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统计分析
(2020年编辑)中国人口(t第六次人口普查总数分析)[1]
![(2020年编辑)中国人口(t第六次人口普查总数分析)[1]](https://img.taocdn.com/s3/m/85dbe0da69dc5022aaea008e.png)
本报讯 (记者蒋彦鑫)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做客人民网时表示,全国人口普查中,无户籍人员大约13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超生人员,极个别的人户口正在办理期间。
统计的总人口中,劳动力资源9.2亿人。
过去十年少生5600万人马建堂表示,此次普查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13.4亿,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净增加7390万,比上一个10年少生了5600多万人。
这意味着我国人口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从人口素质看,此次普查发现,每10万的居民中受过大学教育的8900多人,10年前只有3600多人;二是这次普查文盲率只有4.08%了,比10年前下降了很多,这说明我国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从总数看,有大学程度的人口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了7393万人。
从人员年龄结构看,按照统计口径,0-14岁叫少儿人口,不是劳动力资源;60岁以上的人进入了退休年龄,也不是劳动力资源。
满15岁而不到60岁人口是劳动力资源,这次人口普查全国劳动力资源人口是92148万。
怎么来看待这个9.2亿劳动力资源?马建堂表示,该数据比2000年的8.25亿增加了将近1亿人。
据人口专家预测,中国未来10年每年适龄劳动力资源都能稳定在9亿左右。
所以中国还有9亿劳动力,至少是“十二五”期间,劳动力供应总体是充裕的。
但从2013年以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会逐步下降。
2020年以后会下降得更快些。
人口普查全国耗资80亿针对此次人口普查所花的经费,马建堂表示,普查经费是各级财政分级负担。
财政部安排了12.5亿经费,其中5亿是给普查员的补助,其他的7.5亿全是普查的物资、材料的购买支出,包括普查表印制费用。
国家发改委安排了2亿多,用于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局数据处理设备的更新和配套。
除了中央的资金支持,省、市、县政府也筹集了一部分经费,全国加在一起大概80亿。
现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地区的常住人口[2]有关数据公布如下:地区人口数(人)比重[4](%)2000年 2010年全国合计[3] 1339724852 100 100北京市 19612368 1.09 1.46天津市 12938224 0.79 0.97河北省 71854202 5.33 5.36山西省 35712111 2.60 2.67辽宁省 43746323 3.35 3.27吉林省 27462297 2.16 2.05黑龙江省 38312224 2.91 2.86上海市 23019148 1.32 1.72江苏省 78659903 5.88 5.87浙江省 54426891 3.69 4.06安徽省 59500510 4.73 4.44福建省 36894216 2.74 2.75江西省 44567475 3.27 3.33山东省 95793065 7.17 7.15河南省 94023567 7.31 7.02湖北省 57237740 4.76 4.27湖南省 65683722 5.09 4.90广东省 104303132 6.83 7.79广西壮族自治区 46026629 3.55 3.44 海南省 8671518 0.62 0.65重庆市 28846170 2.44 2.15四川省 80418200 6.58 6.00贵州省 34746468 2.78 2.59云南省 45966239 3.39 3.43西藏自治区 3002166 0.21 0.22陕西省 37327378 2.85 2.79甘肃省 25575254 2.02 1.91青海省 5626722 0.41 0.4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813334 1.52 1.63现役军人 2300000难以确定常住地 4649985注释:[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正文: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
单位:万人数据分析:一、全国人口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 3972 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
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
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生孩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2024年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户口情况工作总结

2024年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户口情况工作总结一、总体情况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户口情况工作在2024年顺利完成,共涵盖了本市全部的户籍人口普查工作。
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在普查数据的采集、统计和分析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二、工作亮点1. 组织机构健全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充分借鉴前几次的经验,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
各级普查办公室密切配合,形成了一支专业化、高效率的普查队伍。
2. 技术手段提升本次普查工作在数据采集和处理方面引入了新的技术手段,采用了智能化设备和软件系统,有效提高了普查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普查工作人员通过手持终端设备采集数据,大大减少了误差和重复劳动。
3. 精确的抽样调查针对户籍人口普查存在的庞大数量和广泛分布等问题,本次普查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科学的统计抽样,有效代表了全市的人口分布情况。
4. 宣传推广工作有力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充分发挥了各种媒体的宣传推广作用,广泛宣传普查的重要性和参与的意义。
通过新闻、广告、网络、微博等多种形式,增强了公众对普查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信息录入问题部分普查人员在数据录入过程中存在疏漏和错误,导致了一些数据的不准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普查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录入信息的准确性。
2. 数据保护问题普查工作涉及到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需要加强数据保护工作。
应建立完善的数据保密制度,并加强对普查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确保普查数据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3. 宣传推广不足问题尽管本次普查工作在宣传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下次普查工作需要提前规划宣传推广工作,加强与社区、学校、媒体的合作,提高宣传的覆盖面和针对性。
4. 抽样调查质量问题虽然本次普查工作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但仍可能存在抽样调查代表性不足的问题。
下次普查工作应继续完善抽样调查方案,确保样本的科学性和代表性。
四、展望未来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户口情况工作的圆满完成为进一步了解我市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调查报告

第六次人口普查之上海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分析实验报告指导教师:___学生姓名:___专业班级:学生学号:__一、实验目的“切实搞好人口普查,准确掌握人口信息,是党和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福祉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作出的重要指示。
人口普查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的家底。
在哪里建设居住小区、布局工厂、修建铁路、公路、机场,设置多少学校、幼儿园、图书馆、医院、养老院、生产多少粮食、蔬菜、肉禽,这一切的筹划,都必须掌握人口的总量和具体分布、流动状况、结构特征。
中国的发展航路正扬帆起航。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任务繁重而紧迫。
要科学规划,科学发展,必须掌握国情国力,这是治国安邦基础。
而人口状况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国情信息。
二、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各省总人口数据分析(1)利用SPSS软件对该数据做描述性统计分析RECODE 人口数(人) (5000001 thru 10000000=2) (10000001 thru 15000000=3) (15000001 thru 20000000=4) (20000001 thru 25000 000=5) (25000001 thru 30000000=6) (30000001 thru 35000000=7) (35000001 thru 40000000=8) (40000001 thru 45000000=9) (4 5000001 thru50000000=10) (50000001 thru 55000000=11) (55000001 thru 60000000=12) (60000001 thru 65000000=13) (6500 0001 thru 70000000=14) (70000001 thru Highest=15) (Lowest thru 5000000=1).EXECUTE.FREQUENCIES VARIABLES=人口数(人)/HISTOGRAM NORMAL/ORDER=ANALYSIS.Statistics人口数(人)N Valid33Missing1人口数(人)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Valid138.89.19.1 238.89.118.231 2.9 3.021.241 2.9 3.024.2538.89.133.3638.89.142.471 2.9 3.045.58411.812.157.692 5.9 6.163.6102 5.9 6.169.7111 2.9 3.072.7122 5.9 6.178.8141 2.9 3.081.815617.618.2100.0Total3397.1100.0Missing System1 2.9Total34100.0注解:将数据进行分组后作出直方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第15组的频数最多,即70000000以上的人口数在所分组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数据分布还是比较理想,大致呈正态分布,且各阶段的人数差距不是很大。
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问题

的统 计 , 我 国实 现 可 持续 发 展 和 构 建社 会 主义 和 为 谐 社 会 提 供 了 科 学 准 确 的 统 计 信 息 支 持 。第 六 次 人 口普 查 取 得 了 关 于 我 国 人 口总 量 、 质 、 构 、 布 素 结 分
口在 总量 、 结构、 分布 、 素质等方面发生 了巨大变化。人 口数据 变化 折射 出的若 干社会 问题 值得关注 , 统筹解决 好人 口问题是确保 我国经济社会 持续平 稳发展 的前 提。
关键 词 : 第六次人 口普查 ; 口问题 ; 人 老龄化
文章编号 :7 —7 O 1 —4 2 ( O 1O 一O 9 4 9 8 —8 7 2 O —3 2 l) 6 7 一O
人 口普 查 是 世 界 各 国 掌 握 本 国人 口资 料 的基 本 科 学 方 法 。 对 于 我 国 这 样 一 个 人 口 大 国 , 握 人 口 掌 资 料 对 于 我 国 大 政 方 针 的制 定 提 供 了 一 定 的 数 据 支 持 。 我 国 一 共 进 行 了六 次 人 口普 查 通 3 x 人 口 资 料 5  ̄ , t 的 乡 镇 街 道 不 一 致 且 离 开 户 口登 记 地 半 年 以上 的 人 口 增 加 1 6 9人 , 长 8 . 3 。 流 动 人 口 接 近 翻 19 增 1 0 倍 , 2 自 O世 纪 5 0年 代 以 来 城 乡 隔 绝 的 二 元 格 局 正 在被 逐渐 打破 , 济 体 制 改 革促 进 我 国城 市化 进 程 经
水平 阶 段 。 从 人 口 的 城 镇 化 方 面 来 看 。 2 0年 , 住 在 城 01 居 镇 的 人 口 为 6 57万 人 , 49 8 ; 住 在 乡 村 的 65 占 .6 居
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的总结

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的总结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自202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至今已经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大事,人口普查在我国各地广泛展开,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全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以及相关社会经济状况,为国家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人口普查工作圆满完成。
下面对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进行总结。
一、整体工作进展顺利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下,顺利推进。
国家统计局成立了人口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并下发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指导意见,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
全国各地区统计局也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在时间进度上,各地区多数都能按计划完成普查任务,少数出现了一些延迟,但并不影响全局。
在数量上,遇到了一些人口基数较大的地区,普查难度较大,但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加强组织领导,普查工作依然顺利进行。
二、普查工作科技应用成果显著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借助了现代科技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果。
首先是普查系统的建设。
为了实现普查数据的准确、及时和高效处理,国家统计局在普查系统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
通过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普查工作的信息采集、数据传输和普查结果的实时统计分析。
其次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
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对普查结果的影响,普查工作引入了人脸识别技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此外,还利用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普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提高了数据的利用价值。
三、普查工作的难点与问题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也面临了一些难题和问题。
首先是普查对象的不配合。
普查对象中存在一部分人对普查工作不理解或不配合,导致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次是普查组织的精细化和标准化水平不高。
在一些地区,由于组织工作不力和管理水平不高,普查工作存在一些混乱现象,导致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存在一定风险。
此外,由于普查工作的周期较长,人力物力的投入较大,也给各级统计局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人口普查结果分析报告

人口普查结果分析报告【人口普查结果分析报告】1. 引言人口普查是国家对人口基本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统计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报告旨在对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以便为政府决策、社会规划和学术研究等提供有关人口现状的详尽信息和参考。
2. 人口总体概况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本地区总人口为X万人,较上一次人口普查有所增长。
人口密度为XX人/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家庭有X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XX岁。
下面将从人口结构、人口流动和教育状况等方面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3. 人口结构分析3.1 年龄结构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本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分布较为平均。
青壮年人口占比较高,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
这一趋势对社会养老保障、医疗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3.2 性别比例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平衡,男性占总人口的X%。
这一数据反映了本地区男女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和较好的性别比例管理。
4. 人口流动分析4.1 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根据人口普查结果,本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逐年增加。
这种人口流动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供需压力。
4.2 外来人口有关外来人口的调查数据显示,外来人口数量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外来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其中大部分从事低技术劳动。
对于外来人口的管理和融入本地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文化交流。
5. 教育状况分析5.1 教育程度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本地区的受教育程度整体上逐年提高。
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逐渐增加,人民素质持续提升,这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5.2 教育资源分布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本地区教育资源的分布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
一些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影响了贫困地区居民的教育获得。
6. 结论与建议根据对人口普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本地区人口总体增长趋势良好,人口年龄结构逐渐演变,性别比例基本平衡。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数据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亿。
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28日发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初步预计,年末全国总人口134100万人。
”(即13.41亿人)可以看出,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总数与统计公报的数据基本吻合。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在发布会上说:“这个涉及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问题,我可以向大家说一句。
这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是比较高的,或者说这是一次高质量的人口普查。
”本文假定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是真实、准确的,下面对这些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
首先是性别结构。
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这是总人口的性别比。
一般来说,女人比男人长寿,因此,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女性多于男性,但这无助于缓解性别比失衡问题,显然,要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娶六七十岁的老太婆为妻是不现实的事情。
因此,更重要的性别比数据是出生人口的性别比,这个数据与中国将来出现的光棍问题密切相关。
《数据公报(第1号)》没有给出这个数据,但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发布会上说:“我们这次普查根据初步汇总的情况,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的话)是118.06,这个数据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
但是这个数据比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的118.59下降了0.53,比2009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的119.45下降了1.39。
”在国际上,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水平是102-107,显然,中国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仍然远远高于正常值。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中国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一直偏高,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其次是年龄结构。
0-14岁人口占16.60%;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总人口达13.397亿人 10年增加7390万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今日发布。
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
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年均1.07%的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所谓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就是规定一个时间点,无论普查员入户登记在哪一天进行,登记的人口及其各种特征都是反映那个时间点上的情况。
根据上述规定,不管普查员在哪天进行入户登记,普查对象所申报的都应该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情况。
通过这个标准时间,所有普查员普查登记完成后,经过汇总就可以得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的总数和各种人口状况的数据。
以下是数据详情: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8]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九、人口的流动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10]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
十、登记误差
普查登记结束后,全国统一随机抽取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样调查。
抽查结果显示,人口漏登率为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