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开题报告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开题报告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社会,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幼儿期是孩子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幼儿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探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幼儿行为和道德品质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指导。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收集与幼儿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调查幼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了解他们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认识和培养方法。
3. 观察法:对幼儿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进行观察,收集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四、研究计划
1. 第一阶段(1-2个月):搜集与幼儿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
2. 第二阶段(3-4个月):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3. 第三阶段(5-6个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4. 第四阶段(7-8个月):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
五、预期成果
1. 完成一篇关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研究报告。
2. 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指导策略和方法。
3.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幼儿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提供参考。
【精】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精】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一、引言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旨在深入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教育策略,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目的1、了解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社交习惯等方面。
2、分析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氛围等。
3、探索有效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案例分析等。
1、问卷调查设计了针对小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问卷,以了解他们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实际表现。
2、访谈对部分小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获取更详细、真实的信息。
3、观察在学校和家庭中对小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
4、案例分析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四、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存在以下特点:1、学习习惯方面部分小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方法不当,如不按时完成作业、不认真听讲、不做预习和复习等。
2、生活习惯方面一些小学生自理能力较差,不注重个人卫生,如不勤洗手、不整理书包和书桌等。
3、社交习惯方面部分小学生在与人交往中缺乏礼貌和尊重,如不主动打招呼、不懂得分享等。
五、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会导致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和自律意识;家庭氛围不和谐,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
2、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师资水平等都会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如果学校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或者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都会影响教育效果。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XXX《小学生良好行为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我国著名教育家XXX 说:“教育就是培养惯”。
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
当前,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重智商轻情商,重言教轻身教,重享受轻节俭,家庭教育严重错位;社会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哄骗活动蔓延,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思想正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而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行为惯,外在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
所以学生行为惯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
由于我校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我们发现学生行为惯养成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1)由于我校多数学生行为惯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很大差距,许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霸道、懒惰,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行为惯教育;(2)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放弃了对学生行为惯的养成教育;(3)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单一,评价滞后,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许多学生在校是一套,在家又是另一副“面孔”。
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
如瑞士学者XXX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的学者XXX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
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小学生行为惯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
决心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5—6岁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开题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本科生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5—6岁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姓名:张颖学号:04952124导师:朱宗顺老师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5—6岁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专升本0401 张颖指导老师朱宗顺一、问题的提出: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即有儿童气质特点因素,又有家庭因素、心理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和发展[1]。
我们知道,气质本身是中性的,无好坏之分,它是儿童正常行为不同的表达方式,某一气质类型或特征并不意味着中枢神经定位部位的异常。
在行为问题发生的过程中,气质奠定了基础,而环境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
研究不同气质类型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以及各气质类型与行为因子的相关性, 有助于指导成人的养育方式,针对儿童不同的气质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也有助于成人理解孩子建立在气质基础上的行为,制定策略,以扩大儿童气质和成人期望之间的适应性。
为更全面地找出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预防与干预儿童的行为问题,为家庭养育、幼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气质与问题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前景广阔,尽早地对儿童气质进行评估,在教养和临床工作中正确地提出干预和治疗,使儿童身心健康,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对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有关气质与儿童行为问题关系的文献综述:(一)、国内外儿童气质与行为关系的研究Thoma和Chess最早提出难养儿童的早期气质特点与多年后的行为适应问题发生的可能性紧密相关,其他学者的很多研究也发现气质与行为和临床问题的发生率存在一定的关系,有关研究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气质特点对行为的预测性:许多研究发现2岁以内的儿童难养气质对行为问题预测性很小或没有[8][6][9][10]。
年龄大些的儿童气质特点对行为问题的预测性较好[2]。
2、气质特点与同期的行为问题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研究报道较少:国外的相关研究:困难气质儿童的事故发生率较高,腹绞痛、夜惊、受伤次数多,在学校易出现适应不良[11]。
论文:5—6岁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

5—6岁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专升本0401 张颖指导老师朱宗顺[摘要]目的:研究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的关系,为预防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1978年版)和NYLS<<3-7岁儿童气质量表>>家长评定问卷(PTQ),对杭州市区312名儿童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不同气质类型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依次为:启动缓慢型18.18%;难养型11.76%;易养型10.71%;中间偏难养型6.82%;中间偏易养型6.4%。
各气质类型之间行为问题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各气质维度特征与不同的行为问题的异常相关:品行问题与活动水平、情绪本质、适应性相关;学习问题与适应性、反应强度相关;心身障碍与适应性、趋避性、情绪本质相关;冲动-多动与活动水平、情绪本质、适应性相关;焦虑与情绪本质、适应性相关。
结论:行为因子异常与气质维度特征相关,开展气质测查,预测儿童的行为问题,并根据不同气质特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对预防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儿童气质行为问题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of Temperament and Behaviorproblemsin Children aged-5~6 year- oldZhang ying, Director Zhu zong shun, Hangzhou Normal College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0401,No.2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emperament scale and behavior of children aged-5~6 year- old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happening of children behavior problem. Methods: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using preschool child temperament scale and Conners child behavior check list among 312 children. And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of temperament and behavior Result: The incidence rates of behavior problems ofdifferent temperament types are as following: Slow-to-warm-up18.18%,Difficult11.76%,Easy 10.71%,Intermediate-high 6.82% , Intermediate-low 6.4% . We can not find the incidence rates of children behavior problem are remarkable different. Problem of conduct and quality correlates with activity level, quality of mood , adaptability. Study problem correlates with adaptability, intensity of reaction . Problem of psychology and physiology correlates with adaptability, approach-withdrawal, intensity of reaction. Impulse correlates with activity level, quality of mood, adaptability. Anxiety correlates with quality of mood, adaptability. Conclusion: Abnormal behavioral factor correlates with the temperament dimensions. It is important to do some investigation on tempera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 This will help us to prevision behavioral problem of preschool children and use suitable educational method scoring to different temperament dimension.[Key words] children temperament behaviorproblems一、前言儿童期出现的问题行为直接影响儿童身心、智能正常发展,影响儿童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同时也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麻烦[1],有些还可能成为成年期精神疾病的根基[2]。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
”此言道出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
习惯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
抓好习惯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不仅仅要培养一批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人才,更应当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学校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未来公民的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现在的教育。
因此,探索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对提高未来小公民的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纯粹的养成教育理论研究少见。
从已有研究看,学者们往往将习惯与人格的研究置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之中。
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
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
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
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
再如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童焦虑和移情作用的研究,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则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问题。
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我申报《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校本课题,经白山市教育学会审议,正式批准列入白山市教育科学课题。
已立项编号为——主持人——:。
接到立项通知后,通过认真讨论研究,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
一、研究背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
与此同时,在主流文化下出现了一些灰色文化,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导致在少年儿童中存在着“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行为的不断重复与不断训练,就形成动力定型,它能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按照一定方式行事。
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我校地处城区的边缘,生源都是来自附近的农村、外出务工子女及外来人口。
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经商,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理,与孩子隔代教育,与学校的管理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得住的现象相当严重;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即骂;有的家长则过分溺爱孩子,听之任之,- 1 -认为长大之后能挣大钱即可;有的家长不遵循子女身心发展规律,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基于此,我申报《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这个课题,旨在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卫生、礼仪、劳动,自我保护等方面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以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更好地发展。
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健康完美人格。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4岁儿童气质与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的开题报告

4岁儿童气质与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气质和自我控制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气质是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而自我控制则是个体在行为和情感表情上保持控制的能力。
4岁大的儿童开始进入幼儿园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气质和自我控制水平将对其后续的学业和社交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了解4岁儿童气质和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对于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和未来成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问题和目的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为:4岁儿童的气质和自我控制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如何影响其学术和社交发展?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为:探究4岁儿童气质和自我控制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对儿童学术和社交发展的影响,为儿童教育和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本研究将探究以下几个方面:1. 4岁儿童气质的构成及特征。
2. 4岁儿童自我控制水平的评估和测量。
3. 4岁儿童气质和自我控制水平的相关性。
4. 4岁儿童气质和自我控制水平对学术、社交发展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综述法: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总结,了解目前对该问题的认知水平和研究动态。
2.调查问卷法:通过编制调查问卷,对多个城市幼儿园中的4岁儿童进行调查,收集其气质和自我控制水平的数据。
3.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探究4岁儿童气质和自我控制水平对其学术、社交发展的影响。
4.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验证研究假设,探究4岁儿童气质和自我控制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方式。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可为儿童教育和心理健康提供以下几方面的科学依据:1. 为幼儿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2. 提高家长和教育者对于儿童气质和自我控制的认知,引导其更加科学地进行教育和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
3. 加深对于儿童气质和自我控制的研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五、预期的研究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有:1.了解4岁儿童气质和自我控制水平的特征和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师范大学本科生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5—6岁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姓名:张颖学号:04952124导师:朱宗顺老师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5—6岁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专升本0401 张颖指导老师朱宗顺一、问题的提出: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即有儿童气质特点因素,又有家庭因素、心理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和发展[1]。
我们知道,气质本身是中性的,无好坏之分,它是儿童正常行为不同的表达方式,某一气质类型或特征并不意味着中枢神经定位部位的异常。
在行为问题发生的过程中,气质奠定了基础,而环境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
研究不同气质类型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以及各气质类型与行为因子的相关性, 有助于指导成人的养育方式,针对儿童不同的气质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也有助于成人理解孩子建立在气质基础上的行为,制定策略,以扩大儿童气质和成人期望之间的适应性。
为更全面地找出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预防与干预儿童的行为问题,为家庭养育、幼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气质与问题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前景广阔,尽早地对儿童气质进行评估,在教养和临床工作中正确地提出干预和治疗,使儿童身心健康,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对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有关气质与儿童行为问题关系的文献综述:(一)、国内外儿童气质与行为关系的研究Thoma和Chess最早提出难养儿童的早期气质特点与多年后的行为适应问题发生的可能性紧密相关,其他学者的很多研究也发现气质与行为和临床问题的发生率存在一定的关系,有关研究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气质特点对行为的预测性:许多研究发现2岁以内的儿童难养气质对行为问题预测性很小或没有[8][6][9][10]。
年龄大些的儿童气质特点对行为问题的预测性较好[2]。
2、气质特点与同期的行为问题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研究报道较少:国外的相关研究:困难气质儿童的事故发生率较高,腹绞痛、夜惊、受伤次数多,在学校易出现适应不良[11]。
3—4岁儿童活动多、情绪消极、注意力低者易出现行为问题[12]。
气质的不灵活性在各年龄组均对行为问题的产生有影响[13]。
国内的相关研究:偏难养型,启动缓慢型较其他气质类型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学习问题。
气质维度中活动水平、节律性、适应性、坚持性、侵避性、情绪本质、有学习问题的儿童与无学习问题的儿童存在着明显差异。
Conners父母问卷各因素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多动指数、身心障碍、冲动、多动,学优组与学差组有明显差异,并与气质维度相对应[14]。
有研究报道:启动缓慢型行为问题发生率最高18.18%,难养型12.07%,易养型8.57%。
分反应强度相关;注意问题与活动水平、适应性相关;攻击行为与活动水平、适应性、心境相关;违纪与活动水平、趋避性、适应性、注意分散相关;性问题与适应性相关[16]。
另一研究显示:不同气质类型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依次为:麻烦型69.06%、中间偏烦型57.06%、发动缓慢型47.01%、中间偏易型39.01%、平易型25.02%,其行为问题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退缩与活动水平、适应性、心境相关;躯体主诉与心境相关;焦虑/抑郁与适应性、心境相关;社交问题与趋避性、适应性、心境相关;思维问题与适应性、反应强度相关;注意问题与活动水平、适应性相关;攻击行为与活动水平、适应性、心境相关;违纪与活动水平、趋避性、适应性、注意分散相关;性问题与适应性相关。
由于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的不同,不同气质类型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行为因子与气质维度的相关性不完全一致。
3、气质对行为的作用方式:研究提示气质对行为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13][10]。
父母的认知、教养方式、婚姻状态在气质与行为的关系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8][10]。
当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不明确、不连贯时,难养型气质儿童更易出现行为问题[10]。
近几年Carey提出了‘气质危险因素’的概念,它意谓任何潜在的令人烦恼的气质特征,易使儿童产生与周围环境的调适不良或不相容的人际关系等问题。
严格地讲气质危险因素应包括一些特殊的特征,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类儿童在某一特定环境中易产生某种问题,而并非是指任何一种特征对任何儿童在任何情况下都可造成普遍问题[17]。
气质与行为的关系较为复杂,气质与某些因素相互作用可以影响行为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研究方法的不同使得相互间的结果难以印证,结论各异。
裂强迫发生率各气质类型有明显差异,启动缓慢型最高217%,其次为难养型11.4%。
不同气质维度与行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5]。
不同气质类型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依次为:麻烦型69 6%、中间偏烦型57 6%、发动缓慢型47 1%、中间偏易型39 1%、平易型25 2%,其行为问题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退缩与活动水平、适应性、心境相关;躯体主诉与心境相关;焦虑/抑郁与适应性、心境相关;社交问题与趋避性、适应性、心境相关;思维问题与适应性、(二)、气质与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方法问卷法是测量儿童气质与问题行为最长用的方法,要求填写者对一系列经过标准化的问题作出回答。
较常用的气质问卷有:3—7岁儿童气质问卷(家长评,教师评)(PTQ,TTQ,Thoma和Chess1977);行为方式问卷(BSQ,Medevitt和Carey1978),也适于3—7岁儿童,这两种问卷均包含NYLS的九个气质维度。
此外至少有26种用于不同目的的儿童气质量表。
这些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中度相关,但目前还没有较好的办法对这些量表进行效度评定[17][3]。
教常用的行为问卷有: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分父母和教师两种。
会谈法是研究者对儿童家长或抚养者提问。
在NYLS中,研究者根据《气质会谈表》的内容,与家长或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评定儿童的气质特点[2]。
观察法是由研究者到儿童家中、幼儿园、学校或其他场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观察、观察时对儿童行为不加干预,令其自然进行,对行为记录然后评定[17][2]。
实验法是在实验室中给儿童呈现出特殊的安排和刺激,然后根据实验者的兴趣记录直接的反应。
如《Louisvill气质评定》在实验室中经过与实验者的熟悉期、母婴的分离期、重逢期、再分离期来研究儿童的气质特点[4]。
又如Rothbart的研究,在实验室中给婴儿不同刺激(如视、听、嗅觉刺激)。
然后观察被试者的反应[5]。
总结以上几大类气质研究方法,量表法简单易用,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非专业人员或家长即能完成,可用于大样本的研究,但填写质量难以保证;会谈法和观察法主要优点是注意了人的整体行为的随意性,但较难掌握且耗时,实验室方法能较好控制变量、具可重复性,但不能全面反映儿童的特点,且样本良受到较大限制。
总体上,实验室观察与母亲评分中度相关[6][7]。
在各种测查方法中还没有一个效度很好的工具,目前研究者们正在努力改进方法,研究各方法间的关系,并对可能造成混乱的因素进行评估[6]。
为减少测量误差,在研究中应根据样本情况、研究目的、条件等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或将不同的方法结合使用。
由于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的不同,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率不同、个研究中行为因子与气质维度的相关性也不完全一致。
三、研究框架:(一)、前言:1、研究目的2、过去其他相关研究的简述(二)、研究方法:1、对象: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抽取杭州市区3所幼儿园内大班儿童,每个幼儿园各抽一个班。
2、方法:(1)、NYLS 3~7岁儿童气质量表家长评定问卷(PTQ)量表(2)、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测查结果与北京常模进行对照,测查得分超出常模正常范围的儿童归为问题组,得分在正常范围内的儿童归为正常组,进行比较分析。
比较不同气质类型行为问题总分;比较不同气质类型发生行为问题儿童人数比较问题、正常两组儿童气质维度得分(3)、统计:应用SPASS12.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方差分析。
(三)、结果分析:1、将统计结果以表格的方式呈现2、讨论所得数据的涵义(四)、结论:1、再次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方法2、对所得结果做摘要和一般说明3、根据结果分析提出建议四、研究时间安排:2005.9—2005.10 查阅文献、选题2005.10—2005.12 整理文献、拟订开题报告2005.12—2006.1 发放问卷、收集资料2006.1—2006.2 统计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初稿2006.2—2006.3 审查、修改2006.3—2006.4 形成正文、论文答辩参考文献:[1] 都萍,刘德华,韩柏,白培深,4-5岁儿童行为问题与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年第11卷[2] Thomas A,Chess S,Temperament and behavior disorders in children,Newyork UniversityPress,1968[3] Hubert,NC.&Wachs,TD.et al.The study of early temperament:Measuremental andconceptual issues,Chil Development.1982,53,571-600[4] Mangelsdorf,S.,Gunner,M.Infant proneness-to-distress temperament maternal personality andmother-infant attachment:associations and goodness of fit.Child-Dev,1990 Jun;61(3):820-31[5] Rothbart MK,Tempera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hibited approach.Child-Dev.1988Oct;59(5):1241-50[6] Daniels D.,Plomin R.,et al.Correiates of difficult temperament in infantsChild-Dev.1984 Aug;55(4):1184-94[7] Goldsmith HH.,Campos JJ,The structure of temperament fear and pleasure infants:apsychometric perspective.Child-Dev.1990 Dev;61(6):1994-64[8] Thomas A,Chess S,The reality of Difficult temperament,Merrill-PalmQuarterly,Vol.28,NO.1,1-19,1982[9]Fox NA.If it’s not left,it’s right.Electroencephalograph asymmetry the deveolepment ofemotion.Am-Psychol.1991Aug;46(8):863-72[10]Maziade M.,Cote R.,Bernier H.et al.Significance of extreme temperam ent in infancy forclinical status in pre-school year.I.Value of extreme temperament at 4-8 months for predicting diagnosis at 4.7 year.Br-J-Psychiatry.1989Apr;154:535-43[11]Carey WB,Fox M,McDevitt SC.Temperament as arisk factor in eatly schooladjustment.Pediatrics.1977;60:621-624[12]Webster-Stratton C.&Eyberg,SM.Child temperament:Realationship with child behaviorproblems and parent-child interations.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1982.V ol.11,No.2,123-219[13] Prior M.,Smart D.,Sanson A,et al.Sex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from infancy to 8 year.J-Am-Acad-Child-Adolesc-Psychiatr1993 Mar;32(2):287-90[14]张枫,王洁,殷兰青,儿童学习成绩与气质、行为关系的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年4月第11卷[15]徐韦,陈灵,朱云霞,学龄前儿童气质与行为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年12月第9卷[16]陶公民,朱晓琴,学龄前儿童气质与行为的相关性研究,陶公民等学龄前儿童气质与行为的相关性研究第18期[17]Carey WB.Temperament risk factor in children:a conference report,J-Behav-Pediatr.1990Feb;11(1):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