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积聚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积聚

中医内科学积聚
•香 砂 平 胃 散 行 气 温 中 、 散 寒 化 湿;乌药、枳壳、生姜增强温中 理气的作用.香附、陈皮疏肝理气 解郁.
加减:
•寒甚:腹痛较剧,肢冷,得温痛减 —肉桂、高良姜温中理气止痛. •热象:口苦,舌质红,去乌药、苍 术,加左金丸泄肝和胃. •年 老 体 虚 : 神 疲 、 乏 力 、 便 溏 者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症状缓解后可用逍遥散善后.
二、各自的特征: 积证—腹内结块,固定不移,由
小渐大,由软渐硬,初觉胀痛,继则剧 痛,痛程长,病情重,伴有脾虚症状.
聚证—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 散,或有条状物聚起在腹部一般病 程短,病情轻,伴随症不明显.
金匮要略:积者脏病也,终不移; 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 可治. 景岳全书: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 成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积与聚的不同 积证—积块明显,固定不移,痛有定
处,病程较长,多属血分,病情较重,治疗 较难.
聚证—无积块,腹中气时聚时散,发 有休止,痛无定处,病程较短,多属气分, 病情较轻,治疗较易.
2、辨积块的部位 右胁—病在肝,常伴见胁肋疼痛,
黄疸、纳呆、腹胀等 心下胃脘—病在胃伴见反胃、呕
诊断:积证 辨证分型:正虚血瘀 方药: 党参20 黄芪30 白术12 茯苓20 熟地12 当归10 白芍15 田七6 半夏12 仙鹤草30 瓦楞子15 丹参30 舌蛇草30 半枝莲30 甘草5
积聚
一、定义 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
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 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 特征的一类病证.
病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 病机: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 病位:腹部 临床特征:腹内结块,或胀或痛
二、源流:
积聚病名首见于内经 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 者,……皮肤薄而不择…….如此, 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 伤. 内经伏梁、息贲、肥气、奔豚 等.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3.积聚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3.积聚
详细描述
气滞血瘀证是由于气机不畅、血脉瘀阻所致,患者常常出现疼痛固定、刺痛、肿块等症状。疼痛部位多在胸胁、 脘腹等处,且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胀痛。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症状。治疗气滞 血瘀证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原则,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来缓解症状。
痰湿凝聚证
总结词
痰湿凝聚证也是积聚的一种证候,主要表现为形体肥胖、肢体困重、舌苔厚腻等 症状。
THANKS
感谢观看
注意事项
01
02
03
避免盲目用药
治疗积聚的药物多具有一 定的攻伐作用,应在医生 指导下使用,避免盲目用 药造成不良反应。
注意饮食禁忌
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禁忌, 避免食用与治疗药物相克 的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 果。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等, 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促 进康复。
VS
详细描述
肝气郁结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 致,患者常常情绪低落、忧虑重重,导致 肝气郁结,影响气血运行。其主要症状包 括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等,有时 还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治疗肝 气郁结证应以疏肝理气为原则,通过中药 调理和心理疏导来缓解症状。
气滞血瘀证
总结词
气滞血瘀证是积聚的另一种证候,主要表现为疼痛固定、刺痛、肿块等症状。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积聚的具体证型,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
针灸治疗
针灸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对于缓解积聚引起的疼痛、胀满等症 状有较好的效果。
推拿按摩
通过推拿按摩的方法,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积聚引起的各种不适 症状。
饮食调理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积聚的康复也非常重要。应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食疗方剂,以辅助治疗。

中医内科学之积聚

中医内科学之积聚
然痰、食、气、血,非得风寒, 部分聚者或因病情较重,或因失治误治,而致病情反复发作,亦可发展为积。
了解积聚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及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的关系。 可用药物、气功、针灸等康复方法。 饮食不调 痰 气郁 血瘀
未必成积。风寒之邪,不遇痰、 元代《丹溪心法·积聚痞块》
王肯堂《证治准绳·积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的主张。 “盖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食、气、血,亦未必成积”。
积聚辨证论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 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 攻之”等原则。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疟病》 认为疟久不解,“结为癓瘕,名 为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一直为后世所宗。
金元时期
罗天益《卫生宝鉴·腹中积聚》 共收集治疗积聚之方17首,其 中理气导滞、活血消积的药物在 处方中占较大比重,尤以三棱、 莪术为代表。
中医内科学之积聚
【目的要求】
1.熟悉积聚的证候特征。 2.了解积聚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及气
、血、津液运行失常的关系。 3.熟悉积聚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掌握积聚的治疗原则及各证型的
辨证论治。 5.了解积聚的转归及预后。
【定义】
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 ,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 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 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李中梓《医宗必读·积聚》集前 贤之大成初、中、末三期治疗法 则,指出治积不能急于求成,可 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颇 受后世医家的重视。
“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 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 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 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 ,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 补。”
明代
《景岳全书·积聚》则对攻补法 的应用作了很好的概括,“治积 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 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

中医内科学-积聚

中医内科学-积聚

历史沿革
• 积聚首先在《内经》中提出。《灵枢· 五变》:“人之善病胸中 积聚者,……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 《难经· 五十五难》明确了积与聚在病理及临床表现上的区别, 指出:“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 《金匾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中进一步说明:“积 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 • 《诸病源候论· 积聚病诸候》对积聚的病因病机有较详的论述, 并认为积聚一般有一个渐积成病的过程,“诸脏受邪,初未能 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 《景岳全书· 积聚》篇认为积聚治疗“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 消曰激曰补,四者而已”,并创制了化铁丹、理阴煎等新方。 • 《医宗必读· 积聚》篇则提出了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 疗原则,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在古代文献中,还有症瘕、癖 块、痞块之名,亦属积聚。
与西医联系

在西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 肿大、腹腔肿瘤以及增生型肺结核等,多属 “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 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 切。当这些疾病出现类似积聚的证候时,可 参阅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病因
• • • • 1.情志失调 2.饮食所伤 3.感受寒邪 4.它病转归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聚证)
• 1.肝气郁滞 • 证候:腹中气聚或结块柔软,攻窜胀痛, 时聚时散,脘胁之间时或不适,苔薄, 脉弦。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聚证)
•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 方药:木香顺气散加减。 • 方解:本方具有行气温中,散寒化湿,疏肝解郁的功效。 方中以木香、砂仁、苍术、厚朴、橘皮、甘草(即香砂平 胃散)行气温中,散寒化湿;配伍台乌药、桂皮、生姜、 积壳以增强温中理气的作用;香附、青皮疏肝理气解郁。 • 如兼瘀象者,加延胡索、莪术等; • 若寒甚可加高良姜温中散寒; • 若肝郁化火则去乌药、桂皮加丹皮、栀子以清肝泻火。

中医内科学积聚讲义

中医内科学积聚讲义
•香 砂 平 胃 散 行 气 温 中 、 散 寒 化 湿;乌药、枳壳、生姜增强温中 理气的作用。香附、陈皮疏肝理 气解郁。
加减:
•寒 甚 : 腹 痛 较 剧 , 肢 冷 , 得 温 痛减—肉桂、高良姜温中理气止 痛。 •热 象 : 口 苦 , 舌 质 红 , 去 乌 药 、苍术,加左金丸泄肝和胃。 •年 老 体 虚 : 神 疲 、 乏 力 、 便 溏 者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症状缓解后可用逍遥散善后。
或食气交阻—气机不畅—聚证
3、邪毒侵袭,留着不去
寒、湿、热 邪毒
长时间作用于人体 侵袭人体留着不去
脏腑失和、气血运行不畅、痰浊内生、 气滞血瘀痰凝----形成积证
《诸病源候论 》:“诸脏受邪,初未 能成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4、它病转归,日久成积 •黄疸—湿邪留恋—阻滞气血 •久疟—湿痰凝聚—脉络痹阻 •血吸虫—虫阻脉道—肝脾气血不
“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分证论治 (一)聚证
1、肝气郁滞 症状:腹部特征(腹中气聚,攻窜 胀痛,时聚时散,)诱因+肝郁征( 脘胁之间时或不适)+舌脉(舌苔腻 ,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木香顺气散行气温中、散寒 化湿、疏肝解郁。
•用 于 气 机 郁 滞 、 寒 湿 中 阻 、 伴 有肝郁症象者。
二·治疗原则
聚证—疏肝理气,行气消聚,重在调气。 积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重在活血。
初期—攻邪为主-行气活血,软坚散积 中期—攻补兼施 末期—扶正培本,酌加理气、化瘀、消积 之品
二·治疗原则
治疗中,应处理好攻法和补法之间 的关系。
《景岳全书》:“治积之要, 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 孰缓孰急中辨之”。

中医内科学 积聚

中医内科学 积聚

【病证鉴别】
1.积聚与痞满 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状物
可及。积聚则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 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2.癥积与瘕聚
癥就是积,癥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 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 较重;瘕即是聚,瘕聚是指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 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
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理气力非轻。 六磨汤中入大黄,消食除胀效可偿。
(二)积证 1.气滯血阻证 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舌苔薄,脉弦。
证机概要:气滞血瘀,脉络不和,积而成块。 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療。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前方疏肝行气, 适用于肝郁气滞证;后方偏于活血止痛,适用于癥积气滞 血阻,疼痛不适者。 常用药:柴胡、青皮、川棟子行气止痛;丹参、延胡 索、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瘀。诸药合用,有流通气血,止 痛消积的功用。 方歌: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间又往往交错夹杂,相互并见,然而,最终导致气滞血结 成积聚,故积聚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瘀血内结。两者比 较,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
病位主要在肝脾。肝主疏世,司藏血;脾主运化,司统 血。如肝气不畅,脾运失职, 肝脾失调,气血涩滞,壅塞 不通,形成腹内结块,导致积聚。
【诊断依据】 1.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 2.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胁痛、 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积聚的辨证必须根据病史长短、邪正盛衰以 及伴随症状,辨其虚实之主次。聚证多实证。积 证初起,正气未虚,以邪实为主;中期,积块较硬, 正气渐伤,邪实正虚;后期日久,瘀结不去,则以正 虚为主。
【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积聚

中医内科学积聚
柴胡疏肝散
由柴胡、香附、陈皮、枳壳、芍药、 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疏肝解郁、 理气活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气 郁结所致的积聚。
注意事项
中药使用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辨 证施治,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药和方剂使用过程中需注意观察病 情变化和药物反应,如有异常应及 减用药,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04
积聚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饮食调理
情志调护
饮食宜清淡,多食用具有软坚散结功效的 食物,如海带、紫菜、山楂等。同时,避 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避免过度 劳累。
运动锻炼
定期检查
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 的疾病。
注意事项
遵医嘱治疗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按时 服药和进行其他治疗。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 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
注意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如出现 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以 免加重病情。
05
积聚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气滞血瘀型积聚
症状
积聚形成较快,部位固定,质地较硬,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 夜间加重,便干尿黄,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整体观念
预防为主
对于积聚的预防,要注意饮食调理、 情志调节等,以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 展。
治疗积聚时,要注重整体调理,兼顾 其他脏腑的功能。
03
积聚常用中药与方剂
常用中药
柴胡
具有疏肝解郁、和解退 热、升举阳气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肝气郁结所
致的积聚。

中医内科学:积聚的病机及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积聚的病机及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积聚的病机及鉴别诊断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重要考点积聚的病机及鉴别诊断。

积聚的病机发病积聚病机关键为气滞血瘀,而形体壮盛之人,正气充盛,气血流畅,不致郁滞为患,则积聚无由所生,而形体虚弱,正气不足,气血皆虚,运行迟缓,则每遇邪犯,易罹郁滞为患,导致本病的发生。

病位在腹腔内,肝、脾、胃、肠为主要病变部位。

病性初期-邪气壅实,正气未虚,病理性质属实;中期-积聚日久,病势较深,正气耗伤,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后期-气血衰少,体质赢弱,则往往转为正虚为主。

病机转化在本病的病变过程中,气滞可致血瘀;而血瘀亦可阻滞气机,使气滞更甚。

初起多为气机阻滞或气滞湿阻之实证;如果气机不利,郁而化热,热结肠腑,则可出现阳明腑实证;另外如果气聚不散,日久气血凝滞,结而成块,则由聚证转为积证。

积聚日久或失治误治,则转为邪实正虚之证。

积聚的鉴别诊断1. 积聚与痞满(1)积聚:是腹内结块、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2)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状物可扪及。

以患者自觉脘腹痞塞不通、满闷不舒为主要症状,但腹部无气聚胀急之形,更不能扪及坚积包块。

2. 症积与瘕聚(1)症就是积,症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位-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2)瘕聚: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位-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

例题:积聚的病机主要是?A.湿痰内聚,气血瘀滞B.虫阻脉道,血络受阻C.气滞血瘀,水停腹中D.气机阻滞,瘀血内结E.痰湿内阻,瘀血内结正确答案: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难经》对积与聚作了明确的区 别
《难经· 五十五难》说:“气之所积名曰积,气 之所聚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 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所,其痛不离其 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 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 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3、《金匮要略》提出“疟母”这一
积聚的特殊类型 4、《诸病源候论》详细论述了积聚 的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 积聚病诸候》篇曰:“积聚痼结 者,是五脏六腑之气积聚于内,重因饮食不节, 寒温不调,邪气重沓,审痼盘结者也,若久即 成症。”

5、
《证治准确绳》在总结前人经验 的基础上,提出治疗积聚分“初、 中、末”三法。 6、《景岳全书》提出治疗积聚的要 点在于辨证使用攻补法。
3.辨初、中、末期虚实的不同
初期正气尚盛,邪气虽实而不甚,表 现为积块形小,按之不坚; 中期正气已虚,邪气渐甚,表现为积 块增大,按之较硬; 末期正气大伤,邪盛已极,表现为积 块明显,按之坚硬。

三、治疗原则
基本大法:调气理血 聚证:重在调气,疏肝理气,行气消聚 积证:重在理血,活血化瘀,散结软坚
证候特征
一· 积与聚共同的特征:腹内结块,或胀或痛。 二· 积与聚各自的特征 1 、积证 — 腹内结块,固定不移,由小渐大, 由软渐硬,初觉胀痛,继则剧痛,痛程长,病 情重,伴有脾虚症状。 2 、聚证 — 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 或有条状物聚起在腹部,一般病程短,病情轻, 伴随症不明显。

3、正虚瘀结 症状:积块坚硬,疼痛加剧+面色萎黄或黧 黑,形脱骨立,饮食大减,或呕血、便 血、衄血+舌质淡紫,无苔+脉细数 治法:大补气血,化瘀散结 方药:八珍汤合化积丸

转归与预后 预防和调护措施
病案分析
邹某,女,56岁 患者原有胃痛十多年,经常食欲不振,精神疲乏,食后胃脘胀闷 不适。1988年7月,曾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 并中度肠上皮化生,常服用维酶素、三九胃泰、吗叮啉及中药汤 剂治疗,症状时轻时重。最近半年来自觉胃脘部可扪及包块,并 逐渐加剧,坚硬,疼痛剧烈,饮食量少,且食入即吐,大便色黑 如柏油。于1998年12月来我院就诊。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左锁骨上窝可触及3个大小为1×0.5CM2的淋巴结,上腹部可触及3×2 CM2大小的包块,质硬,活动度差,肝脾未触及,肠鸣音稍活跃, 无移动性浊音。胃镜示:胃小弯近窦部可见菜花状肿块,有出血点。 大便OB(++++)血红蛋白78g/L。舌质暗淡有瘀斑,少苔,脉弦细无力。
积聚
概述
一、定义:积聚是指因正气亏虚,脏腑 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 发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 的病证。 概 病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 病机: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 括 临床特征:腹内结块,或胀或痛

二、源流
1、

《内经》首先提出积聚之病名、 病机及治疗原则
如《灵枢· 五变》篇指出:“人之善病肠中积 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 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仍伤。” 治疗原则如《素问 · 至真要大论》提出的 “坚 者消之”,“坚者软之”,“结者散之, 留者 攻之”等。

三、分证论治
一、聚证 1、肝气郁滞 症状: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 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脘胁之间时或不适 +舌质淡红,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木香顺气散或逍遥散

2、食滞痰阻 症状:腹胀或痛,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 则胀痛加剧+便秘纳呆,脘闷不舒+舌苔 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化痰,导滞通腑 方药:六磨汤
《景岳全书· 积聚》篇说:“治积之要,在知攻 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熟缓熟急中辨之”

7、《医宗必读》将攻补两法与积聚
病程中初中末三期有机地结合起来。



《医宗必读· 积聚》篇说:“初者,病邪初起, 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 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 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减,则任 受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

诊断




一、临床特征 积证: 以腹部触及或大或小、质地或软或硬 的包块,或胀或痛为临床特征。 聚证 :以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发 作时可见腹部气聚、积证—常有脾虚伴随症,消瘦明显 2、聚证—可有脾虚伴随症,消瘦不明显 三· 理化检查 影像学、内窥镜检查等理化检查有助于该病证 的诊断。
8、《医林改错》强调瘀血之病机,
突出活血化瘀之方药。
三、范畴
相当于西医的肝脾肿大,腹腔肿 瘤,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肠梗阻、 肠扭转等
病因病机
1、情志抑郁,气滞血瘀 2、饮食内伤,酿生痰浊 3、邪毒停留,胶结阻滞 4、它病转归,日久成积 病位:肝脾胃肠 病机:聚证以气机阻滞为先,积证以瘀血 凝结为要。
鉴别诊断
1.痞满

积聚与痞满均可因七情失和,情志抑 郁而致气滞痰阻,且均可出现胀满之症, 但痞满以自觉脘腹部痞塞胀满,而外无 形证可见,更无包块可及,其病变部位 主要在胃;而积聚除胀满外,更有聚证 发时有形可视,积证触之有物可及之特 征,其病变部位重在肝脾。
2.鼓胀

积聚与鼓胀均有七情抑郁、酒食所伤 而致气滞血瘀的相同病机,其病变部位 可同在肝脾,都有胀满、疼痛、包块等 临床表现,但鼓胀以肚腹胀大,脉络暴 露为临床特征,其病机变化复有水饮内 停。因而腹中有无水液停聚是积聚与鼓 胀鉴别之关键所在。
辨证论治
一、辨证论治要点
1.明辨积聚之异 聚证病在气分,多属于腑,病机以气 机逆乱为主,可望之有形,但按之无块, 聚散无常,痛无定处; 积证则病在血分,多属于脏,病机以 痰瘀血结为主,望之可无形,但触之必 见结块,且固定不移,痛有定处。


2、 辨积块的部位 右胁—病在肝 心下胃脘—病在胃 左右中下腹—病在肠

二、积证 1、气滞血阻 症状: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 见或口苦,脘痞+舌质青紫,舌苔薄,或 见瘀斑+脉弦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方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2、瘀血内结 症状:腹部肿块明显,硬痛不移+面暗消瘦、 纳减乏力或见女子不月,男子阳痿+舌质 紫暗或见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涩 治法:祛瘀软坚,调理脾胃 方药:膈下逐瘀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