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人体三个功能系统的特点。
①磷酸原系统功能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类等中间产物。
②乳酸能系统功能特点:供能总量比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氧气,终产物是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
③有氧氧化系统供能特点: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持续时间很长,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
试述糖与脂肪的代谢特点,运动中糖作为能源物质为什么优于脂肪?答:⑴糖与脂肪的代谢特点:糖在满足不同强度运动时,既可以有氧分解功能,也可以无氧分解供能,在参与供能时动员快、耗氧少、效率高;脂肪只能有氧分解供能,在参与供能时动员慢、耗氧大、效率低。
⑵由于糖和脂肪上述不同的代谢特点,对于长时间耐力运动主要依靠脂肪氧化供能,而短时间大强度的剧烈运动,脂肪的分解受抑制,糖成为主要供能物质,糖代谢的利用增强,血乳酸水平可显著增高。
总之,运动时脂肪供能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减少,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糖的供能则相反。
因此,糖作为能源物质优于脂肪。
糖是肌肉活动时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比较肌肉三种收缩方式特点,指出他们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
答:⑴缩短收缩的特点:①肌肉起止点靠近②肌肉做正功在体育实践中,缩短收缩是实现身体各种环节的主动运动,改变身体姿势,加速跑等原动肌活动的主要收缩形式。
⑵拉长收缩的特点:①肌肉起止点远离②肌肉做负功在体育实践中,拉长收缩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
⑶等长收缩的特点:①肌肉长度不变②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在体育实践中,等长收缩对运动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姿势起重要作用。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特点是什么?答:①化学传递②兴奋传递是节律1对1的③单向传递④时间延搁⑤高敏感性,易受化学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是什么?答:①电传导②生理完整性、绝缘性③双向传导④不衰减、快速传导⑤相对不疲劳兴奋性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征,称兴奋性。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绪论名词:1,人体生理学: 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生殖稳态4、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7、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8、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9、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填空:1.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新陈代谢、应激性、兴奋性、适应性、生殖)五方面的基本特征.2.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3.(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物体的活动也将结束.4.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性)5.可兴奋组织有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分别是(兴奋和抑制)6.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_(应激性)7.生物节律分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超日节律)判断:1.人进入高原长期居住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显着增多。
是人体对环境变化适应的结果。
(对)2.生殖是通过两性的交配实现的。
(错)3.细胞外液是人体生存的外环境(错)4.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对)5.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准确,体液调节的特点一般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对)思考题:*****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第一章:骨骼肌机能、名词:肌小节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填空:1.人体内的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运动生理学是体育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和调节机制。
对于考研学生来说,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复习重点,能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本质和运动对人体的影响,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本文将从细胞能量代谢、心血管生理学、肌肉生理学和运动训练适应性等方面介绍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的复习重点。
一、细胞能量代谢细胞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三大能量系统:磷酸化合物能量系统、无氧酵解能量系统和有氧氧化能量系统。
1. 磷酸化合物能量系统磷酸化合物能量系统是人体在高强度、短时间运动中产生能量的主要途径。
它通过肌肉中的肌酸磷酸化反应,将肌酸和ATP转化为肌酸酸和ADP,释放出能量。
2. 无氧酵解能量系统无氧酵解能量系统是人体在中等强度、中等时间运动中产生能量的途径。
它通过糖酵解反应,将糖分解成乳酸来产生能量。
3. 有氧氧化能量系统有氧氧化能量系统是人体在低强度、长时间运动中产生能量的主要途径。
它需要氧气参与,通过氧化糖类、脂类和蛋白质来产生能量。
二、心血管生理学心血管生理学是研究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和调节机制。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中的心血管生理学重点主要包括心脏的构造和功能、血管的调节和心血管适应性等方面。
1. 心脏的构造和功能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泵血。
了解心脏的构造和功能,对于理解心脏病理生理和运动对心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 血管的调节血管的调节主要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个方面。
神经调节主要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控制,体液调节主要由血压和血容量调节系统参与。
3. 心血管适应性心血管适应性是指人体在长期运动训练过程中对心血管系统的调整和适应。
常见的心血管适应性包括心肌增厚、心肌肥大和心肌纤维数量的改变等。
三、肌肉生理学肌肉生理学是研究骨骼肌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科。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中的肌肉生理学重点主要包括肌肉的结构、肌肉收缩和肌肉适应性等方面。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
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7、能量代谢的整合;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能量的来源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运动生理学》复习参考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参考资料一、名词解释;1、时值:是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2、基强度:当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样延长,都不能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最基本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3、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静息时细胞膜处出于某种极化状态,表现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
反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电位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
4、肌肉收缩:(一)缩短收缩:张力大于外力(二)等动收缩:张力等于外力(三)拉长收缩:张力小于外力★5、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果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
(维持躯体的基本姿势)6、屈肌反应:当皮肤或肌肉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的回撤★7、贫血: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或)红细胞积压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
8、肌电图:记录深层肌肉电活力。
(有损伤,有痛苦)9、受体:在生物膜、细胞浆、细胞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能有选择性的识别递质和活性效应器。
10、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11、博出量:一次心脏博动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12、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充盈量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3、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
★14、最大吸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15、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二、简答题:1、为什么最适初长度时肌肉产生最大张力?因为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因素主要有肌源性和神经源性两类,肌源性生理因素又包括关节运动角度、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和肌肉初长度,在神经源性因素与其他生理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粗,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因而其作用的横桥数目最多,所以最适初长度时肌肉产生最大张力。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必背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必背研究必备欢迎下载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必背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新陈代谢: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
3、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受其支配的肌肉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4、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5、兴奋:是指活组织在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可传播的,同时有电活动变化的生理过程。
6、膜电位(跨膜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膜电位,膜电位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7、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能产生可传播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8、体液:是体内所有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60~70%。
9、人体内环境:人体的细胞是浸泡在细胞外液之中的,细胞外液就是细胞生活的环境,为了区别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所以把细胞外液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10、红细胞的比容:人体内血细胞与血浆的容积比例称为比容,由于血细胞中红细胞占绝大多数故称红细胞比容。
11、渗透压: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浓度低的溶液向浓度高的溶液一方扩散,这种扩散的压力称渗透压,即渗透吸水力。
12、碱贮备:血浆中重要的缓冲物质是碳酸氢钠,它能缓冲酸性物质,所以用碳酸氢钠来表示体内缓冲酸的碱性物质贮备量叫碱贮备。
13、运动性贫血:由于激烈的运动训练,引起体内血液中红细胞数值和血红蛋白含量临时性明显下降,出现贫血现象,称为运动性贫血。
14、自动节律性:心肌具有自动地,按一定节律产生兴奋的能力。
15、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16、心输出量:心室在每分钟内泵出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主要指左心室每分输出量。
17、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18、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血压一般指体循环中肱动脉血压而言。
运动生理学的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
2.体重:是人体各部分(骨骼,骨骼肌,关节,韧带,脂肪组织等)的总重量,即以重量为单位的人体各组成成分的总和。
3.体质指数:是体重(千克)与身高(米)平方的比值。
是肥胖诊断指标之一4.运动性免疫抑制:在长时期的大强度运动训练的影响下,机体免疫系统可出现明显的免疫功能抑制现象,表现为免疫功能下降,对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染率上升。
所以将这一种由于运动为诱发的免疫功能降低现象称作运动性免疫抑制。
5.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并排除“非己”成分以保持机体安全的一种生理功能。
6.非特异性免疫:人体对抗性异物的抵抗力,有些是天生具有的,记载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经遗传获得的,称为先天性免疫,因其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故,称为非特异性免疫7.抗原: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并产生抗体的物质。
8.抗体: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所分泌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9.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发育分化的场所10.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体,接受免疫细胞的组织11.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所激发的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称为免疫应答(免疫反应)。
12.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13.肌肉横断面积:指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面积,由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决定。
14.静力性力量练习:肌肉在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它使身体维持或者固定于一定得位置和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15.动力性力量练习:根据肌肉动态收缩形式的不同,分为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力量、等速肌肉力量和超等长肌肉力量等16.最大肌肉力量:通常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17.离心练习: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力量训练方法18.超等长练习: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惊醒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方法19.等长练习:肌肉收缩而长度不变的对抗力的力量训练方法20.等张练习:肌肉进行收缩缩短和放松交替惊醒的力量练习方法21.需氧量: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
运动生理学知识考试重点

运动生理学知识考试重点1,P5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同化过程:生命不断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自身物质的过程;异化过程:生命体不断将自身物质进行分解,被把分解的物质排出体外,同时释放能量供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兴奋性:生命体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地特性。
可兴奋组织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1,有相对静止状态转为相对活跃状态或兴奋性由弱变强即兴奋活动,2,又活跃状态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兴奋性由强变弱即抑制活动应激性:机体或活动性组织对I周围环境的变化具有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适应性和生殖:与环境相适应,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2,P24肌丝的分子组成:粗肌丝和细肌丝。
粗肌丝:有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 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
3,P37骨骼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粘滞性。
...........骨骼的物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
........(兴奋性必须给一定的刺激,刺激的条件:一定的刺激强度,一定的刺激时间,一定刺激强度的变化率.)4, P68血液理化特性:一:颜色和比重,颜色决定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动脉血含氧多呈鲜红色,静脉含氧少呈暗红色。
二:黏滞性:取觉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另外还有血细胞的形状表面结构,内部状态等。
三: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对水在体内各部体液中的分布具有重要最用。
四;酸碱度:正常人体的PH:7.35~7.45 平均值为7.4 血浆中的主要缓冲物质;碳酸氢钠,碳酸,红细胞中的主要缓冲物质:碳酸氢钾血液中对血浆碳酸和碳酸氢钠最为重要。
血液中的主要缓冲物质是碳酸氢钠,5,P70红细胞的作用;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缓冲血液中的酸碱度。
6,P92心肌的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7,P99每搏输出量:心室每次收缩摄入动脉血的血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三个功能系统糖与脂肪代谢特点糖优于脂肪肌肉三种收缩方式人体三个功能系统的特点。
①磷酸原系统功能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类等中间产物。
②乳酸能系统功能特点:供能总量比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氧气,终产物是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
③有氧氧化系统供能特点: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持续时间很长,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
试述糖与脂肪的代谢特点,运动中糖作为能源物质为什么优于脂肪?答:⑴糖与脂肪的代谢特点:糖在满足不同强度运动时,既可以有氧分解功能,也可以无氧分解供能,在参与供能时动员快、耗氧少、效率高;脂肪只能有氧分解供能,在参与供能时动员慢、耗氧大、效率低。
⑵由于糖和脂肪上述不同的代谢特点,对于长时间耐力运动主要依靠脂肪氧化供能,而短时间大强度的剧烈运动,脂肪的分解受抑制,糖成为主要供能物质,糖代谢的利用增强,血乳酸水平可显著增高。
总之,运动时脂肪供能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减少,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糖的供能则相反。
因此,糖作为能源物质优于脂肪。
糖是肌肉活动时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比较肌肉三种收缩方式特点,指出他们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
答:⑴缩短收缩的特点:①肌肉起止点靠近②肌肉做正功在体育实践中,缩短收缩是实现身体各种环节的主动运动,改变身体姿势,加速跑等原动肌活动的主要收缩形式。
⑵拉长收缩的特点:①肌肉起止点远离②肌肉做负功在体育实践中,拉长收缩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
⑶等长收缩的特点:①肌肉长度不变②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在体育实践中,等长收缩对运动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姿势起重要作用。
兴奋激素牵张反射兴奋性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特点是什么?答:①化学传递②兴奋传递是节律1对1的③单向传递④时间延搁⑤高敏感性,易受化学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是什么?答:①电传导②生理完整性、绝缘性③双向传导④不衰减、快速传导⑤相对不疲劳兴奋性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征,称兴奋性。
什么是牵张反射?举例说明牵张反射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答: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拉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①牵张反射的主要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站立姿势,增强肌肉力量,肌肉在收缩前适当受到牵拉亦可以增强其收缩的力量。
②例如投掷时的引臂动作、起跳前的膝屈动作,都是利用牵拉投掷和跳跃动作的主动肌,刺激其中的肌梭,使其收缩更加有力。
③为了能更大的增加肌肉力量,在牵拉与随后的收缩之间的延搁时间越短越好,否则牵拉引起的增力效应就将消失。
何谓激素,简述激素作用的共同特征。
答: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共同特征:①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②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③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④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血氧饱和度肺活量呼吸血氧饱和度指血液中Hb与氧结合的程度,即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其主要由氧分压所决定。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为肺活量。
其为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答:①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②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体中,总有一部分不能进行交换的气体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的呼吸道内,这一部分空腔为解剖无效腔。
③从气体交换的角度考虑,真正有效的通气量是肺泡通气量,其计算公式如下: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次/分),即在运动过程中当呼吸频率过快时,气体将主要往返于解剖无效腔,而真正进入肺泡内的气体量却很少。
所以从提高肺泡气体更新率的角度考虑,增加呼吸的深度是运动时呼吸调节的重点。
④适当的呼吸深度既能节省呼吸肌工作的能量消耗,又能提高肺通气量和气体交换率。
所以说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要好。
何谓呼吸,有那几个环节构成?答: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呼吸。
呼吸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
试述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其调节机制。
答:⒈运动过程中肺通气量的变化规律⑴运动开始后,通气量立即快速上升,随后出现持续的缓慢的上升,随后达到一个平稳水平;运动结束时,肺通气量同样是先出现快速下降,随后缓慢地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
⑵在运动强度较低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呼吸深度(潮气量)的增加;而在进行剧烈运动时,肺通气量的增加则主要是靠呼吸频率的增多来实现的。
⒉运动式呼吸变化的调节运动中肺通气的快速增长和减少期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运动中肺通气的慢速增长和减少期则是体液和温度调节的结果。
心脏动脉血压静脉回流心肌生理特性运动员心脏评价心脏泵血功能的常用指标?答:①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②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③心里贮备④心脏做功量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①每搏输出量如果搏出量增多,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收缩压明显升高;而由于收缩压升高,又会使血流加速,心舒期流向外周的血液相对增多,心舒末期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液增加并不多,故舒张压升高不多,脉压增加。
反之亦然。
②心率心率加快时,心舒期明显缩短,使流向外周的血液减少,心舒末期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液增加,因而主要使舒张压升高。
故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二者成正比关系。
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加,则心舒期流向外周的血液减慢,心舒末期存留在心血管中的血液增多,舒张压升高。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具有很好的弹性,能缓冲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使收缩压不致太高,舒张压不致太低,脉压减小。
老年人由于血管硬化,弹性减退,故脉压增大。
⑤循环血量只有在人体失血过多或严重脱水时,循环血量大幅度减少,会使动脉血压降低。
简述静脉回流的影响因素答:①心脏收缩力量如果心脏收缩力量强,射血时心室排空完全,剩余血量少,中心静脉压低,那么,其抽吸心房和大静脉内血液流回心室的力量就越大,静脉回流的量就多,反之少。
心收缩力是静脉回流的原动力。
②体位改变当身体由卧位转为直立位时,由于血液的重力作用,回心血量减少。
如果站立时间过长,会使下肢和腹腔静脉容纳血量增多,回心血量减少。
反之,人由直立位转为卧位时,由于血液失去了重力的作用,静脉回流将加速。
体位对静脉回流的影响,在高温环境和体弱者身上更明显。
③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当肌肉收缩时,会挤压肌肉内的静脉血管,使静脉回流加速;当肌肉舒张时,静脉内压力降低,有利于微静脉和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流入静脉,使静脉充盈。
骨骼肌的这种节律性的收缩与舒张,犹如对静脉内的血液起着泵的作用,称为“静脉泵”或“肌肉泵”。
④呼吸运动呼吸运动会影响中心静脉压,进而影响静脉回流量。
吸气时胸内压降低即负压增大,有利于静脉回流;呼气时则相反;而在憋气时,由于胸内成正压,使静脉回流受阻,常表现为面红耳赤,如果憋气时间过长,会导致心输出量大幅减少,脑部供血不足,出现晕厥。
心肌有何生理特性?答:①兴奋性②自动节律性③传导性④收缩性运动员心脏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答:运动员心脏由于长期的运动训练,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形态、结构和机能3个方面:⑴运动型心脏肥大:运动员心脏肥大是运动心脏的主要形态特征,其肥大程度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通常呈中等程度肥大。
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心脏肥大表现为全心扩大,伴有左心室室壁厚度的轻度增加,又称离心肥大。
而力量项目的运动员心脏肥大主要是心室厚度增加,心腔容积的扩大不明显,称为向心性肥大。
⑵在运动员心脏外部形态改变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良好的适应。
表现为:心肌纤维直径增粗,肌小节长度增加,毛细血管增多变粗,线粒体增多变大,氧弥散距离缩短,线粒体内的ATP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含量与活性提高,心肌细胞膜上的脂质分子改变,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心肌细胞内的特殊分泌颗粒增多,心肌细胞的上述结构重塑,使心肌肥大的同时,其内部的血液供应和能量的产生能与之匹配,从而大大提高了心脏的泵血功能。
⑶运动员心脏由于其形态、结构方面的良好变化,最终导致其功能能力显著增强。
表现为:安静时,心跳徐缓有力,心率明显慢于一般人;在定量符合运动时,运动员心脏高度节省化,心率较慢;而在极量负荷运动时,运动员心脏则表现出它所特有的高功能,高贮备。
一般人的心理贮备只有20~25L/min,而运动员可达35~40L/min。
由于其心泵功能的大贮备量,使得他们在运动中具有较大的潜力。
酸碱平衡体能运动处方肌肉力量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血液缓冲体系、肺、肾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以及比例,维持体液PH恒定,称为碱性平衡。
何谓体适能?它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答:体适能是指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劳,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体适能包括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
健康体适能包括有氧体适能、肌适能、身体成分和柔韧素质。
技能体适能主要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间等。
何谓运动处方?其四要素是什么?答:运动处方是健身活动者进行身体活动的指导性条款,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式确定其活动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
运动处方的四要素为: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时间。
何谓肌肉力量,简述肌肉力量训练的原则答:运动生理学将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
力量训练的原则:①超负荷原则: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
②专门性原则:在训练过程中,肌肉活动的性质、模式及方法对神经系统协调能力以及局部肌肉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力量训练过程中肌肉活动的类型、能量代谢、收缩速度、动作结构以及练习部位应尽量与专项力量和专项技术的要求相一致。
③安排顺序原则:在指在一次训练课中,应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
因为小肌群在力量训练中较大肌群容易疲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肌群乃至身体整体的工作能力。
还有多关节肌肉训练在前,单关节肌肉训练在后。
④训练节奏原则:力量训练强度、负荷量和训练频率应符合训练与比赛计划的要求。
在年度周期计划中,力量性运动项目准备期的力量训练量较大,训练强度较低,以刺激肌肉体积增加;而在随后的力量训练期和比赛期,力量训练的量减小,训练强度增大,以提高肌肉力量或爆发力。
此外,力量训练频率应符合力量增长规律,下一次力量训练尽可能安排在前一次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长高峰期进行。
氧亏最大摄氧量长跑中出现难受感觉超量恢复运动性疲劳氧亏在运动过程中,机体吸氧量满足不了机体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