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解读

合集下载

2019高中语文 第14课 虞美人(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高中语文 第14课 虞美人(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4课虞美人1.作者简介李煜,字,史称。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是(朝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2.写作背景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

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

3.文体知识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或“”,分两片的最为常见,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三种,认为字以内为,字为,字以上为。

1.重光南唐后主五代3.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片阕小令、中调和长调 58 59—90 91 小令中调长调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

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或者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

3.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月指的是秋天的月,春花与秋月本应是人间的良辰美景,然而诗人的一声叹息,让所有的思绪都跌入了无尽的悲伤中。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必修教案0310 10:56::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一、单元整体分析(一)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分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科书中“诗歌之部”部分中的第一部分。

本册书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从大处抓住诗歌这种文体的本质属性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这样有助于高中学生掌握运用。

(二)课程目标在单元教学中的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选修课程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有以下要求:1 .在必修课程诗歌部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 .阅读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

4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5 .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单元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对选修教学的几个维度(文字、文学、文化)的要求,我们将本单元教学目标设定为:1 .强化梳理归纳与积累整合,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良好习惯,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 .引导学生运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的鉴赏方法探究诗歌的旨意,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三)学情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主要文体中,诗歌产生和成熟最早,历史最长,最受重视,发展也最为充分。

2020高中语文 第06课 春江花月夜(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0高中语文 第06课 春江花月夜(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06课春江花月夜1.作家作品张若虚,(约660—约720),诗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他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从六朝到唐的诗风转变中有重要地位。

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

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之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宫体诗的自赎》)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2.诗歌背景《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中的《吴声歌》。

其曲调,或说创自陈后主叔宝,或说创自隋炀帝杨广。

据杜佑《通典》记载,武则天长安年间,该曲调尚在流传。

郭茂倩《乐府诗集》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其余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

张若虚作此诗,虽说也是沿袭了前人写旧题乐府诗往往敷衍题目的常例,但其内容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与境界更是远在同题诸作之上,有“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滟.滟()清风浦.()霰.()暮霭.()细雨霏.霏()捣衣砧.()皎.皎()纤.尘()纤.绳()扁.舟()扁.平()碣.石()谒.见()遏.制()芳甸.()4.词语解释(1)滟滟:(2)芳甸:(3)霰:(4)浦:(5)扁舟子:(6)明月楼:(7)徘徊:(8)碣石:(9)潇湘:1.初唐吴中四士“孤篇压倒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3.yàn pǔ xiàn ǎi fēi zhēn jiǎo xiān qiàn piān biǎn jié yè è diàn4.(1)滟滟:水中月光闪烁荡漾的样子。

(2)芳甸:芳草丰茂的原野。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二:明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二:明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二:明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一、鲜明的写实风格明清散文在文学表现上具有鲜明的写实风格,以传统的绘画手法和笔墨技巧为基础,注重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

在具体的艺术表现上,明清散文通常通过描写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等来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精髓。

这一特点在明清散文史册上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例如大文豪袁枚的《小晏横幅》,以其深刻的细节描写和生动的语言表达,成功刻画了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之间的文化交锋和纷争不断的局面。

二、独特的审美特征明清散文在审美特征上也有着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

具体而言,它主要表现为强调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的丰富性。

在艺术表现上,明清散文往往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生命的感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就像明代文学大师陈继儒的《问道松树》,笔者在这篇散文中通过对松树的描写,生动地表达出自己对松树的敬仰和情感。

这种纯净、简洁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为明清散文的艺术特征注入了更为独特的内涵和生命力。

三、高度的文化内涵明清散文在文化传承和内涵方面也有着高度的价值。

在明清时代,由于中国古代文化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使得文化的内涵逐渐得到提升和深化,同时也对散文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文艺形式上,明清散文逐渐发展出了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创作风格。

例如万历年间金圣叹的《咏梅》一文,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到的艺术手法,成功地表现了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的高度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

四、多样的艺术表达明清散文在艺术表达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在文学技巧上,明清散文主要表现为讲究画面的布局和文学格式的搭配。

在结构上,明清散文则注重句式的长短、折句和平举的运用。

而在叙述方式上,明清散文则借助了丰富多彩的写作手法和修辞运用,如描写、比喻、象征、颂词等等,体现出了其在艺术表达上的多样性和创作风貌。

明清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艺术表现上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风格。

正是这些特点和风格,让明清散文在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9高中语文 第11课 将进酒(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高中语文 第11课 将进酒(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1课将进酒1.创作背景天宝元年,李白被招入长安,供奉翰林,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再励精图治,他宠爱杨贵妃,整日荒淫享乐,不理朝政。

他只需李白歌功颂德,装点太平。

这并不是李白的初衷,他没有半点奴颜媚态,受到排挤。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

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

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

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2.给加线字注音: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千金裘()径须沽()取对君酌()将()进酒呼儿将()出换美酒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语。

①高堂明镜悲白发_________ ②会须一饮三百杯_________③钟鼓馔玉不足贵_________ ④斗酒十千恣欢谑_________⑤径须沽取对君酌_________ ⑥与尔同销万古愁_________⑦但愿长醉不复醒_________ ⑧主人何为言少钱_________2.zhuàn;zìxuè;qiú;gūzhuó;qiāng jiāng3.高大的厅堂;应当;值得;放纵;即、就;代词“你”;只;为什么。

1.诗的开头“黄河”与“人生”之间有什么联系,这四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两句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

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所以从黄河起兴。

这两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

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基调是壮。

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有“不复回”之叹,基调却是悲。

紧接着带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

这前后两句,既是比喻——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再,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渺小,因而这四句令人顿生悲意。

这四句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极有气势。

高中语文 第15课 苏幕遮(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15课 苏幕遮(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5课苏幕遮1.作者简介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词人,字,号。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自成一家,有“”“”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作者客居汴梁时所作,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思乡之作。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借由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

3.解释下列字词。

溽暑侵晓宿雨芙蓉浦1.婉约派美成清真居士富艳精工词家之冠词中老杜片玉集3.潮湿的暑气;快天亮之时;昨夜下的雨;有荷花的水边。

1.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第一句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静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二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作者的心情也就由最初的烦闷转为欢快。

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

“呼”和“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3.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这寥寥数语就描绘出荷花的风姿。

特别是“举”字,仿佛使我们看到风荷亭亭出水的婀娜风姿。

王国维称之为“最能得荷之神理者”是极其恰当的评价。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燎原(liáo)禅让(shàn)湍急(tuān)歃血(shà)B.追溯(sù)溽暑(rǔ)混淆(xiáo)垂涎(xián)C.绦虫(tāo)赡养(shàn)偷窥(kuī)吮吸(shǔn)D.吁叹(xū)乳臭(xiù)徇私(xùn)舟楫(jí)2.下面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星宿溽暑拖沓袒护B.请贴厮杀宿舍燎原C.曲解欠收诬告忤逆D.销脏元霄臆造圆润3.下面句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燎沉香,消溽暑溽:湿润、潮湿B.侵晓窥檐语侵晓:快天亮之时C.一一风荷举举:举起D.梦入芙蓉浦芙蓉浦:芙蓉镇的水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燎沉香”就是烧沉香,“消溽暑”是指潮湿闷热的暑气得到消解。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4、你推测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概述内容:
•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 不重生男重生女
•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骊宫高处入青云…… 不见玉颜空死处
•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君臣相顾尽沾衣…… 魂魄不曾来入梦
•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 梨花一枝春带雨
•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 此恨绵绵无绝期
看女却为门上楣”
金步摇
• 逃难途中,
玉环被杀
• 骊宫高处入青云 …… 不见玉颜空死处
• ——恨之直因
•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描Βιβλιοθήκη 安史之乱到来情景• 概括、简洁
•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 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 • 一个关键的情节,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
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 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可分为 前后两个时期。
• 1.前期: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在仕途上一 帆风顺,主要是“兼济天下”。作品以针砭时弊、 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 《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
概述内容
杨妃受宠
李杨相爱

(极乐) 明皇迷色



安史之乱
马嵬死别,蜀中伤心
悲 剧

李思 还都断肠,回宫相思
爱 情
李杨共恨 (极悲)
悲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 剧
杨思:玉环送钗,遥寄誓词
• 汉皇重色思倾国
• 重德思贤才 • 思倾国,果倾国矣! • 揭示故事的悲剧因素 • 提纲挈领,统领全诗

2020高中语文 第04课 蜀相(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0高中语文 第04课 蜀相(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04课蜀相1.作者简介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具体篇名)2.写作背景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

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

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

1.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诗史;诗圣;现实主义;《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1.赏析首联,本联“寻”字用的怎么样?为什么第一句不称“蜀相”而称“丞相”呢?“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

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

2.在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你认为哪两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本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

“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

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了什么内容?“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

“频烦”,多次地烦劳。

“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

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1.初唐四杰 2.盛唐:李杜,王孟 3.中唐:韩愈、孟郊、元白、刘禹锡 4.晚唐:小李杜、温庭筠
• 四.宋,重筋骨义理
• 杨万里、陆游
• 词出现
• • • • • • 1.花间词 2.冯延巳,李煜 3.柳永 4.苏轼 5.李清照 6.南宋:陆游、辛弃疾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 一.先秦散文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 赏析指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自主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登岳阳楼》、 韦庄《菩萨蛮》 • 推荐作品 从王维到纳兰性德等诗人的五首 推荐诗词。
• 单元学习目标: • ①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 境; • ②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 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 诗境。
• 1.先秦诸子(哲学) • 2.《春秋》《左传》(史学)
• 二.汉代散文
• 1.史传文《史记》 • 2.政论文 贾谊《论积贮疏》《过秦论》 • 3.赋
• 三.魏晋南北朝
• 1.王羲之《兰亭集序》 • 2.辞赋,重抒情《洛神赋》《归去来兮辞》
• 四.唐宋
• 1.骈体文《滕王阁序》《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 2.古文运动《师说》《祭十二郎文》 • 韩愈、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劝君终日酩酊醉, 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散文之部
1、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单元自主赏析三 课全上 2、第五单元(六、伶、 陶) 3.第六单元推荐作品自 读
从《庖丁解牛》看庄子
《六国论》《过秦论》 《阿房宫赋》比较
《陶庵梦忆序》与《湖 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 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 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 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 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 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单元编排体例有别于传统
1.按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 单元 2.每个单元三个层次:赏析示例, 自主赏析,推荐作品
• 不可忽视的弥补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 一.两个源头《诗经》《楚辞》 • 二.建安、魏晋南北朝 • 曹操、陶渊明、民歌 • 三.唐(四个阶段)
化繁为简,不把教学难点当重点
1.《梦游天姆吟留别》课后探究讨论第二第三题 (艺术手法,思想)
2.《扬州慢》典故的运用 3.《长相思》宏阔中见细腻
第三单元 1.李白的《将进酒》 补充李贺的《将进酒》
2.李贺《李凭箜篌引》 琉璃钟,琥珀浓, 小槽酒滴真珠红。 ①抓住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烹龙炮凤玉脂泣, 罗帏绣幕围香风。 ②李贺奇崛冷艳的诗风 吹龙笛,击鼍鼓; 皓齿歌,细腰舞。 ③联系必修4《李贺小传》 况是青春日将暮, 桃花乱落如红雨。
3.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 咏诗韵对应试的意义有限
第一单元
• 《拟行路难》与《行路难》的比较阅读
• (表达感情的方式)
• 课后探究讨论第一题与相关链接第二题 • 《蜀相》与《书愤》比较阅读 • 《书愤》课后探究讨论第一题第3小题 • 《苏台览古》与《越中览古》比较阅读 • 在写法上的异同
第二单元《登岳阳楼》 《旅夜书怀》 第三单元《阁夜》
• 五.明清
• • • • • 1.明初《卖柑者言》 2.明中期,前七子后七子 3.明晚期,《陶庵梦忆》 4.清桐城派 5.鸦片战争前后,《病梅馆记》
• 与高考语文有着相当高的关联度
1.重新确定教学目标 2.整合重组,比较阅读
一、重新定位单元目标
1.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有实 际作用
2.第二单元,缘景明情要落 到情与景的关系上(2009高考)
《夜归鹿门歌》与 《积雨辋川庄作》 (王孟的整合)
《菩萨蛮》韦温的 整合,同题同流派, 知同辨异
• 温庭筠的词意象稠密,华丽繁复。一句词 里包含多层意思。 • 韦庄的词稀疏,意象之间是连贯的,脉络 分明,有散文的意趣,
• 感情的表达方式: • 温庭筠写词是把自己隐藏在他笔下的女子 的后面,通过对女子的描写,曲折的反应 自己内心的苦闷。 • 韦庄的词直抒胸臆,哀愁、相思和盘托出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解读
福建师大附中语文组 陈琳
从鉴赏角度引导阅读古代诗歌散文
• 全书共六章,诗歌、散文各三章 • 诗、文集中编排
诗歌
•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 •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 • “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
散文,
•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 ) •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 和抒情性) •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体会散文的灵活性 和趣味性)
《菩萨蛮》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还乡”一句,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还乡” 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 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 几年也没有关系。 • 作者写得很旷达,但却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 叮嘱口吻的“莫”字,这样一来,说“莫还乡”实则 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从而委婉地流露了有乡不能 还的苦衷,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所 以后面他说“还乡须断肠”,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 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 • 这样,全词就体现了韦庄词"似达而郁"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