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猫》教案(共2课时)
郑振铎《猫》教案

郑振铎《猫》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猫》;(2)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了解作者郑振铎及其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写作手法;(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2)了解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猫》的朗读与理解;(2)生词和短语的掌握;(3)作者郑振铎及其作品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主题的分析;(2)学生对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提高;(3)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郑振铎及其作品背景;(2)引发学生对动物保护的关注,导入课文《猫》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写作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收获。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写一篇关于课文《猫》的读后感,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情况;2. 学生掌握生词和短语的程度;3. 学生对课文主题和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如读后感的内容和面对挫折的态度。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郑振铎《猫》优秀教案设计

郑振铎《猫》优秀教案设计篇一:郑振铎《猫》优秀教案设计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字里行间理解蕴涵的人生哲理课时安排:2课时播放生活中的关于猫的卡通形象,欣赏可爱漂亮的猫,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观看一组小猫照片,让学生说说喜欢哪只,为什么?相称(chan) 郁(yù)闷一缕(lǚ) 娱(yú)乐污涩(sa) 怂恿婢女蜷(quán )伏惩戒怅然2、通过这三只猫的比较,你们更关注哪只猫?为什么是第三只猫? 3、默读15~34段思考,在第三只猫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几个人物?他们都是如何对待猫的?四、课堂互动师生角色扮演师:这只小猫不仅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还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组的关注,因为这只小猫身上发生了三起命案。
好,我是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的主持人,昨晚做了一个梦,一只遍体鳞伤的小猫向我哭诉,我要把著名作家郑振铎告上法庭,而且要求我代表它提几个问题,现在我已来到郑振铎家中,下面呢,我来采访几个被告。
对三妹的提问:1、听说你十分喜欢小动物,尤其是喜欢小猫,是不是?你家里曾经养过几只猫,是不是很喜欢他们?2、为什么不喜欢第三只猫?3、可是小猫活着只是为了让人类感到开心么?对张嫂提问:1、听小猫说,是你把它带回家的,觉得它很可怜,你能不能说说当时的情况? 2、不过,当“芙蓉鸟”事件发生后,为什么没有站出来给小猫求情呢?对郑振铎提问:1、你是否确定是小猫杀死了芙蓉鸟,你有没有亲眼看到?2、那你凭什么判断他是罪魁祸首呢?3、当你看到小猫在嚼着东西的时候,你是怎样去想的,又是怎样去做的?4、可怜的小猫无缘无故遭到了毒打,再也没有回来?你是怎么想的?提问:1、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2、你刚刚听了郑振铎先生的忏悔,你觉得小猫在天堂会原谅他么?血的教训:无论做什么事情,千万不要凭个人的好恶、死心、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的过失。
猫 郑振铎教案

《猫》郑振铎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猫》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郑振铎及其创作背景。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掌握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猫的可爱和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2)引导学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猫》的阅读与理解。
(2)作者表达手法和写作特色的分析。
(3)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猫这一动物形象所传达的深刻哲理。
(2)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猫的各种可爱形象,引起学生兴趣。
(2)简介作者郑振铎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猫》,感知文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猫的可爱之处。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作者是如何描绘猫的可爱形象的?(2)全班交流:各组讨论成果,总结猫的可爱特点。
4. 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分析课文中所展现的人与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猫的认识和体会。
2. 强调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猫》,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猫的短文,可以描述自己与猫的趣事,或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
3. 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习性,体会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郑振铎《猫》的教案

郑振铎《猫》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猫》;(2)了解作者郑振铎及其作品《猫》的相关背景知识;(3)分析并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关注动物权益,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猫》的朗读和理解;2. 作者郑振铎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4. 课文主题的探讨和思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猫》的朗读和理解;(2)作者郑振铎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主题的思考;(2)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2.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解和鉴赏能力;3. 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的深层次含义和主题;4.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掌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五、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文《猫》和相关背景知识资料,制作PPT;2.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郑振铎及其作品《猫》的相关背景知识;3. 课文朗读:学生朗读课文《猫》,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和朗读技巧;4. 课文理解: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理解课文内容;5.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案例分析;6. 课文主题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的深层次含义和主题;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8.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郑振铎《猫》教案

郑振铎《猫》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猫》;(2)了解作者郑振铎及其作品背景;(3)分析并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和关爱,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2)学会尊重生命,关注动物的权益;(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猫》的正确朗读和理解;(2)作者郑振铎及其作品背景的了解;(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郑振铎及其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练习;(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训练;(3)拓展学生阅读,推荐其他郑振铎的作品或其他关于猫的文学作品。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猫》;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写一篇关于课文《猫》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合作探讨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郑振铎《猫》教案

郑振铎《猫》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猫》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郑振铎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2)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猫》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猫的关爱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2)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郑振铎及其作品《猫》。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重要句子和段落。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做好笔记。
3. 合作讨论:(1)分组进行合作讨论,交流自主学习的心得体会。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分析与讲解:(1)针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观点和情感态度,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5. 练习与拓展:(1)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尝试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2. 练习成果评价:对学生的练习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象征手法、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3. 创作成果评价:对学生的文学创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创作思路、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况。
《猫》郑振铎优秀教案(6篇)

《猫》郑振铎优秀教案(6篇)《猫》郑振铎优秀教案1学习目的:1、理清课文表达的挨次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积累生动的词语和美丽、深刻的语句,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力量;3、激发同学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同学初步思索和熟悉人与动物的关系。
学习重点:学习文章的其次或第三部分,探究其次只猫的失踪或是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在感知的基础上体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步骤:一、导入新课猫是大家都很熟识的一种小动物。
许多家庭由于猫惹人宠爱而养它。
我国有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小猫。
从养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到底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
二、整体感知1、文章写了几只猫?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2、文章按什么挨次和线索叙写了“我”养猫的状况?明确:养猫是全文记叙的中心,作品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绽开,都有发生、进展和结局,具有相对完好性。
三个故事又按时间挨次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了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
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动〔板书〕。
3、在养猫的经受中,哪一次养猫,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其次或第三次养猫的经受。
三、重点研讨1、快速找出文中养其次或三只猫的有关段落。
2、理解作品内容——同学按句式说话:“读,我看到了一只猫。
”老师择要点引导深化〔引导同学从来历、形状、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上去熟悉猫〕:A“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一只更活泼更好玩的小猫。
这一个镜头,就是一幅秀丽的图画,小黄猫圆圆的脑袋、转来转去的眼睛、伺机捕获的形神跃然纸上,真是妙笔生辉。
或:B“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一只可怜的猫。
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初中课文猫郑振铎教案

教案:郑振铎的《猫》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锻炼查工具书及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质疑问难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鉴赏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查字典、圈点勾画、研讨合作把握文本内容、鉴赏写作妙处、体会作者情思、感悟生活哲理。
3. 情感与态度: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反对主观臆断、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点:1. 自主阅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2. 根据兴趣,多角度欣赏文章的魅力之处。
3. 自由鉴赏,获得人生感悟。
教学时间:2课时教法:对话法、情境教学法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动物?你们喜欢它吗?为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要学习郑振铎的《猫》,了解作者与猫之间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出生字、新词。
2. 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询问同学,解决生字、新词的问题。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欣赏与鉴赏(15分钟)1. 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角度,欣赏课文的写作妙处,如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鉴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振铎的《猫》,谁能简单概括一下故事情节?”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其中的生活哲理。
”二、情感体验(15分钟)1.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生活哲理,如对待动物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语文第17课. 猫. 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学习难点: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的读音。
相称(chèn) 郁(yù)闷一缕(lǚ) 娱(yú)乐污涩(sè) 怂恿(sǒngyǒng)
婢女(bì)蜷(quán ) 伏惩戒(chéng)怅然(chàng)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三、研读课文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
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
(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
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
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
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跳读第 17-29段)。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3、“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
4、“凝望”是何意?(目不转睛地看)。
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
5、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一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
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7、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
“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8、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齐读第30、31段。
―――这是我的忏悔。
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四、小结
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
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一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第二课时
一、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
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
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二、感悟。
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我想说:。
”
1、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教师引导: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三、延伸迁移。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
四、课堂总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
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
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五、布置作业。
板书(见前表)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