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区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启示_王承慧
美国养老模式的历史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养老模式的历史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养老问题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作为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的养老模式总体上比较成熟。
从整个国家的养老模式来看,与其他国家相比,市场的参与和作用要大得多,“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是基本模式,其基本的制度设计、组织和管理方式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社会养老模式面临巨大挑战的中国来说,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美国人靠什么养老和如何养老(一)美国人靠什么养老辛辛苦苦工作30年,每一个人都期盼能够老有所养,在退休后过上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养老的成本也大大提高,理财专家认为一个人退休后收入要达到退休前收入的80%才能保障生活水平不下降。
在中国许多人退休后是单纯依赖退休金生活,而退休金一般占退休前收入的60%,高收入者的退休金可能只占退休前收入的1/3。
通常,美国公务员工作20~40年退休,退休后其退休金依据工作年限可相当于在职收入的45%~70%,但一般规定不能超过在职收入的80%。
退休金并不是美国人养老的唯一经济来源,1975年美国65岁以上退休人员每年平均领取的退休金只占其退休后收入的18.8%,2008年上升到22.9%,但还不到退休前收入的1/4。
根据美国国会有关美国65岁以上人员收入状况报告,美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收入主要是来自四大方面,即社会安全金、金融房地产等财产性收益、退休金、工作收入。
2008年,在65岁以上人群中,平均算起来他们的收入有39%来自社会安全金(Social Security),19.5%来自退休金(Pensions),12.8%来自金融房地产等财产性收益(Asset Income),26%来自延后退休继续工作的收入(Earnings),2.1%来自其他收入(Other Income),0.6%来自公共资助(Public Assistance)(见附图-1)。
附图-1 65岁以上人群主要养老资金来源(2008年)从图和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人养老主要依赖三大退休体系,一是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即领取社安金。
美国威斯康星州长期照护养老服务改革的经验和启示

美国威斯康星州长期照护改革的经验和启示陈乙南*摘要:威斯康星州长期照护改革的核心就是家庭照护,实现“就地养老”。
老年和残疾资源中心为老人提供赡养服务的便捷入口;照护管理组织提供以参加者为中心的服务,让老人有充分自主选择照护服务的权利;重新设计的以人为本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目标成果的切实实现。
该州的改革经验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威斯康星州;长期照护;改革;启示一、引言居家和社区服务(HCBS)是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起实行的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
它源于在官方和民间形成的“就地养老”的广泛共识,让老人在家里或社区就能得到便利的健康护理和生活照顾。
同时也是出于降低医疗补助成本,减轻财政压力的考虑。
从那时起,社会保障法开始赋予各州HCBS服务医疗补助的豁免权(Medicaid Waiver),免除对HCBS服务在获得联邦医疗补助上的限制,让有机构(养老院、医院等)护理资格的人同样有权利选择参加居家和社区照护并获得医疗补助。
各州政府开始从各方面鼓励开展HCBS服务,并开始限制机构照护的开支和床位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了居家养老。
二、威斯康星州的长期照护改革威斯康星州在老年人长期照护方面一直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
该州目前实行的居家和社区赡养的布局是近三十年来不懈探索改进的结果。
该州早在1981年就开始试行长期照护的社区自由选择项目(COP),帮助老年人继续生活在家庭和社区,参加者可以自主选择赡养的方式和独立的服务提供商。
该项目由州一般财政提供资助,覆盖所有需要长期照护的老人。
到了80年代中期,该州获得了HCBS服务医疗补助的豁免权。
但仍同时实行COP这个州财政支持的项目至今,赡养那些HCBS豁免权补助未能覆盖到的老年人群。
1994年该州又进一步开始发展威斯康星合伙项目,旨在进一步提高参加者的选择权利,包括选择初级护理的医生和照顾起居的社工,并进一步把护理重心由养老院和社区设施向家庭转移,同时通过按人支付的方式整合了该州的四个社区服务机构的*作者简介:陈乙南(1965- ),男,江苏南通人,英语语言学硕士,上海商学院教师,邮件地址:********************。
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作者:李连芬,刘德伟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第10期[摘要]养老保障制度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众多的养老保障制度中,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经过长期发展和不断调整,已被公认为国际典范之一。
为了应对老龄化危机,完善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全民养老保障水平,有必要根据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障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合理地借鉴美国养老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三支柱”模式;老龄化危机[中图分类号] F84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10-0087-04养老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建立在100多年的福利经济学和养老保障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
自20世纪初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全世界有165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其中,绝大多数(158个国家)都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
一、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及其“三支柱”模式的建立美国是世界上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其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
1935年8月14日,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案》,以此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养老保障。
随着财政困难、婴儿潮一代的老龄化等问题的出现,养老金制度出现危机,从而使美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美国政府较早地意识到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对于保持制度偿付能力的作用,他们认为,基于精算原则的、与就业、工作业绩、缴费等相关联型的企业保险(主要是401K计划)应该受到推崇,私人性质的、完全依靠个人缴费的个人养老保险应该得到鼓励和发展。
1974年通过了《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1978年通过了《美国国内税收法案》、1986年通过了《税法改革修正案》、2001年通过了《经济增长与减税调和法案》、2002年通过了《企业改革法案》,这些法案规定雇主要为其雇员建立私营退休金制度,与此同时积极发展和鼓励个人养老储蓄,以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为雇主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发展做了有效的引导。
国外养老社区模式研究及启示

国外养老社区模式研究及启示作者:杨秋鹏刘畅邢跃骞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1期【摘要】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
目前中国的生育率已经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可以预见,21世纪前期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外的养老模式,并据此提出我国养老模式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养老模式;社区照顾;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
早在1965年,法国成为第一个老年型国家,之后是瑞典。
20世纪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步入此行列。
亚洲国家中,日本、新加坡等也逐步进入了老年型国家之列。
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从2001年到2020年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世界上较早进入“银发”时代的国家——英国,对老年人采取的社区照顾的模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效。
这一模式,对于逐渐步入老龄化的中国,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养老社区由于有经济实力的支撑和西方居家形态诸多方面的因素,欧美国家养老对策的共同之处是依赖“社会养老”功能:在社会保障体制中,老年人被赋予了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采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设计。
以美国为例,老年人的居住设施大致分为五类:独立式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养生社区,每一类辅以相应的服务管理体制。
社区照顾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融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之长,更符合人道的原则,更注重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使老年人过上了正常化的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
下表为国外集中养老模式(社区)的比较(见表):二、对我国养老模式的启示从国外的以上产品来看,它们建造养老社区的理念、人文关怀的表现都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退休社区与_居家援助式_养老模式

中国人口报/2006年/3月/29日/第003版国际/瞭望美国的退休社区与“居家援助式”养老模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谢芳在美国,退休社区被认为是老人退休后的一种住房选择。
也就是说,它为老人退休后挑选什么样的住房和环境度过自己的余生又增加了一种选择。
美国退休社区的建设主要是根据美国人口结构变化而确定的。
那些80岁以上的老人将成为“以提供医疗服务为目的”的退休社区的居民主力;而60~70岁的老人将成为“以提供休闲生活为目的”的退休社区的居民主力。
一、退休社区建设的形式与内容退休社区主要以以下几种形式向老人提供基本服务:“退休新镇”与“退休村”。
“退休新镇”与“退休村”是由私营开发商营建的大型的退休社区,它适合那些较年轻的、能够自己照顾自己的老人。
“退休新镇”一般建于阳光充足、气候适宜户外活动、物价低廉的地区,对退休后的老人有很强的吸引力。
“退休村”的面积要小于“退休新镇”,它是在已有的社区中再划出一块地来专门为退休老人建设住宅。
“退休村”的人口一般在1000~5000名之间。
“退休村”内部不单设健身、医疗服务设施,而是利用社区已有的健身、医疗设施。
“退休营地”。
“退休营地”内有两种建筑形式:开发商建造的固定的常规服务设施;供家庭房车使用的小块土地。
那些拥有家庭房车的老人可以在这里租一块地皮,让移动家庭有个暂时的栖身之处。
“退休营地”一般建造在自然环境好的国家公园和河流附近,里面专门规划了供移动家庭使用的生活、娱乐、健身设施。
相对于“退休新镇”和“退休村”而言,“退休营地”造价低廉,设施不完全,其收费要相对低一些。
它是为那些喜欢“四海为家”生活方式的老人提供的一种退休生活社区。
“老人照顾中心”。
多数情况下,“老人照顾中心”专指那些以不同程度地依靠政府或其他赞助机构提供的经费兴建的养老院,其对象是年老体弱、需要照顾的老人。
它为这些老人的生活提供了一个更为舒适、安全的社会环境。
“老人照顾中心”提供交通工具,简单的教育和医疗设备。
国外互助养老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国外互助养老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1. 引言1.1 国外养老模式互助养老的重要性互助养老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能够促进老年人的社会融入和心理健康,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互助养老可以激发老年人的参与和创造力,拓展他们的社会交往圈和生活空间;通过互助养老,老年人可以分享资源和信息,更好地满足自身的养老需求;互助养老还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互助精神和社会凝聚力,构建起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国外养老模式中的互助养老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养老服务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中国养老服务面临的困境中国养老服务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需求不断增加,但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导致养老服务短缺现象普遍存在。
二是现有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养老院入住率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老年人普遍面临养老服务难题。
三是缺乏全面的养老保障体系,养老金水平偏低,健康照护服务不足,给老年人带来养老风险。
四是养老服务市场监管不力,存在乱收费、服务质量差、虚假宣传等问题,老年人权益保障不到位。
五是养老服务人才短缺,养老服务行业吸引力不高,导致养老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中国养老服务面临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低下、保障体系不完善、市场监管不足、人才短缺等方面。
需要加大政府投入,优化服务机制,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人才培养,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养老挑战。
2. 正文2.1 国外互助养老模式的特点及优势1. 社会参与度高:国外互助养老模式注重社区参与和自愿服务,使老年人能够更多地融入社会生活,享受社会支持和关爱。
2. 经济效益显著:互助养老模式节约了养老服务的成本,通过志愿者服务和社区资源共享,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养老费用。
3. 人性化关怀:在互助养老模式下,老年人能够获得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情感支持,增强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4. 提高老年人自我管理能力:互助养老模式鼓励老年人自主管理和自助互助,增强了老年人的自我保障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
国外经验对发展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启示

范 林
摘 要:随着我 国人 口老龄化和 高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养老 问题 已成为关 系到社会 和谐、经济发展 和 家庭 和谐的重 大问题。 目前 , 我 国家庭 养老功能弱化 ,机构养老发展不足 ,已不能适应 当今社会的要 求 ,社 区养老成为 了养老服务 的主要发展方 向。本 文分析 了几个 国 家社 区养老的主要做 法,并总结出对发展我 国社 区养老服务的可借鉴之处。
三 、英 、美 、 日社 区 养 老 的 经验 和启 示
英国政府从 2 0 世纪 5 0 年代开始推行社区照顾的养 老模式 。9 O 年代 初期 ,英国颁 布 了 《 照顾 白皮 书》 和 《 国 家健 康 服 务 与社 区 照顾 法 令》 ,进一步强调社 区照顾 的目标是 “ 在 自己的家或 ‘ 像家 似的 ’环境 中供养 人们 ” 。主要 内容有 :1 、政策引导。英国政府对于社 区养老 的建
关键 词:社 区养老 ;社会保 障;社 区服务 社 区养老的涵义和特点 ( 一)社 区养老的 涵义 社会学理论认 为,社 区养老是老年 人居住 在家 中,以社区 为中心 , 养老 服务由社 区为依托 的各种社 会力量 来提供 的一种养 老模式 。 … 公共 管理学 理论认 为 , 社 区养 老是在 政府 的指 导和支持 下 ,以社 区为依托 , 各企 事业单 位、社 会团体 和个人积极加入 ,充分利用社 区资 源来满足老 年人需 求的一种服务方式 。 一 ( 二 )社 区养老 的特点 随着我国城市家庭规模趋 向于小型化 、核心化 ,空巢家庭 和孤寡老 人增 加 ,家庭养老的功能逐 渐削弱 。院式养老机构存在着数 量少 、收费 高 、与外部 环境相对 隔离 、服务水平 良莠不齐等问题。社 区养 老能有效 避免 二者的不足之处 ,让 老年人居住在 自己熟悉 的社 区中,以社区为载 体为老年人 提供所需 的各种 服务 。这样不仅有利于满足老年人 对物质生 活的基 本要 求 ,而且 有利 于满足安全感 、归属感 、社会交往 等高层次需 要 ,更有利 于全 面提 高老年人 的生活质量 。 J 二、英 、美、 日社 区养老的具体做法 ( 一 ) 英 国 的社 区养 老
国外的居家养老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的居家养老模式的经验与启示作者:张雪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10期摘要国外的养老服务模式经历了从机构化到去机构化进而走向居家养老的发展历程。
本文立足于英美日三国探究居家养老模式的经验,提出了促进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几点启示: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促进服务主体多元化,建立更为专业充实的志愿者队伍,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
关键词居家养老养老服务养老模式作者简介:张雪,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04.075一、发展历程居家养老模式,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依托社区建立养老服务设施,由家庭或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
这种模式最早产生于英国,为了让家庭成为照顾生活困难群体的主要力量,使老人愿意并且能够继续留在社区和家庭而制定的一项措施。
以英、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发展大致历经了“机构化”、“去机构化”和居家养老三个阶段。
19世纪,众多服务机构建立起来,生活困难群体如老人和孤儿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
尽管机构化在提供基本生活服务方面成效显著,但也难以掩盖其弊病。
老人对稳定的服务供给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从而自我意识逐渐被磨灭。
这对西方社会和政府显然不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讯息。
加之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得西方福利国家深陷泥潭,在新历史主义学派的影响下,自助、互助与国家保障相结合的思想兴起。
个人自助、社会力量都应该成为养老服务的供给者,而不仅仅是依赖政府一方的政策与手段。
由此,养老服务从“机构化”进入了“去机构化”的阶段。
同时,专家学者提出充分利用社区的优势,在老人居家的社区范围内建设基础设施、安置专业服务人员如医生、保健员,以满足老人多样的需求,从而解决家庭核心化的问题。
从经济学上讲,居家养老既充分利用了社会的有限资源,又拉动了老年群体刚性的、可承受的养老消费。
居家、社区与机构相结合的模式逐渐得到各方的认可与推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9-6000(2012)08-0035-10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王承慧,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
美国社区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启示The Exploration and Inspiration of Community-based Aging Pattern in USA王承慧WANG Cheng-hui摘要:老龄化作为全球性人口发展趋势,已成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急需应对的重要挑战。
社区养老模式根植社区,无论对于政府还是老人及其家庭,都是成本低、效益高的养老模式,因而在发达国家亦是养老事业发展趋势。
本文聚焦美国,分析了美国政府对于提升老人住房可支付性和宜居性的政策支持、对于多层次的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以及市场特别是非营利机构等非政府机构在社区养老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最后总结了美国社区养老模式对于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社区养老;美国;住房政策;非政府机构Abstract: Population aging has been a global trend that is shaping the 21st century, which made it a great challenge for developed countries as well as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community-based aging is a cost-efficiently pattern for government, the elderly and their families. Focusing on USA, the article introduced different forces and their roles in community-based aging: government policies on the elderly housing and multiple service frameworks, the roles of market forces and especially the contribution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end, some brief enlightenment was put forward.Key words: community-based aging; USA; housing policy;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老龄化作为全球性人口发展趋势,21世纪以来已成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急需应对的重要挑战。
各国既有的养老模式在人口持续老龄化的压力之下,都面临如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拓宽财政渠道、整合各类资源、优化老年宜居环境等方面的多重压力。
世界卫生组织(W H O)在2007年制定的老年友好城市(age-friendly city)建设指南中,提出了包括城市物质环境(户外环境和建筑、交通、住房)、城市社会环境(社会尊重和包容、社会参与、公民权利、就业)以及养老服务(信息畅通、社区支持和健康服务)等城市层面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指南。
指南中明确指出养老服务的几个关键问题都和社区有关,包括类型和覆盖范围是否足够、质量是否能够保证、是否能适应老人特定需求和选择、是否方便可达、是否可支付。
社区养老,是相对于机构养老而言的概念,是指围绕家庭和社区能够得到的养老服务,具体包括居家养老服务(home-based service)和社区养老服务(community-based program)。
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尽可能延长老人独立生活时间,维系老人的社区社会网络,使老人在合理的经济支出条件下,在舒适安全的社区物质空间环境中,获得必要的与其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的涵盖住房改造、家政服务、日常生活照料、工具性生活照料和医学护理乃至认知障碍护理的持续性服务,以及提供各方面咨询和教育、提升其文化生活品质的社会服务。
对于老人及其家庭而言,社区养老不仅可以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其生活信心,而且相对于机构养老是性价比较高(cost efficiently)的获取养老服务的方式,可有效减轻老人的养老经济支出以及家庭成员照顾老人的压力。
对于政府而言,由于社区养老减少了老人对于护理型养老机构和住院的需求,有效缓解了政府在医疗保障支出、直接投资护理和医院床位方面的财政压力,还可以弥补市场力量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的不足。
对于社会而言,社区是一个最好的支点,便于老人、家庭、社区组织、志愿者、各类营利和非营利机构的合作交互支撑,有利于整合资源、吸引资金、组织老人参与决策,并提供最契合当地社区老人需求的养老服务。
我们通常认为发达国家对于养老服务有较好的政府支持,但实际上伴随老龄化乃至高龄化趋势的加强,以及医学发达所带来的对于延长生命的无止境的医疗需求,养老服务对于发达国家亦属于不堪承受之重。
即便如瑞典这一社会民主福利制国家的典型,于1950年代最早倡导老人生活独立性、完全通过国家福利支持居家养老(public home help),1980年代以来也不得不日趋严格控制获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资格,很多老人因而不能够获取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不得不依靠非正式照料或寻求市场的帮助。
目前瑞典也致力于探索整合各方力量的居家养老模式。
199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英国等不同医疗福利制度的国家愈加意识到既有的养老模式将不能应对未来的需求,都陆续加强社区养老模式的试点、实践和研究。
本文聚焦美国这一人口数较多的发达国家,在对社区养老模式探索的过程中,政府十分注重可支付性,而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亦十分活跃。
无论是联邦政府、州政府还是市场、社会民间都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探索和实践,虽然其根植于美国自由福利国家的社会经济背景,但政府医疗保障财政支出吃紧、老人对于居家和社区养老有着强烈需求,这些却是美、中乃至大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点。
我国正处于未富先老、养老服务资源十分缺乏的状况,美国的探索对于我国发展社区养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 21世纪以来社区养老成为美国养老模式探索的主要方向1960年代美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基于自由福利国家体系,美国在市场化和福利制的双重作用下致力于养老服务的提供。
然而,伴随着医学进步而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婴儿潮时期的出生人口逐步进入老年期,使得美国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美国长期以来的养老地产方式将不能满足21世纪的养老需求。
其二,老人对于在地养老(aging in place)具有很强烈的愿望,老人普遍希望能够延长独立生活时间,不愿意和已经熟悉的社区过早分别。
其三,专业医疗型的养老护理机构(nursing home)成为美国医疗财政体系的沉重负担,从政府的意愿上,也希望积极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延缓或减少老人进入机构养老(institutionalization)的时间和人数。
1999年全美抽样统计表明大约2/3的在社区养老的有慢性病的老人,仅仅获得非正式的来自于家庭或朋友的照顾(National Long Term CareSurvey, 1999)。
而在社区养老的老人其住房支出负担过重、住房老化不适应养老要求的情况也很严重。
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联邦政府致力于改变资助体系结构,向社区养老服务倾斜;州政府致力于落实社区养老服务,寻求扩大社区服务类型以及享受社区服务的老年人口的方式。
通过政策试点或社区试点积极探索适应州情、能够整合各类资源的可以推广的模式。
2010年美国65岁以上老人共4040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13.1%;预测2020年老龄人口将达5500万人。
2009年,美国65岁以上老人中,机构养老(即在养护院或医院)老人的比例占4.1%,即使是85岁以上人口也只占13.2%。
非机构养老的老人独居的比例为29%。
美国老人居住在自己产权住房的比例为80%,居住在出租房屋的比例为20%。
但居住在至少有一项支持性服务的养老居所的比例仅仅大约为2.4%。
2009~2010年,仅有5.8%的老人迁居,相对于65岁以下人口16.9%迁居率是较低的(AProfile of Older Americans,2011)。
这一数据反映出大多数美国老人并不愿意迁居,而是在社区中养老,即使决定迁居的老人也多数选择不离开本市。
由于通过养老居所获得服务的老人比例较少,来自社区的服务体系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就非常重要。
2 美国政府对于社区养老的政策支持2.1 政府对于提升老人住房可支付性和宜居性的政策支持住房对于老人来说,是其社区生活环境的最基本元素,住房是否可支付、是否适应老人生活需求,是保障老人生活质量的最基本条件。
美国对于住房可支付性的认定基于住房支出占收入的比值,30%是衡量住房可支付性的临界。
在美国老人的支出结构中,平均住房支出占到收入的1/3或以上,相较于其它几项重要支出(平均医疗支出:7%~14%,平均交通支出:14%~17%,平均食物支出:12%~13%)更是显得突出,是老人支出的最多部分(Older Americans 2010,2011)。
老人住房多存在质量老化、不适应老人身体对于无障碍等需求的问题。
2007年有关统计显示40%的老人住房存在诸如“住房支出负担过重、住房设施老化以及住房条件过于拥挤”的问题(Older Americans 2010,2011)。
2009年统计显示,老人拥有产权住房的平均价值为15万美元,比所有房产平均值低2万余美元(A m e r i c a n Housing Survey National Tables,2009)。
美国为了提升老人住房的可支付性和宜居性,在各级政府层面都有一些政策支持:(1)提升老人住房可支付性的政策。
联邦层面针对老人住房可支付性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对低收入老人住房的资助。
以下是三个最为重要的计划:①低收入住房税收抵免(LIHTC - low income housing tax credits)。
这一政策自1986年起实施,成为联邦层面最为重要的扶持可支付住房(包括收购、新建和整修)的政策。
税收抵免指标被分配给各州,各州再根据开发机构(包括营利和非营利性机构)的申请情况予以进一步分配。
这项政策很好地促进了市场力量介入可支付住房的建设。
开发机构将税收抵免指标卖给投资者以获取前期开发运作的资金,投资者虽然不能够管理该物业,但可以获得99.99%的有限产权。
物业中必须留出20%~40%作为低收入出租住房。
该项政策成为推动可支付住房的重要力量,每年有15000套可支付住房因此产生,其中约1/4是老人住宅。
这项政策并不直接资助养老服务,不过据调查(Kochera,2002)50%的老人住房有养老服务协调员,通过其它的养老服务资助政策和计划提供一定的养老服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