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 《七律长征》优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 《七律长征》(25张ppt).pptx

联
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 小小泥丸在滚动
8
五岭逶迤腾细浪,
比喻、 夸张
乌蒙磅礴走泥丸。
反衬手法突出表现红军敢于 战胜一切困难高大形象和伟大
气概。
9
上呈“万水”二字—— 颈联
金沙 水 拍 云崖 暖,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对
大渡 桥 横 铁索 寒。
偶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哪两句是全诗 的总纲,它们体 现了红军怎样的 精神?
21
感悟远征难
1. 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 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画面, 你能一一概括吗? 2. 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 说感受。
22
不仅如实的写出了红军长 征度中所经历的千难万险, 更揭示出共产党人和红军 战士不畏艰难、藐视一切 困难的英雄主义气概和革
10
• 金沙水拍云崖暖,
“暖”字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 暖气蒸腾的实景。
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 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11
大渡桥横铁索寒。
描写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 所战胜的艰难险阻;
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
的大无畏精神。
12
承
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上
启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
七律 长征
1
我读《长征》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2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wēi yí
pángb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mĺn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Nhomakorabea3
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 小小泥丸在滚动
8
五岭逶迤腾细浪,
比喻、 夸张
乌蒙磅礴走泥丸。
反衬手法突出表现红军敢于 战胜一切困难高大形象和伟大
气概。
9
上呈“万水”二字—— 颈联
金沙 水 拍 云崖 暖,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对
大渡 桥 横 铁索 寒。
偶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哪两句是全诗 的总纲,它们体 现了红军怎样的 精神?
21
感悟远征难
1. 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 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画面, 你能一一概括吗? 2. 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 说感受。
22
不仅如实的写出了红军长 征度中所经历的千难万险, 更揭示出共产党人和红军 战士不畏艰难、藐视一切 困难的英雄主义气概和革
10
• 金沙水拍云崖暖,
“暖”字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 暖气蒸腾的实景。
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 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11
大渡桥横铁索寒。
描写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 所战胜的艰难险阻;
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
的大无畏精神。
12
承
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上
启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
七律 长征
1
我读《长征》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2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wēi yí
pángb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mĺn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Nhomakorabea3
《七律长征》PPT优秀课件

七律·长征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目录/DIRECTORY
01
课文背景
毛泽东(1893-1976)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领导,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照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峙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巨险阻的英雄气势。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照。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照,十分奇妙。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巨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超出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这篇南
云南
贵州
四川
课后阅读或观看关于长征的文学影视作品
同学们下课
02
字词学习
熟练掌握今天学习的字词
03
课文解析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充满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目录/DIRECTORY
01
课文背景
毛泽东(1893-1976)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领导,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照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峙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巨险阻的英雄气势。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照。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照,十分奇妙。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巨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超出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这篇南
云南
贵州
四川
课后阅读或观看关于长征的文学影视作品
同学们下课
02
字词学习
熟练掌握今天学习的字词
03
课文解析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充满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优秀课件(共65张PPT)

形容其巍峨高大 突出它的疾驰状貌,
细浪 泥丸
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 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 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 承“万水”,以金 大渡桥横铁索寒 沙、大渡为代表
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 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 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 道急流险滩。
七律知识知多少?
结构:首联 颔联 颈联
押韵 尾联
〔七律〕
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 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 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 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 句按常规要用对仗。包括四联。
赏析:
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 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 来,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 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 得不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1935年1月,在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 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 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 江西、广东等十一个省。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 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 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 红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提问: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 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 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 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 腾越五岭
征 疾跨乌蒙
难 巧渡金沙江
图 ”
飞夺泸定桥
统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 长征》课件 (共23张PPT)

为了阻止红军前进,封锁了江面,控制了渡船。当时敌人疯狂 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先是假 装攻打昆明,时东时西,忽南忽北,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 力部队;另一面我军主力部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非常有意思 的是,当时正好有一条敌人的探子船停在岸边,可是船上没有 人。我们又从江中打捞上来一条破船,就是乘着这两条船渡过 江去,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再后来,在 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我们又找到了5条独船。我们的大部队就是 用了这7条小船用7天7夜就轻轻松松地渡过了江,等敌人发觉 赶来时,我军已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留给敌人的只剩下几 只破草鞋。
七解律释·: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以而都钟百百著美革万称好山万命雄的。的风雄毛师古这暴雨师泽突都天风起过东破南翻雨苍大长京地震黄江江城覆荡,。天回的着险到巨蒋,了大家直 人变王[((注捣民化朝12释南手,))都]京中是风苍城城,令雨黄南。她人::京以比慷指变,雄任慨战化解奇何高争翻放险时歌形覆军峻候和势。。 欢虎欣鼓踞舞龙的盘。今应胜该昔趁,现在这大(好3时)机今痛胜追昔残:敌如,今解胜放过 全天中国翻。地不覆可慨学而那慷贪。图虚名,以放往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 败宜的楚将霸剩王勇项追羽穷。寇自,然界如果(有4知),沽它:会gū体察到兴盛 与不衰败可这沽条名不学可霸改王变。的法则。(不5断)的老发:展朽、。不断的前 进天,这若是有人情类天社亦会老发,展的必然(规6律)。沧桑:引申为革命。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解律释·: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以而都钟百百著美革万称好山万命雄的。的风雄毛师古这暴雨师泽突都天风起过东破南翻雨苍大长京地震黄江江城覆荡,。天回的着险到巨蒋,了大家直 人变王[((注捣民化朝12释南手,))都]京中是风苍城城,令雨黄南。她人::京以比慷指变,雄任慨战化解奇何高争翻放险时歌形覆军峻候和势。。 欢虎欣鼓踞舞龙的盘。今应胜该昔趁,现在这大(好3时)机今痛胜追昔残:敌如,今解胜放过 全天中国翻。地不覆可慨学而那慷贪。图虚名,以放往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 败宜的楚将霸剩王勇项追羽穷。寇自,然界如果(有4知),沽它:会gū体察到兴盛 与不衰败可这沽条名不学可霸改王变。的法则。(不5断)的老发:展朽、。不断的前 进天,这若是有人情类天社亦会老发,展的必然(规6律)。沧桑:引申为革命。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优秀课件(共65张PPT)

5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沁园春·雪》《七 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这 首 诗 写 于 1935 年 10 月 , 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 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 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 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 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 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提问: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 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 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 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 腾越五岭
征 疾跨乌蒙
难 巧渡金沙江
图 ”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一、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二、夸张手法的妙用
(目的: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 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 大无畏精神。)
感悟远征难
1.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 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括吗? 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2.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
喜
夺
踏
泸
岷
定
山
桥
雪
1.正确处理了个别与一般的 关系,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 革命史实。
2.正确处理叙事与抒情的关 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上承“万水”二字 颈联
金沙 水 拍 云崖 暖,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大渡 桥 横 铁索 寒。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互动分析结构 小结
•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 为代表。 •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沁园春·雪》《七 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这 首 诗 写 于 1935 年 10 月 , 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 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 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 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 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 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提问: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 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 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 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 腾越五岭
征 疾跨乌蒙
难 巧渡金沙江
图 ”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一、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二、夸张手法的妙用
(目的: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 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 大无畏精神。)
感悟远征难
1.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 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一概括吗? 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2.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
喜
夺
踏
泸
岷
定
山
桥
雪
1.正确处理了个别与一般的 关系,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 革命史实。
2.正确处理叙事与抒情的关 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上承“万水”二字 颈联
金沙 水 拍 云崖 暖,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大渡 桥 横 铁索 寒。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互动分析结构 小结
•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 为代表。 •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5课:七律 长征|部编版 (共15张PPT)

如果为了安全而不和大海在一起,船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没有人能替你承受痛苦,也没有人能抢走你的坚强。
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 每件事情都必须有一个期限,否则,大多数人都会有多少时间就花掉多少时间。 通往光明的道路是平坦的,为了成功,为了奋斗的渴望,我们不得不努力。 苦难与幸福一样,都是生命盛开的花朵。 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人必须有自信,这是成功的秘密。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长征精神
背诵《七律 长征》 我为长征写赞歌
努力向上的开拓,才使弯曲的竹鞭化作了笔直的毛竹。 如果你很聪明,为什么不富有呢?
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太阳虽有黑点,却在奋力燃烧中树立了光辉的形象。
瀑布跨过险峻陡壁时,才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
任务一: 1、表情朗读全诗,边读边思考:从哪几
句诗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2、抓一两个词好好感悟,批注感受。
夸张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街,迷
惑力不部敌费敌江队人 一金滇悄, 枪人,沙边悄吸 一控戒江 界到引弹制 备绞敌夺位的了森车军取于深渡主了所严长山袭力对有,击部岸江峡渡如,队敌上谷缴。军口果游中获而阵,红渡,,地另毁军船,一川地船过,使面活我,封不捉军我敌大军兵部主, 队巧去渡势成,险功就要。会而,被敌江人压面的进追宽深兵阔两山,天峡水以谷后流,才赶遭到金沙 江南到岸湍。全急可军,是覆红惊灭军涛已的骇经危毁浪险船。封。江,远走高飞,无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让珊瑚远离惊涛骇浪的侵蚀吗?那无异是将它们的美丽葬送。
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 每件事情都必须有一个期限,否则,大多数人都会有多少时间就花掉多少时间。 通往光明的道路是平坦的,为了成功,为了奋斗的渴望,我们不得不努力。 苦难与幸福一样,都是生命盛开的花朵。 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人必须有自信,这是成功的秘密。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长征精神
背诵《七律 长征》 我为长征写赞歌
努力向上的开拓,才使弯曲的竹鞭化作了笔直的毛竹。 如果你很聪明,为什么不富有呢?
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太阳虽有黑点,却在奋力燃烧中树立了光辉的形象。
瀑布跨过险峻陡壁时,才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
任务一: 1、表情朗读全诗,边读边思考:从哪几
句诗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2、抓一两个词好好感悟,批注感受。
夸张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街,迷
惑力不部敌费敌江队人 一金滇悄, 枪人,沙边悄吸 一控戒江 界到引弹制 备绞敌夺位的了森车军取于深渡主了所严长山袭力对有,击部岸江峡渡如,队敌上谷缴。军口果游中获而阵,红渡,,地另毁军船,一川地船过,使面活我,封不捉军我敌大军兵部主, 队巧去渡势成,险功就要。会而,被敌江人压面的进追宽深兵阔两山,天峡水以谷后流,才赶遭到金沙 江南到岸湍。全急可军,是覆红惊灭军涛已的骇经危毁浪险船。封。江,远走高飞,无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让珊瑚远离惊涛骇浪的侵蚀吗?那无异是将它们的美丽葬送。
统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课件(共50张PPT)

5 七律·长征
金沙江
5 七律·长征
飞夺泸定桥片段
5 七律·长征
怎样理解诗中的“暖”和“寒”?(课后第二题)
用“暖”“寒”两种感觉互相对 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 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 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暖”暗示了红军巧渡 “寒”暗示了红军飞夺 金沙江后的欢乐心情。 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
5 七律·长征
风风雨雨把春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 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
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 来报。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此词通过对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形象的塑造,寄托了中华民族和 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谦虚磊落,藐视各种困难的情怀,
5 七律·长征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 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 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 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 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5 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会写“律、崖”等4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 等词语;
2.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5 七律·长征
课堂演练
一、判断对错。
1.“万水千山”在诗中指一万条河、一千座山。( × ) 2.“等闲”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 √ ) 3.读“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语气要低沉。( √ )
5 七律·长征
二、下列词语中红色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C ) A.七律( lù ) 云崖( yá ) 等闲( xián ) B.迤逦( yí ) 逶迤( yí ) 铁索( suǒ ) C.长征( zhēnɡ ) 磅秤( bànɡ ) 磅礴( pánɡ ) D.岷山( mín ) 蒙骗( ménɡ ) 乌蒙( ménɡ )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优质课件(共76张PPT)

从“寒”字中能读出什么呢?
对泸定桥险恶自然环境的烘托;强渡 大渡河的惊心动魄;对死去的英勇战士的 悼念;体现出长征的惊险悲壮;体会到红 军战士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 神……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开心的心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以“开颜”收尾有什么好处?
“开颜”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 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A
)
··
A.高耸入云的山崖。
B.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 连绵不断的样子。
二、课内阅读。
诗中写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 用的词是“_逶__迤___”;写乌蒙山高大雄伟, 很有气势,用的词是“__磅__礴__”;可五岭在 红军眼里只不过是“__腾__细__浪__”,乌蒙山也 只不过是“__走__泥__丸__”。
三、诗词积累。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课后作业
1. 背诵全诗。 2.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
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 感态度?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
5 七律·长征
攀五岭
越乌蒙山
夸张(扬)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比喻(抑) 扬抑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可以看 出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战胜困 难的大无畏精神。
渡金沙江
夺泸定桥
“暖”“寒”这两个字的妙处在哪里?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对比 “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 快心情。“寒”字则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 的惊险悲壮。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当 时的天气情况,又写出了红军的心理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 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 雄形象。
大 渡 桥
横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 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 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 寒意阵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 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长征途中,红军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 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 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都在战斗中渡过。 在漫漫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平均每300米 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中国工农红军以血 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 诗!
二、夸张手法的妙用
(目的:通过写山来反衬 和塑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 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1、正确处理了个别与一 般的关系,再现红军长征这一 伟大的革命史实。
2、正确处理叙事与抒 情的关系,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
关于长征
湘江战役是红军有史以来进行的最为惨烈 的一次战役。1934年11月,中央红军与数十 万国民党军在湘江边展开激战。经过六天血 战,红军终于冲过了敌人的封锁线。但为此 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 万人锐减到3万人。
金沙水拍云崖暖 承“万水”, 大渡桥横铁索寒 以金沙、大渡
为代表
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 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 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 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金沙水拍云崖 暖”:形象地状写出了金
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 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 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 沙江时险恶而又神奇的 情景。
pángbó
磅礴( ) 云
2.再读, 解释词义 等闲 逶迤
细浪 云崖 磅礴 开颜
3.译读,感悟诗意
我读《长征》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 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 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 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红军不怕远征难, 总 万水千山只等闲。 纲
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 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 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 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 挠的勇毅精神。
会宁
吴起镇
水草地 大雪山
红四方面军
大渡河
红二方面 军
金沙江
遵义
红一方面 军
瑞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wēiyí
1.初读,读准字音 逶迤( ) 崖( yá ) 岷山( mín )
“远征” 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 之长
“难” 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 之苦
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 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只等闲”
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 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 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 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 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五岭逶迤腾细浪, “千山”, 以五岭、乌
乌蒙磅礴走泥丸。 蒙为代表
“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 更 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
观主义精神
喜 ”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
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 往和自信。
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
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 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 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 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 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 利会师。
五 逶迤 岭腾
绵延不断 突出奔腾气势
乌 磅礴
形容其巍峨高大
蒙走
突出它的疾驰状貌,
细浪 泥丸
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 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 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 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 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 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 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 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 丸在滚动。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 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 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提问: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 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 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 “征难图”?你最欣赏其 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远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征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难 喜踏岷山雪
写作特点:
一、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七律 长征
关于长征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 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后来,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 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 不得不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1935 年1月,在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了 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 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 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 省。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行程二万五千 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 红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金沙水拍
暖:
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 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 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 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 一片沸腾的景象。
“大渡桥横铁索寒”:
1、“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 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2、“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胆寒的壮烈情景。
大 渡 桥
横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 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 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 寒意阵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 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长征途中,红军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 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 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都在战斗中渡过。 在漫漫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平均每300米 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中国工农红军以血 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 诗!
二、夸张手法的妙用
(目的:通过写山来反衬 和塑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 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1、正确处理了个别与一 般的关系,再现红军长征这一 伟大的革命史实。
2、正确处理叙事与抒 情的关系,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
关于长征
湘江战役是红军有史以来进行的最为惨烈 的一次战役。1934年11月,中央红军与数十 万国民党军在湘江边展开激战。经过六天血 战,红军终于冲过了敌人的封锁线。但为此 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 万人锐减到3万人。
金沙水拍云崖暖 承“万水”, 大渡桥横铁索寒 以金沙、大渡
为代表
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 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 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 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金沙水拍云崖 暖”:形象地状写出了金
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 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 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 沙江时险恶而又神奇的 情景。
pángbó
磅礴( ) 云
2.再读, 解释词义 等闲 逶迤
细浪 云崖 磅礴 开颜
3.译读,感悟诗意
我读《长征》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 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 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 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红军不怕远征难, 总 万水千山只等闲。 纲
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 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 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 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 挠的勇毅精神。
会宁
吴起镇
水草地 大雪山
红四方面军
大渡河
红二方面 军
金沙江
遵义
红一方面 军
瑞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wēiyí
1.初读,读准字音 逶迤( ) 崖( yá ) 岷山( mín )
“远征” 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 之长
“难” 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 之苦
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 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只等闲”
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 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 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 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 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五岭逶迤腾细浪, “千山”, 以五岭、乌
乌蒙磅礴走泥丸。 蒙为代表
“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 更 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
观主义精神
喜 ”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
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 往和自信。
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
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 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 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 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 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 利会师。
五 逶迤 岭腾
绵延不断 突出奔腾气势
乌 磅礴
形容其巍峨高大
蒙走
突出它的疾驰状貌,
细浪 泥丸
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 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 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 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 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 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 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 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 丸在滚动。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 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 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提问: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 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 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 “征难图”?你最欣赏其 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远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征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难 喜踏岷山雪
写作特点:
一、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七律 长征
关于长征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 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后来,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 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 不得不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1935 年1月,在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了 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 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 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 省。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行程二万五千 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 红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金沙水拍
暖:
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 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 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 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 一片沸腾的景象。
“大渡桥横铁索寒”:
1、“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 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2、“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胆寒的壮烈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