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积聚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积聚

中医内科学积聚
•香 砂 平 胃 散 行 气 温 中 、 散 寒 化 湿;乌药、枳壳、生姜增强温中 理气的作用.香附、陈皮疏肝理气 解郁.
加减:
•寒甚:腹痛较剧,肢冷,得温痛减 —肉桂、高良姜温中理气止痛. •热象:口苦,舌质红,去乌药、苍 术,加左金丸泄肝和胃. •年 老 体 虚 : 神 疲 、 乏 力 、 便 溏 者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症状缓解后可用逍遥散善后.
二、各自的特征: 积证—腹内结块,固定不移,由
小渐大,由软渐硬,初觉胀痛,继则剧 痛,痛程长,病情重,伴有脾虚症状.
聚证—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 散,或有条状物聚起在腹部一般病 程短,病情轻,伴随症不明显.
金匮要略:积者脏病也,终不移; 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 可治. 景岳全书: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 成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积与聚的不同 积证—积块明显,固定不移,痛有定
处,病程较长,多属血分,病情较重,治疗 较难.
聚证—无积块,腹中气时聚时散,发 有休止,痛无定处,病程较短,多属气分, 病情较轻,治疗较易.
2、辨积块的部位 右胁—病在肝,常伴见胁肋疼痛,
黄疸、纳呆、腹胀等 心下胃脘—病在胃伴见反胃、呕
诊断:积证 辨证分型:正虚血瘀 方药: 党参20 黄芪30 白术12 茯苓20 熟地12 当归10 白芍15 田七6 半夏12 仙鹤草30 瓦楞子15 丹参30 舌蛇草30 半枝莲30 甘草5
积聚
一、定义 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
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 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 特征的一类病证.
病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 病机: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 病位:腹部 临床特征:腹内结块,或胀或痛
二、源流:
积聚病名首见于内经 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 者,……皮肤薄而不择…….如此, 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 伤. 内经伏梁、息贲、肥气、奔豚 等.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3.积聚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3.积聚
详细描述
气滞血瘀证是由于气机不畅、血脉瘀阻所致,患者常常出现疼痛固定、刺痛、肿块等症状。疼痛部位多在胸胁、 脘腹等处,且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胀痛。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症状。治疗气滞 血瘀证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原则,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来缓解症状。
痰湿凝聚证
总结词
痰湿凝聚证也是积聚的一种证候,主要表现为形体肥胖、肢体困重、舌苔厚腻等 症状。
THANKS
感谢观看
注意事项
01
02
03
避免盲目用药
治疗积聚的药物多具有一 定的攻伐作用,应在医生 指导下使用,避免盲目用 药造成不良反应。
注意饮食禁忌
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禁忌, 避免食用与治疗药物相克 的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 果。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等, 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促 进康复。
VS
详细描述
肝气郁结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 致,患者常常情绪低落、忧虑重重,导致 肝气郁结,影响气血运行。其主要症状包 括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等,有时 还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治疗肝 气郁结证应以疏肝理气为原则,通过中药 调理和心理疏导来缓解症状。
气滞血瘀证
总结词
气滞血瘀证是积聚的另一种证候,主要表现为疼痛固定、刺痛、肿块等症状。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积聚的具体证型,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
针灸治疗
针灸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对于缓解积聚引起的疼痛、胀满等症 状有较好的效果。
推拿按摩
通过推拿按摩的方法,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积聚引起的各种不适 症状。
饮食调理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积聚的康复也非常重要。应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食疗方剂,以辅助治疗。

中医内科学之积聚

中医内科学之积聚
然痰、食、气、血,非得风寒, 部分聚者或因病情较重,或因失治误治,而致病情反复发作,亦可发展为积。
了解积聚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及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的关系。 可用药物、气功、针灸等康复方法。 饮食不调 痰 气郁 血瘀
未必成积。风寒之邪,不遇痰、 元代《丹溪心法·积聚痞块》
王肯堂《证治准绳·积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的主张。 “盖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食、气、血,亦未必成积”。
积聚辨证论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 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 攻之”等原则。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疟病》 认为疟久不解,“结为癓瘕,名 为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一直为后世所宗。
金元时期
罗天益《卫生宝鉴·腹中积聚》 共收集治疗积聚之方17首,其 中理气导滞、活血消积的药物在 处方中占较大比重,尤以三棱、 莪术为代表。
中医内科学之积聚
【目的要求】
1.熟悉积聚的证候特征。 2.了解积聚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及气
、血、津液运行失常的关系。 3.熟悉积聚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掌握积聚的治疗原则及各证型的
辨证论治。 5.了解积聚的转归及预后。
【定义】
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 ,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 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 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李中梓《医宗必读·积聚》集前 贤之大成初、中、末三期治疗法 则,指出治积不能急于求成,可 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颇 受后世医家的重视。
“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 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 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 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 ,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 补。”
明代
《景岳全书·积聚》则对攻补法 的应用作了很好的概括,“治积 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 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

《中医内科学》教学课件-积聚

《中医内科学》教学课件-积聚
17
18
证为气机不畅,肠道不通之肠结一证, 然肠主传化,以通为顺,姑拟荡胸 汤试之。 代赭石50 瓜蒌仁25 苏子15 芒硝15
1剂
19
二诊
上药连服3次,全部吐出,此为降逆力差,药 不胜病之故,遂以原方加味增量
代赭石75 瓜蒌仁50 莱菔子50 苏子15 芒硝 20 服药1次,无变化,2小时又服1次,未足1小 时,腹痛如扯,须臾泻下大便如赭石色,肠 道报吉。

心 失悸 眠,健忘,养心
酸枣仁、柏子 仁
肝 胁痛
疏肝 柴胡、香附

目涩
养肝 枸杞、生地
脾 纳差、便溏 健脾 党参、白术
肺 咳 易感喘冒,短气、补肺 黄芪
肾 腰膝酸软 补肾 巴戟天、生地
29
常用组合
肝肾阴虚 肺肾阴虚 气阴两虚 寒湿阻滞 滋补肝肾 补肺滋肾 益气养阴 散寒除湿 肝郁克脾 心脾两虚 气滞血瘀 痰瘀互结 疏肝健脾 健脾养心 理气活血 祛痰化瘀 肝火犯肺 心肾不交 气滞痰阻 气虚血瘀 清肺泻肝 交通心肾 理气化痰 益气活血 肺脾气虚 气血两虚 风痰阻络 阴阳两虚 健脾益肺 益气养血 化痰熄风 滋阴温阳
所幸,胃气尚存,犹可攻补兼施 治法: 试拟益气利水,活血化瘀,软坚
散结
22
生黄芪15 炙地龙9 全当归9 桃仁9 红花6 赤白芍各9 炙鳖甲12 夏枯草9 生牡蛎30 泽 泻12 生薏仁30 茯苓12 海藻15 京三棱12 鳖甲煎丸12 克 经1年的治疗,肝脏缩小,腹胀缓解。
23
24
中医内科学辨证思路
3
4
5
原发性肝癌
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肝硬化--合并肝癌
7
积聚的历史沿革(一) 积聚之名,首见于《灵枢·五变》:“人之善 病肠中 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 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 积聚乃伤。”

中医内科学积聚讲义

中医内科学积聚讲义
•香 砂 平 胃 散 行 气 温 中 、 散 寒 化 湿;乌药、枳壳、生姜增强温中 理气的作用。香附、陈皮疏肝理 气解郁。
加减:
•寒 甚 : 腹 痛 较 剧 , 肢 冷 , 得 温 痛减—肉桂、高良姜温中理气止 痛。 •热 象 : 口 苦 , 舌 质 红 , 去 乌 药 、苍术,加左金丸泄肝和胃。 •年 老 体 虚 : 神 疲 、 乏 力 、 便 溏 者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症状缓解后可用逍遥散善后。
或食气交阻—气机不畅—聚证
3、邪毒侵袭,留着不去
寒、湿、热 邪毒
长时间作用于人体 侵袭人体留着不去
脏腑失和、气血运行不畅、痰浊内生、 气滞血瘀痰凝----形成积证
《诸病源候论 》:“诸脏受邪,初未 能成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4、它病转归,日久成积 •黄疸—湿邪留恋—阻滞气血 •久疟—湿痰凝聚—脉络痹阻 •血吸虫—虫阻脉道—肝脾气血不
“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分证论治 (一)聚证
1、肝气郁滞 症状:腹部特征(腹中气聚,攻窜 胀痛,时聚时散,)诱因+肝郁征( 脘胁之间时或不适)+舌脉(舌苔腻 ,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木香顺气散行气温中、散寒 化湿、疏肝解郁。
•用 于 气 机 郁 滞 、 寒 湿 中 阻 、 伴 有肝郁症象者。
二·治疗原则
聚证—疏肝理气,行气消聚,重在调气。 积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重在活血。
初期—攻邪为主-行气活血,软坚散积 中期—攻补兼施 末期—扶正培本,酌加理气、化瘀、消积 之品
二·治疗原则
治疗中,应处理好攻法和补法之间 的关系。
《景岳全书》:“治积之要, 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 孰缓孰急中辨之”。

中医内科学积聚

中医内科学积聚
柴胡疏肝散
由柴胡、香附、陈皮、枳壳、芍药、 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疏肝解郁、 理气活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气 郁结所致的积聚。
注意事项
中药使用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辨 证施治,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药和方剂使用过程中需注意观察病 情变化和药物反应,如有异常应及 减用药,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04
积聚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饮食调理
情志调护
饮食宜清淡,多食用具有软坚散结功效的 食物,如海带、紫菜、山楂等。同时,避 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避免过度 劳累。
运动锻炼
定期检查
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 的疾病。
注意事项
遵医嘱治疗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按时 服药和进行其他治疗。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 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
注意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如出现 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以 免加重病情。
05
积聚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气滞血瘀型积聚
症状
积聚形成较快,部位固定,质地较硬,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 夜间加重,便干尿黄,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整体观念
预防为主
对于积聚的预防,要注意饮食调理、 情志调节等,以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 展。
治疗积聚时,要注重整体调理,兼顾 其他脏腑的功能。
03
积聚常用中药与方剂
常用中药
柴胡
具有疏肝解郁、和解退 热、升举阳气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肝气郁结所
致的积聚。

医学类-中医内科学-积聚教材教学课件

医学类-中医内科学-积聚教材教学课件

劳倦过度
过度劳累或安逸过度均可损伤正气, 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 形成积聚。
脏腑功能失调与气血津液紊乱关系
脏腑功能失调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气化等脏 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 津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积聚。
气血津液紊乱
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等气 血津液紊乱状态是积聚形成的重要病 理基础。
积聚的临床表现因类型和个体差异而异,常见症状包括腹部肿块、疼痛、腹胀、 食欲不振等。
诊断方法
中医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结合望闻问切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积聚的类 型和证候。同时,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如B超、CT等也可用于辅助诊断。
02 病因病机探讨
外感六淫与内伤七情对积聚影响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 侵入人体,导致气机不畅,引发 积聚。
内窥镜检查
如胃镜、肠镜等,可直接观察消化道内壁的 积聚病变,并可取活检进行组织学检查。
活检
通过穿刺或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是明确积聚病变性质的重要手段。
综合评估患者情况Biblioteka 选择合适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 初步判断病变部位和性质。
结合不同检查手段的优势和局 限性,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
分类
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不同,积聚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肝郁气滞型、食 滞痰阻型、血瘀型等。
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
01
02
03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脏腑、组织、器 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 病理上相互影响。
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四诊(望、闻、 问、切)收集病情资料, 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 治疗方案。
对于复杂或疑难病例,可采用 多种检查手段联合应用,以提 高诊断准确率。

中医内科学——积聚

中医内科学——积聚

对证中药: 半枝莲、半边莲、蛇舌草、蚤 休、夏枯草、垂盆草、虎杖等 常用中成药: 复方鳖甲软肝片、大黄蛰虫丸
[其他疗法]
1. 外治法—阿魏膏、水红花膏等。
2. 针灸疗法
[预后转归]
聚证—预后好 积证—预后差
治愈 聚证 积证 黄疸 鼓胀 出血
积证
病案分析 邹某,女,56岁 患者原有胃痛十多年,经常食欲不振,精 神疲乏,食后胃脘胀闷不适。 1988 年 7 月,曾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 中度肠上皮化生,常服用维酶素、三九胃泰、吗叮啉及中药汤 剂治疗,症状时轻时重。最近半年来自觉胃脘部可扪及包块, 并逐渐加剧,坚硬,疼痛剧烈,饮食量少,且食入即吐,大便 色黑如柏油。 于1998年12月来我院就诊。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左锁 骨上窝可触及 3 个大小为 1×0.5CM2 的淋巴结,上腹部可触及 3×2CM2大小的包块,质硬,活动度差,肝脾未触及,肠鸣音稍 活跃,无移动性浊音。胃镜示:胃小弯近窦部可见菜花状肿块 ,有出血点。大便 OB ( ++++ )血红蛋白 78g/L 。舌质暗淡有瘀 斑,少苔,脉弦细无力。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 分证论治 (一)聚证 1、肝气郁滞 症状: 腹部特征(腹中气聚,攻窜 胀痛,时聚时散,)诱因+肝郁征( 脘胁之间时或不适)+舌脉(舌苔腻 ,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木香顺气散行气温中、散寒 化湿、疏肝解郁。
•用于气机郁滞、寒湿中阻、伴 有肝郁症象者。
•香砂平胃散行气温中、散寒化 湿;乌药、枳壳、生姜增强温中 理气的作用。香附、陈皮疏肝理 气解郁。
病位:腹部 聚证:气滞
脏腑:肝脾
病理:气滞、血瘀、痰结 积证:三 者均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
③提出治疗:《金匮要略》创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
《景岳全书·积聚》认为积聚的治疗“总其要不 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
段治疗,
《医宗必读·积聚》提出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
④别名:“癥瘕”癥即积,瘕即聚。
20.04.2020 “痞块”“癖中块医内”科“学疸中痃病医癖证内科”学——肝
#4
三:讨论范围:
【概述】
肝脾肿大, 增生型结肠炎, 腹腔肿瘤,
有形,结块固定 多与积有关: 不移,痛有有定

胃肠功能紊乱、 与“聚”关系密切无:形,包块聚散
不完全性肠梗阻则
无常,痛无定处
20.04.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5
肝 脾 肿 大
20.04.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出血 黄疸 鼓胀
气虚 血虚 气阴大亏
20.04.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11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三相关检查
20.04.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12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 腹腔内可扪及包块。 • 2、 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 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
#14
2、癥积与瘕聚
病证鉴别 2
症状表现 特征 病位 病程 程度
癥 腹内结 固定 病属 形成
积 块,有 不移 血分,的时
形可征
多为 间较
脏病 长
瘕 聚
20.04.2020
腹内结 痛无 病在 病史
块聚散 定处 气分,较短
无常
多为
腑病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病情 一般 较重
病情 一般 较轻
#15
【辨证论治】
辩虚实:
依据病史长短、邪正盛衰、伴随症状

聚证、积证的初期,实证;
正气未虚,邪实为主
积证的中期,虚实夹杂:
邪实正虚
积证的末期,虚证。
瘀结不去,正虚为主
20.04.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19
二: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
初期——邪—实———消散 中期——邪实—正—虚——消补兼施 后期——正—虚 ———养正除积
20.04.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16
20.04.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17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20.04.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18
一:辨证要点
20.04.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8
情志抑郁→肝气郁结→脏腑失和
气滞不行 脉络瘀阻
饮食所伤→脾胃受损→聚湿成痰
食滞 虫积 气血
寒邪侵袭→脾阳不运 阴血凝滞
黄疸 胁痛
湿痰内聚→阻滞气机 湿浊留恋 气血蕴结
久疟不愈 湿痰凝滞 脉络痹阻
感染虫毒 久泻20久.04.2痢020
肝脾不和 气血凝滞
为主。
病程、预后:聚证病程短,一般预后良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证。
少数日久不愈,可以由气入血转化成积
积证病情重 ,预后不良。
演变: 20.04.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10
演变: 聚证日久
积证
积证 痰阻气滞,脾失健运,生化乏源
肝瘀 脾热 两伤 伤络
湿肝 热脾 瘀失 结调
气水 血湿 瘀泛 阻溢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脾气虚弱
营疸血病运证 行涩滞
痰气交阻
气机郁滞 聚 气机郁滞 证
脉络瘀塞
积 证
#9
二:病机
病机:
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
病位:肝脾
病性:初期:邪气壅实,正气未虚,病理性质属实;
中期:积聚日久,病势较深,正气耗伤,可转
为虚实夹杂之证;
后期:气血衰少,体质赢弱,则往往转为正虚
#6
第三节:积聚
❖概述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小结)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20.04.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7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失调:情志抑郁 2、饮食所伤 :酒食不节、饥饱失宜,或恣食 肥厚生冷;食滞、虫积。
3、感受寒邪: 4、病后所致:黄疸、胁痛、久疟、感染虫毒 (血吸虫)、久泻、久痢。
一:相关检查
【诊查要点】
瘕聚多属空腔脏器胃肠的炎症、痉挛、梗阻 等病变。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大致可做出诊 断,必要时可配合X片、B超等检查。
癥积多位肝脾肿大、腹腔肿瘤、增生型肠 结核,必须结合B超、CT、MRI、X片、结肠 镜。病理组织活检及有关血液检查,已明确诊 断。如积块日趋肿大,坚硬不平,应排除恶性 病变
舌脉:苔薄,脉弦等
证机概要:肝失疏泄,腹中气结成块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代表方: 逍遥散加减 ——疏肝解郁 、 健脾养血 ,适用于 肝气郁结、脾弱血虚者。
黄疸、胁痛、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 史。
20.04.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13
二:病证鉴别
【诊查要点】
1、 积聚与痞满:
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 症状,而无块状物可扪及。
积聚则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不 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20.04.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第四章:肝胆病症
第三节:积聚
20.04.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1
第三节:积聚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一概念 二文献摘要 三讨论范围
20.04.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2
【概述】
一:概念:
什么是积聚?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
积聚的区别?
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 是为脏病;
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 是为腹病。
积与聚关系密切,一并论述。
20.04.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3
二:文献摘要
【概述】
①命名:《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病名:
②区别:《难经》提出积与聚在病理上和临床表现上的区别
20.04.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20
三:证治分类
(一)聚证 1、肝气郁结证
2、食滞痰阻证 (二)积证 1、气滞血阻证 2、瘀血内结证 3、正虚瘀结证
20.04.202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肝 疸病证
#21
1、 肝气郁结证 主证: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
兼证:攻串胀痛,腕胁胀闷不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