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脑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脑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1版)诊疗方案优化说明(2011版)一、中风(脑梗死)方案优化1.疾病诊断标准:目前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基本一致,在脑梗死的治疗上,2010年跟进《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进行部分内容修订。
2.急性期中成药治疗:2010年增加银杏叶滴丸。
3.完善专科特色治疗:在黄角愈风糖浆、通腑排气合剂、安神合剂治疗的基础上,2009年对博心通软胶囊防治动脉硬化的疗效进行初步观察有效。
2010年在方案中增加了博心通软胶囊用于防治动脉硬化,加强中风病二级预防。
二、眩晕病方案优化1.中草药治疗:根据临床观察, 2010年增加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等中成药。
三、痴呆方案优化1.中成药治疗:2010年在口服银杏叶制剂的基础上,增加益脑胶囊、脑得生浓缩丸、培元通脑胶囊等中成药的使用,临床有效。
中风(脑梗死)诊疗方案中风病是在人体气血虚弱的基础上,多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肥甘厚味及烟酒等为病因,以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病机,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中风病的范畴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根据有无意识障碍分为中经络(无意识障碍)、中脏腑(有意识障碍)。
脑梗死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
(一)、中医部分1.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5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1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发病较缓慢,都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都与脑动脉硬化有关,也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④一般发病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底动脉症状和体征。
中风中医诊疗方案讨论结论与建议范文

中风中医诊疗方案讨论结论与建议范文In the real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troke, also known as cerebral infarction, is considered a result of Qi and blood stagnation, leading to an obstruction in the collateral vessels. TCM take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treatment by focusing on enhancing blood circulation, promoting Qi flow, and resolving phlegm stasis. In this discussion, we will delve into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stroke in TCM.在中医领域中,中风也被称为脑梗塞,被认为是气血瘀滞导致了毛细血管的阻塞。
中医采取全面的治疗方式,着重于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气机流通以及消除痰饮阻滞。
在本讨论中,我们将探讨中医对于中风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Diagnosis of stroke in TCM mainly depends on observing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analyzing tongue and pul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mmon symptoms include sudden onset of hemiplegia or hemiparesis, speech impairment, facial deviation, and loss of consciousness. The tongue might show a deep-red or purple color with ecchymosis or a thickcoating. Additionally, the pulse may present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lippery or wiry.中医对于中风的诊断主要依靠观察临床表现以及分析舌象和脉象特征。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2016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基本情况中风病(急性期)作为脑病科优势病种,我们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我脑病科完成了中风病(急性期)临床路径的入径工作。
制定了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方案并加以实施。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穴位注射、刮痧、拔罐等。
我们脑病科从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按照诊疗方案应入径人数为315人,变异人数为145人,退出路径人数为32人,完成入径人数为138人,中医临床路径的运行情况良好。
对于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我科不断分析总结,提出问题并加以完善,回顾去年仍有较多患者在中风病(急性期)治疗中合并其它多项疾病,而使临床路径中断或无法纳入。
二、中风病(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经过近1年的临床路径工作,共治疗符合临床路径标准的中风病(急性期)病人138例,现就本病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1、临床疗效:中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汤剂54例、中药静脉制剂54例、针灸23例等治疗,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2、辨证分型:气虚血瘀证10例,痰蒙清窍证32例,痰热内闭证11例,风痰阻络证8例,痰热腑实证2例,阴虚风动证0例,元气败脱证0例。
3、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使用率60%,特色疗法使用率15%,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4、治疗效果:临床痊愈率40%,临床显效率50%,有效率10%,无效率0%。
5、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调查,对治疗费用、疗程、治疗效果、诊疗服务很满意,满意率达到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三、中医药的作用分析(一)中风病(急性期)临床治疗难点分析在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可以首选中医治疗,但是对于中风病(急性期)治疗中中医选用的时机:是在选用西药的基础上使用中药还是单纯选用中药?这样结果又如何评价?(二)中医药的作用分析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诊疗方案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改善了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减轻了中风病(急性期)对身体造成的各种损害,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风病(包括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

中风病(包括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一、定义1、中医定义: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2、西医定义:中风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脑血管病相似。
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型。
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脑梗死旧称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schemicstroke),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
与其关系密切的疾病有: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各种原因的脱水、各种动脉炎、休克、血压下降过快过大等。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隙碍为主要特征。
脑梗死不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肋,,而且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的出处:出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周仲瑛主编的中医内科学第七版教材;2、中医诊断标准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客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睡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诊断时,在中风病病名的诊断基础上,还要根据有无神识昏蒙诊断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中风病病类。
中风病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类最长可至1个月;恢复期是发病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系发病半年以上者。
3、诊断要点:(1)神昏初起即可见。
2021年上半年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一、基本情况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21年1月至6月,威海市中医院在脑病康复科护理组应用“中风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28例,第一诊断28例,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共11例,患者平均住院12.4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1.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26例:风痰阻络证14例。
2.补充证候诊断的病例数0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病情观察,体位,皮肤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安全护理,情志护理,用药护理,功能锻炼,卧床休息、避免诱因、观察、环境、排痰、监测、物理降温、语言功能训练、评估、鼻饲管、吞咽训练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脐灸、耳穴压豆、中药足浴、穴位贴敷、中药离子导入、热敏灸等。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穴位贴敷。
分析其原因:1.穴位贴敷治疗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
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压豆和脐灸。
分析其原因:1.耳穴压豆治疗是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对症给予相应的中药方剂治疗,应用效果好,受患者喜爱。
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上述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4脐灸利用肚脐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透入肌肤以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脐灸、穴位贴敷、中药离子导入和热敏灸,分析其原因:脐灸、穴位贴敷、中药离子导入和热敏灸改善中风患者半身不遂、言语蹇涩等不适症状,同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康复科中风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和优化计划

康复科中风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和优化计划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风,又称卒中,是指突发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堵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引起脑细胞缺氧而死亡的病症。
内科中风病急性期(脑梗死)

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与评价、优化一、中风病急性期(脑梗死)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多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颅脑CT或核磁共振成像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颅脑CT或核磁共振成像有责任梗死病灶(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经络(1)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风阳上扰证:平素头晕头痛,突发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脉弦有力。
(3)阴虚风动: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则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2、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鼻鼾痰鸣,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4周以内;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血行瘀滞证(阴闭证):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松懈瘫软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血行瘀滞证(阳闭证):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褐黄干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血行瘀滞证(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血行瘀滞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3)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觥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疗难点及其解决思路与措施(2012)
一、临床资料
中风又名卒中。
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血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中风病临床表现与西医的脑血管病相似,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型。
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中风辨证诊治。
中经络可分为风痰阻络、肝阳暴亢、阴虚风动、气虚血瘀四型,分别应用脑脉通1-4号治疗。
我科在2012年1月一2012年12月共收治中风病人405人,其中中风急性期386人,中风恢复期19人,中风住院人数占内科总住院人数39%。
其中男198例,女207例;年龄最小者51岁,最大86岁,平均年龄(67.5士5.3)岁。
二、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其中风痰上扰型共128人,占31.6%;肝阳暴亢型共56人,占13.8%;阴虚风动型占105人,占25.9%;气虚血瘀型占116人。
占28.6%。
在总疗效判定方面,四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89%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5%以上。
三、分析、总结及评价
在中风的治疗中,在按照西医(脑梗死)诊疗指南处理时,加用中医辩证施治。
中医认为中风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机,治疗以袪风化痰、平肝潜阳、滋阴熄风、活血化瘀等为主要方法。
但以活血通络贯通始终。
风痰阻络型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加用丹参,当归,川芎,鸡血藤,地龙等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如下:陈皮12g 、半夏15g、茯苓15g、天麻20、丹参30g 、当归20g、胆
星12g、鸡血藤30g、白术15g、炙甘草15克、川芎12g肝阳暴亢型用脑脉通2号方,以天麻钩藤饮加减,亦加丹参,当归,地龙等以活血通络。
方药如下:天麻15g、钩藤20g、石决明20g、杜仲15g、丹参30g、川牛膝12g、黄芩12g、桅子15g、当归15g、川芎12g、珍珠母15g、地龙15g、桑寄生20g、菊花15g。
阴虚风动型用脑脉通3号主方为镇肝熄风汤,白芍20g 、玄参20g、天冬15g、龟板15g、枸杞子30g、丹参30g、牛膝20g、当归15g、地龙15g、黄精10g、龙骨30g、山萸肉15g、炙甘草15g、牡蛎30g。
气虚血瘀型用脑脉通4号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化裁,均应用大量活血化瘀药物以通络。
黄芪50g 、地龙15g、当归15g、川芎15g 、桃仁12g、红花12g、赤芍20g、党参20g、全虫10g、葛根30g、桑寄生30g从上面结果表明,在西药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很大程序上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
特别配合针灸、理疗大大的促进了肢体的恢复。
四、中医治疗难点与对策
中风证系急性脑血管病,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仍居高不下,如何有效降低“四高”,是目前中风病难点和焦点,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提高救治效果和康复效果又是关键所在。
难点之一:如何提高中医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1)加强宣教。
提高人们对中风病发病特点认识,及早就诊、紧急治疗。
全社会及医务人员树立“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功能”的观健康观念。
(2)改善医疗条件。
建立快速救治体系,进一步强调卒中单元为神经科急诊超急的意义,不断提高救治质量,力求使中风病人能够在最有效的治疗时间窗内得到有效的救治,从而降低病死率及减轻残程度。
(3)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
中医要发挥传统中医急救药物的研究如开发,如传统中成安宫牛黄丸,同时发挥中药的整体治疗优势。
(4)动态的辨证施治,治疗个体化。
中风病情复杂,变化迅速,个体差异极大,不能一个证型,一个处方一直治到底。
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病情演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使治疗更具针对性。
(5)
早期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脑病科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卒中单元,形成救治——康复——健康教育与预防一体化的治疗体系。
充分利用现代医的康复理论及康复设施,与中医针灸、推拿、烫疗等有机结合。
(6)加强研究力度。
深入探索中风病病因病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与措施,研制新的高效中药。
难点之二:患者有球麻痹,服中药困难的问题。
加强针灸等治疗球麻痹,促使患者能顺利进食,必要时下鼻饲,灌服中药。
难点之三:如何降低发病率和复发率。
(1)进一步加强中风病的流行病研究,特别是中医中风病流行学的研究,寻找出规律,制定防治措施。
(2)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预防中风危险因素及中风病发生的古籍文献研究,以及饮食疗,药物治疗,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研究力度。
(3)临床治疗与中医治未病有机结合。
如中医灸法预防中风。
(4)加强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治疗和控制。
难点之四: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疗效。
及时分析总结诊疗方案,优化方剂,提高疗效。
1.去掉脑脉通1号中的钩藤,因钩藤微寒,不易袪痰.去掉寒性的地龙.
加桃仁、红花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加枳实、竹茹行气化痰。
2.去掉脑脉通2号,3号中的葛根防其升阳.
3.脑脉通4号中去掉引血下行的牛膝.去全蝎。
加鸡血藤活血通络。
4.脑脉通3方中加赭石以重镇潜阳加茵陈清泄肝阳,条达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