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重点句子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作业本重点问答和重点句子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作业本重点问答和重点句子理解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问答和重点句子理解1、老舍在《草原》一文中,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读后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奇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我从这句中感觉到草原柔美、一碧千里的特点,其中“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写得特别好,让我觉得既写出了草原辽阔,与天相接,又写出草原绿得鲜艳,有活力。

3、“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改成“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河,像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好吗?为什么?这样改不好。

书上原句写得真实,从远处看还不知道是河,只是亮亮的,像玻璃,也就说明了草原中的河水特别清亮,镶嵌在草原中十分美丽,这样写也会吸引读者思考——这明如玻璃的带子是什么?到走近了,才发现是河,所以把“河”写在后面,再加上感叹号,写出了作者等人见到河时的惊喜,因为有河就有人,就可以见到蒙古同胞了!4、联系上下文,我读懂了:作者笔下的白杨树实际上就是边疆建设者。

文中还有用这种方法写的句子,如文章结尾处这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那几棵小树就是边疆建设者的孩子,小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也就是孩子们迎着困难成长起来,为新疆的建设作出贡献。

哪儿有人受到了伤害,哪儿发生了灾难,消防队员就会出现在哪儿,不管有多大的危险,不管有多么困难,他们总能带来和平和安宁。

5、铺:写出草长得茂盛,铺得平整,给人舒服的感觉。

弄:戏弄,捉弄,写出了笛声的悠扬、俏皮。

6 、作者在文中“默默地想,慢慢地写”了童年的四个场景和画面:学骆驼咀嚼的样子、和爸爸讨论骆驼为什么要挂铃铛、想剪驼毛、问骆驼夏天去哪儿。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7、“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重点课文阅读理解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重点课文阅读理解

【文段一】《窃读记》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

从头来,再找一遍。

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1、“它在这里”中的“它”指的是:2、“我像一匹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把“我”比作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3、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4、作者为什么说“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文段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爱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

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才:A有才能的人;B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C表示强调所说的事。

(1)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 ) (2)选的都是高才.生。

(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喜欢——()培养——()3、季羡林爷爷要求21世纪的青年是具有三贯通的人才。

[拓展运用]1、季羡林对少年儿童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背诵要求,为什么要提这个要求?2、在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而自己看闲书行吗?闲书应该在什么时候看?【文段三】《我的长生果》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

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醉如痴,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

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

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1、从文中用“~~~~”画出一个比喻句。

2、“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醉如痴”这句话说明了3、“我”养成的习惯是,它的好处是【文段四】《梅花魂》--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五年级上册语文重点句子理解

五年级上册语文重点句子理解

五年级上册语文重点句子理解1、《窃读记》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①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扑食。

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

“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哄赶,这种书内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③这时,我总会想起 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3、《走遍天下书为侣》①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

作者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

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5、《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重点句子赏析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重点句子赏析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重点句子赏析课文1 白鹭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概括写颜色和身段的精巧。

2.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那……那……那……那……”连用四个“那”字,从“簑毛、结构、喙、脚”(从整体到部分、从头到脚)描写白鹭的美。

3.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不安稳”与“悠然”对比,写出了白鹭的栖息特点。

4.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加了对白鹭栖息特点的神秘感,产生无限的遐想。

课文2 落花生1.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对比,这里父亲拿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和花生“果实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进行对比,赞扬了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的可贵品格。

2.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是本文的中心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

“有用的人”指的是像花生一样不计较名利、有益于社会的人。

“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指的是只讲究外表、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人。

课文3 桂花雨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作者将桂花树的样子与梅树进行对比,突出桂花树没有梅树姿态优雅,再从“不开花”“开花”两个方面来说明桂花的平淡无奇,然后笔锋一转,点出“我”喜爱桂花的原因———香气迷人。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一个“浸”字写出了桂花的香气不是一缕,而是弥漫在空气中,人们好像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佳句重点句子解析汇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佳句重点句子解析汇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佳句重点句子解析汇总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佳句重点句子解析汇总第一单元1.比喻句(1)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

这句话把白鹭站在水田里钓鱼比作是玻璃框里的画面,把清水比作玻璃,把田比作玻璃框,非常生动地描写出了当下的画面,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2)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这句话把珍珠鸟背上的白点比作珍珠,把它的身子比作蓬松的球儿,突出了珍珠鸟的体形特点。

(3)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这里把白鹭比作诗、散文诗,突出了白鹭蕴含着的内在美。

2.拟人句(1)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鹭站着时的样子说成是在望哨,写出了白鹭站着时的情景。

(2)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珍珠鸟睡着时的情态。

3.夸张句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句话的“香飘十里”是夸张写法,写出了桂花的芳香。

4.含义深刻的句子(1)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作者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比较,突出了花生的朴实无华。

(2)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句话揭示了文章主题,说明了做人要做对他人有益的人,不能做只讲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是文章的总结句,也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说明了相互信任才能创造出彼此和谐的美好世界。

第二单元1.比喻句(1)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这句话把人们过搭石的声音比作轻快的音乐,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2)“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句子把蔺相如见到廉颇比作老鼠见到猫,写出了蔺相如对廉颇的“怕”,这种“怕”是建立在国家利益之上的,更突出了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佳句重点句子解析汇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佳句重点句子解析汇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佳句重点句子解析汇总第一单元1.比喻句(1)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

这句话把白鹭站在水田里钓鱼比作是玻璃框里的画面,把清水比作玻璃,把田比作玻璃框,非常生动地描写出了当下的画面,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2)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这句话把珍珠鸟背上的白点比作珍珠,把它的身子比作蓬松的球儿,突出了珍珠鸟的体形特点。

(3)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这里把白鹭比作诗、散文诗,突出了白鹭蕴含着的内在美。

2.拟人句(1)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鹭站着时的样子说成是在望哨,写出了白鹭站着时的情景。

(2)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珍珠鸟睡着时的情态。

3.夸张句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句话的“香飘十里”是夸张写法,写出了桂花的芳香。

4.含义深刻的句子(1)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作者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比较,突出了花生的朴实无华。

(2)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句话揭示了文章主题,说明了做人要做对他人有益的人,不能做只讲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是文章的总结句,也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说明了相互信任才能创造出彼此和谐的美好世界。

第二单元1.比喻句(1)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这句话把人们过搭石的声音比作轻快的音乐,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2)“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句子把蔺相如见到廉颇比作老鼠见到猫,写出了蔺相如对廉颇的“怕”,这种“怕”是建立在国家利益之上的,更突出了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草原》1、《草原》的作者是老舍,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猫》《母鸡》。

2、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4、草原的景:辽阔、碧绿;草原的人:热情,好客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白杨》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句话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描述了白杨树的特点:a直,b生命力强,c坚强,不动摇,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的精神。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解释说明。

这是一个设问句。

爸爸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高大的白杨树”指父亲和边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指边疆建设者的孩子们。

这句话的含义(或“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的意思):爸爸想到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和教育下能够扎根边疆,成为有用之才,建设边疆事业后继有人,心里感到十分欣慰★★★《古诗词三首》1、《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

诗的第一句话写原野,第二句写笛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感受,诗的三四句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塑造了一个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形象,表达了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如何理解重点句子为了理解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我们需要先理解一些关键句子的意思,特别是一些蕴含深刻内容的重点句子。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句子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找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

重点句子是一篇文章的核心,理解了重点句子的意思,我们就能事半功倍地理解整篇文章。

对于这些句子的理解,我们需要抓住关键词,因为“词不离句,句也不离词”。

例如,《梅花魂》中的句子“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其中的“慈祥”和“大发脾气”是看似矛盾的一组词语。

然而,通过平时外祖父的慈祥形象,我们可以理解到此时外祖父非常生气,因为“我”玷污了墨梅图,从而体会到他对墨梅图的喜爱,为后面理解外祖父对梅花精神的赞颂打下了基础。

其次,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句子的深层含义一定与其所处的语言环境相联系,也就是与上下文有关。

我们需要仔细揣摩上下文,就能理解关键句子的意思。

例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的重点句子“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们需要联系上文,因为之前父亲曾对“我”说过类似的话,然后作者介绍了自己所经历的几件事,说明了人生中遇到“挫折“时,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路就能解决困惑。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修辞手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小学的文章大部分都会出现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得生动、形象。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想象,仔细体味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从而领悟句子所蕴含的意思。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句子“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气”,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中见到的雹子,想象出密集、快速的场景,从而感受到五位壮士的坚强勇敢以及对敌人的仇恨,进而体会到他们的爱国之情。

99枚“金牌”XXX一天上午给XXX送来了一笔数额巨大的捐款。

这家医院因为救治了许多白血病患儿而闻名,但仍有不少患儿的家庭付不起昂贵的医药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理解重点句子
一、基础知识
理解重点句子,就是指能理解句子所包含的意义,并且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
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等。

方法有: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或借助生活的经验理解句子所讲的
道理。

1、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展开想象来理解;
3、在句子中找关键词来理解。

二、典例剖析
羊吃草的启示
羊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吃草,那么聚精会神,好像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事可使它们
分心了;好像这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个还好吃。

它们把小嘴贴在草上,鼻翼不停地动着,有毒的“土香草”丢在一边,把有营养的嫩草芽一根接着一根往嘴里送;嘴巴一歪一
歪的,永不倦怠地咀嚼着。

羊吃过草,在习习的晚风中躺下来“翻草”。

就是把胃里
尚未消化的草根、草茎再翻出来,再送进口中,进行着第二次、第三次的咀嚼咀嚼。

羊吃草,实在有趣,给我们的启示也不少:我们的学校不正是这片绿草如茵的
“草地”吗?我们就是那一只只可爱的小羊。

在这块如茵的草地上,我们能像羊吃草
那样永无倦怠地获取知识吗?特别是对知识中那些没有消化透的“草根”、“草茎”,我们是否做到了经常“翻草”、反复咀嚼,直到完全消化为止呢?
我不止一次地观察过羊吃草,也不止一次地琢磨上面这些问题。

要是我们在学习
中像小羊吃草那样,那我们还有什么知识学不好呢?
1、文中加点的咀嚼一词意思不一样,第一个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短文过渡句。

3、选择正确的答案。

(1)文中的“土香菜”可以比喻为()
A.一种草
B.一种有害的草
C.一种有害的知识
D.一种有益的知识
(2)文中的“翻草”指的是()
A.预习
B.复习
C.思考
D.提问
(3)文中的“根草”“草茎”指的是()
A.深奥的知识
B.浅显的知识
C.没用的东西
D.有用的东西
※《羊吃草的启示》答题思路
1、同样的词语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我们既要考虑它的原意,延伸到生活中去理解它的比喻意,文章的咀嚼,前一个是本义,意思是把食物嚼碎;第二个是比喻意,比喻对事物反复揣摩、体会。

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中心的把握,过渡句就是连接上下文,由一个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的句子。

这样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段落末尾或段落开头,有时也独立成一段。


容上这个句子和上下两段都有联系。

所以判断时可以根据位置,也可以根据内容进行
分析。

三、高效训练
选文1
锁匠的徒弟
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的敬重。

老锁匠老了,为了不让他的技艺失传,他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
给他们。

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本领。

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利者。


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10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

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光:“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

”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
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


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

大徒弟不服,众人不解,
老锁匠微微一笑说:“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
高的职业道德。

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技艺高超的锁匠,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
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

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
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

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
的锁。


1、在技术上谁更高一些?老锁匠选二徒弟接班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锁匠说:”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一把永远打不开的锁。

”这“不能打开的锁”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锁匠说:“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2

小草偷偷地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
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
像霞光,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
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
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
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
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酝酿”一词的原意是:______________,本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还经常用来比喻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_______________,“杨柳风”指的是
_____________,整个诗句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杨柳风”运用了
__________修辞手法。

3、文中“盼望着,盼望着”连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1)“小草偷偷地土里钻出来”中的“钻”字改成“张”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中的“赶趟儿”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写春风时,通过人的哪几种感觉来写?请就第一句做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