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药物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药物分析中的电喷雾质谱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药物分析中的电喷雾质谱成像技术研究进展电喷雾质谱成像技术(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ESI-MSI)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和开发过程中。
本文将介绍电喷雾质谱成像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在药物分析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一、电喷雾质谱成像技术原理电喷雾质谱成像技术是一种在样品表面直接进行分析的质谱成像技术。
其原理主要包括样品溶液电喷雾形成离子云、质谱仪对离子云进行质谱检测和成像分析三个步骤。
首先,样品溶液通过电喷雾装置被喷雾成微小的液滴,并在电场的作用下形成离子云。
这些离子云通过高压电场被加速,进入到质谱仪中。
其次,质谱仪对进入其中的离子进行质量分析。
离子的质量会根据其电荷比质量比在质谱仪中的磁场中受到偏转,最终形成质谱图。
最后,将质谱图与样品的空间位置关联起来,即可获得样品表面的质谱成像。
通过质谱成像技术,可以获得不同位置的分子信息,进而实现药物分析。
二、电喷雾质谱成像技术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1. 药物转运与代谢电喷雾质谱成像技术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该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和定量药物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情况,从而研究药物的转运和代谢过程。
2. 药物分布与竞争电喷雾质谱成像技术还可用于研究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竞争作用。
通过观察不同药物在样品表面的分布情况,可以有效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优化药物的配方和给药方案。
三、电喷雾质谱成像技术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1. 药物分子筛选电喷雾质谱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药物分子筛选。
通过将候选分子直接喷射在样品表面,并观察其在不同位置的分布情况,可以筛选出具有良好活性和生物利用度的药物分子。
2. 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电喷雾质谱成像技术在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中也有广泛应用。
通过观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可以评估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参数,为合理设计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药物分析学研究进展_曾苏

收稿日期:2003-08-26 修回日期:2003-12-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0225047).作者简介:曾 苏(1959-),男,教授,从事药物代谢分析和药品质量控制研究;程翼宇(1958-),男,教授,从事计算药物分析学,中药分析与质量控制技术,制药过程分析与自动控制技术研究.药物分析学研究进展曾 苏,程翼宇(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学学科,浙江杭州310031)[摘 要] 药物分析从20世纪初的一种专门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日臻成熟的科学——药物分析学。
该学科涉及的研究范围包括药品质量控制、临床药学、中药与天然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分析、法医毒物分析、兴奋剂检测和药物制剂分析等。
随着药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各相关学科对药物分析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它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药物进行静态的质量控制,而是发展到对制药过程、生物体内和代谢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和动态分析研究。
[关键词] 药物分析学;药物;质量控制;药代动力学;手性药物;天然药物[中图分类号] R 9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292(2004)01-0001-06 药物是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帮助机体恢复正常机能的物质。
药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关系到用药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危。
虽然药品也属于商品,但由于其特殊性,对它的质量控制远较其他商品严格。
因此,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包括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的方法,通过各个环节全面保证、控制与提高药品的质量。
传统的药物分析,大多是应用化学方法分析药物分子,控制药品质量。
然而,现代药物分析无论是分析领域,还是分析技术都已经大大拓展。
从静态发展到动态分析,从体外发展到体内分析,从品质分析发展到生物活性分析,从单一技术发展到联用技术,从小样本分析发展到高通量分析,从人工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分析,使得药物分析从20世纪初的一种专门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日臻成熟的科学——药物分析学。
体内药物分析技术在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应用进展

体内药物分析技术在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应用进展
陈亭如;毛士龙
【期刊名称】《药学实践与服务》
【年(卷),期】2024(42)2
【摘要】目的探讨体内药物分析技术在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应用进展。
方法查阅相
关文献,对临床样本的特点、临床常用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体内药物分析在临床
药学中的应用以及现存的问题进行综述。
结果和结论近年来,随着临床个体化治疗、精准治疗的需求增大,以及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体内药物分析技术广泛地应用于临
床药学工作中,成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个体化治疗水平、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发生的重要辅助技术之一。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血液采样的侵入性阻碍采样、
药物监测结果解释能力弱和临床检测方法等仍有待完善的问题。
这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并在后续的研究和应用中不断改善和解决。
【总页数】6页(P60-65)
【作者】陈亭如;毛士龙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药剂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色谱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2.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3.临床药学专业体内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调查与思考
4.临床药学专业体内药物分析教学模式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物分析中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研究及应用

药物分析中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研究及应用概述: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是一种基于激光诱导击穿效应的光谱分析方法。
该技术具有无损、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在药物分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进行探讨。
一、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原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是一种原位、无损的样品分析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激光脉冲的高能量密度,使样品表面产生等离子体,进而激发样品原子、离子和分子的内部能级跃迁,产生特征光谱。
通过分析和解释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所得到的光谱信息,可以获得样品中的元素组成和化学成分。
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 药物质量控制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药物质量控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药物样品进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可以准确测定药物中的元素含量和杂质成分,确保药物的质量稳定性和合规性。
此外,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还可以用于药物中残留金属离子的检测和定量。
2. 药物痕量分析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对于药物痕量分析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选择性。
在药物痕量分析中,常常需要检测微量元素或者特定化合物的含量,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可以通过对样品进行精确的激光能量控制和谱线解析,实现对药物中微量成分的快速准确测定。
3. 药物新药研发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药物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对药物原料、中间体和最终产品进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可以了解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含量分布,为药物品质的改进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4. 药物非破坏性分析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样品分析方法,对于药物分析非常有优势。
传统的样品分析方法通常需要样品的破坏性处理,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可以直接对样品进行分析,避免了样品的损伤和浪费,同时提高了分析效率和数据可靠性。
三、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研究进展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随着激光技术、光谱仪器和数据处理算法的不断改进,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不断拓展。
体内药物分析的研究进展

四、研究成果与不足
四、研究成果与不足
近年来,体内药物分析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 足之处。首先,体内药物分析的实验条件和操作规程尚未完全统一,不同的研究 机构和研究人员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参数,这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和可比性。
引言
引言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在药物研发、临床医学和毒理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体内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药物的疗效和 不良反应,为新药发现、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临床合理用药等提供重要依据。 然而,体内药物分析方法也面临着复杂性、灵敏度和特异性等方面的挑战,需要 不断发展和优化。
四、研究成果与不足
其次,体内药物分析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由于个体差异和病理生理状态的不 同,会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产生影响,这增加了体内药物分 析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最后,体内药物分析与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个学 科交叉渗透,需要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合作,以便从多层次和多角度揭示药物的 体内过程和作用机制。
血药浓度监测是体内药物分析的重要应用之一,对于指导临床用药、评价药 物治疗效果以及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血药浓度监测的方法主 要包括光谱分析法、色谱法、免疫分析法和荧光分析法等。其中,色谱法具有高 灵敏度、高分离效能等优点,已成为血药浓度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法
五、结论
五、结论
体内药物分析作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实践的重要支撑,其研究进展对于改善和 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综述了体内药物分析领域的研 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与不足以及发展方向和前景等方面的内容。尽管体 内药物分析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实验方 法和操作规程,以便更好地揭示药物的体内过程和作用机制,
基于配体结合分析-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的生物技术药物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药物分析杂志药物分析杂志药物分析杂志药物分析杂志药物分析杂志药物分析杂志药物分析杂志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药物分析杂志Chinese 图LBA-LC-MS/MS 的生物大分子药物定量分析工作流程LBA-LC-MS/MS-based quantitative analysis workflow of biomacromolecular drugs要进行还原和烷基化步骤[12-13],也能达到分析目的,但绝大多数研究表明,还原和烷基化步骤是建立一个稳健的LC-MS/MS 分析方法的重要保障优化酶切条件时,需要考察反应温度、及缓冲液种类等对酶切效率的影响有50、37 ℃(过夜消化),酶与蛋白质的最优比例一般为1∶20(w /w ),常用的缓冲液有冲液、Tris-HCl 缓冲液等。
2.3 指纹肽的选择 通常大分子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104~9×105之间,而质谱质荷比围一般在1.25×103以内,为了准确且灵敏地定量生物基质中大分子药物的浓度,最常用的方法是将大分子药物进行酶切,选择酶切后的1个或多个特异性肽段作为指纹肽,通过测定指纹肽的浓度间接反映大分子药物的浓度。
指纹肽应是目标蛋白所特有的,体内和整个生物分析过程中足够稳定,有易被修饰的残基如甲硫氨酸和色氨酸,修饰的不稳定序列;指纹肽还应表现出足够的灵敏度以达到所需的定量下限;优选的肽序列长度约为8~15个氨基酸[15]。
2.4 内标的选择 基于LBA-LC-MS/MS 子药物定量分析的内标一般包括:(记的蛋白质(SIL-protein );(2)扩展的稳定同位素标记肽段(extended SIL-peptide );(3)的肽段(SIL-peptide );(4)没有标记的蛋白结构类似物;(5)没有标记的肽段结构类似物SIL-protein 因成本较高而不常用, 通用型捕试剂和特异性捕获试剂的比较Comparison of general-purpose capturereagents and specific capture reagents可获取性(accessibility)耗时长短(time-consuming)特异性(specificity)易(easy)短(short)一般(general)难(difficult)长(long)高(high)获得并投入使用,尤其是在药物开发的早期阶段,时间紧迫且资源有限。
药物分析中的光声光谱技术研究进展

药物分析中的光声光谱技术研究进展光声光谱技术是一种结合光学和声学原理的新型分析技术,其在药物分析领域的应用正逐渐展现出巨大潜力。
本文将对药物分析中光声光谱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光声光谱技术的原理光声光谱技术利用激光的光热效应和声波的传播特性,通过测量产生的声波信号来获得样品的信息。
其原理是当样品受到激光脉冲的照射后,由于光热效应使得样品产生瞬时温升,导致样品热膨胀和声波的形成,进而产生可测量的声信号。
通过分析声波信号的特征参数,可以得到样品的物理和化学信息,如浓度、组成、药物释放等。
二、药物分析中的光声光谱技术应用2.1 药物成分分析光声光谱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成分分析。
例如,通过测量样品的光声光谱信号,可以判断药物中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实现药物成分的快速鉴定和定量分析。
这在药物质量控制和仿制药研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2.2 药物释放行为研究药物的释放行为对于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十分重要。
光声光谱技术可监测药物在体内和体外的释放过程,并通过分析光声光谱信号的变化,研究药物的释放速率、机制和影响因素。
这为药物的控释系统设计和药物疗效评价提供了有力支持。
2.3 药物代谢与转运研究药物代谢与转运对于药物的活性和毒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光声光谱技术可用于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转运过程,通过监测药物的光声光谱信号,揭示药物的代谢途径和动力学特征。
这对于药物的剂型设计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光声光谱技术的优势与挑战3.1 优势光声光谱技术具有非侵入性、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快速检测的优势。
它可以用于不同样品的分析,如固体、液体和生物组织等,且对样品的形态和透明度要求较低。
同时,其灵敏度高,可以实现对微量样品的检测。
此外,由于光声光谱技术融合了光学和声学的特点,可以得到丰富的信息,进而提高药物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 挑战光声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光声光谱技术的成像分辨率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对微小细胞和微创伤等细节的观察。
体内药物分析的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作者简介 : 齐玉梅 , ,9 9 1月生 , 女 16 年 副主任 护师 , 门职 荆 业技术 学院医学院。4 0 0 4 80
9 吴秀玉, 宝德 , 单 尹爱 田, . 区护理 人员服 务 内容进 展
山西 医科 大学第二 医院(3 O 1 季 文 OOO ) 体 内药物分析是 由药物分 析学派生出来的一 门研究生 力, 深入开展有关工作 。
科 医学 ,0 5 8 2 ) 16 —7 9 2 0 , ( 1 :7 716 .
3 瘳碧霞 , 李燕妮 . 社区护理工作 的管理探讨 .中国社区医学 .
2 0 . 1 4 : 15 . 0 5 1 ( ) 5 — 3
1 沈慧霞 , 7 冯飞仪, 胡雁 , . 区护理专业课程计划的研究 . 等 社 护
一
[ 时研究 . 护理管理 ,03.3 1 )3 —2 20 2 (0 :13 .
1 胡斌春 , 0 包家明 . 浙江省社 区护理规范化管理探索 .中国护理
管 理 ,0 4 4 5 :32 . 2 0 , ( )2 —4
1 李 冰娜 , 1 罗平 . 区护理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 社 护理学
志 .0 4 1 (3 :71 2 0 .9 1 ) 1。9.
2 张玉梅 , 冯玉仪 . 夏海鸥 , . 区护 理需求 和工 作内容 的调 等 社
查 分 析 . 华 护 理 杂 志 ,0 3 3 ( )222 4 中 2 0 ,8 3 :3 —3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内药物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1-08-30T15:01:25.3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9期供稿作者:乔忠王继平任景文[导读] 体内药物分析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
乔忠王继平任景文(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医院药剂科 014030)【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9-0199-03【摘要】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体内药物分析理论的文献,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和认识,对其测定前样品的处理以及测定的基本程序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体内药物分析样品处理样品测定体内药物分析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是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物和内源性物质的质与量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学,从而获得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各种参数、及代谢的方式、途径等信息,有助于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合理应用[1]。
1 体内药物分析中的样品预处理体内药物分析的样品成分复杂,被测组分含量低。
因此,测定前样品需经过分离、纯化、富集、改变属性等处理后,方可进行测定。
根据样品的种类、所用的测定手段、被测药物的种类及浓度等不同,预处理方法各异。
1.1 预处理的基本理论[2]1.1.1 预处理的一般原则体内药物分析中的样品预处理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生物样品的类型、药物的结构及性质及测定方法的种类等。
例如,血浆或血清需除蛋白,使药物从蛋白结合物中释出;唾液样品主要采用离心去除粘蛋白沉淀等。
药物的酸碱性(PKa)与溶解性涉及到药物的萃取手段;药物在样品中的浓度相差悬殊,浓度大的样品对前处理要求稍低,浓度越低则样品前处理要求越高等。
放射免疫测定法由于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专属性,生物样品只需经初步处理去除主要干扰物质后即可直接用于测定;而高效液相色谱法,为防止蛋白质等物质在色谱柱上沉积,上柱前需对生物样品进行去蛋白或进行溶剂萃取或制备衍生处理等。
1.1.2 预处理的基本方法1.1.2.1 蛋白质的去除沉淀蛋白的方法有多种,依据沉淀试剂种类的不同,析出的蛋白质的形状亦不同,且所得上清液的pH值也稍有差别。
例如,加入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可使蛋白质分子内及分子间的氢键放生变化而使蛋白质凝聚;加入中性盐,使溶液的离子强度发生变化,蛋白质脱水而沉淀;加入强酸及含锌盐及铜盐的沉淀剂,使溶液的pH值异于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以不溶性盐形式析出;此外,测定一些与蛋白结合牢固或形成缀合物的药物时,常采用有机破坏、酶解、酸水解或酶水解等方法,使被测药物得以释出。
1.1.2.2 样品的分离与纯化萃取法是应用最多的分离、纯化方法,包括液—液萃取法(LLE)和液—固萃取法(LSE)。
多数药物是亲脂性的,而生物样品中大多数内源性杂质是强极性的水溶性物质。
LLE基于该溶解行为的差异,药物能与多数内源性物质分离,适用于非专属性的波谱法分析;LSE 是规模缩小的柱色谱法,具有所需样品量少、不易引入杂质、萃取效率高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处理挥发性及对热不稳定的药物。
1.1.2.3 样品的浓集样品分离纯化后,其微量的组分分布在较大体积的萃取溶剂中。
因此,常需要使被测组分浓集后再测定。
浓集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末次萃取时加入的萃取液尽量少,使被测组分萃取到小体积溶剂中,然后直接吸出适量供测定;二是挥去萃取容积法。
1.1.2.4 样品的化学衍生化该处理可使样品中的药物转变成具有可被分离的性质,从而增强药物的稳定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对光学异构体分离的能力等。
药物分子中含有活泼H者,如含—COOH、-OH、-NH2、-NH、-SH等官能团的药物都可被衍生化。
1.2 预处理的新技术上述方法虽还在广泛使用,但它们存在离线处理、手动化、有毒试剂消耗量大及危害人体健康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多种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用,使得生物样品的处理技术向着低污染、低用量、高选择、高通量、自动化、在线化方向发展。
1.2.1 固相萃取技术(SPE)SPE基本原理是基于样品在两相之间的分配差异,即在固相和液相之间的分配不同。
新一代的聚合物吸附剂,如Waters的0asis HLB,不需活化,也不怕溶剂流干,简化了样品制备过程,而且有很宽的pH范围,能萃取亲水、疏水、酸性、碱性或中性组分,特别适用于血浆、尿液等生物样品的制备。
1.2.2 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该技术基于气-固吸附、液-固吸附平衡的原理,利用待测物对活性固体表面有一定的吸附亲和力而达到分离富集的目的。
王琦玮等[3]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血浆中氯氮平的浓度,结果表明,该法灵敏度高、准确度好、操作简便;李弘韬等[4]采用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氧烷/羟基硅油复合涂层固相微萃取器,顶空萃取头孢匹胺钠中甲醇、乙醇、丙酮、乙腈和N,N一二甲基乙酰胺的残留量,避免了直接进样对色谱系统的污染。
1.2.3 微透析取样技术(MD)MD以透析原理作为基础,通过测定透析液中待测物的浓度来研究组织中待测物水平,为一种动态连续的取样方法。
应用该技术可以采集真皮组织间液样本,结合现代检测技术,如酶联免疫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研究皮肤局部生理代谢或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以及药动学。
1.2.4 柱切换(CS)技术柱切换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就是利用多通路切换阀,改变进样阀与色谱柱、色谱柱与色谱柱、色谱柱与检测器之间的连接关系,通过改变流动相的走向,或改变流动相系统,使洗脱液在特定的时间从一级柱进入二级柱,达到样品的预净化、富集、分离等目的。
季卫荣[5]应用柱切换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直接测定血浆中左氧氟沙星的浓度,直接进样分析测定,简便易行。
秦永平等[6]采用CS-HPLC法测定血浆中那格列奈的浓度,结果表明,该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准确的特点。
1.2.5 浊点萃取法(CPE)CPE为液-液萃取技术,以表面活性剂胶束水溶液的溶解性和浊点现象为基础,通过改变实验参数引发相分离,从而将目标化合物与基质分开。
石志红等[7]采用CPE-HPLC检测尿中丹参酮类化合物,首次将该法应用于尿中待测化合物的提取;耿晓梅[8]利用CPE-UV测定硫酸阿米卡星,优化了浊点萃取条件,结果显示,该法可用于市售药物及人体尿液中硫酸阿米卡星含量的测定。
2 体内药物分析中的样品测定2.1 分离体内药物分析中的样品经预处理后,大多需要再分离。
其主要以色谱技术为主,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整体色谱、亲水型色谱(HILIC),其次还有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毛细管电泳(CE)等。
2.2 检测2.2.1 光谱法2.2.1.1 荧光分析法荧光分析法是利用物质发射荧光的特性进行分析的光学分析法。
肖艳[9]研究了在人血清白蛋白存在下,用一阶导数荧光光谱法同时直接测定卡维地洛和氨苄西林钠。
利用该方法不仅消除了人血清白蛋白的背景干扰,而且使卡维地洛和氨苄西转钠的谱圈完全分开,达到了同时测定的目的。
2.2.1.2 紫外分光光度法白小红等[10]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柳氮磺胺吡啶及其代谢物磺胺吡啶浓度,以空白血浆作参比,表明该法精确;李静[11]利用该法测定血清中葡萄糖的含量,选择540.5nm作为测定波长,由标准曲线求出血清中葡萄糖的含量。
2.2.2 色谱法随着色谱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灵敏度和选择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中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最常用。
新型色谱技术有超临界流体色谱、手性色谱、胶体色谱、分子生物色谱(MBC)等。
2.2.3 色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核磁共振联用(LC—NMR)能一次性地完成从样品分离纯化到峰的检测、结构测定和定量分析。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集LC的高分离能力与MS的高灵敏度、高专属性于一体。
杨蓓[31]首次采用了LC-MS法测定犬血浆中微量的阿扑吗啡。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鉴别能强等特点,可同时完成待测组分的分离和鉴定,特别适用于多组分混合物中未知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判别,化合物分子量测定。
2.2.4 免疫分析法免疫分析法分为放射免疫分析(RIA)、酶免疫分析法(EI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CLEIA)、荧光免疫分析(FIA)等。
适用于色谱法难以分析的药物,如蛋白质、多肽等分子量大的药物,免疫分析法一般可直接分析小样品的生物体液,样品不需制备。
3 展望体内药物分析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随着样品处理和测定的方法、新技术不断增加,特别是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联合使用,将会使体内样品预处理手段更加完善有力,并推动着体内药物分析的发展, 热切地希望体内药物分析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同时,体内药物分析体内药分的研究工作了精准的数据和有关信息,为正确评价临床药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1] 汤建林,周世文.体内药物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重庆医学,2008,37(8):876-879.[2] 李好枝.体内药物分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3] 王琦玮,莫耀南,周海梅,等.固相萃取一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血浆中的氯氮平浓度[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7,22(2):100-103.[4] 李弘韬,杨敏,万江陵,等.顶空固相微萃取一气相色谱法测定头孢匹胺钠中多种有机溶剂残留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5,25(1):37-40.[5] 季卫荣.柱切换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左氧氟沙星浓度[J].医药导报,2008,27(2) :174-175.[6] 秦永平,余勤,梁茂植,等.柱切换RP—HPLC测定血浆中那格列奈的浓度[J].华西药杂志,2006,21(5) :456-458.[7] 石志红,何建涛,常文保.浊点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尿中丹参酮类化合物[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3):72-73.[8] 耿晓梅.中药材有制剂中活成成分的新型萃取检测方法的研究[D].河北:河北医科大学,2010.[9] 肖艳.同步荧光分析法荧光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5.[10] 白小红,付永丽.分光光度法测定柳氮磺胺吡啶及其代谢物磺胺吡啶浓度[D].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34(3):278-280.[11] 李静.光分析法在测定肝素-辅酶A及血清葡萄糖中的应用[D].成都:华西医科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