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管隧道沉降控制研究

合集下载

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沉降控制技术研究

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沉降控制技术研究

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沉降控制技术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其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铁隧道穿越道路、河流或者其他建筑物时,在实施施工技术方案后如何确保施工安全、不影响正常使用和周边环境、不影响过往车辆及行人是地铁工程建设中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首先针对既有隧道沉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对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沉降控制技术防范进行探索,提高地铁工程施工效率、质量和安全性,为后续类似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地铁;下穿既有隧道;沉降;控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随之而来的是既有隧道沉降问题日益突出。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过程引起既有隧道沉降会导致车站、区间隧道出现变形过大等问题,甚至会造成对地面建筑物产生破坏。

目前有关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沉降的控制措施,已成为国内外工程建设中比较成熟和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但在实际运用中针对同一工程区间内不同时期,开挖出来的地表沉降变形值进行控制的研究并不多见。

因此,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沉降控制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同时针对地铁区间隧道下穿既有隧道施工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1地铁盾构受到既有隧道沉降影响因素分析为确保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合理性,针对地铁盾构施工对既有隧道沉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1)对影响既有隧道沉降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考虑变形影响的基于地表最大沉降量的控制标准,为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隧道实施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基于地表最大沉降量控制标准提出了一种用于确定沉降控制极限值的计算方法,并对该方法中参数的取值和分析提出了具体建议。

3)基于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沉降控制标准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隧道施工的控制措施,并通过现场实施得到验证。

4)针对该沉降控制措施设计中出现对地铁盾构掘进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分别提出了采用地面注浆加固、降低掘进速度和加强监控量测等技术手段[1]。

隧道支护中的地表沉降控制

隧道支护中的地表沉降控制

隧道支护中的地表沉降控制地下隧道的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隧道建设中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地表沉降问题。

随着人们对更高质量、更长寿命的隧道需求的增加,对地表沉降的控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隧道支护中地表沉降的控制出发,探讨一些常见的措施和技术。

在隧道建设中,地表沉降是由隧道开挖引起的。

隧道开挖会导致地下岩层的失稳,从而引发地表沉降。

所以,在隧道建设中,地表沉降的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要控制地表沉降,就需要采取有效的隧道支护措施。

合理选择隧道支护系统,是减小地表沉降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隧道支护系统有钢筋混凝土衬砌、钢支撑和浅埋法。

钢筋混凝土衬砌是最常用的隧道支护形式之一,它能够提供良好的强度和刚度,有效保护隧道结构不受外部力的破坏。

钢支撑是另一种常见的隧道支护形式,它主要由钢梁和钢拱构成,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

而浅埋法则是通过在地下挖掘浅埋的方式来建设隧道,能够减少对地表的干扰。

其次,地表沉降控制还需要进行精确的地表监测。

通过监测地表沉降的情况,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来控制沉降的速度和幅度。

常用的地表监测技术包括测量方法和遥感方法。

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经典的测量仪器和现代的全站仪、GPS等设备。

遥感方法利用遥感卫星获取地表图像,通过对比前后的图像变化来监测地表沉降情况。

这些监测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地表沉降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合理的施工方法和管理也对地表沉降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重型机械对地下岩土进行过度挖掘或挤压,以减少沉降的发生。

同时,应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和施工时间,控制挖掘进度,以避免隧道开挖过快引起的地表沉降问题。

另外,施工期间的地下水管理也是减小地表沉降的重要环节,应采取措施保持地下水的稳定,防止水压和渗流对地下岩土的影响。

最后,对于已经发生的地表沉降,及时采取补偿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地下注浆、加固地基等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已经发生的地表沉降,保持地表的平稳。

沉管隧道沉降控制的计算分析

沉管隧道沉降控制的计算分析
太 注 意 的 问 题 , 些 隧 道 在 运 营 过 程 中 , 现 了 不 有 出
公路 的沉 管 隧道 建 成 并 投 入 使 用 , 中 6 % 以上 其 0
集 中在 美 国 、 兰 、 荷 口本 三 国 _ 一 19 l .9 3年 , 国 建 0 我
同程 度 的沉 降 , 软 土地 基 上这 个 问题 特 别 突 出 , 在 不仅 在 我 国 的一 些 沉 管 隧 道 中 发 现 这 个 问题 , 在
第 2 3卷 第 3期
文 章 编 号 :6 1 8 3 2 0 ) 3 0 4— 4 17 —6 3 ( 0 2 0 —0 9 0
沉 管 隧 道 沉 降控 制 的 计 算 分 析
李 剑 ,李 清 富 ,李 冰
( . 济 大 学 地 下 建 筑 与 工 程 系 , 海 20 9 ; . 卅l 学 环 境 与 水 利 学 院 , 南 郑 卅 5 0 2 1 同 上 0 02 2 郑 大 河 l 00 ) 4 摘 要 :根 据 某 一 沉 管 隧道 长 期 运 营 中监 测 到 的 沉 降 , 一 直 被 _ 程 技 术 人 员 忽 视 的 沉 降 问 题 的 机 理 对 Y -
也 日臻 成 熟 . 目前 世 界 上 已 有 10 多 条 用 于 铁 路 、 0
对 于此 . 于对 沉 管 隧道抗 浮 的重视 , 在 运 营的 由 现
沉 管 隧 道 的 抗 浮 问 题 解 决 的 基 本 较 好 . 随 着 沉 但
管 隧道 的长期 使 用 , 过 监 测 发 现 了一 个 以前 不 通

( )潮 汐 往 复 荷 载 引 起 的沉 降 : 有 潮 汐 的 2 在
河 段 , 于 潮 汐 的 往 复 运 动 会 产 生 潮 汐 荷 载 , 部 由 这

城市隧道施工引起的沉降问题研究

城市隧道施工引起的沉降问题研究

科技创新Technological progressI·67·中国高新科技 2019年第39期城市隧道施工引起的沉降问题研究0 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口增多,功能复杂,可利用土地资源紧张,交通拥堵问题十分严重。

从地面发展至地下的城市地下隧道工程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上起到重要作用。

事实上,早在20世纪,发达国家就已提出“大力开发地下空间”的政策。

可见,城市地下隧道工程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发展趋势。

城市隧道施工可能引起地面沉降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与地质相关的自然因素和施工导致的人为因素两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岩土体自身的特性、地应力、地下水等,这些都会影响隧道的稳定性,且这些因素在不同地质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人为因素包括隧道的埋深、断面尺寸、施工方法和环境、支护材料和形式、工程用途和监测、服务年限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沉降问题。

我国在近十年的大规模地铁隧道建设中,在广州、北京、青岛、大连、南京、哈尔滨等多地都有由沉降问题引发的塌方事故发生,地面沉陷面积在20m 2以上。

城市隧道的塌方既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也会使地面的车辆、建筑物、公共设施遭到破坏和损失,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

因此,如何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就需要对城市隧道施工引起的沉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隧道施工的多种方法及其施工特点,然后分别综述了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和建筑物沉降问题的理论研究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能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 城市隧道施工的方法介绍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城市隧道数量逐渐增多,城市隧道施工次数增多。

商场、防空洞等的地下建设一般埋深较浅,地层的岩土材料强度较低。

若以传统的矿山法挖掘隧道,围岩的自承能力差,很容易发生事故,因此,矿山法已不适用于现代的隧道施工。

现代隧道施工要注意与当地地质岩层相适应,且要顾全周边环境,因此可供选择的常用施工方法有明挖法、盖挖法、浅埋暗挖法、盾构法和沉管法等,其中又以明挖法和盾构法为主,下面对这几个方法的原理和特点进行介绍。

城市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沉降控制与分析

城市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沉降控制与分析

!!!!""#年$"月第$"期中国资源综合利用"#$%&’()*+,-()"*./,(#(%)$0(12$3$4&2$*%随着城市地铁在我国的陆续兴建,浅埋暗挖法在地铁隧道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其埋置深度小,随着地层物质被挖出,自洞室临空面向地层深处一定范围内地层应力场将发生调整,宏观表现为地层物质的移动,施工引起的地层变位将波及地表,产生地面沉降,形成施工沉降槽,过大的地面沉降和地层变位将直接危及地面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进而危及施工安全,因此施工中必须对有害沉降进行控制,这就要解决沉降的控制基准问题,并通过控制基准在施工过程中对地面建筑、地表沉降等,在理论分析指导下进行有计划的监测,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对暗挖隧道进行动态管理。

$沉降控制基准值的确定沉降控制基准由两个方面确定:其一是出于环控的需要;其二是出于隧道工程结构本身稳定的需要。

实施的控制基准必须两者兼顾。

沉降对城市环境、隧道结构本身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地面建筑物的过量倾斜及地下管线的变形、断裂而影响其正常使用和威胁结构安全。

通常的地面沉降控制值即是出于对环境和结构稳定要求的考虑,其根据主要来源于已有的建设规范及以往的工程实例。

但是由于地面建筑及地下管线种类繁多、结构等级各异,线路穿越的地层不同,若均用同一基准值控制,难免产生某些地段过于保守,造成经济损失,某些地段又出现危害性沉降的弊端。

为了使给出的沉降控制基准值既保证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又使建筑成本较为经济,有必要对控制基准作较深入的分析,使其尽量适应各类建筑及地中管线的需求及尽可能符合工程实际。

沉降对地面建筑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地面的不均匀沉降引发的建筑物倾斜(或局部倾斜)。

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678889!:88:)中对各类建筑物的允许倾斜值已明确规定。

因此,对建筑物而言,允许最大差异沉降(不均匀下沉)作为地面沉降的控制条件,本文以横向沉降曲线加以分析。

探讨隧道沉降的补救措施

探讨隧道沉降的补救措施

探讨隧道沉降的补救措施1出现沉降的原因分析ﻭﻭﻭ据查勘,隧道出口左侧是一条深沟,这几天连续下雨,并且老百姓开挖的其他沟渠水量汇集至该深沟,地表水下渗导致洞内粉质粘土含水量加大,增大了土体自重、破坏土体稳定性。

加上土体本身松散,土压力大。

根据粉质粘土自身的特性,该段为含部分碎石性粘土,土体松散,自稳能力差,遇水后更差,极易出现局部压力大,造成土体变形,导致隧道下沉。

土体含水量大,使得粉质粘土粘聚力下降,甚至消失,产生巨大的变形力,支护抗力不足.根据开裂现在情形看,向偏压一侧变形,混凝土开裂,钢架变形,因此因隧道断面大、向一侧偏压,产生巨大的挤压力.隧道开挖断面大、跨度大,加上偏压,本隧道最大跨度约14。

7m,开挖过程中扰动对围岩影响大.ﻭ2整治方案ﻭﻭ地表处理发现下沉后,沿着开裂区域外施作梯形C25混凝土天沟,尺寸为1.6m×0。

6m,厚度0。

3m。

下沉影响范围内,查找裂缝,采用快硬水泥砂浆及时封堵,并且及时采用彩条布覆盖,防止雨水直接下渗。

并且按照间距3m,梅花形布置,采用42mm小导管进行注浆固结,长度4~6m。

严格记录钻孔数量、深度、导管安放和注浆量,并控制注浆压力和观测洞内外情况。

注浆处理完成后,对开裂区域挂网喷锚,钢筋采用8,网格为10×10cm,混凝土强度为C25,厚度为10cm.洞内处理洞内回填土出现下沉后,及时清理洞内施工工具,组织车辆、机械,从弃土场拉土到隧道内,填筑高度至少3m,挖机、自卸车、推土机相结合,分层填筑,并且实时采用推土机来回走动压实。

专人指挥,防止洞内施工时,看不清楚。

施打锁脚锚杆采用108mm导管施做,对变形大的,采用6根,长度6m,并且注浆固结,变形小的采用4根42mm的导管,长度4m,注浆固结,限制钢架底脚变形。

锁脚钢管数量和直径均比设计和加大.增设横向和竖向钢管支撑隧道拱脚部位采用200~250mm钢管从掌子面到洞口方向横向支撑初期支护拱架,间距1.2m;竖向采用200~250mm钢管支撑,间距1.2m,并且在管内灌注混凝土。

隧道施工中的地面沉降控制

隧道施工中的地面沉降控制

隧道施工中的地面沉降控制隧道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地面沉降控制。

地面沉降是指地面表面下沉的现象,它可能会对周围环境和建筑物造成损害。

因此,在隧道施工中,必须采取措施来控制地面沉降。

1. 地质勘探在隧道施工之前,必须进行地质勘探,以了解地下情况。

地质勘探可以确定地下岩石的类型、厚度和稳定性,以及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流动情况。

这些信息对于隧道施工的规划和设计至关重要。

2. 预测地面沉降根据地质勘探的结果,可以使用数学模型来预测地面沉降的情况。

这些模型可以考虑地下岩石的类型、厚度和稳定性,以及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流动情况。

预测地面沉降可以帮助工程师制定控制措施。

3. 控制隧道施工的进度隧道施工的进度对地面沉降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施工速度过快,地面沉降可能会加剧。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控制施工的速度和进度,以避免地面沉降过大。

4. 采用合适的隧道掘进方法隧道掘进方法对地面沉降也有很大的影响。

不同的掘进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地面沉降。

例如,盾构法比开挖法产生的地面沉降更小。

因此,在选择隧道掘进方法时,必须考虑地面沉降的影响。

5. 采用地面沉降监测系统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必须采用地面沉降监测系统来监测地面沉降的情况。

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地面沉降的变化,并采取措施来控制地面沉降。

监测系统还可以提供数据,帮助工程师调整施工计划和控制措施。

6. 采取控制措施如果地面沉降超过了预测值,必须采取控制措施来减少地面沉降。

控制措施可以包括加固地下岩石、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施工速度等。

采取控制措施可以保护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结论隧道施工中的地面沉降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地质勘探、预测地面沉降、控制施工进度、选择合适的隧道掘进方法、采用地面沉降监测系统和采取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地面沉降,保护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沉降变形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沉降变形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沉降变形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浅埋暗挖隧道的施工也越来越普遍。

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施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沉降变形是一项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隧道施工沉降变形的原因和控制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沉降变形原因分析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沉降变形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 地质和水文条件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的不同会直接影响隧道的沉降变形。

例如,土层中的含水量、地下水位的高低、土层结构的稳定性等都会导致隧道的沉降变形。

2. 施工方式和技术隧道的施工方式和技术也是造成沉降变形的重要原因。

挖掘工序、注浆和加固工序、打洞工序等都会影响隧道的沉降变形。

3. 荷载条件荷载条件也是导致隧道沉降变形的因素之一。

例如,地铁列车、行人、车辆等会对隧道的沉降变形产生影响,甚至会加剧沉降程度。

4. 工期和施工方法施工方法和工期也会影响隧道沉降变形。

例如,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采用快进法施工会加速围岩的破坏并导致隧道沉降变形。

三、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沉降变形控制措施为了控制和减小隧道施工中的沉降变形,以下控制措施应被采取:1. 地质条件分析在施工前一定要进行地质条件分析,如土层的性质、水文条件、地震灾害等。

仅仅采取一般的地质勘察方式是不够的,站在工程全局的角度,可以采用先进的地质探测技术,并结合实测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分析。

2. 施工技术与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技术,并调整施工顺序,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地下沉降变形。

例如,在挖孔过程中,应试图减少挖孔造成的运动量,以改善工作现场的环境条件,使土地的变形得以最小化。

3. 进行沉降预测通过对施工工艺和设备的模拟、试验和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隧道沉降变形的范围和程度。

可以及时调整施工工艺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隧道沉降变形。

4. 注浆工程注浆技术在地下工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可以加固岩石,提高坚硬程度,从而减少地下沉降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算 。通过理论分析 、 调查研究与计算分析相结合 , 对 比了箱体结 构置换 , 荷载 分担结构 以及桩基加 固三 者之间在可 施工性 、 功能性 、 可靠性 、 养护等方面 的优缺点 , 为类 似工程提供参考 。
关键词 沉管隧道 沉降 箱体结构置换 荷载分担结构 桩基加固
积深 度可达 几米 , 常 常是 引起 沉 降 的主要 因素 。
宁波 甬江沉 管 隧道是 浙江省 3 2 0省道 的过 甬江
的 隧道 , 受 甬江 回 淤 的影 响 , 隧道 发 生 了较 大 沉 降 。
隧道 总长 度 1 0 1 9 . 9 7 m, 由北 岸 引 道 3 6 0 . 4 4 m( 地 下
管隧道沉降的形成原因, 提出有效 的沉降控制措施 。
体结构 置换 和荷 载分 担 结 构 ; 提 高 下部 土体 承 载 力
措施有 桩基 加 固 。
3 . 1 工程概 况
压缩量减少使得防水性能降低。管段接头两端临近
端钢壳 的 少 量 环 向裂 缝 , 局 部 有 渗 水 干 燥 后 的痕
迹L 3 ] 。本文 以某公 路 沉 管 隧 道 工程 为 依托 , 针 对沉
公路 隧道
2 0 1 3 年 第 2期 ( 总第 8 2期)
沉 管 隧道 沉 降控 制研 究
叶建 忠 应 础 斌
( 浙江省交通 规划设计研究 院 杭州 3 1 0 0 0 6 )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沉管隧道沉降机理, 提出了针对性的沉降控制措施, 并对各种控制措施进行了数值模拟计

隧道通 过地层 为第 四系全 新统 ( Q 4 ) 海相 、 河口
R ・
公路 隧道 比较 论证 。
2 0 1 3年 第 2 期( 总第 8 2 期)
I l 叠圈 _ _ 圈 口 豳 ■一
箱体 结构 置换 : 结构受力较大, 结构质量可靠, 对 隧道 基本无 影 响 , 管顶 卸载作 用较 好 , 在 一定 程度
3 沉 降控 制 实例 研 究
为 防止 隧道 因沉 降引起结 构安 全度 及渗 漏水 等 病害 , 需要 采 取 有 效 的措 施 控 制 沉 管 隧道 的沉 降 。 目前 , 主要 的沉 降控制措 施有 两种 思路 : 减 小上部 荷
载和箱
弱土 层 。
7 . 5 m, 净高 4 . 5 m; 汽车荷 载: 汽 车 一2 0级 , 挂 车 一 1 0 0 。江 中 沉 管 横 断 面 外 轮 廓 尺 寸 为 1 1 . 9 0 m×
7 . 5 0 m。顶板 、 侧板厚均 为 8 5 c m, 底 板厚 度为 1 0 5 c m,
沉 管 隧道是 在水下 预定 的隧道 轴线 位置 上开挖 基槽 , 然后 把在 干船 坞 等 露天 场 预 制好 的管 段 拖 运 沉放 到基槽 里 并 连 接起 来 的一 种 方 法 。从 1 9 1 0年 修建 第一 条 沉 管 隧 道— —底 特 律 隧 道 至 今 已经 有
9 2 年 的历史 了 , 沉 管 隧道 以其 独 有 的优 越性 , 受 到
为钢筋 混凝 土结 构 , 管 内路 床 、 路 面 厚度 共 7 0 c m( 其
中路 床 4 8 c m, 水泥混凝 土路面 2 2 c m) , 如图 1 所示 。
( 2 ) 淤 积 引起 的沉 降 : 河道 的泥沙 淤 积一直 是 困
扰水 下构 筑物 的一 个难题 , 在 有些沉 管 隧道 附近 , 淤
l 刖 吾
( 3 ) 潮 汐 往 复 荷 载 引 起 的沉 降 : 在 有 潮 汐 的 河 段, 由于潮 汐 的往复运 动会 产生 潮汐荷 载 , 这部分 荷 载对 沉管 的沉 降也有 影 响 。 ( 4 ) 超 载活 载 引起 的沉 降 : 随 着经 济 的腾 飞 , 交
通量 的增 大远 远超 过 了早 期 的预测 . 现 在修 建 的沉 管 隧道 的交通 量几 乎 都超 过 当初 的设 计值 , 这部 分 的荷 载 引起 的沉 降也不 能忽视 。
分析 。 隧道原设 计标 准 : 双 向 2车道 单 孔 隧道 , 路 面 宽
2 产 生 沉 降 原 因
特殊 环境下 沉 管 隧道 的沉 降 机理 较 为 复 杂 , 经 过研 究分 析认 为 , 引 起 沉 管 隧道 沉 降 的 因素 有 以下
几个 方 面L 4 j 。
( 1 ) 槽 底扰 动层 : 在 隧道 施 工 的 过程 中 , 施 工 开 挖对槽 底 土体 的扰 动 以及基 槽 中淤泥 的沉 积是 不可 避免的, 这样会 在基 槽 底 部 形成 一 层 性 质较 差 的软
连续墙 结 构 加 横 撑 ) 、 北岸竖 井 1 5 m、 江 中沉 管 段 4 2 0 m( 含 E1 ~E 5共 5个 管段 , 长度 8 5 m+8 0 m+3 ×8 5 m) 、 南岸引道 2 2 4 . 5 3 m( 扶 壁 式 挡 土墙 结 构 为 主) 等几 部分组 成 , 本 文 选 取埋 深 最 大 的 E 2段进 行
工程 界 的广泛关 注 , 其修建 技术 也 日臻成熟 。
目前 世 界 上 已有 1 0 0多 条 用 于铁 路 、 公路 的沉
管 隧道建 成 并 投 入 使 用 , 其中 6 0 以 上 集 中 在 美 国、 荷兰 、 日本 三 国E 1 , 2 ] 。我 国已拥 有 了相 当数 量 的 沉 管 隧道 , 随着建 成 的沉 管 隧道不 断增加 , 特别 是在 不 同环境 下修 建沉 管 隧 道 , 出现 了一 些 以前 不太 注 意 的 问题 , 其 中沉 降 就 是关 键 问题 之 一 。沉 降造 成 的危 害严重 : 如 甬江 隧 道 的主 要 病 害之 一 就 是沉 管 段 的不 均匀 沉降 ( 最大 沉降量 约 9 c m) 导致 管段 的接 头附 近 出现 环 向裂 缝 , 及对 管 段接 头 GI NA 止 水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