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手足口病培训材料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幼儿园安全培训记录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分享

幼儿园安全培训记录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分享

幼儿园安全培训记录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分享本次幼儿园安全培训主题为预防手足口病,为了保障幼儿的健康与安全,特别邀请了专业医生就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进行了分享。

以下是培训记录的内容回顾与总结。

I. 手足口病简介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接触和污染物传播。

典型的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脚口周围皮疹等。

手足口病在幼儿园中流行较为常见,因此幼儿园的教职工有必要加强手足口病的预防意识。

II. 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职工要加强对幼儿的卫生习惯的教育,包括经常洗手、正确使用肥皂、避免接触污染物等。

同时,要注意婴幼儿或年龄较小的幼儿,特别需要家长的配合,共同营造清洁卫生的环境。

2.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洁和消毒幼儿园各个区域,特别是公共场所,如教室、食堂、卫生间等。

使用含氯消毒剂,可有效杀灭病毒,预防病情的扩散。

3.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幼儿园要组织开展手足口病的预防教育,向幼儿家长传达预防知识,提高家长和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4. 隔离感染源,控制传播途径若出现手足口病病例,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将感染者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同时,加强对玩具、床上用品等物品的清洁消毒工作。

III. 预防手足口病的具体操作1. 空气传播- 平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 教室、卫生间及公共区域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2. 食物污染- 蔬菜和水果要洗净消毒后再食用,避免生食。

- 做饭前要洗手,保持厨房环境整洁。

3. 直接接触传播- 接触病儿后,要及时清洁双手。

- 避免与病儿共用餐具、毛巾、玩具等个人物品。

4. 粪-口传播- 家长要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是便后要洗手。

- 幼儿园要建立良好的手卫生制度,监督幼儿定期洗手。

通过本次培训,我们深入了解了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以及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作为幼儿园的教职工,我们将积极贯彻落实这些预防知识,加强幼儿园的环境卫生管理,提高幼儿和家长的预防意识,确保幼儿园的安全与健康。

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认识手足口病》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认识手足口病》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认识手足口病》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材第四章《传染病的预防》,详细内容为认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幼儿园小朋友由于抵抗力较低,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小朋友了解手足口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手足口病的症状,知道这是一种传染病。

2. 学会预防手足口病的基本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足口病症状图片、预防手足口病宣传画、洗手液、肥皂。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手足口病症状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通过图片让幼儿对手足口病产生直观的认识。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手足口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1)症状:发热、口腔溃疡、手心、脚心出现水疱。

(2)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3)预防措施: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回答。

(1)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2)手足口病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的?(3)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手足口病?4. 互动环节(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手足口病症状:发热、口腔溃疡、手心、脚心出现水疱。

2.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3. 预防措施: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关于预防手足口病的宣传画。

答案:幼儿发挥想象力,画出预防手足口病的宣传画,如:洗手、戴口罩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讲解、互动等形式,让幼儿了解了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但部分幼儿对预防措施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开展“我是卫生小标兵”活动,鼓励幼儿在家庭、幼儿园中积极参与卫生保健活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园手足口病教案(通用8篇)

幼儿园手足口病教案(通用8篇)

幼儿园手足口病教案(通用8篇)幼儿园手足口病教案第1篇活动目标:1、巩固对手足口病的病症认知。

2、知道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

3、心理上知道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4、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5、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活动重点:巩固对手足口病的病症认知。

活动难点:知道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

活动准备:预防手足口的专题视频、医护人员外套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藏着一些可以在人群中传播的病菌,一旦潜伏在我们身体上,我们也会成为疾病的传播者,而且身体会很不舒服。

请说说你知道的传染病有哪些?二、基本环节1、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手足口病,你听说过这种病吗?说说你知道的病症。

2、看视频:预防手足口3、回顾(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将视频里看到、听到的预防手足口的方法记录下来,大家讨论,推选美术技能强的一名同伴做记录)——因为看过听过可能会忘记,但是自己记录一遍会有很深的印象。

4、请各小组做记录的幼儿带上记录好的大纸卡贴在黑板上,并指着记录的内容一一陈述,师幼倾听。

5、小结:看记录卡总结幼儿熟悉的几种方法,教师适当补充。

三、结束部分老师准备了红色和绿色的小卡放在图书区,小朋友们每天来幼儿园后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哪一张卡在晨检谈话中告诉大家:红色的卡表示身体有病或者需要多喝水等,绿色的卡表示很健康。

没有发热或者不是转染病的小朋友可以上幼儿园,带上医生开的药,保育老师会照顾你喝药。

健康的身体需要学会自己关心。

幼儿园手足口病教案第2篇活动目标:1、了解关于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预防的知识。

2、教育幼儿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3、引导幼儿正确对待手足口病,不恐慌。

4、让孩子知道生病了,不怕打针吃药,做个勇敢的孩子。

5、知道生病了不怕打针吃药,做个勇敢的孩子。

活动重难点: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预防的措施。

活动准备:手足口病例图。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小朋友们,每天老师都会给你们量体温、检查小手和嘴巴,谁知道这是为什么?(请幼儿讲述)二、介绍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1、看来小朋友们对手足口病都已经有所了解,那手足口病都有哪些症状呢?(幼儿讨论)得出结论:症状:潜伏期2—5天,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很疼。

幼儿园小班《预防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教案

幼儿园小班《预防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教案

幼儿园小班《预防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手足口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 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惯,包括洗手、咳嗽和打喷嚏的正确方式。

- 培养幼儿预防手足口病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1. 手足口病的介绍- 介绍手足口病的基本信息,包括病因、症状和传播途径。

- 强调手足口病对幼儿的危害性。

2.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强调个人卫生的重要性,特别是洗手的正确方法和时间。

- 讲解咳嗽和打喷嚏时如何使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

- 鼓励幼儿保持整洁的环境,避免与患者接触。

3. 实践操作- 在课堂上进行洗手示范,让幼儿学会正确的洗手步骤。

- 角色扮演,让幼儿模拟咳嗽和打喷嚏时的正确动作。

- 进行游戏和活动,加强幼儿对个人卫生的认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幼儿的认识和理解。

- 演示法:通过实践操作和角色扮演,让幼儿亲身体验正确的卫生惯。

- 游戏法:通过游戏和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加深对预防手足口病的记忆。

教学评估-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手足口病知识的掌握和对个人卫生的重视程度。

- 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的研究体会和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

教学资源- 幻灯片或图片:用于展示手足口病的相关信息和预防措施。

- 洗手设备:包括肥皂、洗手液和纸巾等,用于幼儿洗手示范和实践操作。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手足口病的介绍- 第二课时: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第三课时:实践操作和游戏活动- 第四课时:教学评估和总结参考资料- 卫生部. (2018). 手足口病预防指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以上为《幼儿园小班《预防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教案》的大致内容和安排。

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的教学细节和活动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和增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卫生惯和自我保护意识,以提高幼儿的健康素养。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知识普及教案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知识普及教案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知识普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手足口病的概念和病因2. 掌握手足口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3. 学习有效的预防措施4. 培养幼儿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和托儿所的儿童中,特点是发热、手、脚和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样损害。

2. 手足口病的病因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幼儿园是病毒传播的高发地点,因此幼儿易受感染。

3. 手足口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疱疹等症状。

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咽峡炎、腹泻等症状。

4.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患儿的唾液、鼻涕、粪便等含有病毒,易通过接触传播给他人。

5. 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1)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环境卫生。

(2)减少人群聚集,避免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

(3)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6. 提高健康意识教育幼儿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用手直接接触口鼻等好习惯,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幼儿介绍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2. 观看法:播放专业的手足口病预防宣传片,让幼儿通过观看来了解疾病预防措施。

3. 互动法:设计相关互动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预防知识,树立正确的卫生观念。

四、教学流程1. 播放手足口病相关知识视频,引发幼儿的兴趣。

2. 讲解手足口病的基本概念和病因,让幼儿了解疾病的起因。

3. 介绍手足口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让幼儿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

4. 着重强调预防措施,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 通过游戏、歌曲等活动形式加深预防知识的印象,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对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设计相关问答活动,测试幼儿对预防知识的理解程度。

3. 老师进行观察和总结,评估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老师要及时总结教学效果,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对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知识进行强化教育,确保幼儿们能够牢记预防知识,有效避免手足口病的发生。

幼托机构手足口病知识培训计划

幼托机构手足口病知识培训计划
幼儿园保健医生
应急预案、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消毒用品
1. 确保每位工作人员熟悉应急处理流程>2. 强调在应急处理过程中的个人防护和协作配合
幼儿园园长
第四周
手足口病家庭防护指导
1. 给家长讲解手足口病家庭防护知识>2. 解答家长关于手足口病预防和处理的疑问
家庭防护手册、健康宣传资料
1. 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和饮食安全>2. 鼓励家长与幼儿园保持沟通,共同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
幼托机构手足口病知识培训计划
周次
培训内容
具体安排
资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备
注意事项
负责人
第一周
手足口病基础知识
1. 介绍手足口病的定义、病原体及流行病学特点>2. 讲解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幻灯片、视频资料、宣传手册
1. 强调手足口病的高传染性和预防的重要性>2. 提醒工作人员注意个人卫生和幼儿日常护理
幼儿园保健医生
第二周
手足口病的症状识别与预防
1. 详细讲解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如发热、皮疹等)>2. 介绍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如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疫苗接种等)
宣传海报、预防手册、洗手液样品
1. 强调早期识别和及时报告的重要性>2. 演示正确的洗手方法和环境消毒方法
幼儿园教师
第三周
手足口病疫情应对与处置
1. 讲解手足口病疫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流程>2. 模拟演练疫情报告、隔离、消毒等环节

小班健康活动教案《认识手足口病》4篇

小班健康活动教案《认识手足口病》4篇

小班健康活动教案《认识手足口病》小班健康活动教案《认识手足口病》精选4篇(一)教案标题:认识手足口病教案目标:1. 了解手足口病的病因、症状和传播途径。

2. 掌握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

3. 培养学生正确的卫生习惯,提高对自身健康的重视。

教学准备:1. 手足口病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展示材料,如海报或幻灯片。

3. 手足口病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步骤:引入:1. 发放一份问卷给学生,让他们填写自己对手足口病了解的程度。

2. 询问学生对手足口病的了解程度,并简要介绍手足口病的定义。

内容:1. 介绍手足口病的病因和症状:- 通过展示资料或图片,向学生介绍手足口病的病因,即肠道病毒。

- 向学生介绍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皮疹。

- 可以播放手足口病相关的视频,展示病情和症状。

2.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向学生介绍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

- 强调密切接触和不良卫生习惯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

3. 预防手足口病:- 向学生介绍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包括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接触等。

- 强调保持环境的清洁和通风,避免密闭空间的聚集。

4. 共同完成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海报:- 分成小组,让学生共同设计和制作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海报。

- 让学生参考他们刚刚学到的知识,设计海报的内容,包括病因、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评估:1.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成果,评估他们对手足口病的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海报的设计和内容。

延伸活动:1. 建议学生回家向家人介绍手足口病的预防方法,提醒家人保持卫生习惯。

2. 可以邀请专业人员来学校进行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培训和讲座。

3.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健康宣传活动,提高对手足口病预防的意识。

小班健康活动教案《认识手足口病》精选4篇(二)教案名称:《逃出污染区》适用对象:小班学生(年龄:3-4岁)活动目标:1. 增加学生对于环境污染的认识,了解污染对健康的危害;2. 培养学生对于健康生活的重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3. 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

幼儿园教育手足口病学习培训学习材料

幼儿园教育手足口病学习培训学习材料

幼儿园教育手足口病学习培训学习材料一、手足口病基本认识1.定义2.病原体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为肠道病毒,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3.传播途径(1)空气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飞沫传播;(2)接触传播:通过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等传播;(3)消化道传播:通过食物、水源等传播。

二、手足口病临床表现1.病程分期(1)潜伏期:一般为3-7天;(2)前驱期: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3)疱疹期: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4)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疱疹结痂脱落。

2.临床表现(1)发热:多为低热,少数病例可出现高热;(2)皮疹: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皮疹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2-5毫米,周围有红晕;(3)口腔症状:口腔疼痛、吞咽困难;(4)其他症状: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

三、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1.预防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提高家长和教师的防控意识;(2)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清洁、消毒玩具、餐具、寝具等;(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洁;(4)加强营养:提高儿童免疫力;(5)避免拥挤:减少集体活动,避免交叉感染。

2.控制措施(1)发现病例:及时报告,隔离治疗;(2)密切接触者管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隔离;(3)加强监测:对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单位进行疫情监测;(4)疫苗接种:目前已有手足口病疫苗,可自愿接种。

四、手足口病治疗与护理1.治疗原则(1)对症治疗:退热、抗病毒;(2)加强营养:保证水分摄入,纠正脱水;(3)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4)中医治疗:根据病情,采用中药煎剂或中成药治疗。

2.护理要点(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2)保持口腔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或温水漱口;(3)注意饮食: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4)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治疗。

五、幼儿园教育手足口病防控策略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家长会、宣传栏等形式,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2.建立防控机制:制定手足口病防控预案,明确责任分工;3.定期培训:组织幼儿园教职工进行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4.落实防控措施:严格执行预防措施,发现病例及时报告、隔离治疗;5.家园共育: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手足口病培训材料认识手足口病以及如何预防2014年3月5日1.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特别4岁以下的宝宝容易得这种病。

6-7月是高峰期,需要注意。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幼儿患了手足口病,又是咳嗽又流口水,还不爱吃东西,嗓子里还有一些小水泡。

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儿会有神经系统症状,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和皮肤继发感染,但极少有后遗症。

此病有传染性2.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发病初期,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后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疱的液体清亮。

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脱屑)另外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

同时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齿龈上也有散在的水疱,但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感染引起的,感染源为疱疹液、咽喉分泌物、粪便污染的手玩具、食具等。

①.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②.重症病例表现: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3.婴幼儿是如何感染手足口病的?婴幼儿喜欢把手或是玩具等放到嘴里撕咬,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所以3岁以上的发病率较高。

1、常见托儿所或是公共场所人群密切接触传播。

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毛巾、玩具等物品。

2、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

3、饮用或食用被污染过的水和食物。

4、小儿不懂分辨,吃有病毒或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4.如何预防(1)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

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4)消毒的必备品:碘酊、消毒棉球等。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之消毒2014年3月20日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

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

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

6月至9月份是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期。

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

病毒可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

因此病童应留在家中,直至热度和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结痂后才可回幼儿园或学校。

1.手足口病传播途径①.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②.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③.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2.幼儿园如何消毒预防?1、室内空气清洁消毒1) 活动室:每日开窗通风,每次20分钟,是控制呼吸道疾病流行或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2)卧室:卧室每日采取空气流通、开窗通风,冬季可以每天上下午各开窗10—20分钟。

在传染病或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可每天用紫外线消毒灯消毒一次。

3)集体聚集场所幼儿园内的舞蹈室等,这些场所往往容易被忽视。

每日应做好湿抹湿拖,如在呼吸道疾病或传染病流行期间,物体表面每日用消毒液抹洗一遍,并减少幼儿聚集的机会。

2、玩具玩具是托幼机构必备的物品,也是幼儿接触最多的物品,但玩具很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所污染,在幼儿园,玩具的污染程度比衣服、被褥、餐具等更为严重,尤其是幼儿喜欢将玩具放入口中,如果清洁消毒不严,很容易传染疾病。

一般玩具的清洗消毒一般每周一次,玩具柜每天用清水擦洗一遍,每周用消毒液擦拭1~2遍,装玩具的塑料筐等每周用消毒液浸泡消毒10分钟。

对幼儿使用的美工剪刀、尺子等,每周放消毒柜消毒,或用酒精或消毒液擦拭。

3、手清洁消毒凡是大便后、进餐前、户外活动后、体育、美术、手工课后均需要提醒并指导幼儿用肥皂、流水洗手,双手擦肥皂后相互揉搓。

注意指甲缝、手指缝、手腕处,揉搓时间一般在15秒左右,然后在自来水下冲洗干净。

4、被褥等消毒被褥用品是幼儿每日生活的必需品,幼儿每人一床一垫一被一枕,半月更换清洗一次,可煮沸消毒10分钟,水沸开始计时,或用含氯消毒液(250mg/L)浸泡15分钟,充分清洗。

或阳光下暴晒半天以上,发生传染病时,可拆洗部分应先用消毒液消毒后再清洗。

5、毛巾的消毒擦手毛巾在幼儿园中必须是一人一巾;如果当天不清洗,等幼儿用后可放在阳光下曝晒。

可放消毒柜消毒,也可将毛巾放在含氯消毒液中浸泡10-20分钟。

擦6、茶杯的消毒。

如果用茶杯喝牛奶或豆浆,必须在吃完后立即清洗消毒,清洗时,可用肥皂水清洗后冲洗干净,甩干水滴后放入消毒柜消毒30分钟。

7、餐具的消毒餐具要求在伙房清洗消毒,要求食堂有专用洗碗池,一去渣、二清洗、三消毒、四保洁、五输送。

洗好的餐具放在专用容器内,蒸气消毒,或煮沸消毒后使用。

对不能用热力消毒的食具,可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如泡腾消毒片600mg/L的浓度浸泡10-15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净氯残余。

8、物品表面消毒1)桌椅每天用清水抹一遍,每周用消毒液擦一遍,再用清水冲洗,传染病流行时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拭1-2次。

2)纱门纱窗、窗帘每周用清水擦洗一次,窗帘每季度清洗一次。

3)窗台、门把手每日早晨打扫时用清水抹一遍,传染病流行时再用消毒液抹一遍。

4)地面活动室每日早、中、晚各拖1遍,卧室每日拖1遍,盥洗室根据情况随时拖。

流拖把使用后要摆放在不影响幼儿洗手上厕所的地方5)厕所厕所每天早晚各用消毒液冲洗清刷一遍,大小便后流水随时冲洗。

6)洗手池每日用碱水或肥皂水刷洗,上下午各1遍,保持池内干净9、抹布、拖把的消毒清水抹布和消毒液抹布要分开使用,随时搓洗晾干。

抹布必须专用。

传染病行季节,抹布使用前后均需用消毒液浸泡消毒。

拖把每班要有干、湿二种拖把,使用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在户外日晒消毒。

传染病流行期间用消毒液拖地,拖把每日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

10、垃圾筒处理垃圾桶要加盖,每日倾倒1—2次,并每周用含500mg/L有效氯消毒剂.对垃圾桶进行消毒.手足口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2014年4月13日1.手足口病症状:1、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2、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

3、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4、小儿手足口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印迹。

5、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但这种可能很小。

2.前期预防:1.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2.教师每日进行晨检,看有无症状并做好记录,发现可疑患儿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3、..教学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喝水,吃饭,以及玩耍清洁习惯4.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3.发现感染预防:一旦发现出现发热、皮疹等不适症状的孩子,应做到以下几点:1.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84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其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

2.加强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登记工作,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注意教室换气通风,特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的机会。

对幼儿宿舍的被褥、衣服要放在阳光下曝晒。

4.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与家长一起教育学生及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点是饭前便后要洗手;同时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在地上摸爬玩耍,更不要用家长自己嚼过的食物喂食孩子.预防手足口病—家长与教师在一起2014年4月24日1.手足口病症状回顾:①急性起病,发热;②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③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④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⑤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2.如何区别感冒与手足口病普通的感冒和发烧不会伴有皮疹和口腔的疱疹,而手足口病是伴有手、足、皮肤皮疹和疱疹,口腔有疱疹和溃疡。

3.家庭如何预防小儿手足口病1、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要饮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完全加热后再食用。

2、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3、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4、家长要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

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5.成人、小孩皆有可能感染病毒。

成年人手上带肠道病毒的比例高达20%以上,“只是成年人的抵抗力较强,感染后一般不会发病或者只出现像感冒等一些较轻的表现,不易察觉;但孩子没有那么强的抵抗力,很容易就会被感染手足口病毒的家长传染而发病。

家长在注意孩子卫生的同时,也需重视个人卫生,以免把手足口病毒传染给体弱的孩子。

4.如有手足口症状如何防治1、消毒隔离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将患儿隔离,以免引起流行蔓延。

宝宝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和水疱结痂。

一般需要隔离2周。

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

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饮食营养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

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

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

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