖水平在 6.1-7.0mmol/l 之间,则被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或又称为糖耐量减低。
2.餐后 2 小时血糖水平:餐后 2 小时血糖是指进食后 2 小时测量的血糖水平。
正常人的餐后 2 小时血糖水平在3.9-7.8mmol/l 之间。
如果餐后 2 小时血糖水平高于 7.8mmol/l,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如果餐后 2 小时血糖水平在 7.8-11.1mmol/l 之间,则被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或又称为糖耐量减低。
3.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是一种诊断糖尿病的方法,主要通过测量空腹血糖、餐后半小时血糖、餐后 1 小时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以及餐后 3 小时血糖水平来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
在诊断糖尿病时,主要看空腹血糖和餐后 2 小时血糖水平。
二、糖尿病的分型及治疗方法1.一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糖尿病,主要发生在年轻人身上。
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胰岛素泵或注射胰岛素,以平稳控制血糖。
2.二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利用障碍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糖尿病,主要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尤其是肥胖者。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以及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治疗。
总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血糖水平,治疗方法则根据糖尿病的类型和个体情况制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主要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
1型和2型糖尿病病因因素如下:(1)1型糖尿病病因1型糖尿病遗传因素: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
1型糖尿病环境因素: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体内的胰岛素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升高。
(2)2型糖尿病病因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型糖尿病环境因素: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
症状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与高血糖有关的“三多一少”,指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一般不明显或仅有部分病患表现,而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另一大类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皮肤感染、糖尿病足。
检查糖尿病的检查糖尿病的检查采样一般是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检查项目包括如下:1.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
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
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
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常为阳性。
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
但是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是,尿糖也可呈阴性。
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尿酮体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可稳定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5.糖基化血清蛋白(GHb)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6.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
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7.血脂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
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8.免疫指标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是1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其中以GAD抗体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
在1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有预测1型糖尿病的意义。
9.尿白蛋白排泄量,放免或酶联方法可灵敏地检出尿白蛋白排出量,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轻度升高。
诊断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
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1、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
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
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
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鉴别诊断:1.肝脏疾病肝硬化患者常有糖代谢异常,典型者空腹血糖正常或偏低,餐后血糖迅速上升。
病程长者空腹血糖也可升高。
2.慢性肾功能不全可出现轻度糖代谢异常。
3.应激状态许多应激状态如心、脑血管意外,急性感染、创伤,外科手术都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应激因素消除后1~2周可恢复。
4.多种内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甲亢、嗜铬细胞瘤,胰升糖素瘤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除血糖升高外,尚有其他特征性表现,不难鉴别。
治疗糖尿病的治疗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
主要包括5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及自我监测血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治疗和饮食治疗。
(一)一般治疗1.教育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
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2.自我监测血糖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
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
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
(二)药物治疗1、口服抗糖尿病药物(1)磺脲类药物: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
因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对有一定胰岛功能者疗效较好。
对一些发病年龄较轻,体形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疗效。
但对肥胖者使用磺脲类药物时,要特别注意饮食控制,使体重逐渐下降,与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糖药联用较好。
下列情况属禁忌证: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②合并严重感染,创伤及大手术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③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④糖尿病孕妇,妊娠高血糖对胎儿有致畸形作用,早产、死产发生率高,故应严格控制血糖,应把空腹血糖控制在105毫克/分升(5.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20毫克/分升(6.7毫摩尔/升)以下,但控制血糖不宜用口服降糖药;⑤对磺脲类药物过敏或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2)双胍类降糖药: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
①适应证:肥胖型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胍类药物;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
②禁忌证:严重肝、肾、心、肺疾病,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缺氧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伴有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况时暂停双胍类药物,改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
③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
最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痛、腹泻,发生率可达20%。
为避免这些不良反应,应在餐中、或餐后服药。
二是头痛、头晕、金属味。
三是乳酸酸中毒,多见于长期、大量应用降糖灵,伴有肝、肾功能减退,缺氧性疾病,急性感染、胃肠道疾病时,降糖片引起酸中毒的机会较少。
(3)噻唑烷二酮类:①适应证:对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肥胖2型糖抹病效果显著。
②禁忌证: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水肿患者;严重贫血患者;妊娠、哺乳妇女、儿童;肝功能障碍者;对增敏剂过敏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③不良反应:体重增加,水肿。
(4)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①瑞格列奈:为快速促胰岛素分泌剂,餐前即刻口服,每次主餐时服,不进餐不服。
②那格列奈:作用类似于瑞格列奈。
(5)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
①伏格列波糖:餐前即刻口服。
②阿卡波糖:餐前即刻口服。
主要不良反应有:腹痛、肠胀气、腹泻、肛门排气增多。
2、胰岛素胰岛素制剂有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根据作用时间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并已制成混合制剂,如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
(1)1型糖尿病:需要用胰岛素治疗。
非强化治疗者每天注射2~3次,强化治疗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岛素泵治疗。
需经常调整剂量。
(2)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方法为原用口服降糖药剂量不变,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隔3天调整1次,目的为空腹血糖降到4.9~8.0毫摩尔/升,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的最大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三)手术治疗:糖尿病治疗可依靠胃转流手术。
有人把它叫做胃转流术或胃绕道术。
它治疗糖尿病是通过改变了胃肠道的结构,也就是食物不经过十二指肠(胰腺),减少了食物对胰腺的过分刺激,降低了胰岛素的抵抗,在胰岛素不增加甚至减少的基础上,而增加机体对糖的利用能力;缩短了食物到达末段小肠和结肠的距离,使得部分未消化的食物达到末端回肠(小肠的末端)时间缩短,使末端回肠分泌降低血糖的激素,参与糖的代谢,从而提高糖的使用能力,降低血糖,治愈糖尿病。
经过多年的随访研究,手术的有效率95%以上。
治愈率根据病人的选择和手术方式的选择,一般在80%~90%,治愈是指完全停止药物使用,而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正常。
目前主要是针对2型糖尿病,因为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提抗为主的糖尿病。
而且,还必须是肥胖型2型糖尿病。
(四)运动治疗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根据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来定,找到适合病人的运动量和病人感兴趣的项目。
运动形式可多样,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五)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部分轻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病情。
1.总热量总热量的需要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力活动量、病情等综合因素来确定。
首先要算出每个人的标准体重,可参照下述公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或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女性的标准体重应再减去2kg。
也可根据年龄、性别、身高查表获得。
算出标准体重后再依据每个人日常体力活动情况来估算出每千克标准体重热量需要量。
根据标准体重计算出每日所需要热卡量后,还要根据病人的其他情况作相应调整。
儿童、青春期、哺乳期、营养不良、消瘦以及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应酌情增加总热量。
肥胖者要严格限制总热量和脂肪含量,给予低热量饮食,每天总热量不超过1500千卡,一般以每月降低0.5~1.0kg为宜,待接近标准体重时,再按前述方法计算每天总热量。
另外,年龄大者较年龄小者需要热量少,成年女子比男子所需热量要少一些。
2.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每克产热4千卡,是热量的主要来源,现认为碳水化合物应占饮食总热量的55%~65%,可用下面公式计算:根据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可进主食(米或面)250~400g,可作如下初步估计,休息者每天主食200~250g,轻度体力劳动者250~300g,中度体力劳动者300~400g,重体力劳动者400g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