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关系
非营利组织与社会企业

非营利组织与社会企业一、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一类致力于公益、慈善、社会服务等非商业性质的组织。
他们通常是由一群志愿者或者是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自发组织成立的,目的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关注和帮助的人群。
非营利组织通过组织募捐、义卖、志愿服务等形式来筹集善款和物资,这些善款和物资用于救援、救助、教育、医疗等方面。
1. 类型(1)慈善组织:主要职责是筹集善款和物资,帮助那些在困境中的人们。
(2)公益组织:主要关注于维护公共利益。
(3)社会福利组织:主要职责是为弱势及困境中的群体提供帮助。
(4)教育与文化组织:主要职责是提供教育和文化服务,如图书馆、博物馆等。
2. 特点(1)非营利性:非营利组织与商业组织最大的不同点是,它们没有盈利的目的。
(2)公益性:非营利组织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3)自治性:非营利组织享有组织自主权,依照其宗旨和章程开展工作。
二、社会企业社会企业是指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的而创建的企业。
它把商业经营和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商业模式来创造社会价值。
社会企业的盈利主要用于维持自身的运营和发展,同时也用于投入到社会公益项目中,让更多人受益。
1. 类型(1)社会创业企业:以创业为主导,将社会责任与商业目标相结合。
(2)社会投资企业:通过投资,引导社会资源向公益领域流动,为社会带来好处。
(3)合作社:通过组织和运营生产和服务,为社区及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
(4)社会劳动企业:以就业为主要目的,为劳动力市场提供特殊服务。
2. 特点(1)社会目标:社会企业成立的目的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要目标,这是其最大的特点。
(2)商业模式:社会企业运营模式和商业企业一样,同样需要盈利,但其利润是用于回馈社会。
(3)社会责任:社会企业的发展不仅是为了制造财富,也是为了回馈社会,承担社会责任。
三、非营利组织与社会企业的区别(1)目标不同:非营利组织是以帮助公众为目标,而社会企业则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
各种形式经济组织主体如何区分,你知道吗?

各种形式经济组织主体如何区分,你熟悉吗?云泽杨导论从宏观角度看,可以将我国各种经济主体分为政府、企业、个人及非营利组织等主体。
政府是市场运行和经济关系的管理调节主体,是国民总收入的分配主体,也是市场监管的主体;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是社会的生产经营主体,是市场监管的相对人;个人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又是消费主体,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市场监管的相对人;非营利组织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之外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是介于政府与营利性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
本文通过对各种经济组织主体细分梳理,便于进一步了解企业类型。
目录一、政府 (4)1.1行政机关 (4)1.2事业单位 (4)二、企业 (4)2.1个人独资企业 (5)2.2合伙企业 (5)2.2.1普通合伙企业 (5)2.2.2有限合伙企业 (5)2.2.3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与有限合伙企业的区别 (6)2.3公司制企业 (6)2.3.1 股份有限公司 (6)2.3.2 有限责任公司 (7)2.2.3 特殊形式的公司 (7)2.4 其他企业形式 (9)2.4.1 联营企业 (9)2.4.2 股份合作制企业 (9)2.4.3 分公司 (11)2.5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区别 (13)三、个人 (13)3.1 个体工商户 (13)3.1.1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与一人有限公司的区别 (14)四、其他经济组织 (15)4.1 合作社 (15)4.1.1股份合作制企业与合作社的区别 (15)五、非营利组织 (16)一、政府1.1行政机关政府的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是指行使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 狭义的政府是指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
1.2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举办,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公共财政支出、不实行经济核算、主要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非物质生产和劳务服务的社会公共组织,事业单位接受政府领导,是表现形式为组织或机构的法人实体.二、企业企业一般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
不同企业类型之间的组织文化差异

不同企业类型之间的组织文化差异企业是现代社会中最普遍的组织形式,其各自的组织文化也十分多样化。
不同的企业类型,由于其内部的管理制度、目标设定等因素存在差异,导致了组织文化上的差异。
本文将以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非营利组织为例,探讨它们之间的组织文化差异。
一、传统企业传统企业的组织文化通常较为保守且传统。
一般来说,传统企业重视的是效率和稳定性,从而也导致了不少官僚主义现象的出现。
传统企业一般采用严格的上下级管理制度,每个职位的职责范围和工作内容都非常明确。
同时,传统企业的员工文化也比较强烈,员工之间倾向于遵循一定的社交规范和公司价值观,而忠诚度和责任感也远较竞争激烈的互联网企业更高。
与此同时,传统企业也极度注重品牌文化建设,常常强调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的一致性,让每位员工都成为公司品牌文化的传播者。
这一点可以体现在传统企业常使用的固定员工制度和激励机制。
如一些大型国企,采用“铁饭碗”制度,让员工具备长期稳定的工作安排和相应的职业提升机制,员工也因此十分稳定且敬业。
这些特点构成了传统企业的典型组织文化风格,也影响了企业整体发展方向。
二、互联网企业相对传统企业而言,互联网企业的组织文化更加开放且有创新性。
由于互联网企业主要是针对有技能的年轻人,导致了其文化较为年轻化和多元化。
互联网企业的员工自由度、自主性和创造力都比传统企业更高,因为它们很少采取严格的管理体系,而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判断和行动来实现目标。
因此,互联网企业更注重企业价值观的延续和发展。
除此之外,互联网企业还有独特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
如谷歌(Google)、Facebook、苹果(Apple)等科技公司,在员工福利和职业发展上下了一定的心思,从周边环境到休息室等都具备创意和人性化的元素,为员工提供更舒适和有趣的工作体验。
这种价值观还能够体现在产品上,国内的优步、滴滴等打车软件企业,在业务扩展和产品优化等方面都以服务和便利性为主导。
三、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与其他企业形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目标重心不在盈利,而在于服务、公益和利普。
四个协同机制实施意见

四个协同机制实施意见协同机制是指多个个体或组织之间为达成共同目标或解决共同问题而协调行动的机制。
在各个领域,协同机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四个协同机制的实施意见。
第一个协同机制是政府与企业的协同机制。
在这个机制下,政府与企业可以共同制定政策、规划和行动计划,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
为了有效实施这个协同机制,政府和企业应该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政府领导企业的长效机制。
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支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扶持。
同时,企业也应该积极配合政府的政策,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个协同机制是学校与企业的协同机制。
在这个机制下,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开展教育培训、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活动,促进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创新发展。
为了实施这个协同机制,学校和企业应该加强沟通,明确合作目标和任务。
学校应该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企业应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支持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
此外,政府还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第三个协同机制是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协同机制。
在这个机制下,科研机构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和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为了实施这个协同机制,科研机构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科研机构应该关注企业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项目,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企业应该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入和支持,积极购买科研成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四个协同机制是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协同机制。
在这个机制下,非营利组织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公益事业和社会责任项目,提升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施这个协同机制,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应该建立起互信互助的合作关系。
非营利组织应该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和社会责任需求,开展恰当的公益项目,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支持。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战略选择-维度、影响因素和研究框架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战略选择-维度、影响因素和研究框架引言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合作已成为当前商业界和社会学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和社会变革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着眼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并选择与非营利组织合作以实现这一目标。
同时,非营利组织也意识到与企业合作可以为自身的发展带来更多利益和支持。
本文从维度、影响因素和研究框架三个方面对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战略选择进行探讨。
合作维度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类和分析。
合作形式合作形式是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捐赠:企业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一定资金、物质等资源支持,以帮助非营利组织开展其宗旨和使命。
•项目合作: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共同开展一项社会公益项目,以解决社会问题,如环保、教育、文化等领域。
•战略合作: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基于双方的战略目标和利益诉求,共同规划长期的合作计划和执行方案。
•公共利益合作: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共同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如医疗卫生、灾害救援等领域。
合作性质合作性质是指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目的及其所处的市场环境。
目的不同通常可以划分成三种:•慈善性合作: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着重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传递和价值的实现。
•商业性合作: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着重于商业价值的创造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混合性合作: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目的是既包含慈善性,又包含商业性,这种合作形式通常是在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共同的利益诉求上进行的。
合作对象合作对象是指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之间合作的主体和合作的层次。
从合作主体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单一性合作:企业与一个非营利组织合作,比如企业可以与某个NGO合作开展一项公益项目,或为一所学校捐赠资金设施等。
•多元性合作:企业与多个非营利组织合作,比如企业可以与多个NGO合作开展一项公益项目,或支持多所学校等。
论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合作营销

第 7卷
第 3期
邵 阳 学 院 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 un lo S a y n nv ri ( o il c n eE io o ra f h o a gU i syS c i c d in) e t aS e t
阿 索 尼 在 比较 了非 营利 组 织 与 营 利 性 企 业 的不 同特 点后 ,得 出了非营利组织在管理控制过程 中九
的贡献 , 然后才考虑挑 选出合适的合作对象 , 与之建 立 良好 的 战略 联 盟 关 系 。] 营 利 组 织 必 须 站 在企 业 f 6 非 的角度对本组 织进行评估 , 估的 内容包括 : 评 组织 的 社会形 象如何 ; 组织的知名度如何 ; 组织 的事业是否 对合作对象有特别 的吸引力 ;组织的 目标群体是否
满 活力 。 ”] 1 2 ( ) 作 营销 能 实 现非 营 利 组 织 与企 业 优 势 互 二 合 补 , 利 互 惠 互 合作为的就是优势互补 。非营利组织 和企业各
非营利组 织进行合作 营销 的动 因
( )合作 营销能强化非 营利组织 的资金 来源 , 一 降低企业 营销成本 非 营利 组织本身资金 的不 足使其无法 为其营销
和 民间个体捐赠 大为减少 ,同时近年来非 营利 组织
数 量 急 剧 膨 胀 和 越 来 越 多 的 营 利 性 企 业 开 始 进 入 非 营利组织的服务领域 竞 争加剧的压力 ,更 多地 依赖 市场机制获得资源 。企业 间的合作 营销是指企 业 之间通 过共 同分担 营销 费用 , 协同进行营销传播 、 品牌建设 、 产品促销等方 面的营销活动 , 以达到共享 营销资源 、 固营销 目标 的一种 营销理念和方式 。 巩 尽 管非 营利组织不 具有商业企业 的利润使命 ,而是在 “ 正式 的国家机关之外追求公共 目标 ”】 『 但是它也在 l , 生产产 品、 为特定 群体服务 , 面临着生存 压力 与外 也 界环境的制约 。 因此 , 非营利组织也需要运用成熟的 营销理论和技巧 为顾 客提供优质 的服务 。合作 营销 在 商业领域 的成功 ,为非营利 组织提供 了明显 的示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战略选择-维度、影响因素和研究框架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战略选择:维度、影响因素和研究框架企业通过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来实现其社会责任,既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企业加强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因而吸引了大量研究人员进行研究。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战略合作,如何既有利于企业,又有利于社会,并带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尝试着从战略规划的角度,研究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问题。
企业和非营利合作伙伴如何克服它们在价值、目标、对顾客的承诺和效果之间的差异,来使合作更为有效的运作是非常必要的。
对公司而言,与其他公司的联盟关系相对更常见,通过战略联盟给企业提供不同的知识和核心能力;而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关系(跨部门联盟)却很少论及,面对来自顾客、股东和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其他外部股东的成长压力,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关系现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它能够有效的解决企业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挑战能够提供给企业接近新的知识、整合不同的技能或核心能力的机会。
因此,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战略合作,是不同于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
它在选择维度、影响因素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而导致这种跨部门合作具有不同的研究框架。
合作战略:企业的竞争性战略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被认为并不仅仅是纯营利机构,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
世界企业永续发展委员会(WBCSD)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社会合于道德的行为,是企业承诺持续遵守道德规范,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并且改善员工及其家庭、当地整体社区、社会的生活品质。
在经济实践中,企业社会责任已列入全球公共政策议程之中,且重要性日益重要。
企业的慈善行为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为显著的一种方式。
一般而言,企业从事慈善事业背后的动机有两层:道德和合理的自我利益。
传统观念认为将企业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相融合的做法是不道德的或动机不纯。
因此许多企业将公司的捐赠行为作为单纯的“善举”,而与公司的业务发展没有过多的牵连。
从企业慈善行为的发展历史来看,从最初的企业家个人捐赠形式,到公司系统化的捐赠计划(企业的慈善基金会),到企业广泛的赋予企业的慈善活动更多的商业目标,可以看出,在新的竞争时期,原有的慈善捐助计划在企业的地位越来越脆弱。
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市 场经 济 体制 在 全 球 范 围 内的迅 速 扩 张 , 以及 非营利 组织 自身 的蓬 勃 发 展 , 企 业 与 非 营利 组
会 资本 在现代 社会 的存 续 。
当地 民众 营造 更 加 舒 适 、 安 全的居住环境 , 又 可 为 企业 本 身带来 更 加稳定 可靠 的客户 。 四是 与 广 告 商 及 媒 体 的 合 作 。 营 销 概 念 的 引 入, 是 非 营利组 织与 广 告 商 以及媒 体 合 作 的重 要 标 志 。成 功 的合作 关 系往 往 是 互 益 的 。通 过 合作 , 非 营利组 织 可 以很 好 地 宣 传 自身 的 组 织 使 命 及 其 价 值 追求 , 争取 到更 多 的社 会 支 持 , 达到渗透社会、 改 良社 会 的 目标 ; 而 通 过 与 非 营 利 组 织 的合 作 , 广 告
销形 式迅 速扩 张 。
二、 合 作 的价 值 与 风 险
企业 与 非 营 利 组 织 合 作 在 相 当 程 度 上 能 消 除 长久 以来 人 们 所 形 成 的视 商 业 组 织 为 “ 经济动物”
三是改善竞争环境 。改善竞争环境 是一种试 图将企业营利 目标与社会改革 目标 进行有机结合 的慈善行为。“ 通过集 中精力改善对本行业和本企
为与 企业 的 营 利 目标 紧密 结 合 , 动机 较为单纯 , 基 本上 是 出于纯 粹 的公 益信 念 , 这种 捐 赠 活 动 一 般不 重宣 传 , 除非宣 传 目的主 要 是 为 了进 一 步 唤 起 人们 的慈 善 之心 。这种 合 作 方 式 历史 悠 久 , 现在 依 然 扮 演着 重要 的角色 。从 根 本 上 讲 , 它 体 现 了传 统 的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營利組織之動機
• 非營利組織與企業部門合作的動機,除了為獲得實質的經 濟支援之外,無形的技術與人力之輔佐,也是一項額外的 附加價值。更深層次地來說,非營利組織希冀透過與企業 部門的合作,將其理念宣導給企業部門與社會大眾知悉, 讓企業部門願意負起社會責任。
非營利組織之動機
• 資源的獲得:非營利組織在社會捐贈這塊財源收入而言, 不甚穩定,所以非營利組織試圖與企業部門合作,以獲取 資源。非營利組織除了可獲得有形的實質經濟贊助之外, 還可以從中學習企業部門的經營精神與技術。
• 組織理念與服務倡導:非營利組織藉由與企業部門之合作, 將自身的理念與服務宣傳出去,這有助於非營利組織對外 建立良好形象之功能,同時也可以宣導告知有服務需求者, 可以向非營利組織求助;或者是招攬有意願與熱忱來組織 服務的志工,提供非營利組織協助。
企業部門之動機
• 學者Marx之看法 • 學者Burlingame & Frishkoff之看法
學者Marx之看法
• 關於企業部門願意參與慈善行為動機之研究,在美國,學 者Marx (1998)針對美國226家企業部門的管理階層進行 郵寄問卷調查中,針對企業部門從事公益行為之目標價值 進行重要性排序調查,如下表4-1所示:
• 近日,企業經營者有感於其在國內社會角色,甚 至對於國際事務之影響日趨重要,便逐漸發展成 以「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觀念來做一些公益 慈善的活動,以回饋社會。
學者Burlingame & Frishkoff之看法
• 由「企業贊助公益事業動機」的角度,提出「企 業公益贊助的架構光譜」,從中可以看到企業參 與公益活動的理念。在光譜中,最左邊的是「利 他主義」(altruism),係指一種完全以社會需求作 為公益參與的考量;最右邊則是「善盡管家職責」 (stewardship),完全是以商業取向作為依據。而 介於中間從左而右依序為「分享利潤」(hared benefits)、「長期利益」(enlightened selfinterest)、「慈善投資」(charitable investment),其意義與具體作法如下圖4-1所示:
• 假若該企業的經營狀況不佳,怎會有多餘的心力 去從事慈善行為,所以,企業願意從事慈善行為, 應該是在其心有餘、並且力足之際,上述這些諸 多因素都應該被列入企業部門從事慈善行為的考 量。
• 然而,非營利組織究竟要如何與使命背道而馳的企業部門 互動,甚至,多數非營利組織在與企業部門互動時,可能 會產生自身「公益使命」與營利組織「市場取向」之間發 生衝突與矛盾之情事。是以,即使非營利組織採行企業化 的經營管理方式,也必須是建立在非營利組織的使命之上。 基於此,非營利組織與企業部門的互動動機為何,則將在 以下探討之。
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的關係
導言
• 企業部門在運作的過程中所消耗的有形與無形資本,以及 其所獲得的利潤,並非單單只是來自企業部門營運的結果, 也包括來自於社會大眾及企業部門所處的環境文化、社會 政治等因素的互動。是故,企業部門的發展與整體環境有 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另一方面,企業部門也是非營利組織主要的資源提供者。 對非營利組織而言,過去企業部門參與公益活動只是純粹 扮演金錢或物資的贊助角色,對於公益活動的實質內容鮮 少深入關切或參與討論。受到外在環境改變,以及企業理 念也以經濟利益為前提,逐漸轉變為必須擔負起社會責任, 以自身的力量或透過和政府部門、非營利組織的合作,積 極主動的參與公益活動。
• 事實上,由於國內外環境競爭日趨激烈,企業部門留給公 益慈善的經費是相當有限的,所以企業部門會以集中關心 少數社會議題的作法來作為公益贊助的思考。是故,對非 營利組織來說,其所提出的議題性質是否足以吸引企業部 門之關注,將是日後雙方是否能進一步共同合作的重要關 鍵;當然,此合作的前提是建立在不違背非營利組織既有 的使命之上。
表4-1 企業部門從事公益行為時,目標價值之排序
企業目標價值
n
%
協助社會、提高生活品質
187
96.4
企業形象的提升
186
95.9
提供社區服務
182
93.8
促進種族合諧
162
83.5
爭取正面的媒體曝光
155
79.9
提升員工的忠誠度
15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9.4
增加員工福利
142
73.2
吸引並保有高素質的員工
127
65.5
第一節 非營利組織與企業部門互動的動機
• 非營利組織與企業部門相同之處在於,皆是人與資金的結 合以達成其目的。而由於非營利組織的資源絕大多數是取 決於社會大眾,且又享受稅法上之優惠,所以必須更加妥 善運用資源,以增進公共利益;企業部門則以自身利潤的 提升作為組織的最終目標;是故,二者的組織使命與目標 幾乎是背道而馳,且大相逕庭的。
擴充現存市場
98
50.5
進入新市場
93
47.9
增加產品或服務的銷售
75
38.7
降低政府管制
67
34.5
賦稅減免
52
26.8
降低法律成本
39
20.1
學者Marx之看法
• Marx (1998)將企業部門參與慈善行為之動機分 成十四類目的;由表4-1的統計數字與目標排序看 來,可以發現,在過去傳統社會中,企業的經營 者對於所謂的「社會責任」似乎並沒有很明確的 概念,大多還是以賺取公司利潤為首要目的。
導言
• 基於上述,企業部門積極贊助、參與各項公益活 動,不僅是履行社會責任的主要途徑,同時也逐 漸成為企業組織行銷的新利器,進而強化了企業 組織的形象,也為其營運帶來更大的助益。
• 本章首先說明非營利組織與企業部門互動的動機; 並以企業部門的慈善行為模式為分析主軸;其次 說明企業部門之責任類型,以及企業部門的慈善 模式;接著說明非營利組織與企業部門相互支援 的具體作法。
圖4-1 企業公益贊助的架構光譜
學者Burlingame &
Frishkoff之看法
• 事實上,企業部門參與公益慈善事業,並無法明 確歸類為其屬於完全自利或是完全他利之可能, 只是程度上之差異而已。此處之「程度上的差 異」,其實是受到許多因素集合之影響,如該企 業部門的財務狀況、企業部門的社會責任意識的 高低、企業部門的資源投入等等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