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对比阅读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对比阅读习题带答案

《马说》对比阅读答案(一)参考答案:6.竹制的马鞭子见同现,显现命令丢掉,白白扔掉7.A8.(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氢它当作普通劳动者马来喂养。
(2)一匹死马您都愿意用五百金买下,况且是活的马呢?9.(1)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
(2)言之有理即可。
(二)参考答案:10.B11.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
⑵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
12.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13.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
/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三)参考答案:14.(1)显现(表现、展示)出来;(2)通晓它的意思,明白它的心思、想法;(3)鱼鳖一类的水族动物(各种水生动物);(4)(能)走多远。
15.(1)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2)天下的贤能之士,都吓得转回身去(掉过头去),不敢到越国来,越国再没有治国的贤才了。
16.答案不外乎“要辩证分析”、“属于”、“不属于”三类,只要明确表态的,答案示例:这要辩证分析。
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还是识人才的,但后来又逼死逼走两位功臣,说明勾践对两位人才的价值并没有认识到位,没有给千里马类的人才以合适的生存条件,又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这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属于同一类,勾践只是看到文种和范蠡的某一方面的才干,复国成功就卸磨杀驴,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说明勾践也是一个假伯乐,这完全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不属于同一类。
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识人才而且能重用人才。
当大夫子余委婉讽谏之后,勾践以“默然”表示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看来伯乐也是会错误的。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

《马说》对比阅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 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节选自韩愈《马说》)【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而驰,(注释)介:披上战甲。
褫:解除。
1、解释下列的词或短语。
(1)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3)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5)奋迅示骏 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 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 (节选自岳飞《论马》)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 丫)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2)常马 ____________ (4)常奇之 ___________外见”的句子是什么?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1)能吃下一石粮食(2)普通的马(3)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4)经常以之为奇(5)奋振四蹄迅速奔跑2、(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2)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
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4、好的人才应当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中考文言文《马说》《汉书》对比阅读答案

中考文言文《马说》《汉书》对比阅读答案中考文言文《马说》《汉书》对比阅读答案「篇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安求其能千里也(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执策而临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4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答: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参考答案】1、(1)受屈辱 (2)怎么 (3)通“饲”,喂养 (4)名“马鞭子”2、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伯乐更重要。
(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2分)4、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
(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二、阅读《马说》,完成文后各题: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的比较阅读

(十五)[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1.选文作者韩愈是代(朝代)家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食之不能尽其材()(2)策之不以其道()(3)伯乐虽善知马()(4)不为虚语矣()3.[乙]文中的“良马”和[甲]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相同?都喻指什么?4.[甲]文中的“天下无马”和[乙]文中的“马群遂空”的含义有何不同?5.[甲]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简要阐述。
(十九)[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乙] 人有卖骏马者,此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
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注释]①比:连续,接连。
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
6.8《马说》对比阅读答案

• 1、B • 2、千里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
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他能日行千里的本领 来喂养它。
• 3、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 4、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 •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 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 [译文]太宗命封德弈挑选贤才,过了很久也 没有音讯。太宗追问 他是什么原因,封德
• 2、(2)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 出的人才啊!
• 3、托物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 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 4、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 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 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 道。
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
流干就继续流着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 说:“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 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 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
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 命名为“和氏之璧。”
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译文]隋文帝在位时,大宛国进献了一匹千里马(给隋文 帝),千里马的马鬃拖到地上,叫作狮子骢。 只有郎将 裴仁基可以驾驭它。它早上从西京出发,晚上就可以到 达东都洛阳。隋灭亡后,这匹千里马也不知所踪了。 • 唐太宗发布命令在全国寻访这匹马。同州的刺史宇 文士寻访到了这匹马。这匹马已经衰老了,在市井中的 一家面店里拉磨。千里马的尾巴已经烧焦脱毛了,皮肤 上满是伤痕,宇文士及见到后悲伤哭泣。皇帝亲自出城 来到长乐坡,千里马到了新丰后,朝西边嘶鸣跳跃。皇 帝得到它很高兴。马老了,喂它吃钟乳,它生下了五匹 小马驹,都是千里马。后来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①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①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①策.之不以其道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德彝惭而.退B.虽有千里之.能/上诘之.C.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可诬一世之人D.弗食,不知其.旨也/其.真无马邪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①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4.(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5.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说出举荐理由。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
马说对比阅读

马说对比阅读【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马说》韩愈)【乙】鱗之为灵,昭昭也①。
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
其为形也不类②,非若马、牛、犬、豕③、豺狼、麋、虎然。
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
惟麟也,不可知。
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
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
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
”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选自《古文观止·获麟解》韩愈)【注释】①昭昭:明白显著。
②其为形也不类:麒麟的外形不为人辨识。
③豕: (shì)猪.0鬣:(1iè)兽颈上的毛.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2 )策之不以其道()(3 )惟麟也,不可知()(4)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1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1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2) 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译文:13.甲乙两文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14.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什么写法?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3分)答:。
《马说》中考语文典型对比阅读(含答案)

《马说》对比阅读(一)【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2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 __ (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2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例:策之不以其道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 臣有骏马欲卖之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D. 臣请献一朝之贾25、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26、理解填空。
(3分)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乙文中卖马人能“一旦而马价十倍”是利用了人们的的心理。
27、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
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3分)(二)【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
【甲】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
【丙】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
师贫甚,炊不得米。
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
师怒,谓其窃,却弗受。
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
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
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②亟:急忙。
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④呼备:叫人准备。
⑤赍(jī):携带。
1、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乙文中“千里马”的喻意是什么。
(2分)
2、《马说》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
(3分)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甲】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
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绘陋室幽雅,乙文用
“”写居室清静;写法上,两文都采用手法。
2、对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
”曾子日:“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④不若己者。
不知其子,视⑤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⑥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⑦,久
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
..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
②益:长进。
③损:减损。
④说:谈论。
⑤视:看,比照。
⑥化:融和。
⑦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
[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2分)
[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自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
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2分)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2)不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所交往的朋友。
11.(共4分)
(1)(2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不得分)诸葛庐(南阳诸葛庐)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2)(2分)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
语言表达清楚流畅。
内容1分,语言1分,脱离文段泛泛而谈者最多得1分。
例一:我认为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
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的影响而不
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
成长一样。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
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3.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4.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
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二】1.桌子我 2.我稍作修理,让它不能从上面漏土漏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庭阶寂寂或万籁有声。
对比。
4.示例一: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诱惑,只要能像作者那样保持淡泊的心境,就一定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
示例二:我不赞成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
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哪来的精神享受?何况,人生在世,就应该轰轰烈烈创造一番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
(2分)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4.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共同的情怀和志趣,试加以概括。
表现了作者清闲自在,不贪慕荣利,安贫乐道.
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23.⑴跟从(跟)⑵装满(装)⑶背(背着)
24.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
25.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
(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
)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