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特大城市武汉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特大城市武汉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目前关于武汉城市圈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总体来看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从比较的角度,把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等其他城市圈相比较,找出武汉城市圈的不足与劣势,提出取长补短之策。
曹骥赟等以武汉城市圈和长三角城市圈为例,就城市圈可接近性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指出了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的可接近性比较差,发展层次差异大,影响到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提出了发展边缘城市、实施组团式发展的城市圈发展策略。
王国华和王英通过都市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了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京津唐城市圈的差距,指出了武汉城市圈的不足之处:基础建设不足;圈内武汉独大,大而不强;城市结构不成熟,周边城市发展不够;圈内各城市经济一体化程度差,产业整合不够;整合协调不够,开放度不够。
另一个研究方向是从武汉城市圈自身因素出发,寻求壮大圈域经济之策。
中共武汉市委副秘书长袁希民指出要特别重视武汉的龙头地位和作用,认为城市圈发展要有个龙头,而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武汉就是龙头,要充分发挥武汉龙头作用,带动圈内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武汉自身的发展,增加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陈桂春认为武汉城市圈的建设重点是产业合作,要把企业推到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前沿,由企业行为带动经济发展。
杨孝伟则指出,产业一体化是城市圈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产业集群发展是否合理影响到产业一体化的健康发展。
武汉城市圈课题组主要执笔秦尊文研究员提出了实现武汉经济圈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双迁模式。
“双迁模式”是一种互动模式,既有总部向武汉的迁移和聚集,也有生产基地向周边8市的迁移和扩散。
唐茂华认为发展武汉城市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以政府合作的形式展开,致力于三大职能:一体化的制度供给和监管职能、城市规划的统筹引导职能及政府机构间的沟通协商职能。
从现有研究现状来看,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对武汉城市圈的整体研究,而对圈内各城市主体,以及各城市间关系的研究较少。
乡镇工作总结发挥中心城镇作用

乡镇工作总结发挥中心城镇作用汇报人:日期:•引言•中心城镇发展现状•乡镇工作成果展示目录•发挥中心城镇作用,推动乡镇工作提升•未来发展规划与展望•总结与展望01引言目的和背景总结乡镇工作在发挥中心城镇作用方面的成果和经验,为未来工作提供参考。
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镇工作在发挥中心城镇作用方面越来越重要。
为了推动乡镇发展,需要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指导。
本次汇报主要涉及乡镇在发挥中心城镇作用方面的各项工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
工作内容本次汇报的时间范围为过去一年。
时间范围汇报范围02中心城镇发展现状中心城镇通常位于区域交通枢纽或经济中心,具有较高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地理位置功能定位人口规模中心城镇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担着多种功能,如行政管理、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等。
中心城镇通常拥有一定的人口规模,为城市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030201中心城镇概述中心城镇在起步阶段通常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逐渐发展成为工业重镇。
起步阶段随着工业化的加速,中心城镇开始注重工业发展,引进外资和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工业化阶段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中心城镇开始注重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品质和形象。
城市化阶段中心城镇发展历程中心城镇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等。
经济发展中心城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品质和形象得到提升。
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心城镇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城镇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等,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城镇发展现状分析03乡镇工作成果展示新建和改扩建乡村道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安全性,改善交通条件。
什么是城市的辐射功能?

什么是城市的辐射功能?
城市的辐射功能是指城市作为一个中心地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能力和影响力。
它是城市特有的功能之一,是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和扩散的能力。
城市的辐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辐射功能: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资本、
人才和企业。
通过城市内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城市可以
成为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中心,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加和经济增长。
2.技术与创新辐射功能:城市集聚了大量的科研机构、高等
院校和研发中心,具备创新和技术引领的能力。
城市的创
新和科技成果,通过技术转移、人才流动等方式,可以辐
射到周边地区,促进创新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3.文化与社会辐射功能:城市作为文化和社会交流的中心,
集聚了大量的文化产业、艺术家和知识精英。
城市的文化
影响力和社会活动,可以通过媒体、互联网和其他渠道辐
射到周边地区,促进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的互动。
4.基础设施与服务辐射功能:城市通常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
这些基础设施和服务辐射到周边地区,可以提升周边地区
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化水平。
城市的辐射功能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和
区域协调发展。
但同时,城市的辐射功能也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和不均衡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
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案例

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案例1. 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落户。
例如,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了国内最大的高科技园区之一,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入驻,推动了上海高科技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2. 创业创新氛围的形成:上海的创业创新氛围浓厚,吸引了大量的创业者和创新人才。
例如,上海的创业孵化器和创客空间数量众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资源支持,吸引了许多有创业梦想的人才前来创业,形成了创业创新的热潮。
3. 金融业的繁荣发展: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的金融机构和资本。
例如,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和金融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金融机构入驻上海,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4. 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发展。
例如,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提升了上海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地位,吸引了大量的文化创意企业和人才前来发展,推动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5. 教育产业的繁荣发展:上海的教育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
例如,上海的高等教育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和人才前来学习和工作,推动了教育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了辐射带动作用。
6. 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例如,上海的城市建设和旅游景点的建设,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7.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
例如,上海的地铁网络不断扩大,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吸引了更多的人来上海工作和生活,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辐射带动作用。
8. 医疗健康产业的繁荣发展:上海的医疗健康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
例如,上海的医疗设施和医疗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吸引了大量的患者和医疗人才前来就医和工作,推动了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辐射带动作用。
关于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的调研报告

关于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的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心城市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辐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次调研旨在探究如何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推动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背景分析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引擎,其辐射带动功能的发挥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中心城市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源集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差距拉大等。
因此,我们需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
三、政策支持1. 制定优惠政策:中央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针对中心城市的优惠政策,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向中心城市聚集,从而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
2. 加强财政支持: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增加对中心城市的财政支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为中心城市提供更好的条件,进一步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
四、基础设施建设1. 发展交通网络:中心城市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路网结构,提高运输效率。
同时,加大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力度,打造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促进辐射带动。
2.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这些服务设施的完善将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进入中心城市及周边地区,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五、产业结构优化1. 优化产业布局:通过招商引资、政府搭建平台等方式,引导优质产业向中心城市集聚。
发挥中心城市在产业链上的核心地位,推动周边地区产业从低端向高端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 加强产业协同发展:中心城市应与周边地区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产业链。
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六、文化交流与创新1. 举办文化活动:中心城市可以定期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人前来参与,并将这一活动推广至周边地区,增强文化交流和合作,促进整个区域发展。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产业带动功能: 2.都市核心功能: 上海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产业带动功能: 2.都市核心功能: 3.交通运输枢纽功能:
拥有高效率的综合交通运输 网络,有虹桥、浦东两大国 际机场,外高桥、吴淞、洋 山等深水港区。
图 2-5 上海交通网络分布
图 2-7 上海洋山深水港位置 图 2-8 上海洋山深水港区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产业带动功能: 2.都市核心功能: 3.交通运输枢纽功能: 4.金融服务功能: 上海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
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产业带动功能: 2.都市核心功能: 3.交通运输枢纽功能: 4.金融服务功能: 5.科技研发创新功能:
活 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1949—1978 年,上海城 市化进程较缓慢,但是工业化的发展仍推动了上海的地域扩展。20 世纪 50 年代后 期,上海在建成区外开辟了许多工业区,并先后建成闵行、吴泾、嘉定、安亭、松江 、青浦、南汇、崇明等卫星城。70 年代,为配合引进大型联合企业,先后开辟了金 山卫和吴淞两个卫星城,使上海的城市布局由单核心城市发展成为组合城市。 1979—2000 年,上海步入城市地域迅速扩展时期。特别是 90 年代以后,随着 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确立了建成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上海建成区与卫星城连成一片,上海大都市初步形成,城市地域迅速扩大。 2000—2015 年,上海逐步形成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的格局,城市空间 发展从黄浦江拓展到长江,多层次的城市空间体系结构基本形成
辽宁沿海经济带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采取差 异化 战 略实 现 资 源 共 享 、 优势互补 、 集 约 高
效、 公平 公 正 、 可持 续 发 展 的新 型 城 镇化 道 路 , 这 既 是 由速度扩 张 向质量 提 升 的转 型 期 , 也 是 千 载难 逢 的 战略机遇 期 。
1 中心城镇的顶层设计
1 . 1 顶层 设计 的诠释
第l 3卷
8 6 2 0 1 3年
第6 期
1 2 月
中
国
发
展
Vo J .1 3 No . 6 De e . 2O1 3
Ch i na De v e l o p me n t
辽 宁沿 海 经 济 带 中心 城 镇 的辐射 带 动作 用
王 刚
( 渤海大学金融与商贸学院 , 辽宁锦州 1 2 1 0 1 3 )
第一 , 将具 备 一定 条 件 的村 屯 集 中搬 迁 至 中心
镇, 既促 进 了城 镇化 水平 的整体 提高 , 同时 又置换 出
部分宅 基地 , 增 加有 限土 地资源 中 国 新 的政 治 名 词 。顶 层 设 计是指 运用 系统论 方法 , 从全 局角度 , 对某 项任 务
核 心理 念与 目标都 源 自顶 层 , 因此顶层 决定 底层 , 高 端决定 低端 ; 二是 整体关 联性 , 顶层设 计强 调设计 对
建设 居住 区 , 城市 设施在 这里 一应俱 全 , 可 利用 耕地
面积 达 9 3 0 2亩 , 全 村棚 菜 种 植 、 运输 、 养殖 业 作 为
摘
要: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 口向城镇人 口转化 的过程 , 同时具 有人 口持续集 聚的特性 , 是 中国在工业化过程 中
必然经历的历史 阶段 。在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城镇化进程 中, 出现顶层设计 的缺 失 、 中心城镇 的示范作用 不明显 、 有城无业导致人 口集 聚难等不和谐音符 , 该文从 中心城镇 的设计 与建设角度 , 多角度论 述 了中心城镇打造 成要素
增强中心城市功能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响 。 武 汉 作 为 长 江 流 域 的 重 要 中 心 城 市 .在 _ 进 湖 北 长江 经 济 带 新 一 轮 开放 推 开 发 中 责 无 旁 贷 。 目 前 ,我 市 按 照 省 委 、省 政 府 的部 署 和 要 求 。已 蘩 本完 成 长 江 经 济 带 武 汉 市 域 规 划 的编 制 工 作 。 就 发 展 沿 江现 代 产 业 、 “ 江 四岸 ” 综 两
人 才 辐 射 等 方 式 ,增 强 对 长 江 经 济 带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
。曩一 * 曩 ≯
+
::; : :
瓣
i 一
l : 0 0≥ 耋 毒 爹簿 l l ≤ i
爨≮ 瓣
藿
蓊 蓼娶
加羹
?
业 中心 、现 代 服务 业 中心 和 综 合 性高 技
术 产 业 基 地 、综 合交 通 运 输 枢 纽 ,增 强
生 态 城 市 建 设 等 方 面 作 了进 一 步 规 划 。 我 市 将 在 省 委 、省 政 府 的坚 强 领 导 下 。 立 足 自身 实 际 ,努 力 开 创 武 汉 开 放 开发
新 局 面 ,加 快 建 设 全 国 重 要 的先 进 制 造
舶 、装 备 制 造 等 产 业 培 育 发展 成 千 亿 元
、
加 快 先 进 制 造 业 基 地 建 设 .发
挥 中心 城 市产 业 牵 引功 能 。 武 汉要 积极
对 接 卡 落 实 国 家 重 大 产 业 调 整 振 兴 规 ¨
划 .加快 老 l 业 基地 向先 进 制 造业 基地 丁
转 型 。 重 点 把 钢 铁 、汽 车 、 石 化 、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作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郭楚
摘编: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
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是辐射关系。
先把资
源集聚到中心城市,然后中心城市又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发展起来;最后,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增强广、深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使之成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龙头,并成为大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中心,再进一步迈向世界城市价值链的高端,跨入世界重要城市行列。
贯彻落实“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给出了明确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坚持推动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和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这两个并重。
区域发展不平衡,既是广东发展必须破解的突出难题,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
珠三角作为我省经济的主体和经济发展的引擎,必须以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为重点,推动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特别要重视发挥广州、深
圳两大区域中心城市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
世界超级大都市成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区域
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是辐射关系。
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然后中心城市又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发展起来;最后,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城市化进程使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从而出现了超级城市、巨型城市、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等新型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伴随一批超级城市、巨型城市的相继出现,大都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得到了加强,成为区域内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区域,成为周边地区发展的要素配置中心、产业扩散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信息流转中心。
在产业分工合作方面,大都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推动大都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的产业分工和合作布局。
大都市以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商务以及高科技为主,部分工业则转移到周边地区,以带动后者发展各有特色的产业,从而形成梯度分工合理、战略合作、各展所长的经济格局。
大珠三角城市群建设亟需破解发展难题
对照一些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珠三角城市群发展还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区域分工合作不明显、城市竞争无序、资源环境紧张、基础设施重复、产业
结构雷同,等等。
国外成熟城市群一般都以大城市为核心,以卫星城市为
依托,形成类似金字塔的比例结构。
而珠三角城市群区域内城市结构不尽合理,大城市和小城市数量偏少,导致城市建设成本加大,城市规模效应减弱。
核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也不够强大,其能量等级更不能与国外成熟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相提并论。
为了化解珠三角城市群面临的诸多问题,推动珠三角成为经济、旅游休闲和绿色优质生活的世界级都市群,必须重视发挥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从而提升大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实力。
[责任编辑:章丽鋆]
2
1.bshare-custom{ position:fixed; width:20px; top:20%; left:50%; margin-left:150px; z-index:2;_position: absolute;_top: expression(documentElement.scrollTop + 300 + "px");}
.bshare-custom a{ display:block; margin:5px
0;}#bShareRecommDiv{position:relative; z-index:1;}猜你喜欢
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_理论综合
全面提升区域发展质量推进原中央苏区经济腾飞(3)_经济
马恩的世界史理论与城市化_理论频道
我国城市群建设的战略构想(1)_理论热点
多极突破推进转型跨越发展_理论频道
学者建议按照新城市化思路解决中国城市化问题
城市国际化路径的探索
光明日报:创新型城市群与创新型集群的耦合发展机制(2)_理论首发
黄泰岩:下一个十年的中国高增长靠哪里(2)_理论热点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应是花架子_理论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