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水准路线高差计算表@
水准测量内业计算

水准测量内业计算一、水准测量内业的方法:水准测量的内业即计算路线的高差闭合差,如其符合要求则予以调整,最终推算出待定点的高程。
1. 高差闭合差的计算与检核终端水准点的已知高程,和经水准路线观测、推算的高程之差值称为高差闭合差。
附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h f 为:h f =∑测h - (始终H H -) (2-8)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为: h f =∑测h(2-9)为了检查高差闭合差是否符合要求,还应计算高差闭合差的容许值〔即其限差〕。
一般水准测量该容许值规定为平地 容h f =L 40±mm山地 容h f =n 12±mm (2-11)式中,L ―水准路线全长,以km 为单位;n ―路线测站总数。
2.高差闭合差的调整假设高差闭合差小于容许值,说明观测成果符合要求,但应进行调整。
方法是将高差闭合差反符号,按与测段的长度(平地)或测站数(山地)成正比,即依下式计算各测段的高差改正数,加入到测段的高差观测值中:⊿i h = -i hL L f ⋅∑(平地) ⊿i h = -i hn nf ⋅∑ (山地) 式中, L ∑―路线总长;i L ―第i 测段长度 (km) (i =1、2、3...); n ∑―测站总数;i n ―第i 测段测站数。
3.计算待定点的高程将高差观测值加上改正数即得各测段改正后高差:h i 改=hi+⊿h i i =1,2,3,……据此,即可依次推算各待定点的高程。
如上所述,闭合水准路线的计算方法除高差闭合差的计算有所区别而外,其余与附合路线的计算完全相同。
二、举例1.附合水准路线算例下列图1所示附合水准路线为例,已知水准点A 、B 和待定点1、2、3将整个路线分为四个测段。
图1 附合水准路线测量成果示意图测段号 点 名 测站 数 观测高差/m 改正数 /m 改正后 高差/m 高 程 /m 备注 1 2 3 4 5 6 7 8 1 BM1 8+8.364-0.014+8.350 39.833 148.183 23-1.433-0.005-1.438 246.745 34-2.745-0.007-2.752 343.993 45+4.661-0.008+4.653BM248.646∑20+ 8.847-0.034+8.813辅助 计算h f =+ 0.034m 容h f =2012±= ±54mm1〕将点名、各测段测站数、各测段的观测高差i h 、已知高程数填入表2-2内相应栏目2、3、4、7(如系平地测量,则将测站数栏改为公里数栏,填入各测段公里数;表内加粗字为已知数据)。
测量,闭合导线等计算及表格

一.坐标计算以下为基本计算公式:直线上计算公式:已知该条直线的方位角à,已知直线的起点或终点的坐标,顺线路方向时,计算点的里程知道,直线的起点或终点的里程知道,可推算出计算点与直线的起点的直线距离d,(即计算点的里程减去起点的里程,逆线路方向时,为直线终点的里程减去计算点的里程),计算坐标增量:∆x=d×cosà∆y=d×cosà计算点的坐标为,直线的起点或终点坐标加上坐标增量,式中方位角à从直线起点算时,为已知即给定的方位角,而从终点算时,à为该段直线的起始方位角加上180度。
à+180à起点计算点终点第一种曲线为两段直线中加一圆曲线,指仅存在圆曲线,如下第1点。
1.圆曲线上计算点相对于ZY或YZ 点的弦长和偏角D=2 RSinδδ=90×L/(πR)δ---------圆曲线偏角D ---------弦长L --------为弧长α=α(zy)+δα------------为计算点的方位角,此α为顺着线路方向计算时。
α=α(yz)-δα------------为计算点的方位角,此α为逆着线路方向计算时。
α(zy)、α(yz)---------为圆曲线的起始方位角。
一般为已知。
计算点相对与直圆点或圆直点的坐标增量:△x=D*COSα△y=D*SINα坐标增量计算完毕后,要算某一点的坐标,用直圆点或圆直点的坐标加上计算点与直圆点或圆直点的坐标增量,即为计算点的坐标。
缓和曲线同理。
第二种曲线为两段直线中始端加一缓和曲线,末端加一缓和曲线,两段缓和曲线中加一圆曲线,如下第2点。
2.缓和曲线上计算点相对于HY或YH点的弦长和偏角δ=L²/6RL0X1=L-(L^5/40R²L0²)Y1=L³/6RL0D=√(X1²+Y1²)α=α(hy)+δα------------为计算点的方位角,此α为顺着线路方向计算时。
高差闭合差计算原理及公式

建筑工程测量中高差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摘 要:在高程控制测量中,可以通过计算高差闭合差来检核观测成果的质量。
而高差闭合差这一概念,在建筑工程测量的实际应用中容易混淆。
文章从高差闭合差计算、调整和高程计算三个方面入手, 给出了对高差闭合差理解的思路,以及在控制测量中高差闭合差平差的新方法。
经实践验证,有益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水准测量;高差闭合差;平差 0 前言在建筑工程测量中,当待测点距已知点较远时,必须进行高程控制测量。
高程测量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水准测量是精确测量地面点高程的主要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
沿线布设临时水准点,从已知点出发,沿闭合路线、附合路线、支路线等三种路线进行水准测量,三种水准路线的区别见表1。
由于支水准路线缺乏检核条件,规定在支水准路线中必须进行往返测量。
这样,在三种水准路线中,终点都是已知点。
表1 水准路线的区别水准路线 起点 终点 起点与终点的位置备注 闭合水准路线 BM1 BM1 相同 环线 附合水准路线 BM1 BM2 不相同支水准路线 BM1BM1相同沿原路线返回。
如:BM1→1→2→3→4→3→2→1→BM1由于仪器(工具)误差、观测误差、外界条件的影响等测量误差的存在,在水准测量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测量误差。
当待测点距已知点较远时,经过多测站的观测后,在待测点上必然积累了一定的误差,这些误差的多少只有通过多余观测才可得知。
多余观测在这里体现为对终点进行观测。
用终点的实测高程与终点的理论高程去进行比较,从而得知产生了多少误差,这个误差就是高差闭合差。
对水准测量的成果进行检核,当测量误差在容许围之就必须对产生的测量误差,即高差闭合差进行调整,这就是控制测量中的平差。
1 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在相关书目 [1]中,高差闭合差可以定义为:在控制测量中,实测高差的总和与理论高差的总和之间的差值,表示为∑∑-=理测h hf h 。
在外业时,可用该公式检验外业的质量,判断是否结束外业。
符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调整与高程计算

符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调整与高程计算
高差闭合差:f h=∑h-(H始-H终)
允许值:f h允许= +12SQRTn÷1000 (在平坦地区f h容=±40SQRTL L为以km为单位的水准路线长度)、(在山地每km水准测量的站数超
过16站时f h容=±12SQRTn)
当f h≦f h允许时进行高差闭合差调整,先计算出每一站的改正数:f h/n
在拿每一测段的的测站数乘以每一站的改正数即可求出每一测段的
改正数
SQRT是平方根号
分等级分测距、测站数给出谢谢
另解例题:
水准测量中,若水准基点离工地4Km。
中间转折16次,那么其允许误差为多少
2014-05-07 21:33
提问者采纳
图根限差40√L 或12√n
四等限差20√L 或6√n
L:水准路线长度 n:水准测站数
平地一般采用L计算,山地采用n计算
一般城市施工测量为图根要求。
闭合水准路线高差误差配赋表测站编号

闭合水准路线高差误差配赋表测站编号闭合水准路线高差误差配赋表是测绘工程中一种重要的测量方法,它主要用于计算和修正水准路线测量中的高差误差。
在这个过程中,测站编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水准路线高差误差的概述、闭合水准路线高差误差配赋表的作用、测站编号的重要性以及闭合水准路线高差误差测量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水准路线高差误差的概述。
水准路线高差误差是指在水准测量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
这些因素包括仪器精度、观测人员技能、环境条件等。
为了减小这些误差,我们需要对水准路线进行高差误差配赋。
闭合水准路线高差误差配赋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它是一种根据测站编号、高差误差、测站间距等参数计算水准路线高差总误差的表格。
通过闭合水准路线高差误差配赋表,我们可以对水准测量结果进行修正,从而提高测量精度。
在这张表格中,测站编号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用来标识各个测站的唯一编号,便于观测数据的管理和分析。
测站编号的设定可以采用一定的规律,如按照地理位置、测量顺序等。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测站编号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定位各个测站的位置,便于进行高差误差的计算和修正。
闭合水准路线高差误差测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桥梁、隧道、高速铁路等工程建设中,闭合水准路线高差误差测量可以为工程测量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此外,在地球物理勘探、地质灾害监测等领域,闭合水准路线高差误差测量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闭合水准路线高差误差配赋表是一种有效的测量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和修正水准路线测量中的高差误差。
在实际应用中,测站编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测量精度。
二等水准测量记录及计算表格

参赛选手号码 日期 月 日
仪器类型
仪器号
标尺号
№1:
№2:
测段
——
往测
距离:
Km
高差:
m
返测
距离:
Km
高差:
m
备注
测段
——
往测
距离:
Km
高差:
m
返测
距离:
Km
高差:
m
备注
二等水准测量往返路 测量职业技能竞赛 二等水准测量往返路线计算表
往测 点 名 距离 km 高差 m
返测 高差 m 0.1mm
测量员技能竞赛电子水准仪二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测量员技能竞赛电子水准仪二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日期: 测站 仪器: 前后视 后视 前视 后-前 平均高差 后视 前视 后-前 平均高差 后视 前视 后-前 平均高差 后视 前视 后-前 平均高差 后视 前视 后-前 平均高差 后视 前视 后-前 平均高差 观测者: 标尺读数(m) 记录者: 高程(m) 天气: 备注
测段 不符值 mm 0.01mm
距离 km
高差 m
距离 km 0.1km
允许值 mm
路线 闭合差改 正 mm
高 改正后高差 m
程
H02 H40
30.000 1mm
H41
H01
H02
∑
0.01km
0.01mm
0.01km
0.01mm
路线闭合差限差 f h = 计 算 校核 路线闭合差 f h
注:按距离进行闭合差分配。
目标
读数差/△h(mm)
平距 d(m)/△d/∑△d
闭合水准路线测量数据表

6.752 -2.215
8.967
后视距 前视距 总视距 视距差
285.3 287.7 573 -2.4 7.334 -0.622 7.956 148.022 5.245 -4.267 9.512
147.761
0.7755 1.8795 -1.104
5.5625 6.5665 -1.004 146.658 6.336 -2.108 8.444
0.198
0.198
N
58
后7 前8 后-前
1.24
6.028
0.111 0.011 1.449 6.235
0.111
0.111
O
58
后7 前8 后-前
1.169 5.855 0.28 0.38
0.28
0.28
1.416 6.104 后7 前8 后-前 1.196 5.982 0.22 0.122
P
后7 前8 后-前
0.153 0.254 1.634 6.319
-1 2 1 1 -1 1 -2 1 -1 2 0 -1 1 -1 -1 0 1 1 0 -1 1 -2 -1 -1 0 0 -1 1 -1 0 -1
0.154
0.154
J
116
后7 前8 后-前
1.088 5.874 0.546 0.445 1.367 6.155
146.843
1.4475 1.1665 0.281
6.2345 5.8535 0.381 147.123 7.684 0.66 7.024
147.344
7.52 0.342
7.178
147.599
7.67 0.61
7.06
148.185
水准测量内业计算

水准测量内业计算一、水准测量内业的方法:水准测量的内业即计算路线的高差闭合差,如其符合要求则予以调整,最终推算出待定点的高程。
1. 高差闭合差的计算与检核终端水准点的已知高程,和经水准路线观测、推算的高程之差值称为高差闭合差。
附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h f 为:h f =∑测h- (始终H H -) (2-8)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为:h f =∑测h(2-9)为了检查高差闭合差是否符合要求,还应计算高差闭合差的容许值〔即其限差〕。
一般水准测量该容许值规定为平地 容h f =L 40±mm山地 容h f =n 12±mm (2-11)式中,L ―水准路线全长,以km 为单位;n ―路线测站总数。
2.高差闭合差的调整若高差闭合差小于容许值,说明观测成果符合要求,但应进行调整。
方法是将高差闭合差反符号,按与测段的长度(平地)或测站数(山地)成正比,即依下式计算各测段的高差改正数,加入到测段的高差观测值中:⊿i h = -i hL L f ⋅∑(平地) ⊿i h = -i hn nf ⋅∑ (山地) 式中, L ∑―路线总长;i L ―第i 测段长度 (km) (i =1、2、3...);n ∑―测站总数;i n ―第i 测段测站数。
3.计算待定点的高程将高差观测值加上改正数即得各测段改正后高差:h i 改=hi+⊿h i i =1,2,3,……据此,即可依次推算各待定点的高程。
如上所述,闭合水准路线的计算方法除高差闭合差的计算有所区别而外,其余与附合路线的计算完全相同。
二、举例1.附合水准路线算例下图1所示附合水准路线为例,已知水准点A 、B 和待定点1、2、3将整个路线分为四个测段。
图1 附合水准路线测量成果示意图测段号 点 名 测站 数 观测高差/m 改正数 /m 改正后 高差/m 高 程 /m 备注 1 2 3 4 5 67 8 1 BM1 8+8.364-0.014 +8.350 39.833 148.183 23-1.433-0.005-1.438 246.745 34-2.745-0.007-2.752 343.993 45+4.661-0.008+4.653 BM248.646 ∑20+ 8.847-0.034+8.813辅助 计算h f =+ 0.034m容h f =2012±= ±54mm1〕将点名、各测段测站数、各测段的观测高差i h 、已知高程数填入表2-2内相应栏目2、3、4、7(如系平地测量,则将测站数栏改为公里数栏,填入各测段公里数;表内加粗字为已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