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15页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1478—1535)著
作《乌托邦(Utopia)》,提出理想之邦,有50 个城市,距离一天为限,与乡村紧密结合。每户 一半人在城市,一半人在乡村,二年轮换。街道 宽200英尺。门不闭户,以废除私有财产观念。 生产物资放在公共仓库,按需领取。公共食堂, 公共医院。
图2-2-1 霍华德“田园城市”方案图
4、评价
(1)、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研究。联系城乡关 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推动城市 建设的发展。 (2)、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等都 提出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重要作用, 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3)、没有充分估计到生产方面的因素对人口 分布的影响。 (4)、改变人口结构,不改变原有的社会经济关 系是不可能。(空想)
(2)、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要求有多条思维途径,要求思维 有一定的广度。要考虑系统外因因素的作用,利用与分 析对象的特征联系与相关的因素。
2、由最终思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 的思想方法
(1)、静态思想方法忽视发展过程中的协调,缺乏运行概念。 使规划脱离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
(2)、动态思想方法要求把城市规划工作的对象、成果确定为 动态过程,城市规划管理的控制手段也是一种动态过程。
4、80年代中期,城市设计又一次在规划理论的论坛中 提起,重新出现关于城市物质形态设计的研究成果。
5、1990年以后,城市设计在新的层面上被看作是解决 城市社会问题的工具之一。
十、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
批判规划界一直举行的最高原则 为谁做规划? 对规划的社会学问题(社会采用利益)的关注 对城市表 现景观表象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本质的深入分析和批判 对妇女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作用和特征的讨论。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一、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现代城市规划在整个20世纪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1)19世纪20世纪转换之际的初创时期: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探索时期,主要是针对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针对城市中已经存在并日益加剧的城市问题或“城市病”,提出相应的对策。

与下一阶段相比较,这些探索基本上更多集中在思想性方面,强调思想的原创性,同时具有非常明确的价值基础。

各类知识分子,尤其是工程师、政府官员以及建筑师等都参与到有关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讨论之中,理论数量众多,探索性特征明显,并没有形成主导性的统一的理论框架,城市规划行为还主要集中在城市公共卫生和住宅等方面。

(2)20世20年代至二次大战结束的理论准备时期: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期,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逐步为现代建筑运动所主导,城市规划理论中社会改革思想逐步淡出,而建设和建筑的技术性内容不断强化,使之前形成的思想体系得到更多技术上和具体方法上的支撑,而与此同时,城市规划也就逐步地转向到成为一项技术性的手段。

这一时期由于经济上的大萧条和战争的原因,实践性的内容较少,主要的工作集中在理论积累和知识的完善,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在其中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广作用。

到二次大战结束时期,现代城市规划的操作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3)二次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的全面实践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后进入了城市的恢复、重建和快速发展时期,在此过程中,以提高生活标准、促进快速发展为主要目的,以国家整体性干预社会经济发展为动力,现代城市规划在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确立的规划原则的指导下,在上一阶段所建立起来的框架体系得到了广泛的实践。

这一时期,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城市建设实践中,理论性的建设相对较少。

在城市建设方面则以新城建设和城市内部的改造为主要内容,政府主导型的建设占据着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城市规划已经基本结合到城市政府的日常管理工作,并随着城市规划职业化制度的推行而得到更进一步的强化。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和发展
安城——体现了《周礼·考工 唐长安城 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采用中 轴线对称格局,道路为规整的方格 路网,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
在周、秦和汉三个朝代的800多年里, 长安城附近一直是国家的政治统治 中心所在地。隋朝曾在汉长安的东 南另建新城,唐朝取代隋朝后,改 名为长安城,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修 建,总人口达到近百万,成为当时 世界上的最大城市。 ① 地形与规模:南有终南山,北临渭 水,东有灞水,西为平原。城址东 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 ② 城市总体布局:平地新建,我国严 格布局的都城典型。 ③ 道路系统:严格方格网系统。 ④ 坊里:109坊,面积大,制度严格。 ⑤ 市肆:东西二市,同性质店铺集而 成行 ⑥ 水系绿化:饮水入城,绿化好。
城市规划概论
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概论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夏代已经开始国土勘测,居民点集聚,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 夏代已经开始国土勘测,居民点集聚, 商代出现我国城市雏形,河南偃师、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 (2)商代出现我国城市雏形,河南偃师、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安阳殷 墟。 (3)西周对于城市布局模式也有相应的严格规定。丰、镐、洛邑等城, 西周对于城市布局模式也有相应的严格规定。 洛邑等城, 如武王之意” 即按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如武王之意”,即按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4)春秋战国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 春秋战国的《周礼·考工记》 布局 王城建设的空间
城市规划概论
总结: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 有3500年的历史。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受制于 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受制于 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

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B、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城市得到了大规模发展。除了道路、桥梁、城 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以外,还大量地建造公 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 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更是进入了鼎盛 时期。除了继续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 以外,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 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 焦点。古罗马城是最为集中的体现,城市中心 是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形成的广场群,广场上 耸立着帝王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城市各处 散布公共浴池和斗兽场。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 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 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 施管理。
二、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 体制背景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 上--《周礼 考工记》----规矩 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 ----自然之上----变通
地位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
补充2、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
社会和政治背景
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 经历了从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 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 兴和巴洛克几个历史时期。
A、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 前5世纪,古希腊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 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在当时的城市(如米 立都城),广场和公共建筑(如神庙、市场厅、 露天剧场和市场)取代了宫殿,市民集会场 所形成了城市的核心,体现了民主和平等 的城邦精神。
形成了城市的核心
古罗马 ① 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② 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 隶主享乐的设施 ③ 城市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

第二章--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和编制程序PPT课件

第二章--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和编制程序PPT课件
2
通过行政手段,按照城市 规划和必要的申请、审核 报批、发证等程序和手续 ,对各项当前建设活动进 行合理安排和综合部署, 保证城市规划实施。
3
随时检查发现并及时 制止或处理一切地上 地下的违法用地和违 法建设,保证城市建 设有秩序的进行。
及时掌握城市建设情况, 对城市建设活动进行有效 的控制,同时对城市规划 进行实践检验和反馈,使 城市规划趋于完善、合理 和现实。
15
城市的总体规划
城市的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可以对
城市远景发展的空间布局提出设想。
2024/8/2
16
2024/8/2
城市分区规划
主要任务: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 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 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 讨论:你所知道的分区规划的城市?
17
详细规划
18
2024/8/2
LOREM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概念 二、主要内容 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 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 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 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 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 型、色彩等要求。
19



建 性
05
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

04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 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 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 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 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 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 的基本依据。
4
城乡规划
•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 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 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的重要依据, 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PPT课件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PPT课件
(一)商代 开始出现我国的城市雏形
◆ ◆ ◆ ◆
河南偃师商城 郑州商城 安阳殷墟 湖北盘龙城
1)城市中心位 于河流南岸的河 湾处(选址) 2)宫室建筑群 成组排列,似有 定局。
图:郑州商城遗址
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 址,位于郑州市中心及北关一带, 距今大约3500年历史。平面接近长 方形,约2000*1700米。
Ch2
§1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四)汉、三国、隋唐 城市规划思想逐步完善
◆中轴对称布局:
◆大小套城: ◆方格状路网 ◆里坊制:
唐代长安城
三国时期——曹魏邺城
中国汉代——长安城
Ch2
§1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思想
(五)宋代 开放的街巷制的形成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建设中绵延了千年 的里坊制逐渐被解除,北宋中叶的开封城出现了开放的 街巷制,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新发展。
(二)古代两河流域 ——建筑围合及构图思想
以宫殿、庙宇和观象台为中 心, 中心建筑围合成院落
美索不达米亚—吴尔城
Ch2
§1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古代西方及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思想
(三)古希腊 ——卫城建设 古 希 腊 雅 典 卫 城
建筑的排列不死板,既 考虑从城下仰望时的美, 又考虑臵身其中的美,充 分利用了地形。 建筑群布臵上,以铜像 统一构图,点出主题。不 机械地平行或对称,分散 排列,利用地形把最好的 角度朝向人们。
---
Ch2
§1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古代西方及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古代埃及 ——分区布局思想
贫 民 区
贵族区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三、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一)分散主义 的卫星城理论
分散主义起源于花园城市理 论。霍华德关于母城和子城的 学说,逐渐被其追随者发展为 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的理 论。
卫星城模式
Ch2 §2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三、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一)分散主义 的卫星城理论
卫星城模式
卫星城最初是在1915年美国 人台依拉 首先提出,稍后恩温 做了卫星城的设想方案。
Ch2 §2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三、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一)分散主义 的卫星城理论
有机疏散的思想,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或技术性的 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是 在吸取了前些时期和同时代城市规划学者的理论和实 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对欧洲、美国一些城市发展中的 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与思考后得出的结果。
他的工业城人口3.5万 人,全部从事工业劳动。 全市包括工业、居住、行 政、文化、娱乐等完整设 施。
工业区靠近河流,码头、 火车站设在工业区附近, 并与市区以快速干道相连。 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有大 片绿地分割。
Ch2 §2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二、近代规划理论的探索
(二)西班牙人马塔的带形城市 (A.S.Matao and “Linear City”)
二、古代西方及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思想
(三)古希腊 ——希波丹规划模式
普列耶城
1、 方格形道路网 2、城市中心由一个广场 和一些建筑艺术上有联系 的公共建筑组成
Ch2 §2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一、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产生的背景
(一)工业革命的爆发及其带来的城市发展矛盾
1785年爆发的工业革命 给社会和城市发展带来了 巨大的冲击。人口拥挤、住房短缺、城市中的贫民窟 大量涌现,疾病、瘟疫横行,城市居民的死亡率大 大高于农村地区。

总规原理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2010-2011-2)2

总规原理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2010-2011-2)2

建筑物的地面全部架空,城市全部地面由行人支配,屋 顶设花园、地下通地铁,距地面5米高处设汽车运输 干道和尔 这个城市1951年开始规划并建设, 1951年开始规划并建设 这个城市1951年开始规划并建设,是现代 城市规划运动中完全按照图纸付诸实施的第一 个城市。 个城市。 城市里极其明确的功能分区, 城市里极其明确的功能分区,道路的等级 与功能也区分的非常清晰, 与功能也区分的非常清晰,各个区域和道路不 用名称而全部用字母和数字命名, 用名称而全部用字母和数字命名,体现了一个 高度理性化的城市特征。 高度理性化的城市特征。也形成了以喜马拉雅 山为背景的高原之上一座纪念碑式的城市景观。 山为背景的高原之上一座纪念碑式的城市景观。 当时这座城市以其布局规整有序得到广泛的称 但是后来却出现了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誉,但是后来却出现了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功能分区导致社会分化;脱离印度国情, 功能分区导致社会分化;脱离印度国情,把外 来的西方文化强加在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身上; 来的西方文化强加在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身上; 城市建设的目的更主要是为新首府树立“ 城市建设的目的更主要是为新首府树立“纪念 中心规模宏大、 碑”,中心规模宏大、构思和布局过于生硬机 空间环境冷漠等等。 械,空间环境冷漠等等。
小 结
霍华德“田园城市”的方案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 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问题, 这一思想基本确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和规划理念, 其所运用的对大城市进行疏解的方法则通过随后的卫星城和 新城理论和实践活动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并经“大伦敦规划” (1944年)等的运用而成为此后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
卫星城的规划和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
• (1)“卧城”阶段:1912-1920 卧城”阶段:19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04.05.2020
主要内容提要
★ 城市规划学科 ★ 城市规划的概念 ★ 城市规划的任务 ★ 城市规划的内容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于学文
1
• 1、古典一城、市规城划市规划学科
古代的城市,由于其规模较小,实际上是城堡的建 设规划。《建筑十书》中有记述,中国城市也是这样。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将在后面单独讲解
– 二次大战后,欧洲重建时,普遍新建了一批卫星城,英国第 一批建设了8座,如哈罗卫星城等。
– 独立的卫星城。英国60年代的米尔顿•凯恩斯。在伦敦西北
80公里,占地9000公顷,人口25万。
就பைடு நூலகம்平衡
城市规划学科
–带形城市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亚•伊•马塔发表了带形城市的设想,即
沿着一条高速、高运量的轴线无限延伸,以取代传统的由核 心向外展延的城市形态。
中国的《桃花源记》
• 欧文的新协和村
罗伯特•欧文(英 1771—1858)主张建立崭新的社会组织,提出未来 社会按公社组成,人数500—2000,土地国有,实行部分共产主义。 1817年提出“新协和村”,人数300—2000,人均耕地0.4公顷。村内设 公共设施,周围是住宅,附近有工厂。村外有耕地、牧场和果园。产品 统一分配、财产共有。1825年,欧文带900人从英国到美国印地安那州, 用15万美元购买了12000公顷土地,建设新协和村。但不久就全部失败。
城市规划学科
• 傅立叶的公社
查勒斯•傅立叶(法 1772—1837)1829年发表《工业与社会的新 世界》,主张建立1500—2000人的公社,废除家庭小生产,减少家 务劳动。建设可以容纳400个家庭(1620人)的巨大建筑(“法兰斯 泰尔”)。 1871年,戈定按照傅立叶的理论在盖斯建设了“法 兰斯泰尔”。
1909年,发表芝加哥城市规划,形式主义、忽视社会经济问题问 题突出,对城市的影响仅限于局部。 城市美化运动持续15年。
(我国现在流行的城市绿化、美化——大草坪、广场、一条街……)
城市规划学科
–其他理论与实践
• 柯布西埃与《明日的城市》 注重功能,提倡城市集中主义。
1922年发表《明日的城市》。假设300万人的城市,其中40万人 居住在24座60层的摩天大楼中,60万人居住在多层连续板式楼 中,200万人居住在花园住宅中。
• 2、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为了解决社会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 矛盾,很多社会学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理论,在城 市规划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很多理论探讨和实践。其 中有不少对后来的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起到了启迪和 指导作用。
城市规划学科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
• 乌托邦
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1478—1535)著作《乌托邦(Utopia)》, 提出理想之邦,有50个城市,距离一天为限,与乡村紧密结合。每户一 半人在城市,一半人在乡村,二年轮换。街道宽200英尺。门不闭户, 以废除私有财产观念。生产物资放在公共仓库,按需领取。公共食堂, 公共医院。
•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的意义
–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 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一种社会现象 – 提出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 – 提出解决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城市规划学科
–田园城市
霍华德(1850—1928)在1898年发表《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 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共出六 版,最新有金经元的中文全译本。
霍华德提出城乡结合的模式,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卫生等问题。
• 三磁力图解 • 田园城市 城市规模为3.2万人,2400公顷。其中城市居住3万
人,城市用地400公顷;农村居住2000人,农业用地2000公顷。
• 田园城市群 当城市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时,则要新建设一个
城市,形城市群:中心城市5.8万人,总人口25万人。城市间用快速 交通联系。
– 1912—1920年,巴黎规划在周边16公里范围内建设28座居 住城市(含生活服务设施) “卧城”
– 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理论制定大赫尔辛基规划, 主张在卫星城镇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 魏林比
– 1928年,在编制大伦敦规划时,提出大城市人口疏散应与 地区的工业与人口分布的规划相结合。
– 提出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 提出城市规划应与周围地区整体考虑 – 提出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
–马丘比丘宪章
1977年,世界建筑师大会在秘鲁讨论城市问题。
– 把城市与区域联系在一起研究,有效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 – 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应和谐,应重视历史文化和地区特色 – 指出过分追求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联系、忽视了人与 人的多方面联系。应努力创造综合性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1925年巴黎中心区改建规划,16栋60层的办公大楼,地面开敞。
1933年设计《光明城》,城市中心为容纳2700人的居民联合体。 城市规划观:技术功能、高密度、不同建筑形式、高效交通
城市规划学科
• 3、近现代城市规划史的宪章
–雅典宪章 《城市规划大纲》
20世纪20末,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1928年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CIAM)。1933年,在雅典召开建筑师大会,商讨城市规划问题。
霍华德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1903年组织了田园城市有限公 司,筹集资金,在距伦敦东北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 田园城市—莱彻沃斯。 为卫星城镇理论提供了基础。
城市规划学科
–卫星城市
• 卫星城的理论基础
–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其追随者恩维提出大城市疏散人口问题
– 反磁力理论
• 卫星城的实践
– 内部设置服务设施
– 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在一起,改良主义
城市规划学科
–其他理论与实践
• 城市美化运动
1893年,芝加哥举办纪念哥伦布博览会。整齐划一的会场使人感 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巨大潜力。纪念哥伦布博览会的负责人丹 尼尔•伯纳姆 提倡以林荫大道、广场、公共建筑为核心的宏伟壮 丽的城市整体设计。
1882年,马德里外围建设了一个4.8公里的带形城市,1892年 设计了马德里外围的马蹄形城市。
–邻里单位理论
小区与居住区规划
• 邻里单位产生的背景
– 道路密集,街坊地块小
– 机动车发展,速度增加,车祸较多
– 居住方式不适应,临街住宅不安宁
• 邻里单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邻里单位为小区的“细胞”
– 小学、托幼不穿越交通道路,以此控制邻里单位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