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有的人》教学设计之一

合集下载

小学教案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小学教案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小学教案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二、教材分析1. 诗歌地位与主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首富有深刻哲理的现代诗。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它以鲜明的对比,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2. 诗歌结构与特色全诗共七节,每节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从诗的语言来看,简洁而有力,富有节奏感。

诗中的形象鲜明,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样的诗句,用最直白的话语却传达出深邃的思想,非常适合六年级学生在理解诗歌艺术的同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 教材的教育价值本诗有助于六年级学生进一步提升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体会诗歌中的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的作用。

同时,通过对鲁迅精神的学习,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考人生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1. 知识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现代诗歌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

对于鲁迅这个人物,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有所接触,知道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 学习能力学生在这个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对于诗歌中深刻的哲理和复杂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他们需要更多的引导来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

3. 心理特点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有了初步的思考,这首诗所传达的思想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但他们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深化。

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不朽”“摔垮”等词语的含义。

- 了解诗歌的结构,理解对比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情感。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篇文章的阅读,学生应该能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贡献;•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事情情节和主旨思想;•掌握一些谚语、俗语、词语等的意思和用法;•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和能力。

2.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主旨思想和人物形象;•掌握谚语、俗语、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主旨思想;•掌握人物形象及相关细节。

4. 教学方法•导入法:带入鲁迅先生的故事及人物;•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分角色阅读等。

5.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师自我介绍。

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和目的。

2.引入话题。

老师向学生们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讲解,先使学生们感性理解鲁迅先生的贡献和影响力。

3.看图猜谜。

设计大幅照片或图画,学生通过看、思考、讨论,猜测图片的主题是与鲁迅先生有关的。

4.分组阅读。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角色读取课文,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关注点。

语文老师会先提前讲解一下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然后开始分析和解读课文。

5.讨论总结。

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分享,总结各自阅读中的体会和发现。

开展全班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本文的主旨及文中具体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内容。

简单略带赞赏地评价上节课的小组与全班讨论中的较优答案,并扩展相关语文知识,使学生们进一步领悟和运用。

2.一席谈话。

老师安排几位学生主持谈话,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

主题是人们为什么要纪念鲁迅先生?谈话结束后,老师对谈话中一些的言论进行引导和解释,使学生们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3.阅读课文。

学生们再次分组阅读《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篇文章。

4.阅读检测。

通过文本理解、谚语、俗语、词语的运用等方式,对学生们在课文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和语文技巧进行检测。

第三课时1.引入课题。

老师要求学生们通过摘抄、阅读眉批、写出课文的主旨句和总的观点,再次阐明本篇文章的主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一、阅读课文,给下列各题选择正确答案。

1.“情愿做野草 , 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
A. 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

B.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 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

D. 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对这节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B. 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C. 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D. 说明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二、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 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1.《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2.“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
3.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抒情诗。

()
三、阅读第1节,说说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及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学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材分析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XXX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XXX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XXX的怀念,而是通过与XXX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XXX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3、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地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鲜明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教会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明白本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效的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对比的写法。

2.相识诗中议论的特点。

3.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相识诗歌深入内涵,相识诗歌中对比的运用。

课前筹办课件。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XXX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36年10月19日XXX不幸病逝。

“赶快收敛,埋掉。

忘记我,管本人的糊口。

”这是他末了的遗言。

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十三年后,著名墨客XXX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1、板书课题:有的人——纪念XXX有感。

2、相识作者:XXX家。

XXX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让我们一起走进XXX吧!3.XXX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辨析重点诗句,理解诗歌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抒发对“给人民做牛做马”的人的崇敬、赞颂之情。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表达方法,体会诗歌以“反衬、对比”为主要表现手法,以“有”和“没有”的对照来揭示真正人的价值。

4、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搜集、阅读关于鲁迅的故事,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辨析重点诗句,理解诗歌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抒发对“给人民做牛做马”的人的崇敬、赞颂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搜集、阅读关于鲁迅的故事,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准备:教师:1、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2、设计板书;3、准备录音机和朗读带。

学生:1、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2、搜集有关鲁迅的作品;3、准备字典等工具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吗?谁来向老师介绍一下鲁迅呢?2、学生回答: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一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等。

他逝世后,被毛泽东称为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有的人》。

(板书课题)3、教师小结: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他的作品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楷模。

让我们从诗人臧克家先生的诗歌中,走进鲁迅的世界,学习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配乐)2、学生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3、学生分小组合作练习朗读。

4、学生指名读课文。

(学生评价)5、学生分男女生朗读课文。

(配乐)6、学生分小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朗读。

7、学生自由配乐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形式)8、学生互相评价朗读情况。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通过不同的文本形式,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品质。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诗歌通过对比的手法,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

诗歌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形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作为一首现代诗歌,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整体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以“走近鲁迅,感悟精神”为主题,通过朗读感悟、分析对比、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3)学习诗歌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感悟、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和事迹,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第1篇】一、课前谈话——聊聊我所认识的鲁迅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下午,我们一起来读一篇和鲁迅有关的课文。

大家预习过吗?这篇课文的题目叫什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师:对,我们要学习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大家先来看一下鲁迅的这张照片。

(出示鲁迅照片)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生:他是一个有民族精神的作家。

师:他是一个作家。

(板书:作家)生:他生于1905年,在2004年去世,活了99岁。

师:活了99岁呀,这个鲁迅我不太认识。

(其他学生:是臧克家。

)哦,这是臧克家呀。

鲁迅先生活了多少岁啊?(其他学生:55岁。

)对,55岁。

生:鲁迅先生还是一个革命家,是中国革命的先锋。

师:作家、革命家。

(板书:革命家)还有吗?生:我知道他为什么当一个作家,因为他认为当作家可以用语言让中国人觉醒,推翻旧制度。

师:你知道他为什么要当作家,是为了推翻旧制度。

还有吗?生:他在作家群里享有很高的地位,他逝世后很多作家都发文来纪念他。

师: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作家、革命家。

今天我们就借助臧克家的这首诗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

(板书:鲁迅)师:为了让大家能把课上好,刘老师下午还带来了一本书。

这本书是我编写的《小学生鲁迅读本》。

如果你今天课堂上的发言让我们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对鲁迅有了新的认识,那么刘老师这本签名的书就送给你,好不好?想要的举手。

(生踊跃举手)书只有一本,希望同学们一会儿踊跃发言。

二、教学铺垫——聊聊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背景师:臧克家写了《有的人》这首诗纪念鲁迅,有谁能把臧克家写这首诗的背景给我们介绍一下?生:臧克家写这首诗是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

师:还有吗?继续补充。

生: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是鲁迅逝世13周年,臧克家写了这首诗。

师:好,掌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回顾诗歌《有的人》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 总结散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写作背景、作者情感表达、结构特点等。
- 强调鲁迅先生的人物形象,如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对待劳动人民的亲切态度等。
-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回顾诗歌《有的人》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本课由纪念鲁迅的诗篇《有的人》和纪念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部分组成。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以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鲁迅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全诗分为两节,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抒写对“有的人”的评价,热情赞美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有的人》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2) 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比手法、形象描绘等,体会诗歌的美感。
(3) 理解散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4) 分析散文的结构特点,如层次分明、细节描写等,体会散文的文学价值。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的侄女周晔为纪念鲁迅而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对待劳动人民的亲切态度、对待自己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待敌人的憎恨态度。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核心素养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教学设计之一
《有的人》教学设计之一
孙国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听录音。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

(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

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师:好。

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

评点。

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

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

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

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

【幻灯】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生:动笔写。

(2分钟)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师:同组的同学交流过了,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

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

(同学或老师评点)
再请一组同学,我们来打擂台,能不能比上一组说得好。

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是:
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沽名钓誉之徒大公无私之士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3、师:同学们的替换非常好。

经过替换,我们对这两类人【板书】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同学们说说看,他们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以下内容形成板书】
生:生死(人生价值)、言行(对人民的态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觉悟)、作用(社会影响、人生观、)、结局(“下场”感情色彩不宜)
师:这样,“有的人”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两两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板书】,是什么哲理呢?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

【板书】
师: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

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生:朗读。

师:很好。

现在能背吗?有感情地背诵。

(注:这是为上市级大型公开课而设计的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