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
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在古代,农牧民族确定季节、了解气候及后 来航海需要,产生了天文学;
丈量土地、衡量容积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
产生了数学;
建筑、手工业以及战争需要产生了力学; ……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对新动力的 需要,出现了蒸汽机,又推动了动力学、
谬误是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相违背 的认识。
2、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 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 识,和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一致 性。
真理的客观性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作为检验真理正确性唯一标准的实践具 有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却是 主观的。真理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等 主观思维形式组织起来的思想观念或理 论,是精神现象。
理性认识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 基本逻辑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成过程,就是人们运用
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
以及进一步形成概念的逻辑体系和理论体
系的过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 为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 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 性、表浅性是其突出特点。
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
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主体、客体、中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芳菲尽VS 始盛开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首先,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
能动性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含义: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性、具体性、生动性 2、理性认识含义: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抽象性、间接性第一,相互区别:含义、形式、特点不同。
第二,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2019年版新版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最后,有助于我们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把目光转向 自身,高度重视并努力实现人自身的改造。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 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 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 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 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 “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这是 进行一切科学决策所必需的也是唯一可靠的 前提和基础。
坚持实事求是的关键在于探求和掌握事物发 展的规律。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
( 从三 必) 然认走识向世自界由和 的改 过造 程、世界的过程,也就是
自由 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
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 自觉自主的状态。自由是有条件的,一是 认识条件,二是实践条件。
必然性 又称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
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蛟龙
类型
对象
特征
核心
认 识
改造客观世界
自然社会
主体客体化 改造客体使用价值
和
改
造
世 改造主观世界 主体能力 客体主体化 改造人的世界观
界
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身素质
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廖俊波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观点具有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在工作中努力 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更好地处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 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讲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而不是以可能性为依 据的。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 路线的核心
1.思想路线与认识路线的定义及其辩证关系
(1)定义
思想路线就是人们实践活动中用以指导行 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一定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贯彻,认识 路线和思想路线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 统一
1.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人类创造历史的两 个基本活动
(1)认识世界:主体能动的反映客体,获 得关于事物本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探索和掌握真理。
(2)改造世界 人类按照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形 式和生活方式。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统 一的辩证关系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的基本要求
(二)实事求是是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 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
案例导入1:领导下河游泳证明水质好
2012年,某市领导曾表示,检验河水治理 成效,不以报上来的数据为标准,要求以 领导下河游泳作为治理好的标准,要求环 保局长带头下河游泳。
的出发点。
2.“实际”: 变化发展着的实际;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 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的思想、原则为根据 的。这些原理不过是以现存的阶级斗争, 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 述。
3.从实际出发,关键 是要尊重事实,从事 实出发
平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 也会有差别。
5.自由和必然的关系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 始终,并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从认识到实践
1、实现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
验和发展。 第三,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
的物质力量,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781年天王星被发现,1846年9月18日,勒维 烈预言它的位置受另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所吸 引,23日晚,加勒果然在勒维烈位置上发现了 海王星。
➢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生动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感觉是客观事物 作用于人的感官而 引起的一种最简单 的反映形式,是对客 观事物表面的个别 属性、个别特征的 反映。
硬! 红!
甜!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含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 性认识。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感性认识
F=GM1M2/R2
依赖于 理性认识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
班·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
舍罕王赏麦
舍罕王赏麦的故事
印度有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传说舍罕王打算重赏象棋的发明人、宰相 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有何要求,这位聪明的大臣胃口看来并不大, 他跪在国王面前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 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 一个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啊,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 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罢。”国王一听,认为这区区赏金,微不足 道。于是,满口答应道:“爱卿,你所求的并不多啊,你当然会如愿以 偿。”说着,他令人把一袋麦子拿到宝座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就是人们 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具备一些 基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2、必须遵循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对所占有的 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推理是从已有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一 种思维形式。推理必须要有已知的前提判 断,有已知推出未知是其特点。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它 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事物的间 接认识,是以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感性认识 认识 理性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知觉是各种感觉集合起来而形成的关于 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对客观事物各种 特性的综合反映。其特点是综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 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是以往感知过的 客观事物的形象在记忆中的再现。其特点 是带有一定的概括性。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 接性、具体性。
在认识的辩证运动中,我们要重 视理性因素的作用,也要重视非理 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指认识 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 信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它们对 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有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 的飞跃,它比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 要的意义。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是十分必要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一方 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 性认识中也有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的相互渗透表明,在人们的实际认识 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 理性认识,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而非绝 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 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要有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积极地、 能动地反映 和接受外界 对象
离开实践 考察认识 问题
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 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2015年真题)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并推动认识的发展
确定季节、了解气候以及航海的需 要 产生 天文学
丈量土地、衡量容积和计算的需要
产生
数学 产生
建筑工程、手工业和战争的需要
唯物主义 认识论
2
辩证唯物主 义的认识论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 同回答
唯物主义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认识是主体对 客体的反映 唯物主义反映论是可知论 唯心主义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认识是先于物质和 实践经验的东西
反映论
先验论
反映论:
是指确认认识 的本质是人脑对客 观世界的反映的认 识论原则,坚持从 “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路线。
荀子曾说:“ 不登高山,不 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 知地之厚也。 ”
1.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 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 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 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A.实践是人类知识的基础和来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编辑ppt
20
2、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二者虽都坚持反映论,但有着性质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 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部对象。其缺 陷是: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 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看不到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不了解认识的辨证性质。
编辑ppt
32
2、真理的客观性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检验真理的标准不同于真理的标准: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而真理的标准是 客观世界。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 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等于承认了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对于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多次飞跃的综合, 而且表现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分析。 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主观与客观之间
的矛盾、认识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 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编辑ppt
29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个主题: 真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编辑ppt
35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一是指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即在广度上是有 条件的、有限的; 二是指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即在 深度上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总之,承认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也就 是承认了相对真理。
编辑ppt
编辑ppt
21
2、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规定了认识 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把辩证法应用于 反映论,科学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辨 证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主体、客体、中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芳菲尽VS 始盛开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首先,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
能动性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含义: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性、具体性、生动性 2、理性认识含义: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抽象性、间接性第一,相互区别:含义、形式、特点不同。
第二,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4、意义理论意义: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
实践意义:其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其二,先调查,后作结论。
其三,善于总结经验。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 5、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而又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要完整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毛泽东6、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非理性”是相对于理性而言的。
理性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理性是指前述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形式;狭义的理性则是指作为认识过程高级阶段的理性认识,仅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
狭义的理性与感性相对;广义的理性包含狭义的理性,它与非理性相对。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
应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二)从认识到实践 1、实现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第三,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2、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第一,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
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
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2、学习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原理的意义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
(一)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正如列宁所说:“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90页)。
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反对唯心主义真理观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在特定的范围内都不会被推翻,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真理相对性的含义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
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
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
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图底转换效应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4、学习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四)真理与谬误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向谬误的转化的条件:①如果超出真理的适用范围,……②如果断章取义,……谬误向真理的转化:①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是谬误,进入另一个条件、范围就可能转化为真理。
②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
③在批判谬误中发现和发展真理。
材料1 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物质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
整个19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统治地位,包括牛顿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把原子看作是构成宇宙大厦的“最后之砖”,是关于物质结构的最终的、最完全的绝对真理。
但1897年电子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的原子论观念。
这时,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1900年的《元旦献词》中又声称,“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电子再不可分了。
但随后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又宣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
材料2 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对科学研究的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的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divid="loadingAD"><div class="ad_box"><div class="waiting"><strong>文档加载中...</strong>广告还剩<em id="adtime"></em>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