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指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辩证分型

合集下载

中医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规范

中医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规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心痛)诊疗方案杭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和)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以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病,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5型,临床以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为主,本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7年中国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1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二、中医治疗(一)不稳定期相当于急性冠脉综合症,包括了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该阶段病理复杂,变化多端,发展迅速。

心之气血不利,不通则痛为该阶段主要病机,血瘀为最突出病理基础,因此益气活血是该阶段的主要治法。

1、应急措施(1)速效救心丸5〜10粒,舌下含服;或麝香保心丸2粒,舌下含服;或冠心苏合丸1粒,舌下含服;或复方丹参滴丸5〜10粒,舌下含服。

以迅速缓解疼痛。

(2)真心痛而面白唇青,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并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

2、辨证论治(1)气虚血瘀证症状:胸闷心痛,乏力气短,神疲自汗,舌淡而紫,苔薄,脉沉细、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冠心I号协定方:黄芭20克、蒲黄15克、五灵脂15克。

若伴胸闷如窒,纳呆泛恶,苔腻等痰浊闭塞证,酌加全瓜萎15克、雍白12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

若伴身寒肢冷、夜尿频数等心肾阳虚证,酌加炮附片6克、肉桂6克、补骨脂15克等。

中成药:通心络胶囊;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注射液:三七总钝昔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丹参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等。

(2)阴虚血瘀证症状:胸闷心痛,固定不移,心悸烦热,夜间盗汗,耳鸣腰酸,舌质淡或红,苔少乏津,脉细数或促。

中医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中医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中医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括全面的中医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中医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疗效标准、分型治疗、专方治疗、老中医经验等,中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用药规律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是由于硒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脏病。

我国属低发国家.但近年有上升趋势,据北京、广州、上海统计资料,近20年来冠心病死亡率增加1~2倍。

由于导致本病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迄今未完全清楚,现代西医学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且95%以上心肌梗塞多由冠心病发展而成,而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甚高,大多在30%~40%,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

冠心病一般归属中医“胸痹”、“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胛间痛。

”又如《灵枢·厥病》篇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

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颇类似心绞痛及心肌梗塞。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等篇章中进一步作了一系列脉证描述,并提出比较系统的方药。

如“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又如“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对辨证、方药均有所发挥,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一整套中医中药防治冠心病的临床经验。

近代中医对冠心病的研究,最早临床文章见于1955年,提出本病相当于中医之“胸痹”、“真心痛”。

50年代以个案介绍为主,临床探讨及基础研究极少。

60年代临床资料逐渐增多,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辨证分型、治疗方药等有所阐述,并取得了初步疗效,但基础研究仍很少;至70年代临床资料及理论探讨明显增多,全国性学术会议的不断召开,促进了研究工作发展,使疗效不断提高。

动脉粥样硬化从中医分型辨治

动脉粥样硬化从中医分型辨治

动脉粥样硬化从中医分型辨治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6-19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 52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指各种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的一组血管病。

㈠血瘀气滞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胸痛,气急。

2.辨证要点痛如针刺,因情绪异常加重,舌质暗夹瘀紫,苔薄,脉弦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夜间痛甚,或疼痛固定,或窜痛如针刺,或情绪低落,或胸胁胀闷,或大便不爽。

【治则与选方】活血化瘀,行气解郁;可选用桂枝茯苓丸、失笑散与四逆散合方。

㈡气虚络瘀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胸痛,气急。

2.辨证要点因劳加重,痛如针刺,舌质红夹瘀斑,苔薄,脉虚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倦怠乏力,或神疲嗜卧,或自汗,或吞咽困难,或声音嘶哑,或夜间加重。

【治则与选方】补益中气,活血通络;可选用四君子汤与补阳还五汤合方。

㈢瘀热伤血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胸痛,气急,咯血。

2.辨证要点痛如针刺,口渴,舌质红夹暗紫,苔薄黄,脉涩或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吞咽困难,或手足烦热,或声音嘶哑,或心烦,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清热化瘀,凉血止血;可选用犀角地黄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

㈣痰瘀寒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

2.辨证要点痛如针刺,口淡,舌质暗夹瘀紫,苔白厚腻,脉涩或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肢体困重,或手足不温,或因寒加重,或夜间加重,或反应迟钝。

【治则与选方】温阳化痰,活血化瘀;可选用苓桂术甘汤与通窍活血汤合方。

㈤痰热瘀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

2.辨证要点痛如针刺,口渴,舌质暗红夹瘀紫,苔黄厚腻,脉涩或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肢体困重,或心胸烦热,或因热加重,或夜间加重,或反应迟钝,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清热化痰,活血化瘀;可选用小陷胸汤、泻心汤与通窍活血汤合方。

㈥阴阳亏虚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

2.辨证要点手足不温,或五心烦热,舌淡苔白,或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弱。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静息心电图:多数在正常范围,可能现有ST-T改变,有时 有心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或早搏等心律失常。· (二)发作时心电图:绝大多数出现,暂时心肌缺血引起ST波段 改变,常见压低0.1mv(1mm)以上。发作缓解多较快,有时T波 倒置,也有原持续倒置发作时直立(假性正常化)T波改变下如 ST段持异性。变异性心绞痛ST段有关导联抬高。· (三)心电图负荷试验:运动负荷试验,运动增加心脏负担激发 心肌缺血。方法:分级踏扳或蹬车,运动强度逐步分级,平板试 验以达到年龄予计可达到最大心率(HRmax)或85%-90%最大心率 为负荷目标,前者为极量运动试验,后者为亚极量运动试验。运 动中监测心电图改变,主要以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 (J点后60-80mv)持续2分钟作为阳性标准。运动中出现心绞痛, 步态不稳,室速和血压下降应停止。禁忌征:心梗急性期,不稳 定型心绞痛,明显心衰,严重心律失常。其他负荷试验二阶梯运 动,心房调搏,异丙肾,潘生丁试验临床少用。· (四)心电图连续监测,动态心. 电图。
平时的需要,则休息无症状。心脏负荷突
然增加,如劳累、激动、左心衰竭、心肌
张力增加、心肌收缩的增加、心率增加,
致心肌氧耗量增加,心肌对血液需求量增
加。
.
当冠脉发生痉挛(如吸烟过渡,α肾上脉能神 经兴奋,TXA2和血色素增多等神经休液障碍) 冠脉血量进一步减少。
或突然发生循环血流量减少(如休克、极度心 动过速)严重缺血,血流量未减,血液携氧量 不足。
.
二、心绞痛严重度分级,分4级(据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 Ⅰ级,一般体力活动(步行、登楼)不受限制,仅在强快或长时间 劳力时发生。· Ⅱ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快步、饭后、寒冷或刮风中,精神 应激或醒后数小时内,步行或登楼:步行两个街区以上,登楼一层 以上,爬山,均引起心绞痛。· 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步行1-2个街区,登楼一层引起心 绞痛。 Ⅳ级,一切体力活动都引起不适,静息时可发生。

2012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012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概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鉴于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的不同,本病一般可分为五型,即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和猝死。

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男性多于女性,且以脑力劳动者为多。

中医常将本病归属“胸痹”、“胸痛”、“真心痛”。

“厥心痛”等范畴。

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年老体衰、肾气不足,膏粱厚味、损伤脾胃,七情内伤、气滞血瘀,寒邪侵袭、胸阳受遏等因素有关。

如心阳亏损鼓动无力,则心脉失于温煦;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则水聚成痰闭阻心脉;肾阳不足难以温煦心阳,则致心阳不振。

又如寒邪内袭损伤心阳,致心脉凝滞气血闭塞;内伤七情,使心肝气郁心脉运行不畅;过度劳累耗伤元气,使心气耗损心脉失养;而饮食失节,则致脾气阻滞痰浊内生阻遏心脉,发为本病。

【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鉴于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的不同,本病一般可分为五型,即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和猝死。

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男性多于女性,且以脑力劳动者为多。

中医常将本病归属“胸痹”、“胸痛”、“真心痛”。

“厥心痛”等范畴。

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年老体衰、肾气不足,膏粱厚味、损伤脾胃,七情内伤、气滞血瘀,寒邪侵袭、胸阳受遏等因素有关。

如心阳亏损鼓动无力,则心脉失于温煦;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则水聚成痰闭阻心脉;肾阳不足难以温煦心阳,则致心阳不振。

又如寒邪内袭损伤心阳,致心脉凝滞气血闭塞;内伤七情,使心肝气郁心脉运行不畅;过度劳累耗伤元气,使心气耗损心脉失养;而饮食失节,则致脾气阻滞痰浊内生阻遏心脉,发为本病。

【辩证分型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心内科1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心内科1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心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I7—2008),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编码:BNX020)。

诊断要点:1.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自、自汗等;可见相应舌象和脉象。

2.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指南如下:1.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2.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3.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90)。

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分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编码:I20.805)、不稳定型心绞痛(ICD-10编码:I20.001)、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ICD-10编码:I21.403)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ICD-10编码:I21.304)而分别进行诊断与治疗。

二、证候诊断(一)主证1.气虚血瘀证主症:胸痛;胸闷或不适次症:A、倦怠乏力;气短懒言。

B、口唇紫暗;爪甲紫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色紫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在中医属于“胸痹”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内因为年老体虚,肾阳虚衰,导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引起心阴内耗,心阳不振,使气血运行失畅,心脉阻滞;外因为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闭阻胸阳;饮食不节,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阻脉络,气滞血瘀,胸阳失展;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成痰,郁怒伤肝,肝郁气滞,灼津成痰,气血失畅,心脉闭阻,不通则痛,而发为胸痹。

中医辨证分型是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为前提:1.实证(1)心血淤阻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有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2)痰浊壅塞证: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3)阴寒凝滞证:胸痛彻背,感寒而痛,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2.虚证(1)心肾阴虚证: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耳鸣,头晕,舌红或有紫斑,脉细涩。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2)气阴两虚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3)阳气虚衰证: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酸,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目前一些中成药常应用于临床,如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丹参片等等,疗效可靠。

亦有一些中医外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穴位注射、敷贴疗法、中药熏洗等,适宜于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丰富了冠心病的治疗手段。

病情较重患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最为推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危险因素的关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危险因素的关系
13 统 计 学 方 法 .
C i qa 检 验 。 h—s r ue
2 结 果
用 SS 1. 件 进 行 分 析 , 中 医 证 P S20软 对
与阴虚内热证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 糖尿病患者 比较,*Q <00 ; . 与阴 5 虚内热证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比较, P > 5 △ 00
24 热证患者不同证型与其危 险因素的关 系 .
见 表 2 。
122 中医证候诊断 ..
参照《 心病 中医辨证 标准》 J 冠 、
表 2 热证 患者不 同证 型与其危 险因素 的关 系
例( ) %
《 中医内科学》 ]《 、 中医内科学 》 及 《 中医证候 鉴 别诊断
学》 和临床表现进行 中医辨证 分型。
内热 证 型 冠 心 病 合 并 糖 尿 病 患 者 高 于 痰 热 瘀 阻 证 型 患
者 ; 证冠心病合并 高血压病患者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2
( > 00 ) P . 。 5
3 讨

3 1 冠 心病 的中医证 型分布 冠 心病是 临床 常见病 之 .


表 1 不 同中医证型与其危险 因素的关系 例( %)
乃至病理生理特点 、 疾病传 变都较 以前有很大 不 同, 热化
的 因素愈来愈多 , 导致现代人 的疾病 特点变 为实证多 , 热 证、 痰热瘀阻 证增 多 , 而虚证 少 , 其虚 寒证更 少 。这 并 尤 不违背胸痹“ 本虚标实 ” 的病机总纲 , 只是在原有基础上
16 28
j 中医 20 年 l 月第 3 卷第 1 期 Hbi C Dcne20 .o3 .01 08 2 O 2 e T M,eebr08Vl0N . eJ r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实证
痰浊内阻阵发胸闷或心前区憋痛,连及肩臂,心悸,心慌,形体肥胖,身重乏力,泛泛欲呕。

苔白腻或黄腻,脉沉滑,结代或弦滑、滑数。

胸阳痹阻心胸疼痛颇甚,痛连肩背或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每于受寒后诱发,心悸气短。

舌质淡,苔白,脉沉弦或迟或结代。

气机郡滞胸闷而痛,时时憋气,每因情志变动而诱发。

苔薄白,脉弦或结代。

心脉瘀阻心胸疼痛,似锥如刺,痛有定处。

连及肩背,心悸气短,舌质暗或有瘀斑,脉弦细或涩、或促、或结、或代。

2.虚证
气阴两虚心胸隐痛而频作,劳累后尤甚,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口干少津。

舌质淡或暗红,舌体胖嫩,边有齿印,少苔或无苔,脉细弱、细数或结代。

心肾阳虚心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或结代。

阳气欲脱心痛短气,盗汗淋漓,四肢厥冷,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口唇指甲青紫,甚至昏厥。

舌淡暗,苔白,脉微欲绝或结代。

冠心病的临床辨证错综复杂,不仅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并见,更有气血阴阳诸虚并存,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互相掺杂,故必须权衡轻重,分清主次,不可拘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