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导师信息
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院长伍永平

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院长伍永平
佚名
【期刊名称】《陕西煤炭》
【年(卷),期】2011(030)004
【摘要】伍永平,男,1962年出生,陕西汉中人,1982年毕业西安矿业学院采矿工程本科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岗位教授,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岩层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
【总页数】2页(P145-1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863
【相关文献】
1.矿业与安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以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为例 [J], 黄庆享;刘黎;姚海燕
2.西安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晓刚 [J],
3.李永平在贯彻《可再生能源法》暨可再生能源研讨会开幕式上的欢迎词 [J],
4.我国将成为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利用第一大国访北京工业大学环境能源学院院长马重芳教授 [J], 邓海燕;周沫
5.能源化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 [J], 章结兵;张亚婷;任秀彬;贺新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矿井通风系统风流稳定性分析及计算模型研究

均不 是 与 节 点 。若 ( —D) ( Z N P UP )=
则 子 路除始 末两个 节点 外 , 与 P 和 P 相交 , 有 不 且
1
( ) 2 e ∈P ( ≠ , =1 2 …n 则 有 子 e ∈P 、 (k) i i , , ) 1 j
路 除始末 两个 节点 外不 与 P 、 交 。 由 c 风路 P 相 条
角 联分 支 的特 点 是流 向不稳 定 , 以复 杂 网络 所
稳定 性 的核心 问题归 结为 角联结 构 问题 。角联 分支 在火 灾 、 风阻变 化等 条 件 下可 能 发生 风 流 方 向 的改
第 6期
崔 锋
王 鹏
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锋
矿井通风系统风流稳定性 分析及 汁算模 型研究
9
变, 这对 正常通 风条 件 下 的风 流 稳定 性及 通 风 管 理 是 不利 的 j 。大 量角联 分 支 的存 在 , 势必 使 网路 变 得 复杂 , 因此就 角联风 路 的判断 和计算展 开讨 论 。
一
1 通风 系统角联风路的分析
1 1 角联分 支在矿 井通风 网络 中的定 义 .
在矿井通风网络 G=( , ) 当某些分支 E VE 中, CE的风阻 R 在 ( , 0 一∞ ) 间发生 变化 时 , 引起 区 能
网络 中的另一 些分 支 cF的流 向发 生 变化 , 集 则 合中的分支叫做角联分支 , 集合 中的分支称为角
0 引 言
在进 行矿 井 通风 系 统安 全性 评 价 时 , 风 系 统 通
的稳 定性是 诸多评 价 因素 中核 心 因素 之一 。矿井 通 风 系统风流 稳定性 受多种 因素影 响 , 自然 风压 , 如 井
张学成个人简介

张学成个人简介
男,汉族,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出生,甘肃定西人,二零一零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二零一一年参加工作,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采矿工程系毕业。
2007年7 月—2007年9月在定西市中华路开办暑期辅导班
2008年7 月—2008年9月在甘肃省政法培训中心担任吧台服务生2009年7 月—2009年8月在兰州美迪教育集团担任教学顾问
2009年8 月—2009年9月在兰州外滩风尚西餐厅担任前厅领班2009年10月—2010年4月在支点教育集团窦家山分校担任行政部主任(兼职)
2010年5 月至2011年2月在支点教育集团东岗分校担任市场部主任一职(兼职)
参加甘肃省“中国移动杯”励志青春赢未来及第六届金城大专辩论赛
获得2008—2009年度机电工程系“迎新杯”演讲比赛一等奖
获得2008—2009年度采矿工程系第一届“和谐校园.你我同行”演讲比赛一等奖
获得2008—2009年度全院“和谐校园.你我同行”演讲比赛三等奖获得2008—2009年度采矿工程系“和谐校园.你我同行”辩论赛最佳辩手奖
被评为采矿工程系2010届学生优秀辅导员助理
获得2009—2010年学院二等奖学金及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
获得2009—2010年度采矿工程系第二届“和谐校园.你我同行”演讲比赛二等奖。
基于贝叶斯算法优化的CatBoost矿压显现预测

基于贝叶斯算法优化的CatBoost 矿压显现预测柴敬1,2, 张锐新1, 欧阳一博1, 张丁丁1,2, 王润沛1, 田志诚1, 刘泓瑞1, 韩志成1(1. 西安科技大学 能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2. 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54)摘要:通过传统的监测手段获取矿压数据并采用统计学或机器学习算法对矿压进行预测已不能满足矿山智能化发展要求,需要寻求新的方法提升矿压数据监测及矿压预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基于三维相似物理模型试验,搭建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沿模型走向和高度2个方向预埋分布式光纤,在模拟工作面开采过程中采集来压数据,并引入光纤布里渊频移平均变化度作为判断是否来压的指标;通过对光纤监测数据进行噪声去除、归一化及相空间重构等预处理,将一维初始监测数据转换为三维数据;使用贝叶斯算法对CatBoost 算法进行迭代参数寻优,在达到最大迭代次数后将最优参数组合装载到CatBoost 算法中,通过训练得到矿压显现预测模型。
结果表明:贝叶斯算法比传统网格搜索法的迭代次数更少、误差更小;与随机森林(RF )、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 )和极值梯度提升树(XGBoost )算法相比,CatBoost 算法的预测精度更高、泛化能力更强;基于贝叶斯算法优化的CatBoost 矿压显现预测模型能准确预测出测试集中的3次来压,且整体预测趋势与实测值较为吻合,平均绝对误差为0.009 1,均方根误差为0.007 7,决定系数为0.933 9。
关键词:矿压显现预测;CatBoost ;分布式光纤;贝叶斯优化参数;光纤布里渊频移平均变化度;相空间重构中图分类号:TD323 文献标志码:ACatBoost mine pressure appearance prediction based on Bayesian algorithm optimizationCHAI Jing 1,2, ZHANG Ruixin 1, OUYANG Yibo 1, ZHANG Dingding 1,2, WANG Runpei 1,TIAN Zhicheng 1, LIU Hongrui 1, HAN Zhicheng 1(1. School of Energy,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 2. 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Mine Exploitation and Hazard Preven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Xi'an 710054, China)Abstract : Obtaining mine pressure data through traditional monitoring methods and using statistical or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to predict mine pressure can no long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in mines. It is necessary to seek new method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real-time performance of mine pressure data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similar physical model experiments, a distributed fiber optic monitoring system is constructed. The distributed fiber optic cables are pre-embedded along the model's direction and height. Pressure data is collected during the simulated mining process of the working face, and the optical fiber Brillouin frequency shift mean variation degree is introduced as an indicator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pressure is coming. By preprocessing the optical fiber monitoring data such as noise removal, normalization and phase space reconstruction, the one-dimensional initial monitoring data is converted into three-dimensional data. The method uses Bayesian algorithm to iteratively optimize the parameters of the CatBoost algorithm. After reaching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rations, the optimal parameter combination is收稿日期:2022-11-16;修回日期:2023-07-28;责任编辑:盛男。
FLAC数值模拟分析急斜煤层冲击地压_武鹏

收稿日期:2011-07-08作者简介:武鹏(1985—),男,山西榆次人,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煤矿安全工程技术研究。
FLAC 数值模拟分析急斜煤层冲击地压武鹏(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要:以现场实例为研究背景,通过FLAC 数值模拟急倾斜煤矿上下同采同掘的情况,分析采动条件下煤岩介质动力学失稳及受力规律,为确定危险区域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急斜煤层;冲击地压;FLAC ;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TD32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49X (2012)02-0043-020引言随开采深度增加,急斜煤层开采巷道冲击地压现象急剧增加,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
岩土数值模拟分析主要有通用离散单元法程序(Universal Distinct Element Code ,UDEC )、颗粒流分析程序(Partical Flow Code ,PFC )、快速拉格朗日差分分析(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 ,FLAC )等软件。
针对急斜煤层的复杂结构,通过对比分析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发现FLAC 能比较真实地模拟和反应巷道回采和掘进过程中的一些实际情况,可靠性较高,是一种可行的数值分析方法[1-4]。
1现场开采情况及冲击地压成因1.1现场开采情况以乌鲁木齐大洪沟煤矿为例,该矿地质条件相对较简单。
在开采过程中发现断层极少,F1逆断层平移断距4.0 5.0m 。
该矿井田内的煤层倾角一般为52ʎ 57ʎ,倾角变化是由西向东,由浅而深变缓,底部岩层较顶部岩层倾角陡立,最大开采深度为250m 。
开采扰动区域内煤层含水少,老顶和底板为粉砂岩和砂岩(表1所示),是典型坚硬岩石,脆性大,储能高,具备发生冲击地压破坏的条件。
该矿开采煤层采掘工作面相向推进,掘进面由下方进入采煤工作面超前压力集中区,产生应力叠加,造成原岩应力重新分配,应力平衡失衡,集中应力突然释放,造成动压剧烈显现,加之煤层倾角大,煤岩脆性大,采面顶煤断裂,产生非对称扭转型动压,加剧了冲击地压现象。
冬季高校教室温湿度及PM2.5、PM10变化规律研究

冬季高校教室温湿度及 PM2.5、 PM10 变化规律研究姬长发 李美晨 王雨萌 李亮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摘 要: 以西安某高校教室为研究目标, 运用相关仪器进行实地监测及数据分析的方法, 研究了教室内温湿度变 化及PM2.5、PM10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冬季教室内温度的变化与上课时间的安排及课间人员的流动密切相 关, 冬季节正常天气下教室内湿度与温度两者之间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降雨降雪天气教室内相对湿度变化受室外湿度影响波动较大。
室外PM2.5及PM10浓度与室内两者的浓度均有显著正相关性,教室朝向对 PM2.5及PM10浓度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 高校教室 室内空气品质 温湿度变化 PM10及PM2.5Study on Room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nd PM2.5 and PM10Vari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WinterJI Changfa,LI Meichen,WANG Yumeng,LI Liang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Xi ’ 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lassroom of a university in Xi'an as the research goal,and uses relevant instruments to conduct field monitoring and data analysis methods.It studies the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 changes in PM2.5and PM10.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mperature change in the classroom in wint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rrangement of class time and the flow of staff between classes.The changes in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in the classroom under normal weather in winter show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Rainfall and snowfall weather Relative humidity changes in the classroom are greatly affected by outdoor humidity;outdoor PM2.5and PM10 concentration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both indoor concentrations,and classroom orientation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PM2.5and PM10concentrations.Keywords:university classrooms,indoor air quality,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hanges,PM10and PM2.5收稿日期: 202037作者简介: 姬长发 (1963~), 男, 博士, 教授; 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 (710054); Email:*************.cn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o.51404191)0 引言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高校内建 筑物具有典型的建筑特征和通风特性, 其室内空气质量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导师简介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导师简介单位博导名单硕导名单思政部石磊郑华萍赖雄麟卢黎歌李刚卫晓君石磊刘德安孙红湘杜玉珍李金勇余非张立杰张铭钟陈俊杰罗清郁周斌周静郑华萍赵京袁金群高振岗董焱赖雄麟樊建武刘予东理学院李明丁正生王雪峰邓广哲田玉仙冯卫兵乔宝明刘叶玲李明李勇杨治林张天军张仲华张涛张嘉凡张慧梅炎正馨屈钧利赵省贵赵高长班丽瑛夏小刚郭长立郭志勇曹根牛韩江水解忧机械学院马宏伟杨来侠郭卫薛河于洋马宏伟马胜利牛秦玉方秀荣史晓娟任中全杜功儒李曼李建华李海宁李智军杨来侠何万库张传伟张旭辉张红兵陈艳尚可超周新建宗学文郝迎吉贺文海柴光远郭卫曹现刚曹春玲龚晓燕寇发荣韩敏薛河魏娟李国平材料学院王晓刚杜慧玲杨建业王晓刚邓军平朱明刘向春孙万昌牟国栋杜双明杜慧玲李小池李会录杨建业陈杰邵水源孟昭樊子民化工学院刘向荣杜美利李侃社杨志远邱介山周安宁王水利王晓华申丽华曲建林刘向荣杜美利李天良李远刚李侃社李建伟杨伏生杨志远汪晓芹张亚婷周文英周安宁屈孟男赵世永贺拥军贺诗华郭晓滨梁耀东蔡会武熊善新电控学院马宪民刘树林侯媛彬马宪民王再英王勉华王清亮付周兴邢连鲜刘青刘树林刘俊跃许军杜京义汪梅张建军陈文燕岳改丽赵建文侯媛彬贺虎成柴钰高赟郭秀才黄向东黄向慧黄梦涛商立群童军蔡文皓朱向东贠保记李卫斌张刚徐大林黄强董张卓通信学院刘健廖桂生王书朋王亚民王安义王建新王树奇王衍文毛昕蓉卢建军朱周华刘健孙弋孙龙杰苏扬李文峰李白萍李旭红李国民李明明吴冬梅吴延海张红张晓莉张敏瑞陈伟武风波侯颖姚军贺玲芳倪云峰殷晓虎韩晓冰程红丽曾召华蔺丽华廖晓群冀汶莉王君刘新良杨照金夏靖波韩非计算机学院支剑锋龙熙华田红鹏付燕冯健厍向阳朱宇刘金瑄刘南艳齐爱玲牟琦李占利李军民李爱国杨君锐杨晓强张小艳张卫国张坤鳌张群会罗晓霞岳国华秋兴国贾澎涛高晔龚尚福尉朝闻董立红薛弘晔建工学院任建喜苏三庆杨更社谷拴成戴俊石智军虎维岳董书宁赛云秀王小林王晓利师立德任建喜闫月梅贠永峰苏三庆李雪平杨更社谷拴成邸芃邹仁华张淑云陈新年郅彬赵来顺倪茜奚家米郭秉山唐丽云曹萍惠兴田戴俊石智军虎维岳董书宁赛云秀徐拴海测绘学马庆勋史经俭师芸朱庆伟全斌刘长星汤伏全李崇贵杨院永崇邱春霞张建民张春森张耀民陈秋计陈宪冬陈晓宁孟鲁闽胡荣明姚顽强贾建华郭岚郭力宇萨贤春崔晓临梁明王小平刘良云李增元施乐平郭春喜地环学院王念秦赵晓光侯恩科夏玉成王文科王双明徐凤银马东民王英王铮王生全王念秦王贵荣王晓明巨天乙邓念东叶万军代革联刘之的刘转年李晓军李新虎杨梅忠张志沛陈练武赵晓光侯恩科侯晨涛贾锐鱼夏玉成党小虎唐亦川唐胜利程爱华解海军樊怀仁薛喜成端木合顺王双明徐凤银邓一明宁社教李智学张晓宏程建远谢孟华能源学院文虎邓广哲邓军田水承伍永平李树刚来兴平余学义索永录柴敬黄庆享常心坦王安王俭申世飞刘铁民何学秋张炜袁亮马砺王红胜文虎邓军邓广哲田水承伍永平许满贵贠东风李龙清李树刚杨守国来兴平肖江吴奉亮余学义张杰张小艳张辛亥张俭让张恩强陈柳陈晓坤邵小平范公勤林海飞罗振敏金永飞赵兵朝赵建会姜华索永录柴敬高晓旭姬长发黄庆享常心坦程文东蔡周全薛韩玲魏引尚王安王俭申世飞刘铁民何学秋张炜袁亮王振平李庆军肖蕾吴甲春黄河崔洪明傅明星谢俊文管理学院李红霞张金锁王俭于立新王岚王萍王天平王喜莲王新平王新红文炳洲史玉芳冯套柱吕靖烨朱春燕刘福民李玲李文琴李永清李红霞李朋林李铁治杨利红邹绍辉汪仁宋咏梅张全瑜张兆响张金锁陈华陈铁华尚梅袁显平钱敏高雅翠程书强王俭王毅张文江人外学院叶江同温玉李东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成长

教师也要学会自我激励韩林森对学生,我们要善于激励。
对自己,我们也需要自我激励。
我的办法是:给自己的工作一个明确的方向;给自己的方式一个合理的解释;给自己的教法一个理论的支点;给自己的心灵一点放松的体验;给自己的精神一点收获的兴奋;平中不凡桃李芬芳2008年11月25日下午,平罗中学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李堂堂,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赵紫霞,石咀山市政府副市长王生林一行,在平罗县政府副县长田炜宁陪同下,参观平中新校区,平罗中学校长王明华、党总支书记杨占军率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接待。
在参观了校史馆后,李堂堂副主席在留言薄上挥笔题词:“平中不凡”。
随后在平罗县“创建教育强县”工作反馈大会上,他在讲话中对平罗中学的办学业绩给予了高度评价:“看了平中校史馆,很受鼓舞,历史上平罗中学曾经创造过辉煌,今天,平罗中学领导班子同样有信心再创辉煌,重振雄风,平中不凡!”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人才。
平罗中学在狠抓教学质量,全面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是它驰名全区乃至周边省区的最主要因素。
60年来,平罗中学培养了18000多名学生,她以校风正、学风浓,教育质量高闻名于区内外。
平中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1946年,平罗简师初创时仅有学生21名,教师4人。
1949年全国解放时平罗简师有学生176人,教师14人。
1978年,平中达到24个班,学生超过1000人。
2007年,平中有40个教学班,学生2500人,教职工170人。
2008年迁入新校区后,平中达到50个教学班,在校生3030名,教职工187名。
平中的毕业生从这里走出,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有的还跨出国门,留洋海外。
今天,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到处都有平中学子的身影。
在众多的学子中,涌现出了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聂孟喜、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今晓、刘天贵、何学清。
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赵廷杰,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长马金虎,宁夏日报总编辑杨兆海,宁夏日报高级编辑、著名诗人秦克温,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元功,作家朱正安、岳昌宏,全国优秀企业家有宝马集团董事长马少青、金顺集团董事长哈学忠等一批名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索永录教授索永录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男,汉族,1960 年 3 月生,陕西宝鸡人。
1984年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1987 年获得硕士学位,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
索永录教授一直从事采矿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长期主要致力于坚硬特厚煤层开采技术、工作面高产高效技术及矿业系统工程。
负责完成了“坚硬煤层大放高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 12 项,其中获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
比较系统地提出和研究了综放开采坚硬顶煤预先爆破弱化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出版《坚硬煤层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专著一部,在《煤炭学报》、《爆炸与冲击》、《岩土力学》、《煤炭科学技术》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50 多篇。
E-mail : shiya @ 柴敬教授柴敬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男, 1963 年生。
现任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部主任,陕西省岩层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煤炭学会采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煤炭学会岩石力学与支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
柴敬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实验岩石力学及光纤传感智能监测技术。
主持完成“巷道支护与掘进、实验技术、开采理论、开采沉陷、立井支护”等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实验室、省部基金和横向课题26项。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出版专著1部。
在国内首次将光纤传感技术应用于实验岩石力学测试领域,建立多用途矿山安全监测光纤传感系统和实验平台,所完成的研究成果2006年获陕西省第九届科技论文二等奖,得到法国、美国、日本及国内有关学者的关注。
2006年完成的近1200米竖井施工创新技术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Int. J. Rock Mech. Min. Sci.”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SCI、EI收录7篇。
现指导博士生5名。
田水承教授田水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男,1964 年生,山东淄博人,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
现任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风险评价与安全系统工程方向学术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煤炭学会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劳保学会安全管理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劳保学会火灾防治委员会委员,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注册审核员,西安科技大学优秀拔尖技术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
现从事安全管理系统工程、风险管理及危险源辨识控制理论与技术、矿山防灭火理论与应用、安全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
先后主持、参加完成企业安全评价及认证、煤层开采危险性预先分析、矿山粉尘防治、矿井通风计算系统、矿井防灭火、重大危险源辨识技术等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基金项目和横向课题共计36项,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先后获得1996年度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度和2000年度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参加完成的“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凝胶防灭火技术”2000年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权威专业期刊、国际会议文集等正式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10篇被SCI、EI、ISTP检索。
“Causes of Frequent Acci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Coal Firm”获1998国际安全科学技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主要著作有:《现代安全经济理论与实务》、《企业安全经济分析与决策》、《安全工程学》、《矿山安全系统工程》、《通风安全学》、《企业战略管理》等著作8部;其中《安全工程学》(副主编)获2002年度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E-mail : Tiansc @ 黄庆享教授黄庆享教授,新疆沙湾人,博士,2001年破格晋升教授,2002年任博导,现任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副院长,矿山压力研究所所长。
1990年获得西安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硕士学位,1998获得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博士学位,2005-2006年赴美国West Virginia University访问学者。
现兼任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 陕西省煤炭学会理事,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陕西省非煤矿山安全技术专家组成员。
先后被评为陕西省煤炭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教育先进个人,西安科技大学优秀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50万元)。
黄庆享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特色研究领域为浅埋煤层岩层控制、大倾角煤层开采技术、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煤矿绿色开采与可持续发展。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浅埋煤层顶板动态结构理论,浅埋煤层开采地表隔水层稳定性及保水开采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浅埋煤层开采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浅部煤层开采地表水土流失规律研究),以及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和四川、甘肃、陕西、新疆等地矿区的浅埋煤层岩层控制、破碎带围岩复修支护、软岩巷道锚网支护、铁路下开采、大倾角煤层开采、三软煤层开采等项目40余项。
主持完成的“浅埋煤层顶板结构理论与岩层控制”、“破碎带围岩大巷锚网复修支护”、“急倾斜特厚煤层放顶煤开采”、“铁路下综放开采”、“浅埋煤层大采高保水开采”等课题获得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陕西省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共8项,厅局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
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陕西省精品课程1项。
主持完成的"浅埋煤层顶板结构理论和岩层控制研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态脆弱矿区煤水地质特征与科学开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出版专著《浅埋煤层长壁开采顶板结构及岩层控制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和《生态脆弱矿区煤水地质特征与生态水位保护》(科学出版社,2010)2部,参编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岩层控制学》1部,发表论文80余篇,22篇被SCI和EI检索邓广哲教授邓广哲教授,博导。
男,汉族,1966 年 1 月生,陕西扶风人。
1991 年获得西安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矿山压力方向)工学硕士学位, 1997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工学博士学位。
获得第七届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资助奖励。
现任陕西省岩层控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
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与空间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邓广哲教授长期从事矿山岩层控制及地下工程与地下空间安全利用技术的研究工作。
其以节理岩体理论与计算技术为核心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数项科学研究中,包括强膨胀软岩支护技术、坚硬煤层放顶煤技术、水压致裂技术、战略能源储存与安全识别技术等领域。
曾出访日本、加拿大及台湾、香港等。
研究成果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1 项,甘肃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1 项,云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四川省司法局科学技术一等奖及国家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等 9 项。
指导学生科研论文获得过国家级奖励 3 项。
出版《裂隙岩体流变学》、《煤体致裂软化理论与应用》等专著 3 部,发表论文 60 余篇。
E-mail : Denggz @邓军教授,男,1970年生,博士,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陕西省煤矿灾害防治工程中心主任,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安全工程系主任,兼任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煤炭劳保学会火灾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防灭火专家委员,陕西省煤炭学会理事。
2003年赴奥地利Graz技术大学访问研究,2008年赴德国弗莱贝格矿业技术大学访问研究。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和陕西省青年科技奖、并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煤炭行业科技创新人才,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
主要从事煤火科学与防控技术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近几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子课题1项、中澳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和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1项、省部级基金项目3项,以及多项横向课题。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学3项、二等奖5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主要科技成果先后在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孟加拉、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推广应用。
来兴平教授来兴平教授,博士后。
男,1971年2月生,宁夏平罗人,现任能源学院院长助理。
来兴平教主要从事岩石力学及工程、采空区衍生动力灾害的防治方面的科研与教学。
目前独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10402033(青年基金项目),10772144(面上项目)),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横向科研项目4项,2004年赴日本九州大学作访问学者,同年获得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3等奖,2005年10月破格提拔为教授。
获省部级奖励3项,出版著作2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 Mining Science,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40多篇,多篇被SCI,EI和ISTP收录。
文虎教授文虎教授,博士。
男, 1972 年 11 月生,新疆石河子人。
现任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全工程系书记、副主任,兼任矿山应用研究所副所长,西安森兰科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煤炭劳动保护学会火灾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煤炭自燃机理、预测与防治技术和安全工程及技术等专业方向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50 余篇;著书 1 部,参编著作 2 部。
主持或参与“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省部级项目 8 项,横向科研项目 20 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获得厅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常心坦教授常心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男,汉族,1946年生,湖南省湘阴人。
现任西安科技大学校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位委员会主席、国家级重点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陕西省煤炭学会常务理事等职,获美国密执安工业大学采矿工程硕士学位及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常心坦教授主要从事安全工程理论与计算机方法、复杂网络系统安全评价、安全监控系统及网络集成等研究。
赴美留学期间,主持并完成了美国国家矿业局"矿井火灾通风动态模拟研究"项目,其成果实现了矿井火灾条件下风网内通风参数的动态模拟预测,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成功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