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5.2 生活中的透镜》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学案(4)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学案(4)

八年级物理教学指导书§5.2生活中的透镜课型:新授制定:审核:时间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能力目标1.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观察与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情感目标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学习重点: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学习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学习方法:实验法、观察法. 讨论法三. 学习过程【自学知识点一】照相机自学课本P62-63一、二段照相机。

巩固练习1(1)仔细观察图3.2-1,你看到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 、_____立的像。

(2)胶卷上涂着一层_______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________,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3)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____像距。

(4)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____侧(填同侧、异侧)。

【自学知识点二】投影仪自学课本P64 投影仪,认真观察图3.2-4对照实物,巩固练习21.(1)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镜。

(2)投影仪的构造有:猜一猜: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何?2.根据实验回答:物体经投影仪成、立的像,像和物体位于镜头的____侧(填同侧、异侧),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____像距(填大于、小于)。

平面镜的作用是。

3.将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投影片F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清晰的像,观察像的正倒、大小,比较像距物距的大小,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异侧。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教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时长1课时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1.教学内容分析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本节课“生活中的透镜”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介绍生活中的透镜,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在头脑中获得初步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并为下一节的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知识与技能上也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必要的准备,以减少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两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一一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表达出来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体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方式与策略教学方式: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

本节课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
成像仪器
像的特点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照相机
倒立
实像
投影仪
放大
放大镜
总结提升
巩固已学、加强提升。
布置作业
温故知新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题
1、放大镜的原理:u<f时成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物体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虚像越小;物体离凸透镜越远,所成的虚像越_______。
2、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应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并且物体距离放大镜要在一定_______内。
4、实像与虚像
F
F
实像是实际折射光线________而成,能用光屏承接,眼睛能看到像。
八年级物理科导学案
执教人
课题
5.2生活中的透镜
课类
新授课
主备人
审定人
授课时间




1.自学目标:(基础知识)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2.合作目标:(重点知识)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探究目标:(难点知识)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及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主要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教师主导步骤
(要点问题化)
学生学习步骤(求解活动化)
时间




通过多两幅图片的观察你想到了什么?
4
|
5



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明确目标,快乐学习。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简介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仪是一样的。
(四)放大镜
让学生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教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
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二)想想做做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让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制作,两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制作完成后,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
4.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课后反思
2.通过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激发学生求知欲,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总用时40分钟
重点
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难点
利用“三条特殊光线”绘制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光路图。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
需用器材
1.PPT课件
2.教师演示器材:实物照相机、模型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凡是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物、像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B.凡是凸透镜所成的虚像都是物、像都在凸透镜的同侧C.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生活中的透镜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生活中的透镜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一、课前导知透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光学器件。

通过透镜,我们可以实现放大、缩小、矫正视力等功能。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透镜的性质和应用,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与透镜有关的问题。

二、学习目标1.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及应用;3.运用透镜的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三、学习内容1. 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透镜是由光学玻璃或塑料等制成的一类光学器件。

根据透镜的形状和功能,透镜可以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凸透镜的中央较厚,边缘较薄,两面都是弧形曲面。

凸透镜中间的厚部叫作透镜的中心,凸透镜的两个焦点分别在透镜两面外,两焦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焦距。

凹透镜:凹透镜的中央较薄,边缘较厚,两面都是弧形曲面。

凹透镜的两个焦点分别在透镜两面内,两焦点之间的距离也称为焦距。

2. 凸透镜的性质和应用凸透镜有三个主要性质:焦距、倍率和成像。

我们来逐一了解一下。

焦距:凸透镜的焦距是从透镜的光轴上一点发出的平行光线在透镜的另一面上汇聚或看来汇聚的位置。

焦距的记号是f。

倍率:凸透镜能够将物体的形象放大或缩小,我们用“倍率”来表示。

倍率的记号是β,β的绝对值越大,物体的形象放大的程度越大。

成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焦距以内时,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情况有三种:实像、放大的虚像和缩小的虚像。

当物体位于焦点以外时,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情况有两种:虚像和放大的虚像。

凸透镜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眼镜就是由凸透镜组成的,可以矫正视力;放大镜也是由凸透镜组成的,可以放大被观察物体的形象。

3. 凹透镜的性质和应用凹透镜同样有三个主要性质:焦距、倍率和成像。

焦距:凹透镜的焦距是从透镜的光轴上一点发出的平行光线在透镜的同一面上延长后的轨迹与光轴的交点。

凹透镜的焦距也被称为负焦距。

倍率:凹透镜可以使物体的形象放大或缩小,倍率的记号是β。

凹透镜的倍率是负值。

成像:对于凹透镜,无论物体位于焦点以内还是焦点以外,通过凹透镜成像的都是虚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 5.2生活中的透镜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5.2生活中的透镜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5.2生活中的透镜学案新人教版5、2生活中的透镜基本思路: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重点: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难点: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教具: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学具:两个直径大小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凸透镜一个,半透明纸一张,玻璃板一块,水、学法指导:本节知识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要做好实验,认真观察现象,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地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

预习导学: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境,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对于照相机,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学习导入:<一> 导学“照相机”自学课本P62-63一、二段照相机。

自学指导:(1)仔细观察图3、2-1,你看到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_____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的像。

(2)胶卷上涂着一层_______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________,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3)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____像距,像___物体(填大于、小于)。

(4)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____侧(填同侧、异侧)。

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及指导。

D、幻灯机向后离幕布远些,把镜头略向前移2、如图2所示,S′是物体S经过凸透镜所成的象,那么这个图是表示什么的成像示意图[ ]A、照相机B、放大镜C、幻灯机D、投影仪3、下列不属于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是()A 照相机B、放大镜C、投影仪D、潜望镜4、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放大”或“缩小”)的像。

秋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生活中的透镜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学案

秋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生活中的透镜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学案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学习目标】1.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2.了解投影仪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3.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4.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

难点:生活中的几种凸透镜成像特征。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将行为动词用双色笔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知识:在用照相机拍照时,若有人或景物没有进入镜头,说明成像太大,若要全体人员或更多景物进入镜头,需要成像小一些,则将照相机远离人或景物,同时镜头向后缩一些。

知识:使用投影仪时:(1)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物距)小于镜头到屏幕的距离(像距);(2)投影片离镜头越近时,屏幕上所成的像越大,像到镜头的距离越大;(3)投影仪在屏幕上所成的像一定比投影片上的图案(物体)大;(4)投影片和它的像在镜头的两侧;(5)投影片在屏幕上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很早以前,人们为了把自己的相貌留下来,只能请肖像画家来给自己画像。

15世纪以后,欧洲画家为了迅速地把景物画下来,制作了针孔绘图暗箱。

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在暗箱的毛玻璃屏上映出实像,然后在毛玻璃屏上贴上半透明的纸在上面描绘。

到了19世纪,绘图暗箱已经改成了用凸透镜或透镜组作为镜头的暗箱,1839年,巴黎著名的肖像画家路易斯·达盖尔,在绘图暗箱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制成了第一架真正的照相机。

说说照相机的发明经历了哪些主要过程。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照相机自主阅读教材P94~9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仔细观察图中的照相机。

思考:(1)照相机的原理: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机的胶卷相当于光屏。

(2)成像特点:照相机工作时,被拍摄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较远,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较近,在胶片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像。

知识板块二投影仪自主阅读教材P9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2.如图所示是一台投影仪的示意图,其中,A是平面镜,作用是改变光路,B是凸透镜,作用是成像,屏幕上呈现的是一个放大的实像。

5.2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2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新旧衔接1.透镜分为和。

2.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3.科技与透镜,物理与生活凸透镜、凹透镜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凸透镜。

生活中记录精彩瞬间的照相机的镜头、大家熟悉的摄像头、投影仪的镜头及放大镜都是(填“凸透镜”或“凹透镜”),但它们的成像特点却是不同的。

预学新知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胶片照相机的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被照物体的。

2.物体经过照相机形成的像是、的实像。

3.物体经过投影仪形成的像是、的实像。

4.物体经过放大镜形成的像是、的虚像。

素养目标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重点)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难点)认识实像与虚像的本质区别。

课堂任务1照相机演示实验:制作模型照相机。

制作:如图甲所示,在一个纸筒B的一端嵌上一个凸透镜作为镜头,在另一个稍粗的纸筒A的一端蒙上半透明薄膜作为胶片,然后将纸筒B套入纸筒A内,就做成了模型照相机。

操作:在较暗的教室内,让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B,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清晰的像。

解释:(1)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

(2)照相机成像如图乙所示,观察所成像的特点:(填“正立”或“倒立”)、(填“放大”或“缩小”)、和物位于透镜的(填“同”或“异”)侧。

如图所示摄像头,其镜头相当于照相机镜头,它正常工作时()A.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像B.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像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像D.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像课堂任务2投影仪演示实验: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将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屏幕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清晰的像(如图所示)。

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解释:(1)平面镜作用:。

(2)投影仪成像特点:、的像。

(3)我们在屏幕上要看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正立的像,应该(填“正立”或“倒立”)放置投影片。

如图所示,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下面关于投影仪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B.屏幕表面粗糙,有利于光发生漫反射C.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D.物体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一个缩小的像课堂任务3放大镜学生实验:如图所示,利用放大镜看邮票,观察放大镜到字的距离的远近变化过程中,看到的字的大小变化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5.2 生活中的透镜》学案新
人教版
5、2 生活中的透镜》学案新人教版
一、课标点拨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象的主要特征。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学法点拨实验法、观察法
三、释疑解难探究活动1:认识和了解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照相机 (1)出示照相机模型,使学生认识到凸透镜、胶片的各自位置,镜头相当于,胶卷相当于,机壳相当于。

(2)学生对照照相机挂图重新理解照相机的各部分名称,各自的位
置,像的位置,理解像距v和物距u。

(3)教师告诉学生平时用的相机的焦距的大概范围,底片到镜
头的大概范围,学生说出平时照相物体的大体位置,使学生知道 (3)通过多次改变物体的位置,画图解释照相机成像原理及成像特
点。

(4)学生观察物与像的关系及像的特点,学生总结得出像的特点:
;物与像的关系:
(5)学生结合平时照相经验,思考:为了使照片上的像看起来再大一些,照相时人应该靠近还是远离相机一些呢?结合图再说一下暗箱应该怎样调节,是伸长还是缩短?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要想像大一些物体应靠近相机,暗箱应;如果要想照的像小一些,物体应相机,暗箱应。

(6)自制照相机,通过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屏幕的距离,在屏幕上获得不同的像,让学生在感受照相过程的同时,通过观察,知道照相机成特点及成像规律。

2、投影仪(1)展示投影仪,教师介绍投影仪的构造及作用。

(2)学生思考:对于投影仪来说,物距指、像距指?(3)教师介绍投影片应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外,并且距焦点较近,这样才能在屏上得到一个尽量大的像。

(4)学生根据图象总结特点: 的像。

3、放大镜(1)学生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并改变放大镜到字的距离,观察字的放大的情况。

(2)提问:放大镜成像与照相机成像、投影仪成像的区别。

(3)学生回答:
的像。

探究活动2:理解实象与虚象的概念学生再次观察像的不同,并结合实物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演示的像总结出:实象是。

虚象是。

四、同步训练
1、在透明的不利或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这样就做成了水滴,用它观察课本上的字,字被水滴了。

2、投影仪的镜头是,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形成一个的像。

3、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后在胶卷上,形成了一个的像。

五、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一块正方形玻璃砖的中间有一个球形大气泡。

隔着气泡看玻璃后的物体,看到的是()
A、放大正立的像
B、缩小正立的像
C、直接看到原物体
D、等大的虚像
二、填空题
2、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是常用的三种光学仪器,放大镜是一块凸透镜,照相机和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透镜,它们之中能成缩小倒立实像的是,能成放大倒立实像的是,能成放大正立虚像的是。

3、如图2,小明用一个透镜观看书上的一个英文单词,他看到了两个字母“YS”的放大的像、这个透镜是______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有______作用,利用这种透镜可制成的光学仪器有
______(只需填写一种)、4、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瓶,这是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后对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_镜,它对太阳光的_____________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

六、布置作业伴你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