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驽骥杂处,饮水食刍”比较阅读及答案理解

合集下载

2024年马说阅读答案

2024年马说阅读答案

马说阅读答案马说阅读答案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4分)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⑵策之不以其道()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⑷执策而临之()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人才和对统治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小题4:在作者看来,“千里马”和“伯乐”谁更重要?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4分)参考答案:小题1:⑴通“饲”,喂养(喂)⑵鞭打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⑷面对小题2:略小题3: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小题4:伯乐。

“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小题1:试题分析:《马说》一文中“食”有三义,一是通“饲”,喂养,二是指“吃”,三是指“一顿”,本句中是第一义。

“策”,本是名词“鞭子”,在句中是名词动用:用鞭子打,意为“驱赶”。

小题2:试题分析:“常马”指普通的马;“且”:尚且;“等”:一样(待遇);“不可得”:得不到;“安”:怎么;“求”:要求;“千里”:一下跑千里之远。

第二中的“其”加强语气无义;“知”:了解。

小题3:试题分析:《马说》一文是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重视人才的人,从__的主旨来理解这个问题。

【初中诗歌阅读】《马说》阅读答案

【初中诗歌阅读】《马说》阅读答案

【初中诗歌阅读】《马说》阅读答案【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一匹跑几千英里的马可以吃一粒谷物或一块石头。

吃马的人不知道他们能吃几千英里。

它是一匹马。

虽然它有数千英里的能力,但除非它有足够的食物和力量,否则它看不到美丽。

如果它想成为一匹普通的马,它是无法获得的。

问它能跑几千英里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b] 郭凯说:“我从古代国王那里听说,有人用一千金子要了一匹千里马,三年内都拿不到。

胡安对你说,‘要吧。

’你送来了。

如果你在三月份得到一匹千里马,那匹马就死了,你就买了它的前500金子来报答你。

你非常生气,说,‘如果你要一匹马,请吧。

’“给它五百金换一匹死马?”“胡安对他说,‘如果你用五百块金子买一匹死马,一匹马怎么样?如果你能卖一匹马,世界就会把国王当国王,马现在不见了。

’”所以我们不能期待几年④. 有三千英里的马。

今天,王成⑤ 想派一位学者⑥, 从席起。

隗隗隗隗隗隗隗隗隗隗隗隗隗隗隗隗隗隗隗38551? 它在几千英里之外吗?“(注:① 安全:什么是使用。

② 捐赠:放弃③: 指的是死马④ 任期:全年⑤ 真诚:真诚⑥ 对学者:接受贤士⑦ 看事情:被服务)16.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字的意思。

(4分)(1)(2)世界必须将国王视为城市之马()(3)买其首五百金()(4)鸣之不能通其意()17.结合你对所选文本的理解,两篇文本中“千里马”的常见隐喻是什么。

(2分)18.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

(3分)19.将下列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参考答案:16.(4分)⑴用鞭子打⑵买⑶它(的)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马说》比较阅读

《马说》比较阅读

(一)[甲]马说略(12分)《马说》比较阅读[乙]昔有大长者子①,共诸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②,当如是捉③,如是正,如是住④,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众人闻之,深信其语。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

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漩洑洄流之中,唱言⑤当如是捉,如是正。

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

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人而死。

注:①大长者子:富商人家的儿子。

②漩洑洄流矶激之处:水流湍急的地方。

③捉:驾驶。

④住:停止。

⑤唱言:高声说。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虽有千里之能()(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善诵入海捉船方法()(4)入海方法我悉知之()10、翻译下列句子。

(3分)(1)策之不以其道。

译文:(2)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

译文:(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11、“大长者子”的悲惨结局给你什么启发?(2分)答:12、甲文强调了“按规律办事”的道理,乙文则突出了“生搬硬套规律”的恶果,这两方面相矛盾吗?(2分)13、假如你身边也有像“大长者子”一样爱说大话的人,你应该怎样指出他的毛病呢?(3分)答:(二)马说略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专题03 文言概述与分析考点解析专训(1)(教师版)

专题03  文言概述与分析考点解析专训(1)(教师版)

专题03:文言概述与分析考点解析专训(1)(教师版)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共5小题,合计20分)【断句】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今获罪,君臣俱降。

【译文】如今越王不奉行大王您的命令,率领军队和大王您相对峙,如今获罪,君主和臣子都投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岂不鄙乎”与“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鄙”字含义不同。

B.“蒙大王鸿恩”与“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蒙”字含义不同。

C.“夫人衣无缘之裳”与“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缘”字含义相同。

D.“王顾谓太宰嚭曰”与“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地位低下/把……当作边邑”;句意:难道不感到地位低下吗?/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B.正确。

“承蒙/承接”;句意:承蒙大王的大恩。

/继承秦孝公的治国事业,遵循着先人留下来的策略。

C.错误。

“衣服的边饰/爬上”;句意:他的妻子穿着没有花边修饰的粗布裙服。

/如同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D.正确。

均为“回头看”;句意:吴王回头看看太宰嚭说。

/结果只落得自己回看追兵,便仓皇失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王用贞妇不嫁破败的家庭、仁人贤士不做亡国的臣子来劝说范蠡,表示愿意宽恕他的罪过,希望他能够改变心意,弃越归吴。

B.吴王保全越国君臣性命,范蠡致谢并表示自己愿意效命吴国,越王听罢泪流满面,以为即将失去范蠡,吴王却怀疑范蠡的诚意。

C.越王夫妇穿着下等人的服装,丈夫铡草喂马,妻子挑水除粪,他们虽然生活又苦又累,但三年不曾恼怒,没有露出怨恨的神色。

D.吴王见越王等人虽处窘迫之境,仍然保持君臣之礼、夫妇之仪,心生赦免想法,太宰嚭知其意,极力逢迎,希望吴王放了他们。

马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马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8 马说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读节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见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

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

ABD.正确;C.有误,句意为: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故可划分为:才美/不外见;故选: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马也(这)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C.执策.而临之(马鞭)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ACD.正确;B.有误,句意为: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食:同“饲”,喂养;故选:B。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向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类题型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①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①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①策.之不以其道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德彝惭而.退B.虽有千里之.能/上诘之.C.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可诬一世之人D.弗食,不知其.旨也/其.真无马邪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①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4.(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5.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说出举荐理由。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

【推荐】《马说》“驽骥杂处,饮水食刍”比较阅读及答案理解-word范文模板 (2页)

【推荐】《马说》“驽骥杂处,饮水食刍”比较阅读及答案理解-word范文模板 (2页)

【推荐】《马说》“驽骥杂处,饮水食刍”比较阅读及答案理解-word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马说》“驽骥杂处,饮水食刍”比较阅读及答案理解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0-13题。

(10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注释】①骥:良马。

后文的“骐”与此同义。

②刍:喂牡畜的草。

求:寻找,寻求。

④烦御:烦劳驾驭。

⑤顿:整顿,这里指拉。

⑥辽:远。

⑦骀(tái):劣马。

⑧试:试验。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2分)(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11.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策之不以其道不屡策,不烦御B.食之不能尽其材其所以饮水食刍。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材论》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材论》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材论》含答案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2分)材论(宋)王安石①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何也?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以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①以为天下实无材。

此三蔽者,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

□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②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②矣。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然后知骐骥与驽骀③别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③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④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

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

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注]①諰諰然:担心害怕貌。

②蔑:不明。

③驽骀:劣马。

21.可填入文中方框处的一项是()。

(1分)A.则B.而C.盖D.然22.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世上本无人才,只要出现特定的历史契机,人才就会出现。

B.世上本无人才,只有出现特定的历史契机,人才才会出现。

C.人才本来就有,只要提供发挥才能的条件,就会发现人才。

D.人才本来就有,只有提供发挥才能的条件,才会发现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驽骥杂处,饮水食刍”比较阅读及答案理解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0-13 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注释】①骥:良马。

后文的“骐”与此同义。

②刍:喂牡畜的草。

求:寻找,寻求。

④烦御:烦劳驾驭。

⑤顿:整顿,这里指拉。

⑥辽:远。

⑦骀:劣马。

⑧试:试验。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11.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策之不以其道不屡策,不烦御
B.食之不能尽其材其所以饮水食刍
C.而伯乐不常有不舍昼夜而追之
D.其真不知马也在当其所能而已
1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

13.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主张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
10.只是方法
11.A
1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
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

13 .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