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单元测试题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单元测试题(有答案)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题2分,共26分) 1,小文同学坐在航行的游艇内,如果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游艇 B,湖岸 C,湖水 D,岸边的树 2,下列选项是对质量和长度的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0g B,一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m C,一块橡皮的质量约为10kg D,一支未用过的2B铅笔的长度约为15mm 3,一个物体在一对平衡力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这对平衡力突然消失时,物体将()A,立即停止运动; B,运动速度越来越快; C,速度减慢,最后停止; D,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4,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m/s,乙车的速度为2m/s; C,经过6s,甲、乙两车相距2m; D,经过5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m; 5,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6,以下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容易停下来,所以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用相同的水平力,分别推放在地面上的两个材料不同的物体,则难以推动的物体惯性大;C,匀速行驶中的客车突然刹车,乘客向前倾,这是由于惯性引起的;D,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有惯性; 7,如图所示,M是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两边用细线通过滑轮与吊盘相连。

若在左盘中放重为G 的砝码、右盘中放重为2G的砝码时,物体M恰好以速度υ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右盘中砝码不变,物体M在水平桌面上以速度2υ向左匀速直线运动,则左盘中砝码重应为(吊盘重不计,绳子与滑轮摩擦不计)() A,3G; B,2G; C,G; D,4G 8,载重气球在空中匀速上升时受到1000N的浮力。

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12章运动和力单元测试2【推荐】.doc

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12章运动和力单元测试2【推荐】.doc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九上第12章运动和力单元测试2一、选择题(每空?分,共?分)1、中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如图1所示,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受油机沿同一方向以相同的速度水平飞行.这时候以下面的哪一物体为参照物,认为加油机是运动的:A.受油机; B.大地; C.加油机里的飞行员; D.受油机里的飞行员.2、在行驶的车厢的桌面上,放着一小球,若小球突然向列车行驶的正前方滚动,则说明列车正在()3、炮弹被射出后继续运动是由于:A、火药的推动力;B、炮弹所受到的推力大于空气的阻力;C、炮弹具有惯性;D、炮弹受到的惯性大于空气的阻力.4、下列各种情况中,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是:A、物体始终静止;B、锯条变扁;C、汽车从静止起动;D、匀速直线飞行的飞机.5、甲、乙两人进行百米赛跑时,甲到终点时,乙还在离终点10米处,现让甲的起跑线后退10米,各人以原来的速度再进行比赛,则先到达终点的是:A、甲先到达;B、乙先到达;C、同时到达;D、无法比较.6、汽车的速度是10m/s,读作()A、每秒10米B、10米每秒C、10每秒米D、10米秒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只有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才能选作参照物;B 、任何物体都可以选作参照物,但在具体选择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C 、只有地球上的物体才能选作参照物;D 、研究物体的运动,选择太阳为参照物最合适,因为太阳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8、一列火车在平直的铁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因为: A. 火车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B. 火车受到的牵引力大于它受到的阻力;C. 火车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D. 火车没有受到阻力.9、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a 、b 、c 三辆汽车。

a 车上的人看到b 车匀速向南;c 车上的人看到a 车匀速向北;b 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这三辆车中相对于地面有可能静止的车是( ) A.只有a 车 B.只有b 车 C.只有c 车 D.a 车和c 车 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11、以下各图下方关于该图的说法错误的是()A .鱼线的拉B .瓶对海绵C .球拍对球D .脚踢球使球飞出 力使钓鱼杆 的压力使海 的作用力改变 去,说明力是维 发生形变 绵发生形变 球的运动方向 持运动的原因 1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A 、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越大,跳远成绩往往越好; B 、用力将物体抛出去,物体最终要落到地面上; C 、子弹离开枪口后仍能继续高速向前飞行; D 、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能将敌方飞奔的马绊倒.二、填空题(每空? 分,共? 分)13、一物体沿直线运动,以平均速度先运动20s 后,又以的速度匀速向前运动50s,则物体在前400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十二章综合 单元测试人民教育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十二章综合 单元测试人民教育

初三物理运动和力复习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人的推力B.两个物体只要互相接触,就一定发生力的作用C.用手捏一个空易拉罐,易拉罐变瘪了,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D.排球运动员扣球使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下列各种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变化的是()A.小明从滑梯上匀速下滑B.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匀速转动C.赛车在弯道上匀速转动D.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下3.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

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60千米每小时!”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千米呢?”从以上对话可知,这位女士没有理解下面哪个科学概念()A.速度B.时间C.路程D.质量4.某同学用正常速度匀速步行30m,需40s的时间,若以正常的速度用6分30秒的时间沿操场跑道走完一圈,那么跑道的周长最接近()A.400mB.300mC.200mD.150m5.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明显形变的是()6.一个人骑自行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第一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m。

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m,第三秒内通过的路程是4m,则()A.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B.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C.3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D.后2s内的平均速度是4m/s7.甲、乙两列火车,以甲车为参照物,得出乙车向东运动的结论。

若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的运动情况是()A.一定向东运动B.一定向西运动C.一定静止不动D.向东;向西运动或静止均有可能8.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这句诗似乎是为今天的太阳帆吟诵的。

现代科学发现,光对被照射物体确实具有力的作用,科学家正力图用这一原理制造“太阳帆”,用它为太空飞船提供动力,以实现星际旅行。

吹动太阳帆的“风”,不再是吹动普通风帆的气流,而是太阳光形成的“光子流”。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单元测试题 试题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单元测试题   试题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单元测试题试题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单元测试题-试题第1二章锻炼和力量测试题2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一.中学生的体长约为160 ______;;物理教科书是3 ___;;一场足球赛大约是赛后90分钟;100米赛跑的世界纪录是9.8米___2.一个物体以5m/s的速度匀速运动了100m,则需________s;此物体在第5s时的速度是________km/h.3.“水涨船高”中的“船高”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若以水为参照物则船是________.4.学生想测量自己走路时的平均速度。

他可以使用平均速度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5.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看到图中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它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到达北京,匀速行驶的汽车,最快时间需要________min.40北京30公里6在风景区,有两艘漂流船A和B顺流而下。

以a船为参考,B船是,如果B船想赶上a船,那么乙船上的人必须用力向________划水,由于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水反作用力推乙船,使乙船加速前进,此时若以乙船为参照物,则甲船向________运动(填“前”“后”).7.如果一名学生在100米赛道上以6米/秒的速度跑48米,然后以5米/秒的速度跑完剩下的距离,他完成整个课程所需的时间是多少?在这段时间内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8.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有时我们可以近似测得雷电发生地距自家有多远.在测量中,因为________速度太快,我们可忽略它的________,当我们看到闪电后立即开始用________计时,当听到雷声时记录此时的具体时间,两次的时间差就是雷声传播的时间,再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公式________,可算出雷电发生距我们有多远.10.100米比赛的计时员应该看到发令枪出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时员将计算运动员的得分(填写“增加”和“减少”),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运动员的实际成绩应为。

(人教)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习题(含)

(人教)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习题(含)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习题(含答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单元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每题只有一个答案吻合要求)1、以下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分子在不断运动B、乌云遮住月亮C、树木在不断生长D、气温上升2、小明和小华坐在同一竹筏长进行顺水漂流,此时小明有关于哪个物体是静止的()A、河岸B、小华C、河岸边的树D、迎面驶来的竹筏3、水中游动最快的是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上跑得最快的是猎豹,1s可跑40m;空中翱翔得最快的是褐海燕,每分钟能飞5km。

这三者的速度大小是()A、猎豹最快B、旗鱼最快C、褐海燕最快D、三者相同快4、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速度跟行程成正比B、速度跟时间成反比C、行程跟时间成正比D、速度跟行程成正比,跟时间成反比5、一列动车组火车的速度为288km/h,这表示该车的快慢程度是()A、每小时的速度是288km/hB、火车经过的行程为288km/hC、火车每小时经过的行程为288km/hD、火车每小时经过的行程为288km1/86、关于偏差,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A、丈量值与真实值间的差异叫做偏差B、偏差与错误相同,都是可以防备的C、测量工具越精美,偏差就可以更小D、用多次丈量求均匀值的方法可以减少偏差7、关于力的作用成效,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了,必定是遇到了力的作用B、物体遇到了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必定改变C、物体遇到了力的作用,形状必定改变D、以上说法皆不正确8、物理学上,牛顿第必定律是用什么方法获取的()A、用实验的方法直接得出来的B、仅仅是靠推理得出来的C、用数学方法计算出来的D、有实验基础并用推理方法得出来的9、关于惯性,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奥运会上的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100米后不可以马上停下来,因为运动员有惯性B、赛车能很快停下来,因为它没有惯性C、奥运会上,跳远运动员总要助跑一下才起跳,是为了获取惯性D、足球射门时才拥有惯性10、细绳系住的一个小球在水平面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当细绳忽然断掉后,小球将()A、连续做圆周运动B、保持细绳断裂时的速度不变,永久运动下去C、小球速度不断减小,但做直线运动D、以上三种状况都有可能11、一个物体同时遇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三因素都相同,那么这两个力()A、必定不是均衡力B、必定是均衡力C、可能是均衡力D、条件不足,没法判断12、为了使一个正在光2/8滑的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保持状态不变,需要给它施加的力是()(注:所谓“圆滑”是指没有摩擦力)A、100N B、0NC、50ND、大于100N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

第12章《力和运动》单元测试题

第12章《力和运动》单元测试题

第12章《运动和力》单元测试题班级:姓名:总分:一、填空题。

(每空3分,共36分)1、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

2、有一句歌词唱道:“月亮在白莲花般的支朵里穿行……”,这是以为参照物的。

3、10km/h=___________m/s4、某人用一刻度尺三次测量一木板长度分别为14.50dm、14.51dm和14.52dm.则该木板的长度为______dm。

5、一位同学测量时忘记了写单位,你帮他填上合适的单位:小明的身高为1.64_____6、如图所示,(a)(b)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其中(a)主要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 ,(b)主要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发生改变。

7、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8、汽车在1500N牵引力作用下,沿水平路面向东做匀速运动,汽车受摩擦力为______N,方向向_______。

9、烧锅炉时工人用铲子送煤,当铲子停在炉前,煤由于_______继续运动而进入炉内.10、用绳子拉着小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如果绳子突然断了,小车将做_____ 运动。

二、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11、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向东行驶,一个人在人行道上也向东行走,如以汽车为参照物,这个人的运动状态是()。

A、向东运动;B、向西运动;C、处于静止;D、不能确定。

1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A、80m/sB、10 m/sC、5 m/sD、无法判断13、"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nm=10-9m,纳米技术是以0.1-100nm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目前我国在对纳米技术的研究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前列,1.76×109nm可能()A.一个人的身高B.物理课本的长度C.一座山的高度D.一个篮球场的长度14、下面现象中,不是由于惯性原因的是( )A.自行车从斜坡顶沿斜坡向下运动,速度不断增大;B.房间里的家具,没人搬动总留在原处;C.运动员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D.站在行驶的公共汽车里的乘客,若汽车紧急刹车,人就要向前倾.15、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A.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二章《运动和力》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运动和力》测试题及答案班别;姓名: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0.96 nm=0.96×10-3μm=9.6×10-4μm B.9.6 cm=9.6÷100=0.096 m C.9.6 cm=9.6 cm×10 mm=96 mm D.96 cm=9.6 cm×10=96 mm2、下列有关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静止物体的惯性为零B.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的性质C.安全带可以减小惯性对司机或乘客的伤害D.惯性都是有害的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一江春水向东流B.心潮澎湃C.海水奔腾D.流星赶月4、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正常人脉搏的跳动是每秒65次B.适合人们洗澡的水温为70℃C.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0.5dm D.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5、下列哪种现象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A、突然开动的汽车B、静止在桌面上的课本C、降落的飞机D、射出的子弹6、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看到乙车向南运动.由此可判断()A.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B.甲、乙两车都向北运动C.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D.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7、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尺最合适()A.量程3m,分度值1mm B.量程10m,分度值1dmC.量程30cm,分度值1mm D.量程100cm,分度值0.5mm8、关于力与运动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受力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B、物体运动状态不变,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C、力是改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平衡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运动状态一定改变9、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3秒内通过36米的路程,则它在前2秒内的速度一定是()A. 9米/秒B. 12米/秒C. 4.5米/秒D. 无法确定10、我们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方法一:比较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方法二: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方法三:比较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九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运动和力》单元综合测试题含解析

九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运动和力》单元综合测试题含解析

《第12章运动和力》一、填空题(18分)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竹排“游”是以为参照物,青山“走”又是以为参照物.2.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一位乘客,欲估测前方隧道的长度.在进出隧道口时,分别看了一下手表,如图(甲)、(乙)所示,汽车通过隧道时的平均速度是30km/h,由此可计算出此隧道长约km.3.运动员用网拍击球时,如图所示,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二是力的作用是.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使物体的发生改变.4.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3,所用时间之比为2:1,则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之比为.若它们通过相同的路程,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为.5.甲、乙两同学同时从A地赶往B地,甲在前一半路程内用速度v1跑,后一半路程内用速度v2走;乙在前一半时间内用速度v1跑,后一半时间内用速度v2走;若v1>v2,则甲比乙到达B地(填:“先”或“后”或“一齐”).6.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测量一块电路板的长度时,用一把刻度尺做了3次仔细的测量,测量结果分别是382mm,383 mm,385 mm.则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物体的实际长度是mm.如果用分度值是1dm的刻度尺测量电路板,则测量结果应是.7.受重力为12N的小球,竖直向上抛出,它上升和下降时受到的空气阻力都是2N,则小球上升时受到的合力大小是N,下降时受到的合力大小是N.8.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借助如图中的短跑比赛来说明这两种方法:a图表明;b图表明.9.小明用250N的力竖直向上提起一个重200N的水桶,水桶受到的合力是N,合力的方向是.10.起重机吊着49000N的重物,当重物匀速上升时,钢丝绳拉物体的力等于;当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拉物体的力等于.二、选择题(30分)11.某同学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忘记写单位,试判断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厘米”()A.一支铅笔的直径是7.1 B.茶杯的高度是11.2C.物理书的长度是2.52 D.他自己的身高是16.7512.水平桌面上,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向右运动,当他离开桌面时,假如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A.沿竖直方向下落B.沿水平方向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C.作曲线运动D.无法确定运动情况13.以下所给出的各种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A.正在进站的火车B.放在不太光滑的滑梯上的木块匀速直线下滑C.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匀速转动D.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下14.摩托车作飞跃障碍物的表演时为了减少向前翻车的危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应该前轮先着地B.应该后轮先着地C.应该前后轮同时着地D.哪个车轮先着地与翻车的危险没有关系15.如图所示,下列几对力中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A.桌子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B.桌子受到重力和桌子对地面的压力C.桌子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D.此图不存在平衡力16.如图所示,用力推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只箱子,但未推动,这是因为()A.箱子的质量太大了B.推力小于箱子与地面的摩擦力C.推力等于箱子与地面的摩擦力D.箱子没有了惯性的缘故17.足球运动员把足球踢向空中,若不计空气阻力,如图表示足球在空中飞行的受力图,正确的是(G表示重力,F表示脚对球的作用力)()A.B.C.D.18.一个大木箱漂浮在河面上,随河水向下游漂去,在木箱的上游和下游各有一条小船,两船到木箱的距离相等.若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相等,那么当两船同时划向木箱时()A.游小船先捞到木箱 B.下游小船先捞到木箱C.两船同时到达木箱 D.无法判断哪条船先到达木箱1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B.物体运动得越快,惯性越大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有惯性,不受力的作用的物体没有惯性D.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同时,甲物体不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B.相互平衡的两个力,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可能相同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受到的合力一定为零D.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21.A、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如图所示的三种情况下:①甲图中两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②乙图中水平恒力F作用在B物体上,使A、B一起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③丙图中水平恒力F作用在B物体上,使A、B一起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比较上述三种情况下物体A在水平方向的受力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三种情况下,A在水平方向都不受力B.三种情况下,A在水平方向都受力且受力相同C.①中A在水平方向不受力,②、③中A在水平方向都受力但受力不同D.①中A在水平方向不受力,②、③中A在水平方向都受力但受力相同22.如果一个物体只受到两个完全相同(力的三要素均相同)的力作用,那么个物体()A.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一定处于静止状态C.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D.运动状态一定会发生变化23.一列队伍长60米,经过120米的铁桥,队伍过桥时共用了1.5分钟,将队伍前进视为匀速直线运动,队伍前进的速度为()A.2米/秒B.1.3米/秒C.0.67米/秒D.2.3米/秒24.有一气球以10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到某一高度时,从气球里脱出一个物体,这个物体离开气球后将()A.继续上升一段距离,然后下降B.立即下落C.以原来速度一直上升D.以上所说都不对25.火车以2米/秒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一人在车厢地板上的P点竖直向上跳起0.5秒后落回到地板上.这个人的落地点是()A.在P点前方1米处 B.在P点后方1米处C.仍在P点处D.无法判断三、作图题26.如图,是一吊灯挂在天花板的示意图,在该图中画出吊灯受力的示意图.27.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如图所示,在图上画出汽车受力的示意图.(不计空气阻力)四、实验题28.学了“长度、时间及其测量”一节课后,老师布置同学们国庆节期间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2题.某同学在研究本题后进一步观察了右图所示的实验:用细线将一小铁锁悬挂起来,把铁锁拉到一定的高度(此时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为α,铁锁离开最低位置的距离为S),然后释放,铁锁将左右摆动.(1)此实验说明:.(2)该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铁锁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请你对此问题提出一个猜想:.现在,如果手边有以下器材:A.秒表 B.长为0.8m的细线 C.长为1.0m的细线 D.铜球 E.铝球(D、E两球体积相等,都有相同的小孔,便于系线)为了验证你的猜想,请你设计出简要的实验步骤:(3)选用的器材是(选填上列器材前的字母):.(4)具体操作:(5)对该同学提出的问题,除了他的猜想外,请你再提出两个猜想:①②.29.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而伽利略认为: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到底谁说得对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文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要探究运动到底需不需要力的维持,只需研究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所以小文让一辆运动的小车在不同的阻力作用下研究它的速度如何变化,小文在实验中是如何让小车受到不同的阻力的?答:.(2)为了探究不同阻力对运动的影响,应该保持小车受不同阻力前的速度是相同的,你认为小文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3)请将小文在本实验中的结论填写完全: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速度减小得越.根据小文的结论,可以推理出如果小车不受阻力将做运动.五、计算题30.在研究物体问题时有一种有效的方法﹣﹣﹣﹣﹣﹣理想化,即在研究过程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思想方法解答:如图所示,郑州到上海的铁路线全长约1080km,一列长度为200m的火车从郑州开往上海,途经南京长江大桥,下层铁路桥全长6722m,其中江面正桥长约为1600m,这列火车通过江面正桥用2min,如果这列火车头以这个速度行驶,从郑州到上海要几个小时?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12章运动和力》2015年单元测试卷(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罗平县九龙一中)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填空题(18分)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竹排“游”是以青山为参照物,青山“走”又是以竹排为参照物.【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专题】运动和力.【分析】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则物体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解答】解:竹排相对于青山的位置不断变化,则“竹排江中游”是以青山为参照物;两岸的青山相对于竹排的位置不断变化,则“青山两岸走”是以竹排为参照物.故答案为:青山;竹排.【点评】知道: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则物体是运动的,位置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是解题的关键.2.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一位乘客,欲估测前方隧道的长度.在进出隧道口时,分别看了一下手表,如图(甲)、(乙)所示,汽车通过隧道时的平均速度是30km/h,由此可计算出此隧道长约 2.5 km.【考点】速度的计算.【分析】用到了时间的单位换算1min=h,结合公式s=vt,即可求解.【解答】解:由图中前后表显示示数可知t=5min,则t=5min=×5=h,已知v=30km/h,代入公式s=vt得s=2.5km;故答案为:2.5.【点评】此类题目考查了时间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变形公式s=vt,只要认真计算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3.运动员用网拍击球时,如图所示,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考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作用的相互性.【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甲对乙施力的同时,甲也受到乙对它施的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答】解:球受到网拍施的力,变形了,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网拍受到球施的力,也变形了,这也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由于网拍对球施力时,网拍也受到了球对它施的力,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球受力的结果运动方向变了、速度大小变了,这都是运动状态变化.故答案为:发生形变;相互的;运动状态.【点评】要会判断力的两种作用效果:拉长、压短、压扁都是改变形状;变快、变慢、改方向都是改变运动状态.4.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3,所用时间之比为2:1,则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之比为2:3 .若它们通过相同的路程,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为3:2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根据速度公式v=分析解决.【解答】解:因为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3,所用时间之比为2:1所以v甲:v乙=: =: =2:3;若它们通过相同的路程,速度之比为2:3,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甲:t乙=: =:=3:2.故答案为:2:3;3:2.【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速度公式的理解与掌握.学会公式变形的灵活应用是关键.5.甲、乙两同学同时从A地赶往B地,甲在前一半路程内用速度v1跑,后一半路程内用速度v2走;乙在前一半时间内用速度v1跑,后一半时间内用速度v2走;若v1>v2,则甲比乙后到达B地(填:“先”或“后”或“一齐”).【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运动和力.【分析】要想得出谁先到达终点,应分析甲、乙两个同学哪一个所用的时间短,根据速度公式分别表示出甲乙所用的时间,然后得出答案.【解答】解:设A地到B地的路程为s,设甲所用的时间为t1,乙所以的时间为t2,甲在前一半路程内用速度v1跑,后一半路程内用速度v2走,由v=可得:t1=+=×(+)=×=,乙在前一半时间内用速度v1跑,后一半时间内用速度v2走,则v1+v2=s,解得t2=,因t1﹣t2=﹣==>0,所以,乙所用的时间较少,甲比乙后到达B地.故答案为:后.【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明确甲乙两者的运动过程是解题的关键,会比较两者时间的大小是难点.6.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测量一块电路板的长度时,用一把刻度尺做了3次仔细的测量,测量结果分别是382mm,383 mm,385 mm.则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物体的实际长度是383 mm.如果用分度值是1dm的刻度尺测量电路板,则测量结果应是 3.8dm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分析】由记录的结果可以知道,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cm,因为,记录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的,物体的实际长度可以用求平均值的办法计算.【解答】解:由记录的结果可以知道,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cm,因为,记录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的;所以,物体的实际长度是;所以,如果用分度值是1dm,则物体的长度是:3.8dm,故答案为:1cm,383,3.8dm.【点评】最小分度值的大小决定了记录数据的位数.如:分度值是1dm的刻度尺,只能精确到dm,dm的下一位就是估读的.7.受重力为12N的小球,竖直向上抛出,它上升和下降时受到的空气阻力都是2N,则小球上升时受到的合力大小是14 N,下降时受到的合力大小是10 N.【考点】力的合成与应用.【专题】运动和力.【分析】根据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方法解题:两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的大小之和,方向与分力方向相同;两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时,合力大小等于两力大小之差,方向与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解答】解:小球上升时,所受的空气阻力f向下,合力F1=G+f=12N+2N=14N;小球下降时,受的空气阻力向上,合力F2=G﹣f=12N﹣2N=10N.故答案为:14;10.【点评】本题考查了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是一道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判断出小球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方向.8.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借助如图中的短跑比赛来说明这两种方法:a图表明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多,运动得越快;b图表明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越少,运动就越快.【考点】运动快慢的比较.【专题】简答题;比较思想.【分析】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是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少运动快;二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长运动快.【解答】解:由a图可知:这三个人跑的时间是相同的,在相同时间内跑在前面的,即跑的路程长的跑得快;由b图可知:这三个人跑的路程是相同的,在相同路程内用时少的,跑得快.故答案为: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多,运动得越快;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越少,运动就越快.【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方法的了解和掌握,这两种比较方法都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较.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则我们需要通过比较它们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才能得出它们的运动快慢,这也正是我们后来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的原因.9.小明用250N的力竖直向上提起一个重200N的水桶,水桶受到的合力是50 N,合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考点】力的合成与应用.【专题】运动和力.【分析】(1)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求出合力;(2)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的大小之差,方向与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解答】解:(1)水桶受竖直向下的重力G=200N和竖直向上的拉力F=250N;(2)水桶受到的合力为F合=G﹣F=250N﹣200N=50N,方向竖直向上.故答案为:50;竖直向上.【点评】本题考查了求水桶所受到的合力,对水桶进行受力分析、掌握力的合成方法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0.起重机吊着49000N的重物,当重物匀速上升时,钢丝绳拉物体的力等于49000N ;当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拉物体的力等于49000N .【考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专题】运动和力.【分析】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分析重物的受力情况,则由二力平衡可得出三种情况中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解答】解:物体无论是静止还是匀速上升、匀速下降,我们都称之为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受重力及钢丝绳的拉力,故由二力平衡可知,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故答案为:49000N;49000N.【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平衡状态的理解,要求明确只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不管方向如何,物体即处于平衡状态.二、选择题(30分)11.某同学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忘记写单位,试判断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厘米”()A.一支铅笔的直径是7.1 B.茶杯的高度是11.2C.物理书的长度是2.52 D.他自己的身高是16.75【考点】长度的估测.【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长度单位cm和各种物体实际长度的了解.【解答】解:把cm分别放在数值的后面,分析是否符合实际:A、一支铅笔的直径是7.1cm,不符合实际长度,故A不符合题意;B、茶杯的高度是11.2cm,符合实际长度,所以B符合题意要求;C、物理书的长度是2.52cm,不符合实际长度,故C不符合题意;D、他自己的身高是16.75cm,不符合实际长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以cm为单位,将各个物体的长度换算,看其是否符合实际长度情况.12.水平桌面上,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向右运动,当他离开桌面时,假如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A.沿竖直方向下落B.沿水平方向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C.作曲线运动D.无法确定运动情况【考点】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本题考查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解答】解: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本题中物体所受一切外力同时消失,在此之前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向右运动,所以之后也应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向右运动;故选B.【点评】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13.以下所给出的各种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A.正在进站的火车B.放在不太光滑的滑梯上的木块匀速直线下滑C.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匀速转动D.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下【考点】平衡状态的判断;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与运动的关系.【专题】应用题.【分析】所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的是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改变,包括以下三种情况:(1)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而方向不变;(2)速度大小不发生改变而方向改变;(3)速度大小以及方向都发生改变.【解答】解:A、正在进站的火车,速度逐渐变慢,即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B、木块匀速直线下滑,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即运动状态不变,符合题意;C、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匀速转动,尽管速度不变,但其运动轨道是椭圆形,运动方向时刻变化,即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D、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下,由于重力的持续作用,速度越来越快,即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解决此类题目可从结果出发进行判断:当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时,即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14.摩托车作飞跃障碍物的表演时为了减少向前翻车的危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应该前轮先着地B.应该后轮先着地C.应该前后轮同时着地D.哪个车轮先着地与翻车的危险没有关系【考点】惯性;惯性现象.【专题】应用题.【分析】先分析着地的轮子的运动状态的改变,然后分析摩托车的其它部分由于惯性还要继续向前运动,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摩托车飞越高大障碍物时,若前轮先着地,前轮受地面的摩擦力使前轮的速度减小或静止,而摩托车的后轮及其他部分由于惯性还要继续向前运动,导致翻车;因此后轮先着地就可以避免翻车现象的发生.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惯性及其危害的了解与掌握,注意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15.如图所示,下列几对力中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A.桌子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B.桌子受到重力和桌子对地面的压力C.桌子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D.此图不存在平衡力【考点】平衡力的辨别.【分析】本题目要考查哪一对是平衡力,首先得判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力,从题目得知,物体静止处于平衡状态,桌子受到重力和支持力这两个力,此时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属于一对平衡力.关键是要清楚平衡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解答】解:A、桌子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这里很明显不是同一个受力物体,前一个受力物体是地面,后一个受力物体是桌子,所以不是平衡力,不符合题意;B、桌子受到重力和桌子对地面的压力,这里受力物体不是同一个,前一个受力物体是桌子,后一个受力物体是地面,所以不是平衡力,不符合题意;C、桌子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这里符合一对平衡力的条件,故符合题意;D、此图有平衡力,不符合题意;故选 C.【点评】本题目考查的是平衡力的判断,只要掌握平衡力的条件,不难判断哪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哪一对是平衡力.16.如图所示,用力推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只箱子,但未推动,这是因为()A.箱子的质量太大了B.推力小于箱子与地面的摩擦力C.推力等于箱子与地面的摩擦力D.箱子没有了惯性的缘故【考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专题】应用题.【分析】若要解答本题,首先是对物体的平衡状态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们知道,物体在受力时,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都是平衡状态,而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所受到的力就是平衡力.也就是说,对本题的分析,主要从两点入手,一是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是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解答】解:本题题干研究的是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状态,所以对力的分析也是研究水平方向上存在的力故本题关键是对选项C和D进行分析.A、质量大重力就大,因箱子的重力和受到的水平推力互相垂直,故不存在大小的可比性,因此是错误的.B、若推力小于箱子与地面的摩擦力,则打破平衡状态,即不是一对平衡力,这样又与“但没有推动”这种平衡状态相矛盾,故不正确.C、因箱子在水平向前的推力和地面对它向后的摩擦力的作用下,仍能保持静止状态(平衡状态),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即大小相等,所以该选项正确.D、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不存在没有惯性之说,所以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在分析时,要注意明确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的判断,然后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进行分析,不要想当然的认为箱子没动就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坐在顺水漂流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什么物体为参照物的()A.河岸上的树 B.河水 C.迎面驶来的船 D.河岸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只有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 D.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3.第29届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行。

下图是福娃小健将参
加比赛的场景,其中与惯性无关的是()
4. 右图是福娃晶晶在练习举重。

当晶晶手举杠铃静止时,下列几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杠铃的重力与晶晶对杠铃的支持力
B.杠铃对晶晶的压力与晶晶对杠铃的支持力
C.杠铃的重力与杠铃对晶晶的压力
D.杠铃的重力与晶晶的重力
5.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正确的是()
A.施力物体不一定是受力物体
B.两个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C.物体不受力,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D.物体运动状态不改变,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6. 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
B.甲车的速度为10米/秒,乙车的速度为2米/秒
C.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
D.经过5秒,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
7. 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足球射入球门时才具有惯性
B.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运动
员具有惯性
C.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助跑,是为了获得惯性
D.赛车能很快停下来,说明赛车没有惯性
8.下图中各图下方关于该图的说法错误
..的是()
A.鱼线的拉B.瓶对海绵C.球拍对球D.脚踢球使球飞出力使钓鱼杆的压力使海的作用力改变去,说明力是维发生形变绵发生形变球的运动方向持运动的原因9.小明和小强对有关惯性和运动的知识进行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汽车运动时有惯性,静止时没有惯性
B.汽车刹车时有惯性,匀速直线运动时没有惯性
C.宇宙中除机械运动外,再也没有其他形式的运动
D.选择不同参照物,同一物体在同一时刻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
A.福娃贝贝用力划浆,皮划艇前进B.福娃迎迎用力
击球后,网球飞出
C.福娃欢欢冲过终
点线后,很难停下来
D.福娃妮妮停止蹬
自行车,车继续前进
10.如图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四个物体运动的闪光照片(图
中的黑点表
示物体),其
中可能受到
平衡力作用
的物体是()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1.五一假期,小明与父母乘长途汽车外出旅游,小明看见前面的小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后面的卡车离他越来越远.如果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车是______的,卡车是______的(前两空选填“静止”或“运动”)。

小明爸爸说小明没有动,他所选的参照物是________。

12.右图为两个相互平衡的力与两个相互作用力的维恩图,
其中它们的相同点已标明在两圆相重叠的区域,请你将它们的
独有特性(不同点)写在相应圆中重叠区域以外部分内。

13.观察不同时刻拍摄的A、B两组照片(如图2),其中
能判断是飞机还是汽车在运动的是组。

14. 如图 5(a) 所示,木块与小车一起做匀
速直线运动,当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木
块的状态如图 8(b) 所示。

把木块换成盛有水的
烧杯,重复上述过程,烧杯中水面的状态分别如
图 8(c) 和 (d) 所示。

由图8(a)、(b)或图8(c)、(d)可知:小车运动状态变化的可能情况是
或 ( 请将两种可能的情况填写完整 )。

得到上述结论是利用了木块和水都具有的性质。

我们把物体具有的这种性质叫。

15.“旋蛋实验”可以判断一个鸡蛋是生鸡蛋还是熟鸡蛋: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快速旋转该鸡蛋,用手制动后又立即释放,如果鸡蛋又“自动”转动起来,那么这个鸡蛋一定是鸡蛋,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16.小明用力把球踢了出去,足球可以在草地上继续滚动一段距离,这是因为物体具有________;足球最后停了下来,这说明足球受到了_______力的作用。

17.坐在正在行驶的汽车车厢内靠左侧窗口的乘客,突然感到座椅靠背向前压了自己一下,是由于汽车在(填“加速”或“减速”);当汽车刹车时,身体将向倾(填“前”或“后”),当汽车向左拐弯时,身体将向倾(填“左”或“右”)。

18.某工地的起重机要吊装一个工件,该工件重1200N.当起重机以2m/s匀速吊着工件上升时,起重机的钢绳受到的拉力为 N;当起重机以5m/s速度匀速吊着工件下降时,钢绳受到的拉力为 N,拉力的方向为;当起重机吊着工件以4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工件受到的拉力为。

19.2007年4月18日全国第六次列车大提速,国产动车组开始正式投入营运,下表是空调动车组D517次列车从北京到北戴河的时刻表。

车次序号车站时刻到达时间开车时间公里数
D517 1 北京当日————06:25 0
D517 2 北戴河当日08:15 ————277
由表中数据可知,北京到北戴河的里程为 km,D517次列车运行的平均速度是km/h(保留一位小数)
20.如图所示,向右作直线运动的小车,通过AB、BC、CD三段路程所用的时间都是
0.4s,则小车做的是运动(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它从A点
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是 m/s;在此过程中小车的牵引力阻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三、简答与作图(每小题3分,共6分)
21.小红站在公交车上,车开动时小红向后退了几步才稳住身子,差点摔倒,汽车在行驶中,突然遇到情况紧急刹车,这次小红结结实实撞在了前面一位叔叔身上.她实在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你能利用学过的内容为她解释吗?
22.如图所示,现有一个物体A静止在斜面上,试画出沿斜面向上拉A的力的示意图。

四、实验探究题(共40分)
23.(12分)小海同学学习了力学知识后,他想用自己的足球探究有关力的问题,于是他做了以下几个实验,请你帮他把得到的结论填上。

实验方法与现象结论
1 用脚踢足球,足球变扁
2 用脚踢足球,足球飞出去后撞到球门柱被弹

3 用力越大,足球被踢得越远
4 有力向前踢,足球向前飞;用力倒勾,足球
向后飞
5 踢足球正中,足球平飞;擦边踢,足球旋转
飞出去
6 用脚踢足球时,脚总会感到疼痛
24.(12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给出这样一个结论-----物体的运动要靠力来维持。

因为这个结论在地球上不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直到一千多年后,才有伽利略等人对他的结论表示怀疑,并用实验来间接说明。

这个实验如图11,他是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观察、比较小车沿不同的平面运动的情况。

A
问:(1)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让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上开始运动时获得相同的。

(2)一般人的思维都局限在直接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但科学家们却能发现-------物体运动的表面越光滑,相同情况下物体受到的就小,因此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并由此推想出进一步的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将。

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也称定律就是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这个定律因为是用的方法得出,所以它(填“是”或“不是”)用实验直接得出的。

25.(16分)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地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为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
猜想三: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几位同学用三个金属球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⑴为验证猜想一,应比较实验序号和,
结论是:;
⑵请你帮助小明验证猜想三:
①器材:0.5kg的铁球A、1kg的铁球B和皮尺,还需要的器材是;
②实验步骤:
③结论:
⑶小敏同学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她让两片完全相同的纸(一张平展,另一张对折)同时从三楼由静止开始下落,她发现两片纸(填“同时”或“不同时”)着地,此下落过程中两片纸作的(填“是”或“不是”)自由落体运动,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