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起动机和发电机的技术进展
汽车构造中汽车发动机技术及其新进展探析

汽车构造中汽车发动机技术及其新进展探析汽车作为现代社会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对汽车的性能和燃油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汽车发动机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为汽车的性能和环保性能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将对汽车构造中汽车发动机技术及其新进展进行探讨和分析。
汽车发动机技术是汽车构造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它的性能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汽车的整体表现。
传统的汽车发动机主要有内燃机和外燃机两种,内燃机又可以分为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
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汽车发动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升级,为驾驶者带来更好的驾驶体验。
汽车发动机的原理是将燃料和空气混合后在气缸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做往复运动。
目前,汽车发动机的新进展主要集中在节能环保和性能提升两方面。
在节能环保方面,汽车发动机技术不断向着低排放、高效能的方向发展。
采用新型的燃烧技术和材料,改进传动系统和动力输出系统,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和减少排放。
引入了混合动力技术和电动汽车技术,大幅度降低了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提高了汽车的环保性能。
汽车发动机的性能提升也是汽车构造中的重要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发动机的性能也在不断提升。
采用了涡轮增压技术和双涡管技术,提高了发动机的压缩比和动力输出,使得汽车在保持燃油经济性的具备了更为出色的加速性能和动力表现。
也在材料科学和制造工艺方面做出了新突破,采用了轻量化材料和先进的制造工艺,大幅度降低了发动机的重量和惯性,提高了汽车的动态性能和操控性。
与此汽车发动机技术也在不断融合先进的电子技术。
采用了智能化燃烧控制系统和自适应动力输出系统,实现了发动机的精准控制和动态调整,使得汽车的驾驶性能更为出色。
也实现了智能化的故障诊断和维护系统,使得汽车的维护更为便捷和高效。
汽车起动机及相关技术发展探讨

汽车起动机及相关技术发展探讨作者:谢群英来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年第22期摘要本文从汽车起动机的发展方向与减速型起动机的发动原理出发,进而对我国在汽车起动机技术上的发展研究历程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来结合我国在汽车起动机上所面临的问题,对我国汽车起动机的技术发展前景进行分析、预测与展望。
【关键词】汽车起动机技术发展减速型起动机汽车起动机作为汽车启动系统的关键部位,在汽车的构成和发动上起着重大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汽车对起动机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此引领着一场汽车起动机的技术发展革命。
在应用的需求上,起动机在体积、重量、性能、使用寿命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以此导致人们对汽车起动机的未来发展方向不断的分析与探讨着。
基于此,对汽车起动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了解,在引领技术的革新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汽车起动机的发展方向及相关技术原理在汽车制造技术不断进步的历程中,当前,汽车起动机正在朝着一个小型化、轻量化、自动化的方向迅速的发展着,以此,引领着现代汽车在起动机的应用上体积更小、速度更高、转矩更大。
而这一技术特点,在永磁型起动机、刚性啮合式起动机以及减速型起动机中被广泛的应用着。
同时,在永磁型起动机和刚性啮合式起动机中,其主要安装在车辆比较小的车上,在用量上并不是很大,而减速型起动机,因其发展快、应用广,成为了现代汽车起动机发展的重要方向。
以减速型起动机为例,其发动原理如图一所示。
在图一中,其相关数字的表示分别为:1.蓄电池、2.启动开关、3.启动继电器线圈、4.启动继电器触点、5.电磁开关接线柱、6.起动机主接线柱、7.主触点、8.接触盘、9.吸引线圈、10.保持线圈、11.活动铁芯、12.拨叉、13.复位弹簧、14.单向离合器、15.负载飞轮、16.螺旋花键轴、17.合式减速齿轮、18.主动齿轮、19.电枢、20.磁场绕组。
如图一所示,减速型起动机,在启动开关时,系统中的触点和继电器线圈就得以吸合,此时,保持和吸引线圈中的电路就在接通的同时,开始了启动。
汽车动力系统的最新技术发展趋势

汽车动力系统的最新技术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动力系统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新的技术不仅提升了汽车的性能,还改善了燃油经济性、减少了尾气排放,并增加了驾驶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汽车动力系统的最新技术发展趋势。
一、电动汽车(EV)技术随着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电动汽车已经成为当今汽车动力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
电动汽车通过电池驱动车辆,不产生尾气排放,提供了更环保的交通方式。
此外,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改进,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也在逐渐提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二、混合动力汽车(HEV)技术混合动力汽车将传统燃油发动机和电动机相结合,同时使用燃油和电力来驱动车辆。
这种技术能够在较低的燃料消耗下提供更高的动力性能,并且减少了尾气排放。
混合动力汽车还具有回收制动能量和自动停启功能,提高了燃油经济性。
三、燃料电池汽车(FCV)技术燃料电池汽车使用氢气和氧气作为燃料,通过反应产生电力来驱动车辆。
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零排放、快速充填和远距离续航能力。
虽然燃料电池汽车目前仍然面临氢气供应和充电基础设施的问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预计未来将会取得更广泛的应用。
四、智能化动力系统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动力系统已成为汽车工业的新方向。
通过使用传感器、人工智能和车联网技术,汽车动力系统能够实现更高效的能量利用和更智能的管理。
例如,智能化动力系统可以根据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和路况自动调整动力输出和能耗,以提高驾驶体验和燃油经济性。
五、轻量化技术轻量化技术是当前汽车动力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通过使用轻量材料如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汽车整车重量可以显著减轻。
轻量化不仅能够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性能,还可以减少碳排放和空气污染。
六、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逐渐应用于汽车动力系统。
使用可再生能源来供电,不仅可以减少对传统燃料的依赖,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
汽车动力系统的发展与创新趋势

汽车动力系统的发展与创新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出行的需求日益增加,汽车动力系统的发展和创新趋势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汽车动力系统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创新趋势,并分析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汽车动力系统的发展历程汽车动力系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最早的汽车动力系统采用内燃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蒸汽机和汽油发动机。
蒸汽机虽然能够提供相当的动力,但由于操作复杂以及煤炭和水的需求,逐渐被淘汰。
而汽油发动机由于其节能、高效以及便捷的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主流动力系统。
然而,汽油发动机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燃油消耗和污染产生等,这促使着对动力系统的持续改进和创新。
为了降低燃油消耗和环境污染,人们开始尝试使用混合动力系统,如将汽油发动机与电动机结合使用。
混合动力系统的出现不仅提高了燃油经济性,还降低了尾气排放,成为当今汽车动力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二、当前的汽车动力系统创新趋势当前的汽车动力系统创新主要围绕能源效率、环境友好和智能化方面展开。
1. 改进内燃机:尽管电动汽车的发展势头迅猛,但内燃机仍然是主要的动力选择。
为了提高燃油经济性和降低尾气排放,汽车制造商不断改进和优化传统的汽油和柴油发动机技术。
例如,采用涡轮增压和直喷技术,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和动力输出。
2. 发展电动汽车: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电池技术的进步,电动汽车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
在电动汽车方面,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和充电基础设施等问题是创新的重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更高能量密度和更快充电速度的电池技术,同时也在建设更便捷的充电网络。
3. 探索新能源:除了电动汽车,人们还在探索其他新能源,如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等。
燃料电池汽车利用氢气和氧气进行反应产生电能,并且只排放水蒸气,具有零尾气排放的优点。
太阳能汽车则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是一种非常环保的选择。
4.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汽车动力系统带来了更多创新机会。
汽车起动机及相关技术发展探讨

随着技 术的发展,现代汽 车对起动机提 出了新 根据 我 国汽 车 行业 标 准 ,其 对 我 国汽 车 起 的要 求,以此引领 着一场汽车起动机的技术发 动机 在 性 能 和 型 式 的 实 验 方 法 上 均 做 了要 求 。 展革命 。在应 用的需求上,起动机在体积、重
量 、性 能 、使 用寿 命 上 都 发 生 了 很 大 的 变 革 , 以此 导 致 人 们 对汽 车 起 动 机 的 未 来 发 展 方 向 不 断 的分 析 与探 讨着 。 基 于 此 , 对 汽 车 起 动 机 的 其 中 ,起 动 机 在 不 同 负 载 转 矩 下 的 电压 、电流 、
定 要 采 用 新 的材 料 、新 的结 构 ,提 高 功 率 的
转速等参数,起动机的特性 曲线 、额定功率等 均有具体的操作和实验方法 ,而这些方法 的出 台都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尚未充分发展和大
密度 , 并将发动机的输 出功率和转矩进行增大, 使功率 的密度得 以提高 。
( 3 )伴 随 环 保 力 度 的 不 断 加 大 , 永 磁 减
时 还 对 起 动 机 的 其 他 问题 给 予 了详 细 的 解 释 。 I关键 词 】汽 车 起 动 机 技 术 发 展 减速 型起 0年 ,王秀和 、王欣利等人分别采 取T UB E和遗传算法 ,对永磁起动机的磁极在 分 析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了优 化 设 计 和 计 算 ,随 之 , 根据 这一优化和计算原理,起动机系统得到 了 全 目标 、 全 性 能 的优 化 设 计 和建 模 。
断 的 扩 大 , 那 么 , 起 动 机 的 功 率 也 将 会 在 < 1 . 0 Kw> 9 . 0 Kw 的 范 围 内 有 所 发 展 。此 时 , 以 小 功 率 起 动 机 为 主 的时 代 将 会 被 永 磁 直 驱 式 的
汽车起动机-发电机发展分析与探讨

起初 , 在 轿车 中安装 发 电机是 为 了给 电池 充 电并 获 取 较 大 的输 出 电流 。2 0世 纪初 , D y n a m o直 流 型 发 电机 出现并 盛行 半个世 纪 之久 , 直到 1 9 6 0年之 后 , 全 球 发达 国家 的轿车 拥 有量 大 幅提 高 , 机 车 在城 市
中低速运转时间较长 , 同时机车起动次数增加, 因此导致蓄电池常常蓄不足 电量 , 所以对直流型发电机 提 出更高要求 , 要求其不仅能输出更大功率 , 还要缩短蓄 电池充满电所需时长。这一情况增加了电机在 发动机内安装的难度 , 因为发 电机体积与重量增加 了。同时 , 汽车产业在不断 向前发展 的进程 中 , 对发 动机转速的可变动范围的要求也越来越大。在发动机高速运转的情况下 , 发电机换 向比较 困难且换向 器和电刷之间会产生大量的火花 , 还可能导致发 电机难 以正常运行。所 以, 为适应现代机车的发展需 求, 交流型发电机开始登上舞台, 直流型发电机逐渐退出市场。交流型发电机比直流型发电机有更多更 好 的变现 , 不仅能保持体积小巧 、 重量轻盈 、 比功率大、 使用年限长, 同时还有 良好 的低速充电性能 , 因此 被广 泛应 用 。 近几十年来 , 汽车产业迅猛发展 , 交流型发电机也随之不断改进与变革。比如 : 最初的触点与 晶体 管式的电压调控装置比较大 , 难 以和发电机配套工作 , 但是集成 电路电压调控装置 出现后便改变了这一 状况 , 因为它有更小的体积以及更加优秀的功能 。再有 , 6管硅整流型发 电机到 8 管硅整流型发电机 的
组合 式起动枳/ 发 电机 装置 。
关键词 : 汽车; 起 动机 ; 发 电机 ; 结构 特征 中 图分 类号 : U 4 6 4
汽车起动机和发电机再制造

汽车起动机和发电机再制造作者:杨皓来源:《装备维修技术》2020年第11期摘要:近年来国内涌入了大量先进的再制造技术理念,形成了当今的再制造工艺以及再制造工程。
通过数年时间的研发与实践,我国工业领域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再制造流程体系,保证了再制造技术的应用效果,大幅提升了工业领域的经营效益。
截止目前,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增长,同时也为国内带来技术革新的契机,在经济与理论的双重支持下,再制造工程获得了相对良好的推广环境以及应用空间。
关键词:汽车起动机;汽车发电机;再制造技术引言:我国再制造工程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愈发深入,并且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应用成效。
再制造工程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特种制造技术,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具有丰富前瞻性的全新技艺,再制造工程完全符合我国近年来一直在倡导的绿色发展、低碳环保、原材料回收利用以及节能减排等发展观念,所以,在符合国情的前提条件下,再制造工程无疑具有先天性的发展优势,较之其他生产工艺更容易融合国内市场。
1再制造技术概述再制造技术,英文名称Remanufacture-Technology,该技术通过对废旧机器或超寿命使用机器实施高技术修复和改造,并且保证经过再制造的机械在正常运作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安全或者性能问题。
再制造以旧机器为基础,通过再制造工艺生产加工出的旧机器不会存在任何的性能与安全问题,并且其在工作质量或者工作效率上达到或超过新品[1]。
2再制造技术对汽车行业在国内的发展状况我国从2005年开始自主研发再制造工程之后,政府部门便陆续颁布了多个相关发展规划文件以及管理章程,以此体现出我国对再制造技术运用与发展的充分重视。
2005年-2009年间,国务院分别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以及《循环经济促进法》,其中《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曾明确指出中国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无条件地全力支持再制造技术推广与应用,同时将在国内各地区大量挑选循环经济试点,在循环经济试点中大力发展再制造工程,而后续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再一次反复强调了中国重视发展再制造工程的意愿及决策,并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所提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贯彻落实。
起动机发展现状

起动机发展现状起动机是一种用于启动内燃机的装置,它在发动机启动之前提供起动能量,使发动机能够正常运转。
起动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创新,现如今起动机已经成为现代内燃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起动机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起动机最早出现在汽车领域,起初使用的是手摇起动器,需要人工通过转动手柄来启动发动机。
然而,手摇起动器存在操作繁琐、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因此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快速启动的需求。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起动机逐渐取代了手摇起动器。
电动起动机通过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能够实现自动启动发动机,极大地方便了驾驶员的操作。
汽车起动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新阶段。
电动起动机已经成为主流,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电动机带动飞轮转动,从而带动曲轴转动,实现发动机的起动。
与传统的电动起动机相比,新一代电动起动机在功率输出、响应速度和可靠性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同时,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使得起动机的性能更加优越。
例如,通过与车辆电子控制单元(ECU)的联动,起动机能够实现自动启停功能,即在车辆停止行驶时自动关闭发动机,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和排放。
除了汽车领域,起动机在其他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航空领域的飞机起动机采用了涡轮起动机,利用喷气式发动机排放的高压气流带动涡轮旋转,从而实现发动机的起动。
此外,工程机械、船舶等领域也都有各自适用的起动机类型。
未来,起动机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提高性能、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
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电动起动机将进一步发展,提升功率密度和效率,以满足电动汽车对于起动性能和续航里程的需求。
另一方面,起动机的智能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通过与车辆的其他系统进行联动,实现更加智能高效的起动控制。
总结起来,起动机作为内燃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创新,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从手摇起动器到电动起动机,再到如今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起动机,起动机在汽车和其他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ion of automotive starter and generator D1 EN G Y in-bei, 2DEN G bin
( 1. Zheng zho u U niver sity , Zhengzhou 450052, China; 2. U niver sity of Shanghai for Sic & T ech. ,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T he constr uct ion featur 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uto mot ive star ter and g enerat or is outlined in this paper . T echno lo gy pr og r ess o f the st arter and t he g enerat or signify advancement of mo der n aut omo bile, the aim t o rea lizing lo w oil consumption, high efficiency , hig h reliability , miniaturiza tio n and lightening etc. KEY WORDS: Star ter ; Gener ator ; Auto mobile; R eview
最近, 为解决城市客车普遍存在的低速运转导 致蓄电池放电频繁的缺点, 郑州大学研制成 6 相绕 组、串/ 并自动切换的 17 管发电机( 2004 年 9 月已 获国家专利) , 成功解决了零电流转速偏高、蓄电池 使用寿命短等关键问题。
随着汽车用电量需求的增加, 如空调用电、燃料 ( 下转第 93 页)
近 30 年来, 随着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 车用交 流发电机的结构、功能、品种均有很大改进和革新。 例如原来用的触点式的晶体管式电压调节器, 体积 较大, 与发电机只能分离配套使用。而集成电路调压 器的成功研制, 能内置于发电机装成一体, 有利于小 型轻量化。不仅能调压, 还具有发出各种警报信号的 诊断功能。又如早期使用的 6 管硅整流发电机, 为利 用谐波电流增加功率而改用为 8 管发电机。继后, 又 增加 3 只小功率、专为励磁电路提供激磁电流用的 辅助二极管, 发展成 11 管发电机( 如桑塔纳轿车及 丰田微型客车等用的电机) 。
1. 2 单向离合器
离合器的作用是: 驱动齿轮( 小齿轮) 只在起动 时与飞轮齿圈啮合, 并将电动机的转矩及时传给飞
收稿日期: 2005- 01- 26
轮, 而其余时间保持分离状态。发动机起动后, 当飞 轮转速超过电机转速时, 能自动切断飞轮与转子的 联系, 使发动机的转矩不会反传给起动机, 以避免电 枢超速运转而损坏。 1. 3 控制开关
图 2 起动机轻量化的进程
进入 70 年代后, 基于寒冷地区的自起动以及更 轻量化的目的, 出现了将减速装置内置于电动机与 小齿轮之间的行星齿轮减速式起动机, 图 3 为现在 小轿车中最常用的行星齿轮减速装置。到 80 年代, 开始对电动机部分加以改进, 采用永磁励磁的起动 机问世。当时以铁氧体为永磁材料的一般电动机已 普及, 但应用于起动机时尚须在结构上作改进。
1 汽车起动机简介
起动机的基本功能是将蓄电池给予的电能变换 为旋转力的机械能, 并通过飞轮齿圈( 环形齿轮) 达 到发动机起动时所需的转速。汽车起动机实际上是 由直流电动机、带齿轮的单向离合器和控制开关三 部分组成。
1. 1 直流电动机
首先, 作为产生旋转力的电动机, 特别在一些大 功率的汽车发动机上, 多数采用以串励为主的复激 式直流电动机, 可适应变化较大的负荷。电动机中的 并励磁场线圈在电源电压不变时, 其激磁电流变化 小, 磁密变化也较小, 有利于保持电机的转速平稳。 而当负荷增加时, 由于串励磁场线圈可增加电动机 的原有磁通, 产生较大的转矩, 转速下降。也即, 在低 转速下转矩很大, 随着转速的升高, 转矩逐渐减小。 这 一“软”的机械特性很适合汽车发动机的起动要 求, 可保证安全可靠地起动发动机。
作者简 介: 邓 隐北( 1937- ) , 男, 教授, 从 事电机 教学及 科研工作。
b) 内扇型 图 6 交流发电机的冷却
交流发电机通常是由发动机驱动的部件, 从机 械上讲也属于发动机的负荷。交流发电机效率提高, 有利于直接燃料费用的降低。一般, 交流发电机效率
— 93 —
飞轮用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动机系统设计 王正平 徐衍亮
动系统, 文章给出了这种电机的结构特点, 对其控制 系统进行了调试, 给出了合理的参数, 并且给出样机 及实验结果。为进一步进行飞轮系统的研究奠定了 基础。
参考文献
[ 1] 徐 衍亮. 空间飞行器用高速飞轮 系统电磁设计 计算研究[ M ] .
a) 外扇型
如提高 30% , 燃料的消耗可改善 1% 。近年来, 双内 风扇、双风道式交流发电机崛起, 它依靠转速的提高 和冷却的改善, 使发电机体积显著缩小, 性能不断提 高。
目前, 发电机效率不断改善的水冷式交流发电 机问世, 有效解决了燃料费用上涨、用电需求增大等 问题。该水冷式交流发电机对其发热部件( 定子线 圈、二极管等) , 若利用发动机的冷却水可能更有效。 而且, 与原来比较不需要冷却风, 也能明显降低起因 于转子旋转的风噪音。故在高级轿车上的应用正不 断扩大。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3. [ 2 ] 刘 胜 利, 刘 宁 宁. 无 位 置 传 感 器 的 直 流 无 刷 电 机 控 制 器
M L4425 及其应用( 2) [ J] . 电 源技术应 用, 2002, 5( 9 ) : 452456.
作者简 介: 王 正平( 1980- ) , 男, 山东 德州人, 硕 士研究 生, 研究方向是电机与电器。
汽车起动机和发电机的技术进展 邓隐北 邓彬
汽车起动机和发电机的技术进展
邓隐北1, 邓 彬2
( 1. 郑州大学, 郑州 450052; 2.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200093)
摘 要: 概述了汽车起动机和发电机的结构特点及发展历程。起动机和发电机的技术进步标志着现代汽车的先进 性, 旨在实现低油耗、高效率、高可靠性和小型轻量化等性能。 关键词: 起动电机; 起动发电机; 汽车; 综述 中图分类号: T M 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6848( 2006) 01-0089-02
图 3 采用行星齿轮减速的起动机
为了达到上述串复励直流电动机的“软”特性, 设计出图 4 所示配置辅助磁极的磁场结构。在辅助 磁极部位, 电枢内产生的电枢反应( 由流入电枢的电 流产生的磁场) 增强, 因而增加了大电流区的转矩; 另方面, 在转速增加的小电流 区, 这一增磁作用减 小, 电机因平均磁通的减少而进入高速旋转。此外, 当负荷增加, 电流增大时, 由于电枢反应的磁场会削 减磁铁的能量, 导致永磁体的退磁, 这可从材料上选 用抗去磁能力( 矫顽力) 大、磁能积高的钕铁硼等稀 土永磁材料来解决, 此后, 结构上无大的变化。但扩 大传动比、减小电动机直径、缩短总长度; 绝缘材料、 永磁材料的高性能化等, 以实现起动机的小型轻量
— 89 —
微电机 2006 年 第 39 卷 第 1 期( 总第 148 期)
当时, 采用比一般材料费用高的铝, 是因为 模铸技 术的进步; 后工序中切削加工的效率高; 变形测 量仪表的精度高; !应力测定技术水平提高等周边 技术因素所决定的。起动机轻量化的进程如图 2 所 示。
化这一发西田, 尤已, 高野, 雅美, 自动车电 装品 技术变迁. 日本“电学 志”123 卷 8 号, 2003, 523- 526.
[ 2] 郑仁 , 朱顺泉编. 汽 车电动机、发电机 结构与维修[ M ] .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2.
[3] 胡明义. 汽车交流发电机结构原理与检修[ M ] . 北京: 北京理工 大学出版社, 2001.
( 上接第 90 页) 系统的电子化、排气的净化处理、电动执行机构的增 多及其用电等, 输出电流增大, 致使交流发电机的发 热量增加。内置的二极管及调压用半导体, 将处于更 苛刻的温度环境下。因此, 如何更有效地冷却发电机 成为重要的课题。致力于冷却的研制一直未曾间断, 其典型实例如图 5 所示。原来是采用装在皮带轮一 侧的外风扇冷却( 外扇型) , 但从 1980 年以后, 比较 流行将小型风扇配置于转子两侧的内扇型。由于皮 带轮传动比的增大, 在更高的转速下, 发电机效率和 冷却效率均同时得到提高。
— 90 —
图 4 永磁励磁的磁场结构
3 交流发电机
最初装在汽车上的发电机, 旨在给蓄电池充电, 勿需过大的输出电流。1905 年一种被称为 dynam o 的直流发电机, 形成主流达半个世纪。迄至上世纪 60 年代, 世界发达国家的汽车显著增加, 城市低速 行驶时间较多, 起动次数频繁, 蓄电池经常处于放电 工况, 故要求直流发电机既要提高输出功率, 又要满 足汽车低速时向蓄电池充电。这就势必增加发电机 的体积和重量, 从而导致在发动机上安装困难。此 外, 现代汽车的发展, 要求发动机转速变动范围大, 如果直流发电机在低速能达到充电要求, 那么当发 动机高速时其转速会很高, 致使换向困难, 电刷与换 向器之间的火花很大, 甚至使发电机不能正常工作。 因此, 传统的直流发电机不能适应现代汽车的需要, 而逐渐被交流发电机所取代。交流发电机与直流发 电机比较, 体积小、重量轻、低速充电性好、火花小、 比功率( W/ kg ) 大、使用寿命长, 因而迅速被推广。
4 结 论
汽车电气部件的改进是建立在材料技术、加工 技术、电子技术以及有效利用计算机分析技术等基 础之上的。没有这些相关技术的进步, 就不能实现汽 车部件的更新发展。这是每个汽车用户所期盼的, 也 是社会的广泛需求。起动机、交流发电机等汽车部件 的不断改进、完善, 将大力促进汽车工业 的蓬勃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