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生物性危害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引言实验室中的实验活动,尤其是涉及到生物领域的实验活动,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生物危害性。
为确保实验室和实验人员的安全,进行实验活动前,有必要对实验所涉及的生物危害进行评估,并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本报告就实验活动的生物危害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建议。
二、实验背景本次实验活动旨在研究细菌的增殖过程,通过培养细菌并观察其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分析细菌的增殖速率以及环境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三、生物危害评估根据实验活动的性质和目的,本次实验涉及到的生物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感染风险:实验活动中使用的细菌可能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存在感染风险。
误操作、实验器材的不当处理或细菌暴露可能导致感染事件的发生。
2.毒性物质:实验中所使用的细菌培养基、酶切剂等物质可能具有毒性,误接触或吸入可能对实验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
3.遗传物质:实验中使用的细菌包含遗传物质,若遗传物质泄漏或误操作可能对环境和实验人员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根据以上评估,本次实验活动涉及到的生物危害较为明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实验室和实验人员的安全。
四、防护建议基于生物危害评估结果,下面提出相应的防护建议:1.实验操作人员应经过必要的生物安全培训,熟悉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了解细菌的危害性和应急处理措施。
2.实验操作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以防止细菌直接接触皮肤、吸入或飞溅进入眼睛和口鼻。
3.实验室应配备安全实验台和生物安全柜,确保实验台面的材质易于清洁,防止细菌滋生和繁殖。
4.细菌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细菌外泄和污染环境。
5.严格控制细菌培养基的使用和处理,避免误吞食或皮肤接触。
6.在实验过程中避免纯化细菌时的气溶胶产生,可采用安全离心机或其他无菌操作方式。
7.实验后,将实验器材、废弃物进行正确处理,避免细菌污染的扩散。
五、结论本次实验活动涉及到的生物危害较为明显,但通过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生物危害对实验室和实验人员的危害。
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性评估

病原微生物危害性评估管理制度一、目的:为贯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加强病原微生物管理,确保实验室安全。
二、适用范围:微生物实验室。
三、执行人员:微生物实验室人员。
四、操作程序;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程序。
微生物的危害评估是生物安全的核心工作,对于保证生物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微生物的危害评估的基本内容,致病性、生物稳定性、传播途径、传染性、地方流行性、实验室的性质和职能、涉及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2.微生物的危害评估的基本用途选择安全防护措施、制定管理规程等。
3.微生物的危害评估的基本要求微生物特性、设备利操作程序、实验室相应的管理等。
实验研究开始前进行评估,专业人员评估第一节.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主要依据之一: 根据病原微生物对个体和群体的感染后可能产生的相对危害程度和相对危害程度/等级划分—危害类别的高低。
不同国家病原微生物流行的状况不同,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分类。
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主要依据1. 微生物的致病性致病性越强,导致的疾病越严重,其等级越高。
2.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和宿主范围受到当地人群已有的免疫水平、宿主群体的密度和流动、适宜媒介的存在以及环境卫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3.当地所具备的有效预防措施措施包括:通过接种疫苗或给与抗血清的防御(被动免疫);卫生措施,例如食品和饮水的卫生;动物宿主或节股功物媒介的控制。
4.当地所具备的有效治疗措施措施包括:被动免疫、暴露后接种疫苗以及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化学治疗药物,还应考虑出现耐药菌株的可能性。
二.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按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四类危险程度最低,第一类危险程度最高,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对微生物的危害进行分类,评价标准和等级划分与危害0《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2004)基本一致,但危害程度由4级至I级递减。
1701实验室生物危害风险评估表

Clinical Laboratory of Luzhou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Hospital文件编号Filename:LZZYY/CL-AQ-017/01 版本Edition:A/1版页码Page:第1页共6页发布日期Date of Issue:2012年12月01日执行日期Date of Perform:2013年01月01日实验室生物危害风险评估表序号病原菌名称危害程度分类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致病性传播途径稳定性感染数量微生物宿主暴露后的潜在后果是否可以预防和治疗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1 大肠埃希菌第三类二致病菌呼吸、血液、泌尿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108人腹泻,肠外化脓性炎症,败血症,脑膜炎。
可以预防和治疗预防: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2 沙门菌属第三类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强少量人伤寒可以预防和治疗预防: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3 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第三类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稳定存在较长时间少量人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预防: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4 鼠伤寒沙门菌第三类二致病菌肠道、粪口环境中稳定存在较长时间少量人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须做药敏)。
5 亚利桑那沙门菌第三类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稳定存在较长时间少量人和动物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环丙沙星等多种抗生素(须做药敏)6 志贺菌属第三类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可存在10-20天少量人细菌性痢疾可以预防和治疗预防: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7 迟钝爱德华菌第三类二条件致病菌泌尿、生殖冷血动物体内稳定存在大量人和动物呼吸道,泌尿道,伤口感染,脑膜炎,败血症可以预防和治疗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测(须做药敏)8 变形菌属第三类二条件致病菌泌尿、伤口、血液环境中稳定存在大量人呼吸道,泌尿道,伤口感染,脑膜炎,败血症。
生物危害的来源

生物危害的来源1.生物危害广义:指各种有害生物因子(病原微生物、来自高等动植物的毒素和过敏原、来自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毒素和过敏原、基因改构生物体等)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
1.实验室感染狭义:在实验室进行感染性致病因子的科研中,对人员造成危害和对环境污染。
☐当硬件条件缺失、管理制度不完善及操作不规范,导致致病因子泄漏和逃逸,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气溶胶aerosol固体和/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
气体介质称为连续相,通常为空气;微粒(particles)称为分散相,成分复杂、大小不一,粒径一般0.001~10 μm。
微粒为液体的称液体气溶胶。
⏹实验室感染65 %以上感染由微生物气溶胶引起⏹实验室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气溶胶实验室操作:由吸管向外排液,用力过猛会使液滴飞溅5.实验室感染的来源(1)标本来源☐检测标本•实验室标本:当实验室活动涉及传染或潜在传染性生物因子。
•临床标本:临床接收病人的血液、尿液、粪便和病理标本等可能含各种致病因子,如肝炎病毒、HIV 等。
临床检测面对更多的是未知疾病标本。
☐菌毒种依据《中国医学微生物菌毒种管理办法》,我国将医学微生物按其对人类危害性以及是否具备有效治疗与预防手段分为四类。
•一类:如鼠疫耶尔森菌、O1和O139群霍乱弧菌、炭疽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天花病毒、黄热病毒、马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等。
•二类:如狂犬病毒、汉坦病毒、森林脑炎病毒、新型隐球菌等。
•三类:如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柯萨奇病毒等。
四类:菌苗与疫苗等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弱毒与减毒的微生物菌种及各种低致病性微生物菌种。
(2)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产生的污染来源•离心机气溶胶、飞溅物和离心管泄漏等。
•组织匀浆器、粉碎器及研磨器气溶胶、溢漏和容器破碎等。
•超声波器具气溶胶、损伤听觉和引发皮炎等。
•真空冷冻干燥机及离心浓缩机气溶胶、直接接触污染等。
•培养搅拌器、振荡器和混匀器气溶胶、飞溅物和溢出物等。
生物实验室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

生物实验室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生物实验室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的指导。
生物实验室是一个潜在的危险环境,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和评估其中的风险因素。
危害因素识别在进行风险评价之前,首先需要识别生物实验室中的危害因素。
危害因素可能包括以下方面:1. 病原体:生物实验室可能包含各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
这些病原体可能对人类和动物造成感染和疾病的风险。
2. 毒性物质:生物实验室可能使用一些毒性物质,如化学试剂、放射性物质等。
这些毒性物质可能对实验室人员和环境带来潜在的风险。
3. 实验设备:生物实验室中使用的一些设备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如高压设备、自动化设备等。
这些设备的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人员受伤或事故发生。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评估实验室中危害因素对人员和环境造成的潜在风险程度。
风险评价应该包括以下步骤:1. 识别危害因素:根据生物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识别实验室中存在的危害因素。
2. 评估潜在风险:对每个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包括判断其潜在影响、暴露路径和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
3.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4. 实施控制措施:按照制定的控制措施,对实验室进行安全管理和操作。
5. 监测和评估:定期对实验室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其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结论生物实验室的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步骤。
通过识别和评估危害因素,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可以降低实验室中的风险程度,保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在实验室操作中,务必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范和操作程序,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以上是关于生物实验室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的简要指导。
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认识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认识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实验室生物安全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实验室生物安全指的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生物学研究时所需要遵守的一些安全规定和操作方法,以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实验室环境的安全。
本文将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意义、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危害、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措施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等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意义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意义非常重要,首先它是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基础。
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危险的生物物质,如细菌、病毒等,这些生物物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其次,实验室生物安全也是保护实验室环境的安全的基础。
在实验室中,如果不遵守生物安全规定,可能会导致生物物质泄漏或者污染实验室环境,从而影响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因此,实验室生物安全对于实验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科学研究的推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危害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危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危害、对实验室环境的危害和对公共卫生的危害。
1.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危害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危险的生物物质,如细菌、病毒等,这些生物物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例如,接触到含有致病菌的微生物培养物可能会导致感染,接触到含有致癌物质的化学试剂可能会导致癌症等。
2.对实验室环境的危害在实验室中,如果不遵守生物安全规定,可能会导致生物物质泄漏或者污染实验室环境,从而影响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例如,生物物质泄漏可能会导致实验室环境的污染,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甚至可能会造成实验室的停工。
3.对公共卫生的危害实验室中进行的研究可能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传染病的防治、食品安全等。
如果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可能会导致疾病的传播或食品安全问题,从而对公共卫生造成威胁。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措施为了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评估日期:
参与评估人:
本实验室主要从事临床免疫生化检验工作,样本来源包括健康体检人群和病人,涉及的生物因子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
这些生物因子主要来自送检样本本身,可能存在传染性病原体,包括甲类传染病如鼠疫杆菌、霍乱弧菌,乙类传染病如艾滋病、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痢疾杆菌、结核分支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淋球菌、梅毒钩端螺旋体、疟疾等。
本实验室仅从事病原体检测实验,不进行有关细菌、病毒、真菌的培养增殖实验,因此属于BSL-2级生物安全。
生物因
子可能通过气溶胶、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等途径传播。
为预防和控制生物危害,本实验室配备了基本防护设备如工作服、手套、口罩等,同时设有冲淋及洗眼装置。
生物安全委员会对所有员工进行了生物安全培训,并定期演练。
因此,本实验室的生物危害在可控范围内。
结论:本实验室的生物危害评估结果表明,实验室的生物危害在可控范围内。
实验室微生物的危害评估

实验室微生物的危害评估第一章结核杆菌的危害评估1 流行分析1.1 结核杆菌包括人型结核杆菌和牛型结核杆菌,二者有共同抗原存在,有交叉免疫力。
人感染人型结核杆菌后可引起严重肺结核,肺结核的发病率、病死率高,至今仍是世界上不能有效控制的重点传染病。
据WHO报道,每年全球大约有800万新病例发生,至少有300万死于该病。
目前,世界上很多地区因艾滋病、吸毒、贫困导致的营养不良、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酗酒等原因,发病率以有上升趋势。
1.2 结核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经空气传播,传染性强,感染者的飞沫、气溶胶、唾液均可传染。
传染源是人或牛等动物。
1.3 结核杆菌对干燥抵抗力特别强,粘附在尘埃上结核杆菌可保持传染性8-10天,在干燥的痰内可存活6-8个月。
1.4 5%石炭酸、70%乙醇、来苏儿等化学消毒剂可杀灭结核菌,物理消毒方法主要是紫外线照射,日光下50分钟或60℃10-30分钟即可杀灭。
2 实验室危害2.1 实验室人员结核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9倍。
2.2 通常含有1-10个结核杆菌的1-3um的气溶胶即可致病。
2.3 在实验室的标本处理和检测过程中,容易产生气溶胶。
具有传染性的气溶胶的吸入是结核杆菌感染实验室人员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当实验操作不当时更易发生感染。
3 防治措施3.1 结核杆菌对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吡嗪酸胺等抗结核药物敏感。
结核病患者应给予标准化疗方案进行规律治疗。
3.2 处理已知或疑有结核杆菌的样本需要在II级生物安全实验内操作。
3.3 必须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3.4 须接种卡介苗预防。
第二章淋病双球菌的危害评估1 流行分析1.1 淋病双球菌引起人的泌尿生殖系统的粘膜感染和播散性感染。
男性感染后可引起淋菌性尿道炎,继之可引发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等;女性可引起宫颈炎、尿道炎,继之引发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炎等。
此外,淋球菌可通过血行或淋巴以不同的方式向全身各处播散,可引起脑膜炎、脑脊髓膜炎、关节炎、腱鞘炎、心内膜炎、胸膜炎、肺炎、腹膜炎、淋菌性败血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入门须知
• 接触的生物、产物、附着物 • 潜在危害 • 暴露的可能途径 • 正确操作方式 • 预防措施
15
实验室危害研究
• 1974丹麦Shinhoj:实验室人员肝炎发生 率为一般人7倍
• 1974英国Harrington&Shainnon :肺结核 为一般人5倍
• 二次传染:传染至其他亲人或朋友等
• 第一级:一般操作下无 (最低) 危害者
• 第二级:实验室中意外感染时具有中等 程度健康危害者,如:influenza virus
18
美国生物安全等级(续)
• 第三级:临床诊断教学研究生产等单位 使用本土或外来物质时,可造成严重或 致命疾病者,如:Hantaan virus
• 第四级:具有极度危险并可造成大流行 者,如:Ebola virus
6
细菌型态 – 杆菌与螺旋菌
杆菌
螺旋菌
7
真菌(Fungi)
• 似植物体 • 缺乏叶绿素 • 本身酵素分解有机物 • 包括:霉菌 (mold)、
酵母菌(yeast) 与蕈类 (mushrooms) • 多细胞或单细胞结构
8
节肢动物
•疾病传播方式:叮咬或吸入排泄物 •常以哺乳类动物为宿主(如:鼠)
– 1973&1978英国 -- 3人感染天花
16
生物安全等级
• 考虑因素:人体健康危害、传播能力、 控制措施、治疗方法
• 其他:环境与社会冲击、政治考虑
• 现有分类:美国 、欧盟、世界卫生组织、 其他国家(如:加拿大与澳洲)
• 等级低 危害低 17
美国生物安全等级
• Biosafety in micro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laboratories, (CDC)93-8395
19
生物危害管理
• 防范措施:降低或避免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室工作人员、其 他人员与外面环境之暴露
– 初级防范措施:
• 避免工作人员及实验环境的暴露
– 二级防范措施:
• 保护实验室外的环境 (含小区环境)
20
生物危害管理方法
– 实验室操作程序
10% 硬件设计与设备
– 安全设备:操作 柜、密闭式容器、 个人防护具
标准微生物操作程序(续)
• 以防穿刺、防泄 漏、可密封的容 器运送尖锐物品 与检体
31
其他操作管理要求(第二级)
• 严格门禁:特殊训练 人员进出
• 标示:警告标志、负 责人姓名电话、进出 特殊要求
• 工作人员免疫接种与 定期检验
• 特殊危险物安全手则
• 定期训练、意外通报
• 无关动物管制
• 小心操作尖锐物品
标准微生物操作程序(续)
禁 止 以 口 吸 取 液 体
27
标准微生物操作程序(续)
减少喷溅及气雾的产 生
28
标准微生物操作程序(续)
耐用、防漏密闭、可灭菌之容器
29
标准微生物操作程序(续)
高温高压灭菌处理所 有培养物、储存物及 其他具感染废弃物
15 pounds 121 C 30 min
30
实验室生物性危害
• 传播途径与健康危害 • 生物安全等级 • 实验室操作技术
• 实验室设计 • 动物实验
1
生物
动物:
具运动性 无光合作用
植物:
不具运动性 行光合作用
微生物:
运动性?? 光合作用??
2
微生物
• 病毒(VIRUS) • 细菌(BACTERIA) • 真菌(FUNGI) • 藻类(ALGAE) • 原生动物(PROTOZOA)
– 不脱针、不折断针头、 不回套、单手回套、防 穿刺泄漏的收集筒
– 不徒手处理破碎玻璃
32
其他操作管理要求(第三级)
• 随时关闭实验室门
• 确认工作人员熟悉标 准操作程序与相关设 施
• 须在生物安全操作柜 中处理感染性物质, 并宜使用抗污纸垫
• 所有可能遭感染物品 (含:实验衣)均须经 消毒后才丢弃、使用 或送洗
第四级物质时:放入
两层密闭防破裂容器
中再经消毒处理 (如:
消毒槽浸泡)
34
其他操作管理要求(第四级)(续)
• 过敏(Allergy):生物体以过敏原角色经重复 暴露致使人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所致(如:过敏 性肺炎、气喘、过敏性鼻炎)
• 中毒(Toxicity):暴露于生物体所产生之毒素 (细菌内毒素、细菌外毒素、真菌毒素)所致 (如:发烧、发冷、肺功能受损)
13
传播方式
实验室中:
•血液体液-伤口
•空气-离心、气 悬、搅拌、实验 动物喷嚏
• 不可有与工作无关之 动植物存在
33
其他操作管理要求(第四级)
• 特殊门禁:上锁、多 • 物品运送:双门设备 人管制、进出时间、 (如:高温高压消毒 登记、紧急应变措施 器)
• 必须经由更衣室(更 换所有衣物、手套、 鞋)及淋浴室才得进 出实验区域、紧急应 变措施
• 自实验室或生物安全
操作柜中移出具活性
3
病毒(Virus)
• 20-300 nm (1 nm=10-9 m)
• 滤过性 • 无完整细胞结构 • 核酸 + 蛋白质外壳 • 绝对寄生
4
细菌(Bacteria)
• 细胞结构 • 0.5-1um x 2-5 um
(1 um = 10-6 m) • 独立自主
5
细菌型态 – 球菌(coccus)
• 洗手
– 接触具感染性物质、 脱掉手套后、离开实 验室前
– 使用具杀菌效果之洗 手乳液
24
标准微生物操作程序(续)
• 禁止饮食、抽烟、处 理隐形眼镜、化妆
• 可以喝水吗? NO
• 一般常识
• 最易违反
25
标准微生物操作程序(续)
• 消毒工作台面
– 每天至少一次 – 发生生物物质泄漏或喷溅后
26
9
高等植物
花粉热 10
高等动物
•实验动物 •鼠兔猫狗猴等 •动物咬伤 •皮屑 •人畜共同传染病 •节肢动物
11
生物性危害(Biohazards)
• 植物、动物、微生物或是其产物 • 可影响人类健康或是造成不舒适具潜在
风险 • 生物性危害:
– 感染 – 过敏 – 中毒
12
生物性危害
• 感染(Infection):生物体在人体内繁殖生长 所致(如:流行性感冒、痲疹、肺结核)
– 实验室设计
90% 操作
实验室安全
21
实验室操作程序
• 标准微生物操作程序:所有生物等级
• 其他操作管理要求:
– 第二级至第四级 – 高等级涵盖低等级
• 人员训练
22
标准微生物操作程序
• 实验进行中的门禁管制
– 避免污染实验产品 – 非该实验室人员的暴露 – 避免生物物质外泄
实验进行中
23
标准微生物操作程序(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