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对比阅读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

《马说》对比阅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 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节选自韩愈《马说》)【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而驰,(注释)介:披上战甲。
褫:解除。
1、解释下列的词或短语。
(1)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3)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5)奋迅示骏 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 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 (节选自岳飞《论马》)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 丫)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2)常马 ____________ (4)常奇之 ___________外见”的句子是什么?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1)能吃下一石粮食(2)普通的马(3)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4)经常以之为奇(5)奋振四蹄迅速奔跑2、(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2)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
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4、好的人才应当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14《马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14《马说》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2.在作者笔下,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有哪些?[答案] 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作者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答案]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文章开头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说明了两者之间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开头,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没有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千里马往往不可能被发掘出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二者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个“常有”,一个“不常有”。
这两种关系必然导致这样一个结论: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1.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也”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②“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③“不知马也”,抒发作者的痛切之感,以及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2.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才能才会施展出来。
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答案]示例1: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
你如果有才能,总会有机会施展,得到别人的肯定。
正如“是金子,不论在哪儿都会发光”。
示例2:千里马遇到伯乐,其才能才有机会施展出来。
如果你很有才能,但身边没有慧眼识才的人,你也只能被埋没。
马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马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下面小编整理了马说的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马说》原文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着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幺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马说》阅读及答案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韩愈《马说 杂说》对比阅读五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韩愈《马说/杂说》对比阅读五篇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
将军宜枉驾③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
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③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
枉,委屈。
驾,车马。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3)徐庶见先主见:(4)将军宜枉驾顾之之: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由是先主遂诣亮。
3.【甲】【乙】两文段中统治者和刘备对于人才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1)犹,尚且(2)才能、才干(3)拜见、叩见(4)代词,代指诸葛亮2.(1)(千里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
3.【甲】文段中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文中的统治者对于“千里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埋没、摧残人才;【乙】文段中的刘备听从徐庶的话,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而且一连去了三次,表现了刘备的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
(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乙】当时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部编八下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对比阅读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钓鱼记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①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②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选自宋代林昉《田间书•杂言》)【注】①意:意愿,愿望.②奚:怎么,哪里。
10.(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是鱼之乐也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B.①安知我不知鱼之乐②安得广厦千万间C.①神变则鱼逝矣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D.①子意乎鱼,目乎鱼②目似瞑,意暇甚11.(3分)下面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写了一场轻松风趣的对话,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物事之外。
B.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C.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
D.庄子的形象在简洁的对话中得以体现,他机敏、诙谐、富有情趣。
12。
(3分)下面对《钓鱼记》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甲乙两老汉“钓同而得失异”的情形.B.甲老汉之所以屡有收获,产要得益于他冷静沉着,不浮躁,不急于求成。
《马说》和《千金市骨》对比阅读题答案

《马说》和《千金市骨》对比阅读题答案《马说》和《千金市骨》是两部具有鲜明特色的小说,它们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等方面存在一些对比。
首先,在故事情节上,《马说》是一篇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马士英通过刻苦钻研、奋发向上的努力,从一个穷苦读书人成长为一位高官的故事。
通过马士英的努力和坚持,小说展现了人们对出身的局限性,并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个人奋斗的力量。
而《千金市骨》则是一部女性题材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女主角元晴晴从一个贫穷卑微的家庭出身,在坎坷的经历中通过自我奋斗和努力,不断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的故事。
小说展现了女性角色的坚强和勇敢,强调了女性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其次,在人物形象上,《马说》主要刻画了马士英这个主人公形象,他是一个聪明、勤奋、有理想的人。
小说通过对他一生的追溯,展现了他的成长和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正直善良的人物形象。
《千金市骨》则通过塑造元晴晴这一女主角形象,表现了她的智慧、勇敢和执着。
她在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梦想,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
最后,在主题意义上,《马说》强调了个人奋斗和教育的重要性,倡导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它还指出人们不能只看重一个人的出身,而是应该看重一个人的才华和品德。
《千金市骨》则强调了女性的独立自主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呼吁女性要有自信和勇气,不受任何束缚,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自己的幸福。
综上所述,《马说》和《千金市骨》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等方面有一些对比。
它们通过讲述不同的故事和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向读者传递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思考。
同时,它们都强调了个人的奋斗和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马说》和《千金市骨》是两部具有鲜明特色的小说,它们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等方面存在一些对比。
这些对比不仅让读者有机会对比两个不同的故事,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和启示。
首先,从故事情节上来看,《马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马士英通过勤奋努力和机遇的抓住,从一个贫困的书生成长为一位宦官和丞相的故事。
第23课《马说》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马说》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虽有嘉肴》,然后完成题目。
(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子思言苟变于卫侯①曰:“其材可将五百乘②。
”公曰:“吾知其可将。
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
”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③,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故杞梓①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
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⑤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选自《资治通鉴·卷一》,有删改)【注】①子思:孔子的孙子,名伋,字子思,思想家。
苟变:战国时卫国人。
卫侯:指卫慎公。
②乘:古代四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
③官人:任人为官。
④杞梓:指优质的木材。
⑤干城:用来比喻捍卫国家的将士。
干,盾牌。
城,城墙。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骈:(2)才美不外见.见:(3)其材可将.五百乘将:(4)公再拜.曰拜: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2)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译文:3.【甲】文中,千里马因食马者的“”而遭埋没。
【乙】文中苟变因“”而不受卫侯重用。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4.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甲】【乙】两文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参考答案】1.(1)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2)同“现”,表现、显现(3)率领,统领(4)拜谢(4分,每小题1分)2.(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①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①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①策.之不以其道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德彝惭而.退B.虽有千里之.能/上诘之.C.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可诬一世之人D.弗食,不知其.旨也/其.真无马邪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①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4.(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5.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说出举荐理由。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3分)
20.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阐述,他们都希望。(4分)
【答案】17.(1)鞭打、鞭策(2)通晓、理解(3)等到到(4)流汗(各1分)18.(4分)(1)拿着鞭子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然而如果不是精致、洁净的就不接受(不吃不喝)19.一食或尽粟一石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20.(4分)反面(1分)正反对比(1分)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2分)。(2010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语文试题)
《马说》《宋史·岳飞传》对比阅读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2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答案】21.⑴用鞭子打⑵买⑶它(的)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2分,每小题0.5分)2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2分)2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3分,正确一处1分,言之有理即可。)24.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4分,除去“呜呼”,其余4个分句每句1分,对“其、也、所、者、安、事、捐”等词语理解或句式不落实的酌情扣分。)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天下必以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市马()
⑶买其首五百金( )⑷鸣之不能通其意( )
2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2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3分)
【湖北黄冈】【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1.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①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②的主旨。
【答案】27.C(均为转折连词,但是。A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指“汪汪之声不已”;B①代词,指马,②代词,指狗的生死;D①通假字,通“现”,②动词,看见)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马说》对比阅读
———————————————————————————————— 作者:
———————————————————————————————— 日期:
ﻩ
《马说》“千金求千里马”对比阅读答案
【甲】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有千 里之能 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
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C.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21世纪教育网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若见而不收养
2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C.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9.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煎墨≤瞳曼致受支怨搀童受妻堡。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比行百里始奋迅()(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