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品课件

让我们写出自己的读书目的和理由吧。 (课后小练笔)
我的理想是:_当__一__名__医__生__因为(举事例) _因_为__我__爸__爸__就__是__一__名__医__生__,__每__当__我__看__见__爸__爸__救__治__了__一____ _个__又__一__个__的__病_人__,__我__心__里__就__无__比__羡__慕__、__佩__服。_我希望 _将__来__做__一__名__救__死__扶__伤__的__好__医__生__,__治__好__每__一__个__垂__危__病_人__。__
课堂演练
一、下列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A.外貌 B.心理 C.神态 D.语言
1.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C ) 2.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 D ) 3.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 鼻子的外国人。( B )
二、选择正确选项。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 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 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我会认
jué
fàn
wèi
xiào
崛范魏
效
huái
huò
xī
chì
淮惑
晰
斥
结构分析
左右结构
崛 晰准
效
魏租上下结构 Nhomakorabea惑 范结构分析
翘舌音
斥 chì 沈 shěn
帮忙反招训斥
中国巡警肯会帮忙
(不帮忙)训斥妇女 握紧拳头。只能劝慰
太气人了,为什 么会这样?
落后就要挨打
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 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 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2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部编版 (共25张PPT)

06:46:06
回溯历史
1900年5月28日,八国联军侵 华,北京城彻底沦陷,八国 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 奸淫抢掠。图中是八国联军 将中国人的头残忍得砍下来 并无耻的合照炫耀。
06:46:06
三 深入阅读 第二部分:耳闻“中华不振”
分角色读一读11~14自然段, 思考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中华不振”?
06:46:06
四 拓展阅读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韬海亦英雄。
注释
邃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群科,即 社会科学。一说是各种科学。 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 破壁: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 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 酬:实现。 蹈海:投海
中国的巡警为什么不处罚外国人? 如果你在现场,你的心情如何?
06:46:06
三 深入阅读 第三部分:目睹“中华不振”
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 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 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 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 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06:46:06
三 深入阅读 第一部分:立志“振兴中华”
完成填空:
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 们为什么而读书?”学生们踊跃回答。有的说 为家父而读书 ; 有的说: 为明理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周恩 来的回答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06:46:06
三 深入阅读 第一部分:立志“振兴中华”
回溯历史
1900年5月28日,八国联军侵 华,北京城彻底沦陷,八国 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 奸淫抢掠。图中是八国联军 将中国人的头残忍得砍下来 并无耻的合照炫耀。
06:46:06
三 深入阅读 第二部分:耳闻“中华不振”
分角色读一读11~14自然段, 思考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中华不振”?
06:46:06
四 拓展阅读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韬海亦英雄。
注释
邃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群科,即 社会科学。一说是各种科学。 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 破壁: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 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 酬:实现。 蹈海:投海
中国的巡警为什么不处罚外国人? 如果你在现场,你的心情如何?
06:46:06
三 深入阅读 第三部分:目睹“中华不振”
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 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 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 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 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06:46:06
三 深入阅读 第一部分:立志“振兴中华”
完成填空:
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 们为什么而读书?”学生们踊跃回答。有的说 为家父而读书 ; 有的说: 为明理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周恩 来的回答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06:46:06
三 深入阅读 第一部分:立志“振兴中华”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教学PPT

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地点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 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都发生了变化,这是另
外一件事(第三件事)。
我们来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吧。
在第一件事中,很多同学都回答了魏校长 的问题,但是,作者重点是要写周恩来的回答, 在归纳主要内容时其他同学的回答可以忽略。
中国人受到外国人的欺侮都是因为“中华不 振”,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后作业
1.读读《周恩来传》,了解我们 的好总理奋斗的、光辉的一生。 2.完成《素养提升手册》中本课 练习。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的 兴起而读书。
归纳第三件事时,要划去次要的人物同学、 围观的中国人,保留主要人物。再理清人物之间 的关系,说清楚主要人物做了什么或想了什么。
第三部分( 第15-17自然段):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 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 不振”。
让我们用上“之所以……是因为……”将 三件事连接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初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认字
jué
fàn
崛 起 模范
wèi
xī
魏校长 清晰
xiào huái
huò chéng chì
仿效 淮安 疑惑 惩 处 训斥
识字游戏
我爱记笔记
学写字
拼音开关
sù xī zhèn xiōng huái zàn
肃晰振 胸怀 赞
xiào fán gù xùn chì
二、选择题。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
都发生了变化,这是另
外一件事(第三件事)。
我们来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吧。
在第一件事中,很多同学都回答了魏校长 的问题,但是,作者重点是要写周恩来的回答, 在归纳主要内容时其他同学的回答可以忽略。
中国人受到外国人的欺侮都是因为“中华不 振”,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后作业
1.读读《周恩来传》,了解我们 的好总理奋斗的、光辉的一生。 2.完成《素养提升手册》中本课 练习。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的 兴起而读书。
归纳第三件事时,要划去次要的人物同学、 围观的中国人,保留主要人物。再理清人物之间 的关系,说清楚主要人物做了什么或想了什么。
第三部分( 第15-17自然段):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 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 不振”。
让我们用上“之所以……是因为……”将 三件事连接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初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认字
jué
fàn
崛 起 模范
wèi
xī
魏校长 清晰
xiào huái
huò chéng chì
仿效 淮安 疑惑 惩 处 训斥
识字游戏
我爱记笔记
学写字
拼音开关
sù xī zhèn xiōng huái zàn
肃晰振 胸怀 赞
xiào fán gù xùn chì
二、选择题。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秀课件

“租借”给他们做进一步侵略的据点的地区。
【疑惑不解】心里不明白,有疑问,无法解答。 【沉郁】低沉郁闷。 【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 【左顾右盼】顾、盼:看。向左右两边看。 【撑腰】比喻给予有力地支持。本文指女人指望巡警主持公道。 【肇事】引起事故;闹事。 【训斥】训诫和斥责。
填一填
➢妙语连珠,请你根据所学词语填空。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在我们的国土上为非作 歹、耀武扬威。每一个( 胸怀 )祖国,有理想、有 ( 抱负 )的中国人都义愤填膺,发出铿锵有力的呐 喊:要打倒帝国主义,实现中华( 崛起 )。
思考:你从周恩来的两个问句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可以看出周恩来内心很不解,急于想知道答案的心 理,也能看出少年时期的周恩来爱问问题,好奇心强。
课文第15—17自然段,周恩来带着疑惑,背着伯父进 了租界,他看到了什么?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 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 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
整体感知 1.新学年开学,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2.周恩来是怎样回答魏校长的问题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讲解
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思考:面对魏校长的问 题,周恩来是怎样回答的?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 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 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综合拓展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翻译:气势豪迈的歌刚唱完,便东渡日本, 为挽救国家危亡而精心研读各种科学。十年苦读 是想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即使目的达不 到,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疑惑不解】心里不明白,有疑问,无法解答。 【沉郁】低沉郁闷。 【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 【左顾右盼】顾、盼:看。向左右两边看。 【撑腰】比喻给予有力地支持。本文指女人指望巡警主持公道。 【肇事】引起事故;闹事。 【训斥】训诫和斥责。
填一填
➢妙语连珠,请你根据所学词语填空。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在我们的国土上为非作 歹、耀武扬威。每一个( 胸怀 )祖国,有理想、有 ( 抱负 )的中国人都义愤填膺,发出铿锵有力的呐 喊:要打倒帝国主义,实现中华( 崛起 )。
思考:你从周恩来的两个问句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可以看出周恩来内心很不解,急于想知道答案的心 理,也能看出少年时期的周恩来爱问问题,好奇心强。
课文第15—17自然段,周恩来带着疑惑,背着伯父进 了租界,他看到了什么?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 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 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
整体感知 1.新学年开学,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2.周恩来是怎样回答魏校长的问题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讲解
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思考:面对魏校长的问 题,周恩来是怎样回答的?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 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 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综合拓展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翻译:气势豪迈的歌刚唱完,便东渡日本, 为挽救国家危亡而精心研读各种科学。十年苦读 是想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即使目的达不 到,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件37页.pptx

一 初读课文
字词乐园
学以致用 根据下列解释写出对应的词语。
1.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
( 模范 )
2.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 疑惑不解 )
3.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 胸怀 )
4.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 若有所思 )
5.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
( 热闹非凡 )
6.劝说安慰。
( 劝慰 )
中国的巡警为什么不处罚外国人? 如果你在现场,你的心情如何?
11:44:18
三 深入阅读 第三部分:目睹“中华不振”
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 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 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 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 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 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 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 人。
11:44:18
三 深入阅读 第三部分:目睹“中华不振”
画出描写中国妇女被欺负的语句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 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 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 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 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 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 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 人。
7.指向左右两边看。可以用来形容得意、犹豫等神态。
( 左顾右盼 )
11:44:18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件(共139张PPT)

一、一锤定音(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
√ 疑惑.(huò hù) √ 淮.(zhǔn huái ) 安 √ 模范.(fàn fǎng) √ 魏.(wèi wéi) 国 √ 崛.(qū jué) 起
二、比一比,再组词。
析( 分析)
或( 或者 )
晰( 明晰 )
惑( 疑惑 )
振( 振动 )
效(效仿 )
三、修身课上,同学们回答为什么读书时,少年周恩 来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结合周恩来看到的 “中华不振”的现实与他在修身课上的铿锵话语,推想一 下他在想什么?
中国人受到外国人的欺侮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 一 课时
助读资料
初读感知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清晰而坚定”中你体会到 什么?
“清晰”很清楚。“坚定”不动摇。周恩来说的 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 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
思考: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周恩来“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把个人 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 业联系起来。
人教版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课文—— 《难忘的泼水节》,那里有周恩 来总理欢乐的身影,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课文讲的也是周恩来的故 事。这件事发生在少年周恩来的 身上,那年他十二岁。
第一课时
周恩来(1898-1976年),伟大的马克 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 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 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 领导人之一,毕业于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 本、法国等地,回国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 副主任、主任,自194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务院总理,1976年逝世。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件

晰效
huái huò chěnɡ chì
淮惑惩斥
提示:可以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识字;可以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 分字义;可以在语境中识字并理解意思; 还可以组词识记。
识记方法
➢ 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分字义。
掘——崛 校——效
难、准——淮
➢ 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委+鬼=魏 日+析=晰 或+心=惑 征+心=惩
初读课文 扫清障碍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认字
一起来读一读本课的会认字吧!
jué
fàn
崛 起 模范
wèi
xī
魏校长 清晰
xiào huái
仿效 淮安
huò
疑惑
chì
训斥
本课的一些会认字我们可以用与熟字对 比的方法学习。
淮( 淮河 ) 晰( 清晰 ) 斥( 训斥 ) 崛(崛起) 准( 准备 ) 析( 分析 ) 斤( 斤两 ) 掘(挖掘)
少年周恩来想到,我们的国家是如此积贫积 弱,所以才会任人宰割。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中 华一定要振兴起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周恩来想到,怎么才能把祖国和民族从 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 才能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升华情感
suì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第一部分( 第1-10自然段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 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第二件事的概括中,出现了“十二岁那 年”“在奉天上学的时候”“来到东北”“奉天”这 些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应该“舍大取小”,即选择 相对比较具体的时间、地点:“十二岁那年”和“奉 天”。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十二岁那年,在奉天 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huái huò chěnɡ chì
淮惑惩斥
提示:可以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识字;可以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 分字义;可以在语境中识字并理解意思; 还可以组词识记。
识记方法
➢ 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分字义。
掘——崛 校——效
难、准——淮
➢ 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委+鬼=魏 日+析=晰 或+心=惑 征+心=惩
初读课文 扫清障碍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认字
一起来读一读本课的会认字吧!
jué
fàn
崛 起 模范
wèi
xī
魏校长 清晰
xiào huái
仿效 淮安
huò
疑惑
chì
训斥
本课的一些会认字我们可以用与熟字对 比的方法学习。
淮( 淮河 ) 晰( 清晰 ) 斥( 训斥 ) 崛(崛起) 准( 准备 ) 析( 分析 ) 斤( 斤两 ) 掘(挖掘)
少年周恩来想到,我们的国家是如此积贫积 弱,所以才会任人宰割。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中 华一定要振兴起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周恩来想到,怎么才能把祖国和民族从 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 才能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升华情感
suì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第一部分( 第1-10自然段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 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第二件事的概括中,出现了“十二岁那 年”“在奉天上学的时候”“来到东北”“奉天”这 些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应该“舍大取小”,即选择 相对比较具体的时间、地点:“十二岁那年”和“奉 天”。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十二岁那年,在奉天 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件(共195张PPT)

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
和 _ 领导__人___ 之 一 , 自 1949 年 起 任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__国__务___院__总__理____,1976年逝世。
第五步:提问题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 以在书上做上记号,上课时要想办法解决。
初读感知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马克思列宁 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 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他毕业于 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等地,回国后担 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自1949年起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76年逝世。
读了上面的资料,你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已 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的志向。现在,让我们开启今天的预习 之旅!
第一步:读课文
朗读视频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握的地方作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 的不准确。
训诫和斥责。
文中指警察。
第三步:知内容
再读课文,填一填。 课文先写周恩来( 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
再写( 耳闻“中华不振” ),(中国人在租界 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最后写(真正明 了“中华不振”的分量之重 )。
第四步:查资料
周恩来,伟大的马___克__思__列___宁__主__义___者_ ,中国无产 阶级__革__命___家___、政治家、军事家、_外__交__家___,中国共
朗读视频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难读的长 句子多读几遍。 2.给课文标明自然段序号。 3.想一想,课文讲了那几件事?
和 _ 领导__人___ 之 一 , 自 1949 年 起 任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__国__务___院__总__理____,1976年逝世。
第五步:提问题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 以在书上做上记号,上课时要想办法解决。
初读感知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马克思列宁 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 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他毕业于 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等地,回国后担 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自1949年起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76年逝世。
读了上面的资料,你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已 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的志向。现在,让我们开启今天的预习 之旅!
第一步:读课文
朗读视频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握的地方作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 的不准确。
训诫和斥责。
文中指警察。
第三步:知内容
再读课文,填一填。 课文先写周恩来( 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
再写( 耳闻“中华不振” ),(中国人在租界 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最后写(真正明 了“中华不振”的分量之重 )。
第四步:查资料
周恩来,伟大的马___克__思__列___宁__主__义___者_ ,中国无产 阶级__革__命___家___、政治家、军事家、_外__交__家___,中国共
朗读视频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难读的长 句子多读几遍。 2.给课文标明自然段序号。 3.想一想,课文讲了那几件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理)
不相同。
办事处 正在处 理这个问题。
注意红色 字的读音
近反义词
☞ 斥责 ≈ 训斥 ↔ 表扬
斥责 小明因犯了错误而遭到父亲的斥责。 一起读一读 训斥 小明因犯了错误而遭到父亲的训斥。 表扬 父亲办事认真负责,经常受到表扬。
Hale Waihona Puke 词语解释喝彩:大声叫好。 抱负:远大的志向。 惩处:处罚;惩罚。 肇事:引起事故;闹事。 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踊跃:形容情绪激昂,争先恐后。 焦点:比喻事情或道理引人注意的集中点。
1. 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 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 主要内容。
3.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 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志向的原因。
4. 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预习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
A.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引起事故;闹事。)
B.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 门前围着一群人。(向左右两边看)
C.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 字的沉重分量。(振作)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志存高远 读书报国
笔顺:
结构:左右 部首:月 笔画:10 组词:胸口 心胸 胸怀 胸有成竹 造句:他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走进了
考场。
笔顺:
结构:左右 部首:忄 笔画:7 组词:怀念 怀抱 怀恨 怀才不遇 造句:我怀着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
路上。
笔顺:
结构:上下 部首:贝 笔画:16 组词:赞扬 称赞 赞叹 赞不绝口 造句:大家一致赞同班长的秋游计划。
读通句子,遇到读不顺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肃晰 振胸 怀赞 效凡顾训斥
笔顺:
结构:独体字 部首:肀 笔画:8 组词:严肃 肃立 肃静 肃然起敬 造句:上级指示这件事一定要严肃处
理。
笔顺:
结构:左右 部首:日 笔画:12 组词:清晰 明晰 造句:浓雾散尽,眼前的建筑又变得
清晰起来。
笔顺:
结构:左右 部首:扌 笔画:10 组词:振动 振奋 振作 振聋发聩 造句:这个好消息真是振奋人心。
热情。
笔顺:
结构:左右 部首:讠 笔画:5 组词:训练 教训 训诫 不足为训 造句:老师总是耐心地讲道理,从不
训斥我们。
笔顺:
结构:独体字 部首: 笔画:5 组词:怒斥 排斥 斥资 斥责 造句:我和同学打架,受到了爸爸的
严厉斥责。
淮
崛
模
安
效
起
范
惩仿
清
魏
处
晰
疑 惑
训 斥
多音字
原文示例
处
(办事处)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 )大
笔顺:
结构:左右 部首:攵 笔画:10 组词:效果 效仿 效率 上行下效 造句:她的学习方法非常有效,大家
纷纷效仿。
笔顺:
结构:独体字 部首:几 笔画:3 组词:平凡 但凡 凡是 自命不凡 造句:他是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
笔顺:
结构:左右 部首:页 笔画:10 组词:照顾 顾客 顾虑 奋不顾身 造句:这家商店的售货员对顾客非常
第一件事:(1-10)在课上,年少的周恩来在 同学面前立下宏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事:(11-14)12岁的周恩来到奉天探 亲,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15-17)周恩来在外国人的地盘 上看到一位国人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无处伸冤, 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胸怀:胸襟。本课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得意扬扬: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风和日丽:天气晴朗暖和(多用于春天)。 耀武扬威:文中指巡警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锵,有节奏而响
亮的声音。
探究读
阅读朗读指导,朗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周恩来先生从小有什么 志向?
了什么?他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了吗?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 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 外国人。
“大不相同”说明了什么? 说明两处差别很大。在中国的土地上,外
国人过得舒适、富足,而中国人自己却过得悲 惨、贫穷。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顺序: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崛起:指祖国的兴 盛和民族的振兴。
第一件事 下面让我们按照顺序去了解发生在少年周恩 来身上的事情吧!
第二件事 读课文第11~14自然段,少年周恩来刚到
奉天,伯父的一番话,让他产生了疑惑,伯父 究竟说了什么?
伯父: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
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
没有地方说理。
设置悬念 引出下文
周恩来:“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两个问句表达了他内心的不解和急于想知 道答案的心理。
本文线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
什么。
无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
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
他难以忘怀。
为下文埋下伏笔
第三件事 疑惑不解的周恩来去租界之后,在那他经历
朗读指导
请用凝重的语气朗读本文,注意 重点语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应用厚重深沉的语气, “崛起而读书”应用层层递进坚定, 激昂的语气。
周恩来先生从小有什么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根据拼音填字组词。
严sù( 肃 ) zàn( 赞)叹 清xī( 晰) 屈rǔ( 辱 ) 训chì( 斥) 照gù( 顾)
少年的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便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究竟是发生了什么, 让他体会如此之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 看一看吧!
默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讲了哪三件事?这三件事的顺序是 怎样的?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崛起”是 什么意思? 3.周恩来为什么会说出这句话?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志存高远 读书报国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一百多年前,我们伟大的周恩 来总理也回答了同样的问题,让我 们走进书本,看看他是怎么回答的。
周恩来(1898年-1976年),字翔 宇。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 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 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自1949年起任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