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西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

合集下载

海北州多部门联合开展全年主要经济指标调研

海北州多部门联合开展全年主要经济指标调研

况的“ 六个一 致 ” 。同时 对婚 姻 状况 、 服务 处所 、 职
业、 文化程度等登记 内容 已经 发生变化 的, 依据有 关 凭证予 以了变更 。
试点核对出两区人户 分离 68户 、5 5人 , 6 16 应落 强保护生态环境 、 建设美好 家园 的 自觉性和责 任感 , 未落户 口 l 2人 , 应销 未消户 口 8 6人 ; 试点 中发现群 州统计局积 极响应 号召 , 组织 开展 了系列 节能宣 传 众 户 口意 识 淡 化 , 迁 入 、 出 、 对 迁 出生 和 死 亡 的 户 口 迁移 和 申请不 主动 , 结婚多 年不迁户 口或孩子 出生 是在 6月 1 2日开展 了“ 绿色 出行 日” 活动 , 停 不读书不上 户、 死亡不申报注销的情况 较为普遍 ; 同 开公务用车一 天 , 倡干部 职工 骑 自行 车及 步行 上 提 时也暴 露 出 日常户籍工作 不到位 、 口基 础信息 采 人 下 班 。二 是 在 6月 1 日开 展 了 “ 源 紧 缺 体 验 日” 7 能 集 不全 面等 问题 。 ( 海西州统计局 ) 活动 , 闭办公楼走 廊照明一天 , 关 增强 了职工忧患 意

州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户口
海西州于 21 0 0年 6月 3 日 至 1 日 , 时 十 八 6 历
整 顿试 点 工 作
排措施等工作 。深入项 目施工 现场对 固定 资产投资
在格 尔木市北 郊社 区和德令 哈市怀头他 拉镇两 情况进行实地检查 了解。深入 乡镇 了解农村集 约化 天 , 个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了第六 次全 国人 口普 查户 口 经营情况 , 充分听取基层意见建议。 共走 访居 民 24 0 3户 ,50人 。试 点 54 通过调 研 , 现 了存 在的 问题 , 结 了好 的 经 整顿试点工作 , 发 总 工作 通过 上门入户 与公 民持 有的居 民户 口簿 、 民 居 验, 进行 了双 向交流 , 别 是各 地 各部 门要 通力 协 特

西宁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1

西宁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1

西宁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西宁市统计局(2011年5月14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2208708人。

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9792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29508人,增长11.6%。

年平均增长率为1.1%。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646837户,家庭户人口为205090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7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64人减少了0.47 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136779人,占51.47%;女性人口为1071929人,占48.5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7下降为106.05。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375318人,占16.99%;15-64岁的人口为1667262人,占75.4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6128人,占7.52%。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8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1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69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635217人,占74.0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573491人,占25.96 %。

其中:藏族121667人,占常住人口的5.51%;回族359138人,占16.26%;土族57521人,占2.6%;撒拉族8505人,占0.38%;蒙古族13701人,占0.62%;其它少数民族12959人,占0.59%。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数据汇总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数据汇总

各省各市都有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来源: 国家统计局中国总人口达13.397亿人 10年增加7390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今日发布。

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

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所谓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就是规定一个时间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进行,登记的人口及其各种特征都是反映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

根据上述规定,不管普查员在哪天进行入户登记,普查对象所申报的都应该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情况。

通过这个标准时间,所有普查员普查登记完成后,经过汇总就可以得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的总数和各种人口状况的数据。

以下是数据详情: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报告

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报告

青海省城镇化水平发展现状城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激发新一轮财富涌现的载体。

它不仅为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源泉,而且使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变革。

一、青海城镇化发展现状(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比重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2010年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为562.67万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251.6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4.7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311.0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5.28%。

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71.53万人,乡村人口减少了27.02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9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近1个百分点。

表1 历次普查城镇人口比重(二)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明显提高随着青海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农牧区基层综合改革,城镇数量迅速上升,2000年建制镇为49个,到2010年,建制镇达到137个,十年增加了88个,再加上1个省辖市和2个州辖市,市镇数达到140个,这是青海省城镇化速度加快的重要原因。

同时,青海积极依托优势资源,立足产业基础,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00-2010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2.6%,非农产业增幅明显高于第一产业,与2000年相比,第二、三产业年均增长分别为15.8%和11.3%,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人员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向第二和第三产业逐步转移。

2010年全省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结构为57.74∶13.62∶28.64,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下降14.7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上升4.92和9.81个百分点, 这些也促成了青海城镇化的快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化水平分别上升7.93和7.12个百分点;其后依次是海北州、玉树州、海南州、黄南州、果洛州、海东地区,城镇人口占各地常住人口比重分别为32.78%、32.11%、28.47%、25.69%、24.72%、22.83%,比重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同2000年相比,都有所提高,尤其海南州、玉树州、海东地区城镇化率比2000年分别提高13.84、12.20和10.64个百分点。

各省市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汇总

各省市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汇总

区数据汇总
年 0-14岁 人数 22245.97 168.70 126.75 1209.30 610.60 348.26 499.70 329.27 458.04 198.56 1023.02 718.92 1069.90 570.57 975.04 1507.43 1974.59 796.35 1157.38 1761.82 999.14 173.47 489.80 1364.45 876.46 952.80 73.17 548.94 464.38 117.71 135.37 453.06 比率 16.60% 8.60% 9.80% 16.83% 17.10% 14.10% 11.42% 11.99% 11.96% 8.63% 13.01% 13.21% 17.98% 15.46% 21.88% 15.74% 21.00% 13.91% 17.62% 16.89% 21.71% 20.00% 16.98% 16.97% 25.22% 20.73% 24.37% 14.71% 18.16% 20.92% 21.48% 20.77% 龄 结 构 15-64岁 民族构成 65岁以上 汉族 少数民族 大专以上 高中(含中专)
人数 99843.34 1621.60 1056.84 5384.14 2690.08 1935.56 3423.99 2186.70 3054.35 1870.37 5986.19 4215.60 4274.50 2827.64 3143.08 7128.90 6641.88 4407.01 4768.59 7964.56 3178.20 626.08 2061.41 5796.62 2300.47 3135.10 211.76 2865.41 1882.56 409.49 454.37 1593.24

海西州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海西州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海西州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海西州统计局(2014年3月28日)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切实把“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保稳定”作为主要任务,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全面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全年全州经济社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

一、综合人口:年末全州常住人口50.13万人,增长0.8%,其中户籍人口40.82万人,比上年增长1.3%。

在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7.52万人,增长29.8%;农业人口3.3万人,下降71.1%。

男性人口20.9万人,增长1.7%;女性人口19.92万人,增长0.8%。

汉族人口28.25万人,增长0.7%;少数民族人口12.57万人,增长2.6%。

户籍人口出生率13.49‰,上升0.98个千分点。

死亡率5.3‰,上升0.59个千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8.27‰,上升0.47个千分点。

经济总量:全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22.1亿元,增长20.4%;第二产业490.4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97.2亿元,增长7.6%。

三次产业对GDP 的贡献率分别为5.6%、82.7%和11.7%,拉动经济增长0.6、8.8和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1:81.4:15.5转变为3.6:80.5:15.9。

人均生产总值达122114元,增长10.1%。

生 产 总 值100200300400500600700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亿元0.05.010.015.020.0%GDP增速财政:全年全州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3.6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中央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4.3亿元,增长0.9%;省级公共财政算收入20.1亿元,下降3.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9.1亿元,增长9.4%。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西南四省)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西南四省)

人口
地区
人口
地区 天柱县 锦屏县 剑河县 台江县 黎平县 榕江县 从江县 雷山县 麻江县 丹寨县 黔南州 铜仁地区 黔西南州
人口 26.4 15.5 18.1 11.2 39.1 28.6 29.1 11.7 16.8 12.2 323.1 309.2 280.6
说明: 1、本表中统计人口使用单位:人,显示单位:万元。 2、四川眉山市总人口数据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眉 山市所辖各县的人口数非六普数据,来自其它渠道。 3、云南迪庆州所辖县的人口数据暂无来源。 4、贵州黔南、铜仁、黔西南各州所辖县的人口数据暂 无来源。
地区 甘洛县 宁南县 喜德县 布拖县 普格县 金阳县 木里县 阿坝州 汶川县 茂县 小金县 若尔盖县 九寨沟县 松潘县 金川县 阿坝县 黑水县 马尔康县 理县 红原县 壤塘县 甘孜州 康定县 泸定县 德格县 石渠县 九龙县 甘孜县 丹巴县 道孚县 理塘县 巴塘县 雅江县 白玉县 新龙县 炉霍县 色达县 稻城县 乡城县 得荣县
西南四省(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地区 四川省 成都市 金牛区 武侯区 成华区 青羊区 锦江区 高新区 双流县 郫县 温江区 新津县 彭州市 金堂县 新都区 崇州市 都江堰市 邛崃市 龙泉驿区 大邑县 青白江区 蒲江县 德阳市 中江县 旌阳区 罗江县 广汉市 绵竹市 什邡市 绵阳市 三台县 江油市 涪城区 盐亭县 游仙区 安县 梓潼县 北川县 平武县 广元市 苍溪县 剑阁县 利州区 元坝区 朝天区 旺苍县 青川县 巴中市 巴州区 平昌县 通江县 南江县 达州市 渠县 通川区 达县 宣汉县 大竹县 开江县 万源市 南充市 南部县 仪陇县 人口 地区 人口 8041.8 四川(续) 1404.8 120.1 108.4 93.9 82.8 69.0 55.3 115.9 75.6 45.7 30.2 76.3 71.7 77.6 66.1 65.8 61.3 76.7 50.2 38.2 24.0 361.6 118.7 73.5 21.2 59.1 47.8 41.3 461.4 104.2 76.2 86.7 41.7 48.9 36.7 30.2 19.7 17.1 248.4 55.9 45.8 51.6 16.8 17.4 38.6 22.2 328.4 112.7 86.3 68.7 60.7 546.8 115.6 47.8 111.1 100.7 87.7 43.1 40.8 627.9 93.0 93.0 泸州(续) 古蔺县 叙永县 江阳区 纳溪区 龙马潭区 宜宾市 翠屏区 宜宾县 高县 江安县 珙县 兴文县 长宁县 南溪县 筠连县 屏山县 乐山市 市中区 犍为县 峨眉山市 夹江县 井研县 五通桥区 沐川县 沙湾区 马边县 峨边县 金口河区 眉山市 仁寿县 东坡区 洪雅县 彭山县 青神县 丹棱县 雅安市 雨城区 汉源县 名山县 荥经县 天全县 石棉县 芦山县 宝兴县 攀枝花市 东区 西区 仁和区 米易县 盐边县 凉山州 西昌市 德昌县 会理县 会东县 冕宁县 盐源县 越西县 昭觉县 雷波县 美姑县 71.3 58.4 57.5 45.1 34.5 447.2 83.6 81.3 41.1 40.0 38.0 37.7 34.0 33.6 32.9 25.0 323.6 66.3 43.4 43.7 33.8 28.2 31.2 21.7 18.7 17.7 13.9 4.9 295.1 129.5 77.0 30.0 28.6 16.0 14.0 150.7 35.6 32.4 25.6 14.8 13.4 12.4 10.9 5.6 121.4 36.4 16.3 26.0 21.9 20.8 453.3 71.2 21.4 43.0 36.3 35.1 35.0 27.0 25.2 22.4 22.2 地区 云南省 昆明市 五华区 西山区 官渡区 盘龙区 安宁市 晋宁县 呈贡县 石林县 宜良县 嵩明县 富民县 禄劝县 寻甸县 东川区 曲靖市 麒麟区 马龙县 沾益县 富源县 会泽县 宣威市 陆良县 师宗县 罗平县 玉溪市 红塔区 澄江县 江川县 华宁县 通海县 易门县 峨山县 新平县 元江县 楚雄州 楚雄市 禄丰县 双柏县 牟定县 南华县 姚安县 大姚县 永仁县 元谋县 武定县 大理州 大理市 巍山县 南涧县 弥渡县 祥云县 宾川县 鹤庆县 剑川县 洱源县 漾濞县 云龙县 永平县 红河州 蒙自县 泸西县 人口 地区 人口 4596.6 云南(续) 643.2 85.6 75.4 85.3 81.0 34.1 28.4 31.1 24.6 41.9 28.7 14.6 39.6 45.7 27.2 585.5 74.1 18.5 43.1 72.3 90.8 130.3 62.2 39.2 55.0 230.4 49.5 16.9 28.1 21.5 30.1 17.7 16.3 28.5 21.7 268.4 58.9 42.3 16.0 20.9 23.6 19.8 27.3 10.9 21.6 27.2 345.6 65.2 30.4 21.2 31.3 45.6 34.9 25.5 17.0 26.8 10.2 20.0 17.5 450.1 41.7 40.1 德宏州 瑞丽市 芒市 梁河县 盈江县 陇川县 临沧市 临翔区 凤庆县 云县 永德县 镇康县 双江县 耿马县 沧源县 普洱市 思茅区 宁洱县 墨江县 景东县 景谷县 镇沅县 江城县 孟连县 澜沧县 西盟县 版纳州 景洪市 勐海县 勐腊县 昭通市 昭阳区 鲁甸县 巧家县 盐津县 大关县 永善县 绥江县 镇雄县 彝良县 威信县 水富县 迪庆州 121.1 18.1 39.0 15.4 30.5 18.2 243.0 32.4 45.8 44.9 37.0 17.6 17.7 29.6 17.9 254.3 29.7 18.6 36.1 36.0 29.2 20.9 12.2 13.6 49.2 9.1 113.4 52.0 33.2 28.2 521.4 78.8 39.1 51.6 37.0 26.3 39.4 15.3 132.8 52.2 38.6 10.2 40.0 地区 重庆市 一小时经济圈 渝中区 大渡口区 江北区 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 南岸区 北碚区 渝北区 巴南区 万盛区 双桥区 涪陵区 长寿区 江津区 合川区 永川区 南川区 綦江县 潼南县 铜梁县 大足县 荣昌县 璧山县 渝东北翼 万州区 梁平县 城口县 丰都县 垫江县 忠县 开县 云阳县 奉节县 巫山县 巫溪县 渝东南翼 黔江区 武隆县 石柱县 秀山县 酉阳县 彭水县 人口 2884.6 1764.5 63.0 30.1 73.8 100.0 108.4 76.0 68.0 134.5 91.9 25.6 5.0 106.7 77.0 123.3 129.3 102.5 53.4 80.1 64.0 60.0 67.1 66.1 58.6 836.5 156.3 68.8 19.3 64.9 70.5 75.1 116.0 91.3 83.4 49.5 41.4 283.6 44.5 35.1 41.5 50.2 57.8 54.5 地区 贵州省 贵阳市 南明区 云岩区 花溪区 乌当区 白云区 小河区 开阳县 息烽县 修文县 清镇市 遵义市 红花岗区 汇川区 桐梓县 仁怀市 遵义县 绥阳县 正安县 道真县 务川县 凤冈县 湄潭县 余庆县 习水县 赤水市 安顺市 西秀区 平坝县 普定县 镇宁县 关岭县 紫云县 六盘水市 钟山区 六枝 盘县 水城 毕节地区 兴义市 兴仁县 普安县 晴隆县 贞丰县 望谟县 册亨县 安龙县 毕节市 大方县 黔西县 金沙县 织金县 纳雍县 威宁县 赫章县 黔东南州 凯里市 黄平县 施秉县 三惠县 镇远县 岑巩县 人口 3474.6 432.5 83.0 95.8 36.0 37.7 26.5 24.8 35.8 21.3 24.9 46.7 612.7 65.7 43.8 52.2 54.6 94.4 38.0 38.9 24.4 32.2 31.3 37.7 23.5 52.3 23.7 229.7 76.5 29.8 37.8 28.4 30.2 27.0 285.1 61.7 49.5 103.5 70.4 653.6 78.4 41.8 25.4 24.7 30.4 25.2 19.0 35.7 113.7 77.6 69.6 56.1 78.4 67.0 126.4 64.9 348.1 47.9 26.3 13.0 15.6 20.4 16.2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维基百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维基百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志一般信息全国总人口13,7053,6875人百分比变化▲5.84%人口最多广东(1,0430,3132人)人口最少西藏(300,2166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中国政府在2010年举行的一次全国性人口普查,距上次普查相隔10年时间,与前五次人口普查只调查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境内常住的人口相比,此次普查首次将中国境内的境外人员纳入普查对象。

此次普查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进行登记调查,于2010年11月10日结束。

根据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全国总人口共计13.7053亿人,普查还涉及人口增长、家庭户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民族构成、受教育程度、城乡人口、人口的流动性等八方面。

概述2009年5月4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国发[2009]23号),决定2010年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根据中国国务院的文件,此次普查的内容为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费用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

部分地区的资料准备工作在2010年中5月到6月份左右已经展开,工作人员构成确定则在9月完成。

由于所需人手数量庞大,单靠政府工作人员难以完成。

所以人口普查工作的人员构成以政府工作人员及临时聘用人员组成,其中政府工作人员多为参与指挥工作。

由于人口普查需占用早上和晚上的时间,又不属于长期工作。

所以在临时工作人员构成上,不少是一些离退休的在家老人。

有政府官员称,居民不得拒绝普查员入户登记。

对于“顽固”拒绝开门的人家,普查员可能请民警帮忙入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海西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
作者: 日期:
海西州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柴达木日报2011-05-18 09:35
海西州统计局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统—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全州常住入口
全州常住人口为489338人。

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20202人,增长32.56%。

年平均增长率为2.86%。

二、家庭户入口
全州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39533户,家庭户人口为41507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
的人口为2.97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13人减少了0.16人。

三、性别构成
全州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72372人,占55.66%;女性人口为216966人,占44.34%。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23.17 上升为125.54。

四、年龄构成
全州常住人口中,0B14岁的人口为87665人,占17.92%;15B64岁的人口为385015 人,占78.6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658人,占3.4%。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B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7.95个百分点,15B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5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1.38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州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22996人,占66.0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66342人,占
33.99%。

其中:蒙古族27043人,占5.53%;藏族53498人,占10.93%;回族65828人,
占13.45%; 土族9953人,占2.03%;撒拉族4665人,占0.95%;其他少数民族5355人,占
1.1%。

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80642人,增长了33.27%;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39560人,增长了31.2%。

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由34.35%下降到33.99%。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入口
全州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5597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7414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143823人;具有小学程度的15261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每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401人上升为1144人; 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675人下降为151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599人上升为2939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2913人上升为3119人。

全州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8730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8674人,文盲率由10.13%下降为5.87%;下降了4.26 个百分点。

七、入口地区分布
全州各地区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
八、城乡入口
全州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42706人,占70.0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46632人,占29.97%。

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113475人, 乡村人口增加了6727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7.93个百分点。

各地区城镇化率:
注释:
〔1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1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
员。

〔31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
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41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51文盲率是指全州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61比重为各市、县、行委的人口占全州合计的比重。

〔71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镇、乡村是按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