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合集下载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1、克朗奎斯特分类法是由美国学者阿瑟·克朗奎斯特(1919年—1992年)最早于1958年发表的一种对有花植物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著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

包括64个目和383个科,现在还有许多植物学家仍然使用这种分类体系,但大部分科学家都倾向于最新的APG II 分类法。

目录木兰纲Magnoliopsida1. 木兰亚纲Magnoliidae2. 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Hamamelididae3.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4.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5. 蔷薇亚纲Rosidae6. 菊亚纲Asteridae百合纲Liliopsida1. 泽泻亚纲Alismatidae2. 槟榔亚纲Arecidae3.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4. 姜亚纲Zingiberidae5. 百合亚纲Liliidae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被子植物分为两大纲:2、哈钦松系统这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 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统。

在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双子叶植物82目,342科,单子叶植物29 目,69科。

目录主要特点实际应用哈钦松系统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但过分强调了木本和草本两个来源,认为木本植物均由木兰目演化而来,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来,结果使得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统位置上都相隔很远,如草本的伞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马鞭草科等,这种观点亦受到现代多数分类学家所反对。

主要特点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

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类型及其特点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类型及其特点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类型及其特点对被子植物进行分类,是在植物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进而对分类系统进行监理,以阐述被子植物之间的演化关系[1]。

自19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植物分类工作者根据各自对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相关理论,对被子植物系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但是由于被子植物起源、演化等方面知识和证据的不足[2],截至目前,被子植物的分类尚无完美的分类系统,当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3-5]。

1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类型1.1恩格勒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是1897年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Engler)和柏兰特(Prantl)提出的,其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一书中有所描述,是被子植物分类史上第1个较为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

该系统的提出是在假说的基础上,认为被子植物的原始特征是单性、无花瓣、风媒传粉、木本等,而其进化特征有两性、花瓣、虫媒传粉等,为此,恩格勒认为最原始的被子植物类型为葇荑花序类植物,而较为进化的类型为毛茛、木兰等科。

上述假说是在艾希勒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很多植物学家认为该理论不合理。

因此,经过对恩格勒系统的多次修订,在1964年出版的第12版《植物分科志要》上,认为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要原始的理论是错误的,并进行了修改,仍将双子叶植物分为合瓣花亚纲和古生花被亚纲,基本系统大纲内仍将植物界划为17门,并未作多大改变,其中被子植物独立成被子植物门,共包括2纲,62目,344科。

1.2哈钦松分类系统该系统是1926年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提出的,其在《有花植物科志》一书中对该系统进行了初步描述,1973年相应地做了修订,将被子植物的分类科数增加了,由原来的332科增加到411科。

哈钦松系统认为与单性花相比,两性花更为原始;多数、各部分分离的花,比定数、连合的花更为原始;与轮状排列的花相比,各部分螺旋状排列的花更为原始;与草本植物相比,木本更为原始。

该系统还认为被子植物为单元起源,双子叶植物的起点是毛茛目与木兰目,该系统认为毛茛目与木兰目这2支是平行发展的:一支木本植物从木兰目中演化出,一支草本植物从毛茛目种演化出;在被子植物的后来演化过程中,单花被、无被花逐渐蜕化而成;从金缕梅目中逐渐分出葇荑花序类各科。

被子植物APGIV系统简介

被子植物APGIV系统简介

eudicots
真 双 子 叶 植 物
core eudicots
核 心 真 双 子 叶 植 物
■ 国产
■ 非国产

APG系统历史
基部类群和单子叶植物变化
蔷薇类变化 菊类变化

木兰类
被子植物基部类群(无油樟目、睡莲目等) Amborellales, Nymphaeales, etc. 被 子 植 物
天门冬目 Asparagales 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天门冬科 Asparagaceae 聚星草科 Asteliaceae 火铃花科 Blandfordiaceae 耐旱草科 Boryaceae 矛花科 Doryanthaceae 仙茅科 Hypoxidaceae 鸢尾科 Iridaceae 鸢尾蒜科 Ixioliriaceae 雪绒兰科 Lanariaceae 兰科 Orchidaceae 蓝嵩莲科 Tecophilaeaceae 黄脂木科 Xanthorrhoeaceae 鸢尾麻科 Xeronemataceae
一个科必须是一个单系 如果传统分类系统的科是并系或多系,则 需要增大一个科的范围,或者将一个大科 拆分成几个小科

任何一个自然的科都是单系 如果传统分类系统的科不是单系,则是由 于认识错误造成的,是人为的并系或多系

APG 系统
APG 系统基本框架
被子植物基部类群(无油樟目、睡莲目等) Amborellales, Nymphaeales, etc. 金粟兰目 Chloranthales 木兰类 magnoliids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angiosperms 被 子 植 物
Monocots
单 子 叶 植 物
天门冬目 Asparagales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较多,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和比较完美的分类系统。

在当前,影响较大的分类系统,主要有以下四个(1999年,Judd 等人在《Plant Systematics》一书中发表了一个维管植物新分类系统,还有待认可):一、恩格勒系统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于1892年编制的一个分类系统。

在他与普兰特(K. Prantl)合著的《植物自然分科志》(1897)和他自己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中均应用了他的系统。

该系统的要点如下:1、赞成假花学说,认为葇荑花序类植物,特别是轮生目、杨柳目最为原始。

2、花的演化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无被花到有被花;由单被花到双被花;由离瓣花到合瓣花;花由单性到两性;花部由少数到多数;由风媒到虫媒。

3、认为被子植物是二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平行发展的两支;在他所著《植物自然分科纲要》一书中,将单子叶植物排在双子叶植物前面,同书1964年的第12版,由迈启耳(Melchior)修订,已将双子叶植物排在单子叶植物前面。

4、恩格勒系统包括整个植物界,将植物界分为13门,1~12门为隐花植物,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分为裸子植物亚门和被子植物亚门。

裸子植物亚门分为6个纲;被子植物亚门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

整个被子植物分为39目,280科。

但1964年经Melchior 修订,分被子植物为62目,344科。

5、恩格勒系统图是将被子植物由渐进到复杂化而排列的,不是由一个目进化到另一个目的排列方法,而是按花的构造、果实种子发育情况,有时按解剖知识,在进化理论指导下作出了合理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是被子植物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除英法以外,大部分国家都应用该系统。

我国的《中国植物志》,多数地方植物志和植物标本室,都曾采用该系统,它在传统分类学中影响很大。

然而,该系统虽经Melchior 修订,但仍存在某些缺陷。

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

一、恩格勒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897):原生被子植物:1单子叶植物1.1无被花类1.1.1颖花目1.1.2霉草目1.1.3沼生目1.1.4露兜树目1.2同被花类1.2.1百合目1.2.2粉状胚乳目1.2.3佛焰花目1.2.4棕榈目1.2.5合花目1.3异被花类1.3.1微子目1.3.2姜目2双子叶植物2.1无被花类2.1.1杨梅目2.1.2杨柳目2.1.3木麻黄目2.2同被花类原始花被亚纲2.2.1中子目2.2.2蓼目2.2.3檀香目2.2.4山龙眼目2.2.5荨麻目2.2.6壳斗目2.2.7胡桃目2.2.8银毛木目2.2.9假栎树目2.3异被花类2.3.1鼠李目2.3.2无患子目2.3.3牻牛儿苗目2.3.4蔷薇目2.3.5瓶子草目2.3.6罂粟目2.3.7毛茛目2.4后生花被亚纲(含瓣花类)2.4.1伞形目2.4.2桃金娘目2.4.3仙人掌目2.4.4侧膜胎座目2.4.5锦葵目2.4.6桔梗目2.4.7茜草目2.4.8车前目2.4.9管花目2.4.10龙胆目2.4.11杮树目2.4.12报春花目2.4.13杜鹃花目二、哈钦松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26)原始被子植物双子叶类1木兰目(木本支)1.1樟目1.2五桠果目1.2.1蔷薇目1.2.1.1豆目1.2.1.2绣球目1.2.1.2.1野茉莉目1.2.1.2.2五加目1.2.1.3杨柳目1.2.1.4金缕梅目1.2.1.4.1杨梅目1.2.1.4.2壳斗目1.2.1.4.2.1胡桃目1.2.1.4.2.2木麻黄目1.2.1.4.2.3荨麻目1.2.2茶目1.2.2.1杜鹃花目1.2.3红木目1.2.3.1海桐花目1.2.3.1.1白花菜目1.2.3.1.1.1柽柳目1.2.3.1.1.2堇菜目1.2.3.1.1.2.1远志目1.2.3.2金丝桃目1.2.3.2.1桃金娘目1.2.3.3椴树目1.2.3.3.1卫矛目1.2.3.3.1.1檀香目1.2.3.3.2锦葵目1.2.3.3.2.1无患子目1.2.3.3.2.2马钱目1.2.3.3.2.2.1茜草目1.2.3.3.2.2.2夹竹桃目1.2.3.3.2.2.3马鞭草目1.2.3.3.2.2.4紫葳目1.2.3.3.2.3鼠李目1.2.3.3.2.3.1紫金牛目1.2.3.3.2.3.1.1杮树目1.2.3.3.2.4大戟目1.2.3.4西番莲目1.2.3.4.1葫芦目1.2.3.4.2仙人掌目1.2.3.5檀香目1.2.3.5.1山龙眼目1.3番荔枝目2毛茛目(草本支)2.1小檗目2.1.1马兜铃目2.1.2胡椒目2.2石竹目2.2.1蓼目2.2.2藜目2.2.3龙胆目2.2.3.1报春花目2.2.3.1.1车前目2.2.4千屈菜目2.3虎耳草目2.3.1伞形目2.3.2桔梗目2.3.2.1败酱目2.3.2.2菊目2.3.3茄目2.3.3.1玄参目2.4牻牛儿苗目2.4.1花荵目2.4.1.1紫草目2.4.1.1.1唇形目2.5罂粟目2.5.1十字花目2.6单子叶类2.6.1泽泻目2.6.1.1眼子菜目2.6.1.2水麦冬目2.6.1.2.1水蕹目2.6.1.2.1.1茨藻目2.6.1.3鸭跖草目2.6.1.3.1凤梨目2.6.1.3.1.1姜目2.6.1.3.2谷精草目2.6.2花蔺目2.6.2.1百合目2.6.2.1.1棕榈目2.6.2.1.1.1露兜树目2.6.2.1.2水玉簪目2.6.2.1.2.1兰目2.6.2.1.3天南星目2.6.2.1.4香蒲目2.6.2.1.5鸢尾目2.6.2.1.6石蒜目2.6.2.1.7薯蓣目2.6.2.1.8灯心草目2.6.2.1.8.1禾本目2.6.2.1.8.2莎草目三、塔赫他间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80)1金缕梅亚纲1.1昆栏树超目1.1.1杜仲超目1.1.2金缕梅超目1.1.2.1胡桃超目2木兰亚纲2.1莲超目2.2大花草超目2.3睡莲超目3毛茛亚纲3.1毛茛超目4石竹亚纲4.1石竹超目4.1.1蓼超目4.1.2白花丹超目5五桠果亚纲5.1山茶超目5.1.1杜鹃花超目5.1.2Sarracemanae5.1.3玉蕊超目5.2堇菜超目5.2.1锦葵超目5.2.1.1荨麻超目6蔷薇亚纲6.1蔷薇超目6.1.1桃金娘超目6.1.2豆超目6.1.3芸香超目6.1.4卫矛超目6.1.4.1鼠李超目6.1.5山龙眼超目6.1.6葡萄超目6.1.7山茱萸超目7唇形亚纲7.1龙胆超目7.1.1刺莲花超目7.1.2茄超目7.1.3唇形超目8菊亚纲8.1桔梗超目8.1.1菊超目9泽泻亚纲9.1花蔺超目9.1.1泽泻超目9.1.2茨藻超目10霉草亚纲10.1霉草超目11百合亚纲11.1百合超目11.1.1灯心草超目11.1.2Hydatellanae11.1.3鸭跖草超目11.1.4姜超目11.1.5凤梨超目11.1.6雨久花超目12棕榈亚纲12.1天南星超目12.2香蒲超目12.3露兜树超目12.4环花超目12.5棕榈超目四、克朗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81)1金缕梅亚纲1.1昆栏树目1.2金缕梅目1.2.2杨梅目1.2.3壳斗目1.2.4木麻黄目1.2.5杜仲目1.2.6荨麻目1.2.7Didymelales1.2.8交让木目1.2.9Leitneriales 2木兰亚纲2.1木兰目2.1.1樟目2.1.2胡椒目2.1.3马兜铃目2.1.4八角目2.1.5毛茛目2.1.5.1罂粟目2.1.6睡莲目3石竹亚纲3.1蓝雪目3.2蓼目3.3石竹目4五桠果亚纲4.1山茶目4.1.1锦葵目4.1.2玉蕊目4.1.3猪笼草目4.1.4堇菜目4.1.5杨柳目4.1.6白花菜目4.1.7Batales4.1.8杜鹃花目4.1.9岩梅目4.1.10杮树目4.1.11报春花目5蔷薇亚纲5.1蔷薇目5.1.1无患子目5.1.1.1伞形目5.1.2远志目5.1.3亚麻目5.1.4鼠李目5.1.5卫矛目5.1.5.1大戟目5.1.6大花草目5.1.7檀香目5.1.8山茱萸目5.1.9红树目5.1.10桃金娘目5.1.11小二仙草目5.1.12川苔草目5.1.13山龙眼目5.1.14豆目6菊亚纲6.1龙胆目6.1.1唇形目6.1.2茄目6.1.3玄参目6.1.3.1车前目6.1.3.2水马齿目6.1.4桔梗目6.1.5茜草目6.1.5.1菊目6.1.5.2川续断目6.1.5.2.1Calycarales 7泽泻亚纲7.1泽泻目7.1.1茨藻目7.1.2水鳖目7.2霉草目8棕榈亚纲8.1棕榈目8.1.1环花目8.2露兜树目8.3天南星目9鸭跖草亚纲9.1鸭跖草目9.1.1谷精草目9.1.2香蒲目9.1.3莎草目9.1.4灯心草目9.1.5帚灯草目10姜亚纲10.1姜目10.2凤梨目11百合亚纲11.1兰目11.2百合目参考文献:强胜.植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2011.12重印)ISBN 978-7-04-018763-2。

被子植物分类学

被子植物分类学
• ① 单种属植物海滨莎,究竟应在藨草亚科还是在刺 子莞亚科中(曾被国外学者放在刺子莞亚科中), 存在争议。经此方法研究发现其该属植物含有大量 的醌类物质,而刺子莞亚科却不含醌类,从而有力 的支持了将海滨莎属放在藨草亚科的观点。
• ② 在处理榆科榆属和朴属中的某些争议种的归属问 题时,经此方法研究发现榆属植物含有大量的黄酮 醇类物质,而朴属植物含有大量的葡基黄酮类物质, 从而解决了争议。
• 4、数值分类学方法: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 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本工具,以被分析植物群的 性状集合为分析对象、以聚类分析为基本方法、 以相似程度的高低为植物亲缘关系判定依据的分 类方法。该方法的研究条件要求较高(需较高级 的计算机和聚类分析软件及操作人员),而且需 要大量的数据(列举的性状不能低于50项)。
• 例如:
• 木兰科的花公式为:“※Р6~15 A∞G∞”;
• 蝶形花科的花公式为:“↑K(5)C5 A(9)+1 G1: 1”。
• 2、解剖学依据
• 以植物各器官的解剖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 例如:根、茎、叶、的横切面结构(中柱 的类型、维管束的类型、髓的有无等), 花、果实和种子的构成,胎座的类型(边 缘胎作、侧膜胎座、基生胎座、中轴胎座、 特立中央胎座等)等。
1.毛茛属(Ranunculus)直立草本。花黄色,
萼片、花瓣各5片,分离,花瓣基部有 一蜜腺穴;雄蕊和雌蕊多数,离生,螺 旋状排列于突起的花托上,瘦果聚合成 头状。约300种,我国有78种,9变种。
• ① 沙参属植物亲缘关系的分析。见教材397页。
• 遗憾的是,该方法也不能单独使用,只能作为经 典分类方法的的补充。
• 四、克郎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 1、系统概况
• (1)分纲:分木兰纲和百合纲两纲。

恩格勒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恩格勒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恩格勒被子植物分类系统(1964)Ⅰ、双子叶植物纲(I)原始花被亚纲1.木麻黄目:木麻黄科2.胡桃目:杨梅科,胡桃科3.Balanopales:Balanopaceae4.Leitneriales:Leitneriaceae,Didymelaceae5.杨柳目:杨柳科6.壳斗目:桦木科,壳斗科7.荨麻目:马尾树科,榆科,杜仲科,桑科,荨麻科8.山龙眼目:山龙眼科9.檀香目:铁青树科,十齿花科,山柚子科,GrubbiaceaeGrubbiaceae,,檀香科,Misodendraceae,桑寄生科10.蛇菰目:蛇菰科11.田字药目:田字药科12.蓼目:蓼科13.中央子目:商陆科,紫茉莉科,AchatocarpaceaeAchatocarpaceae,,粟米草科,番杏科马齿苋科,落葵科,石竹科,DysphaniaceaeDysphaniaceae,,藜科,苋科,Didiereaceae14.仙人掌目:仙人掌科15.木兰目:木兰科,单心木兰科,莽草科,番荔枝科,EupomatiaceaeEupomatiaceae,,肉豆蔻科,Canellaceae,五味子科,八角茴香科,AustrobaileyaceaeAustrobaileyaceae,,Trimeniaceae,AmborellaceaeAmborellaceae,, Monimiaceae,腊梅科,GomortegaceaeGomortegaceae,,樟科,莲叶桐科,水青树科,昆栏树科,领春木科,连香树科16.毛茛目:毛茛科,小檗科,大血藤科,木通科,防己科,睡莲科,金鱼藻科17.胡椒目:三白草科,胡椒科,金粟兰科,Larctoridaceae18.马兜铃目:马兜铃科,大花草科,Hydnoraceae19.藤黄目:第伦桃科,芍药科,CrossosomataceaeCrossosomataceae,, EucryphiaceaeEucryphiaceae,,MedusagynaceaeMedusagynaceae,,猕猴桃科,金莲木科, DionophyllaceaeDionophyllaceae,,StrasburgeriaceaeStrasburgeriaceae,,龙脑香科,山茶科, CaryocaraceaeCaryocaraceae,,MarcgraviaceaeMarcgraviaceae,,QuiinaceaeQuiinaceae,,藤黄科,钩枝藤科20.瓶子草目:瓶子草科,猪笼草科,茅膏菜科21.罂粟目:罂粟科,白花菜科,十字花科,Tovariaceae,木犀草科,辣木科22.Batales:Bataceae23.蔷薇目:悬铃木科,金缕梅科,Myrothamnaceae,景天科,澳洲瓶子草科,虎耳草科,BrunelliaceaeBrunelliaceae,,CunoniaceaeCunoniaceae,, Davidsoniaceae,海桐花科,Byblidaceae,Roridulaceae, Bruniaceae,蔷薇科,Neuradaceae,Chrysobalanaceae,牛栓藤科,豆科,Krameriaceae24.水穗草目:水穗草科25.河苔草目:河苔草科26.牛儿苗目:Limnanthaceae,酢浆草科,牛儿苗科,旱金莲科,蒺藜科,亚麻科,古柯科,大戟科,交让木科27.芸香目:芸香科,Cneoraceae,苦木科,Picrodendraceae,橄榄科,楝科,Akaniaceae,金虎尾科,Trigoniaceae, Vochysiaceae,Tremandraceae,远志科28.无患子目:马桑科,漆树科,槭树科,钟萼木科,无患子科,七叶树科,清风藤科,Melianthaceae,Aextoxicaceae,凤仙花科29.Julianiales:Julianiaceae30.卫矛目:Cryillaceae,五列木科,冬青科,Corynocarpaceae,Pandaceae,卫矛科,省沽油科,Stackhousiaceae,翅子藤科,刺茉莉科,黄杨科,茶茱萸科,心翼果科31.鼠李目:鼠李科,葡萄科,火筒树科32.锦葵目:杜英科,Sarcolaenaceae,锦葵科,椴树科,木棉科,梧桐科,Scytopetalaceae33.瑞香目:Geissolomataceae,Penaeaceae,毒鼠子科,瑞香科,胡颓子科34.堇菜目:大风子科,Perdiscaceae,堇菜科,旌节花科,Scyphostegiaceae,Turneraceae,Malesherbiaceae,西番莲科,Achariaceae,半日花科,红木科,Sphaerosepalaceae, Cochlospermaceae,柽柳科,瓣鳞花科,沟繁缕科,番木瓜科,Losaceae,四数木科,秋海棠科35.葫芦目:葫芦科36.桃金娘目:千屈菜科,菱科,隐翼科,桃金娘科,Dialypetalanthaceae,海桑科,石榴科,玉蕊科,野牡丹科,红树科,使君子科,柳叶菜科,Oliniaceae,小二仙草科,假繁缕科,杉叶藻科,锁阳科37.伞形目:八角枫科,蓝果树科,珙桐科,山茱萸科,Garryaceae,五加科,伞形科(II)合瓣花亚纲38.岩梅目:岩梅科39.杜鹃花目:山柳科,鹿蹄草科,杜鹃花科,岩高兰科,Epacridaceae40.报春花目:Theophrastaceae,紫金牛科,报春花科41.蓝雪目:蓝雪科42.柿树目:山榄科,肉实树科,柿树科,安息香科,Lissocarpaceae,山矾科,Hoplestigmataceae43.木犀目:木犀科44.龙胆目:马钱科,Desfontainiaceae,龙胆科,睡菜科,夹竹桃科,萝摩科,茜草科45.管花目:花忍科,Fouquieriaceae,旋花科,田基麻科,紫草科,Lennoaceae,马鞭草科,水马齿科,唇形科,Nolanaceae,茄科,Duckeodendraceae,Buddlejaceae,玄参科, Globulariaceae,紫葳科,Henriqueziaceae,爵床科,胡麻科,角胡麻科,苦苣苔科,Columelliaceae,列当科,狸藻科,苦槛蓝科,透骨草科46.车前目:车前草科47.川续断目:忍冬科,五福花科,败酱科,川续断科48.桔梗目:桔梗科,Sphenocleaceae,Pentaphragmataceae,草海桐科,Brunoniaceae,花柱草科,Calyceraceae,菊科Ⅱ.单子叶植物纲49.沼生目:泽泻科,花蔺科,水鳖科,Scheuchzeriaceae,水蕹科,水麦冬科,眼子菜科,Zannichelliaceae,茨藻科50.霉草目:霉草科51.百合目:百合科,Xanthorrhoeaceae,百部科,龙舌兰科,仙茅科,Cyanastraceae,石蒜科,Hypoxidaceae,VelloziaceaeVelloziaceae,,箭根薯科,薯蓣科,雨久花科,鸢尾科,Geosiridaceae,水玉簪科,Corsiaceae,田葱科52.灯芯草目:灯芯草科,Thurniaceae53.凤梨目:凤梨科54.鸭跖草目:鸭跖草科,Mayacaceae,黄谷精草科,Rapateaceae,谷精草科,帚灯草科,刺鳞草科,须叶藤科55.禾本目:禾本科56.棕榈目:棕榈科57.Synanthae:Cyclanthaceae58.佛焰花目:天南星科,浮萍科59.露兜树目:露兜树科,黑三棱科,香蒲科60.莎草目:莎草科61.姜目:芭蕉科,姜科,美人蕉科,竹芋科,兰花蕉科62.兰目:兰科重点:66科;对比了解科:约96科。

植物的类群-被子植物之三

植物的类群-被子植物之三
天南星科(Araceae)
115属2000多种,我国23属100余种。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具根茎或块茎,常具乳汁,或 少为木质攀援藤本。叶多基生,单叶或复叶,或为盾状。花 序为肉穗花序,有叶状苞;花小,常有恶臭,辐射对称;两 性或单性,雌雄同株,雄花位于花序的上部,雌花位于下部, 少为雌雄异株;两性花常有花被片 4-6片,或连合成截形杯 状;单性花常无花被,雄蕊1~6个,分离或连合成一体,雌 蕊1个,上位子房,1至多室。果实常为浆果。 识别要点:常具乳汁;花小,常有恶臭,集生成肉穗花 序,包于叶状苞中。
香 子 兰 扁 叶 香 子 兰
( )
兰科是单子叶植物最进化的类群
• 中央花被片特化为唇瓣,使辐射对称花 发展为两侧对称 • 雄蕊数目由6枚减少到3、2乃至1枚 • 在花的形状、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 变化极其多样,表现了对昆虫传粉的高 度适应 • 生活型多样—陆生、附生、腐生,攀缘 • 种子微小,数量极多
黑 麦 草 植 株
狗 牙 根 植 株
高羊茅草坪
百合目(Liliales)
百合科(Liliaceae) *P3+3A3+3G(3)
• • • • • • 草本 通常有根状茎、鳞茎或球茎 单叶,全缘 花3基数,花被花瓣状 子房上位 中轴胎座
百合科,多草本,地下常有鳞块茎,花被六 片排两轮,子房上位多蒴果
天 麻 花 序
天麻鲜球茎
天麻果实(A)和种子(B)
天 麻 球 茎 形 成 过 程
白 芨 植 株
白 芨 花 序
白芨果实及种子
白 芨
小斑叶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扇 脉 杓 兰
代表植物——香料类
• 香子兰(Vanilla planifolia): 原产热 带美洲,我国栽培,果实可提制香 精,用以调制香草巧克力、香烟和 香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1、克朗奎斯特分类法
是由美国学者阿瑟·克朗奎斯特(1919年—1992年)最早于1958年发表的一种对有花植物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著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

包括64个目和383个科,现在还有许多植物学家仍然使用这种分类体系,但大部分科学家都倾向于最新的APG II 分类法。

目录
木兰纲Magnoliopsida
1. 木兰亚纲Magnoliidae
2. 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Hamamelididae
3.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
4.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
5. 蔷薇亚纲Rosidae
6. 菊亚纲Asteridae
百合纲Liliopsida
1. 泽泻亚纲Alismatidae
2. 槟榔亚纲Arecidae
3.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
4. 姜亚纲Zingiberidae
5. 百合亚纲Liliidae
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被子植物分为两大纲:
2、哈钦松系统
这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 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统。

在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双子叶植物82目,342科,单子叶植物29 目,69科。

目录
主要特点
实际应用
哈钦松系统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但过分强调
了木本和草本两个来源,认为木本植物均由木兰目演化而来,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来,结果使得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统位置上都相隔很远,如草本的伞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马鞭草科等,这种观点亦受到现代多数分类学家所反对。

主要特点
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

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c.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有共同的起源,木本植物起源于木兰目,草本植物起源于毛茛目。

哈钦松系统分科比较小,较易运用和掌握,被子植物在最后修正的系统里有411科。

目前在我国,建立较晚的标本室,如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华南植物所、广西植物所、福建、贵州的经济植物标本室,多用哈钦松系统。

南方的高等院校植物标本室也多采用哈钦松系统排列标本。

有人认为1973年版比原版更不好用,比如有些双子叶植物科本来关系较接近,如唇形目与马鞭草目用草本支、木本支为标准在系统树很早被分开,但实际上关系很近,五加科与伞形科亦是如此。

人们宁可用旧版而不用它的新版系统,认为新版加重二元思想的色彩。

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

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c.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有共同的起源,木本植物起源于木兰目,草本植物起源于毛茛目。

实际应用
哈钦松系统分科比较小,较易运用和掌握,被子植物在最后修正的系统里有
411科。

目前在我国,建立较晚的标本室,如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华南植物所、广西植物所、福建、贵州的经济植物标本室,多用哈钦松系统。

南方的高等院校植物标本室也多采用哈钦松系统排列标本。

有人认为1973年版比原版更不好用,比如有些双子叶植物科本来关系较接近,如唇形目与马鞭草目用草本支、木本支为标准在系统树很早被分开,但实际上关系很近,五加科与伞形科亦是如此。

人们宁可用旧版而不用它的新版系统,认为新版加重二元思想的色彩。

3、恩格勒系统
这是德国分类学家恩格勒(A.Engler)和勃兰特(K.PrantI)于1897年在其《植物自然分科志》巨著中所使用的系统,它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它将植物界分13门,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再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个亚门,被子植物亚门包括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两个纲,并将双子叶植物纲分为离瓣花亚纲(古生花被亚纲)和合瓣花亚纲(后生花被亚纲)。

恩格勒系统将单子叶植物放在双子叶植物之前,将合瓣花植物归并一类,认为是进化的一群植物,将柔荑花序植物作为双子叶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而把木兰目、毛茛目等认为是较为进化的类群,这些观点为现代许多分类学家所不赞同。

思格勒系统几经修订,在1964年出版的《植物分科志要》第十二版中,已把双子叶植物放在单子叶植物之前。

共有62目,344科,其中双子叶植物48目,290科,单子叶植物14目,54科。

药用植物学教材被子植物分类部分采用修订的思格勒系统,但有的内容有变动。

4、塔赫他间系统
这是前苏联植物学家塔赫他间(A.Takhtajan)于1954年在其《被子植物起源》一书中公布的系统,他首先打破了传统把双子叶植物分为离瓣花亚纲和合瓣花亚纲的分类;在分类等级上增设了“超目”一级分类单元。

他将原属毛茛科的芍药属独立成芍药科等,都和当今植物解剖学、孢粉学、植物细胞分类学和化学分类学的发展相吻合,在国际上得到共识。

塔赫他间系统经过多次修订,在1980年修订版中,共有28超目,92目,416科,其中双子叶植物(木兰纲)20超目,71目333科,单子叶植物(百合纲)8超目,21目,77科,显得较繁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