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食品添加剂安全性及控制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控制与监管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控制与监管第一章:引言食品添加剂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其中部分添加剂却存在着安全问题。
这就需要在控制和监管上更加严格,以确保食品安全。
本文将就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控制与监管作一深入探讨。
第二章:食品添加剂的概述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被添加到食品中的一种物质。
为了提高食品的保质期、口感和色泽等特性,食品生产过程中会添加多种添加剂。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包括色素、香料、甜味剂、保鲜剂和营养强化剂等。
第三章: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和功能食品添加剂的分类是按其作用和特性来划分的,各有其不同的使用范围。
其中,按作用分类可分为:防腐剂、着色剂、香料、增甜剂、发酵剂、营养强化剂和稳定剂等。
按特性分类可分为:化学添加剂、天然添加剂、微生物添加剂和酵素添加剂等。
第四章: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国家针对食品添加剂的卫生安全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下面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 急性毒性评价2. 亚慢性毒性评价3. 慢性毒性评价4. 致敏性评价5. 致突变性和致肿瘤性评价6. 长期生物学评价7. 饲料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第五章: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与控制对于涉及到食品生产和民众生命健康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高度重视。
各国政府都有完整的、严格的政策法规来规范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
监管部门需要密切关注并监督添加剂的合理使用,以便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第六章:可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了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化学添加剂,很多研发工作都在对加工过程进行调整来选择食品的天然组成成分,并且研究和发展天然替代品来代替化学添加剂。
这些技术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推广,以广泛地满足市场需求并确保食品安全。
第七章:结论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对于食品添加剂来说也同样如此。
对于食品添加剂的研究和安全监管一直在不断推进,政府和消费者一定需要更加关注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安全。
作为消费者,我们也有责任认真阅读食品成分表、关注食品添加剂类别、量和配比等信息,以便更加明确自己吃到的食品是否安全健康。
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5篇)

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使用食品添加剂既要达到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又要达到不滥用而影响食品安全为目的。
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和《食品添加剂通用安全标准》有关规定,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要求的食品添加剂不得使用。
二、食品添加剂采购渠道要正规、合法,采购必须到正规的专卖店购买,并查验或索取供货者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等资质证明,并留存购物凭证,购物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____年。
三、在加工食品中,食品添加剂使用必须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或卫生部公告名单规定的品种及其使用范围、使用量,不得凭经验随意扩大使用范围和使用量。
四、正确掌握食品添加剂的用途,做到可用可不用的不用,必须用的少用,尽量做到不用。
五、存放食品添加剂要设专用橱柜,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妥善保管,并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台账,并详细记录,做到“五专”管理,即: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
六、不得使用未经批准、受污染、变质以及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添加剂。
七、不得为掩盖食品腐烂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
八、对违反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规定、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的相关人员要严肃处理。
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2)是指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规范和管理要求。
该制度旨在保障食品安全,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防止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 食品添加剂的选择和使用:制定具体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清单和使用范围,明确不同食品类别的添加剂使用限量和使用方式。
2.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评估:建立科学的食品添加剂安全评估机制,对新添加剂进行安全评估,并对已经使用的添加剂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
3. 添加剂标签和说明: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在产品标签上明确标注食品添加剂名称和含量,并提供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
食品公司食品添加剂使用手册

食品公司食品添加剂使用手册第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述 (2)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 (2)1.1.1 定义 (2)1.1.2 分类 (3)1.2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意义 (3)1.2.1 作用 (3)1.2.2 意义 (3)1.3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法规 (4)1.3.1 安全性 (4)1.3.2 法规 (4)第二章食品添加剂的选择与使用原则 (4)2.1 食品添加剂的选择原则 (4)2.2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4)2.3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5)第三章食品添加剂的储存与管理 (5)3.1 食品添加剂的储存条件 (5)3.1.1 温度 (5)3.1.2 湿度 (5)3.1.3 光照 (5)3.1.4 化学稳定性 (5)3.2 食品添加剂的储存方法 (6)3.2.1 分库储存 (6)3.2.2 密封储存 (6)3.2.3 避光储存 (6)3.2.4 定期检查 (6)3.3 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制度 (6)3.3.1 建立食品添加剂采购、验收、储存、使用和报废的制度。
(6)3.3.2 明确食品添加剂的采购标准和验收程序,保证采购的添加剂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
(6)3.3.3 建立食品添加剂储存档案,详细记录添加剂的名称、规格、生产日期、有效期、储存条件等信息。
(6)3.3.4 定期对食品添加剂进行质量检测,保证其质量和安全。
(6)3.3.5 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详细记录添加剂的使用时间、使用量、使用范围等信息。
(6)3.3.6 建立食品添加剂报废制度,对过期、变质或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添加剂进行及时报废。
(6)3.3.7 加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员工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6第四章食品添加剂在肉类加工中的应用 (7)4.1 肉类加工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7)4.2 肉类加工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7)4.3 肉类加工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7)第五章食品添加剂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8)5.1 乳制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8)5.2 乳制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8)5.3 乳制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9)第六章食品添加剂在烘焙食品中的应用 (9)6.1 烘焙食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9)6.2 烘焙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9)6.3 烘焙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0)第七章食品添加剂在饮料中的应用 (10)7.1 饮料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10)7.2 饮料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11)7.3 饮料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1)第八章食品添加剂在糖果中的应用 (12)8.1 糖果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12)8.2 糖果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12)8.3 糖果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3)第九章食品添加剂在调味品中的应用 (13)9.1 调味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13)9.2 调味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13)9.3 调味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4)第十章食品添加剂在方便食品中的应用 (14)10.1 方便食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14)10.2 方便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15)10.3 方便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5)第十一章食品添加剂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15)11.1 保健食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15)11.2 保健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16)11.3 保健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6)第十二章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管理与监督 (17)12.1 食品添加剂的法律法规 (17)12.2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管理措施 (17)12.3 食品添加剂的监督与检测方法 (17)第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述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1.1.1 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制备、处理、包装、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有意添加的化学物质或天然物质。
食品加工厂食品添加剂使用手册

食品加工厂食品添加剂使用手册第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述 (3)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 (3)1.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3)1.1.2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 (3)1.1.3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3)1.1.4 食品添加剂的意义 (4)第二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4)1.1.5 合法性原则 (4)1.1.6 必要性原则 (4)1.1.7 科学性原则 (4)1.1.8 安全性原则 (5)1.1.9 透明度原则 (5)1.1.10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标准 (5)1.1.11 食品添加剂的质量标准 (5)1.1.12 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标准 (5)1.1.13 食品添加剂的标识标准 (5)1.1.14 食品添加剂的储存和运输标准 (5)第三章防腐剂 (5)1.1.15 概述 (5)1.1.16 常见防腐剂的种类与应用 (6)1.1.17 添加方法 (6)1.1.18 剂量 (7)第四章护色剂 (7)1.1.19 概述 (7)1.1.20 常见护色剂的种类与应用 (7)1.1.21 护色剂的添加方法 (8)1.1.22 护色剂的剂量 (8)第五章漂白剂 (8)1.1.23 概述 (8)1.1.24 常见漂白剂的种类 (8)1.1.25 常见漂白剂的应用 (9)1.1.26 漂白剂的添加方法 (9)1.1.27 漂白剂的剂量 (9)第六章增稠剂 (9)1.1.28 概述 (9)1.1.29 天然增稠剂 (10)1.1.30 合成增稠剂 (10)1.1.31 添加方法 (10)1.1.32 剂量控制 (10)第七章香料与香精 (10)1.1.33 概述 (11)1.1.34 常见香料的种类 (11)1.1.35 常见香料的应用 (11)1.1.36 香精的调配 (11)1.1.37 香精的使用 (12)第八章甜味剂 (12)1.1.38 概述 (12)1.1.39 常见甜味剂的种类 (12)1.1.40 常见甜味剂的应用 (13)1.1.41 甜味剂的使用方法 (13)1.1.42 甜味剂的剂量 (13)第九章酸度调节剂 (13)1.1.43 概述 (13)1.1.44 常见酸度调节剂的种类与应用 (14)1.1.45 添加方法 (14)1.1.46 剂量控制 (14)第十章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与监督 (15)1.1.47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食品添加剂复习资料

食品添加剂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安全性评价: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安全性或毒性鉴定,以确定该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无害的最大限量,对有害的物质提出禁用或放弃的理由。
毒性:某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危险性:在预定的数量和方式下,使用某种物质而引起机体损害的可能性。
安全性:使用这种物质不会产生危害的实际必然性2、最大无作用剂量(MNL):指动物长期摄入该受试物而无任何中毒表现的每日最大摄入量,单位mg/kg半数致死量(LD50):即动物的半数致死量,是指能使一群试验动物中毒死亡一半的投药剂量,以mg/kg表示。
它是判断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第二种指标,值越大,毒性越小。
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依据人体体重,终身摄入一种食品添加剂而无显著健康危害的每日允许摄入的估计值。
单位mg/(kg/BW),即每千克体重允许摄入的毫克数。
3、ADI的计算(书P18,要会计算)4、FAO——世界粮农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JECFA——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CAC——食品法典委员会(知道其缩写含义)5、“复合”:⑴不同功能的添加剂“复合”在一起起到多功能、多用途的作用;⑵同功能的添加剂“复合”在一起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第二章:食品乳化剂1、食品乳化剂:⑴概念:添加于食品后可显著降低油水两相界面张力,使互不相溶的油(疏水性物质)和水(亲水性物质)形成稳定乳浊液的食品添加剂。
(美国FDA定义:能使某乳浊体中的组成相,改变表面张力,使成为均匀分布成乳状液的物质)⑵作用:在分散相表面形成保护膜;降低界面张力;形成双电层2、界面张力:使物体保持最小表面积的趋势3、乳化剂分子结构特点乳化剂是一类具有亲水基团(极性的、疏油的)和疏水基团(非极性的、亲油的)的表面活性剂,而且这两部分分别处于分子的两端,形成不对称的结构。
衡。
表示乳化剂的亲水性,HLB值越高表明乳化剂亲水性越强,反之亲油性越强。
5、乳化剂的分类⑴离子型乳化剂:阴离子乳化剂:指带有一个或多个官能团,在水溶液中能形成带负电荷的表面活性剂。
食品添加剂使用和管理制度范文(5篇)

食品添加剂使用和管理制度范文一、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1、购买必须的食品添加剂必须经公司食品安全卫生领导小组研究同意方可购买、使用。
2、采购食品添加剂只能向具备国家食品安全法规定资质,且证件齐全的经营者购买,并索取产品检验合格证,化验单和使用说明书。
并执行严格的验收、登记制度,及时建立台帐。
没有卫生许可证编号、厂名、厂址、使用范围、使用数量等说明内容的添加剂不能购买。
3、严格加强食品添加剂的保管。
食品添加剂应由专人保管,做好入库与出库记录。
不得贮存亚硝酸盐。
4、使用添加剂必须保持和改进食品营养质量,不得破坏和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及卫生安全要求。
5、严格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制度。
加工烹调食品必须使用添加剂时,必须经批准后,方可按需领取、使用,并做好使用登记。
6、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由两名以上炊事员在场的情况下使用。
7、使用添加剂必须严格按《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和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不得擅自加大使用量和使用范围。
8、禁止使用和保存过期的食品添加剂,过期的食品添加剂,交有关部门按特殊垃圾处理二、食品添加剂使用公示制度1、“五专”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做到专人彩购,专人保管、专人添加和准确计量、专人登记、专柜保存。
食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档案,购销记录、生产记录等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资料至少保存____年以上。
2、“四上墙”根据实际制作食品添加剂使用公示牌,将公司责任人,食品添加剂保管人,食品添加剂使用人,产品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名称、功能、最大使用量明示在公示牌上,悬挂在公司明显位置。
食品添加剂使用和管理制度范文(2)第一部分: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管理,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生产、销售过程中使用和管理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第三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管理应当遵循食品安全、科学合理、无欺骗消费者的原则。
第四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手册

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手册第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述 (3)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 (3)1.2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意义 (4)第二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4)2.1 遵循法律法规 (4)2.2 保证食品添加剂安全有效 (5)2.3 遵循适量原则 (5)第三章食品添加剂的审批与监管 (5)3.1 食品添加剂的审批流程 (5)3.1.1 申请材料提交 (5)3.1.2 材料审查 (6)3.1.3 安全性评价 (6)3.1.4 公开征求意见 (6)3.1.5 审批决定 (6)3.2 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体系 (6)3.2.1 法律法规体系 (6)3.2.2 监管机构 (6)3.2.3 监管手段 (6)3.2.4 信息公示 (6)3.3 监管部门的职责与权限 (6)3.3.1 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 (7)3.3.2 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 (7)第四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与限量 (7)4.1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 (7)4.2 食品添加剂的限量标准 (7)4.3 食品添加剂的标签标识 (8)第五章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风险与防范 (8)5.1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风险来源 (8)5.1.1 原材料污染 (8)5.1.2 生产工艺问题 (8)5.1.3 使用不当 (9)5.1.4 标签标识不清 (9)5.2 食品添加剂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 (9)5.2.1 原材料质量控制 (9)5.2.2 生产过程监管 (9)5.2.3 使用规范 (9)5.2.4 标签标识管理 (9)5.3 食品添加剂安全事件的应对策略 (9)5.3.1 监测预警 (9)5.3.2 应急处置 (9)5.3.3 信息发布 (9)5.3.4 法律法规完善 (10)第六章食品添加剂与人体健康 (10)6.1 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健康 (10)6.2 食品添加剂与过敏反应 (10)6.3 食品添加剂与慢性疾病 (10)第七章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 (11)7.1 食品添加剂的化学检测方法 (11)7.1.1 光谱法 (11)7.1.2 色谱法 (11)7.1.3 电化学法 (11)7.2 食品添加剂的生物学检测方法 (11)7.2.1 微生物法 (12)7.2.2 酶联免疫吸附法 (12)7.2.3 生物传感器法 (12)7.3 食品添加剂的快速检测技术 (12)7.3.1 光学快速检测技术 (12)7.3.2 质谱快速检测技术 (12)7.3.3 便携式检测设备 (12)第八章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与质量控制 (12)8.1 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工艺 (12)8.1.1 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12)8.1.2 生产过程控制 (13)8.1.3 产品精制与包装 (13)8.2 食品添加剂的质量控制指标 (13)8.2.1 理化指标 (13)8.2.2 微生物指标 (13)8.2.3 毒理学指标 (13)8.3 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许可与认证 (13)8.3.1 生产许可 (13)8.3.2 认证 (13)第九章食品添加剂的国际标准与法规 (14)9.1 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概述 (14)9.1.1 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的重要性 (14)9.1.2 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制定机构 (14)9.1.3 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的主要内容 (14)9.2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体系 (14)9.2.1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的构成 (14)9.2.2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的特点 (14)9.2.3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的实施 (14)9.3 我国食品添加剂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14)9.3.1 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现状 (14)9.3.2 我国食品添加剂法规现状 (15)9.3.3 我国食品添加剂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措施 (15)第十章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与消费者教育 (15)10.1 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指导 (15)10.1.1 遵守法规标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保证其使用范围、用量和使用方式符合规定。
第五章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克/人
<1
稍尝
1~50
500~4000
51~500 4000~30000
501~5000 30000~250000
5001~15000 250000~500000
>15000
>500000
0.05 0.5 5 50 500 2500
食品毒理学评价
第二节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历次版本: 卫生部文件《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试行)》 1985年 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4. 半数致死量(LD50):指受试物能引起实验动物50% 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又称致死中量。
5. 最小致死量:指受试物使受试动物群体中仅引起 个别发生死亡的剂量。
6. 急性毒性:指机体一次给予受试化合物,低毒化 合物可在24小时内多次给予,在短期内发生的中毒效应。
食品毒理学评价
7. 蓄积毒性:指低于一次中毒剂量的外源化学物,反 复与机体接触一定时间后致使机体出现的中毒作用。
食品毒理学评价
三、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试验方法
开展食品安全毒理学试验应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规定的方式方法进行。 • GB 15193.1-2014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 GB 15193.2-2014 食品毒理学实验室操作规范 • GB 15193.3-2014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 GB 15193.4-2014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 GB 15193.5-2014 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 • GB 15193.6-2014 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添加剂的基本原则
a) 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 b) 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c) 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 、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 d) 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e) 在达到预期目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二、食品添加剂的毒性和危害
1. 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 色素罗达明B、防腐剂β-萘酚 ❖ 含砷防腐剂等被证明是致癌剂 ❖ 矿酸作为食醋 ❖ 亚硝酸盐中毒
二、食品添加剂的毒性和危害
2. 引起过敏和变态反应 ➢ 糖精:皮肤瘙痒症,日光性过敏变性皮炎(以脱屑性红斑及浮肿性丘疹为主)。 ➢ 苯甲酸及偶氮类染料:可引起哮喘等一系列过敏症状。 ➢ 柠檬黄:引起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性浮肿。 ➢ 香料中很多物质引起皮肤和呼吸道过敏。
二、食品添加剂的毒性和危害
一、食品添加剂的概述
❖ 根据我国卫生部2011年4月20日发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的定义: ❖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
或者天然物质”。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暂定ADI值
曾进行过安全性评价
B(1)
但未建立ADI值
B 类
B(2)
未进行过评价
C(1)
在食品中使用不安全者
C
类
应该严格限制作为
C(2)
某些食品的特殊用途
什么是ADI? ( Acceptable daily intake)
❖ 指人类每日摄入某物质直至终生,而不产生可检测到的对健康产生危害的量, 即“日允许摄入量” 。 ❖ 以日每千克体重可摄入的量表示,即mg/(kg体重·d)
三、我国禁用的食品添加剂
β-萘酚 (naphtol) ❖ 抑制丝状菌和酵母菌,用作酱油的防腐 ❖ 毒性很强,对人体粘膜刺激作用,造成肾脏障碍 ❖ 动物膀胱癌
三、我国禁用的食品添加剂
硫酸铜 (copper sulfate) ❖ 金属热,胃部吸收,呕吐,大量肠腐蚀 ❖ 肝肾病变,昏睡死亡 黄樟素 (safrole) ❖ 国际癌症中心确认为致癌物质 ❖ 我国首先禁止香精中使用
按来源 分类
一、食品添加剂的概述
品种较少,价格较高
天然食品添加剂
来源于动植物组织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合成食品添加剂
采用化学手段人工合成
品种丰富,价格低,使用量较小
按功能分类
01酸度调节剂
02抗结剂 03消泡剂 04抗氧化剂
05漂白剂 06膨松剂
07胶基糖果中 基础剂物质
08着色剂 09护色剂 10乳化剂
第5章食品添加剂安全性及控制
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 熟悉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和使用原则 ❖ 熟悉食品添加剂的毒性和危害 ❖ 掌握硝酸盐亚硝酸盐的中毒机理 ❖ 掌握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和管理
主要内容
食品添加剂的概述 食品添加剂的毒性和危害 禁用的食品添加剂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和管理
安全性分类
❖ 由于毒理学研究的深入和分析技术发展,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类别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例如:
❖ 糖精,原曾属A1类,后因有可使大鼠致癌的报告,经JECFA评价,暂定ADI值为 0~2.5 mg·kg-1体重,而 归为A2类。直到1993年再次对其评价时,认为对人体无生理危害,制定ADI为0~5 mg·kg-1体重,又转为 A1类。
三、我国禁用的食品添加剂
香豆素 (coumarin) ❖ 肝脏损害 吊白块 (sodium formaldehyde sulfoxylate) ❖ 化学名称甲醛-次硫酸氢钠,有强烈的还原作用,曾 用作漂白剂 苏丹红 溴酸钾
苏丹红
❖ 苏丹红Ⅰ号是一种红色染料,用为溶剂、油、蜡、汽油增色以及鞋、地板等的增光。具有致癌性。 ❖ 中国和欧盟都禁止将其用于食品添加剂。
3. 体内蓄积 ❖ 营养强化剂维生素A \维生素D中毒 ❖ 脂溶性抗氧化剂二丁基羟基甲苯(BHT) ❖ 偶氮类染料体内蓄积可致癌
二、食品添加剂的毒性和危害
4. 食品添加剂转化产物问题 ❖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杂质
▪ 糖精(邻苯甲酰磺酸亚胺)生产过程中邻甲苯磺酰胺 ▪ 焦糖色素中4-甲基咪唑 ❖ 贮藏过程中添加剂的转化 ❖ 与食品成分反应
三、我国禁用的食品添加剂
甲醛 (formadehyde) ❖ 用于酒类、肉类、乳制品的防腐 ❖ 5万分之一可防止细菌发育 ❖ 对果蝇和微生物致突变,食用后引起胃痛、呕吐、呼吸困难等。 ❖ 日本报道可引起婴儿死亡
三、我国禁用的食品添加剂
硼酸、硼砂(borix acid,borax) ❖ 肉、人造奶油防腐剂和饼干膨松剂 ❖ 体内蓄积,排泄慢,影响消化吸收 ❖ 致死量20g
11酶制剂 12增味剂
13面粉处理剂
19甜味剂
14被膜剂 15水分保持剂 16营养强化剂
17防腐剂 18稳定和凝固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增稠剂 21食品用香料 22食品工业用加工助
剂
23其他类
23类,2314个食品添加剂品种,涉 及16大类食品
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分类
A(1)
已定ADI值或不需规定ADI
A 类
A(2)
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
系统 分类 种类
中国 23类
联合国
欧盟
23类
26类
美国 32/45类
2314
1450
1500~2000
3200
日本 21类 1400
编码 标准
CNS GB
INS
E
GSFA
EU
CFR(CAS) --
FDA
JAS
食品添加剂的功能
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 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观特征; 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贮藏。
一、食品添加剂的概述 ❖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食品法典委员会对食品添加剂定义为: ❖ 食品添加剂是有意识地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和组织结构或贮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
按照这一定义,以增强食品营养成分为目的的食品强化剂不应该包括在食品添加剂范围内。
食品添加剂不等于非法添加物
❖ 2005年2月18日,英国一次最大规模的食品召回行动再次为食品安全问题敲响警钟。 ❖ 召回的导火线是英国最大的食品制造商第一食品公司生产的沙司中发现了被欧盟禁用的“苏丹红”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