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 第五章 第二讲

合集下载

2020-2021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第5章(002)

2020-2021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第5章(002)

b.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③功能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
2.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
3.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分解者都是细菌。
第 2 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消费者,少数腐生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蜣螂等;异养型生物是消费者或分
解者。]
2.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
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
B.吃小鱼的大鱼
C.泥巴中的藻类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C [属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生产者,藻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
第 1 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4.理解食物链、食物网及交织成网
功 能, 形成 结构 与功 能观
2.通 过 构 建 生 态 系 统 组 成 成 分 之 间 的
关系 模 型, 培养 运用 模型 分析 问题 的
(2)蛇占有________条食物链,占有的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螳螂全部迁走,则黄雀的数量将会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动植物尸体是图中的________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种方式分解 的。 解析:由于图解中含有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所以这是一个生态系统, 而阳光是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动植物的遗体等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 解,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 答案:(1)生态系统 能量 (2)2 第四和第五营养级 (3)增多 黄雀由第 三和第四营养级变成了单纯的第三营养级,减少了能量的损耗 (4)细菌 有氧 呼吸 无氧呼吸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PPT课件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PPT
讲解人: 时间:2020.5.20
课堂导入(复习)
假设 你像 鲁滨逊 那样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只有15Kg玉米和一只母鸡可以食
用,那么使自己活的最长的办法是: A.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B.先吃玉米,同时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生产的蛋,最后再吃鸡
粪 初级消费
便
者摄入
初级消费

者同化





者 利 用
遗 用于生长 体 发育和繁殖

呼 吸 作 用
残 骸
次级消费 失 者摄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散失
能量流动的过程
散失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输入
生产者
初级 消费

次级消 费者
分 解者
【总结】
呼吸作用
(1)能量的源头: 太阳能
(2)能量流动的起点: 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原因:
• 自身呼吸散失 • 分解者利用 • 未利用
能量流动的特点
思考:生态金字塔会不会出现倒置的情况? 能量金字塔 不会
生态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一般不会
数量金字塔 有可能
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金字塔与数量金字塔
鸟 昆虫 树 能量金字塔
鸟 昆虫
树 数量金字塔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如:生态农业
(3)流动的渠道: 食物链和食物网
(4)散失形式:呼吸作用以热量形式散失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知识点总结.doc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知识点总结.doc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知识点总结1. 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物质循环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3.举例碳循环:碳循环的形式:CO2大气中CO2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2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两者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作为物质循环动力5、实践中应用: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b.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c.能量多极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6、信息传递①信息种类化学信息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如:孔雀开屏、蜜蜂舞蹈)②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③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

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④应用:a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7稳定性①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②种类两者往往是相反关系,但也有一致的如:北极冻原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③原因: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如:森林)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如:草原、北极冻原)④应用:a.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二、生态环境的保护: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人均耕地减少b、燃料需求增加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d、社会发展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讲义:第5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讲义:第5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含答案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识记能量流动的概念2.理解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3.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4.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建立生命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观2.分析能量流动过程,归纳总结能量流动特点,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3.通过总结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形成学以致用,关注生产生活的态度一、能量流动的过程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1)输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

(2)能量去向①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

③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第二营养级。

3.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1)输入:通过摄食生产者获得。

(2)去向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随尸体、排泄物流向分解者。

③被次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过程图解(1)补充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甲:生产者;乙:初级消费者;丙:次级消费者;丁:呼吸作用;戊:分解者。

(2)据图总结流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最终去向:①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1.特点(1)单向流动: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2)逐级递减:①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

②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2.能量传递效率(1)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10~20%,也就是说,在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能够流入下一营养级。

(2)计算公式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3.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以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知识点总结高二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一、生态系统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结构:组成结构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寄生动物(蛔虫)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营养结构食物网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

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4、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一个,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2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1. 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碳循环:碳循环的形式:CO2 大气中CO2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 2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两者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作为物质循环动力 5、实践中应用: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极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知识点归纳分享借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知识点1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什么是生态系统?是指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什么是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3.生态系统有哪些结构?(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成分:I •物质:空气.水无机盐.1【•能量:阳光•热能.②.生物成分I •生产者:指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1【•消费者:指动物,包括全部的动物IH.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3)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二.应会知识点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2.从功能上讲: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存在的物质和能量基础,是生态系统各营养结构联系的纽带.4.生产者:(1).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能利用能量将H20和C02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2).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生态系统的起始端.(3).没有生产者就没有生态系统.5.消费者:指不能将H20和C02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的生物.(1)•初级消费者:指直接以植物为食的动物(植食性动物).(2).次级消费者:指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食肉动物)•(3).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动物.以此类推……6.分解者:能利用动植物遗体中.排出物中以及残落物中有机物维持生存的有机物的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7.食物链和食物网:(1).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2).生产者是笫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 以此类推.(3).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可能同时拥有多个消费级或营养级.8.生态系统包括那些基本类型?依据无机环境及主物类群的特点划分:海洋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苔原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9.森林生态系统:(了解)(1).分布:湿润或较湿润地区.(2).特点:①.动植物种类繁多,种群结构复杂.②.种群密度和种群结构能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状态.(3).生物类群:①.植物以乔木为主,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②.动物种类繁多,多营树栖及攀缘生活.(4).生态功能:①.提供木材及林副产品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5).主要限制因子:水分.温度,其次是光.草原生态系统:(了解)(1).分布:干旱地区.⑵•特点:①.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②.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3).生物类群:①.植物以草本为主,有少量灌木,稀有乔木.②.动物多具挖洞或快速奔跑行为.③.两栖动物•水生动物极其罕见.(4).生态功能:防风固沙,是畜牧业基地.(5).主要限制因子:水,其次是温度.光.海洋生态系统:(了解)⑴•特点:物种繁多,数量庞大.(2).生物类群:①.浮游植物为植物的主要类型.②.浅海区有大型藻类,分布在_米水深以上,能进行光和作用.③•浮游动物为动物的主要类型.(3).生态功能:提供海产品,调节气候.(4).主要限制因子:光.温度.盐度.湿地生态系统:(了解)(1).分布:〉定义:沼泽地•泥炭地.河流•湖泊.红树林以及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水域.(2).生物类群:多种多样.(3).生态功能:是生活.工业水源,养育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巨大的蓄水库,能调节气候,净化污染物.⑷.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农田生态系统:(了解)⑴.特点:①.动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单一.②.农作物是主要生物成员.③.人的作用占突出地位.(2).生物类群:农作物为主,也有昆虫.鸟类等.(3).生态功能:人类粮食及农副产品的主要来源.(4).退化因素:人的作用消失.城市生态系统:(了解)(1).特点:①.人起支配作用,高度开放,调节能力弱.②.对周围生态系统具有高度依赖性.③.对其他生态系统干扰强烈.(2).生物类群:主要是人,生产者微弱.(3).结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4).保护:强化生态规划,改进生产工艺和管理体制,大力绿化.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知识点2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怎样?(1).太阳能进入笫一营养级:生产者光合作用将太阳光能固定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2).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中:①.一部分:生产者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②•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生命活动,继续储存在有机物中.③•一部分:随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④.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取,流入笫二营养级.(3).能量在第二.三.四营养级中的变化,与笫一营养级大致相同.3.能量流动的特点(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3).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一%〜」能够流到下一营养级.4.研究能量流动有什么实践意义?(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讣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二.应会知识点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地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3.在能量金字塔中,营养级别越高,能量就越少.高中生物必修三笫五章知识点3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C. H. 0. X. P. 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3).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4).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二.应会知识点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乂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碳循环与温室效应有关4.硫循环与酸雨有关.5.生产者和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6.生产者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7 •二氧化碳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形式.高中生物必修三笫五章知识点。

人教版生物必修3课件第五章-第2节幻灯片

人教版生物必修3课件第五章-第2节幻灯片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学习导航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重、难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重点]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新知初探思维启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输__入__、__传__递__、__ _____转__化__和__散__失_______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和图解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①在一条食物链中,若某一营养级的总能量 为n,则最多传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 n·20%(0.2n),最少为n·10%(0.1n)。 ②在一条食物链中,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 n,则需要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为: n÷20%=5n,最多为:n÷21%=10n。
栏目 导引
植物 900g。
【答案】 B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变式训练
在草→食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这条食
物链中,设流经这条食物链的总能量为
100%,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猫头鹰所得
能量最多是( )
A.0.01%
B.0.8%
C.0.16%
D.0.1%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解析:选C。本题的解答步骤如下: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例1 根据能量流动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请指出该能量流动图解中几处科学性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 导引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2节 能量流动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2节 能量流动

中。
摄入体内
和课本对接
④ 被初级 消费者 摄入体 内
⑤ 以初级消费者粪便的形式 排出,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⑥ 被初级消费者 同化
和课本对接
⑥ 被初级 消费者 同化
⑦ 在初级消费者的呼吸 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⑧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 发育和繁殖,储存在初级 消费者的有机物中。
和课本对接
⑨ 遗体残骸被分解者
你能用合适的词 描述出这头牛在进 行的生命活动吗?
它(牛)获得了草的恩赐,彰显生命的力量(悠然) ………。
感知生命的存在---活着是第一要素
粪便量
同化量
摄入量
感知生命的存在---活着是第一要素
生命都有终结,一头牛的生命最终终结在哪里?
第一篇章 第二篇章
总结一只动物的一生
摄入→同化→细胞呼吸 粪便
若同化量>细胞呼吸
则积累有机物
生命的储备 生命的绽放
用于生长、发育、 繁殖等生命活动
第三篇章 动物的外形→被下一级消费者摄入 生命的终结 被分解者分解
1、对比总结 2、与教材中内容对应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 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 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 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
哲学思想指导生物学学习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第五章——生态系统 ——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五章 生态系统 ——透过现象看本质
例:不同的生态系统外部景观不同, 但是所有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相同的。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也遵循透过现象看本质此理。
能量流动定义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 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 能量流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讲一、选择题1.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C.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D.不同的生态系统,都能独立地进行各自的物质循环答案 A解析因为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直接利用无机环境的CO2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也能通过细胞呼吸直接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所以A项是正确的。

消费者只能通过细胞呼吸向无机环境释放CO2但不能直接利用CO2;物质循环应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物质循环是在整个生物圈中进行的,而比生物圈小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能独立进行物质循环,故B、C、D三项均是错误的。

2.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答案 A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首先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合成有机物进入植物体内,再通过食物链流到各级消费者体内,最后再流到分解者,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再释放到大气中,同时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也产生二氧化碳,直接回到大气中。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答案 C解析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但是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人类未参与的生态系统中不存在人类利用能量的问题。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存在两个关键环节,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所以A项是正确的。

4.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原于() A.光合作用 B.高能化学键C.绿色植物D.太阳光能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能量流动来说,其能量最初都是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

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最初来源。

5.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完成了物质循环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答案 D解析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青蛙体内的部分能量就顺着食物链流到了下一个营养级。

这个过程只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一部分,生态系统就是靠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来维持其稳定性的,所以捕食关系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指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答案 D解析由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可知,本题的A、B、C选项都是正确的。

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会递减的,因为物质只能进行转移和变化,但不会消失。

7.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头大象在某段时间内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A.几乎为0kJ B.106kJC.2×106kJ D.3×105kJ答案 A解析粪便中的能量不是大象同化的能量。

8.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生态系统中所接收的全部太阳能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D.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其传递效率是10%~20%答案 A解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不是所接收的全部太阳能。

9.如图是某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该图中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箭头是()A.①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⑤答案 C10.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错误..的说法是() A.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的碳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生产者B .分解者在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C .碳在无机环境中仅以CO 2形式存在D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CO 2形式进行循环的答案 C解析 生态系统中,碳在无机环境中还能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11.(2009·临沂)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B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D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 2的形式进行的答案 C解析 本题难度较小,生态系统中能量只能是单方向流动,不能循环。

12.(2010·日照)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 →b →c →d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 、b 、c 、d 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 1、m 2、m 3、m 4。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B .在一段时间内,若b 种群数量增加,则a 种群数量下降,d 种群数量增加C .若m 1<5m 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D .d 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 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答案 D解析 a 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就是用于系统流动的能量;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m 4<m 3<m 2<m 1,m 是某个营养级全部个体的有机物总量,而不是每个个体的有机物的质量;当m 1<5m 2时,说明能量传递效率高于20%,将影响生物和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若b 种群数量增加,将捕食更多的a 生物,故a 种群数量下降,而c 和d 得到的物质和能量更多,种群数量增加。

13.(2010·苏州模拟)在“草→昆虫→食虫→鸟→鹰”这条食物链中,鹰每增加1千克有机物体重,问草至少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多少千克(设草吸收的水分只有1%参与光合作用)( )A .125B .75C .7500D .12500答案 C解析 在题中所述的食物链中鹰增加1千克,根据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计算,至少需草1÷20%÷20%÷20%=125千克,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式的如下关系:6H 2O ~C 6H 12O 6,可计算出需要H 2O 的质量为(6×18×125180)÷1%=7500kg 。

14.(2010·德州)下表为某河流生态系统从生产者开始的四个营养级的年能量流量。

其中 ( )营养级 a b c d能量 (×105J·m -2)141.10 15.91 871.27 0.88 A.a 答案 B解析 根据能量多少推断,构成的食物链为c a b d ,所以b 为次级消费者。

二、非选择题15.图(一)是某池塘生态系充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一)中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

(2)图(一)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贝类后,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图(二)所示:图(二)中的A、B、C、D表示的含义分别为: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二)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

答案(1)捕食、竞争(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3)A.能量被同化B.能量用于贝类生长发育和繁殖C.分解者利用D.呼吸作用(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图(一)中的食物网有捕食关系,鱼类和贝类又都捕食水草、藻类,二者又是竞争关系。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一)中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图(二)中贝类摄入的能量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排出,被分解者(C)利用,主要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D)散失;另一部分被贝类同化为自身的能量(A),大部以呼吸作用的形式散失(D),少部分用于贝类的生长繁殖(B),死亡的贝类遗体也会被分解者分解。

可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6.下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乙图表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

(1)A→E和D→B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消耗生产者10000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____kg。

(3)甲图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图中,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型,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将__________。

(5)在农牧业生产中,为保护优良牧草,连年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

其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O2、含碳有机物(2)80(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增长不变(5)①害虫的抗药性经自然选择逐代增强②化学杀虫剂导致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营养结构(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食物链的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