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

合集下载

学案3:第18课 三国鼎立

学案3: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认定目标】1.掌握曹操统一北方的背景、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及历史作用,三国建立的时间、任务及都城;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3. 激情参与、大胆展示。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课前准备:双色笔、课本、配套练、导学案【自主预习】曹操统一北方(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百姓。

(2)条件:政治上:,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军事上:200年,打败,取得了的胜利。

时间:(3)官渡之战双方:结果:作用:1.三国鼎立时间:赤壁之战双方:结果:作用:魏,年,人物:,定都三国鼎立蜀,年,人物:,定都吴,年,人物:,定都263年,魏国。

266年,魏国权臣称帝,改国号为,以为都城,史称。

280年,,统一全国。

【共同探究】(1)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负的原因是什么?(2)有人说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是汉朝的奸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你运用历史的观点来表述自己的见解。

【课堂检测】1.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是()A、光武帝B、汉武帝C、汉明帝D、汉献帝2.官渡之战中袁绍大败与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天意为之B、骄傲轻敌C、借助东风D、不习水战3.发生在东汉末三国时的历史成语故事如“三顾茅庐”、“初出茅庐”、“七擒七纵”、“鞠躬尽瘁”等都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曹操 B孙权 C刘备 D诸葛亮4.下列各项与曹操无关的是()A在官渡击败袁绍 B实行屯田 C基本统一北方 D称帝建魏5.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是()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诸葛亮6.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均发生在()A东汉末年 B三国时期 C西晋 D南北朝7.“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说的是()A刘备 B张飞 C诸葛亮 D关羽8.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后,有几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你认为这其中最为准确的是()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D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18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赤壁之战(∨)2、三国鼎立的形成(∨)【知识梳理】1、官渡之战交战双方:结果:2、赤壁之战时间、经过、结果年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

与在长江沿岸的一带和曹军对峙。

周瑜指挥联军用的办法,大败军。

3、三国鼎立的形成国名建立时间国号建立者都城魏年蜀年吴年(今天的)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某某与内地的联系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某某的联系。

【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 统一天下B. 消灭袁绍C. 废汉称帝D. 建立魏国2、杜甫的“功盖分三国,各成八阵图。

”的诗句主要赞颂的是A.曹操 B.X备 C.周瑜 D.诸葛亮3.下列事件与某某有关的是A.丝织业兴旺B.修建水利工程 C.船队到达夷洲D.大兴屯田4、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重要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5、下列历史人物中,与成语“三顾茅庐”有关的是()A.袁绍B.诸葛亮C.孙权D.曹操【拓展视野】1.(08某某内江卷)著名的典故“三顾茅庐”出自于东汉末年。

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A.曹操 B.X备 C.孙权 D.诸葛亮2.(某某某某卷)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第18课三国鼎立【知识梳理】1.曹军和袁军曹军胜,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2.208年赤壁火攻曹3.220 魏曹丕某某221 汉 X备某某222 吴孙权建业【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A 2.B 3.C 4.C 5.B 【拓展视野】D A。

学案4:第18课 三国鼎立

学案4: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

2、了解著名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朝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2、三国建国年表:3、公元263年,魏国灭()。

公元266年,魏国权臣()废魏帝自立,定国号为(),仍以洛阳为都,史称( )。

公元280年,西晋灭( ),统一全国。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学习研讨:(一)导入:(二)检查交流“预习导学”(三)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师板书)1、为什么是曹操而不是其他军阀最终统一北方?答:2、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中获胜而在占据优势的赤壁之战中反而失败呢?答: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答:(四)当堂练习,掌握新知: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中的“烈士”指的是谁()A 项羽B 诸葛亮C 刘备D 曹操2、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阀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A 挟持汉献帝,“挟(xié)天子以令诸侯”B 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C 奖励农耕,得到农民的支持D 官渡之战打败劲敌袁绍3、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战役是()A 淝水之战B 赤壁之战C 巨鹿之战D 官渡之战4、在下图所指的古代战争中,来自北方的军队战败的原因不包括()A 北方军队不习水战B 北方军队以寡敌众C 北方军队流行疾疫D 南方军队战术得当5、关于赤壁之战的下列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 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B 发生在三国鼎立形成前的东汉时期C 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D 赤壁位于长江边上6、三国时,吴国位于东南,其京都建业就是今天的()A 洛阳B 长沙C 广州D 南京7、三国之前是()A 东汉B 西汉C 东晋D 西晋8、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况表述错误的是()A 是东汉末历史的倒退B 民族融合得到加强C 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D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9、“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对()的评价A 刘备B 孙权C 曹操D 诸葛亮10、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A 220年B 221年C 222年D 230年11、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A 曹操B 刘备C 孙权D 诸葛亮12、促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著名战役是()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巨鹿之战D 淝水之战13、三国时期,派人到夷洲的是()A 曹操B 曹丕C 孙权D 诸葛亮【答案】1. D2. A3. D4. B5. A6. D7. A8.A9.D 10. C 11. A 12. A 13. C。

第十八课三国鼎立学案

第十八课三国鼎立学案

2011年11月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十八课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分析曹操在不同战争中胜败的原因;【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形成【挑战脑电波】战争胜负我预测**资料研习**1、《三国志》中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2、赤壁之战前,根据曹操给孙权的劝降书,说是“今治水军80万众(现在我已经训练了水陆大军80万人),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由此衍生出了曹军83万的说法。

3、历史记载:孙权派给周瑜的部队为3万人用于同曹军直接作战。

刘表、刘备军,合计9万多人。

4、曹操占有北土,既未平安,加以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5、曹军“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此指中原来说)所长”,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6、彼时正值“盛寒”,曹军内,马无草料,会成群饿毙。

【历史我评说】评价曹操**资料研习**1、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他“少机警,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

曹操也有过人的武艺。

2、《魏书》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曹操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

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

4、曹操怀疑华佗在给他治病时故意留了一手,所以他的头疼病老也治不好,还不如干脆把华佗杀了,免得麻烦。

就这样,一代神医因曹操疑心病作怪,死在了他的刀下。

后来,曹操的小儿子曹冲生病,曹操悲伤地说:“后悔杀死华佗,看来曹冲是没救了。

”5、曹操误杀吕伯奢,大家都骂他“恩将仇报”,曹操却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6、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五十三岁,写下了著名的乐府诗《龟虽寿》,其中最著名的两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第18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第18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编号:018 班级:姓名:【课题】第18课三国鼎立主备:审核:时间:年月日第周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2.通过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懂得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

3.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学习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两次战争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学习过程:一、前置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完成填空)(一)官渡之战:1.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

(二)赤壁之战:1.背景: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基本统一___________。

曹操想要统一南北。

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___________,请来了有才能的___________辅佐。

割据江东的__________,统治比较稳固。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以少胜多,打败了。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经济的发展:三国的统治者都注重发展生产。

魏国修建许多_____________,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蜀国_______业兴旺,吴国__________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吴国船队曾到达_______,加强了内地与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联系。

二、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提炼归纳)1.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的原因有哪些?2.曹操从名扬官渡到兵败赤壁只有短短的八年时间,为什么结果却是天壤之别?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三、展示释疑,拓展提升阅读下列材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词中的“三国”指哪三国?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3.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1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第18课 学案三国鼎立

第18课  学案三国鼎立
A发生在三国时期B袁绍全军覆没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D曹操火烧袁绍全部粮草
4、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A消灭袁绍的势力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C南下统一全国D废掉汉献帝
5、208年左右,割据东汉天下的主要军事集团是()
4、影响:赤壁之战后,___________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___________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___________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赤壁之战奠定了___________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二、赤壁之战:
1、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__________。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__________请来了有才能的_________辅佐。割据江东的_____________统治比较稳固。
2、时间:___________年。
3、经过:__________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经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说服,孙权同意联合抗曹,双方组成五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___________一带和曹军对峙。___________指挥联军用火攻的方法,大败曹军。
建立者
都城

___________年
___________
洛阳

221年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三国经济的发展
(1)魏:修建许多____________,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蜀:丝织业兴旺,___________行销三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三国鼎立学案【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情感目标: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找出下列两个故事,自己熟悉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看谁的故事讲得最精彩。

官渡之战温馨提示: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影响2赤壁之战3熟悉三国鼎立形成过程自己独立完成下列表格,小组内互相交流,看谁做得最好。

国家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魏蜀吴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读一读,想一想材料一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材料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

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

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

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3请你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在班级内交流。

四、知识整合一种局面:三国鼎立2两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3三分天下:魏蜀吴4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五、巩固练习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战役B长平之战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战役B长平之战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3成语典故“火烧连营”“草船借箭”都出自哪一战役A赤壁之战B淝水之战官渡之战D巨鹿战役4下列人物不是三国时期的是A刘备B诸葛亮孙权D曹操公元207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废汉献帝D统一北方6、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了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六、中考链接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哪一个军阀?()A.刘备B.袁绍.孙权D.刘禅2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A.200年B.208年.220年D.222年3.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三国鼎立
班级:姓名:
往史回首:
扬帆起航:
一、航行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
三国经济概况;
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二、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官渡之战VS 赤壁之战
三国的建立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同舟共济:(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你能解释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吗?
2、评一评,你心目中的曹操和诸葛亮是怎样的历史人物?
精讲点拨:
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2、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3、三国时期,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四、牛刀小试(我达标我快乐)
(一)选择题
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A.211年
B.222年
C. 220年
D. 263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
B. 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 诸葛亮
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
A.台湾
B.海南岛C西藏 D. 广州
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C.赤壁之战结束后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
A.江苏省境内
B.湖北省境内
C. 江西省境内
D.安徽省境内
(二)阅读下列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词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3.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
五、深海探索:】(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学习《三国鼎立》一课后,历史兴趣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派同学认为“三国鼎立导致了其后三百多年大分裂局面的出现,毫无积极意义,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另一派认为“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势力混战的局面,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有积极意义,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他们说的对吗?
你是如何理解这种历史现象的?
六、史海拾贝:】
(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